Ⅰ 唱京劇的演員 頭上戴的是什麼
京劇演員頭上戴的是盔頭(帽子),由於製作質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分、地位、行當、年齡不一樣,所以帽子的樣式與名稱也就不一樣了。
帽子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烏紗幅,簡稱為紗帽。紗帽是古代官員戴的一種帽子。這種紗帽的正式名稱叫襆頭(音伏頭),俗稱為紗帽。紗帽的帽身背後下端,左右對稱平插一對帽翅,像左右平伸的兩支腳,叫紗帽翅。紗帽翅的正式名稱叫作「展」,俗稱帽翅。
紗帽翅有好幾種,一種叫相紗。最典型的是包公(包拯)戴的帽子,一般是宰相戴的帽子,所以叫相紗。兩旁的翅子有一尺多長,一寸來寬,翅的尾巴略為向上翅起,實際就是兩根黑漆的平板。
(1)戲曲中的帽子有哪些擴展閱讀
京劇是國粹之一,其服飾也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在眾多中華戲劇表演藝術中,京劇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也是在對外戲劇交流與介紹工作中最能表現中華傳統藝術精華的戲劇品種。京劇服飾分為大衣、二衣、三衣和雲肩四大類。
大衣是京劇服裝內部分工的行當之一,它的存在是為演員創造角色服務。從技術職能來 講是管、拌、扎、勒,所謂的服裝的管理保養,在演出中負責演員的服侍的裝扮、特殊人物的扎勒,大衣在管理上有很強技能操作以及服飾的名稱識別和塑造不同人物著裝類型。
Ⅱ 戲曲演員的盔箱中有什麼
戲曲演員的盔箱中主要有盔、帽、冠、巾四種。
如帥盔、霸王盔、夫子盔、蝴蝶盔,紗帽、氈帽、羅帽、風帽,鳳冠、如意冠、九龍冠,扎巾、軟夫子巾、文生巾、高方巾、員外巾。
Ⅲ 戲曲中李淵頭戴什麼帽子
李淵頭上的帽子叫冕。
李淵是老生,沒悉凳李淵在戲曲中的角色是天子,頭上的帽子是陸銷王帽,又成為冕,一串串的珠子叫旒,天子是十二旒。
戲中人物所戴的帽子一般分為盔枯旅、冠、帽、巾幾種。李淵老生頭戴王帽穿黃蟒玉帶掛黲三紅彩褲厚底靴。
Ⅳ 京劇頭飾有哪些
京劇頭飾是女性人物在頭上戴的各式漂亮的裝飾品,主要分三類:
1.點翠頭面:點翠頭面是用翠鳥的羽毛剪成一小塊一小塊之後貼在金屬的底板上製成的,是頭面中最高級的一種,據說現在為保護翠鳥已不準再制了,如果用顏色相近的綢子為材料代替製作,因為沒有天然羽毛呈現的光澤,效果差很多。戴點翠的女性在劇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至少她的父親或丈夫是朝廷高官;宮中的後妃在不戴冠的時候也戴點翠頭面。
拓展資料: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引發了文化消費慾望的高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斗藝,並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
雄霸明清商界500餘年的徽州商幫以鹽商出名,黃山歙縣的鹽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紛紛蓄養家庭戲班。已經在外地商界嶄露頭角的徽商也紛紛效仿。長期為某個徽州商人所養所用的戲曲班社就被外人稱為「徽班」。
徽商廣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帶,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戲也開始興盛。他們唱崑腔,由於語言的差異而不「諧吳音」,不經意間唱出了一點「。尤以誕生在安徽安慶市懷寧縣的石牌調最著名。徽州藝人帶著鄉音下揚州,得到了徽商們的親情惠顧和重金扶持。他們或出沒於碼頭街肆,或為徽商富賈所容留。技藝得到發展,鄉音也漸占上風。
值得一提的是,歙縣大鹽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極高的戲曲鑒賞家,他酷愛戲曲,家中常常「曲劇三四部,同日分亭館宴客,客至以數百計」。他把各種名角聚在一起,又讓不同聲腔同台互補,使異軍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採眾長的開放格局。「亂彈」亂唱,紅火異常。
這時最叫彩的是來自安慶的戲曲藝人,清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就這樣寫道:安慶色藝最優,蓋於本地亂彈,故本地亂彈間有聘之入班者。徽商在商界進一步站穩了腳跟,他們和戲曲藝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而涌現出大批戲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Ⅳ 戲曲許仙帽子叫什麼
京劇《白蛇傳》,崑曲《金山寺》裡面的許仙,頭上戴的盔帽叫「鴨尾巾」。
「鴨尾巾」通常是商人、店主的帽子。
用緞面做外料,下圓,上扇形,看似鴨子尾巴,因此得名。
「鴨尾巾」分古銅、寶藍二色。古銅色為老人用,如京劇《四進士》宋士傑所戴;寶藍色為青年用,昆劇《金山寺》許仙,戴的就是「鴨尾巾」。
戲劇講究「寧穿破,不穿錯」。這種規矩延續了幾百年。
許仙這種人物,絕對不可以戴「小生巾子」,必須戴「鴨尾巾」。
這是由於許仙在劇中是經商開店的人物。
Ⅵ 戲曲衣服的種類有哪些
戲曲衣服的種類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襖以及其它服飾配件。
1、改良蟒
改良蟒是更進一步改革的產物,它不僅吸收了中國古代草龍紋樣以取代繁瑣的清式龍紋,而且又刪去了下身的龍 紋,連蟒水上端的江牙、日、山等紋樣也簡化掉了,使服裝更顯得簡潔明快。
2、旗蟒
滿族人因隸旗籍,所以稱為旗人。旗蟒原是指清朝滿族皇後所用的吉服——朝袍。這是保留在京劇傳統服裝中為數不多的清代服飾原型之一,當然,它也是經過了一定藝術加工的。
3、官衣
官衣是文官的官服。用於中級文官(個別情況如新科狀元、婚典新郎等也用之)。源於明代官服—盤領窄袖大袍。其形制,基本與蟒相同,唯不綉紋樣,用素色緞料製成。胸前與後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上面綉飛禽及旭日海水。
明、清兩代,以「補子」紋樣區分官階、身份,文綉飛禽,武綉走獸,所綉紋樣皆有嚴格規定。但京劇眼裝官衣上的「補子」,僅起到藝術符號的作用。官衣以眼色區別大致的官級:紫色最高、紅色較高、藍色次之、黑色最低。凡穿官衣均佩戴玉帶。
4、開氅
戲曲服飾,兼有大衣和外套的作用,屬便裝。主要是武將穿,一些寨主、俠客、武士們也穿。
這也是戲曲舞台上扮演文官武將和中軍的服裝。宰相之類大臣告老還鄉時,也穿開氅。一般不綉花卉圖案,常綉獅子、虎、豹、麒麟、草龍、寶相花、八寶(輪、羅、傘、蓋、花、罐、魚、長)及文物博古等圖案。
5、僧衣
僧人穿的衣服,又名袈裟。
師傅穿的僧衣種類很多,分春、冬季平時所穿的長衫、短衫、伽藍卦、披風(秋冬季所用)。在各種法會時主要以海青主外加批衣。搭衣分為三衣、五衣、七衣、九衣、祖衣、千佛衣、千花衣、千壽衣。
依各種不同場合與受戒情況而定。各搭衣顏色各有不同也特定在某些場合所穿。僧服穿法與在家人穿法沒有不通只有搭衣和海青的顏色以及搭衣戒條上有區別。
Ⅶ 中國戲曲的盔頭有什麼等級之分
在我國的戲曲界,盔頭」指是中國古代戲曲京劇中人物所用的,各種冠帽的統稱為盔頭,在京劇最鼎盛的時期,加上全國地方的各種盔頭,總共會有500多種,但是在到今天為止常用的已經不足200種了。
按照當時古代舞台上的角色來發分,盔頭可以分為四大類。可以分為冠、盔、帽、巾四大類,按照當時的材料來分,又會分為軟胎與硬胎。
冠,在古代來說,屬於地位比較高的,是皇上戴的那種盔頭,當時的觀屬於一種比較鄭重的禮帽,沒有身份的人是戴不了的。
不管怎麼說,正是因為盔頭的發展,導致促進了中國古代戲曲的不斷進步跟繁榮,也是因為戲曲的繁榮與發展,導致了盔頭種類的不斷繁多,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Ⅷ 戲曲中的奸臣帶什麼帽子例如曹操
戲曲中人物的穿戴要和其身份相吻合,不能因為是奸臣,就要違背規律穿戴其他的衣帽。
在戲曲中,曹操所帶的帽子稱為「相紗」,是權利很大的官員所戴的。其他奸臣比如嚴嵩等也是這樣。
Ⅸ 京劇中頭盔稱為什麼
京劇頭盔,是指京劇演員表演時頭上所戴的冠帽,行話叫「盔頭」。按所扮演人物的身份、地位等不同而戴不同的冠帽。大體分六個類型:1、盔,是武將在戰爭時用來防護頭部的帽子,如帥盔、夫子盔、霸王盔等。2、冠,是比較鄭重的禮帽。如皇帝戴的平天冠、九龍冠。年輕的皇子、太子戴的紫金冠,還有皇後戴的鳳冠等都是。3、巾,是家常隨便戴的一種便帽,種類比較多。4、
羅帽,分軟硬兩種,多用於有功夫在身的江湖人物和隨從。5、紗帽。6.、駙馬套,舞台上的駙馬戴的帽子,專用名詞叫駙馬套。
Ⅹ 川劇演員頭上戴的帽子不盡相同,有什麼不同的作用嗎
劇的角色很多,但傳統的頭帽數量只有七十二頂半,這些帽子式樣與官階、行業、性別、善惡等都有相應的關系。皇後的鳳冠、上將的頭盔、駙馬爺的簪花官帽,不要小看這「七十二頂半」,就憑這些可以變化出1000多個角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