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歡樂頌曲爸突襲哪一集
該劇曲爸突襲是第23集。
根據播出平台樂視視頻得知,在《歡樂頌》第23集中,曲連傑帶著曲爸來曲筱綃這里,曲筱綃直接反擊,拿起棍子開始打曲連傑,打得曲連傑抱頭鼠竄,一旁的曲爸和趙啟平才趕緊阻攔。
打鬧過後,幾個人才坐下來開始談判,趙啟平先向曲爸問了好後,告訴曲爸與曲連傑晚上一直都在和曲筱綃看書。曲爸半信半疑,但看到厚厚的一摞書時,才將信將疑。但沒法不相信這個事實,於是轉頭向曲連傑發火,責備曲連傑不求上進,還不如曲筱綃。曲連傑本想抓曲筱綃的短處沒想到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於是灰頭土臉的離開了。
B. 貝多芬歡樂頌樂曲的由來是什麼
親,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1] 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份,包含四獨立聲部、合唱、樂團。而這由貝多芬所譜曲的音樂(不包含文字)成為了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亦曾被用作羅德西亞1974-1979年國歌《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的旋律。席勒的《An die Freude》最早創作於1785年,並收錄於隔年出版的雜志《Thalia》中[2] 。這首詩是共濟會的詩歌。[3] 席勒於1803年對《An die Freude》進行修改,刪減了部分詞句,貝多芬在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中所使用的歌詞,便是以席勒1803年版本的《An die Freude》為基礎。
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 結。1=F調,4/4拍。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庄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1]
《歡樂頌》其實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第九交響曲》是於1822年秋天開始進入創作階段的。但貝多芬卻幾乎花了大半生的時間來醞釀、來籌劃。一直到完成了《庄嚴彌撒》之後,作曲家才開始動筆譜寫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實《歡樂頌》原本是德國詩人席勒的一首詩作,氣勢磅礴、意境恢宏。而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實崇拜者,這首《歡樂頌》也是貝多芬最鍾愛的詩作之一,席勒在詩中所表達出來的對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實也正是一直嚮往共和的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從年輕時就開始計劃著把這部詩作變成聲樂作品,根據專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調查,在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確實就已經有了後來《第九交響曲》最後《歡樂頌》樂章並不完整、成熟的雛形。他曾經說過:「把席勒的《歡樂頌》譜成歌曲,是我20年來的願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