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珠海隧道爐烘乾線【按生產要求定做】、斗門烤漆線噴油拉、南屏金屬製品隧道爐烘乾線、金灣UV隧道爐玻璃塗
中山鴻鑫達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專業生產制造:
珠海隧道爐塗裝生產線、珠海烘乾線、珠海烤箱塗裝設備、香洲噴漆烘乾生產線、香洲隧道爐烘乾線、香洲隧道爐【按生產要求定做】、香洲工業隧道式生產線、南屏隧道式烘乾係統、南屏烘爐生產線、南屏烘乾隧道爐、前山塗裝隧道爐流水線、前山不銹鋼網帶隧道爐、前山塑膠烤漆PVC隧道爐、前山金屬製品隧道爐烘乾線、斗門吸油煙機生產流水線、斗門UV隧道爐玻璃塗裝線、斗門工業塗裝設備、斗門塗裝設備流水線、井岸塗裝前處理設備、井岸烘烤設備、井岸水簾櫃懸掛線、井岸隧道式固化爐、乾務烘幹流水線、乾務熱風隧道烘箱、乾務自動噴漆烘道、乾務玻璃絲印烘乾線、乾務絲印IR隧道爐、乾務絲印爐、蓮洲絲印線、蓮洲烘乾線、蓮洲烘隧道爐、金灣不銹鋼網帶線、金灣烤漆線噴油拉、金灣生產線、金灣噴油拉、三灶隧道爐烘生產線、三灶五金網帶拉、南水鼓風烘箱、南水高溫烤箱、南水自動固化爐
B. 陽山縣的經濟
2014年陽山縣地區生產總值(GDP)81.73億元,增長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79億元,增長7.02%;固定資產投資15.3億元,增長29.3%。 陽山縣古代的經濟,晉代以前沒有史料記載。唐貞元十九年(803),監察御史韓愈被貶任陽山縣令,曾感嘆「陽山,天下之窮處也」,可見陽山經濟之落後。陽山隨著歷史變遷,境內作坊式的手工業有一定的發展。宋代同官開銀鉛場,牛鼻開鐵務。明洪武七年(1374),陽山鐵冶所是全國13個鐵冶所之一。清代,縣內種植業有水稻、玉米、甘蔗、黃豆、花生、木薯、棉花、黃麻等;工業有冶金、礦采、榨糖、釀酒、陶瓷、造船、竹木器、磚瓦、石灰、榨油、造紙等。全縣有大小圩阜43個,交通以水路為主。
民國初期,縣內礦采業較為活躍,先後有利民、天錫、富粵等21家公司競相開采銅、鉛、煤、鐵等礦。抗日戰爭時期,因廣州淪陷,水陸路交通受阻,礦產品無法外運而停采,全縣經濟日趨衰落。民國34年(1945),縣內遭受特大洪水襲擊,縣城水位高達65.997米,連江兩岸受災失收,加上土匪橫行,民不聊生,經濟更為蕭條。民國38年(1949),縣內僅有農業總產值4500萬元(按1990年可比價計算,以下各章類同),地方財政收入46.3萬元,商品零售總額600萬元。
建國後,縣內各業大為發展,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增長速度更為迅速。199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9.36億元,財政收入3017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87億元。國內生產總值7.3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71億元,第二產業2.21億元,第三產業1.39億元),人均值1517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15.6倍和5.4倍。 陽山縣工業有悠久的歷史。據舊縣志載:宋開寶五年(972),陽山同官開銀鉛場,牛鼻開鐵務。至明洪武七年(1374),陽山的鐵冶業是全國13個鐵冶所之一,也是廣東唯一鐵冶所,鐵產量佔全國的7.8%。清朝時期,境內黎埠鄉有糖寮30餘間,且改牛車為水車榨糖。清末至民國期間,冶金、礦采、榨糖、釀酒、陶瓷、食品等手工業時有發展。尤其是采礦業較為活躍,先後有利民、天錫、富粵等21家公司競相開采境內的礦藏。抗日戰爭時期,礦產等工業產品銷路受阻,導致陽山的地方工業日趨衰落,至民國38年(1949),縣內僅有3家鑄鍋廠和零星的采礦業及少量的鐵匠坊,地方工業幾乎處於崩毀。
建國後,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陽山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以化工、建材、能源、機械、輕紡、食品等六大支柱產業為主導的地方工業體系。縣內的「鏡山牌」酥李和富力奶、「Y山牌」、「連江牌」水泥,「連江牌」粉粹機、「山迪牌」變壓器、「鋒旭牌」輕鈣、「韓公酒」等產品曾先後獲市、省、國家級名優產品稱號。天陽集團公司、連江機械總廠、飛鳶公司、變壓器廠、將軍山化工廠和水電行業,曾多次被評為國家、省、市的先進企業。
1950~1952年經濟恢復時期,縣政府先後接收何影興(連縣人)在陽山創辦的印刷所和由12名鐵匠聯辦的鐵器社,分別辦起了陽山縣印刷廠和農具廠。1953年,縣農具廠購置第一台舊式皮帶小車床,生產一些鐵制農具,拉開了縣內現代工業的序幕。
1953~1957年「一五」時期,縣內相繼興辦了沙沖煤礦、生粉廠、石棉礦、砒礦場等國營工業企業。同時按自願互利的原則,組織個體手工業成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2月成立「陽山縣手工業集體企業聯社」下轄44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有社員1080人。主要從事鐵器加工,機縫、陶瓷、木器、造船、建築等行業。1957年,全縣工業企業12戶,工業產值1300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以下各章類同),比1952年的7萬元增184.7倍。其中國營工業企業9戶,職工605人,工業產值761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8.5%。
1958~1965年,縣內地方工業經受挫折後在調整中鞏固發展。1958年在「大躍進」浪潮的推動下,工業企業從1957年的12戶增加到53戶,各公社相應辦起了糧油加工廠、煉鐵廠、肥料廠、農機修配廠等企業。「全民大辦鋼鐵」期間,縣內興辦130多個小礦山,興建500多座煉鐵爐,但生產效率低,年生產鐵產量只有0.35萬噸,工業效益連續3年虧損。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撤銷鹿牯煉鐵廠、小江煤礦、陶瓷廠、天井山紙廠及鋼鐵廠附屬的耐火材料車間等縣屬國營、集體企業。公社企業除保留少數糧油加工業外,農具修配、造船、肥料等工業也相應調整。是年,全縣工業產值858萬元,比1958年的2675萬元下降了1817萬元。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1962年縣農械廠籌建水泥車間;1963.年興辦食品廠;1964年興辦官陂電站、烏石崗煤礦等企業。社隊企業的農具製造、五金、磚瓦、服裝和農副產品等傳統手工業生產有了一定發展。1965年,縣內工業企業發展到74戶,工業總產值上升到1949萬元,比1961年增長1.3倍,上繳國家利潤和集體積累100多萬元。全縣實現了技術革新119項,機械設備由50年代的4台,增至113台(套)。主要工業產品澱粉、白酒、水輪泵和打禾機,產量均居韶關地區之冠。
1966~197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工廠管理陷入混亂,工人隊伍分裂成兩大派,工業發展勢頭減弱,工業總產值在2000~2300萬元上下徘徊。1970年, 北煤南運受阻,廣東燃料發生困難,「陽山煤」吃香,縣內掀起群眾性大辦小煤窯熱潮。是年5月,省小煤窯現場會在陽山召開,肯定了「全省有陽山、陽山有小江、小江有船洞」的經驗,推動了縣內煤炭業的發展。當年,全縣有18個公社,148個大隊辦小煤窯,煤炭產量28.63萬噸,相當於前10年的總產量(1976年煤產量達40.05萬噸,1977年產煤最高峰達55萬噸)。為緩和廣州等地用煤緊張的矛盾起到積極的作用。煤炭業的發展,推動了縣內工業和社隊工業的發展。1970~1975年,省在陽山興辦北江鋼鐵廠、光明機械廠(715廠);縣新辦選礦廠、煉銅廠、煉鋁廠、配件廠、氮肥廠、金子坳銅礦、吉古煤礦、炸葯廠、微生物廠等工業企業。社隊礦采、小水電、農機修配等工業陸續興起。1976年,縣內工業企業201戶,人員6067人,工業總產值(不包括省屬工廠)872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19億元的39.806。其中國營工業26戶,職工2956人,工業產值5093萬元。其間全縣年均工業產值為4494萬元。
1977~1980年,第二次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縣內對企業「松綁」,允許企業利潤提成,提取工業基金,調整職工工資,調動了企業幹部、職工的積極性,經濟效益明顯上升。1980年,工業總產值7695萬元,其中國營工業產值3561萬元。其間全縣年均工業產值為9940萬元,比「文化革命」期間增長1.2倍。
1981~1985年「六五」時期,先後分三批對工業企業進行整頓,建立健全各種制度,使企業從單純的生產型轉到生產經營型上來,.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隨後,縣政府批轉了經委提出的《關於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意見》,把人、財、物、產、供、銷權下放給企業,進一步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和經營權,加快縣內外引內聯工業發展。1981春,縣水泥廠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外地資金1080萬元,分兩期技改擴建,使年產3萬噸水泥,提高到20萬噸。1982年,縣磷肥廠引進省化肥企業公司的資金58萬元,擴建磷肥、硫酸車間。1983年,縣礦產公司引進韶關八寶山礦200萬元資金,聯營開發水口牛岩的鉛鋅礦。1984年,縣農機廠生產的9FZ - 15、9FZ - 37爪式粉碎機評為廣東省優質產品。「六五」期間,工業總產值50828萬元,年均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年均稅利716.2萬元。
1986~1990年「七五」時期,陽山以小水電、水泥和礦產為龍頭,帶動縣內其他工業行業發展。1986年,縣政府籌措3200萬元資金加快「摘帽」工程建設,其中投放1825.46萬元開發立德粉、沉澱硫酸鋇、輕質碳酸鈣、水泥廠礦山、大理石、精幹麻球和繅絲等七項工程。新建了青蓮立德粉廠、石粉廠、大理石廠、麻廠、絲廠、陽山發電廠。至1990年,全縣工業企業4176戶,從業人員2.03萬人,工業總產值1.82億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73億元的38.6%。「七五」時期,工業總產值8.04億元,年均產值1.61億元,比「六五」期間增長58.1%;稅利8414萬元,年均稅利1682.8萬元,比「六五」期間增長1.35倍。
1991~1995年「八五」時期,縣內工業發展走內涵改造與外延發展並舉之路,通過外引內聯,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固定資產投資達6.62億元,占歷年投資比重的77.66%。其中1991年投資1.24億元興辦新建裝機容量2×12500千瓦的秤架一級電站,1992年投資7114萬元興建水泥分廠和投資8718萬元興建陽山電廠二期工程,從而以「兩水一礦」為龍頭的地方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初具規模和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基礎工業。1995年全縣工業企業3652戶,從業人員2.7萬人,工業總產值3.94億元。其中國營工業75戶,工業產值1.97億元;集體工業企業135戶,工業產值6107萬元;其他經濟類型工業企業61戶,工業產值3860萬元;合作經營、私營和個體工業3381戶,工業產值9770萬元。「八五」期間,全縣工業總產值15.26億元,稅利2.41億元。年均產值3.05億元,比「七五」期間增長89.9%;年均稅利4813.4萬元,比「七五」期間增長1.86倍。 陽山縣全縣有山地面積29.2萬公頃,其中石灰岩山地達15.13萬公頃,佔山地面積的51.8%。林業用地22.57萬公頃(含岩石裸露地),有林地8.9萬公頃,其中:杉樹2.48萬公頃、松樹2.38萬公頃、闊葉林3.23萬公頃、經濟林0.72萬公頃、竹林0.09萬公頃等,活立木蓄積量為477.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8.2%,是粵北重點林區之一。北部山脈連綿,屬南嶺之餘脈,林木以天然林為主;中部以喀斯特地形為主,林木以灌木居多;南部山地則以人工用材林為主。縣內有1個市屬國營林場、2個縣屬國營林場、6個林業站和1個國營苗圃場。
陽山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受季風氣候影響。冬涼夏熱,無霜期長,冬偶降雪,雨量充沛,山高霧多,適宜各種林木生長,尤以速生樹種生長迅速,一般10~15年可成材。林區主要分布於楊梅、黃坌、秤架、七拱、大良、白蓮等鄉、鎮,尤以秤架瑤族鄉為重點。秤架瑤族鄉內設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秤架和龍潭角兩個管理站,面積11.7萬畝,是廣東省七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最大的一個保護區。
建國前,陽山縣森林主要是天然林,林業基礎極為薄弱。林區交通閉塞,保存原始闊葉林較多,單株材積大。部分純針葉林或近居民耕作區的林木,則常遭山火為害,加上生產水平低、工具落後,勞動強度大,木材產量少,利用率低,森林資源得不到保護及合理開發利用。
建國後,廢除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通過土地改革分得了山林土地,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林業生產,組織全縣人民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活動。林業生產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1957年,為創辦林業階段。建國後,通過土地改革,農民分到了山林土地,縣人民政府開始建立林業機構,組織林業生產隊伍。1954年創辦了縣屬國營苗圃場,並在大崀鄉創辦了第一個林業生產合作社,翌年發展成17個林業生產合作社,並創辦第一個縣屬國營楊梅林場。1957年,又建成了天門嶺、五元坑、黃坌、水井、城北、魚沙坑、大坪、六沖、大洲塘等10個縣屬國營林場,有林場職工265人,生產經營面積1.61萬公頃。8年中,全縣人工造林面積為8859.3公頃,年均造林1107.4公頃。
第二階段,1958~1978年。這20年間,林業生產幾經起伏,並遭受了三次嚴重破壞。第一次是1958~1959年,在「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運動中,組織「社會主義建設大軍」到林區大規模砍伐林木,用木材燒炭煉鋼、煉鐵等,大放「財經衛星」不僅縣內組織人砍伐,廣州、台山、鶴山等地也組織數百人前來砍伐,楊梅、鳳崗、孟山一帶林木遭到洗劫,全縣公路旁、村旁及小江、大良、七拱、太平、青蓮等公社沿河兩岸林木幾乎被砍光。青蓮公社河上幾個沙洲的茂密林木全被砍光。群眾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因此而受到嚴重損害。1961年後,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頒發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和《關於確定林權保護山林和發展林業的若干政策的暫行規定》(試行草案),縣委也據此制定了《1966~1970年陽山縣農村發展工作規劃綱要》,決心讓陽山成為:「遠山高山松杉山,近山矮山花果山,河岸兩旁皆綠竹,油茶油桐滿山間」。全縣實行以營林為基礎,采育結合,造管並舉,綜合利用,多種經營的方針,堅持「誰種誰有」的營造政策,並對杉木育苗、撫育、造林給予錢、糧補助,同時也進行了第二次山林發證。林業生產得到逐步恢復。1964~1967年,縣興辦黃坌林場萬畝油桐場、楊梅萬畝杉林場和水口、東山萬畝棕林場,江英公社辦起了3000畝茶場和300畝優質果園。全縣有123個社隊林場,有固定場員1200多人,經營面積3.2萬公頃。4年間,全縣人工造林2.1萬公頃(其中杉木造林6446.3公頃),年均造林5241.9公頃。1966年春,進行了陽山縣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飛播造林,在附城元江、黎埠水井、大崀坑塘等地飛播1.7萬公頃,是年,還開辦了秤架采育場,面積5333公頃。第二次是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無政府主義思潮泛濫,使剛剛恢復的林業和各項管理制度又被沖掉,加上實行大隊核算,林業所有權全部收回大隊,不允許社員有「自留山」、「自留樹」,大割「資本主義尾巴」,借口「靠山吃山」,大部分社隊林場的林木被砍光,林場解體。1973年後,縣林業局重新恢復建制,林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是年,全縣造林7212.5公頃,其中杉樹造林3486.7公頃,成為陽山縣歷史上杉樹造林最多的一年。第三次是1975~1978年,由於強調大造林,實行「高標准人工造林」,出現盲目毀掉殘次林、闊葉林去造杉林的現象,尤其是1978年,在秤架、白蓮、黃坌、楊梅等林區公社,大辦采育場,作為公社、大隊、生產隊聯營企業,強調「砍伐一把刀」,實行集中砍伐,只付低微山價,便可平調大隊、生產隊的林木,嚴重損害了大隊、生產隊育林、護林的積極性。因此,出現了社、隊、私人競相「亂砍濫伐」的情況,使「大造林、造大林」變成了「亂砍伐、大毀林」。這4年,全縣人工造林面積僅有6000公頃,比1973年一年的人工造林面積還少。
第三階段,1979~1985年,是林業恢復和發展時期。1979年4月,國務院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林業生產有了保障。1981年,縣委、縣政府制訂了《關於穩定山林權屬,劃分自留山的決定》,首先在大崀公社搞林業「三定」試點,然後在全縣鋪開第三次山林發證工作,建立了林業生產家庭承包責任制,明確集體、私人在林業生產上的責、權、利,涌現出一批林業專業戶、重點戶和聯合體,調動了農民發展林業生產的積極性。1982~1985年,全縣人工造林面積3.23萬公頃,年均造林8066.8公頃,其中僅1982年就造林9124.7公頃。
第四階段,1986~1995年,為林業生產迅速發展階段。1985年冬,為貫徹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造林綠化步伐,盡快綠化全省的決定》,陽山縣委、縣政府隨即作出「五年消滅荒山,八年綠化陽山」的決定。1986年,縣委書記、縣農辦主任、林業局長分別在七拱鎮的塘坪、大崀鄉的茶坑、水口鎮的婆逕率先創辦造林點,面積314.1公頃。1987年,縣五套班子領導成員帶領部、委、辦、局117個單位到全縣各鄉鎮共辦造林點86個,面積達15.73萬公頃,實行單位包點,領導負責,限期消滅荒山,實現綠化,從而全面掀起造林綠化高潮。1990年冬,省委書記林若到陽山檢查造林綠化工作,要求陽山在石灰岩山地造林綠化。翌年春,縣舉辦造林綠化、治山致富圖片巡迴展覽,進一步推動造林綠化工作。1986~1993年,全縣實際人工造林面積13萬公頃,飛播造林4萬公頃,封山育林10萬公頃,培育各種苗木6000萬株,推廣種植適合石灰岩山地生長的任豆樹約5000公頃。全縣機關、廠礦、學校、住戶改燒柴為燒煤、燒氣的3842戶,農村中:改燒柴為燒草3.9萬戶,占農村總戶數53%;改燒柴為燒煤3655戶,占農村總戶數5%;用沼氣2190戶,占農村總戶數3%。1993年9月,經廣東省綠化委員會組織驗收,陽山縣實現綠化達標。1994年5月,經廣東省林業廳驗收,陽山縣石灰岩山地實現綠化達標。1995年,全縣有林業用地面積22.57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77.28萬立方米,林木蓄積總生長量20.52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年消耗量7萬立方米。
C. 三角帶的骨架材料如何變遷並影響其性能
在1917年的工業革命中,約翰·蓋茨的創新引領了歷史的篇章,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條三角帶,採用棉線繩作為骨架,配合布料強化的V型橡膠皮帶,這一突破性設計不僅奠定了蓋茨公司作為三角帶製造領域的巨頭地位,也使其在全球范圍內享有盛譽。
1996年,蓋茨橡膠公司與TOMKINS PLC的合並,使這個昔日的巨頭進一步壯大,成為全球最大的非輪胎橡膠件生產商,彰顯了其在行業中的不可動搖的地位。
然而,時代的車輪並未停止,2010年10月,中國誕生了革命性的新型材料——聚酯鋼化棕絲,這一創新徹底改變了三角帶的傳統歷史。作為整體實芯結構的骨架,聚酯鋼化棕絲的應用顯著提升了帶體的壽命,最高可達到傳統三角帶的5-10倍,成為傳統產品的重要替代選項。
目前,市場上的三角帶品牌繁多,如天鵬膠帶、三力士/Sanlux、普冠得、聯農、銳生等,它們在農業機械領域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山牌(以六角帶為例)作為知名品牌,更是以其卓越性能贏得了用戶的信賴。
總結來說,三角帶從約翰·蓋茨的發明,到現代科技的革新,再到市場上眾多品牌的競爭,它的歷史不僅是一部科技進步史,也是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見證。
三角帶有特種帶芯結構和繩芯結構兩種,分別由包布、頂膠、抗拉體和底膠四部分組成。 繩芯結構的三角帶製造方便,抗拉強度一般,價格低廉,應用廣泛 特種帶芯結構的三角帶韌性好,強度高,適用於轉速較高的場合。
D. 冀中能源集團有哪些煤礦
梧桐庄,新三礦,黃沙,孫庄,九龍,羊渠河,牛二庄,小屯,薛村,大淑村,萬年,萬年,通順公司,大力公司,這些事現在還產煤的礦。拓展資料1.冀中能源峰峰集團有限公司:冀中能源峰峰集團是我國最早開發利用的礦區之一,至今已有130多年開采歷史。1949年9月成立峰峰礦務局。1998年8月由原煤炭部部屬企業劃撥到河北省管理。2003年7月通過債轉股改制為峰峰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6月30日,與金能集團聯合重組成立冀中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其子公司。現已發展成為集煤炭開采、洗選加工、煤化工、電力、機械製造、基建施工、建材、現代物流等以煤為基礎,多產業綜合發展的國有特大型煤炭企業。全國煤炭工業和河北省百強企業之一。下設45個分(子)公司,在冊職工4.6萬人。企業資產總額91.6億元,年營業收入128億元。峰峰集團擁有峰峰、磁縣、磁西、紅格爾、查干諾爾五大礦區,煤炭資源儲量64.3億噸。有9個正常生產礦井,年產原煤1300萬噸;2座大型洗煤廠和4座礦井洗煤廠,年產精煤700萬噸以上。煤化工產業有4座焦化廠,年產冶金焦155萬噸。電力產業有4座煤矸石綜合利用發電廠、1座煤氣熱電廠和1座瓦斯熱電廠,總裝機容量135.5MW。另有裝備製造公司、工程建設公司、地質勘探公司、峰煤建材公司等煤基企業。峰峰煤化工項目被列入河北省重點產業支撐項目,總規模為500萬噸焦炭、100萬噸甲醇、100萬噸二甲醚、60萬噸醋酸、45萬噸煤焦油、10萬噸粗苯精製、18萬噸醋酸乙烯、20萬噸醋酸脂、5萬噸醋酐、5萬噸醋酸纖維等,項目總投資160億元,建成後銷售收入180億元,利稅45億元。目前項目一期工程已竣工投產。冀中能源峰峰集團是我國主焦煤和動力煤重要生產基地。煤炭品種齊全,主要有焦煤、肥煤、貧煤、瘦煤、無煙煤等煤種。品質優良,主產品為焦精煤、肥精煤、燒結煤、噴吹煤、發電動力和建材化工用煤等。特別是主導產品冶煉焦精煤為國家保護性稀缺煤種,具有低灰、低硫、低磷、揮發分適中、粘結性強的特點,被焦化、冶金企業譽為「工業精粉」。目前原煤入洗率達到了80%以上,精煤銷售收入已佔整個煤炭銷售收入的80%以上,實現了由銷售原煤為主向銷售精煤為主的轉變。冀中能源峰峰集團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南部,地處晉冀魯豫四省交界,礦區主要分布在邯鄲市峰峰礦區、磁縣、邯鄲縣、武安市、邯山區、馬頭生態工業城和內蒙古自治區。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京廣、邯濟、邯長鐵路、京珠、青蘭高速和地區公路縱橫礦區。周邊百公里范圍內分布著一批電力、鋼鐵、化工、建材等能源供應及耗能大型企業。2.河北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由冀中能源集團控股,以煤炭生產加工為主,集電力,建材等為一體的上市公司,擁有東龐礦.邢台礦、邢東礦等六對生產礦井和山西壽陽段王煤化、天泰煤業兩個控股子公司。公司堅持科技興企戰略,擁有以縮小沖積層煤柱技術、一次采全高高架綜采技術、錨網支護技術。井下矸石回填技術等四大核心優勢技術,是中國煤炭工業科技效益型典範企業。公司1999年9月上市,股票代碼000937,股票簡稱「金牛能源」。公司上市,年現金分紅超億元。2006年完成銷售收入36.9億元,實現利潤6.5億元。2006年入圍CCTV中國最具價值上市公司50強,在全國1400餘家上市公司中排名35位,榮獲「2006年度中國上市公司市場投資者(股民)滿章信賴十佳品牌單位」等稱號。高起點、高科技、高效益是金牛能源的顯著特點。3.冀中能源邯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冀中能源邯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其前身是成立於1958年的邯鄲礦務局,2002年12月進行了公司制改造。2005年12月與邢台礦業集團公司聯合組建了河北金牛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6月,冀中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創立,成為其子公司,在冊員工19000餘人,總資產79億元。目前,邯礦集團擁有邯鄲和山西文水兩個礦區。邯鄲礦區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邯鄲市境內,西依太行,東偎滏水,京廣鐵路和京珠、青蘭高速公路、309國道縱橫交錯,交通便利,可采儲量4億噸,是冀中煤炭生產基地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六大無煙煤生產基地。煤種齊全,品質優良,是冶金、發電、化工、建材行業及民用的優質燃料。發電、鋼鐵、煉焦、水泥、玻纖等非煤項目延伸了產業鏈,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極。山西文水礦區位於山西省太原盆地西緣、呂梁山東麓的文水縣境內,井田面積41.58平方公里,優質主焦煤儲量5.1億噸,正在開發建設「煤焦電化建運」循環經濟產業。邯礦集團改制創立以來,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銳意進取,主要經濟指標成倍增長,和諧礦區建設卓有成效,開創了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嶄新局面。圍繞冀中能源集團「實現雙五八一,挺進中國百強」發展目標,邯礦集團規劃到2010年,實現煤炭產量1000萬噸,銷售收入達到80億元,利潤突破5億元,職工人均年收入達到4萬元以上;2013年,煤炭產量達到1300萬噸,銷售收入達到120億元,職工人均年收入6萬元;2015年,完成1000萬噸規模的內蒙鄂爾多斯礦區開發建設任務,形成邯鄲─山西文水─內蒙鄂爾多斯三大礦區的生產格局,煤炭總產量達到2300萬噸,銷售收入180億元以上,實現邯礦發展史上更大的跨越4.冀中能源邢台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冀中能源邢台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為成立於1973年6月的邢台礦務局,是原煤炭工業部直屬的94家國有大型煤炭企業之一。1997年10月,改制為邢台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998年國家煤炭工業管理體制改革,邢台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劃歸河北省管理。邢台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現擁有三個全資子公司,六個控股子公司,十三個分公司和八個參股子公司七個生產經營性企業是金牛鉀鹼分公司、工程公司、煤炭所、總醫院、生活服務分公司、天津電源材料廠、花生蛋白油質分公司。其中金牛鉀鹼分公司產品產能居全國同行業第三位,天津電源材料產品產能居全國同行業第二位,擁有我國獨有的鋰鹽生產技術。煤炭所是河北省唯一的煤炭研究機構,擁有地質勘探資質和全國柴油機機械防爆檢測資質。企業總資產32.54億元,凈資產22068億元。邢台礦業集團自1996年以來連續7次被評為煤炭行業」科技進步十佳企業」,多想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995年個2000年兩次容後河北省省長特別獎,2002年榮獲第二屆「全國十佳礦山(油田)企業」、「第七屆中國煤炭工業優秀企業」、「中國質量管理優秀企業「稱號。先後獲河北省政府」標兵企業」、」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河北省工業行業綜合實力優強企業」、「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河北省文明單位」、「河北省優秀黨組織」、「全國煤炭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等榮譽稱號。5.冀中能源張家口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冀中能源張家口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冀中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子公司,地處張家口市境內,企業總資產近50億元,員工8000餘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000餘人,擁有雄厚的資金、裝備及人才優勢和先進的煤礦生產管理經驗。按照冀中能源集團」實施大戰略、謀求大發展、實現大跨越」的發展思路,張家口礦業集團公司秉承誠實守信、合作雙贏的發展思路,在實現張家口區域煤炭生產規模發展的同時,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張家梁煤礦和宮板烏素煤礦實現友好合作。截止到目前,張家口礦業集團公司已具備800到1000萬噸的原煤生產能力。6.冀中能源井礦集團井陘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冀中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其前身是井陘礦務局,坐落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礦區,據石家莊市區45公里,毗鄰307國道、石太鐵路和石太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井陘煤礦1898年開始正式建礦,1908年8月5日,中德合辦井陘煤礦合同獲清朝政府批准,定名井陘礦務局,一直延用至今。2006年6月16日,井陘礦務局聯合重組加入金能集團。2008年5月16日,全局實現整體改制,創立了井陘礦業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6月30日,金能、峰峰強強聯合,成立冀中能源集團,為井陘礦務局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台。井礦集團在冊職工近6000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00多人,其中2人具備正高級工程師專業技術職務,86人具備高級專業技術職務,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7.冀中能源機械裝備有限公司冀中能源機械裝備有限公司是冀中能源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公司總部信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公司下屬4家機械裝備製造企業:石家莊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工業泵廠、邢台機械廠、邯鄲機械場。資產總額8.71億元,職工4700餘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145名,大學本科以上學歷440名,公司工藝裝備水平較高,具備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擁有採煤機,掘進機、綜采支架、渣漿機、脫硫循環泵、地質鑽探設備、隨車吊等主導產品。其中渣漿泵、隨車吊在產品質量、性能上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接近國際先進水平。2007年全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0.03億元。目前,公司擁有的「煤專設備、工業泵、鑽探設備、隨車吊「四大板塊產品,市場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銷往國外1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掘進機、液壓支架、錨桿鑽機、皮帶輸送機等煤專設備,廣泛應用於國內大型的煤炭生產基地機重要產煤區。渣漿泵、脫硫循環泵等工業泵產品主要應用於冶金、電力、煤炭、化工、建材等行業。依靠優越的性能、可靠的質量及優質的服務,市場佔有率幾年來一直名列前茅,產品遍布全國1200多家用戶,市場用戶整機擁有量達到15000台左右,並出口到美國、加拿大、秘魯、辛巴威、迦納等國家。鑽探設備主要涉及煤田地質勘探、水源及地熱、石油、煤層氣(瓦斯)抽放、鹽井、市政建設及公路橋梁等領域。隨車吊是公司又一主導產品,占據了國內35%的市場份額,並具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與徐工集團成為支撐國內隨車吊市場的兩大支柱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