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想了解下全國各地的支柱產業,比如:金華永康-五金生產基地、山東臨沂-勞保手套生產基地.
太籠統了,光浙江就數不清,更別說全國了。
桐廬制筆;
義烏、諸暨襪子;
浦江水晶;
東陽木雕、箱包;
紹興紡織;
上虞電器;
海寧皮革;
蕭山汽配;
蒼南印刷;
義烏飾品;
餘姚模具;
寧波服裝;
溫州皮鞋;
溫州、玉環眼鏡;
嵊州廚具。
『貳』 吳良是誰
一、地名
吳良位於東陽市城區以東18公里處,北依笠峰(又稱特笠山),南臨白溪江(舊稱淞水),地勢自東北向西南緩緩傾斜。東、西分別與白坦村、後石村毗鄰。古屬永寧鄉十二都,1929年置吳良鎮,1935年為第十二都鄉九、十保,1944年改稱吳良鄉;1952年為區轄吳良鎮,1958年屬上盧人民公社吳良管理區,1961年9月屬樟村人民公社,1983年屬樟村鄉,1992年5月屬六石鎮。全村690戶、2030人。耕地1010畝,其中田784畝,地226畝。
商貿古埠頭 陸路交通暢
村人以吳姓為主。南宋寶�、景定年間(公元1260年前後),吳氏八十五世祖吳效澄在羅帶地結廬事農,發族成村,迄今已730餘年。村原名大區,九十三世祖吳大杉有10子,其中第二、四、五、八子仕瓊、仕瑭、仕璇、仕舟留居大區。至明朝中葉,營廳堂、建街坊,開三、六、九日為商市,為東陽北鄉貿易中心之一。九十五世祖吳本良,在大區集市做牙郎,司秤公平,人稱"吳良村頭",久之,大區之名為人淡忘,而"吳良"其名約俗沿襲,遂成村名。
商貿市場發展中,吳良村成為繁盛的水運埠頭。市場商品多半賴竹筏輸入。清末,各業店鋪林立,其中中葯店5家,"老聚昌"南雜貨店主營批發,時有縉雲、嵊縣、諸暨客商光顧。陸路交通也迅速發展。吳良古道,南經大里、里嶺、郭宅、湖溪、林甘,可抵縉雲;北經懷魯、烏竹嶺、鷺鷥嶺,可達諸暨;東通巍山、象崗、大嶺頭,可至嵊縣;西過岩口、六石口、麻車頭,可入縣城。1932年設郵政代辦所。抗日戰爭期間,手車隊和竹筏運輸更為頻繁。1950年5月在村區設立東陽縣第一個基層供銷合作社。1976年,村民集資5.56萬元(吳世鶴捐資7000元)建造的石拱型吳良橋竣工。1980年公路入村。1985年建成950個座位的影劇院。1987年村主道、街巷鋪水泥路面。街上有百貨、五金、飲食、修理、屠宰、水果、理發、中西葯等店鋪28家。
鄉村辦學堂 教育好兒郎
村民吳其政(1573~1619),年輕時執教於李宅鎮奧里寺,明末忠臣張國維曾受讀其門下。崇禎十五年(1642),張國維升任兵部尚書,親書"德壽揚敷"匾額謝師,時其政已辭敘州(在今四川宜賓)照磨(即管文書之職)回里,師生之誼殷切。木匾至今猶存。村一青石牌坊及八房廳上石刻"延陵世家"4字也系張國維手跡。明末開遠侯吳凱,南明唐王隆武二年(1646)抗清兵敗奔玉山,率部路寓吳良村,村人排席里門餞行,吳良"排三門"因此垂名。村人堯宰等感其忠義,隨軍至玉山,於南明桂王永曆二年(1648)七月十九日,同吳凱一家同時遇難。清《(道光)東陽縣志》載,村人吳紹麟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中武舉,其子吳芝於嘉慶六年(1801)中武舉,孫吳鷹揚於道光十一年(1831)中武舉。祖孫三代戎裝從軍。民國時吳映白參加同盟會,吳亦枕參加國民革命軍,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
明清以降,村人仕宦輩出,登儒道者代不乏人。清庠生吳紹瞻,享年95,與五子二孫二曾孫為同堂10秀才。民國時期,村有10人畢業於高等學府。1949年後,有大中專就讀或畢業者90人,其中已獲高級職稱者12人。人才之育乃得益於歷代尊師、重教、養賢之村風。舊時,各公常以廳堂為學塾,按學歷發養賢租谷,凡中秀才者(民國初改為高小畢業,1941年改初中畢業)以"紳縉"禮遇。1928年以吳大宗祠為校舍辦鄉村國民小學。後改為縣立吳良中心小學。1934年吳映白捐地出資發動村人創辦小學新校舍,至1937年建成結構為鄉村花園式的校舍29間。吳亦枕撰寫《建校碑記》。學生四方雲集,在校生多時達450餘人。校譽隆著,吳文岐作校歌道:"笠山高,淞水長,鄉村辦學堂,教育好兒郎。莘湖水漾千秋澤,梅里風和一瓣香。"情景交融,鄉風濃厚,學童愛唱。1948年冬,籌辦中學。1949年中學解散,學生並入東陽中學。1967年小學附設初中。1970~1978年開辦"五七"高中。1984年11月,村黨支部發起集資興學,春節座談會,各階層人士(包括村民及在外工作者)自動認捐3萬余元,創立省、地區、縣第一個鄉村教育基金會。1988年9月26日,村黨支部成立以吳六三、吳雲祥為首的建校委員會(共9人),動用集體資金60餘萬元,歷時4年建起現代化的教學大樓和師生宿舍樓。中小學的設施、設備、條件、環境徹底改觀。1990年始,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100%。校風、教風、學風井然,教學質量列東陽市上游。1992年中考,吳明心同學以608分名列東陽市第一名;初中生男子籃球隊在全省比賽中獲第五名,創金華市歷史最好成績。
自然風光好 人文景觀多
吳良村依山傍水,風物宜人,歷史久遠,古跡和景觀頗多。村人綜合為一閣、二祠、三牌坊、四平台、五廳、六堂、七墩、八井、九橋、十景。
一閣:即文昌閣。建於清中葉,高三層,挑檐四展,頂上寶葫蘆沖天,工藝精美。底層塑關羽、關平、周倉。二層塑文昌帝君。頂層塑魁星立像。舊時知識分子組有文昌星會,聚會論文互勉。閣左建有佛殿,為釋氏承受香火。閣北有高大古柏、檜樹。周圍繚以固垣。
二祠:即村北大宗祠,村南小祠堂。大宗祠創建於明初,清同治初年由吳紹瞻倡捐重建。先後三進,後堂有七層神主牌位。宗祠門前分列4個青石獅子。
三座牌坊:在吳大宗祠前、小宗祠前及佛堂塘邊各有一座青石牌坊。石雕精湛。四平台:吳大宗祠門口有4個旗桿平台,每台中間一孔,豎立5米高旗桿。
五廳:即大份廳、二份廳、三份廳、六份廳、八房廳,為清代東陽木雕工藝建築。六堂:即真美堂、崇德堂、桂芳堂、桂馥堂、緝熙堂、學詩堂,皆清代木雕藝術建築,取材考究,裝飾精美,以緝熙堂為最。
七墩:即高墩、毛沿墩、大墩、朱墩、老鼠墩、端安墩、澗北墩(若地殼般,自然形成的土墩),散於村莊前後左右,可供兒童游樂玩耍。
八井:古有大份沿井、小份井、三份井、藻水井、六份井、花井、文鳳屋內井、范瀾屋內井。村地下水豐富,80年代後,石壘井改為涵管,井身小,多數戶內置井,既方便又衛生。
九橋:村東至村北自古有護村澗渠,為出入方便,建有9座小橋。
十景:空山石閣,吳良至長塢間山嶺之顛有兩處,各有巨石10餘方堆積,有孤積挺直,或橫豎若方洞,非人力所置,頗為神奇;笠峰遠眺,登村東北笠峰,北瞻會稽山余脈,南望凇水如帶,村莊棋布,令人心曠神怡;梅里舊家,延陵世系源自梅里,當年裡門花廳大門上鐫刻著"梅里舊家"4字,面對田疇,人觀之,憶祖之情油生;大橋流水,村南溪水,舊時木橋架渡,1976年10月建成長84米、高9米、寬5.5米的4孔石橋,佇立橋上觀流水,感慨舊貌換新顏之歷史;靈岩廟會,舊時農歷八月十三至十五祀胡公廟會,廟前台亭演戲,並有羅漢班、鞦韆台閣、高蹺、走馬、十字蓮花、大頭舞、雜耍等,熱鬧異常,1949年後改為物資交流會;長渠導灌,原先北渠引自北莘塘,南渠汲引自白溪江,後東方紅水庫之水溝通兩渠,近千畝田地得自流灌溉,旱澇保收;沙堤修篁,長堤阻水,綿延數里,水竹翠密,形若蒼龍,自成景觀;溪岸松濤,臨溪沙灘,廣植長松,迎風搖曳,自成韻濤,有虯身獨立者,宛如迎客松;高閣凌雲,即文昌閣;台亭挹秀,靈岩殿前台亭,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挑檐畫棟,古色古香,頂內飾有8塊樟木板,精雕八仙,屬藝術精品。
靠工藝發家 辦工業興村
1977年,吳良人均收入僅41元。1978年4月,第四生產隊發起興辦工藝廠,以生產勞保用品、機綉品為主。由12人自帶縫紉機和資金60元入廠起家,時稱"農忙務農、農閑務工,帶資入廠當工人",半年產值3.6萬元。全村為之振奮,辦廠及從業者若雨後春筍。1985年,中共東陽縣委把這種辦廠的辦法總結為"自籌資金、自願結合、自產自銷、自負盈虧"的經驗在報刊上發表推廣。村辦工業發展到30餘個生產點,後又變為戶自為戰。1986年產值逾600萬元,其中手套、口罩等產品已成為省內最大的專業生產村。1980年,經濟師吳益群引進海外技術,在村內創辦縣、社、隊三級聯辦的花磚廠,生產的水泥花階磚定牌名"東牌東陽花磚"。1983年產值60萬元。1985年獲省級優質產品證書。1986年為東陽贏得第一塊部優銀牌。1987年,吳妙潭創辦的裝飾營造廠產值50萬元,產品遠銷海外,1992年產值120萬元。
80年代末,村有私營工廠44家,產品有針織、服裝、勞保用品、木雕、水泥預製品、塑料製品、農副產品加工等14個項目。從事工業勞動者500餘人,從事商業、外出搞建築業者217人,戶年均產值超過1.5萬元,建起新住宅1170餘間,新樓房環布村之周圍。已裝程式控制電話30多門。1984~1987年,村黨支部連續4年被評為金華市先進支部,吳良村獲浙江省家庭工業先進村稱號。吳六三當選為浙江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吳妙潭為第七屆浙江省政協委員。1992年,村黨支部對村辦工業作出新的部署,開始籌辦新的規模企業6家,投產後,年產值將超過5000萬元。
二、小說名、人名(榕樹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