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棗強大營的歷史風俗
一、東周至清代
春秋時代屬齊地。戰國時代屬趙地。
秦代屬巨鹿郡。
西漢初劉邦時代置棗強縣。兩漢之世,棗強與廣川兩縣,幾度「離合廢置,本為一也」。其疆域包括今棗強縣東南部之一部、南部之一部、中部、北部、東北部及今景縣西南角與今故城縣西北角。故有漢之廣川即今之棗強之說,雖不十分准確,但基本符合。廣川與景縣及故城縣從無「離合廢置」歷史。今王均鄉東西故縣村處於今王常鄉舊縣村處交為縣治所。時屬廣川王國(郡)所轄,王城在今景縣廣川鎮北數里處,而非縣之治所。時屬信都國(郡),治所在今冀州市北數里處。時屬清河國(郡),治所在今清河東處。王國與郡同級,列侯國與縣同級。「離合廢置」是指棗強縣(侯國)廣川縣(侯國)之關系,非指郡國疆域之變。
三國時代屬魏,省廣川縣,復置棗強縣,仍屬冀州清河郡。
西晉時代,棗強縣省入廣川縣,屬冀州渤海郡。
東晉時代,後燕復置棗強縣,並置廣川郡,棗強為其所轄。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並棗強、索瀘入廣川縣。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重置棗強縣。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廢廣川縣,並入棗強縣,屬長樂郡。
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棗強縣治所復為今舊縣村。三年(公元583年),廢長樂郡為冀州,棗強屬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郡為州,信都郡復為冀州,棗強屬之。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州以上設道,棗強屬河北道冀州。
入宋,棗強屬河北東路冀州。金天會四年(公元1126年),縣城毀於洪水,十年(公元1132年),由舊縣村處遷於劉馬村,即今縣城址,仍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冀州。
至元代,棗強屬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真定路冀州。天歷三年(公元1330年),真定路改屬中書省。
明代,改路為府,棗強屬北直隸(京師)真定府冀州。
清代,改布政使司為省,並將北直隸改為直隸省,又以冀州為直隸州,棗強、新河、南宮、武邑、衡水5縣同屬冀直隸州。
二、民國時期
元年(1912年)仍襲清制,本縣屬直隸省(省會在天津)冀直隸州。2年(1913年),直隸省廢府、州,一律改稱縣,各縣直隸於省。不久,分全省為渤海、范陽、冀南、口北4個觀察使。3年(1914年),將4個觀察使改劃為4道,本縣屬大名道。17年(1928年)6月,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廢道,改為省、縣兩級制,各縣直隸於省。24年(1935年)試行省、區、縣3級制,全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26年(1937年)3月又劃為17個督察區,本縣屬第14督察區。
27年(1938年)8月,建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棗強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三專員公署。29年(1940年)夏,棗強分為棗南、棗北兩個縣。32年(1943年)秋,為紀念在西江官村對日偽作戰中犧牲的冀南軍區五分區司令員趙義京和副司令員陳耀元,棗北縣曾改名為趙陳縣。34年(1945年)10月,棗南、棗北兩縣合並為棗強縣,屬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政府冀南行署第五專署。37年(1948年)9月,華北行政區建立,棗強縣屬華北行政區之冀南區。38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本縣政府屬河北省衡水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開始,本縣仍屬衡水專區。1952年11月,衡水專區撤銷,改屬石家莊專區。1958年11月,本縣與衡水、武邑、冀縣合並為衡水縣,縣治在衡水縣城。1961年5月,衡水縣又分為衡水縣、冀縣,原棗強縣、冀縣並為冀縣,縣治在冀縣縣城。1962年1月,恢復棗強縣,仍屬石家莊專區,同年6月,復置衡水專區,本縣屬之。1970年衡水專區改為衡水地區,本縣仍屬之。1996年5月31日,衡水地區改為地級衡水市,本縣仍屬之。
趙陳縣的由來
抗日戰爭時期,為適應斗爭形勢需要,棗強縣分為棗南、棗北兩縣。1943年,為紀念趙義京、陳躍元兩位司令員的壯烈殉國,棗北縣更名為趙陳縣。
趙義京,1914年生,湖北省黃陂縣人,1933年入黨。
陳躍元,1910年生,湖北省天門縣人,1930年入黨。
1943年8月27日,冀南五分區在武邑縣召開全區各縣武裝科長、縣大隊正副隊長和教導員會議。參加會議的分區領導有中共五地委書記兼分區政委李爾重、專員任仲夷、司令員趙義京、副司令員陳躍元、參謀長陳明義、武裝科長牟海秀等,與會人員共計200餘人。會議先是在武邑縣律寨村召開,後轉移到石德鐵路南的小白庄,8月30日又轉移到棗北縣的霍楊庄。是日,日軍從辛集、龍華、故城、棗強等地,通過火車、汽車調運部隊,出動2000多人對與會人員實行合圍。與會人員雖兩次轉移,但未跳出包圍圈。在霍楊庄和敵人交火後,隊伍向東北方向轉移。走到花雨村時,得知大批敵人已從石德鐵路撲來,便由孔頭村通過清涼江向東。不料敵人在河東已設下埋伏,先頭部隊在河底受到突然襲擊,僅分區參謀長陳明義率幾十人沖出。大部分人員只好折向西北,與敵人騎兵遭遇後,又轉向南,在江官村村北被困。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趙義京命熟悉地形的棗北縣副大隊長張靜、教導員張祥甫及分區警衛連兩個排在前面開路,一個警衛排斷後,其他人員在中間,向西南方向突圍。前鋒兩個排和部分幹部沖出後,敵人將突破口堵死。趙義京又重整隊伍分組朝不同方向突圍,大部分人員沖出,趙義京、陳躍元等30多人遭機槍掃射,壯烈犧牲。
趙義京、陳躍元司令員的犧牲是我人民革命力量的重大損失。五分區的黨政軍民曾隆重地追悼忠魂。五地委為紀念趙義京、陳躍元兩位司令員,使人民永遠懷念他們為民族的解放事業而獻身的崇高品德,從那時起棗北縣更名為趙陳縣,直至抗戰勝利棗強縣建制恢復。1984年3月,共青團棗強縣委在其犧牲地棗強縣西江官村修建了趙陳烈士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