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五個方面介紹陳嘉庚 字數要長 回答准確的 必有重謝
1、身負父債的僑鄉少年郎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村,因為戰亂不斷,有很多人遠赴南洋討生活,這里便成了著名的僑鄉。 陳嘉庚的家庭,也是一個華僑世家,他出生的時候,父親正在新加坡,經營著米店和一家小廠。從小,是母親獨自撫養他長大。 閩南一帶,曾有著十分光輝的歷史。從民族英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這些故事都在小嘉庚的心裡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響。集美村還有著鄭成功的「國姓寨」、「國姓井」,在老一輩人的傳說中,陳嘉庚從小就對這些愛國英雄充滿了敬仰。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更使他渴望早日能夠報效祖國。 1890年,陳嘉庚已經17歲了,父親要他到新加坡來見見世面,於是他離開了故鄉、離開了慈母,獨身前往南洋。雖然都市的繁華是一種誘惑,但他卻不為所動,老老實實地呆在店裡,跟著老伙計學習怎麼管理,很快就成了父親的左右手。 1898年,母親病逝,聞聽噩耗的陳嘉庚立即回鄉葬母。出發之前,他將自己經管的 陳嘉庚相關著作
賬務移交給他的族叔。當時他父親各項經營都很順利,擁有資產約35萬元。可是當守完3年母喪的陳嘉庚回到新加坡時,卻發現曾經興隆的米店已經門庭冷落,負債已達30多萬元。原來是父親的妾生子趁陳嘉庚不在,盡情揮霍導致負債累累,面臨破產的邊緣。 按照新加坡法律,兒子不必償還父親債務,況且陳嘉庚身無分文,如何償還,但深受儒家教育的他面對父親的凄涼,還是毅然承擔了債務,繼承了這個爛攤子,當時他還不到31歲。從此這個傑出的企業家開始了自己獨立的商業之旅。
2、菠蘿「蘇丹」、橡膠大王
獨自創業的路程是極其艱難的。陳嘉庚手裡的資金只有一點,用來投資什麼才能成功呢?經過詳細的考察,陳嘉庚發現,菠蘿罐頭銷路旺盛,且周期短、需要的資金不是很多,非常符合自己的情況。於是他決定建立一個菠蘿罐頭廠。 資金不夠,陳嘉庚借了7000元,在距新加坡城區10英里的淡水港山地,著手建造一所菠蘿罐頭廠。一切省了再省,省了再省,借來的7000元用在建廠總算勉強夠了。製作菠蘿罐頭所需的白鐵、糖枋,都可向別的商人賒取。開工終於沒有問題。等到4月份菠蘿一上市,陳嘉庚的「新利川」工廠就開始生產了,為了在競爭中取勝,陳嘉庚給自己的菠蘿罐頭的商標定名為「蘇丹」,意思就是菠蘿罐頭之王。 在陳嘉庚的精心經營之下,罐頭廠運作良好,銷售看漲,月底核算結果,獲凈利9000餘元。不僅收回全部建廠投資,而且還有盈餘,經濟效益之大,確實驚人。 從絕境中拼殺出來的陳嘉庚初戰獲勝,就以「新利川」為立足點,兼營父親企業與人合夥的月新菠蘿廠,接著又開設了謙益米號,米店也兼做罐頭廠的營業機關。 隨著菠蘿罐頭生意越做越大,對菠蘿的原料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嘉庚在「新利川」附近購買了一塊空地,用來種植菠蘿,取名為「福山園」,事實上,這塊種植地也確實是一塊福地,後來成為了當地最大的菠蘿種植園。 創業道路並非是一帆風順,就在菠蘿生意順利發展的同時,1906年夏季,菠蘿罐頭行市大跌,陳嘉庚只能勉強保住了1萬元的贏利,這次打擊使他意識到,商場如戰場,僅僅靠一種產品經營是不能適應市場的瞬息多變,他要尋找新的項目。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嘉庚了解到一個橡膠商人高價賣掉了自己的橡膠園,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於是趕忙聯系這個商人,從他那裡購進18萬粒橡膠種子。而當時因為菠蘿生意的不景氣,很多人紛紛脫手自己的菠蘿園,陳嘉庚趁此機會購買了大片土地,這些成了他以後的橡膠種植園。 到了1913年,陳嘉庚的菠蘿產量已經佔了整個新加坡的半數以上,一躍而居首位,真正成了業內的蘇丹,這一年,他已是一個擁有兩處橡膠園,四個菠蘿罐頭廠,一家米廠,一間米店,固定資產和純利潤有四五十萬元的華僑企業家了。 然而商場風雲多變,1914年秋,正當菠蘿罐頭的生產旺季到來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各國對菠蘿罐頭限制入口。因而各洋行停止采辦。陳嘉庚的菠蘿罐頭廠遭到了沉重打擊,積存著幾萬箱產品無法售出。不僅如此,戰爭還使陳嘉庚的米業遇到了麻煩,特別是許多商船在東印度洋上受到德國戰艦攻擊之後,原已緊張的航運幾乎全部停頓。陳嘉庚米廠的倉庫里堆放著1萬多包熟米。產品積壓的直接後果是資金流轉困難,工廠租金越期無法清還,工人的生活費又絕對不可拖欠。陳嘉庚陷入了「艱難維持,度日如年」的境地。 1914年冬天,陳嘉庚終於將所有的貨全部售脫。這時,他當機立斷決定經營航運業,他先是靠租船運輸,分別租下了載重1300噸的「萬通」和載重2500噸的「萬達」兩艘輪船,運來需求量很大的熟米,再送到印度銷售。不久因為市場的擴大,他又增加了2艘輪船,專門承接英國政府的貨物。他的審時度勢,及時改變經營策略贏得了可觀利潤。僅僅一年後,就贏利了20多萬元。之後,更是購得多艘輪船,但卻不親自經營,而是租給法國政府,這樣不僅省事,避免了風險,也獲利很快。 1916年,陳嘉庚又有了劃時代的舉措。當時歐洲各國互相廝殺,給美國經濟騰飛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美國工業長足的發展,刺激了橡膠製品的需求,帶動了馬來亞的橡膠業,一躍而成了支柱產業,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馬來亞成了世界「橡膠王國」。而陳嘉庚此前的投資終於有了回報,他被作為公認的「馬來亞橡膠王國四大功臣」之一載入史冊。 此後2年,陳嘉庚逐漸把重心轉移到橡膠業上,他先後將新加坡土頭橋的菠蘿罐頭廠和恆美熟米廠改作「謙益」橡膠廠,專制膠布,實現了橡膠經營從單一的農業墾植到工業製造的飛躍。接著,他又設法與美國橡膠業協會搭上關系,把廣告做到了美國,把「謙益」橡膠廠的大半產品直接銷售到美國。這樣,他實現了第二個飛躍:將橡膠的農、工、貿經營集於一身,而且開創了在英國統治新加坡百年來華僑不通過洋行而與外國商家直接進行貿易的先例。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陳嘉庚不但沒有遭受損失,還安然無恙,依靠米、樹膠、輪船航運和出售菠蘿罐頭廠積存的鐵皮,陳嘉庚共得450 多萬元,扣除各種費用,實存資產430萬元。從而迅速躋身於新加坡富豪之列,也成為著名的企業家、新加坡華僑大亨。
3、散盡家財、培育英才
一戰之後,陳嘉庚意識到航運業的危險性和暫時性,就沒有再繼續下去,他開始繼續擴展自己的橡膠王國。 1919年,隨著橡膠製品的廣泛應用,英國投資者不斷到馬來亞搶占市場,有實力的華僑商家和小園主也紛紛改辦橡膠種植園或興辦小橡膠廠,競爭越來越劇烈。面對挑戰,陳嘉庚調整自己,實現了第三個飛躍:他擴充了「謙益」橡膠廠的規模,將粗加工的生膠廠改為深加工的橡膠熟品廠;退出於兩年前投資50萬元入股的3家橡膠公司;組建陳嘉庚公司,將謙益以橡膠總公司的名義列其麾下。 1922年,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無度引起市況蕭條,橡膠價連續3年下滑,許多小規模的膠園、膠廠被迫停產。而這時的陳嘉庚公司虎氣十足,他斷定橡膠業是新興產業,好景還在前頭。在對馬來亞各地進行考察之後,陳嘉庚一下子買下了9家橡膠廠。 1924年他在馬來亞和印尼設了10多家橡膠分店,其後又在其他地方設分行、分店或辦事機構。目的是擴大產品銷路和原料來源,減少中間環節造成的損失。這一年英國政府為抬高橡膠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從中獨占利潤,在新加坡、馬來亞實行限制橡膠生產計劃,第二年略見成效,加上美國汽車工業生產迅速發展的影響,橡膠價格大幅度上漲。這一年是陳嘉庚的橡膠事業的巔峰,在英國大臣對新加坡工業的考察書中,也提到了陳嘉庚的公司,說它是「亞洲最大的企業」。 與此同時,陳嘉庚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故鄉——福建集美。他認為振興工商業的目的在報國,但報國的關鍵在提倡教育,因而「立志一生所獲的財利,慨辦教育」。1893年,他20歲時在家鄉創辦「惕齊學塾」。1913年又創辦集美小學。以後他與胞弟陳敬賢先生一起,邊集資邊辦學,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先後在家鄉創辦了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師范、水產、航海、商業、農林 |集美輕工業等校在內的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資助了閩南20個縣市110多所學校;並在僑居地新加坡倡辦和贊助了道南小學、愛同小學、崇福小學、南僑中學、南僑師范水產航海等許多學校。他用於興學的資金超過一億美元,幾乎等於他的全部家財。人們親切地稱陳嘉庚先生為「校主」。 有人說,陳嘉庚辦這么多的學校無非是提高自己的聲譽,但陳嘉庚辦學,卻不是這樣的。他沒有把它作為一種資本,相反為此做出了巨大犧牲。 自1926年起,陳嘉庚為了維持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經費不至於中斷,做了許多努力。在資金緊缺時,他甚至於賤價出賣了橡膠園。 1929年10月,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新加坡、馬來亞最大宗的出口是橡膠和錫,最大的買主是美國。美國的不景氣,造成了新、馬橡膠和錫業的大蕭條。但陳嘉庚一直提供集美、廈門學校經費達90萬元。當時,陳嘉庚公司積欠銀行債款近400萬元。公司資產僅在200多萬元,已是資不抵債。以英國匯豐銀行為首的債權銀行要求陳嘉庚停止支持集美廈大經費,被陳嘉庚斷然拒絕了。他認為自己不能也不應放棄義務,學校辦起 陳嘉庚追悼會
來了,就得維持下去,一旦關了門,恢復就無望了。學校如果關停,不僅耽誤青少年前途,而且對社會影響不好,罪就大了。如果因為負擔集廈學校經費而遭致生意失敗,這是個人事業的榮枯。 1932年,陳嘉庚辛苦創辦的企業終於被收盤,雖然他的事業走到了末路,但陳嘉庚卻從不後悔,因為他成功地創辦了這么多學校,尤其是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 1961年8月12日,這個偉大的企業家、教育家病逝於北京。彌留時他仍殷切盼望台灣回歸祖國,並囑咐「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遺產300萬元人民幣全部獻給國家。為了感謝這么多年他對國家做出的不朽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給予其國葬的哀榮,靈柩運回集美,安葬在家鄉,以告慰這個曾經輝煌、博大無私的愛國華僑。
5、一生儉朴、公而忘私
嘉庚先生一生儉朴,從不誇耀自己,但是在投資辦學方面卻不惜一切。據有關人員統計,以1981年人民幣和黃金比價計算,陳老一生用來辦學的捐款達一億美元以上。在陳嘉庚故居,從陳列的蚊帳、被褥、衣服、禮帽、皮鞋等物來看,都是破舊而老式的。一隻翻過來的破茶杯,杯底上插上蠟燭,就是他自己設計的燭盤了。他家財萬貫,但對自己的家事,卻是「求缺不求全」。校舍和他的住宅都曾因日本飛機的轟炸而炸毀。然而,在校舍和住宅之間,他卻堅持先修校舍,並說:「第念校舍未復,若先建住宅,難免違背先憂後樂之訓耳!」他逝世後國內存款尚有300餘萬元,可是按照他的遺囑,一分錢也沒有留給子孫,對這個問題,他的說法是:「人誰不愛子,惟必以道德之愛,非多遺金錢方謂德之愛。且賢而多財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7]
6、不忘統一、鰲園刻圖
晚年的陳嘉庚,念念不忘國家統一、台灣回歸!1950年,他在集美學村創建鰲園。在鰲園中的「博物觀」照壁石屏正中,請石匠刻錄5幅地圖。上面一幅是「世界地圖」,其下面並列四幅地圖,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福建省全圖」、「台灣省全圖」及「同安縣全圖」,並在圖中刻下親撰的《台灣史略》。陳嘉庚先生親撰的《台灣史略》的第一句話寫道:「台灣為我國東南一大島」。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撓中國人民統一事業。針對美國的侵略行徑,1950年7月4日,陳嘉庚通過《福建日報》發表談話,明確表示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允許外國干涉。此後,他又發表一系列對記者的談話和聲明,發表接見華僑的談話等等。一再闡明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容許外國侵佔或干涉,並號召華僑為台灣回歸祖國的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祖國統一是陳嘉庚臨終遺囑的第一件大事,他最後的遺言是「台灣必須歸中國」。他相信他的這個願望一定會實現,一定要實現。這就是陳嘉庚先生為什麼在「鰲園」刻錄的地圖中刻下「台灣省全圖」的最重要原因。 1990年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發現的第2963號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以表彰陳嘉庚對教育事業的傑出貢獻。
* 公——永無止境的奉獻
* 忠——永不動搖的愛國
* 毅——永不言敗的堅強 民族光輝——陳嘉庚
* 誠——永不毀諾的錚錚傲骨
對於輕金錢,重義務,誠信果毅,疾惡好善,愛鄉愛國諸點,尤所服膺嚮往,而自愧未能達其一,深願與國人共勉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