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批發 > 聊城市東昌府區小超人童裝批發部

聊城市東昌府區小超人童裝批發部

發布時間:2021-07-15 19:46:34

⑴ 聊城明星都有誰

聊城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於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譽。下轄一區一市六縣(東昌府區、臨清市和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6縣),皆為古老名邑。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可以追溯到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幾千年來,湧出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仁人志士,不可盡舉,現摘錄下:
1.季羨林
季羨林,生於1911年,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作家。山東清平(今臨清)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曾師從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1946~1983 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2.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出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18歲參軍,在部隊幹了7年,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到西藏工作。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他犧牲後,江總書記總書記於1995年4月29日親筆題詞「向孔繁森同志學習」。

生平

■1979年,他主動報名進藏,並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進藏後任崗巴縣委副書記;1988年,他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副市長;1993年,他進藏工作期滿,仍留在西藏,擔任阿里地委書記

1988年,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葯,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葯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交關。

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3.武訓
武訓,堂邑縣(今冠縣)武庄人。出身貧苦,在兄姐中排行為七,故名「武七」。
名訓則是清延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七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僱工,屢屢受欺辱,甚至僱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武訓爭辨,反被誣為「詐賴」,遂決心行乞興學。1859年,21歲的武訓開始竿乞集資。他手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其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1886年,武訓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決定創建義學1888年,花錢4000餘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招生50餘人,不收學費。1890年,武訓資助了證和230吊錢,又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庄興辦了第二所義學,1896年,武訓又靠行乞積蓄,並得臨清官紳資助,於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學田錢糧和徭役,另賞銀200 兩,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 匾額。清朝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振。1896年,4月23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 ,終年59歲。4.孫臏
孫臏,戰國時齊國阿(今陽谷縣阿城鎮)人。著名軍事家,本名失傳。因在魏國受過「臏」(古代酷刑,即挖掉膝蓋骨)刑,故名孫臏。其生卒年不詳,在齊國的主要活動約為威王時期。

孫臏早年與魏國人龐涓共同習藝於鬼穀子(戰國時隱士)處。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孫臏之才,派人召到魏,借故施以「臏」刑及「黥」(古代酷刑,即於面部刺字,並塗上黑色)刑,意欲使孫臏從此隱跡於世。其後齊國使者到魏,暗中將孫臏載回,章將田忌深服其才,轉薦於威王,威王任孫臏為軍師。孫臏先為田忌設「批亢揭虛」(即避實擊虛),攻魏救趙之計,大敗魏軍於桂陵(今河南長垣附近),後又用「減灶」之法惑敵,於馬陵(今莘縣西南)預設伏兵,再敗魏軍。龐涓勢窮自殺,孫臏因此而名顯天下。舊時阿城鎮有孫臏廟,陽谷城北有孫臏閣。

孫臏所著兵法失傳久已,1973年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之竹簡,經鑒定內有《孫臏兵法》殘編,整理得440簡,11000餘言。5.伏羲
遠古時期部族領袖,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傳說為中華遠古帝王「三皇」之一。
據史志記載,伏羲在今陽谷縣北境長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陽谷縣志》載:「陽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宓城傳言為伏羲城。伏羲或謂宓羲。城在陽谷安樂鎮以北,陽谷在伏羲城以南,為伏羲教民種谷之地。」

伏羲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仰觀於天,俯察於地,推出了24節氣,開辟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新紀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將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描述下來,製作了八卦,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相傳,他造書契、正婚姻、創樂器、教人結網,從事漁獵畜牧,使原始社會進入漁獵畜牧經濟時期。6.魯仲連
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和魯連,戰國時齊國(今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人,是戰國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辯論家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家。
魯仲連的生卒年月不見史籍,據錢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魯仲連是戰國末期齊國稷下學派後期代表人物,有關他的故事傳說,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他身上,閃爍著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智慧的火花和嘉行懿德的光彩。根據《史記》《戰國策》《太平御覽》等史籍中關於魯仲連事跡記載綜合考察,魯仲連一生的活動軌跡大致是這樣的:生於聊城,學於臨淄,游於趙,後隱居,葬於茌平,今望魯店村有魯仲連祠及墓,史志載,望魯店村周圍有海市蜃樓之景,稱「連村煙市」,列茌平古八景。《漢書·藝文志》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7.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歷史學家,「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領袖,民國時期的學界領袖。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

傅斯年生性耿直倔強,直言不諱,一生不願意講「好聽的空話」,猛烈抨擊腐敗官員,贏得「傅大炮」的美名。

傅斯年死後葬在台大。行政大樓的對面架設有一口「傅鍾」,每節上下課都會響21聲,因為這位校長曾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1926年10月,傅斯年應聘為中山大學教授、文科學長(文學院院長,並兼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之主任),創辦語言歷史研究所,兼任所長。1927年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設立時,傅斯年歸屬心理學研究所。隔年,他說服當時中研院院長蔡元培設立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只經半年籌備,立刻成軍。當時共有歷史、語言及考古三組,分別聘請陳寅恪、趙元任及李濟為主任。傅斯年主持史語所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籌備安陽殷虛的考古發掘。他提出:「古學知識,不僅在於文字,無文字之器物,亦是研究要件。」 傅斯年五十歲那年,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民政府遷台後,他又被任命為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在他任內,他廣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實圖書、獎勵研究,奠定了台灣學術根基及自由傳統。1950年5月20日,他在台灣省議會答復教育行政的咨詢時頭腦溢血而瘁逝,享年55歲。8.張自忠
張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東臨清人,1908年入臨清中學堂讀書。
1911年就讀於天津法政學校,第二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目睹列強欺凌中國,軍閥混戰,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立志報國,於是棄學從戎。1914年秋,到奉天(今沈陽)新民屯陸軍第二十師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團車震部下當兵。不久,被提升為司務長。1917年,到十六軍混成旅馮玉祥軍中。起初被派為差遣,不久升任排長。1919年被選送到軍官教導團學習。結業後即升任模範二連連長。以後繼任學兵團營長。1924年,升任兵團團長。1925年,升任第十五旅旅長。1927年4月,被委任為第二十八師師長兼潼關警備司令。1928年,兼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校長和開封戒嚴司令。1929年,調任第十一軍第二十二師師長。同年冬,原二十五師改編為第六師,任師長,後參加中原大戰。「九一八」事變後,西北軍余部改編為國民政府陸軍第二十九軍,任該軍三十八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1933年初,二十九軍奉命參加長城抗戰,率所部與三十七師在喜峰口與日軍血戰,名聲大震。同年夏,參加察北抗戰。1935年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1940年5月,日軍集結重兵向宜昌發動進攻。他率部從右翼打擊向棗陽地區進犯的日軍主力。出擊前,召集軍事會議,鼓舞士氣,全軍士氣高昂,與敵激戰,連連告捷。5月7日,率總部手槍營和七十四師的兩個團,從宜城東渡襄河,給敵人以極大威脅。日軍調集主力,折回反撲。經過七、八天的苦戰,部隊減員甚重,糧彈兩缺。5月16日,被困在南瓜店的杏兒山,缸子口。從早晨到中午,他奮勇督戰,不肯退避。在戰斗中,肩部中彈,仍指揮若定。18日,日軍沖上杏兒山,他身中七彈,仍呼喊「殺敵報仇」,為國為民流盡最後一滴血。1940年5月28日,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中共中央在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並在祭文中給以高度評價。1956年以來,人民政府幾次撥款重修了南瓜店等地的張公祠、衣冠冢、殉國處紀念碑。在重慶北碚梅花山,還建立了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

9.范築先
范築先(1882-1938),原名金標,又名奪魁,字竹仙。山東館陶(今屬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愛國將領。
生平簡介:1904年,加入北洋軍第四鎮,當備補兵、副兵、正目。後調入天津北洋陸軍講武堂炮兵科深造,以優秀成績畢業。後被提升為哨官、炮兵連長。深感民族危機嚴重,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漸發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立志富國強兵,建立民國。因此,擁護辛亥革命。1913年後,任中央陸軍第四師炮兵營長、補充團長、師參謀長和第八旅旅長。後因厭惡軍閥混戰,拋棄高官厚祿,辭去第八旅旅長職,回鄉隱居,更名「竹仙」,效法古代志士仁人,企圖追求探索一條振興國家的道路。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毅然復出,投入馮玉樣部下,更名為築先,表示其革命的決心,被馮委任為高級參議、漢中鎮守使署參贊。1930年中原大戰中,任馮部第一路軍參謀長。1931年回山東,任韓復榘第三路軍參議。1933年,被任命為山東省沂水縣縣長,第三路軍指揮部軍法處處長。任上生活儉仆,關心民眾,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和尊敬。1936年,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山東省第六區游擊司令員,遂發動民眾建立抗日武裝,保家衛國。同年10月下旬,日軍進犯黃河北岸,山東省主席韓復榘電令撤退,為其斷然拒絕。並在聊城主持部下開會,通過了給全國抗戰軍民的通電,被全國各大報轉載。

為堅持抗戰,在共產黨的幫助下,領導建立了魯西北抗日根據地,成立了20多個縣的抗日政權,親自主辦軍事、政治幹部訓練班,組建了許多抗戰群眾團體,出版了《山東人》、《抗戰日報》、《先鋒月刊》、《戰線》等刊物,使魯西北成為堅強抗日堡壘。同年11月,日軍騎兵偵察隊竄入堂邑一帶活動,他率部隊到溧水鎮埋伏,全殲入侵的日軍。1938年3月,率抗日部隊兩次攻入日軍據守的范縣,殲滅許多日軍。雖已年過花甲,但每戰必身先士卒,帶頭沖鋒殺敵。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為配合中國軍隊作戰,率部阻擊了增援的日軍土肥原師團。後組織了濟南戰役,一度率軍突入濟南市。1938年7月,在東阿縣黃庄阻擊日軍運輸隊,斃敵數十人,繳獲滿載大米的汽車13輛及其他軍用器材。8月,其次子,青年抗日挺進大隊長范樹民在濟南戰役中光榮殉國。為表示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把年僅20歲的二女兒范樹琨任命為挺進大隊隊長,並先後將長子、長女、三女兒都送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表現了忠於民族,誓死抗日救國的愛國精神。11月,日軍調集大批部隊,從濟南出發,進犯聊城。14日,日軍將其所部六七百人包圍在聊城。率部應戰,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15日,日軍在得到大批增援部隊後強行攻擊,雙方血戰多時,他手臂負重傷,裹傷再戰,終因敵眾我寡,城門被日軍攻破。親率余部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戰斗中。身受重傷,壯烈殉國。犧牲後,國共兩黨都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10.李苦禪
李苦禪,山東高唐人(1899年1月-1983年6月),原名英,號勵公。
自幼家貧,在民間繪畫藝人影響下學畫。1919年入北京大學附設的「勤工儉學會」(又名法文專修館)半工半讀,同時在北京大學附設的「業余畫法研究會」向徐悲鴻學習素描與西畫。1920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中文,1922年轉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學習。期間,常靠晚間拉洋車維持生活。為此,同學林一盧贈其中「苦禪」二字為名(苦,即苦難的經歷;禪,古稱寫意畫為禪宗畫)。

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學國畫,1925年於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任北京師范學校美術專科國畫教員,1930年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抗戰初期辭職寓居北京。因平日與愛國志士交往甚密,一度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1946年任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附屬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後任該院國畫系教授。擅大寫意花鳥畫,作品繼承民族繪畫優良傳統,並融中西技法為一爐,滲透古法又能獨辟蹊徑,在實踐中出新創格,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11.傅衍鯤
傅衍鯤,山東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學語文教師。
1993年,他拿著緬甸果敢同盟軍司令楊茂良的請柬,第一次進入這個毒品泛濫的「金三角」地區時,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個卧底,化名勞富;2004年12月31日,當他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份已被暴露,他正站在中緬邊界上,成功躲過一劫;前國家禁毒局局長卓楓將軍說,他是國家禁毒局掛了名的「朋友」( 圈內對卧底人員的稱呼)。
1993年夏初,在進京復查身體期間,他主動寫信聯系當時的公安部刑偵局長卓楓同志。在卓楓局長的安排下,他和當時的公安部緝毒處以及雲南省有關部門建立了聯系。緝毒處領導曾提出經費補助問題,被傅衍鯤一口回絕了。山東人性格剛直,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向毒梟宣戰。
自此傅衍鯤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曾是大毒梟昆沙的座上客;曾在果敢毒梟楊茂良家中長期「閑居」;佤邦同盟軍總司令趙國安更是每次傅衍鯤來去,必定親自車接車送。傅衍鯤逐漸摸清了他們的底細,為國家禁毒機關繪制了「金三角」地區毒品加工廠的分布詳圖。到2001年傅衍鯤還被「金三角」地區的司令看重,先後被聘為兩支割據武裝的高級顧問。
傅衍鯤拖著年老多病的身體,跑遍了「金三角」的角角落落。十年之間,歷險無數,向禁毒機關提供了數百件翔實的情報。
到2002年,更成為一司令的高級軍事顧問。傅衍鯤告別禁毒戰場的時候,已經年近七旬。

12.徐本禹
徐本禹,山東聊城人,23歲,央視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2003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並順利考取這所學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公費碩士研究生。「我不能為她做什麼,但是我可以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作些什麼。」「社會上有許多的人幫助過我,我所做的只是報恩!我始終要求自己:別人給我一碗飯,我一定要給別人一碗肉!」徐本禹說他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在支教的過程中也有過一些想法,也有過逃避,但是好心人的幫忙和孩子們的感情是他堅持的動力,讓他一直堅持到現在並將繼續持續下去。一年多來,他忍受著孤獨和寂寞,用愛心精心栽培和呵護貧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誠和行動實踐著一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用普普通通的力量去感動中國,感動千千萬萬善良的人們。

⑵ 《昆蟲與音樂》閱讀答案

滿意答案,答非所問

⑶ 《重慶區縣名勝》說明文閱讀答案

聊城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於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譽。下轄一區一市六縣(東昌府區、臨清市和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6縣),皆為古老名邑。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可以追溯到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幾千年來,湧出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仁人志士,不可盡舉,現摘錄下:1.季羨林季羨林,生於1911年,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作家。山東清平(今臨清)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曾師從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2.孔繁森孔繁森,1944年出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18歲參軍,在部隊幹了7年,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到西藏工作。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他犧牲後,江總書記總書記於1995年4月29日親筆題詞「向孔繁森同志學習」。生平■1979年,他主動報名進藏,並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進藏後任崗巴縣委副書記;1988年,他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副市長;1993年,他進藏工作期滿,仍留在西藏,擔任阿里地委書記1988年,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葯,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葯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交關。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3.武訓武訓,堂邑縣(今冠縣)武庄人。出身貧苦,在兄姐中排行為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延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七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僱工,屢屢受欺辱,甚至僱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武訓爭辨,反被誣為「詐賴」,遂決心行乞興學。1859年,21歲的武訓開始竿乞集資。他手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其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1886年,武訓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決定創建義學1888年,花錢4000餘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招生50餘人,不收學費。1890年,武訓資助了證和230吊錢,又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庄興了第二所義學,1896年,武訓又靠行乞積蓄,並得臨清官紳資助,於臨清御史巷起第三所義學。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學田錢糧和徭役,另賞銀200兩,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匾額。清朝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振。1896年,4月23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終年59歲。4.孫臏孫臏,戰國時齊國阿(今陽谷縣阿城鎮)人。著名軍事家,本名失傳。因在魏國受過「臏」(古代酷刑,即挖掉膝蓋骨)刑,故名孫臏。其生卒年不詳,在齊國的主要活動約為威王時期。孫臏早年與魏國人龐涓共同習藝於鬼穀子(戰國時隱士)處。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孫臏之才,派人召到魏,借故施以「臏」刑及「黥」(古代酷刑,即於面部刺字,並塗上黑色)刑,意欲使孫臏從此隱跡於世。其後齊國使者到魏,暗中將孫臏載回,章將田忌深服其才,轉薦於威王,威王任孫臏為軍師。孫臏先為田忌設「批亢揭虛」(即避實擊虛),攻魏救趙之計,大敗魏軍於桂陵(今河南長垣附近),後又用「減灶」之法惑敵,於馬陵(今莘縣西南)預設伏兵,再敗魏軍。龐涓勢窮自殺,孫臏因此而名顯天下。舊時阿城鎮有孫臏廟,陽谷城北有孫臏閣。孫臏所著兵法失傳久已,1973年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之竹簡,經鑒定內有《孫臏兵法》殘編,整理得440簡,11000餘言。5.伏羲遠古時期部族領袖,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傳說為中華遠古帝王「三皇」之一。據史志記載,伏羲在今陽谷縣北境長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陽谷縣志》載:「陽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宓城傳言為伏羲城。伏羲或謂宓羲。城在陽谷安樂鎮以北,陽谷在伏羲城以南,為伏羲教民種谷之地。」伏羲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仰觀於天,俯察於地,推出了24節氣,開辟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新紀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將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描述下來,製作了八卦,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相傳,他造書契、正婚姻、創樂器、教人結網,從事漁獵畜牧,使原始社會進入漁獵畜牧經濟時期。6.魯仲連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和魯連,戰國時齊國(今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人,是戰國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辯論家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家。魯仲連的生卒年月不見史籍,據錢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魯仲連是戰國末期齊國稷下學派後期代表人物,有關他的故事傳說,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他身上,閃爍著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智慧的火花和嘉行懿德的光彩。根據《史記》《戰國策》《太平御覽》等史籍中關於魯仲連事跡記載綜合考察,魯仲連一生的活動軌跡大致是這樣的:生於聊城,學於臨淄,游於趙,後隱居,葬於茌平,今望魯店村有魯仲連祠及墓,史志載,望魯店村周圍有海市蜃樓之景,稱「連村煙市」,列茌平古八景。《漢書·藝文志》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7.傅斯年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歷史學家,「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領袖,民國時期的學界領袖。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生性耿直倔強,直言不諱,一生不願意講「好聽的空話」,猛烈抨擊腐敗官員,贏得「傅大炮」的美名。傅斯年死後葬在台大。行政大樓的對面架設有一口「傅鍾」,每節上下課都會響21聲,因為這位校長曾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1926年10月,傅斯年應聘為中山大學教授、文科學長(文學院院長,並兼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之主任),創語言歷史研究所,兼任所長。1927年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設立時,傅斯年歸屬心理學研究所。隔年,他說服當時中研院院長蔡元培設立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只經半年籌備,立刻成軍。當時共有歷史、語言及考古三組,分別聘請陳寅恪、趙元任及李濟為主任。傅斯年主持史語所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籌備安陽殷虛的考古發掘。他提出:「古學知識,不僅在於文字,無文字之器物,亦是研究要件。」傅斯年五十歲那年,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民政府遷台後,他又被任命為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在他任內,他廣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實圖書、獎勵研究,奠定了台灣學術根基及自由傳統。1950年5月20日,他在台灣省議會答復教育行政的咨詢時頭腦溢血而瘁逝,享年55歲。8.張自忠張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東臨清人,1908年入臨清中學堂讀書。1911年就讀於天津法政學校,第二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目睹列強欺凌中國,軍閥混戰,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立志報國,於是棄學從戎。1914年秋,到奉天(今沈陽)新民屯陸軍第二十師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團車震部下當兵。不久,被提升為司務長。1917年,到十六軍混成旅馮玉祥軍中。起初被派為差遣,不久升任排長。1919年被選送到軍官教導團學習。結業後即升任模範二連連長。以後繼任學兵團營長。1924年,升任兵團團長。1925年,升任第十五旅旅長。1927年4月,被委任為第二十八師師長兼潼關警備司令。1928年,兼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校長和開封戒嚴司令。1929年,調任第十一軍第二十二師師長。同年冬,原二十五師改編為第六師,任師長,後參加中原大戰。「九一八」事變後,西北軍余部改編為國民政府陸軍第二十九軍,任該軍三十八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1933年初,二十九軍奉命參加長城抗戰,率所部與三十七師在喜峰口與日軍血戰,名聲大震。同年夏,參加察北抗戰。1935年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1940年5月,日軍集結重兵向宜昌發動進攻。他率部從右翼打擊向棗陽地區進犯的日軍主力。出擊前,召集軍事會議,鼓舞士氣,全軍士氣高昂,與敵激戰,連連告捷。5月7日,率總部手槍營和七十四師的兩個團,從宜城東渡襄河,給敵人以極大威脅。日軍調集主力,折回反撲。經過七、八天的苦戰,部隊減員甚重,糧彈兩缺。5月16日,被困在南瓜店的杏兒山,缸子口。從早晨到中午,他奮勇督戰,不肯退避。在戰斗中,肩部中彈,仍指揮若定。18日,日軍沖上杏兒山,他身中七彈,仍呼喊「殺敵報仇」,為國為民流盡最後一滴血。1940年5月28日,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中共中央在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並在祭文中給以高度評價。1956年以來,人民政府幾次撥款重修了南瓜店等地的張公祠、衣冠冢、殉國處紀念碑。在重慶北碚梅花山,還建立了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9.范築先范築先(1882-1938),原名金標,又名奪魁,字竹仙。山東館陶(今屬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愛國將領。生平簡介:1904年,加入北洋軍第四鎮,當備補兵、副兵、正目。後調入天津北洋陸軍講武堂炮兵科深造,以優秀成績畢業。後被提升為哨官、炮兵連長。深感民族危機嚴重,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漸發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立志富國強兵,建立民國。因此,擁護辛亥革命。1913年後,任中央陸軍第四師炮兵營長、補充團長、師參謀長和第八旅旅長。後因厭惡軍閥混戰,拋棄高官厚祿,辭去第八旅旅長職,回鄉隱居,更名「竹仙」,效法古代志士仁人,企圖追求探索一條振興國家的道路。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毅然復出,投入馮玉樣部下,更名為築先,表示其革命的決心,被馮委任為高級參議、漢中鎮守使署參贊。1930年中原大戰中,任馮部第一路軍參謀長。1931年回山東,任韓復榘第三路軍參議。1933年,被任命為山東省沂水縣縣長,第三路軍指揮部軍法處處長。任上生活儉仆,關心民眾,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和尊敬。1936年,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山東省第六區游擊司令員,遂發動民眾建立抗日武裝,保家衛國。同年10月下旬,日軍進犯黃河北岸,山東省主席韓復榘電令撤退,為其斷然拒絕。並在聊城主持部下開會,通過了給全國抗戰軍民的通電,被全國各大報轉載。為堅持抗戰,在共產黨的幫助下,領導建立了魯西北抗日根據地,成立了20多個縣的抗日政權,親自主軍事、政治幹部訓練班,組建了許多抗戰群眾團體,出版了《山東人》、《抗戰日報》、《先鋒月刊》、《戰線》等刊物,使魯西北成為堅強抗日堡壘。同年11月,日軍騎兵偵察隊竄入堂邑一帶活動,他率部隊到溧水鎮埋伏,全殲入侵的日軍。1938年3月,率抗日部隊兩次攻入日軍據守的范縣,殲滅許多日軍。雖已年過花甲,但每戰必身先士卒,帶頭沖鋒殺敵。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為配合中國軍隊作戰,率部阻擊了增援的日軍土肥原師團。後組織了濟南戰役,一度率軍突入濟南市。1938年7月,在東阿縣黃庄阻擊日軍運輸隊,斃敵數十人,繳獲滿載大米的汽車13輛及其他軍用器材。8月,其次子,青年抗日挺進大隊長范樹民在濟南戰役中光榮殉國。為表示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把年僅20歲的二女兒范樹琨任命為挺進大隊隊長,並先後將長子、長女、三女兒都送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表現了忠於民族,誓死抗日救國的愛國精神。11月,日軍調集大批部隊,從濟南出發,進犯聊城。14日,日軍將其所部六七百人包圍在聊城。率部應戰,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15日,日軍在得到大批增援部隊後強行攻擊,雙方血戰多時,他手臂負重傷,裹傷再戰,終因敵眾我寡,城門被日軍攻破。親率余部與日軍激烈的巷戰。戰斗中。身受重傷,壯烈殉國。犧牲後,國共兩黨都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10.李苦禪李苦禪,山東高唐人(1899年1月-1983年6月),原名英,號勵公。自幼家貧,在民間繪畫藝人影響下學畫。1919年入北京大學附設的「勤工儉學會」(又名法文專修館)半工半讀,同時在北京大學附設的「業余畫法研究會」向徐悲鴻學習素描與西畫。1920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中文,1922年轉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學習。期間,常靠晚間拉洋車維持生活。為此,同學林一盧贈其中「苦禪」二字為名(苦,即苦難的經歷;禪,古稱寫意畫為禪宗畫)。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學國畫,1925年於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任北京師范學校美術專科國畫教員,1930年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抗戰初期辭職寓居北京。因平日與愛國志士交往甚密,一度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1946年任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附屬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後任該院國畫系教授。擅大寫意花鳥畫,作品繼承民族繪畫優良傳統,並融中西技法為一爐,滲透古法又能獨辟蹊徑,在實踐中出新創格,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11.傅衍鯤傅衍鯤,山東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學語文教師。1993年,他拿著緬甸果敢同盟軍司令楊茂良的請柬,第一次進入這個毒品泛濫的「金三角」地區時,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個卧底,化名勞富;2004年12月31日,當他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份已被暴露,他正站在中緬邊界上,成功躲過一劫;前國家禁毒局局長卓楓將軍說,他是國家禁毒局掛了名的「朋友」(圈內對卧底人員的稱呼)。1993年夏初,在進京復查身體期間,他主動寫信聯系當時的公安部刑偵局長卓楓同志。在卓楓局長的安排下,他和當時的公安部緝毒處以及雲南省有關部門建立了聯系。緝毒處領導曾提出經費補助問題,被傅衍鯤一口回絕了。山東人性格剛直,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向毒梟宣戰。自此傅衍鯤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曾是大毒梟昆沙的座上客;曾在果敢毒梟楊茂良家中長期「閑居」;佤邦同盟軍總司令趙國安更是每次傅衍鯤來去,必定親自車接車送。傅衍鯤逐漸摸清了他們的底細,為國家禁毒機關繪制了「金三角」地區毒品加工廠的分布詳圖。到2001年傅衍鯤還被「金三角」地區的司令看重,先後被聘為兩支割據武裝的高級顧問。傅衍鯤拖著年老多病的身體,跑遍了「金三角」的角角落落。十年之間,歷險無數,向禁毒機關提供了數百件翔實的情報。到2002年,更成為一司令的高級軍事顧問。傅衍鯤告別禁毒戰場的時候,已經年近七旬。12.徐本禹徐本禹,山東聊城人,23歲,央視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2003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並順利考取這所學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公費碩士研究生。「我不能為她做什麼,但是我可以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作些什麼。」「社會上有許多的人幫助過我,我所做的只是報恩!我始終要求自己:別人給我一碗飯,我一定要給別人一碗肉!」徐本禹說他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在支教的過程中也有過一些想法,也有過逃避,但是好心人的幫忙和孩子們的感情是他堅持的動力,讓他一直堅持到現在並將繼續持續下去。一年多來,他忍受著孤獨和寂寞,用愛心精心栽培和呵護貧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誠和行動實踐著一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用普普通通的力量去感動中國,感動千千萬萬善良的人們。

⑷ 山東聊城有哪些名人

聊城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於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譽。下轄一區一市六縣(東昌府區、臨清市和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6縣),皆為古老名邑。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可以追溯到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幾千年來,湧出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仁人志士,不可盡舉,現摘錄下:
1.季羨林
季羨林,生於1911年,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作家。山東清平(今臨清)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曾師從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1946~1983 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2.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出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18歲參軍,在部隊幹了7年,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到西藏工作。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他犧牲後,江總書記總書記於1995年4月29日親筆題詞「向孔繁森同志學習」。

生平

■1979年,他主動報名進藏,並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進藏後任崗巴縣委副書記;1988年,他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副市長;1993年,他進藏工作期滿,仍留在西藏,擔任阿里地委書記

1988年,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葯,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葯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交關。

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3.武訓
武訓,堂邑縣(今冠縣)武庄人。出身貧苦,在兄姐中排行為七,故名「武七」。
名訓則是清延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七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僱工,屢屢受欺辱,甚至僱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武訓爭辨,反被誣為「詐賴」,遂決心行乞興學。1859年,21歲的武訓開始竿乞集資。他手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其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1886年,武訓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決定創建義學1888年,花錢4000餘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招生50餘人,不收學費。1890年,武訓資助了證和230吊錢,又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庄興辦了第二所義學,1896年,武訓又靠行乞積蓄,並得臨清官紳資助,於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學田錢糧和徭役,另賞銀200 兩,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 匾額。清朝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振。1896年,4月23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 ,終年59歲。



4.孫臏
孫臏,戰國時齊國阿(今陽谷縣阿城鎮)人。著名軍事家,本名失傳。因在魏國受過「臏」(古代酷刑,即挖掉膝蓋骨)刑,故名孫臏。其生卒年不詳,在齊國的主要活動約為威王時期。

孫臏早年與魏國人龐涓共同習藝於鬼穀子(戰國時隱士)處。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孫臏之才,派人召到魏,借故施以「臏」刑及「黥」(古代酷刑,即於面部刺字,並塗上黑色)刑,意欲使孫臏從此隱跡於世。其後齊國使者到魏,暗中將孫臏載回,章將田忌深服其才,轉薦於威王,威王任孫臏為軍師。孫臏先為田忌設「批亢揭虛」(即避實擊虛),攻魏救趙之計,大敗魏軍於桂陵(今河南長垣附近),後又用「減灶」之法惑敵,於馬陵(今莘縣西南)預設伏兵,再敗魏軍。龐涓勢窮自殺,孫臏因此而名顯天下。舊時阿城鎮有孫臏廟,陽谷城北有孫臏閣。

孫臏所著兵法失傳久已,1973年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之竹簡,經鑒定內有《孫臏兵法》殘編,整理得440簡,11000餘言。



5.伏羲
遠古時期部族領袖,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傳說為中華遠古帝王「三皇」之一。
據史志記載,伏羲在今陽谷縣北境長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陽谷縣志》載:「陽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宓城傳言為伏羲城。伏羲或謂宓羲。城在陽谷安樂鎮以北,陽谷在伏羲城以南,為伏羲教民種谷之地。」

伏羲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仰觀於天,俯察於地,推出了24節氣,開辟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新紀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將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描述下來,製作了八卦,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相傳,他造書契、正婚姻、創樂器、教人結網,從事漁獵畜牧,使原始社會進入漁獵畜牧經濟時期。



6.魯仲連
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和魯連,戰國時齊國(今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人,是戰國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辯論家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家。
魯仲連的生卒年月不見史籍,據錢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魯仲連是戰國末期齊國稷下學派後期代表人物,有關他的故事傳說,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他身上,閃爍著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智慧的火花和嘉行懿德的光彩。根據《史記》《戰國策》《太平御覽》等史籍中關於魯仲連事跡記載綜合考察,魯仲連一生的活動軌跡大致是這樣的:生於聊城,學於臨淄,游於趙,後隱居,葬於茌平,今望魯店村有魯仲連祠及墓,史志載,望魯店村周圍有海市蜃樓之景,稱「連村煙市」,列茌平古八景。《漢書·藝文志》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



7.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歷史學家,「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領袖,民國時期的學界領袖。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

傅斯年生性耿直倔強,直言不諱,一生不願意講「好聽的空話」,猛烈抨擊腐敗官員,贏得「傅大炮」的美名。

傅斯年死後葬在台大。行政大樓的對面架設有一口「傅鍾」,每節上下課都會響21聲,因為這位校長曾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1926年10月,傅斯年應聘為中山大學教授、文科學長(文學院院長,並兼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之主任),創辦語言歷史研究所,兼任所長。1927年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設立時,傅斯年歸屬心理學研究所。隔年,他說服當時中研院院長蔡元培設立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只經半年籌備,立刻成軍。當時共有歷史、語言及考古三組,分別聘請陳寅恪、趙元任及李濟為主任。傅斯年主持史語所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籌備安陽殷虛的考古發掘。他提出:「古學知識,不僅在於文字,無文字之器物,亦是研究要件。」 傅斯年五十歲那年,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民政府遷台後,他又被任命為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在他任內,他廣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實圖書、獎勵研究,奠定了台灣學術根基及自由傳統。1950年5月20日,他在台灣省議會答復教育行政的咨詢時頭腦溢血而瘁逝,享年55歲。



8.張自忠
張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東臨清人,1908年入臨清中學堂讀書。
1911年就讀於天津法政學校,第二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目睹列強欺凌中國,軍閥混戰,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立志報國,於是棄學從戎。1914年秋,到奉天(今沈陽)新民屯陸軍第二十師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團車震部下當兵。不久,被提升為司務長。1917年,到十六軍混成旅馮玉祥軍中。起初被派為差遣,不久升任排長。1919年被選送到軍官教導團學習。結業後即升任模範二連連長。以後繼任學兵團營長。1924年,升任兵團團長。1925年,升任第十五旅旅長。1927年4月,被委任為第二十八師師長兼潼關警備司令。1928年,兼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校長和開封戒嚴司令。1929年,調任第十一軍第二十二師師長。同年冬,原二十五師改編為第六師,任師長,後參加中原大戰。「九一八」事變後,西北軍余部改編為國民政府陸軍第二十九軍,任該軍三十八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1933年初,二十九軍奉命參加長城抗戰,率所部與三十七師在喜峰口與日軍血戰,名聲大震。同年夏,參加察北抗戰。1935年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1940年5月,日軍集結重兵向宜昌發動進攻。他率部從右翼打擊向棗陽地區進犯的日軍主力。出擊前,召集軍事會議,鼓舞士氣,全軍士氣高昂,與敵激戰,連連告捷。5月7日,率總部手槍營和七十四師的兩個團,從宜城東渡襄河,給敵人以極大威脅。日軍調集主力,折回反撲。經過七、八天的苦戰,部隊減員甚重,糧彈兩缺。5月16日,被困在南瓜店的杏兒山,缸子口。從早晨到中午,他奮勇督戰,不肯退避。在戰斗中,肩部中彈,仍指揮若定。18日,日軍沖上杏兒山,他身中七彈,仍呼喊「殺敵報仇」,為國為民流盡最後一滴血。1940年5月28日,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中共中央在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並在祭文中給以高度評價。1956年以來,人民政府幾次撥款重修了南瓜店等地的張公祠、衣冠冢、殉國處紀念碑。在重慶北碚梅花山,還建立了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

9.范築先
范築先(1882-1938),原名金標,又名奪魁,字竹仙。山東館陶(今屬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愛國將領。
生平簡介:1904年,加入北洋軍第四鎮,當備補兵、副兵、正目。後調入天津北洋陸軍講武堂炮兵科深造,以優秀成績畢業。後被提升為哨官、炮兵連長。深感民族危機嚴重,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漸發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立志富國強兵,建立民國。因此,擁護辛亥革命。1913年後,任中央陸軍第四師炮兵營長、補充團長、師參謀長和第八旅旅長。後因厭惡軍閥混戰,拋棄高官厚祿,辭去第八旅旅長職,回鄉隱居,更名「竹仙」,效法古代志士仁人,企圖追求探索一條振興國家的道路。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毅然復出,投入馮玉樣部下,更名為築先,表示其革命的決心,被馮委任為高級參議、漢中鎮守使署參贊。1930年中原大戰中,任馮部第一路軍參謀長。1931年回山東,任韓復榘第三路軍參議。1933年,被任命為山東省沂水縣縣長,第三路軍指揮部軍法處處長。任上生活儉仆,關心民眾,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和尊敬。1936年,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山東省第六區游擊司令員,遂發動民眾建立抗日武裝,保家衛國。同年10月下旬,日軍進犯黃河北岸,山東省主席韓復榘電令撤退,為其斷然拒絕。並在聊城主持部下開會,通過了給全國抗戰軍民的通電,被全國各大報轉載。

為堅持抗戰,在共產黨的幫助下,領導建立了魯西北抗日根據地,成立了20多個縣的抗日政權,親自主辦軍事、政治幹部訓練班,組建了許多抗戰群眾團體,出版了《山東人》、《抗戰日報》、《先鋒月刊》、《戰線》等刊物,使魯西北成為堅強抗日堡壘。同年11月,日軍騎兵偵察隊竄入堂邑一帶活動,他率部隊到溧水鎮埋伏,全殲入侵的日軍。1938年3月,率抗日部隊兩次攻入日軍據守的范縣,殲滅許多日軍。雖已年過花甲,但每戰必身先士卒,帶頭沖鋒殺敵。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為配合中國軍隊作戰,率部阻擊了增援的日軍土肥原師團。後組織了濟南戰役,一度率軍突入濟南市。1938年7月,在東阿縣黃庄阻擊日軍運輸隊,斃敵數十人,繳獲滿載大米的汽車13輛及其他軍用器材。8月,其次子,青年抗日挺進大隊長范樹民在濟南戰役中光榮殉國。為表示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把年僅20歲的二女兒范樹琨任命為挺進大隊隊長,並先後將長子、長女、三女兒都送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表現了忠於民族,誓死抗日救國的愛國精神。11月,日軍調集大批部隊,從濟南出發,進犯聊城。14日,日軍將其所部六七百人包圍在聊城。率部應戰,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15日,日軍在得到大批增援部隊後強行攻擊,雙方血戰多時,他手臂負重傷,裹傷再戰,終因敵眾我寡,城門被日軍攻破。親率余部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戰斗中。身受重傷,壯烈殉國。犧牲後,國共兩黨都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10.李苦禪
李苦禪,山東高唐人(1899年1月-1983年6月),原名英,號勵公。
自幼家貧,在民間繪畫藝人影響下學畫。1919年入北京大學附設的「勤工儉學會」(又名法文專修館)半工半讀,同時在北京大學附設的「業余畫法研究會」向徐悲鴻學習素描與西畫。1920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中文,1922年轉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學習。期間,常靠晚間拉洋車維持生活。為此,同學林一盧贈其中「苦禪」二字為名(苦,即苦難的經歷;禪,古稱寫意畫為禪宗畫)。

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學國畫,1925年於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任北京師范學校美術專科國畫教員,1930年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抗戰初期辭職寓居北京。因平日與愛國志士交往甚密,一度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1946年任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附屬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後任該院國畫系教授。擅大寫意花鳥畫,作品繼承民族繪畫優良傳統,並融中西技法為一爐,滲透古法又能獨辟蹊徑,在實踐中出新創格,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11.傅衍鯤
傅衍鯤,山東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學語文教師。
1993年,他拿著緬甸果敢同盟軍司令楊茂良的請柬,第一次進入這個毒品泛濫的「金三角」地區時,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個卧底,化名勞富;2004年12月31日,當他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份已被暴露,他正站在中緬邊界上,成功躲過一劫;前國家禁毒局局長卓楓將軍說,他是國家禁毒局掛了名的「朋友」( 圈內對卧底人員的稱呼)。
1993年夏初,在進京復查身體期間,他主動寫信聯系當時的公安部刑偵局長卓楓同志。在卓楓局長的安排下,他和當時的公安部緝毒處以及雲南省有關部門建立了聯系。緝毒處領導曾提出經費補助問題,被傅衍鯤一口回絕了。山東人性格剛直,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向毒梟宣戰。
自此傅衍鯤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曾是大毒梟昆沙的座上客;曾在果敢毒梟楊茂良家中長期「閑居」;佤邦同盟軍總司令趙國安更是每次傅衍鯤來去,必定親自車接車送。傅衍鯤逐漸摸清了他們的底細,為國家禁毒機關繪制了「金三角」地區毒品加工廠的分布詳圖。到2001年傅衍鯤還被「金三角」地區的司令看重,先後被聘為兩支割據武裝的高級顧問。
傅衍鯤拖著年老多病的身體,跑遍了「金三角」的角角落落。十年之間,歷險無數,向禁毒機關提供了數百件翔實的情報。
到2002年,更成為一司令的高級軍事顧問。傅衍鯤告別禁毒戰場的時候,已經年近七旬。

12.徐本禹
徐本禹,山東聊城人,23歲,央視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2003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並順利考取這所學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公費碩士研究生。「我不能為她做什麼,但是我可以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作些什麼。」「社會上有許多的人幫助過我,我所做的只是報恩!我始終要求自己:別人給我一碗飯,我一定要給別人一碗肉!」徐本禹說他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在支教的過程中也有過一些想法,也有過逃避,但是好心人的幫忙和孩子們的感情是他堅持的動力,讓他一直堅持到現在並將繼續持續下去。一年多來,他忍受著孤獨和寂寞,用愛心精心栽培和呵護貧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誠和行動實踐著一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用普普通通的力量去感動中國,感動千千萬萬善良的人們。

⑸ 忙忙取個店鋪名字

實惠童裝

阿童木

小超人童裝行

童樂童裝行

童真童裝行

童衣櫃

童年時

童一

童一添

可酷童裝行

⑹ 跪求關於聊城名人的英語作業

聊城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於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譽。下轄一區一市六縣(東昌府區、臨清市和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6縣),皆為古老名邑。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可以追溯到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幾千年來,湧出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仁人志士,不可盡舉,現摘錄下:
1.季羨林
季羨林,生於1911年,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作家。山東清平(今臨清)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曾師從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1946~1983 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2.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出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18歲參軍,在部隊幹了7年,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到西藏工作。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他犧牲後,江總書記總書記於1995年4月29日親筆題詞「向孔繁森同志學習」。

生平

■1979年,他主動報名進藏,並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進藏後任崗巴縣委副書記;1988年,他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副市長;1993年,他進藏工作期滿,仍留在西藏,擔任阿里地委書記

1988年,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葯,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葯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交關。

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3.武訓
武訓,堂邑縣(今冠縣)武庄人。出身貧苦,在兄姐中排行為七,故名「武七」。
名訓則是清延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七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僱工,屢屢受欺辱,甚至僱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武訓爭辨,反被誣為「詐賴」,遂決心行乞興學。1859年,21歲的武訓開始竿乞集資。他手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其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1886年,武訓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決定創建義學1888年,花錢4000餘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招生50餘人,不收學費。1890年,武訓資助了證和230吊錢,又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庄興辦了第二所義學,1896年,武訓又靠行乞積蓄,並得臨清官紳資助,於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學田錢糧和徭役,另賞銀200 兩,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 匾額。清朝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振。1896年,4月23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 ,終年59歲。4.孫臏
孫臏,戰國時齊國阿(今陽谷縣阿城鎮)人。著名軍事家,本名失傳。因在魏國受過「臏」(古代酷刑,即挖掉膝蓋骨)刑,故名孫臏。其生卒年不詳,在齊國的主要活動約為威王時期。

孫臏早年與魏國人龐涓共同習藝於鬼穀子(戰國時隱士)處。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孫臏之才,派人召到魏,借故施以「臏」刑及「黥」(古代酷刑,即於面部刺字,並塗上黑色)刑,意欲使孫臏從此隱跡於世。其後齊國使者到魏,暗中將孫臏載回,章將田忌深服其才,轉薦於威王,威王任孫臏為軍師。孫臏先為田忌設「批亢揭虛」(即避實擊虛),攻魏救趙之計,大敗魏軍於桂陵(今河南長垣附近),後又用「減灶」之法惑敵,於馬陵(今莘縣西南)預設伏兵,再敗魏軍。龐涓勢窮自殺,孫臏因此而名顯天下。舊時阿城鎮有孫臏廟,陽谷城北有孫臏閣。

孫臏所著兵法失傳久已,1973年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之竹簡,經鑒定內有《孫臏兵法》殘編,整理得440簡,11000餘言。5.伏羲
遠古時期部族領袖,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傳說為中華遠古帝王「三皇」之一。
據史志記載,伏羲在今陽谷縣北境長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陽谷縣志》載:「陽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宓城傳言為伏羲城。伏羲或謂宓羲。城在陽谷安樂鎮以北,陽谷在伏羲城以南,為伏羲教民種谷之地。」

伏羲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仰觀於天,俯察於地,推出了24節氣,開辟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新紀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將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描述下來,製作了八卦,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相傳,他造書契、正婚姻、創樂器、教人結網,從事漁獵畜牧,使原始社會進入漁獵畜牧經濟時期。6.魯仲連
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和魯連,戰國時齊國(今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人,是戰國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辯論家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家。
魯仲連的生卒年月不見史籍,據錢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魯仲連是戰國末期齊國稷下學派後期代表人物,有關他的故事傳說,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他身上,閃爍著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智慧的火花和嘉行懿德的光彩。根據《史記》《戰國策》《太平御覽》等史籍中關於魯仲連事跡記載綜合考察,魯仲連一生的活動軌跡大致是這樣的:生於聊城,學於臨淄,游於趙,後隱居,葬於茌平,今望魯店村有魯仲連祠及墓,史志載,望魯店村周圍有海市蜃樓之景,稱「連村煙市」,列茌平古八景。《漢書·藝文志》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7.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歷史學家,「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領袖,民國時期的學界領袖。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

傅斯年生性耿直倔強,直言不諱,一生不願意講「好聽的空話」,猛烈抨擊腐敗官員,贏得「傅大炮」的美名。

傅斯年死後葬在台大。行政大樓的對面架設有一口「傅鍾」,每節上下課都會響21聲,因為這位校長曾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1926年10月,傅斯年應聘為中山大學教授、文科學長(文學院院長,並兼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之主任),創辦語言歷史研究所,兼任所長。1927年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設立時,傅斯年歸屬心理學研究所。隔年,他說服當時中研院院長蔡元培設立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只經半年籌備,立刻成軍。當時共有歷史、語言及考古三組,分別聘請陳寅恪、趙元任及李濟為主任。傅斯年主持史語所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籌備安陽殷虛的考古發掘。他提出:「古學知識,不僅在於文字,無文字之器物,亦是研究要件。」 傅斯年五十歲那年,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民政府遷台後,他又被任命為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在他任內,他廣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實圖書、獎勵研究,奠定了台灣學術根基及自由傳統。1950年5月20日,他在台灣省議會答復教育行政的咨詢時頭腦溢血而瘁逝,享年55歲。8.張自忠
張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東臨清人,1908年入臨清中學堂讀書。
1911年就讀於天津法政學校,第二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目睹列強欺凌中國,軍閥混戰,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立志報國,於是棄學從戎。1914年秋,到奉天(今沈陽)新民屯陸軍第二十師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團車震部下當兵。不久,被提升為司務長。1917年,到十六軍混成旅馮玉祥軍中。起初被派為差遣,不久升任排長。1919年被選送到軍官教導團學習。結業後即升任模範二連連長。以後繼任學兵團營長。1924年,升任兵團團長。1925年,升任第十五旅旅長。1927年4月,被委任為第二十八師師長兼潼關警備司令。1928年,兼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校長和開封戒嚴司令。1929年,調任第十一軍第二十二師師長。同年冬,原二十五師改編為第六師,任師長,後參加中原大戰。「九一八」事變後,西北軍余部改編為國民政府陸軍第二十九軍,任該軍三十八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1933年初,二十九軍奉命參加長城抗戰,率所部與三十七師在喜峰口與日軍血戰,名聲大震。同年夏,參加察北抗戰。1935年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1940年5月,日軍集結重兵向宜昌發動進攻。他率部從右翼打擊向棗陽地區進犯的日軍主力。出擊前,召集軍事會議,鼓舞士氣,全軍士氣高昂,與敵激戰,連連告捷。5月7日,率總部手槍營和七十四師的兩個團,從宜城東渡襄河,給敵人以極大威脅。日軍調集主力,折回反撲。經過七、八天的苦戰,部隊減員甚重,糧彈兩缺。5月16日,被困在南瓜店的杏兒山,缸子口。從早晨到中午,他奮勇督戰,不肯退避。在戰斗中,肩部中彈,仍指揮若定。18日,日軍沖上杏兒山,他身中七彈,仍呼喊「殺敵報仇」,為國為民流盡最後一滴血。1940年5月28日,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中共中央在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並在祭文中給以高度評價。1956年以來,人民政府幾次撥款重修了南瓜店等地的張公祠、衣冠冢、殉國處紀念碑。在重慶北碚梅花山,還建立了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

9.范築先
范築先(1882-1938),原名金標,又名奪魁,字竹仙。山東館陶(今屬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愛國將領。
生平簡介:1904年,加入北洋軍第四鎮,當備補兵、副兵、正目。後調入天津北洋陸軍講武堂炮兵科深造,以優秀成績畢業。後被提升為哨官、炮兵連長。深感民族危機嚴重,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漸發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立志富國強兵,建立民國。因此,擁護辛亥革命。1913年後,任中央陸軍第四師炮兵營長、補充團長、師參謀長和第八旅旅長。後因厭惡軍閥混戰,拋棄高官厚祿,辭去第八旅旅長職,回鄉隱居,更名「竹仙」,效法古代志士仁人,企圖追求探索一條振興國家的道路。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毅然復出,投入馮玉樣部下,更名為築先,表示其革命的決心,被馮委任為高級參議、漢中鎮守使署參贊。1930年中原大戰中,任馮部第一路軍參謀長。1931年回山東,任韓復榘第三路軍參議。1933年,被任命為山東省沂水縣縣長,第三路軍指揮部軍法處處長。任上生活儉仆,關心民眾,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和尊敬。1936年,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山東省第六區游擊司令員,遂發動民眾建立抗日武裝,保家衛國。同年10月下旬,日軍進犯黃河北岸,山東省主席韓復榘電令撤退,為其斷然拒絕。並在聊城主持部下開會,通過了給全國抗戰軍民的通電,被全國各大報轉載。

為堅持抗戰,在共產黨的幫助下,領導建立了魯西北抗日根據地,成立了20多個縣的抗日政權,親自主辦軍事、政治幹部訓練班,組建了許多抗戰群眾團體,出版了《山東人》、《抗戰日報》、《先鋒月刊》、《戰線》等刊物,使魯西北成為堅強抗日堡壘。同年11月,日軍騎兵偵察隊竄入堂邑一帶活動,他率部隊到溧水鎮埋伏,全殲入侵的日軍。1938年3月,率抗日部隊兩次攻入日軍據守的范縣,殲滅許多日軍。雖已年過花甲,但每戰必身先士卒,帶頭沖鋒殺敵。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為配合中國軍隊作戰,率部阻擊了增援的日軍土肥原師團。後組織了濟南戰役,一度率軍突入濟南市。1938年7月,在東阿縣黃庄阻擊日軍運輸隊,斃敵數十人,繳獲滿載大米的汽車13輛及其他軍用器材。8月,其次子,青年抗日挺進大隊長范樹民在濟南戰役中光榮殉國。為表示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把年僅20歲的二女兒范樹琨任命為挺進大隊隊長,並先後將長子、長女、三女兒都送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表現了忠於民族,誓死抗日救國的愛國精神。11月,日軍調集大批部隊,從濟南出發,進犯聊城。14日,日軍將其所部六七百人包圍在聊城。率部應戰,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15日,日軍在得到大批增援部隊後強行攻擊,雙方血戰多時,他手臂負重傷,裹傷再戰,終因敵眾我寡,城門被日軍攻破。親率余部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戰斗中。身受重傷,壯烈殉國。犧牲後,國共兩黨都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10.李苦禪
李苦禪,山東高唐人(1899年1月-1983年6月),原名英,號勵公。
自幼家貧,在民間繪畫藝人影響下學畫。1919年入北京大學附設的「勤工儉學會」(又名法文專修館)半工半讀,同時在北京大學附設的「業余畫法研究會」向徐悲鴻學習素描與西畫。1920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中文,1922年轉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學習。期間,常靠晚間拉洋車維持生活。為此,同學林一盧贈其中「苦禪」二字為名(苦,即苦難的經歷;禪,古稱寫意畫為禪宗畫)。

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學國畫,1925年於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任北京師范學校美術專科國畫教員,1930年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抗戰初期辭職寓居北京。因平日與愛國志士交往甚密,一度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1946年任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附屬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後任該院國畫系教授。擅大寫意花鳥畫,作品繼承民族繪畫優良傳統,並融中西技法為一爐,滲透古法又能獨辟蹊徑,在實踐中出新創格,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11.傅衍鯤
傅衍鯤,山東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學語文教師。
1993年,他拿著緬甸果敢同盟軍司令楊茂良的請柬,第一次進入這個毒品泛濫的「金三角」地區時,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個卧底,化名勞富;2004年12月31日,當他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份已被暴露,他正站在中緬邊界上,成功躲過一劫;前國家禁毒局局長卓楓將軍說,他是國家禁毒局掛了名的「朋友」( 圈內對卧底人員的稱呼)。
1993年夏初,在進京復查身體期間,他主動寫信聯系當時的公安部刑偵局長卓楓同志。在卓楓局長的安排下,他和當時的公安部緝毒處以及雲南省有關部門建立了聯系。緝毒處領導曾提出經費補助問題,被傅衍鯤一口回絕了。山東人性格剛直,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向毒梟宣戰。
自此傅衍鯤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曾是大毒梟昆沙的座上客;曾在果敢毒梟楊茂良家中長期「閑居」;佤邦同盟軍總司令趙國安更是每次傅衍鯤來去,必定親自車接車送。傅衍鯤逐漸摸清了他們的底細,為國家禁毒機關繪制了「金三角」地區毒品加工廠的分布詳圖。到2001年傅衍鯤還被「金三角」地區的司令看重,先後被聘為兩支割據武裝的高級顧問。
傅衍鯤拖著年老多病的身體,跑遍了「金三角」的角角落落。十年之間,歷險無數,向禁毒機關提供了數百件翔實的情報。
到2002年,更成為一司令的高級軍事顧問。傅衍鯤告別禁毒戰場的時候,已經年近七旬。

12.徐本禹
徐本禹,山東聊城人,23歲,央視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2003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並順利考取這所學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公費碩士研究生。「我不能為她做什麼,但是我可以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作些什麼。」「社會上有許多的人幫助過我,我所做的只是報恩!我始終要求自己:別人給我一碗飯,我一定要給別人一碗肉!」徐本禹說他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在支教的過程中也有過一些想法,也有過逃避,但是好心人的幫忙和孩子們的感情是他堅持的動力,讓他一直堅持到現在並將繼續持續下去。一年多來,他忍受著孤獨和寂寞,用愛心精心栽培和呵護貧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誠和行動實踐著一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用普普通通的力量去感動中國,感動千千萬萬善良的人們。

⑺ 常見的地名類型

關於重慶北部新區四鎮地名的由來

人和:清道光年間更名瓦店子場為人和場,取人以和為貴之意。

大竹林:由於當地自然村原名大竹林,因以命名。

禮嘉:清乾隆初已建為李家場,因隸屬江北廳禮里,地瀕嘉陵江邊,故更名禮嘉

鴛鴦:在原鴛鴦鄉政府所在地場邊小溪上30米間有兩橋並列;又有大樹一棵兩枝主幹直搭對岸,形成天然橋梁,似鴛鴦展翅,匍匐溪面,故名。(出自江北志第三章二節)

重慶城地名最「喜劇」

作者:陳仁德

說聊齋,話聊齋,重慶的地名有點怪;蝦子 、癩子壩,這樣的地名惹笑話;螞蝗石、麻風河,叫我說都不好說;不好說,也要說,說來大家樂一樂。

沙區篇

「犀牛」還在「屙屎」呀?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上月某天,本城一家媒體登出了一則停電通知,上面赫然寫著:「停電范圍包括沙坪壩區的犀牛屙屎和犀牛屙屎抽水」,天啦,「犀牛屙屎」和「犀牛屙屎抽水」,這是什麼地名啊!不少讀者看到報紙後都很氣憤,他們不相信自己身邊這座美麗的城市竟有如此醜陋不堪的地名。一些讀者就此提出了質疑和抗議。後來有關人士到區政府查詢,區政府的人也搞不清楚,問到街道上才搞清楚了,你猜啷個回事?沙坪壩區還真有「犀牛屙屎」和「犀牛屙屎抽水」這兩個地名。這下大家更氣憤了,直轄多年了,重慶一直在大步走向文明與進步,這樣的地名豈不損壞了重慶的形象?

江北篇
「蝦子土扁」太「蝦子」
接下來的故事是:今年秋天的一天,江北區政府邀請了一批知名的文化人開會,開會的議題不是別的,是討論如何為一個地名更名。大家都知道,江北區政府將搬遷到另一個地方去重起爐灶,堂堂區政府所在的地方當然要很氣派,可惜那個地方卻有一個十分難聽的名字,叫蝦子 。眾所周知,蝦子在巴渝方言里是貶義的,一般是指那些卑微委瑣的人,誰也不願當蝦子。如今區政府要建在那裡,在有些人看來,就有幾分尷尬了。
蝦子 是怎麼得名的呢?那是因為那裡的一條小溪里有一塊石頭形似蝦子的緣故。好傢伙,後來高速公路修建到那裡時,便在路邊高高地樹起了一個標志性的字牌,上面大書「蝦子扁」三個字,過往車輛老遠就能看見,這下蝦子 便聲名遠揚了。
且說江北區政府的會開了半天,與會者都一致認為蝦子 實在是有損形象,但終於也沒有確定出更好的名字來替代,所以,直到今天,你從那裡經過,蝦子 三字依然高高地聳立在那裡。

惡俗篇
「癩子」「麻風」要醫治
兩個故事講完了,但是重慶的惡俗地名遠不止這些喲,類似的地名還真不少。隨便說幾個吧:螞蝗石、黃泥塝、癩子壩、麻風河、歪嘴子,簡直嚇人一大跳,聽到都惡心,誰能相信這竟是一個正在向國際大都市邁進的城市裡的名字?我們當然知道,每個地名後面都有自己的來歷,比如螞蝗石,一定是那個地方曾經螞蝗猖獗;黃泥塝一定是相當於黃土高坡的那種,但是我們無論怎麼也從中感覺不到文化,感覺不到時代進步的影子。
今年6月,地名的問題引起了市人大的注意,他們組成執法檢查組分赴主城九區展開了一場「地毯式搜索」,要將這些惡俗的地名一網打盡,這總算讓大家鬆了一口氣。可是,那些惡俗的地名什麼時候才會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呢?

宗族篇
「百家爭鳴」好鬧熱
農耕文化在地名上的另一反映是宗族色彩特別突出,好像老重慶全是被不同的宗族分割了一般,一個宗族劃出一個地盤,然後就以自己的姓氏為那塊地方命名,這家那家,應接不暇,整個感覺就是活脫脫的一個「百家爭鳴」。不信你看:王家沱、唐家沱、郭家沱、李家沱,一家佔住一沱。楊家坪、陳家坪、潘家坪,一家佔住一坪。謝家灣、肖家灣,一家佔住一灣。
假如你從兩路口趕車去楊家坪,要從好幾家門前過呢。車開出去一會就到了王家坡,接下來是肖家灣,剛走出肖家灣,售票員已經在喊馬家堡了,還沒有來得及喘氣,袁家崗又到了,最後還要經過謝家灣,才最終勝利到達楊家坪。趕一次車好像一次宗族的巡禮,這不是折磨人嗎?
大概在農耕時代人們長期處於自然經濟狀態,自耕自食,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久而久之就各自為陣村自為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格局。你看看,重慶哪裡不是「自成一家」:周家壩、劉家壩、冉家壩、童家溪、詹家溪、董家溪、楊家坪、陳家坪、潘家坪、童家橋、楊公橋、陳家橋、馬家岩、曾家岩、黃家埡口———唉,累了。

聯想篇
五寸路不止「五寸」
如果說重慶老地名的特點是農業文化痕跡明顯的話,那麼,重慶現代的地名的特點簡直就是沒有文化。一條街的命名簡單到極點,把起止兩地各取一字連在一起就是一個街名,於是就有了石橋鋪到小龍坎的石小路,從五里店到黃花園的五黃路等等(舉也舉不完啊)。
這樣一來,毛病就出來了。
有一條路叫五寸路,只有五寸長的路?
有一條路叫彈雞路,專門彈雞的路?
有一條線路叫較新線,比較新的線路,還不算舊哦?
如果是初到重慶的人,任憑他有超人的想像力,恐怕絞盡腦汁也猜不到這些地名是怎麼回事?當然,只要稍稍指點一下就可以茅塞頓開,五寸路是五里店到寸灘,彈雞路是彈子石至雞冠石,較新線是較場口到新山村。明白是明白了,可是也就失望了,怎麼就想不出一個稍微有點文化的名字來,重慶真的沒有文化嗎?
想到這里,就有些氣短了。

農耕篇
重慶還在「灣」「壩」頭?
重慶老地名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農耕文化的痕跡十分明顯。
請看看下面的地名吧:
大田灣、學田灣、菜園壩、冬筍壩、苦竹壩、茄子溪、李子壩、枇杷山,這些地名無一個不是與農耕有關的。地名作為歷史文化的一種積淀,反映出那些地方的歷史特點,讓人藉以了解歷史的演變,只要看到這些地名就會立即知道,哦,原來這里是農田,原來這里是種茄子的。
但是今日的重慶畢竟不是大鄉場,而是一個世界知名的大都市。
當你站在火車站的廣場上仰望高高的候車大樓,環顧車水馬龍凌空飛架的高架橋,感受現代城市文明的強烈氣息時,忽然有人大喊「菜園壩」,你頓時就會覺得「菜園壩」這個名字與眼前的景物是多麼的不協調,即使你有十分的興致,也會一下興味索然。當你在大田灣體育場觀看激動人心的球賽或者異彩紛呈的明星演出,尖叫聲吶喊聲響成一片,你感到全身像燃燒一樣的痛快時,如果你不幸產生聯想:這里是一灣好大好大的水田喲,那麼眼前那些閃爍的明星可能就會幻化為正在田裡栽秧的農民了,要不怎麼叫大田灣呢?
不是大家都說要與時俱進嗎?那麼這些從遙遠的農耕時代走來的與時代不相適應的地名是否也該與時俱進了?我們還要把它們帶到未來的什麼時代去呢?

鬧劇篇
「文革」重慶滿地「紅」
說地名說到這里,又想起了重慶地名史上的一次大鬧劇。
那是1966年夏天,文革的高潮正一浪高過一浪,所有東西貼上了革命的標簽,地名也不例外。這樣一來,重慶朝天門港口便成了「紅港」,與之相配套的「紅港系列」有紅港路(原陝西路)、紅港支路(原曹家巷)、紅港前街(原余家巷)、紅港中街(原白鶴亭街)、紅港後街(原豐碑街)等等。
紅字成為最革命的名字,於是鵝嶺成了紅嶺,孟園成了紅園,菜園壩成了紅岸。此外,紅旗路、紅衛路、紅星路、紅光路、永紅巷、捍紅路、紅鋒坡等等,差不多把能用的都用完了。
紅字不夠用了,就接下來用東風、曙光、向陽、革命、前進、解放、長征、勇敢、立新、抗美、援朝、五一、八一、延安、井崗山、大慶、大寨、南泥灣等名字,總之越革命越好。
以上種種街名,後來被人戲稱為「造反街名」。文革後撥亂反正,大都改回了原名,算是給歷史開了個玩笑。
參考資料:重慶北部新區管理委員會 中國姓氏網

與聊城市東昌府區小超人童裝批發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背文胸的批發地都在哪 瀏覽:767
t恤歐美原單品牌及商品 瀏覽:311
棕色褲子陪黑色衣服 瀏覽:481
男短袖襯衫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861
夏季軟帽遮的男士帽子 瀏覽:957
尿校服拉校服 瀏覽:683
大同哪裡賣童裝好看 瀏覽:616
大朗鎮哪裡賣童裝 瀏覽:345
警察的制服需要自己掏錢嗎 瀏覽:157
新宿女裝最全的店 瀏覽:297
男生怎麼搭衛衣 瀏覽:971
奧黛風中式旗袍裙 瀏覽:847
校服沒拉拉鏈的檢討3000字 瀏覽:106
秋春季中老年女裝批發 瀏覽:577
紅藍校服像什麼 瀏覽:663
致敬鄧麗君的旗袍來咯 瀏覽:585
50歲女人流行穿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807
男士灰色襯衣配什麼外套好看圖片 瀏覽:460
綠大衣如何搭配圍巾好看圖片 瀏覽:671
歐米茄皮帶是什麼皮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