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批發 > 威海哪裡賣旗袍的

威海哪裡賣旗袍的

發布時間:2025-04-08 00:17:53

『壹』 網上買的結婚穿的旗袍開叉太高了,買回來能不能讓人給改改呢威海市區這邊有改旗袍的地兒嗎

威海市區的確有提供旗袍修改服務的店鋪。您提到的地址,即統一路與和平路交叉口往西30米,路南的旗袍店,可以幫忙調整旗袍的開叉高度。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修改後的旗袍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行走的便利性。在決定修改前,您可以考慮旗袍的日常穿著場合,以及修改後是否符合您的期望和需求。

『貳』 威海民俗

威海節慶風俗:
(1) 榮成國際漁民節 每三年舉辦一次,以漁民為主體,以漁村文化為主要內容,開展各種海上運動項目、大型民俗觀光旅遊活動、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和海洋漁業博覽會等一系列活動。
榮成國際漁民節源於當地漁民傳統的穀雨節。早在春秋時期,這里就大興魚鹽之利。每年穀雨,春汛來臨,百魚上岸,休整了一冬的漁民又忙碌起來,捕魚趕海,開始了新一年的海上生產。為感謝「海神」賜給的豐厚魚蝦,祝願天天魚蝦滿倉,祈求神靈保佑,免災除難,漁民們便在穀雨節這天舉行傳統的祭神活動,從此穀雨節便成了榮成漁民的佳節。改革開放以來,富裕起來的漁民將新文化、新觀念、新思想滲透到穀雨節中,由純祭神保平安的期望心理進入對酒當歌,喜慶豐收,載歌載舞的高尚境界,使這一活動水平越來越高,成為榮成漁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文化娛樂內容。為順應廣大漁民心願,弘揚民族文化,榮成市政府決定從1991年起,舉辦榮成國際漁民節。
榮成國際漁民節第一、二屆均為穀雨期間舉辦,歷時兩天。第三屆(1993)開始改為7月24日至7月28日舉辦。連續舉辦四屆後,又改為每三年舉辦一次。每年漁民節都有近萬名中外來賓和10萬當地群眾參加,漁民節以增進國內外文化交流、發展經濟、促進開放、共同繁榮為宗旨,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典禮儀式、游藝活動、觀光旅遊活動,舉辦了地方名優產品和書畫等展覽、經貿洽談、文藝晚會等活動,使漁民節成為中國海文化盛會,贏得了中外來賓的高度贊譽。
(2)中國威海國際釣魚節 時間是10月上旬,邀請國內外釣魚愛好者參加海水舟釣、磯釣比賽、淡水拋桿比賽、康樂賽等豐富多彩的比賽項目,在舉辦國際釣魚比賽的同時舉辦全國漁具博覽會。
(3)中國威海中韓經貿洽談會 時間是9月上旬,由威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主要內容有國際經貿洽談、招商引資、旅遊考察、新聞發布會、文藝晚會等。
(4) 中國威海海鮮節 時間是5月上旬,全市百餘家旅遊飯店聯手推出海鮮特色宴,為遊客現場烹制海鮮美食。
漁民風俗:
威海海岸線1000多公里,居住在沿海一帶的漁民世世代代以海為伴,過去在生產條件極端落後的情況下,人們無力擺脫大自然的奴役,不能預測,也不能征服,面對既能賜給福氣,又能帶來災禍的浩瀚大海,既敬又畏,只好乞求於神靈,久而久之,形成了沿海漁民特有的一些習俗。
1.說話忌諱
大海賦予漁家人豪爽、淳樸、熱情好客的性格,到漁家做客是常事,魚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上桌菜,吃魚時,一般要把整條魚放在盤中,在吃完魚的上面要吃下面時不能說「把魚翻過來」而應該說「把魚轉過來」或「把魚劃過來」漁民認為翻字有海上翻船之嫌,漁民在逢年過節或在平日里改善生活時,都少不了包餃子,這是中國傳統的生活習俗,但不同的是,包好的餃子下鍋時,人們不能說「下餃子」而應該說「煮餃子」,因為「下」有沉入大海之嫌,對常年在海上作業的漁民來說很不吉利,漁民以海為生,當他們要告別親人,揚帆遠行時,通常說「出海」有「出入平安」的意思,漁民一般田地比較少,燒飯時的燃料以煤為主,但漁民通常稱之為「扎子」不說「煤」,因為「煤」與「霉」字諧音,有「倒霉」「霉氣」之說,很不吉利,漁民常年與海打交道,難免有閃失落入海中,或因為大海的喜怒無常偶爾有事故發生。但在船上出了事故之後,比如落入海里淹死了,人們不說「海」字,通常都說:「落水了」因為海里有流,所有物體隨流,也就是漁民說的「聽流不聽風」。漁發出海坐在船上時,不許坐在船幫並將腳伸進海里,據說這樣會對龍王和海神不敬,要受到報應的。同時也有「防止被魚咬傷」的意思,漁民吃飯時有一個習慣,吃完飯後筷子放在桌子上面,而不能橫放在碗上。因為橫放在碗上,就好像漁民在大海上遇到大風浪無計可施,只好將櫓槳橫在船上,落下帆,放下桅桿,隨風飄盪,聽天由命了。
2.節日供神
古時漁民主要是敬龍王,海神娘娘,財神三宮,按一定的節令供奉。除夕之夜或初一早晨,漁民到龍王廟,海神娘娘廟燒香叩拜,或到海邊擺供品,焚香紙,求神靈保佑一年太平,漁民家家供財神,漁民每次出海都要燒香,這是為了讓神仙看到,他們認為上升的香煙能把他們心願帶給天上的神仙,能保佑他們海上發財,老子《道德經》里說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道教十分崇尚「三」這個數字的,所以他們出海前通常燒「三柱香」。
3.新船點睛
漁民把漁船看成自己的夥伴,是賴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漁民對它愛護備至,並賦予它靈性,過去的木製漁船每條船都做一對凸出來像大魚的眼睛。新船造好後,只畫眼,不畫睛。也就是邊上是大大的黑眼圈,中間是白色的一個大圓,下水之前,船主請人選擇黃道吉日,屆時,敲鑼打鼓放鞭炮,船主親自為新船點睛,標志著一個新的生靈誕生了,眾人喊著大吉大利的號子,把披紅掛綠的新船,一步步從岸上移下海去。
4.春日祭網
春暖花開、漁民把整修了一個冬天的漁網抬到海邊,用穀草烤網驅邪氣,稱「財財網」,然後放鞭炮。燒香紙,漁民抬著漁網,喊著號子登上漁船,把網盤在倉里,烤漁網的習俗其實是有科學道理的。過去的漁網是棉線織成,為防止腐爛,用加熱的豬血浸透,涼干方可使用。漁網存放了一冬天後,有霉氣,異味,新「血」的漁網有血腥味,用穀草烤後,可除掉異味,便於魚蝦進網。
5.祭祀漁神
漁民首次出海拉網,當捕到魚之後,首先要練大魚蒸熟盛於盤中,在船頭奠酒焚香,祈禱龍王爺保佑海上發財。幾條船在一起捕黃花魚或魚的時候,誰的船先打上魚來,就放鞭炮、敲鑼鼓,並揀最大最好的魚供在船頭。敲鑼鼓是告訴鄰船見「」了,燒香是求海神多往網里趕魚,有好收成。
6.許願還願
漁船在海上遇到大風大浪大霧天氣,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漁民們想要獲得平安,或為達到第一目的,便在船頭上燒香許願。有的人許豬、有的人許船、有的人許燈,求龍王和海神娘娘保佑。傳說有的時候海神娘娘還「真來」送燈 ,隱約可見一團綠熒熒的光(海生物磷光所致)或在船桅或在船頭隨近晃動。這時漁民便有了戰勝風浪的信心,也大體知道船離岸的位置,如果燈掛在大桅桿上,顯示船離岸的位置,如果燈掛在大桅桿上,顯示船離岸礁遠,無大的危險,燈掛在一桅桿上,是船 離礁石較近,應馬上採取措施,防止漁船有危險,漁民要做的最壞的准備。漁船脫險了,回岸後,漁民便到娘娘廟進香還願。送去小船,紙燈待,感謝海神娘娘救命之恩。如果娘娘沒有送燈,漁船平安脫離險境,則到龍王廟燒香還願,感謝龍王爺的恩典,由於漁業生產的危險性,漁民通常父子不同船,以支撐一個家庭。總之,許願一定要還願的,否則將大禍臨頭。據說成山頭的廟宇和靖子村的「風仁有里「牌匾都是還願時留下的。
7.觀測龍風
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五這天,被漁民稱為「龍風日」據說龍王這天要預知一年的風情,半夜後,漁民就起床觀測天氣的好壞,風力的大小,風向和星星的位置和亮度,卜測一年的天氣,因為海上做業最在意的不是雨雪沙塵,而是風。這種習俗與漁民長期觀測天氣的習慣有關,他們不但在龍風日這天觀測風,平時在海上作業時時觀測季節風的來去時間,掌握天氣變化的規律,憑此來預測天氣好壞,風、雨、霧、晴。
8.船上的忌諱
漁船上的各個部位,都有一定的講究,不能隨便起坐,也不得隨處大小便。特別是船頭,船左舷「大主」「二主」等部位尤為講究,否則就是犯了戒,漁船兩舷有四個木橛,左邊兩個,右邊兩個,用於掛網綆,拴錨纜。船尾兩測的木橛高,稱「大主」,船頭兩側的矮,稱「二主」。如在此處犯了戒,便要砍斷網繩纜。船在舷為進財門,如果在此犯了規矩,便是堵了進財門,要受懲罰,向財神請罪。在船頭犯戒是欺船主,是褻瀆神明(指龍王)的行為,如果誰在船頭大小便,有人便將其一腳踢入水中,然後再求上船以示懲罰。
漁民在海上捕魚期間不許剃頭,頭發長了必須在出海前或者回岸後剃,漁民忌諱「剃」字,這剃字意味著網具受損失。舊時候,對婦女特別歧視,不準婦女上船,更不準婦女跨船頭、網具、大櫓、斧頭等。懷孕婦女不許摸漁網,漁線或從上面走過去,寓為血氣沖撲。漁線漁網如果被婦女碰了或者摸了,就要用谷秸草烤烤,或將漁網漁線砍斷幾股另接上去,方可使用。
傳統喜慶風俗:
看喜:婦女生小孩後,親朋好友帶禮物登門賀喜。
過百歲:小孩生後100天,由家中長者抱著走面步,意味著健康百歲,而且在百歲這一天,還要給孩子拍照留念。
趕生日:孩子一周歲時,親朋蒸大圓餅和「鋦鋦」送去祝賀。
慶壽:老人到六十周歲後,每逢生日親朋,兒女帶壽酒,壽星畫聯等壽禮前去慶壽。
婚事:舊時婚煙均為父母包辦,由媒人提親,一般「門當戶對」屬相對頭,歲數合適,一般男大於女二、三歲。雙方父母同意後,則定親,婚日由男方擇定,並將婚禮送女方家。結婚:男方稱「將媳婦」女方稱「出門子」由男方備官轎,彩轎各一乘,男乘彩去嫁,新媳婦要由叔或兄抱上轎,頭蒙紅布,回來時男乘官轎,女乘彩轎,嫁妝隨之,賓客相送,下轎時,要由已婚婦女領著媳婦。當晚,大家「鬧洞房」,看嫁妝,三日後,娘家來人看望,稱「看出息」,第九天新娘回家省親,稱「站九」,娘家要烙「抓果」給帶回婆家回贈。
地方方言:

(1)天、地、時 太陽曰日頭。金星曰毛拉星。流星曰賊星。虹讀絳。霞曰燒紅。雹曰凌(讀leng)子。霧雨曰霧露灑子。睛天雨曰天晴雨、晴天漏。逆風曰戧風。村莊曰疃。山谷曰夼(讀kuang).山林曰嵐子。平原曰泊。亂石堆曰石砬子。海汊曰港(讀jiang)。池塘曰灣。上午曰頭晌。中午曰正晌。下午曰過晌、呷(ha)晌。傍晚曰傍黑。昨天曰夜兒。一會兒曰沒大會兒、沒大歇兒。一大會兒曰老時歇、老一會兒。剛才曰剛(讀jiang)剛、才剛。突然曰忽地拔、大不瞧兒、冷孤丁。

(2)稱呼 祖父曰爺爺。祖母曰婆。父曰爹、大。伯父曰大爺。伯母曰大媽。嬸母曰嬸、嬸媽。外祖父曰老爺。外祖母曰姥、老娘。舅母曰妗母。男的對外稱妻曰孩子他媽、俺家的。女的對外稱夫曰孩子他爹、俺外頭的。你們曰那。他們曰他涅些。

(3)人事、動作 訂婚曰掰親。在一起工作曰掰伙計。親近曰粘和。疏遠曰裂戚。討厭曰隔殃、煩惡。煩惱曰惡促。求助曰仰急。認輸曰草雞。料想不到曰沒料瞧。不屑一聽曰不耳拾。不經常曰灑碼的。不經心曰嬉搭耳混。種種原因曰三七葛摟。多曰卓實。欺騙曰熊人、哄人。奚落曰狷謗。欺侮人曰強人、瞅熊。好開玩笑曰嬉溜、離戲。好逗騙人曰猴溜的。不正經曰耍馬流。不務正業曰流球。固執已見曰犟眼子。傳瞎話曰嘎拉嘴舌中。背後議論曰喳嘁。吝嗇曰慳、夾齊。糊塗曰二糊。短心眼曰少頁肝、半拉髟(biao)。傻子曰髟子。憨蠢曰二虎、二不愣子。剪物曰鉸。糟蹋曰敗折。跌曰磕(ka)。筷子夾食曰搛。聞味曰聽味。來玩曰來站。
(4)飲食、炊事 饅頭,圓形曰悖悖,長方形的曰卷子,兩頭尖的曰鋦鋦。餅子曰粑粑。大麥炒麵曰焦面。油條曰麻滕。吃曰啖(讀dai)。吃飯曰啖飯、呷飯。蒸曰烀。
(5)物形、顏色 硬曰釘硬。軟曰稀軟。圓曰團團。滾熱曰方滾老熱。涼曰冰涼。亮曰鋥亮。紅曰赤紅。透紅。黃曰焦黃。藍曰血藍。白曰調白。黑曰墨黑、漆黑。綠曰血綠。
(6)畜、禽、鳥、蟲 公牛曰犍子,母牛曰套子。公驢曰叫驢,母驢曰草驢。小豬曰綁豬(賣時綁腿)。半大豬曰克郎。鴨子曰鴨巴子。鴿子曰布鴿。烏鴉曰黑老鴰。百靈曰老家咆兒。蝙蝠曰元寶蝠。跳蛙曰青崴子。叫蛙曰脹鼓子。癩蛤蟆曰疥巴子。蝌蚪曰格格當。蟈蟈曰蟈(讀guai)子。蟬曰知(讀jie)了。蟬幼蟲曰螞拉猴。蜘蛛曰勒勒珠。螞蟻曰蟣螞樣子。螳螂曰刀螂。人刺毛蟲曰剝刺毛。梭子蟹曰飛蟹。螃蟹曰赤甲紅。
(7)錫鑲茶具 威海的錫鑲茶具近百年的歷史,它是用宜興紫砂陶為壺,將錫鍛打、鏤雕、鑲嵌、拋光、經十幾道工序。精製成工藝品。
錫鑲茶具創始於清末。1890年前後,當地谷家疃村谷寶和、谷年和兄弟在東碼頭附近開辦銅錫鋪,二人經多年實驗創造出鑲錫工藝,製品很恰快銷售國外。
1984年,谷家後代谷祖威重操祖業,集資開辦「威海錫鑲工藝器廠」,使錫鑲茶具重新面世。
威海錫鑲茶具,鑲飾部位講究,錫片圖案美觀,圖案有「八仙過海」、「龍鳳呈祥」、「松鶴延年」等多種。
(8)民間食品 文登與乳山,多山而臨海,民間食品往往兼山區與沿海的特點。
【起 居】

膳 食 境內居民膳食習慣屬北方型。受地域、文化傳統影響,山區、沿海、城鎮存有一定差異。城鄉居民均通行一日三餐的傳統餐習,早、午兩餐以干食為主,晚餐以稀食為主。70年代前,因缺柴燒,部分農村家庭農閑季節行一日二餐。就餐習慣,多為全家同桌進餐。城鎮居民對晚餐較重視,全家共桌,飯菜也較豐富。
70年代前,傳統家常主食為地瓜、玉米餅子(秋、冬兩季食用鮮瓜,春、夏兩季食用瓜干)。餅子(俗稱粑粑)用玉米面(建國前也有用穇子面)兌水調勻貼於鍋壁蒸烙而成,摻入大豆面做成的豆面餅子松軟香甜可口,佐以咸魚、咸蝦下飯,農民視為主食上品,至今仍成為市內各賓館宴請遠方來客的地方食品之一。地瓜、餅子為農村居民早、午兩餐的主食,晚餐多為湯類稀食,沿海居民晚餐多食用地瓜面做成地瓜面條(俗稱地瓜湯),常以貝類鮮湯作鹵;山區居民晚餐多食用豆面、地瓜面混合做成的寬面條,俗稱豆湯。用小麥面製作的饅頭(俗稱餑餑)、油餅、面條、水餃等食品種類雖多,但由於農村居民細糧較少,只能在節日或招待來客時食用。
70年代後細糧增多。進入80年代,家常飯食以細糧為主,主食種類隨之變化。早、午兩餐主食多為饅頭、油卷、油餅,晚餐多為面條,蒸包、水餃亦成為居民常用飯食。食用地瓜、餅子旨在調劑口味,居民稱為「吃稀罕」。城鎮居民早餐亦有食用油條、糕點、豆漿,佐以鹹菜的習慣。境內居民食用的油餅製作獨特,先將麵粉用熱水調揉好,擀成薄頁,再將豬油、蔥末、細鹽等調料按比例調好撒於面頁上,然後把面頁捲成長筒盤成圓形再擀,如此重復數次,將擀好油餅下鍋用溫火蒸烙熟。這樣製作的油餅層多頁薄,鮮嫩可口,稱「千層餅」,成為招待遠方客人必嘗之地方飯食。
境內居民口味較重,咸、辣、酸、甜皆適,但偏食咸者居多。70年代前,居民下飯菜餚多為咸魚、蝦醬、鹹菜、大蔥蘸醬,白菜、豆芽、土豆為主要炒菜。農村居民尚喜食用野菜或芋頭莖加粗豆漿製作的「小豆腐」(俗稱渣)。80年代後,居民口味漸趨清淡。下飯菜餚隨生活水平提高,魚、肉、蛋類食品增多。農村居民菜餚清煮減少,多以煎、炒為主,城鎮居民菜餚則烹、炸、溜、炒俱全。柞繭蛹、淡水魚逐漸受到居民青睞。各類鹹菜也成為調劑口味的傳統下飯菜餚。
境內居民有吃零食之習。地瓜脯(俗稱熟地瓜干)為主要零食小吃,其製作方法:將鮮瓜貯放一段時間待其糖化後,下鍋蒸熟,然後切成薄片晾乾,待儲藏一段時間,瓜脯表層泛糖後食用味道最佳,成為饋贈遠方親朋的地方食品。炒花生亦為居民零食小吃之一,70年代前多為招待客人之小吃,80年代後為居民自食小吃。另外境內還有芝麻糖、糖葫蘆等傳統甜食小吃。
舊時,境內很少飲茶,大都喝生水,或做飯時蒸水喝,只有少數殷富家庭飲茶。建國後至60年代,飲茶者亦少,只有在節慶或待客時方飲茶。70年代,飲茶者增多。80年代後,不僅以茶待客,且有部分居民飲茶已成嗜好。農業合作化前,多數家庭自釀米酒備節日或待客飲用。農業合作化後,私人釀酒逐漸減少,大都從商店裡購買白酒、果酒等。80年代後,啤酒為大眾接受,咖啡、可樂、汽水、果汁等時興飲料也都進入尋常百姓家。
服 飾 境內居民受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影響,不同時代、地域、階層、職業之間,衣著觀念存有一定差異。城鎮居民穿著追求美觀、新穎,農村居民注意耐穿、實用,平原較山區、沿海較內地服裝流行更替節奏較快。
清末民初,境內無論男女老幼,衣色以藍、黑、白為主,衣料視貧富而異。富人多用綢、緞、絹、紗,貧者多著自家手工織做的麻布、土布。上衣有大襟和對襟兩種,以大襟居多。富者有長袍禮服,出門作客,外加馬褂,以示莊重。一般農民除夏季外,多著短襖、扭襠長褲。平時男子多纏腰帶,婦女慣用圍裙。20年代,城鎮中青年婦女多穿旗袍。民國期間,城鎮紳商之家男子夏季多穿單大褂,冬季多穿左大襟長袍,外套馬褂或短坎肩,著寬腿長棉褲,黑色棉織扎腿帶,並隨季節和場合不同選戴風帽、禮帽、紅頂瓜皮帽。腳下冬著氈靴,平日著平底布鞋或皮鞋。女子冬季穿棉旗袍、長棉褲扎腿,夏季多穿綢緞短襖或旗袍,不露臂,下身穿綢緞便褲,腳穿綉花鞋。男性服裝為黑、白、藍三色,女性服裝講求艷麗。中層居民服裝款式與紳商階層區別不大,但質料多為棉布,自做自穿。農村普通居民上衣男女均穿手紡土布代襟短襖,下身著寬腰直襠便褲。女性短襖喜愛鑲邊,俗稱「沿邊」,青、中、老不同年齡分別鑲紅、綠、藍邊。民國後期,男子改穿對襟短襖。入冬後,農民慣用布帶扎腰,幹活時,將衣角掖入腰帶下。老年男女一般扎腿,老年男子多內穿夾褲,外穿套褲(吊在腰帶上的短腿無襠棉褲),以方便從事體力勞動。男子冬季多戴瓜皮帽、「滿頭擼」帽,腳穿蘆葦編制的草鞋和自製豬皮綁鞋,夏季戴葦笠、草帽。女子不戴帽,穿納底綉花鞋。貧苦農戶與一般農戶穿著相同,但衣服上補丁較多,向有「新三年,舊三年,褳褳補補再三年」之說。

『叄』 威海市區有沒有出租喜婆婆服裝的

1. 威海市區確實有提供出租喜婆婆服裝的服務。
2. 隨著中式婚禮的流行,喜婆婆在婚禮上穿著紅色旗袍已經成為一種傳統。
3. 這些旗袍不僅體現了喜婆婆的優雅氣質,還展現了她們的端莊儀態。
4. 紅色的旗袍象徵著喜慶和歡樂,同時也表達了對婚禮的高度重視。

『肆』 威海市區有沒有出租喜婆婆服裝的

有,可以去當地的婚紗店租
隨著中式婚禮越來越盛行,我們會發現很多婚宴上,喜婆婆們會穿著喜氣洋洋正統紅色旗袍參加婚禮,傳統而又經典的款式顯得喜婆婆們大方高貴,得體優雅,令人賞心悅目的同時,又覺得它美的是恰到好處。
喜婆婆婚宴禮服旗袍,它作為婚宴喜婆婆不可缺少的氣質美服,它在表現喜婆婆美的方面不僅僅有其優雅的氣質,更彰顯著喜婆婆端莊的姿態與風姿。當然,最重要的是,這正統的紅色禮服旗袍,它代表著喜慶與歡樂,也象徵著喜婆婆對婚宴,也就是兒媳婦的重視。

與威海哪裡賣旗袍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暗色褲子搭配 瀏覽:455
皮帶沙馳怎麼樣 瀏覽:20
男裝的奢侈品牌 瀏覽:841
加盟童裝要多少加盟費 瀏覽:918
路虎攬勝運動版皮帶 瀏覽:691
雞蛋殼做不倒翁帽子怎麼做 瀏覽:417
怎樣從校服到婚紗 瀏覽:81
北方睡衣批發商的電話 瀏覽:870
80d女裝廠家 瀏覽:230
小衛衣面料哪個品牌好 瀏覽:991
韓國校服照片夏女 瀏覽:555
上衣單件校服價格及圖片表 瀏覽:727
有男士襯衫等的服裝貨外發 瀏覽:876
瀝青油撒褲子上怎麼清洗 瀏覽:728
褲子怎樣疊最省地方 瀏覽:540
款式女襯衫多少錢 瀏覽:479
棉草拉菲線帽子視頻 瀏覽:157
什麼上衣和牛仔褲好看 瀏覽:836
鄭州品牌健美塑身衣代理創新服務 瀏覽:432
加盟苑草壹女裝需要多少錢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