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批發 > 什麼是參扣皮帶

什麼是參扣皮帶

發布時間:2025-04-27 07:41:53

Ⅰ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中的代溝的作用是什麼

  1. 帶鉤是身份象徵,帶鉤相當於現在的皮帶卡,主要用於鉤系束腰的革帶,多為男性使用。人們使用帶鉤,不僅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尤其王公貴族、社會名流所用帶鉤甚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

  2.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帶鉤起源於西周,戰國至秦漢廣為流行。帶鉤是身份象徵,帶鉤所用的材質、製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准。

  3. 帶鉤的結構為鉤頭、鉤柄、鉤體,基本形制側視為「S」形。鉤體中部或下端有鉤柄,固定於皮帶的一頭,上端的鉤頭,鉤掛皮帶的另一頭。帶鉤的結構為鉤頭、鉤柄、鉤體,基本形制側視為「S」形。鉤體中部或下端有鉤柄,固定於皮帶的一頭,上端的鉤頭,鉤掛皮帶的另一頭。參觀秦始皇兵馬俑時可見,秦俑腰間淺浮雕出腰帶,帶頭和帶尾通過帶鉤而連接。帶鉤一般寬3~5厘米,帶鉤飾於帶頭,帶尾有扣連帶鉤的帶孔,帶孔一般為3個,也有2個或4個的。鉤接的方法是帶頭居右,帶尾居左,帶鉤從左側帶尾孔中鉤出。皮帶用鉤的具體使用方法分為單鉤法、並鉤法、環鉤法三種。根據秦俑所使用帶鉤的實例觀察,秦俑皮帶用鉤使用了「單鉤法」,即將帶鉤鉤柄固定於皮帶的一端,鉤頭在皮帶另一端的幾個孔中選擇松緊,然後從孔中穿出。

Ⅱ 皮帶運輸機完好標準是什麼

皮帶運輸機維護檢修規程HG25039-91
發布時間:2008-9-18 14:54

皮帶運輸機維護檢修規程HG25039-91

1 總則 2
1.1 適用范圍 2
1.2 結構簡述 2
1.3 設備性能 2
2 完好標准 3
2.1 零、部件 3
2.2 運行性能 3
2.3 技術資料 3
2.4 設備及環境 3
3 設備的維護 3
3.1 日常維護 3
3.2 定期檢查內容 4
3.3 常見故障處理方法 4
3.4 緊急情況停車 4
4 檢修周期和檢修內容 4
4.1 檢修周期 4
4.2 檢修內容 4
5 檢修方法及質量標准 6
5.1 機架 6
5.2 輸送帶 6
5.3 滾筒 7
5.4 托輥 8
5.5 軸與軸承 8
5.6 拉緊裝置 8
5.7 皮帶清理器 9
5.8 料斗 9
5.9 驅動裝置 9
6 試車與驗收 10
6.1 試車前的准備工作 10
6.2 試車 10
6.3 驗收 10
7 維護檢修安全注意事項 10
7.1 維護安全注意事項 10
7.2 檢修安全注意事項 11
7.3 試車安全注意事項 11

1 總則
1.1 適用范圍

本規程適用於TD型固定式乎型、槽型皮帶運輸機的維護和檢修。其他型號皮帶運輸機亦可參照使用。
1.2 結構簡述

皮帶運輸機的主要部件有機架、托輥、滾筒、驅動裝置、拉緊裝置及皮帶。

在金屬機架兩端為滾筒,機架上、下沒有多組托滾,皮帶繞於兩端滾筒並支持於托滾上,通過驅動裝置運轉。
1.3 設備性能

常見皮帶運輸機性能見表1。
表1

輸送機
規格
傳動滾
筒直徑
皮帶
速度
槽形皮帶
輸送量
平形皮帶
輸送量
適用功率
拉緊張力
膠帶機
布層數
覆蓋膠厚度,mm

上膠厚 下膠厚

500 500 0.8~2.5 70~232 41~125 15.8 1200 3~4 3~6 1.5

650 500
630 0.6~2.5 13~391 67~211 20.5 1000 4~5 3~6 1.5

800 500
630
800 1~3.15 270~624 118~350 25.2 2400 4~6 3~6 1.5

1000 630
800
1000 1~3.15 495~1233 230~546 35 3000 5~68 3~6 1.5

1200 630
800
1000
1250 1~4 655~2202 345~821 42 5000 5~l0 3~6 1.5

1400 800
1000
1250
1400 1~4 891~2996 469~1117 58 6600 6~12 3~6 1.5
2 完好標准
2.1 零、部件
2.1.1 滾筒及附件、托輥、拉緊裝置及輸送帶等齊全,質量符合要求。
2.1.2 操作信號、聯鎖裝置、調節裝置靈敏准確、安全保護裝置齊全、完整、可靠。
2.1.3 基礎、機架穩固可靠,各部螺栓聯接緊因、整齊,符合技術要求。
2.2 運行性能
2.2.1 運行平穩,無異常聲音,皮帶不跑偏,機架無異常震動。
2.2.2 生產能力達到設計能力或查定能力。
2.2.3 潤滑良好、油質符合要求,軸承溫度符合規定。
2.2.4 皮帶運轉無打滑現象。
2.3 技術資料
2.3.1 設備檔案齊全,檢修記錄、驗收記錄完整。
2.3.2 設備操作規程、維護檢修規程齊全。
2.3.3 有易損零件圖。
2.3.4 運轉有記錄。
2.4 設備及環境
2.4.1 減速機、軸承、電動滾簡等不漏油。
2.4.2 整機整潔,油漆完整無脫落,環境整齊,整潔。
3 設備的維護
3.1 日常維護
3.1.1 每班開車前檢查清掃裝置及卸料器的橡膠刮板與膠帶接觸情況及皮帶接頭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1.2 巡迴檢查皮帶運行情況。發現跑偏、打滑或損壞及時調整或處理。
3.1.3 巡迴檢查托輥轉動情況,及時更換不轉或損壞的托輥。
3.1.4 按規定時間給各軸承加油,並注意軸承溫度。
3.1.3 保持操作環境,皮帶運行路線衛生清潔。
3.2 定期檢查內容

定期檢查項目、內容、周期及判斷標准見表2。
表2

檢查項目 周期(月) 內容 判斷標准

皮帶 1 1.皮帶磨損情況
2.皮帶扣磨損情況
3.硫化接頭 1.膠帶芯體不應露出
2.皮帶扣磨損1~2厚度即更新
3.硫化層不能起層

料斗 1 磨損情況 磨損厚度為設計厚度的2/3

皮帶機架 6 變形、振動及牢固情況 不應有明顯變形和震動

滾筒和托滾 3 1.滾筒磨損情況
2.托滾磨損情況 1.磨損不能超過設計厚度的1/3
2.托滾磨損不能超過厚度的1/2

皮帶清理器 1 皮子磨損情況 夾皮子金屬離皮帶0~15mm時應更換
3.3 常見故障處理方法

常見故障處理方法見表3。
3.4 緊急情況停車

遇有下列情況之一應緊急停車處理:

a.皮帶破裂;

b.下料口堵塞;

c.斷皮帶;

d.發出異常響聲和振動;

e.皮帶卡住;

f.其他任何嚴重影響安全生產的情況。
4 檢修周期和檢修內容
4.1 檢修周期
檢修周期見表4。
4.2 檢修內容
4.2.1 小修
4.2.1.1 檢查、修理皮帶接頭,更換卡子。
4.2.1.2 檢查修換上下托輥。
4.2.1.3 檢查或更換減速箱潤滑油。

表3

現象 原因 處理方法 現象 原因 處理方法

皮帶接
頭處斷
裂 皮帶和損壞
打扣處破爛
或皮帶質量

負荷過大
通條斷
硫化質量差 重新打扣
割去破爛處重新打扣或更換新帶
查明原因處理
更換通條
重新硫化 起動時
皮帶不
轉 1.負高大
2.皮帶被擠住

3.電氣故障 1.減少負荷
2.停車取出障
礙物
3.檢查處理

皮帶破
裂 皮帶扣撬起、
掛住
硬物把皮帶
劃破
清理刮板上的橡皮
磨損重,其金屬骨架
劃破皮帶 查明原因處理

停車把東西取出
重新換刮板皮帶

皮帶打
滑 皮帶松、負荷
過大
某一部分被卡

滾筒損壞 調節拉緊裝置,控制負荷
停車取出障礙物
修理或更換滾筒

燒電動
機 負荷太大,運行

Ⅲ 急急急急急,求中國腰帶的發展從唐代到清朝,腰帶的系法(男女),材料,等級地位,用途。謝謝各位,要詳

腰帶:用來束腰的帶子,褲帶。若是皮革的,俗語也稱皮帶。
作用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說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註:「聯合衣襟之帶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劉琎傳》:「(琎)方軌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連兄弟之間夜裡見面說幾句話,都必須整衣束帶,否則就覺得有失禮貌。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君臣之間更是如此。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見帝而立,卻不肯進去。太宗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沒有束帶的緣故,於是令左右取來袍帶,匆匆束之。陶谷見皇帝束上了腰帶,這才進去。在當時看來,皇帝召見侍臣而不束腰帶,同樣是失禮的行為,所以不能與他行君臣之禮。
樣式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也有將這兩種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絲帶。《說文·革部》:「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的絲帶形制比較復雜,顏色、裝飾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級差別十分顯著。如《禮記·玉藻》所記:「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又:「大夫大帶四寸。……天子素帶,朱里,終辟。」鄭玄註:「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甚至對帶子系結後下垂部分的長短尺寸,都有嚴格的制度:「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男子樣式
所謂「紳」,就是指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論語˙衛靈公》記:「子張書諸紳。」宋邢昺註:「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因為紳是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來記事。當然,這是應急的做法。在一般情況下,官吏記事,是用一種手版,名「笏」,不用時就將它插在腰間,後來乾脆就把垂紳插笏的仕宦稱之為搢紳。搢就是插的意思。《晉書·輿服志》:「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以後還引申出鄉紳、紳士等名詞,專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說他們具備了搢紳的資格。
女子樣式
至於婦女,雖然用不著搢笏,但腰帶系結以後,也有一部分垂下,這種下垂部分的名稱,在叫法上與男帶有些不同。明楊慎《丹鉛續錄》記:「古者婦人長帶,結者名曰綢繆。垂者名曰襳縭。結而可解曰紐;結而不可解曰締。」什麼叫「可解」,什麼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分別指活結和死結。凡是打成環狀的活結,古時稱「紐」,而扣緊的死結則稱為「締」。《說文·系部》:「締,結可解也。」又「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關於腰帶的系束部位,古時也有明確規定。如《禮記·深衣》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孔穎達注釋說:「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故《玉藻》雲:「三分帶下,紳居二焉。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我們從戰國以至西漢時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繞襟深衣的婦女,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開。這種衣帶的高度,就是視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帶的系法與此不同,在革帶頂端的交接之處,一般都綴有一個固定的裝置,用時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絲帶那樣互相系結。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一種作成鉤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鐍」,或稱「帶鐍」。 帶鉤一物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帶鉤實物出土。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如《管子·小匡》:「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史記·齊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帶鉤」等等。
製作帶鉤的原料,大多採用金屬,如金、銀、銅、鐵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為數不多。帶鉤的造型,由於時代的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也有許多明顯變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獸形,有的做成鳥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龍形,另外還有琴形、匙形及琵琶 腰帶
形等,不可盡述。帶鉤的製作工藝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鏤,有的用錯,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 帶鐍的出現比帶鉤要晚。目前所見的帶鐍實物,都是戰國以後的產物。所謂帶鐍,指的是一種環形帶扣,其形或方或圓,考究者附有扣針,用時將皮帶伸入扣內,然後插入扣針即可。由於它結紮起來比帶鉤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歡迎。三國以後,革帶用鐍者逐漸增多,而用鉤者卻日見減少,最後完全取代了帶鉤。後世流行的鉤洛帶、蹀躞帶以至金帶、玉帶等,都用帶鐍,而不用帶鉤,帶鉤的使命遂告結束。 帶鐍雖然是革帶上的一種裝置,但有時也可用於絲帶。這種絲帶與絲絛不同,它是以絲織物織成的一種寬闊的腰帶。史籍中常見有緄帶、織成帶等名稱,就是指這種腰帶。如《述異記》稱:「祖欣見形詣僧榮沈床上有一織成寶飾絡帶。」《東觀漢記》:「鄭(鄧)遵破匈奴,於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在這種緄帶及織成帶的首部,就綴有一個金屬帶鐍。《後漢書·輿服志》記命婦服飾:「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由此可見,這種飾有帶鐍的腰帶,不僅可以用於男子,同時也可用於婦女。

唐:《新唐書 五行志》中載: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 ...。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玉帶」為古代地位級別的象徵。所謂玉帶,通常是指用玉裝飾的皮革制的腰帶即革帶。這種裝飾革帶用的玉製品,稱為「帶銙(kuǎ,音垮)」,俗稱玉帶板。早期的玉帶是一種蹀躞(diéxiè音碟謝)帶,即革帶上面綴玉的同時又綴有許多勾環之類,用以鉤掛小型器具或佩飾等物。蹀躞帶只有一根鞓(tīng,音廳),一付帶扣,不用鉈(tā,音它)尾。據記載,蹀躞帶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由胡人騎士傳入內地的。最初的裝飾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帶兩端的連接處,重點是帶鉤,既有玉質帶鉤,也有銅質帶鉤。南北朝以後演變為革鞓上只綴方型帶銙的玉帶。隋唐時期玉帶被定製為官服專用。唐宋時期玉帶就已經盛行。唐代曾有朝廷定製,規定有"大帶制度",以帶上的裝飾品質地和數量區別官品等級。一品官以下佩帶刀子和?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帶、四、五品官佩金帶,六、七品官佩銀帶。屆時的玉帶大多是雙鞓、雙扣、雙鉈尾的。通常,革鞓上面套有錦緞帶套,帶銙即玉帶板綴在帶套上。帶銙的數量多少取決於官員的級別地位。五代和宋時期,單鞓和雙鞓的玉帶同時並用。總的說來,從鞓、帶扣和鉈尾的數量來分類,玉帶可分作:單鞓、單扣、無鉈尾;單鞓、單扣、單鉈尾;雙鞓、雙扣、單鉈尾;雙鞓、雙扣、雙鉈尾;三鞓三扣雙鉈尾(原來的前鞓被一分為二,三台處多一插接式暗帶扣)等幾種制式。在使用雙鞓的情況下,前鞓兩端均鑽有穿插扣針用的小孔,鞓的末端綴有鉈尾,穿過帶扣後,鉈尾在後腰際垂向地面,取「順下」之意。後鞓的兩端裝有帶扣,通常用金屬製成,但是也發現過用玉製成的帶扣。五代時期的玉帶,前鞓不鑲玉,後鞓綴有7塊方形玉板,號稱「排方」。宋朝玉帶,前鞓綴有2 – 6塊帶板,後鞓是排方。北方草原民族非常喜愛腰飾,所以在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後,上層社會腰佩玉帶的風尚得到進一步的發揚。遼金時期的玉帶已接近明制,帶板數約20塊左右,圖案大多為春水秋山、獵狗、天鵝、海東青之類,雕工考究。只不過桃形帶板的朝向比較亂,有朝上的也有朝下的。實際上,至少到了元朝,革帶的帶銙形狀和數量就已經程式化了。但是,直到明朝早期,帶銙數量還允許在16 - 25塊之間不等。明代腰佩玉帶的風尚隨著治玉業的發達而繼續興盛。這個時期對於佩玉帶的制度有所放寬,但對不同級別官員使用玉帶的質地、形狀、數量、紋飾,仍然有明文規定。洪武十五年明政府對於玉帶的佩帶制訂了硬性規定。明張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條:「明制,革帶前合口處曰三台,左右排3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鉈尾),有輔弼2小方。後7枚,前大小13枚。」這是臣僚所用的玉帶,總共20銙。皇帝玉帶為24銙。當注意的是,圓桃尖端的朝向甚為重要。按明朝的制式,左右兩排圓桃,其尖端都朝向後腰。從正面觀看,3個尖朝左,3個尖朝右。藏品中的帶板,其圓桃尖端的朝向可以從帶板上面的圖案來判斷。有的藏品帶板中的圓桃,尖端朝上或朝下,也有的左右朝向混亂。這樣的帶板不是標准明制,恐系遼金等北方少數民族使用;或系後世仿品,仿製者不懂制式,憑空想像出來的。 在很多古裝電視劇里,無論皇帝還是臣僚,都是用一條寬布帶子束腰,有的只不過寬布帶上面多了幾塊玉飾而已。這種玉帶與實際生活中玉帶的差距已經近乎於離譜。尤其是是明朝的腰帶,明朝開國之初便已規定為革帶,帶上綴有帶銙,即按官員品級的不同分別用玉、金、銀、銅、烏角等不同材料製作的裝飾板。這樣的革帶也就分別稱之為玉帶、金帶、銀帶等等,其中以玉帶最為尊貴,一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 腰帶裝上這許多裝飾品之後就變得相當長,而官員們腰腹一般沒有那麼粗,故明朝的革帶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細繩系於腋下衣肋之際。於是,明朝的革帶不象唐宋時代那樣起束腰作用,而變成純粹裝飾的用具了。只有著軍裝或穿甲胄者,其革帶才真正系在腰上。然而革帶與衣服相襯之下,確實起著顯著的裝飾作用,使著衣人顯得十分華貴,氣度大方。由於革帶束而不系,僅懸於腰際,有時會向上仰至胸部,有時會向下垂至腹部,為了保持平衡,必須用手扶著。另外,兩只鉈尾也就失去原來的意義,乾脆也貼在革帶上,作為裝飾之用。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玉帶就是束而不系的。當他的玉帶上仰到胸部時,表明他心情很好。反之,當他的玉帶下垂到腹部以下時,則表明皇帝要大發雷霆之怒,甚至要殺人。另外,三寶太監下西洋的鄭和塑像上所系的玉帶就是上仰到胸部的。 清代開始,官方玉帶使用制度被廢除,但玉帶仍然成為一種純粹的裝飾品盛行於民間,清代玉帶不再具有很完整的形式,主要以帶鉤,帶扣為主,部分成為純賞玩器不再具有佩帶的實用價值。
永泰公主墓壁畫:... ...腰垂紅色腰帶的唐朝女子形象... ...。《唐書.車服志》對帝、後、太子、諸臣服飾都有詳細說明。缺胯袍是唐朝男子主要服飾,自帝至役皆用,《釋名》中對該服飾包括腰帶都有詳細解說。唐高宗規定大臣常服:親王至三品......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腰帶用草金鉤;六品......腰帶用犀鉤;七品......腰帶用銀銙(環扣);九品......腰帶用瑜石帶鉤。參考《新唐書.車服志》很詳細。

宋朝基本沿襲唐朝服飾,只是帝後服飾略有刪減。宋代貴婦服飾、腰帶參見(山西永樂宮壁畫)。宋朝官服......束大帶、革帶;官吏公服......束革帶。宋朝婦女襦裙,在腰間正中部位配上飄帶和環狀飾物,為了壓住裙幅,不致隨風飄飛,也便於活動,史書稱作「玉環綬」。宋朝命婦服飾沿用唐制,裙腰上有雙帶,開襠褲的帶子綴在腰部正中,開片褲的雙帶綴在右側帶長約一尺八寸,這是內著褲的帶子,有裙遮擋,不是外見腰帶。宋朝品官一般外束羅料大帶。詳細參考《宋史.輿服志》有明確記載。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元朝建立後,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服制。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子的公服多從漢族習俗,婦女下穿曳地長裙,在腰的左側,還垂有一條綬帶,帶上打有一結;貴族便服用革帶。網路「元朝服裝圖片素材」查看66幅元朝服飾圖。參考《元史.輿服志》詳細記載。

明朝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襕衫與當今舞台上京劇書生的服飾極為相似。......皂絛軟巾垂帶。
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
明朝立國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復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與常服又得以並行了,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
帝後、官吏資料參見《明會典》、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明史·輿服志》。明代圓領大袖衫為儒士所穿的服飾,與其他官吏一樣,都有詳細的制度。如「生員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條軟巾垂帶。凡舉人監者,不變所服。」張廷玉《明史》中有專門記載錦衣衛服飾的。

清朝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清代女裝旗袍不束帶,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清朝只有男子部分裝束有腰帶。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清朝各級服飾參見《大清會典》和《大清通禮》有詳解。

無論哪個朝代,自帝後始,只要有官階者,皆以玉帶分等級,便裝用革帶,女人用絲絛帶。武者用大革帶、絲巒板帶或絛。

Ⅳ 發動機異響是什麼樣的聲音

發動機異響的聲音有以下這些:1、高頻率的尖嘯叫,車在冷啟動時出現尖叫的聲音,一般來說,傳動皮帶打滑或者邊緣磨薄後會發出這樣的聲音;2、輕微的金屬撞擊聲音,啟動後發動機方向有類似於金屬在來回摩擦擊的聲音,那是發動機的燃燒室內的油氣混合物沒有充分燃燒發出的聲響;3、輕輕的扣擊聲,車輛加速時總會聽到發動機方向有輕輕扣擊的聲音,或者是滴滴噠噠的聲響,聲音並不大,但是會一直持續;4、爆震的聲響,一般來說爆震是指那種重錘重度敲擊金屬的聲音,並且會伴隨一些發動機震動;5、輕微的嘶嘶聲響,嘶嘶的聲音會覺得是空氣吹拂的聲音,有人會覺得是自己的錯覺,或者粗心的人根本沒有留意這樣的聲響。

與什麼是參扣皮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5歲戚薇穿開叉旗袍 瀏覽:697
灰色馬丁靴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833
帶帽羽絨服戴帽子好看嗎 瀏覽:723
配馬丁靴的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73
童裝店鋪個性微信名 瀏覽:471
阿迪褲子和匡威鞋搭配 瀏覽:541
河南省教育局校服采購 瀏覽:549
新褲子唱哭旅行團 瀏覽:84
海貝童裝 瀏覽:185
小學民族校服設計圖 瀏覽:480
真絲立領襯衫廠家 瀏覽:36
白褲子弄上墨汁怎麼洗 瀏覽:80
高仿阿瑪尼皮帶多少錢gb 瀏覽:321
粗線衣怎麼搭配下裝 瀏覽:799
實體店童裝加盟要多少錢 瀏覽:725
貼身裙子穿什麼內褲 瀏覽:943
秋季女裝運動服2020年新款 瀏覽:396
裙子男式 瀏覽:712
炮頭洗怎麼換皮帶 瀏覽:840
米色衣搭配什麼打底 瀏覽: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