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在活動中能夠大膽向老師表達自己有便意的需求。 2、知道有便意時及時入廁,養成不憋屎、憋尿、不尿濕褲子、不隨地大小便的習慣。 活動准備: 1、故事掛圖、課間、圖片。 2、表格、哭臉笑臉標志。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1、講述故事《小剛的褲子濕了》。 2、集體討論: (1)、故事裡的小剛怎麼啦?他為什麼會尿濕褲子? (2)、你尿過褲子嗎?尿在褲子里會有什麼感覺? 3、引導幼兒體驗尿濕褲子的感受: (1)、出示體驗。 (2)、請幼兒談自己的感受。 小結:現在是冬天,天氣很冷,有了大小便不及時告訴老師尿在褲子里,就會像剛才毛巾放在胳膊上那樣,冰冰涼涼、不舒服,而且如果是拉到褲子里會很臟、很臭。 4、引導幼兒說說有了大小便該怎麼做。 二、引導幼兒觀看課件,激發幼兒在活動中能大膽表達自己有便意的需求。 1、課件一:蒙氏自主活動中提問:小朋友們在干什麼?他怎麼啦?他是怎麼做的? 2、課件二:集體活動中提問:小朋友們在干什麼?他怎麼啦?他是怎麼做的? 3、課件三:做操時提問:小朋友們在干什麼?他怎麼啦?他是怎麼做的? 4、課件四:戶外活動時提問:小朋友們在干什麼?他怎麼啦?他是怎麼做的? 小結:你喜歡剛才的小朋友嗎?為什麼? 三、熟悉幼兒入廁環境,培養幼兒不隨地大小便的習慣。 1、圖片一:廁所里外環境--簡單介紹入廁方法 2、圖片二:廁所男女標志--區分男女廁所 3、圖片三:男、女孩入廁--正確入廁 4、圖片四:清潔員清理廁所--提醒幼兒要將大小便便到便槽里。 四、判斷對錯 1、介紹表格及哭臉笑臉標志 2、引導幼兒根據圖中幼兒表現判斷對錯,並貼到表格中合適的位置。 五、組織幼兒集體入廁活動延伸: 1、學習正確大小便方法。便後整理衣服。 2、生活中,加強幼兒入廁能力的培養分析和反思: 小班部分孩子由於環境的改變,心情變得焦慮、緊張,有了便意時憋著,不敢上廁所、不敢向老師尋求幫助,以至於尿拉褲子現象時有發生,根據這一情況我設計了"我要上廁所"這一活動。目的是通過這次活動激發幼兒能大膽的表達有便意時的需求,養成不憋屎、憋尿、不尿濕褲子的好習慣。 通過活動,我發現設計的活動存在三個大問題:首先從目標上分析,定的有些不合理,涉及的范圍較廣,突不出活動重點,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其次,從整個活動設計環節來看,我設計的主要意圖是讓幼兒學會在活動中大膽表達有便意的需求,這是核心環節。可在活動中只是在第一環節中體現了一下,其它環節如:熟悉廁所環境、區分男女廁所等佔了很大的比重,給人以主次不分的感覺。再次,活動內容偏多,在短短一個活動內,既要讓幼兒體驗尿褲子的感受,又要學習表達有便意的需求及熟悉環境等,不可避免地導致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的都很匆忙。所以,本次活動在環節上還需梳理(體驗感受-了解原因-解決問題-鞏固練習),緊緊圍繞目標,突出重點要解決的問題,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
② 中班《我的假日生活》教案
示例:
中班語言活動 詩歌《傘》
逄博
一、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中為什麼把楊樹、荷葉、蘑菇當作小動物的傘,並結合生活經驗幫助小動物尋找合適的傘
2、能有感情的朗誦詩歌,正確運用方位詞,里、邊、上。
3、能夠感受詩歌中有趣的情感,加深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並結合生活經驗對詩歌進行仿編。
二、活動准備
兩幅大背景圖;喜鵲、青蛙、螞蟻、狐狸、甲蟲、蜜蜂、小草、牽牛花灌木叢各一副圖
三、活動過程
1、播放下雨的聲音,問:這是什麼聲音?你在雨天出門時會怎麼辦?
2、今天小喜鵲、小青蛙、小螞蟻在大森林裡玩耍,突然下起了大雨,(出示圖一)小朋友想想,她們會怎麼辦?
3、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首詩歌,請小朋友聽聽詩歌中是怎麼說的?(朗誦一遍)
4、請幼兒講講詩歌中小動物的傘都是什麼,為什麼要選這把傘。
5、小結:小動物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本領,找到了合適的傘,希望小朋友在遇到問題時也能開動腦筋,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6、請幼兒和老師一起朗誦;分組朗誦。
7、森林裡還有別的小動物下雨天沒有傘,小朋友幫他們找找傘。(出示圖二及小動物)
說說她們的傘都是什麼?為什麼?
並進行講評。
附詩歌《傘》
公路邊的大楊樹是小喜鵲的傘,
水塘里的大荷葉是小青蛙的傘,
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螞蟻的傘,
下雨了,大家都有一把傘。
③ 中班社會活動教案 我會扎褲子
哪些適合小白的初玩者?
便在生活中加入了競爭「游戲」。不管在哪裡,都要參與競爭,
④ 幼兒園巜我會扎褲子的組織策略
我會塞褲子 一、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天氣轉冷了,要塞好褲子。 2、養成幼兒將褲子塞好的習慣 二、活動重點與難點 讓幼兒懂得保護自己。 三、材料准備及環境創設 午睡室 四、設計思路: 現在的天氣是越來越冷了,在這種天氣下幼兒很容易受涼導致感冒等疾病。只有讓幼兒自己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使自己不受涼。才能真正做好保暖工作,預防各種疾病。塞褲子對於做好保暖工作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我設計這次的課讓幼兒塞好褲子,使小肚子不露在外,能注意保暖。 五、活動流程 提醒幼兒——幼兒操作——相互檢查 六、活動過程 1、 提醒幼兒 幼兒起床後,提醒幼兒要塞好褲子,使小肚子不露在外,注意保暖。 2、 引導幼兒塞好褲子 引導幼兒將最裡面的一件衣服塞在褲子里 3、 游戲:照鏡子 讓幼兒相互檢查,是否塞好褲子
⑤ 中班社會活動教案 我會扎褲子
教育教學活動目標
1.認識自己的褲子,並能分清前後。
2.學習自己穿褲子,拉整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活動准備
娃娃兩個,兩個娃娃穿的褲子各一條。
活動過程
1.認識褲子,了解褲子的正反面。
出示兩條娃娃的褲子,引導幼兒觀察,然後提問:
這是什麼?褲子上面有什麼?為什麼要有這些漂亮的圖案呢?這么小的褲子是給誰穿的呢?
2.給娃娃穿褲子。
神秘的抱出娃娃,激勵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給娃娃穿褲子吧!」幼兒說著,教師操作。
先確定褲子的正反面,兩手抓住褲子上面,往裡伸小腿,兩條小腿都找到家之後,用力往上拉褲子,露出小腳丫,然後站起來,提好小褲子,把外衣翻出來。
教師用兒歌的形式小結穿褲子的方法步驟:
兩手抓褲腰,
用力往上拉,
露出小腳丫,
站起提褲子,
褲子提整齊,
上衣翻出來。
3.幼兒嘗試自己穿褲子。
★鼓勵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的褲子,了解自己褲子前面有什麼樣的花紋,進而確定正反面。
★帶幼兒到寢室,脫下自己的褲子,然後和老師一邊說著兒歌一邊把褲子穿上。
4.大家來說一說:穿褲子的時候哪裡不舒服?
教師將自己剛才觀察到的較有代表性的問題提出來,引起幼兒的關註:
「兩條褲腿是誰的家?如果兩條腿都進了一個家,另一個家空著會怎麼樣?」
「當小腳丫還沒露出來的時候你能站起來嗎?」
5.午睡時鼓勵幼兒自己穿脫褲子,提醒他注意在上午活動中發現的問題。
⑥ 中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都包括哪些大框
如何培養中班孩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幼兒園,我們能否抓住這個關鍵階段,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生活自理現狀,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關鍵。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獨立進餐、自己洗臉和屁股等。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面就針對孩子自理能力差,說一下原因: 1.家庭成員的溺愛包辦。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由於父母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勞動,只重視對孩子的智力投資,輕視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在幼兒園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師都注意培養孩子自己學做,從小養成孩子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常溺愛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飽或太慢而急於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攬,養成孩子事事依賴成人的壞習慣。 2.孩子沒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齡小,在自理時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實際困難,爸爸媽媽不是教會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導致孩子不會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復練習的機會。孩子剛學會穿衣服時興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勵表揚。但學會後孩子便失去興趣而不願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練習的機會。 那麼怎樣訓練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從小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獨立能力呢? 一、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 家長無條件 的包辦代替,使幼兒形成一種錯誤認識: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父母會幫著干(要喝水了,父母會端水來;要起床了,父母會給穿衣服……),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讓幼兒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如通過談話 「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再如在語言活動(詩歌、故事、看圖講述等)中,幫助幼兒充分理解作品內涵,通過作品中角色的行為,使幼兒受到感染、教育。 2.通過分辨不同行為(能自理的與不能自理的),鞏固 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我們可以為幼兒准備不同行為表現的各種圖片等,讓幼兒在比較中提高對自理行為的認識。老師適當的講解圖片,然後問幼兒哪個圖片上的寶寶最棒,我們要向他學習這種好的行為,還可以舉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較,來激發幼兒上進的意識。 二、教給幼兒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讓幼兒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兒沒學會系鞋帶的方法,就談不上系鞋帶;幼兒不會洗臉,就談不上把臉洗干凈;幼兒不知把玩具放到哪裡,就談不上把玩具物歸原處……也就是說,即使幼兒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讓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 1.寓教於樂,讓幼兒識得自理的方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編成兒歌、歌曲以及設計成饒有趣味的情節等,讓幼兒在游戲、娛樂中學習本領。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進行個別指導。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於沒層次的幼兒來說,要求就有所區別。對於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准,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 3.秩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獲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後,要注意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 4.品嘗成功,進一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幹」……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但當幼兒限於自身能力,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耐心細致地引導,還可輔以鼓勵性語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會干好的」等),必要時我們還需協助幼兒實現成功,以免挫傷幼兒積極進取的精神。 三、鞏固幼兒和生活自理行為 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復的過程,還要注意以後的鞏固練習。教師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 1.在日常生活中訓練 幼兒的自理能力。例如讓幼兒小便、洗手、喝水等各個方面,我們都盡量讓幼兒自己動手來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幼兒小便後提不上褲子,老師就教他用兩手向上提前邊和後邊,漸漸的就掌握了這一技巧,還有洗手的正確方法,如何洗,怎樣打香皂,幼兒都已學會,在每日生活中很好的鍛煉了每一名幼兒,除外在早操、午睡、戶外活動等方面都盡量鍛煉幼兒的自立能力。 2.激發幼兒的好勝心,競爭之中促自理。孩子活潑好動,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話就可以激起他的好勝心,躍躍欲試。我們可以抓住幼兒這一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比賽活動,以競爭促發展,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中午起床時可以舉行穿衣比賽,第一名有獎品等方法來督促幼兒。 3.讓幼兒由自我服務發展到為集體服務。例如午點,我們可以選一名表現好的幼兒和老師一起分。這樣,讓他感覺到為小朋友做事感到特別的開心,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幼兒的自理能力,而且也塑造了幼兒優秀的品質。 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內容存在於家庭之中,而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干也不遲、什麼事都包辦代替,以至吃飯、大小便都有大人幫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兒園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裡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這就需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家園同心,對幼兒進行一致性教育。所以每名幼兒在自理能力方面那些地方是薄弱環節,老師都會和家長溝通,除了在幼兒園加強鍛煉以外,在家也要多請家長監督、督促,這樣老師與家長共同努力,將孩子培養的更優秀!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致,結合家園同心,只有這樣,培養幼兒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
⑦ 幼兒園中班《褲子哪去了》社會活動安教版教案
先介紹故事背景
然後是描述故事發展
最後是集體討論
⑧ 中班幼兒折褲子教案
一般學校不是都會提供類似的教案 你根據這個教案 添加一下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