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居里夫人和鐳的資料
http://..com/question/5435630.html
居里夫人簡介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亞·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居里夫人: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居里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因此而成為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
一、靠自學走進巴黎大學
瑪麗·居里於1867年出生於波蘭華沙,她是家中5個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親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學數理教師,媽媽也是中學教員。瑪麗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媽媽得了嚴重的傳染病,是大姐照顧她長大的。後來,媽媽和大姐在她不滿10歲時就相繼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滿了艱難。這樣的生活環境不僅培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從小就磨煉出了非常堅強的性格。
瑪麗從小學習就非常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出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都考第一。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她的父親早先曾在聖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飢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也深深地薰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後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但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去讀大學。19歲那年,她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這樣,直到24歲時,她終於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慾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後,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0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1894年初,瑪麗接受了法國國家實業促進委員會提出的關於各種鋼鐵的磁性科研項目。在完成這個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她結識了理化學校教師比埃爾·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學家。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共同意願使他們結合了。瑪麗結婚後,人們都尊敬地稱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績,完成了大學畢業生的任職考試。第二年,她又完成了關於各種鋼鐵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決心考博士,並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條新的起跑線上。
二、鐳之光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表了一篇工作報告,詳細地介紹了他通過多次實驗發現的鈾元素,鈾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它能自動地、連續地放出一種人的肉眼看不見的射線,這種射線和一般光線不同,能透過黑紙使照象底片感光,它同倫琴發現的X射線也不同,在沒有高真空氣體放電和外加高電壓的條件下,卻能從鈾和鈾鹽中自動發生。鈾及其化合物不斷地放出射線,向外輻射能量。這使居里夫人發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些能量來自於什麼地方?這種與眾不同的射線的性質又是什麼?居里夫人決心揭開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選定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對放射性物質的研究。這個研究課題,把她帶進了科學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開墾了一片處女地,最終完成了近代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並奠定了現代放射化學的基礎,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在實驗研究中,居里夫人設計了一種測量儀器,不僅能測出某種物質是否存在射線,而且能測量出射線的強弱。她經過反復實驗發現:鈾射線的強度與物質中的含鈾量成一定比例,而與鈾存在的狀態以及外界條件無關。
居里夫人對已知的化學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進行了全面的檢查,獲得了重要的發現在:一種叫做釷的元素也能自動發出看不見的射線來,這說明元素能發出射線的現象決不僅僅是鈾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把有這種性質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們放出的射線就叫「放射線」。她還根據實驗結果預料:含有鈾和釷的礦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鈾和釷的礦物一定沒有放射性。儀器檢查完全驗證了她的預測。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礦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礦物,並精確地測量元素的放射性強度。在實驗中,她發現一種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強度比預計的強度大得多,這說明實驗的礦物中含有一種人們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這種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為這種礦物早已被許多化學家精確地分析過了。她果斷地在實驗報告中宣布了自己的發現,並努力要通過實驗證實它。在這關鍵的時刻,她的丈夫比埃爾·居里也意識到了妻子的發現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關於結晶體的研究,來和她一道研究這種新元素。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們從礦石中分離出了一種同鉍混合在一起的物質,它的放射性強度遠遠超過鈾,這就是後來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釙。幾個月以後,他們又發現了另一種新元素,並把它取名為鐳。但是,居里夫婦並沒有立即獲得成功的喜悅。當拿到了一點點新元素的化合物時,他們發現原來所做的估計太樂觀了。事實上,礦石中鐳的含量還不到百萬分之一。只是由於這種混合物的放射性極強,所以含有微量鐳鹽的物質表現出比鈾要強幾百倍的放射性。
科學的道路從來就不平坦。釙和鐳的發現,以及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動搖了幾世紀以來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科學家們歷來都認為,各種元素的原子是物質存在的最小單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變的。按照傳統的觀點是無法解釋釙和鐳這些放射性元素所發出的放射線的。因此,無論是物理學家,還是化學家,雖然對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興趣,但是心中都有疑問。尤其是化學家們的態度更為嚴謹。為了最終證實這一科學發現,也為了進一步研究鐳的各種性質,居里夫婦必須從瀝青礦石中分離出更多的、並且是純凈的鐳鹽。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離新元素的研究工作開始時,他們並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學性質。尋找新元素的唯一線索是它有很強的放射性。他們據此創造了一種新的化學分析方法。但是他們沒有錢,沒有真正的實驗室,只有一些自己購買或設計的簡單的儀器。他們出於工作效率的考慮,分頭開展研究。由居里先生試驗確定鐳的特性;居里夫人則繼續提煉純鐳鹽。
有志者事竟成!大自然的任何奧秘都會都會被那些向它頑強攻關的人們揭開。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煉出了十分之一克極純凈的氯化鐳,並准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從此鐳的存在得到了證實。鐳是一種極難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質,它的形體是有光澤的、象細鹽一樣的白色結晶。在光譜分析中,它與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譜線都不相同。鐳雖然不是人類第一個發現的放射性元素,但卻是放射性最強的元素。利用它的強大放射性,能進一步查明放射線的許多新性質。以使許多元素得到進一步的實際應用。醫學研究發現,鐳射線對於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細胞,一經鐳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壞了。這個發現使鐳成為治療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異常迅速的細胞組成的,鐳射線對於它的破壞遠比周圍健康組織的破壞作用大的多。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國發展起來。在法國,鐳療術被稱為居里療法。鐳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對於促進科學理論的發展和在實際中的應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金子一般的心靈
由於居里夫婦的驚人發現,1903年12月,他們和貝克勒爾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夫婦的科學功勛蓋世,然而他們卻極端藐視名利,最厭煩那些無聊的應酬。他們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不撈取任何個人私利。在鐳提煉成功以後,有人勸他們向政府申請專利權,壟斷鐳的製造以此發大財。居里夫人對此說:「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製,不應受到任何限制」。「何況鐳是對病人有好處的,我們不應當藉此來謀利」。居里夫婦還把得到的諾貝爾獎金,大量地贈送別人。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車禍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她決心加倍努力,完成兩個人共同的科學志願。巴黎大學決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講授物理課。居里夫人成為著名的巴黎大學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教授,還是在他們夫婦分離出第一批鐳鹽的時候,就開始了對放射線各種性質的研究。僅1889年到1904年間,他們就先後發表了32篇學術報告,記錄了他們在放射科學上探索的足跡。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專論》一書。她還與人合作,成功地製取了金屬鐳。1911年,居里夫人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一位女科學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兩次在兩個不同的科學領域里獲得世界科學的最高獎,這在世界科學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鐳學研究院,居里夫人擔任了學院的研究指導。以後她繼續在大學里授課,並從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嗇地把科學知識傳播給一切想要學習的人。她從16歲開始,成年累月地學習、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變那嚴格的生活方式。她從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早年她為了供姐姐上學,甘願去別人家裡做傭人。在巴黎求學期間,為了節約燈油和取曖開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圖書館讀書,一直到圖書館關門才走。提取純鐳所需要的瀝青鈾礦,在當時是很貴重的,他們從自己的生活費中一點一滴地節省,先後買了8、9噸,在居里先生去世後,居里夫人把千辛萬苦提煉出來的,價值高達100萬金法郎以上的鐳,無償地贈送給了研究治癌的實驗室。
1932年,65歲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華沙鐳研究所」的開幕典禮。居里夫人從青年時代起就遠離祖國,到法國求學。但是她時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小時候,她的祖國波蘭被沙俄侵佔,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當他們夫婦從礦物中分離出新元素以後,她把新元素命名為釙。這是因為釙的詞根與波蘭國名的詞根一樣。她以此表示對慘遭沙俄奴役的祖國的深切懷念。
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後死於惡性貧血症。她一生創造、發展了放射科學,長期無畏地研究強烈放射性物質,直至最後把生命貢獻給了這門科學。她一生中,共得過包括諾貝爾獎等在內的10種著名獎金,得到國際高級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16枚;世界各國政府和科研機構授予的各種頭銜多達100多個。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樣謙虛謹慎。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評價說:「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裡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② 鐳的發現轟動了世界,那麼現代鐳輻射運用於什麼方面
鐳是一種具有很強的放射性的元素,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位於第7周期,第IIA族,原子序數88,元素符號Ra。純的金屬鐳是幾乎無色的,但是暴露在空氣中會與氮氣反應產生黑色的氮化鐳(Ra3N2)。鐳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強烈的放射性,其中最穩定的同位素為鐳-226,半衰期約為1600年,會衰變成氡-222。當鐳衰變時,會產生電離輻射,使得熒光物質發光。
鐳的應用價值:
1、鐳能放射出α和γ兩種射線,並生成放射性氣體氡。
2、鐳放出的射線能破壞、殺死細胞和細菌。因此,常用來治療癌症等。此外,鐳鹽與鈹粉的混合制劑,可作中子放射源,用來探測石油資源、岩石組成等。
3、鐳是原子彈的材料之一。老式的熒光塗料也含有少量的鐳。中子轟擊鐳-225可以獲取錒。
4、用鐳同位素尋找古河道中的鈾。
③ 鐳的具體資料
鐳,原子序數88,原子量2260254,是一種天然放射性元素,元素名來源於拉丁文,原意是「射線」。1898年居里夫婦從瀝青鈾礦礦渣中發現了鐳,1902年分離出90毫克氯化鐳,初步測定了鐳的原子量。鐳在自然界分布很廣,但含量極微,地殼中的含量為十億分之一,總量約1800萬噸。現已發現質量數為206~230的鐳的全部同位素,其中只有鐳223、224、226、228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餘都是通過人工核反應合成的。鐳226半衰期最長,天然豐度最大,是鐳的最重要的同位素。
鐳是銀白色有光澤的金屬,熔點700°C,沸點1140°C,密度約5克/厘米³,體心立方晶格。鐳的化學性質活潑,與鋇相似。金屬鐳暴露在空氣中能迅速反應,生成氧化物和氮化物;能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鐳;新制備的鐳鹽呈白色,放置後因受輻照而變色。
鐳是現代核工業興起前最重要的放射性物質,廣泛應用於醫療、工業和科研領域;把鐳鹽和硫化鋅熒光粉混勻,可製成永久性發光粉。到1975年為止,全世界共生產了約4千克鐳,其中85%用於醫療,10%用來製造發光粉。鐳是劇毒物質。
居里夫人簡介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亞·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生平經歷
如果只看簡歷,很容易使人覺得瑪麗亞·居里只是一帆風順的成功科學家。她於1867年11月在波蘭華沙出生。有一兄三姊,父母親都是教師。她15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中學畢業。其後當了幾年家庭教師,於1891年到法團巴黎大學索邦分校(Sorbonne)接受大學教育,1894年畢業,獲得數學和物理兩張證書。1895年,她與任教於巴黎市工業物理和化學學院的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結婚,1897年秋長女伊倫(Irène)出生。此前。她跟索邦的李普曼(Gabriel Lippman)做磁學研究,並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此時,為了博士學位論文作準備,她開始在皮埃爾的實驗室進行新課題,皮埃爾也很快便加人了妻子的工作。他們的實驗筆記從1897年12月6日開始,到1898年2月17日記錄了第一次觀察到新的放射性元素釙(polonium) 為止。經過幾個月追蹤和分析,他們在7月18日正式提交法國科學院宣讀的報告中提出兩個重要發現:一是元素釙、二是r放射性」(radioactivity)這個概念。釙的純化和另一新元素鐳的分離等現象的發現,對化學研究有很大刺激;而放射性研究,則是物質本質研究的突破性發現。1903年6月,居里夫人通過論文答辯,獲頒物理科學博士。11月初 居里夫婦獲頒英國皇家學會的戴維獎章(Humphrey Davy Medal);11月中旬更獲悉與貝克勒爾(Henri Becquerel)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最高榮譽,以表彰他們對放射性現象的研究。1905年他們得次女伊芙(Eve)。1906年皮埃爾去世。1911年居里夫人獲諾貝爾化學獎。表彰她發現釙和鐳。1934年居里夫人去世。1935年她的長女伊倫和女婿的里奧·居里(Frédéric Joliot-Curie)獲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科學發現,居里夫人在世時就知道了)。1937年次女出版的《居里夫人》,成為風靡全球的一本傳記。
如果只以事業的成就來衡量。人們不難認為居里夫人一生十分幸福。她創了兩個記錄:同一家庭中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最多,以及個人拿了兩個諾貝爾獎。但事業的成功不能簡單地套入「才能、努力和機遇」的公式,否則個人獨特的個性和遭遇就會被淹沒了。讀蘇珊·昆的新書,我們可以看到居里夫人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她同樣要面對許多常人會遇到的逆境,從中我們也能看見居里夫人的個性。
④ 居里夫人提煉鐳時發生的小故事
瑪麗婭·斯可羅多夫斯卡婭,即著名的居里夫人,被譽為「鐳的母親」。她1867年11月7日誕生於俄國沙皇侵略者統治下的波蘭首都華沙。父親是華沙高等學校的物理學教授,使她從小就對科學實驗發生了興趣。
1891年,她到巴黎繼續深造,獲得了兩個碩士學位。學業完成後,她本打算返回祖國為受奴役的波蘭人民服務,但是,與法國年輕物理學家皮埃爾?居里的相識,改變了她的計劃。1895年,她與皮埃爾結婚,1897年生了一個女兒,一個未來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
居里夫人注意到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的研究工作。自從倫琴發現X射線之後,貝克勒爾在檢查一種稀有礦物質「鈾鹽」時,又發現了一種「鈾射線」,朋友們都叫它貝克勒爾射線。
貝克勒爾發現的射線,引起了居里夫人極大興趣,射線放射出來的力量是從哪裡來的?居里夫人看到當時歐洲所有的實驗室還沒有人對鈾射線進行過深刻研究,於是決心闖進這個領域。
理化學校校長經過皮埃爾多次請求,才允許居里夫人使用一間潮濕的小屋作理化實驗。在攝氏6度的室溫里,她完全投入到鈾鹽的研究中去了。
居里夫人受過嚴格的高等化學教育,她在研究鈾鹽礦石時想到,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證明鈾是惟一能發射射線的化學元素。她根據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進行測定,結果很快發現另外一種釷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動發出射線,與鈾射線相似,強度也相像。居里夫人認識到,這種現象絕不只是鈾的特性,必須給它起一個新名稱。居里夫人提議叫它「放射性」,鈾、釷等有這種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質,叫作「放射性元素」。
一天,居里夫人想到,礦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爾的幫助下,她連續幾天測定能夠收集到的所有礦物。她發現一種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強度比預計的強度大得多。
經過仔細的研究,居里夫人不得不承認,用這些瀝青鈾礦中鈾和釷的含量,絕不能解釋她觀察到的放射性的強度。
這種反常的而且過強的放射性是哪裡來的?只能有一種解釋:這些瀝青礦物中含有一種少量的比鈾和釷的放射性作用強得多的新元素。居里夫人在以前所做的試驗中,已經檢查過當時所有已知的元素了。居里夫人斷定,這是一種人類還不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
居里夫人的發現吸引了皮埃爾的注意,居里夫婦一起向未知元素進軍。在潮濕的工作室里,經過居里夫婦的合力攻關,1898年7月,他們宣布發現了這種新元素,它比純鈾放射性要強400倍。為了紀念居里夫人的祖國――波蘭,新元素被命名為釙(波蘭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里夫婦又根據實驗事實宣布,他們又發現了第二種放射性元素,這種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釙還強。他們把這種新元素命名為「鐳」。可是,當時誰也不能確認他們的發現,因為按化學界的傳統,一個科學家在宣布他發現新元素的時候,必須拿到實物,並精確地測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里夫人的報告中卻沒有針和鐳的原子量,手頭也沒有鐳的樣品。
居里夫婦決定拿出實物來證明。當時,藏有釙和鐳的瀝青鈾礦,是一種很昂貴的礦物,主要產在波希米亞的聖約阿希母斯塔爾礦,人們煉制這種礦物,從中提取製造彩色玻璃用的鈾鹽。對於生活十分清貧的居里夫婦來說,哪有錢來支付這件工作所必需的費用呢?他們的智慧補足了財力,他們預料,提出鈾之後,礦物里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一定還存在,那麼一定能從提煉鈾鹽後的礦物殘渣中找到它們。經過無數次的周折,奧地利政府決定饋贈一噸廢礦渣給居里夫婦,並答應若他們將來還需要大量的礦渣,可以在最優惠的條件下供應。
居里夫婦的實驗室條件極差,夏天,因為頂棚是玻璃的,裡面被太陽曬得像一個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凍僵了。居里夫婦克服了人們難以想像的困難,為了提煉鐳,他們辛勤地奮斗著。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實驗,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廢礦渣放入冶煉鍋熔化,連續幾小時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鐵棍攪動沸騰的材料,而後從中提取僅含百萬分之一的微量物質。
他們從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經過幾萬次的提煉,處理了幾十噸礦石殘渣,終於得到0.l克的鐳鹽,測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鐳宣告誕生了!
居里夫婦證實了鐳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開始關注放射性現象。鐳的發現在科學界爆發了一次真正的革命。
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為題,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1903年,居里夫人獲得巴黎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⑤ 在<<三克鐳>>中居里夫人有怎樣的品質
居里夫人有以下幾種偉大品質:
一、奮斗不息的堅韌個性。居里夫人有這么一句名言:我們應該相信,我們的天賦是要用來做某事情的,無論代價多麼大,這種事情必須做到。居里夫人的童年很不幸,母親和大姐在她不滿10歲時就相繼病逝了。艱難的生活環境不僅培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從小就磨煉出了非常堅強的性格。早在法國巴黎大學求學時期,她過的盡是修道院的生活,「她有意把分心的事情從日程中除去,不參加朋友的聚會,不與別人接觸。同樣她斷定物質生活的毫不重要,以為這種生活並不存在。她給自己一種斯巴達式的不近人情的生活。」因為貧窮,經常挨餓和受冷,得了貧血症,她常暈了過去,但她很輕視疾病,依然苦讀不輟……有一天,她與一位同學走出教室時突然暈倒在地,在場的同學嚇了一跳,趕忙把她送到附近的一家醫院。她的姐夫是醫院的醫生,當他聞訊趕來時,面色蒼白的居里夫人已經在讀第二天的功課了。「他檢查他的小姨,尤其檢查那干凈的碟子和空的平底鍋,在全屋子裡只找到一種食物:一小包茶葉。他忽然明白了,開始查問:你今天吃了什麼東西?
今天?…….我不知道……我剛吃完午飯……
你吃了什麼東西?姐夫繼續盤問。
一些櫻桃,還有一大堆東西……
最後她不得不說實話了,從前一天晚上起,她只啃了一小把蘿卜和半磅櫻桃,她用功到清晨三點,睡了四個小時,……她回到家裡,吃完剩下的小蘿卜,然後就昏過去了。」
就這樣,這位貧窮的女學生,終於以常人難以想像的堅韌個性,於1893年夏,以第一名的成績在物理系畢業,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次年夏天,又以第二名的成績在數學系畢業,獲得數學碩士學位。
「鐳」(Radium)元素在鈾瀝青里的含量不過是萬分之一,在當時,即使用極其精密的儀器也沒有辦法對它進行化學分析並找到它。可以想像,憑借極其簡陋的實驗設備去對它進行證實、研究、提煉談何容易。可是居里夫人一旦發現了它的存在,便以火一樣的熱情投身於她的研究中。研究工作中所碰到的困難是無數的.研究用的實驗室是被人棄用的棚屋,「……在夏天,因為棚屋是玻璃的,裡面燥熱的象一間溫室;在冬天,簡直不知道應該下雪還是下雨,若是下雨就以讓人厭煩的輕柔聲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若是下霜,就是連人都凍僵了,沒有辦法補救,那個爐子即使把它燒白了,也是讓人完全失望……」可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里,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進行了四年的艱苦卓絕的研究工作。四年中,他們提取了數十噸的鈾瀝青礦的煤渣;四年中,她每天既是學者,是工人和技師,也是苦工; 四年中,她總是射著頑強的眼神,決不放鬆她的儀器,決不放鬆她作實驗用的坩堝。。。。。。正是因為這種為了事業奮斗不息的堅韌個性,他們從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經過幾萬次的失敗和提煉後,終於得到了0.l克的「鐳」。
二、不尚名利的高貴品質。愛因斯坦說過: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名利所顛倒的人。她是「鐳的母親」,在一些人看來她理應因「鐳」成為巨富。但她秉性輕視財富。她曾平靜地對人說過:「鐳」是一種元素,沒有人應該由「鐳」而成為巨富,「鐳」是屬於全世界的。在居里夫婦發現「鐳」之後,為了使其盡快地服務於世界,馬上公開了提取「鐳」的方法,拒絕申請專利權。丈夫在一次車禍中逝世以後,居里夫人把價值一百萬法郎的「鐳,無償地贈送給了一個研究治癌的實驗室。她說:「只要能治好病,甚至只要能夠使病人減輕一些痛苦,那麼我們的工作就不算是徒勞的了。」
1920年5月,一位美國女記者在訪問居里夫人時問道:「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任你挑選,你最願意得到什麼?」
「我很想有一克純鐳來作研究。但它的價格太高,我實在買不起。」
女記者不解地問。「您不是把價值百萬法郎的鐳,送給了巴黎大學實驗室嗎?」
居里夫人平靜地說。「不,那不是我的,那是屬於實驗室的。」
這位記者被這位女科學獻身科學的無私精神深深感動,當她回到美國後,寫了大量文章,介紹居里夫婦,並號召美國人民開展捐獻運動,要贈給居里夫人一克「鐳」。次年5月,美國總統在首都華盛頓親自把這克「鐳」轉贈居里夫人。在贈送儀式之前,居里夫人堅持要求修改贈送證書上的文字,再次聲明:「美國贈送我的這一克鐳,應該永遠屬於科學,而不能成為我個人的私有財產。」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居里夫人的靈魂之高潔。在她的靈魂里沒有任何的私利纖塵。這使我想到了馬克思的一句名言:如果人只為自己而勞動,他也許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的聰明人,出色的詩人,但他絕對成不了真正的偉人和完人。居里夫人正是因為有著為人類謀幸福的高尚情操和不尚名利的高貴品質,才使她成為一個舉世景仰的偉人。
居里夫人一生輕視榮譽。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00餘個,但她從不在意這些。她把榮譽證書保存起來,不過是因為它們是很硬很厚的紙片,在背面記錄數學和物理學的算術方便極了。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獎給他的枚金質獎章,她的朋友大吃一驚,問:「居里夫人,現在能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如同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三、無私的奉獻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居里夫人毅然關上了實驗室的大門,以一名女科學家的真誠投身於戰爭的洪流之中。她奔波於法國的戰場醫院,發現當時所有的戰地醫院都缺少X光線設備,她便創建了X光線設備。並在戰地設置了200個X光照相室。她在前線冒著槍林彈雨來回奔波,冒著生命的危險,不僅做指導者,還經常親自攝取照片,再由外科醫生根據照片所指示的部位取出子彈。有時候,居里夫人就在X光照射下幫助醫生施行手術。為了X光線設備的服務工作,她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數次受傷。據統計,用X光線救助的傷病員的數量高達百萬之多。戰爭結束後,她不但從不提起這些光榮的經歷,從不提她曾經遭受的困苦和危險,而且還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把自己所有的金子都奉獻給了國家。「……戰爭結束了,但戰爭攪亂了她的科學工作,耗盡了她的健康,並使她破產……」;「……在她五十歲的年齡,她差不多又成了窮人了……」
「35年以來,居里夫人一直在接觸「鐳」,一直在呼吸著鐳射氣,在4年的戰爭期中,她還受到過倫琴X射線發出來的更危險的射線。」在晚年時期,她一直患著嚴重的貧血症,她忍受著眼睛失明的恐懼,仍頑強地進行科學研究。終於在1934年7月4日與世長辭,享年67歲。她發現的「鐳」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現在還在繼續挽救著無數的生命,而她卻成了「鐳」的犧牲品。居里夫人把她的一生完全獻給了偉大的科學事業。她多象是一團火,把自己的每一份光和熱都奉獻給了這個世界,而惟獨沒有顧惜自己。
居里夫人的優秀品質很多很多,以上所列舉的不過是其中的數種而已。
在評價居里夫人的一生時,愛因斯坦曾激動並滿懷尊敬地說:
在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時,我們不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道德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我對她人格的偉大越來越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志純潔、她的嚴於律己、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她一個人身上……一旦她認識到某一條道路是正確的,她就毫不妥協地並極頑強地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所以能夠取得,不僅僅靠大膽的直覺,而且靠著在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工作的熱忱。這樣的困難,在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光明的未來。
盡管居里夫人說過:「在科學上我們應該注意事,不應該注意人」,但她的許多優秀品質,如同她的巨大的科學貢獻,不得不讓世人矚目。她的閃光的品質永遠是人類的驕傲,並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後來者向崇高的目標奮進!
參考資料:http://www.hemu.net.cn/showwz.asp?id=4088
⑥ 什麼是鐳
鐳,是一種化學元素。它能放射出人們看不見的射線,不用藉助外力,就能自然發光發熱,含有很大的能量。鐳的發現,引起科學和哲學的巨大變革,為人類探索原子世界的奧秘打開了大門。由於鐳能用來治療難以治癒的癌症,也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福音。所以,鐳被譽為「偉大的革命者」。
發現鐳元素的,是一位傑出的女科學家。她原名叫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也就是後來為世人所熟知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生於波蘭。1895年在巴黎求學時,和法國科學家彼埃爾·居里結婚。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發現了元素放射線。但是,他只是發現了這種光線的存在,至於它的真面目,還是個謎。這引起了居里夫人極大的興趣,激起了她童年時就具有的探險家的好奇心和勇氣。她認為,這是個絕好的研究課題,就同丈夫彼埃爾商量。
「這個課題選得很好,」彼埃爾說,「貝克勒線前年才發現,我想可能還沒有人研究。如果發現這種射線的性質和來源,可以寫出一篇出色的論文。不過,這是件艱巨的事情,困難也很多。」
「我知道,」瑪麗微笑著說,「不過不要緊,有你這樣一位尊敬的老師合作,就一定會成功!」要研究放射性元素,需要一間寬敞的實驗室。彼埃爾東奔西跑,最後才在他原來工作過的理化學校借到一間又寒冷又潮濕的小工作間。
實驗儀器很少,屋頂漏雨,牆壁透風,條件實在太糟了。但是居里夫人毫不在乎,專心做她的實驗。在研究過程中,她發現,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線的不只有鈾,還有釷。她把這些光線稱為「放射線」。
居里夫人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可能還有一種物質能夠放射光線。這種光線要比鈾放射的光線強得多。她認為,這種新的物質,也就是還未被發現的新元素,只是極少量地存在於礦物之中。她把它定名為「鐳」,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彼埃爾也同意這種見解,可是當時有很多科學家並不相信。他們認為這可能是實驗出了錯誤,有的人還說:「如果真有那種元素,請提取出來,讓我們瞧瞧!」
為了得到鐳,居里夫婦必須從瀝青鈾礦中分離出鐳來。他們怎樣才能得到足夠的瀝青鈾礦呢?這種礦很稀少,礦中鈾的含量極少,價格又很昂貴,他們根本買不起。後來,他們得到了奧地利政府贈送的一噸已提取過鈾的瀝青礦的殘渣,開始了提取純鐳的實驗。
在一間簡陋的窩棚里,居里夫人要把上千公斤的瀝青礦殘渣,一鍋鍋地煮沸,還要用棍子在鍋里不停地攪拌;要搬動很大的蒸餾瓶,把滾燙的溶液倒進倒出。就這樣,經過3年零9個月鍥而不舍的工作,1902年,居里夫婦終於從礦渣中提煉出0.1克鐳鹽,接著又初步測定了鐳的原子量。
1906年,彼埃爾·居里在一場意外的車禍中喪生。居里夫人極為哀痛,但這並沒有動搖她獻身科學的意志,她決心把與丈夫共同開拓的科學事業進行下去。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離出金屬鐳,分析出鐳元素的各種性質,精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同年,居里夫人出版了她的名著《論放射性》,並出席了國際放射學理事會。會上制定了以居里名字命名的放射性單位,同時採用了居里夫人提出的鐳的國際標准。
居里夫人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她是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國科學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時還被聘為其他15個國家的科學院院士。在她的一生中,共接受過7個國家24次獎金和獎章,擔任了25個國家的104個榮譽職位。但居里夫人從不追求名利。她把獻身科學,造福人類作為自己的終生宗旨。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決定放棄煉制鐳的專利權。她認為,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她曾經對一位美國女記者說:「鐳不應該使任何人發財。鐳是化學元素,應該屬於全世界。」這位記者問她:「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任你選挑,你最願意要什麼?」她回答:「我很想有一克純鐳來進行科學研究。我買不起它,它太貴了!」原來,居里夫人在丈夫死後,把他們幾年艱苦勞動所得,價值百萬法郎的鐳,送給了巴黎大學實驗室。這位記者深為感動。她回到美國後,寫了大量文章,介紹居里夫婦,並號召美國人民開展捐獻運動,贈給居里夫人一克純鐳。1921年5月,美國哈定總統在首都華盛頓親自把這克鐳轉贈給居里夫人。在贈送儀式的前一天晚上,居里夫人又堅持要求修改贈送證書上的文字內容,再次聲明:「美國贈送我的這一克鐳,應該永遠屬於科學,而絕不能成為我個人的私產。」
居里夫人晚年在鐳學研究院工作,親自指導來自外國的青年科學家從事研究工作。在她培養的許多優秀科學家中,有中國的放射化學創始人鄭大章和物理學家施士元教授。
由於長期受到放射性物質的嚴重損害,居里夫人患了白血病,於1934年7月4日逝世。與居里夫人有著崇高真摯友誼的相對論創立者愛因斯坦,在悼念她時說:「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著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在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
⑦ 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發現鐳的原因(第三段)
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一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台,全場立即肅然無聲。 她叫瑪麗·居里,就是後來名揚於世的居里夫人。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在這里宣布一項驚人發現,他們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鐳。本來這場報告, 她想讓丈夫來作,但皮埃爾·居里堅持讓她來講。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女子登上過法國科學院的講台。瑪麗·居里穿著一襲黑色長裙, 白凈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而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則
讓你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一
個新時代,而她那美麗而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
人的心裡。
居里夫人一直是我崇拜的少數名人中的一個。如果說到女性的名
人她就更是非第一莫屬了,余後大概還有一個中國的李清照。我大約
是在上中學時讀到介紹居里夫人的小冊子,從此她堅毅的形象便在腦
海里永難拂去。以後我幾乎搜讀了所有關於她的傳記。一個人的偉大
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他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二是他的人格,他的精
神。對居里夫人來說,這兩方面她都具備,而且超群絕倫,值得我們
永遠的懷念和學習。
關於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
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光,這是人工放射性;
1896年5月,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發現鈾鹽可以使膠片感光,這是天然
放射性。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里夫人卻立即提出了一個新問題,
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物質世界裡是不是還有另一塊全新的領域?
別人在海灘上撿到一塊貝殼,她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
長,怎樣沖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是她
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兩年後,她發現了釙,接著發現了鐳,冰山露
出了一角。為了提出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
渣。他們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
到化驗室溶解、沉澱、分析。而所謂化驗室是一個廢棄的、曾停放解
剖用屍體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里的礦渣。她衣
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一天,疲勞之極,瑪麗揉著
酸痛的後腰,隔著滿桌的試管、量杯問皮埃爾:「你說這鐳會是什麼
樣子?」皮埃爾說:「我只是希望它有美麗的顏色。」終於經過三年
又九個月,他們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它真的有極美麗
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發出略帶藍色的熒光。還會自動放熱,一
小時放出的熱能溶化等重的冰塊。
舊木棚里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熒光,是用一個美麗女子的生命和信
念換來的。這項開辟科學新紀元的偉大發現好像不該落在一個女子的
頭上。千百年來,漂亮就是一個女人的最高榮譽,最大資本。只要有
幸得到這一點,其餘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項鏈》中說:
「女人並無社會等級,也無種族差異;她們的姿色、風度和嫵媚就是
她們身世和門庭的標志。」居里夫人是屬於那一類很漂亮的女子,她
的肖像如今掛遍世界各國的科研教學機構,我們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風
采。但是她偏偏沒有利用這一點資本,她的戰勝自我也恰恰就是從這
一點開始的。當她還是個小學生時就顯示出上帝給她的優寵,漂亮的
外貌已足以使她討得周圍所有人的喜歡。但她的性格里天生還有一種
更可貴的東西,這就是人們經常加於男子漢身上的骨氣。她堅定、剛
毅,有遠大、執著的追求。為了不受漂亮的干擾,她故意把一頭金發
剪得很短,她對哥哥說:「毫無疑問,我們家裡的人有天賦,必須使
這種天賦由我們中的一個表現出來!」她不但懂得個人的自尊,更懂
得民族的自尊。當時的波蘭為沙皇所統治,她每天上學的路上有一座
沙皇走狗的雕像,瑪麗路過此地,總要狠狠唾上一口,如果那一天和
女伴說話忘記了,就是已走到校門口也要返回來補上。她中學畢業後
在城裡和鄉下當了7年家庭教師,積攢了一點學費便到巴黎來讀書。當
時大學里女學生很少,這個高額頭,藍眼睛,身材修長的漂亮的異國
女子,很快成了人們議論的中心。男學生們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
或有幸湊上去說幾句話,常常擠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
得不用傘柄趕走這些追慕者。但她對這種熱鬧不屑一顧。她每天到得
最早,坐在前排,給那些追尋的目光一個無情的後腦勺。她身上永遠
裹著一層冰霜的盔甲,凜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來是住
在姐姐家中,為了求得安靜,便一人租了間小閣樓,一天只吃一頓飯,
日夜苦讀。晚上冷得睡不著,就拉把椅子壓在身上,以取得一點感覺
上的溫暖。這種心不旁騖,懸梁刺股,卧薪嘗膽的進取精神,就是一
般男子也是很難做到的啊。宋玉說有美女在牆頭看他三年而不動心。
范仲淹考進士前在一間破廟里讀書,晨起煮粥一碗,冷後劃作四塊,
是為一天的口糧。而在地球那一邊的法國,一個波蘭女子也這樣心靜,
這樣執著,這樣地耐得苦寒。她以25歲青春難再的妙齡,面對追者如
潮而不心動。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頭,就會跌回溫軟的懷抱
和贊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發現創造之花
才有永開不敗的美麗。所以她甘願讓酸鹼啃蝕柔美的雙手,讓嗆人的
煙氣吹皺她秀美的額頭。
本來瑪麗·居里完全可以換另外一個活法。她可以趁著年輕貌美
如現代女孩吃青春飯那樣,在欽羨和禮贊中活個輕松,活個痛快。但
是她沒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層的價值和更遠一些的目標。成語言
「淺嘗輒止」是指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殊不知有多少人對自己也常
是淺知輒止,見寵即喜。你看有多少女孩子王婆「賞」瓜,顧影自憐
而不知前路。數年前一位母親對我說她剛上初中的女兒成績下降。為
什麼?答曰:「知道愛美了,上課總用鉛筆桿做她的卷卷頭。」美對
人來說是一種附加,就像格律對詩詞也是一種附加。律詩難作,美人
難為,做得好驚天動地,做不好就黃花委地。瑪麗·居里讓全世界的
女子都知道,她們除了「身世」和「門庭」之外,還有更值錢、更重
要的東西。
1852年斯佗夫人寫了一本《湯姆叔叔的小屋》導致了美國南北戰
爭爆發,林肯說是一個小婦人引發了一場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
夫人約晚50年,居里夫人發現了鐳也是一個小婦人引發了一場大革命,
科學革命。它直接導致了後來盧瑟夫對原子結構的探秘,導致了原子
彈的爆炸,導致了原子時代的到來。更重要的是這項發現的哲學意義。
哲學家說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西方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
河流。公元1082年東方哲人蘇東坡在赤壁望月長嘆道:「蓋將自其變
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
盡也。」現在,居里夫人證明鐳便是這樣「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
質,它會自己不停地發光、放熱、放出射線。能灼傷人的皮膚、能穿
透黑紙使膠片感光、能使空氣導電,它剎那間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
理就滲透在每個原子的毛孔里。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
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她也在不停地變化著,當工
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
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她逐漸變得眼花耳鳴,蒼白乏力。而皮埃爾不
幸早逝,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負擔。但
她什麼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
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里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
的一個新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一條條科學定理,她變成了科學史
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它得到了永恆。「長
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就像化學的置換反應一樣,她的
青春美麗已換位到了科學教科書里,換位到了人類文化的史冊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從她發現鐳那一刻起就流傳於世,迄今已經百年。
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榮譽。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
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
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
她將獎金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
兒去當玩具。上帝給的美形她都不為所累,塵世給的美譽她又怎肯背
負在身呢?憑誰論短長,漫將浮名換了精修細研。她一如既往,埋頭
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離開了她心愛的實驗室。直到她死後40年,她
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射線在不停地釋放。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
世界著名人物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她用事
求世,超形脫俗,知道自己的目標,更知道自己的價值。在一般人要
做到這兩個自知,排除干擾並終生如一,是很難很難的,但居里夫人
做到了。她讓我們明白,人有多重價值,是需要多層開發的。有的人
止於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於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於心,只用
其技;有的人達於理,而用其智。諸葛亮戎馬一生,氣吞曹吳,卻不
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澤東指揮軍民萬眾,在戰火中打出一個新中國,
卻不背槍支,不受軍銜。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大智之人,不耽於形,
不逐於力,不持於技。他們淡淡地生活,靜靜地思考,執著地進取,
直進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駕馭規律,而永葆一種理性的美麗。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偉人.
⑧ 三克鐳這篇課文中引用了居里夫人在自傳中講的一段話,想到了什麼
答:想到了居里夫人不顧任何利益去向社會奉獻這個鐳的提取方法,我們也要像她那樣啊! 居里夫婦年表(1867—1934)
1867年11月7日
生於波蘭王國華沙市一個中學教師的家庭。父親烏拉狄斯拉夫·斯可羅多夫斯基是中學的數學教師,母親布羅尼斯洛娃·柏古斯卡·斯可羅多夫斯卡是女子寄宿學校校長。幼名瑪麗亞·斯可羅多夫斯卡。瑪麗亞行五,上有三姐一兄,即蘇菲、布羅尼施拉娃、海倫娜和哥哥約瑟夫。
當時波蘭處於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1818—1881)統治下。
1868年 一歲
父親斯可羅多夫斯基任諾佛立普基公立中學副督學。母親體弱,患肺病,不得已辭去女校校長職。
全家搬離費瑞達路那座住了八年的屋子。
1873年 六歲
父親被俄國當局降職降薪。為了補貼家用,在家收寄宿生,輔導學業。最初只有兩三人,後增至十人。
瑪麗亞進私立寄宿學校,校長是西科爾斯卡女士。
1879—1878年 九歲一十一歲
大姐(1876年)因患斑疹傷寒,母親(1878)因長期患肺病先後不治去世。
1881年 十四歲
離開寄宿學校,轉入俄國管理的公立中學校。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亞歷山大三世(1844—1894)即位。
1882年 十五歲
法國青年學者比埃爾·居里(1859年5月15日生,時年二十三歲)受聘於巴黎市理化學校,任物理實驗室主任。
他與胞兄雅克·居里共同發明居里靜電計。
1883年 十六歲
6月:中學畢業。公立中學校方,特別是德文教師巴斯特·麥丁、學監梅葉女士頑固地執行俄國當局的民族壓迫政策。
畢業後去波蘭南部鄉間親戚處度假。有時與少年夥伴越境去加里西亞叢山中遊玩,藉以大聲說波蘭語,放聲唱波蘭歌。
1884年 十七歲
9月:回華沙。在城內擔任家庭教師。
參加波蘭愛國青年定期秘密聚會的「流動大學」,聽課,做科學實驗,並擔任掃盲工作。
1886年 十九歲
1月:到普羅克、斯茨初基、索波特擔任家庭教師。為資助二姐布羅妮施拉娃前往巴黎深造(華沙的大學不收女生),並為自己升學積攢費用。
1891年 二十四歲
9月:赴巴黎求學。
11月:進入索爾本大學(即巴黎大學)理學院物理系。
1893年 二十六歲
7月:通過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
從華沙方面獲得「亞歷山大獎學金」六百盧布,解決了她的經濟困難,得以繼續在法國深造。
比埃爾·居里發明不用砝碼的精確天平——居里天平。
10月: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克爾文勛爵,1824—1907)渡海訪問居里。
1894年 二十七歲
接受國家工業促進委員會有報酬的研究鋼鐵磁性的任務,以補充學習費用的不足。
4月:經波蘭學者、瑞士福利堡大學物理學教授約瑟夫·科瓦爾斯基的介紹,與比埃爾·居里結識,以便利用居里領導的設備較好的實驗室。
7月:通過數學學士學位考試。
收到比埃爾·居里的論文《論物理現象中的對稱原理:電場和磁場的對稱性原理》。
比埃爾·居里發現順磁質的磁化率與絕對溫度(T)成反比,初稱居里定律。後在1907年經法國物理學家韋斯進一步研究,予以精0確化,命名為居里一韋斯定律,方程:X=C/(T-Q)鐵磁物質的轉變溫度稱為居里點(Q),達到此溫度,失去鐵磁性,呈順磁性。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即位。
1895年 二十八歲
3月:比埃爾·居里(三十六歲)通過博士學位考試,論文題目是:《在各種溫度下物質的磁性》。旋任理化學教教授。
4月: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的論文《鈾和釷的化合物之放射性》,由李普曼宣讀於科學院。
7月26日:瑪麗與比埃爾·居里在巴黎郊區梭鎮結婚。
瑪麗·居里任女子中學教師。
12月:維爾茨堡大學校長、德國物理學家論琴(1845—1923)發現X射線,提出《關於一種新射線的初步報告》等三篇研究報告。此射線按慣例稱為「倫琴射線」,但後來通稱X射線。
1896年 二十九歲
3月:法國物理學家柏克勒爾(1852—1908)研究鈾鹽,發現鈾的放射性,時稱柏克勒爾射線。
8月:瑪麗通過大學畢業生擔任教師的職稱考試。
得到理化學校校長舒曾伯格(1827—1897)的支持,瑪麗謀得職位,在該校物理實驗室工作,與比埃爾(室主任)共事。
瑞典化學家諾貝爾(1833—1896)去世。
1897年 三十歲
論文:《回火鋼的磁化作用》。
9月12日:長安伊雷娜·居里出生。
居里的母親去世。
1898年 三十一歲
發現釷的放射性:上年末或本年初德國化學家施密特(1865—1949)也獨立作出發現。
7月:居里夫婦向科學院提出《論瀝青鈾礦中一種放射性新物質》,說明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84號,比鈾強四百倍,類似鉍,居里夫人建議以她的祖國波蘭的名字構造新元素的名稱釙(Polonium)。
從此居里夫婦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建立最早的放射化學工作方法。
12月:居里夫婦和同事貝蒙特向科學院提出《論瀝青鈾礦中含有一種放射性很強的新物質》,說明又發現新元素88號,放射性比鈾強百萬倍,命名為鐳(Radium)。
瑪麗·居里關於發現新元素釙的報告,用波蘭文在華沙《斯維阿特羅》畫報月刊上發表。
1899年 三十二歲
經過法國科學院通訊院士、維也納大學地質學教授緒斯(1831—1914)建議,由維也納科學院交涉,得到奧地利政府饋贈,從所屬捷克聖約阿希姆斯塔爾礦領到瀝青鈾礦殘渣一噸,供提煉純鐳之用。
論文三篇:《感應放射性研究》(合作者:德比爾納)、《鐳射性的化學作用》、《在放射性作用中同時引起的電荷》。
居里夫人研究鐳時,發現在射線作用下空氣有臭氧生成,並注意到射線使玻璃和瓷器賦色,這就導致輻射化學的建立,研究輻射所引起的化學反應。
把鐳分給盧瑟福、柏克勒爾、維拉得(1860—1934)、保爾生等科學界、醫學界人士使用。
10月:比埃爾的學生、化學家德比爾納(1874—1949)用氫氧化銨與稀土元素共同沉澱分離出瀝青鈾礦中所含第三種新的放射性元素錒(Actinitum)。他後來參加提煉純鐳工作。
原子物理學家盧瑟福(1871—1937)發現他所說的鐳射氣、釷射氣,即放射性惰性氣體氡(Radon)。不久德國的唐恩(1848—?)也於1900年發現了鐳射氣。盧瑟福據放射性輻的貫穿本領區分α射線、β射線及γ射線。
德國物理學家埃爾斯特(1854—1920)和蓋特爾(1855—1923)發現發射粒子的衰變定律。
法籍猶太軍官德雷福斯(1859—1935)蒙冤,作家左拉(1840—1902)發表《我控訴》要求無罪釋放。比埃爾·居里參加上述斗爭,主持正義,抗議政府的錯判。
1900年 三十三歲
3月:比埃爾在綜合工藝學校得到導師職務。
瑪麗在巴黎西南的賽福爾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任教,講授物理學。
瑪麗的論文《論放射性鋇化物的原子量》。
居里夫婦在巴黎國際物理學會上宣讀論文《論新放射性物質及其所發射線》
10月:經彭加勒(1854—1912)推薦,比埃爾到索爾本大學為醫科學生開設的物理、化學、博物學講座(P.C.N.)任教。
兩位德國學者瓦爾柯夫和吉澤爾宣稱鐳對生物組織有奇特效應。後經居里夫婦證實鐳射線會燒灼皮膚。
1901年 三十四歲
居里夫婦的論文《論放射性元素》。
比埃爾·居里與德比爾納的論文《論鐳鹽引起的感應放射性》。比埃爾·居里與柏克勒爾的論文《鐳射線的生理作用》。
瑞典科學院諾貝爾獎金委員會開始按照諾貝爾遺囑辦理獎金頒發事宜,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倫琴由於發現X射線於1901年首次獲物理學獎。
1902年 三十五歲
經過三年又九個月的提煉,居里夫婦從數噸殘渣中分離出微量(一分克)氯化鐳RaCl2,測得鐳原子量為225,後來得到的精確數為226。
瑪麗的論文《論鐳的原子量》。
比埃爾的論文《論時間的絕對計算》。
比埃爾的學生(1888年)郎之萬(1872—1946)到老師手下工作,從事磁學研究,直到1904年轉往法蘭西科學院。
德國化學家麥克華特獨立發現類碲,後來弄清即為釙。
俄國化學家門捷耶夫(1834—1907)來實驗室參觀訪問,共同探討放射性問罪。
1903年 三十六歲
6月:瑪麗向索爾本大學提出博士論文《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獲理學博士學位。
比埃爾的論文《論感應放射性及鐳射氣》。比埃爾與拉伯德的論文《論鐳鹽自動釋放的熱量》,他們注意到鐳的化合物不斷發熱,每克鐳每小時發熱一百卡。
10月10日:我國作家魯迅以筆名自樹在東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八期上首次發表介紹鐳的文章《說》。文中把居里夫人譯作「古籬夫人」。是鐳的舊譯。
12月:瑞典科學院諾貝爾獎金委員會宣布把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亨利·柏克勒爾和居里夫婦,以獎勵前者發現天然放射性,後者對天然鐳放射現象所進行的研究。
1904年 三十七歲
1月:《鐳》雜志創刊,主編:丹訥(1872—1935)。丹訥於1901年就在比埃爾指導下進行研究。
比埃爾和生物學家布沙爾(1837—1915)(巴爾塔沙爾)的論文《鐳射氣的生理作用》,這方面的研究後來導致發明居里療法,即鐳療法。
比埃爾和拉伯德的論文《論溫泉所發氣體的放射性》。
夏季:比埃爾風濕症發作,無法赴瑞典領獎。稍後,瑞典方面把諾貝爾獎狀、獎章、獎金(摺合七萬法郎)交法國公使轉交。
10月:比埃爾蒙索爾本大學校長李亞爾推薦,受聘為該校理學院新設物理學講座正式教授。
11月:瑪麗任索爾本大學理學院物理實驗室主任。
12月:次女艾芙·居里出生。
1905年 三十八歲
6月:居里夫婦前往斯德哥爾摩瑞典科學院,履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須親自前往領獎並做學術講演的規定。
7月:比埃爾當選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1906年 三十九歲
4月19日:比埃爾罹車禍,被運貨馬車輾壓致死,享年四十七歲。
瑪麗謝絕教育部提出以故居里教授遺孀身份領取國家憮恤金辦法。
5月:受聘於索爾本大學理學院,接替比埃爾講授物理學課程,年薪一萬法郎。11月開講,講題為:電與導電材料關系的現代理論。
7月10日:郎之萬《居里先生著作簡介》發表於《每月評論》。
1907年 四十歲
居里夫人設法接受五六個研究生。兩年內接受美國卡內基獎學金三名研究名額。
提煉得純氯化鐳,並測得原子量為226。
和友人郎之萬、佩韓(1870—1942)等合辦兒童學習班,指導伊雷娜·居里、弗蘭西·佩韓等科學家的子弟約八九人的學習,前後辦兩年。郎之萬教數學,瑪麗教物理,佩韓教化學,亨利·穆敦教博物,佩韓夫人等教文史。
1908年 四十一歲
為《比埃爾·居里著作集》撰序,追述作者的業績。該書由法國物理學會委託郎之萬(和謝納沃?)編輯,出版於巴黎。
晉升為教授。
1909年 四十二歲
德文論文《鐳的原子量》發表於《放射性和電子學年刊》第三十八卷。
伊雷娜·居里入正規學校就讀。
1910年 四十三歲
2月:比埃爾的父親歐仁·居里大夫去世。
和德比爾納合撰的論文《論釙》發表於《鐳》雜志。
《論放射性》兩卷出版。
提煉出純鐳元素,測定到各項物理化學性質,還測定氡(Radon)和若干其他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蛻變的系統關系。
9月:參加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放射學會議。普郎克、愛因斯坦、盧瑟福、郎之萬均出席。
發表《放射性系數表》。
受命制備21毫克金屬鐳,封存於小試管,存放於巴黎國際度量衡標准局。
1911年 四十四歲
1月:接受友人建議,競選法蘭西科學院院士。許多正派的科學家、公正的社會人士熱烈支持,巴黎《求精報》於1月9日學院審查資格之日以頭版顯著版面發表瑪麗·居里照片和手跡,表達了公眾的熱切願望。終因院內頑固派及一些人的反對竟以一票之差落選。
10月:參加在布魯寒爾舉行的第二次索耳未量子學會議。
12月:瑞典科學院諾貝爾獎金委員會宣布以本年度化學獎授予瑪麗·居里,以獎勵她發現鐳、釙元素的化學性質,推進了化學研究。
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並做學術講演。守寡的姊妹布羅妮施拉娃和長女作陪。
1912年 四十五歲
5月:接見波蘭教授代表團。該團持波蘭作家顯克微支(1846—1916)函前來,居里夫人同意指導在華沙建立放射學實驗室。
12月:因病住院療養。
論文《放射性的測量和鐳的標准》發表於《物理學雜志》第二期。
前往法國西端布列塔尼半島拉尼翁和聖
1913年 四十六歲
夏季:接受腎手術後,應英國友人艾爾敦夫人之邀,前往英國休養。
參加不列顛學會在伯明翰舉行的會議。會見盧瑟福。盧瑟福1910年在布魯塞爾會議上見到居里夫人後,在家信中提到居里夫人「她臉色蒼白,疲勞過度,看上去比她的年齡老得多,工作太勞累,身體很虛弱,總之,看了她的樣子真叫人難過」。
論文《放射性物體的照射》發表。
前往華沙為放射學實驗室落成揭幕。
1914年 四十七歲
7月:由巴斯德研究院院長羅醫師建議而設立的鐳學研究所,其生物學和居里療法實驗室,即居里樓落成。居里夫人擔任研究院理事會理事。
論文《放射性元素及其分類》發表於《每月評論》。
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把價值高昂的實驗用鐳一克(時值一百萬法郎,十五萬美元)密封入五十磅重鉛罐,秘存一銀行保險庫,以免戰亂失落。
接受法國婦協(即法國紅十字會)委派,負責放射部工作,指導各地X射線照相工作,配合戰地救護。
1915年 四十八歲
從索爾本大學物理學實驗室遷入鐳學研究院放射學實驗室。
奔波於國內外各地,指導十八個戰地醫服務隊。
1916年 四十九歲
在鐳學研究院為衛生員開設輻射學速成課,教醫生學會尋找人體中異物(例如:彈片)位置的新法,受協約國軍方贊許。
接受伊雷娜(十九歲)、馬施·克萊因(後來的比埃爾·韋斯夫人)等為助手。
1917年 五十歲
5月:和郎之萬、佩韓等會見英國友人盧瑟福、布里奇(皇家海軍中校)等,後者代表英國政府參加英法聯合委員會,經法轉赴美國商討三國軍事科學協作方案。
美國參戰。
1918年 五十一歲
向軍需部放射物資委員會報告放射性元素及其原理和應用問題。
前往義大利北部視察放射性物資資源。
伊雷娜·居里擔任委任助手(pr閜arateur d閘間ue)。
繼續為軍隊訓練X光照相技術人員,包括為參戰美軍軍醫開辦訓練班。
11月:大戰結束,協約國獲勝。
波蘭恢復獨立。
1919年 五十二歲
重返鐳學研究院,指導實驗室工作。
再度接受各國選送來要求培養,各地私人團體以及個人請求指導的研究人員。
自本年起至她去世,這個實驗室總共提出報告483份,論文34篇,她親自參加31項研究。
1920年 五十三歲
居里基金會由法國財閥亨利·德·洛特柴爾德子爵倡議建立。本年開始撥款支持鐳學研究院。
5月:美國紐約婦女雜志《描述者》總編輯麥隆內夫人(?—1943)采訪居里夫人。回國後即發動美國婦女和人民捐款協助居里夫人解決實驗研究缺乏鐳的困難問題。
1921年 五十四歲
根據戰時筆記整理,寫成《放射學和戰爭》,出版於巴黎。
3月8日:接見我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蔡出國考察途中抵巴黎,邀請居里夫人到北京大學講學。答稱:「此次不能往,當於將來之暑假中謀之」。終未成行。
5月:母女三人渡海赴美,去接受美國瑪麗·居里鐳基金募捐委員會「瑪麗·居里委員會」所贈送的鐳一克(時價美元十萬)。贈送儀式於20日在華盛頓白宮舉行,美國總統哈定主持。
到費城,接受新釷(m閟othorium)五厘克;她則以自己最初使用的壓電石英計贈美國哲學會。
論文《論同位素學和同位元素》出版於巴黎。
1922年 五十五歲
2月:當選為巴黎醫學科學院院士。
5月: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世界國家組織國聯秘書長埃里克·德拉蒙德爵士根據國際理事會的決定發出的邀請,參加上年設立的國際文化合作委員會。初任委員,後當選為副主席。為此,經常去日內瓦出席會議。
1923年 五十六歲
7月:患白內障,接受眼科手術,未痊癒,後於1924年,1930年,又接受三次手術。
為《英國網路全書》撰寫詞目。
撰寫《比埃爾·居里傳》(110頁,1924年出版)。
應麥隆內夫人之請,寫生平概要。
1924年 五十七歲
索爾本大學舉行紀念會慶祝發現鐳25周年。
3月:德比爾納發表《紀念發現鐳25周年》於《化學和工業》。
法國政府、議會贈予居里夫人四萬法郎。
歲末:接受郎之萬所介紹的學生弗里德里克·約里奧(1900—1958)參加實驗室工作,做研究助手。他本在普瓦泰炮兵學校,以少尉銜參加奧伯維耶工程。
1925年 五十八歲
回華沙,為鐳學研究院奠基,擔任名譽主任。
我國翻譯家王維克在巴黎大學讀書時,聽過居里夫人講課。
1926年 五十九歲
10月:長女伊雷娜·居里和弗里德里克·約里奧結婚。婚後,約里奧兼用岳家姓氏,採取復姓:約里奧-居里。
居里夫人的波蘭論文《釙的化學性質》發表於華沙。
1927年 六十歲
在布魯塞爾參加第五次索耳未會議,對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1892—1962)的報告提出補充意見,意見收於下年《電子和光子》卷。
鐳學研究院工作人員因經常受到放射物質輻影響,出現胃疼、脫發(例如:科泰爾夫人),雙手灼傷(例如:居里夫人)等嚴重情況,引起注意。開始採取防護措施。
1928年 六十一歲
約里奧-居里夫婦第一篇論文在科學院報告書上發表。
1929 六十二歲
去美國,代表華沙鐳學研究院接受美國人民饋贈的又一克鐳,總統胡佛主持贈送儀式。
母女的論文《鐳D的衰變》。
秋季:接受我國清華大學物理系第一屆畢業生施士元到實驗室研究錒系元素釙的放射化學性質。
我國物理學界直接受到居里夫人指導的還有鄭大章(1906—1944),鄭回國後參加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工作。
艾芙·居里的《戰時訪問記》記述她在我國抗戰後方訪問時,談到居里夫人很尊重、關切中國學生。
1930年 六十三歲
向法國政府申請特別研究補助費,得到50萬法郎。
約里奧-居里提出博士論文《釙的電化學》。
居里夫人的論文《論錒》。
我國留學生鄭大章寫的《彼得·居禮之生平及其供獻》,在巴黎大學中國理科同學會雜志發表。
1931年 六十四歲
前往華沙,主持鐳學研究院開幕典禮。
這個時期,巴黎鐳學研究院約有研究人員二三十人,有鐳1.5克,釙200毫居里。
冬季:郎之萬訪問我國,到北平、杭州,受到物理學、化學界歡迎。
1932年 六十五歲
向國際電學會提出論文《放射性物體三種射線和原子結構的關系》。
8月:中國物理學會成立,郎之萬為名譽會員。
12月:和佩韓、德比爾納主持施士元的論文答辯。施1979年發表《回憶居里夫人》於光明日報,文中有答辯時情景照片。
1933年 六十六歲
前往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參加國際文化合作委員會會議,當選為主席,呼籲各國保衛科學和文化。
10月下旬:和約里奧-居里夫婦-道前往布魯塞爾加索耳未第七屆物理學會議。
12月:患膽囊結石。
1934年 六十七歲
著作《放射性》(兩卷)寫成,下年出版。
約里奧-居里夫婦在居里夫人指導下,發現人工放射性。居里夫人感到自己身心日漸衰竭,但眼見實驗室研究工作取得進展,親自培養的第二代取得成就,感到新慰。她預計女兒夫婦的成績會得到諾貝爾獎金,果然她們於下年得獎。
6月:住進上薩瓦省桑塞羅謨療養院。
7月4日:以惡性貧血症(由鐳引起)逝世於療養院。
7月6日:葬於巴黎梭鎮居里墓穴。她的兄(約瑟夫·斯可羅多夫斯基)姊(布羅妮施拉娃·德盧斯卡)向墓穴灑上從波蘭帶來的泥土。
7月7日: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致電弔唁。
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所長嚴濟慈撰文:「悼居里夫人」發表於《大公報·科學周刊》,並轉載於中國科學社編《科學》月刊第十八卷第八期(1007—12頁,1934年8月)。
德比爾納繼任居里實驗室主任,直至1946年伊雷娜·約里奧-居里接任。
⑨ 居里夫人和鐳
常被稱為瑪麗·居里(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1903年和丈夫皮埃爾·居里及亨利·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因放射化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95年,她與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賢祠。她還是「居里學院」的創始人。
【生平】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為瑪妮雅·斯卡洛多斯卡(波蘭文為Maerya Sklodowska),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蘭華沙的一個教師家庭。
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
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雅·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居里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因此而成為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評價居里夫人一生的時候說:
「她一生中最偉大的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夠取得,不僅僅是靠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難以想像的和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
一、靠自學走進巴黎大學
瑪麗·居里是家中5個子女中最小的,也是最聰明的一個。她的父親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學數理教師,媽媽也是中學教員。瑪麗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媽媽得了嚴重的傳染病,是大姐照顧她長大的。後來,媽媽和大姐在她不滿10歲時就相繼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滿了艱難。這樣的生活環境不僅培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從小就磨煉出了非常堅強的性格。
瑪麗從小學習就非常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出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都考第一。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她的父親早先曾在聖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飢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也深深地薰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後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但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去讀大學。19歲那年,她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為將來的學業作準備。這樣,直到24歲時,她終於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慾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後,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2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1894年初,瑪麗接受了法蘭西共和國國家實業促進委員會提出的關於各種鋼鐵的磁性科研項目。在完成這個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她結識了理化學校教師皮埃爾·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學家。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共同意願使他們結合了。瑪麗結婚後,人們都尊敬地稱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績,完成了大學畢業生的任職考試。第二年,她又完成了關於各種鋼鐵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決心考博士,並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條新的起跑線上。
二、鐳之光
1896年,法蘭西共和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表了一篇工作報告,詳細地介紹了他通過多次實驗發現的鈾元素,鈾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它能自動地、連續地放出一種人的肉眼看不見的射線,這種射線和一般光線不同,能透過黑紙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倫琴發現的倫琴射線也不同,在沒有高真空氣體放電和外加高電壓的條件下,卻能從鈾和鈾鹽中自動發生。鈾及其化合物不斷地放出射線,向外輻射能量。這使居里夫人發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些能量來自於什麼地方?這種與眾不同的射線的性質又是什麼?居里夫人決心揭開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選定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對放射性物質的研究。這個研究課題,把她帶進了科學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開墾了一片處女地,最終完成了近代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並奠定了現代放射化學的基礎,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在實驗研究中,居里夫人設計了一種測量儀器,不僅能測出某種物質是否存在射線,而且能測量出射線的強弱。她經過反復實驗發現:鈾射線的強度與物質中的含鈾量成一定比例,而與鈾存在的狀態以及外界條件無關。
居里夫人對已知的化學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進行了全面的檢查,獲得了重要的發現在:一種叫做釷的元素也能自動發出看不見的射線來,這說明元素能發出射線的現象決不僅僅是鈾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把有這種性質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們放出的射線就叫「放射線」。她還根據實驗結果預料:含有鈾和釷的礦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鈾和釷的礦物一定沒有放射性。儀器檢查完全驗證了她的預測。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礦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礦物,並精確地測量元素的放射性強度。在實驗中,她發現一種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強度比預計的強度大得多,這說明實驗的礦物中含有一種人們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這種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為這種礦物早已被許多化學家精確地分析過了。她果斷地在實驗報告中宣布了自己的發現,並努力要通過實驗證實它。在這關鍵的時刻,她的丈夫比埃爾·居里也意識到了妻子的發現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關於結晶體的研究,來和她一道研究這種新元素。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們從礦石中分離出了一種同鉍混合在一起的物質,它的放射性強度遠遠超過鈾,這就是後來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釙。幾個月以後,他們又發現了另一種新元素,並把它取名為鐳。但是,居里夫婦並沒有立即獲得成功的喜悅。當拿到了一點點新元素的化合物時,他們發現原來所做的估計太樂觀了。事實上,礦石中鐳的含量還不到百萬分之一。只是由於這種混合物的放射性極強,所以含有微量鐳鹽的物質表現出比鈾要強幾百倍的放射性。
科學的道路從來就不平坦。釙和鐳的發現,以及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動搖了幾世紀以來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科學家們歷來都認為,各種元素的原子是物質存在的最小單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變的。按照傳統的觀點是無法解釋釙和鐳這些放射性元素所發出的放射線的。因此,無論是物理學家,還是化學家,雖然對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興趣,但是心中都有疑問。尤其是化學家們的態度更為嚴謹。為了最終證實這一科學發現,也為了進一步研究鐳的各種性質,居里夫婦必須從瀝青礦石中分離出更多的、並且是純凈的鐳鹽。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離新元素的研究工作開始時,他們並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學性質。尋找新元素的唯一線索是它有很強的放射性。他們據此創造了一種新的化學分析方法。但是他們沒有錢,沒有真正的實驗室,只有一些自己購買或設計的簡單的儀器。他們出於工作效率的考慮,分頭開展研究。由居里先生試驗確定鐳的特性;居里夫人則繼續提煉純鐳鹽。
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煉出了十分之一克極純凈的氯化鐳,並准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從此鐳的存在得到了證實。鐳是一種極難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質,它的形體是有光澤的、象細鹽一樣的白色結晶。在光譜分析中,它與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譜線都不相同。鐳雖然不是人類第一個發現的放射性元素,但卻是放射性最強的元素。利用它的強大放射性,能進一步查明放射線的許多新性質。以使許多元素得到進一步的實際應用。醫學研究發現,鐳射線對於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細胞,一經鐳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壞了。這個發現使鐳成為治療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異常迅速的細胞組成的,鐳射線對於它的破壞遠比周圍健康組織的破壞作用大的多。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國發展起來。在法蘭西共和國,鐳療術被稱為居里療法。鐳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對於促進科學理論的發展和在實際中的應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金子一般的心靈
由於居里夫婦的驚人發現,1903年12月,他們和貝克勒爾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夫婦的科學功勛蓋世,然而他們卻極端藐視名利,最厭煩那些無聊的應酬。他們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不撈取任何個人私利。在鐳提煉成功以後,有人勸他們向政府申請專利權,壟斷鐳的製造以此發大財。居里夫人對此說:「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製,不應受到任何限制」。「何況鐳是對病人有好處的,我們不應當藉此來謀利」。居里夫婦還把得到的諾貝爾獎金,大量地贈送別人。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車禍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她決心加倍努力,完成兩個人共同的科學志願。巴黎大學決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講授物理課。居里夫人成為著名的巴黎大學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教授,還是在他們夫婦分離出第一批鐳鹽的時候,就開始了對放射線各種性質的研究。僅1889年到1904年間,他們就先後發表了32篇學術報告,記錄了他們在放射科學上探索的足跡。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專論》一書。她還與人合作,成功地製取了金屬鐳。1911年,居里夫人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一位女科學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兩次在兩個不同的科學領域里獲得世界科學的最高獎,這在世界科學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鐳學研究院,居里夫人擔任了學院的研究指導。以後她繼續在大學里授課,並從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嗇地把科學知識傳播給一切想要學習的人。她從16歲開始,成年累月地學習、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變那嚴格的生活方式。她從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早年她為了供姐姐上學,甘願去別人家裡做傭人。在巴黎求學期間,為了節約燈油和取曖開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圖書館讀書,一直到圖書館關門才走。提取純鐳所需要的瀝青鈾礦,在當時是很貴重的,他們從自己的生活費中一點一滴地節省,先後買了8、9噸,在居里先生去世後,居里夫人把千辛萬苦提煉出來的,價值高達100萬金法郎以上的鐳,無償地贈送給了研究治癌的實驗室。
1932年,65歲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華沙鐳研究所」的開幕典禮。居里夫人從青年時代起就遠離祖國,到法蘭西共和國求學。但是她時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小時候,她的祖國波蘭被沙俄侵佔,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當他們夫婦從礦物中分離出新元素以後,她把新元素命名為釙。這是因為釙的詞根與波蘭國名的詞根一樣。她以此表示對慘遭沙俄奴役的祖國的深切懷念。
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後死於惡性貧血症。她一生創造、發展了放射科學,長期無畏地研究強烈放射性物質,直至最後把生命貢獻給了這門科學。她一生中,共得過包括諾貝爾獎等在內的10種著名獎金,得到國際高級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16枚;世界各國政府和科研機構授予的各種頭銜多達100多個。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樣謙虛謹慎。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評價說:「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裡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評價】
愛因斯坦的《悼念瑪麗·居里》演講:
「在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許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我幸運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我對她的人格的偉大愈來愈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志的純潔,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她在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公僕,她的極端謙虛,永遠不給自滿留下任何餘地。由於社會的嚴酷和不公平,她的心情總是抑鬱的。這就使得她具有那嚴肅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發生誤解—這是一種無法用任何藝術氣質來解脫的少見的嚴肅性。一旦她認識到某一條道路是正確的,她就毫不妥協地並且極端頑強地堅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著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
她中學畢業後在城裡和鄉下當了7年家庭教師,積攢了一點學費便到巴黎來讀書。當時大學里女學生很少,這個高額頭,藍眼睛,身材修長的漂亮的異國女子,很快成了人們議論的中心。男學生們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湊上去說幾句話,常常擠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傘柄趕走這些追慕者,但她對這種熱鬧不屑一顧。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給那些追尋的目光一個無情的後腦勺。她身上永遠裹著一層冰霜的盔甲,凜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來是住在姐姐家中,為了求得安靜,便一人租了間小閣樓,一天只吃一頓飯,日夜苦讀。晚上冷得睡不著,就拉把椅子壓在身上,以取得一點感覺上的溫暖。這種心不旁騖,懸梁刺股,卧薪嘗膽的進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難做到的啊。宋玉說有美女在牆頭看他三年而不動心。范仲淹考進士前在一間破廟里讀書,晨起煮粥一碗,冷後劃作四塊,是為一天的口糧。而在地球那一邊的法國,一個波蘭女子也這樣心靜,這樣執著,這樣地耐得苦寒。她以25歲青春難再的妙齡,面對追者如潮而不心動。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頭,就會跌回溫軟的懷抱和贊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發現創造之花才有永開不敗的美麗。
【居里夫人故事】
故事之一:簡朴生活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爾·居里結婚時,新房裡只有兩把椅子,正好兩人各一把。比埃爾·居里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里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從191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吝嗇」。她每次從國外回來,總要帶回一些宴會上的菜單,因為這些菜單都是很厚很好的紙片,在背面寫字很方便。難怪有人說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個匆忙的貧窮婦人」。
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尋訪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裡一座漁家房舍門前,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一位婦女打聽居里夫人的住處,當這位婦女抬起頭時,記者大吃一驚:原來她就是居里夫人。
故事之二:淡泊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07個,卻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於是驚訝地說「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故事之三:「教女有方」
居里夫人有兩個女兒。「把握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是居里夫人開發孩子智力的重要「訣竅」。早在女兒不足周歲的時候,居里夫人就引導孩子進行幼兒智力體操訓練,引導孩子廣泛接觸陌生人,去動物園觀賞動物,讓孩子學游泳,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們做一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她們唱兒歌、講童話。再大一些,就讓孩子進行智力訓練,教她們識字、彈琴、搞手工製作等等,還教她們騎車、騎馬。 繼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獲諾貝爾獎之後,由居里夫人培養成才的兩對後輩也相繼獲得諾貝爾獎: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她與丈夫約里奧因發現人工放射物質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榮獲1956年諾貝爾和平獎。
【名言】
如果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 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於至美至善的境地。
我們每天都愉快地過著生活,不要等到日子過去了才找出它們的可愛之點,也不要把所有特別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來。
我們不得不飲食、睡眠、瀏覽、戀愛,也就是說,我們不得不接觸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過我們必須不屈服於這些事物。
沒有人生令人擔心。它是唯一可以理解。. (Marie Curie)
生活中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只有需要理解的東西。
人必得要有耐心,特別是要有信心。
使生活變成幻想,再把幻想化為現實。
人類看不見的世界,並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學的光輝照射的實際存在。尊貴的是科學的力量。
在科學上重要的是研究出來的「東西」,不是研究者「個人」。
體操和音樂兩個方面並重,才能夠成為完全的人格。因為體操能鍛煉身體,音樂可以陶冶精神。
人要有毅力,否則將一事無成。
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
我們生活似乎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麼關系?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⑩ 居里夫人提煉鐳的故事
在柏克勒爾對於鈾的放射性質進行了開創先河的觀察和研究以後,跟著便發現鈾的射線也像X射線,能使空氣和其他氣體產生導電性,而釷的化合物也經人發現有著類似的性質。
1896年起,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一起進行了系統的發現,在各種元素與其化合物以及天然物中尋找這種效應。
她依據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進行測定,結果很快發現另外一種釷元素的化合物,也自動發出射線,與鈾射線相似,強度也較接近。
居里夫人認識到,這種現象決不只是鈾的特性,必須給它一個新名稱,居里夫人就把它命名為「放射性」,鈾、釷等有這種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質,叫做「放射性元素」。
在測量中,她獲得了又一個戲劇性的發現,在一種來自波希米亞的瀝青鈾礦中,她發現,其放射性強度比原先設想的要大不知多少倍。
1898年12月,居里夫婦又根據大量的實驗事實宣布,他們又發現了第二種放射性元素,這種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釙還強,他們把這種新元素命名為「鐳」。
(10)可口可鐳至名t恤女中長款擴展閱讀
純的金屬鐳是幾乎無色的,但是暴露在空氣中會與氮氣反應產生黑色的氮化鐳(Ra3N2)。
鐳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強烈的放射性,其中最穩定的同位素為鐳-226,半衰期約為1600年,會衰變成氡-222。當鐳衰變時,會產生電離輻射,使得熒光物質發光。是居里夫人發現的新元素,鐳的發現對科學貢獻偉大。
鐳的發現在科學界爆發了一次真正的革命,1903年,居里夫婦因此而雙雙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居里夫人這一巨大成功絕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它凝聚了居里夫婦多少汗水、多少淚水,完全是居里夫婦共同心血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