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漢服怎麼穿具體
漢服穿法以交領為主對襟圓領為鋪學會交領是關鍵
------------------------------------------------------------
交領右衽即兩領相交左襟壓右襟整體呈y字千萬別弄反。
1先披上身穿好兩袖使背縫對齊脊樑整理領邊
2將左腋下的細帶與右襟角上的細帶相系打結理好右襟
3將左襟角上的細帶與右腋下的細帶相系打結理好左襟完成
----------------------------------------------------------------
對襟衣
1先披上身穿好兩袖使背縫對齊脊樑整理領邊
2兩襟對齊將兩邊的細帶相系打結完成
-------------------------------------------------------
-----------------------------------------------------------
漢服下裙有穿插的有綁系的
大同小異都是圍繞一圈半後繫上。
漢服褲子也是穿上系帶的
B. 漢族服飾的漢服基本結構體系
完整的一套衣冠部件有:首服、體衣、足衣、配飾
一、首服
首服,亦稱元服。元本指頭。黃帝垂裳制天下的時候就發明了冠,「峨冠博帶」自此便成了華夏衣冠的代稱。漢民族的成人禮——男子冠禮,女子笄禮,足見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謂:頂天立地,從頭開始。作為衣冠上國,向來講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對應著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後,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齊整才是完整的儀容,古人重之。
男子首服大致可分為冠冕類和巾帽類。
冠最流行的時期在先秦兩漢,相對巾的普及早一些。冠歷來是士人之上的特權,是身份和職別的標識,也象徵著士人的尊嚴。當冠而不冠即是「非禮」。巾最早不過是隨便裹發的一塊布,不能出現在正式場合,最初,上層士大夫不過燕居時偶爾戴巾,後逐漸通用,到漢末為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為雅尚。因為巾與平民關系密切,故天生帶著一絲閑適,始終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發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襆頭後,巾帽文化愈加興旺,到宋明則達到頂峰。所以,於漢唐時向前來留學的日本,巾帽文化鮮有流傳,相反,於明代師習華夏的朝鮮,巾帽則大行其道,發展成為現代韓服中重要的元素。
冠冕類一般適用正式莊重的場合,配相應的禮服或公服。冠起著官階職別的區分作用,名稱常來源於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巾帽則搭配常服(當然,不能排除襆頭類與公服的搭配,九品官服常作為庶人的婚服),多與時尚關系密切,往往一種巾帽會蘊含著一段逸事佳話,如,東坡巾、程子巾,大眾津津樂道的同時亦效尤紛紛。
在戴法上,冠冕類和後來的巾帽不同之處在於重視固定頭發,一般需要通過笄直接固定在發髻上,另外還要在下巴處結瓔,這樣就很牢固不易散落了;而巾帽類的戴法則隨意多了,一塊或軟或硬的布、紗,通過各種不同的包紮或折疊方式,縛罩在頭上就是了。
二、體衣
《釋名 釋衣服》雲:「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製方式大致可分為3類:
上衣下裳制 (衣裳類)
上下連裳制 (深衣類)
上下通裁製 (通裁類)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服制,為了表示尊重傳統,後世最高級別的禮服一直是衣裳制;後世男子的服制由於後來出於行動方便的內在緣由逐漸向一體式發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動的女子,則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這樣的思考有沒有道理。
1.上衣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禮服上衣一般是交領大袖,女子服裝的上衣多為襦、衫、襖、半臂,袿衣等。
襦:《說文》曰:襦,短衣也。故此,襦的長度最長也一般在膝蓋以上。不過,很多人有一種誤解,有漢服研究者以長短來區別襦、衫、襖等上衣,將襦定義為「短小的上衣」,是有失嚴謹的。實際,襦的「短衣」是與「深衣」相對而言的。深衣長至踝部,襦與之相比,的確是短衣。
襦有長短之別。長襦稱褂,僮僕的長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孔雀東南飛》有:「妾有綉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別李義》有:「憶昔初見時,小襦綉芳蓀。」
襦也有單復之分。單層襦近乎衫,復層襦則近襖。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為他們的禮服。
衫:作為上衣的衫,衣型多樣,有作為內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為外衣的長大的衫。衫,一般是單層。
襖:一般是指有襯里的上衣,如:一面一里兩層的夾襖、裡面之間加絮料的棉襖。襖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隋代的缺胯襖子用作武官制服,並於唐代傳入日本。
裲襠: 「襠」 (dang),也寫作當;又稱裲襠、兩當。《釋名》:「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主要是婦人的貼身衣物,來自於胡服。《儀禮 鄉射禮》提到的「韋當」,鄭注曰:「直(值)心背之衣曰當。」可見襠類似今天的背心、馬甲。但肩部稍寬。
袿衣:劉熙《釋名》:婦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廣下狹如刀圭也。長衣,大袖,交領,右衽,左右身側在腰以下有連綴的緣飾。清代學者任大椿《深衣釋例》曰:「袿乃縷縷下垂如旌旗之有裗,即所謂雜裾也。郭璞註:「衣縷也。齊人謂之攣。或曰袿,衣之飾。」則袿衣的垂飾為絲質,且如「裗」如「縷」。司馬相如《子虛賦》:蜚襳垂髾。《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顏師古註:「襳,袿衣之長帶也;髾,謂燕尾之屬,皆衣上假飾也。」
一般的婦女日常服裝則多為上衣下裳分開的裙服,也有外穿上衣下褲不系裙的。
2. 下衣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脛衣兩類,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屬。
(1)裳/裙
裳在《說文》為「常」的異體字:「常,下裙也。」 《釋名》又說:「裙,下裳也。 常、裙二字互訓,其實可以認為:裳一般傾向於統稱,而裳往往就是裙。裙,也作「帬」,《釋名》中還說:「裙,群也,聯接群幅也。裙裳,古時男女皆可服用。不過,真正發展了裙裳款式的還是女子。
(2)脛衣
「褲」字古代寫作絝、袴。
大袴:將士騎馬打仗穿全襠的長褲,名為大袴。
窮褲/褌:是連襠的,其形制就跟現在的褲子差不多了。《漢書 外戚傳》:「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服虔註:「窮絝有前後襠。」顏師古註:「即今緄襠袴也。」這種褲子通常稱為褌(kūn)。《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乃令文君當壚,相如自著犢鼻褌,滌器於市中。」 這樣看來,犢鼻褌很類似現在的褲衩、短褲。在古代這是貧賤勞作者所穿。司馬相如在市場上大穿其犢鼻褌,也是為了顯其貧賤以出老丈人卓王孫的丑。
袴褶:短小上衣、寬腿褲的裝束。在膝蓋處繫上帶收一圍,下邊褲腳自然散開。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多為武士所著,後來發展成為庶民勞作的裝束。
(二)上下連裳制:
上下連裳的服制也稱為「深衣制」。為了恪守上下分開的服裝制式,特地分開裁然後再連成一體。深衣之名,唐孔穎達著《五經正義》中釋義為:「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深衣起源於先秦,雖然是一件長衣,但華夏先民在裁剪時是把上衣與下裳分開來裁,然後再縫成一體,以表示對傳統法度觀念的尊承。
三、足衣
足衣亦即襪履。赤足同樣是失禮的行為,謝罪時常常「免冠跣足」。
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漢代,凡祭服穿舄、朝服穿履、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繫上五彩的帶子。據《搜神記》載,男鞋方頭,女鞋圓頭。但後來男女往往通用。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中的貴婦人的鞋和出土的四雙青絲鞋來看,女鞋的前頭有兩個昂起的小尖角。
(一)履。
《釋名 釋衣服》有雲:「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說文》雲:「履,足所依也。」 履有許多異稱,除了有地緣人群各自習慣稱法的原因外,履制的不同當是主要的。《字書》說:「草曰屝,麻曰屨(jǜ),皮曰履,黃帝臣於則造。」《儀禮 士冠禮》雲:「夏用葛,冬皮屨可也。」 《詩 魏風 葛屨》雲:「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方言》又立一說:「絲作者謂之履,麻作者謂之屝。」 由此看來,古代鞋的質料,履有麻、皮革、絲帛作之者,屨有麻、葛、皮革作之者,屝有草、麻作之者。大凡說去,履的制工精,而屨、屝粗些。
(二)韈。
也作襪,以布帛作成,也有以皮革製作者。襪一般高尺余,上端有兩帶,以縛系於足脛。
四、飾件
古時常見的佩飾有玉、珠、刀、帨等。不過,如服裝分男女一樣,佩飾上有著明顯的性別區分。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續到衣冠斷絕。深衣首先是禮服,尤其是女子禮服。《續漢書 輿服志》:「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服紺上皂下,蠶青上縹下,皆深衣制。」
秦漢時有進門脫鞋的習慣。在屋中,多穿襪行於席上,不僅平時燕居如此,上殿朝會亦然。著鞋上殿,以為殊榮,漢時唯蕭何、梁冀、曹操等膺此殊禮。 佩飾是以其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而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但一進入等級制度分明的文明社會,分等級、定尊卑,則成為它最主要的功能,「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存等差。」如韘,天子、諸侯用象骨,士則用棘。又如充耳,天子用玉瑱,諸侯以石。
命婦服飾
命婦服裝,王後及貴婦的禮服多為深衣型,如《禮記》上列舉先秦的揄狄、闕翟、鞠衣、展衣、素紗都屬深衣類。揄狄、闕翟為祭禮服,上繪(綉或織)五色翟(錦雞)形圖畫。鞠衣色黃,為告桑(祈禱先王保佑採桑養蠶順利的儀式)之服;展衣白色,為賓禮服;素紗是穿在裡面的襯服。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中貴婦衣屬深衣型,長沙仰天湖楚墓出土楚木俑婦人也服深衣。
漢以後漢族王後及貴婦禮服皆承襲先秦制度。但又發展出半臂(半截袖子的長衫)、披帛(肩背間披一幅長畫帛)、霞帔(兩條從雙肩披下的寬幅有鳥禽綉文彩帛,寬約3寸余,前垂3尺余,左右合處下端有一玉墜,後垂2尺余,末端插入兜子內)、褙子(四開衩的長衫)、披風、圍腰、抱腰(長圍腰)、垂袖等服飾或服裝附件。
C. 有誰可以告訴我各個朝代漢服的樣式特徵,每個部分的名稱,怎樣做以及怎樣穿最好有配圖。
商朝 (前17世紀初 - 前11世紀)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根據眾多的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漢服基本樣式已經完全成型。這一時期的服裝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較窄,沒有扣子,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蔽膝」,用來遮蔽膝蓋。 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西周 (前11世紀 - 前711年)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范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為寬松。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扣,一般腰間系帶,有的在腰上還掛有玉制飾物。裙或褲的長度短的及膝,長的及地。 東周(春秋 戰國)(前711年 - 前256年) 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一種重要的漢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外觀區別在於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這一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漢服上已經出現很多繁復華麗的圖案。 秦漢漢服 (前221年 - 280年)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始皇 贏政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為中華國家勢力和漢民族的形成及延續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秦代漢服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 因為秦始皇陵 兵馬俑 的發現,秦代的服飾和風俗研究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料。 漢朝 (前206年 - 220年) 漢朝是中國最重要和傑出的王朝之一。在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本土民族文化蓬勃發展,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和審美成就。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領先於世界的漢帝國為華夏兒女留下了永遠的自豪。今天,占據絕大多數的中國主體民族-漢族,就是以漢朝的名字命名的。 從這一時期開始,平民開始穿著精織服飾。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靜與優雅。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漢代婦女的襦裙 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到了漢代,由於深衣的普遍流行,穿這種服式的婦女逐漸減少。據此,有人認為漢代根本不存在這種服飾,只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才重新興起。其實,漢代婦女並沒有摒棄這種服飾,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後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湖南 馬王堆漢墓 出土的漢代大量絲綉織品,生動呈現出其裝飾風格的特點,並反映出來漢代紡織業的發展水平。漢代的染織工藝在繼承戰國傳統的基礎上有著飛躍的發展,染織的品種增多,不僅能織出精美多樣的花紋,而且染織技術也有較高的水平,染織工藝的進步是漢代服裝質量得以提高的基礎。隨著著名的 絲綢之路 的建立,中華服飾之美,從此開始得以傳向四面八方。 魏晉南北朝漢服 (220年 - 589年) 三國 (魏,蜀,吳)(220年 - 280年) 晉朝 (265年 - 420年) 南北朝 (420年 - 580年) 魏晉時期,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姿容飄逸的魏晉風度也反映到了漢服上,這一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魏晉服裝日趨寬博,而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故成為一時風俗。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的衫裙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腰用帛帶系扎,款式多為上儉下豐,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服 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的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 隋唐漢服 (581年 - 960年) 隋朝 (581年 - 618年) 唐朝 (618年 - 907年) 五代 (907年 - 960年)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東漢以來相繼四百年的分裂局面。這是繼秦漢之後再度建立的封建統一國家,一個以漢族為中心的新的民族共同體。南北兩地服裝彼此仿效,業以合壁。唐朝時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朝時國家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事業全面發展,封建文化已經達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飾經過長期的承襲、演變、發展成為中國服裝發展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一方面唐代服裝上承歷代冠服制度,下啟後世衣冠之徑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裝發展兼容並蓄,廣采博收,大放異彩。唐以後的五代十國是唐宋封建軍閥割據的繼續,在服飾上大體沿襲唐朝之制。隋唐服裝無論官服或民服,男裝和女裝,都表現其開放的思想、開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由於身材豐碩,中唐女服也漸趨寬大,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衣衫雖為小袖,但與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顯趨於寬松。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尤其是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就是對這種服裝的概括。 隋唐時代也產生了漢服的一種重要變體 - 圓領衫。圓領式樣在中國服飾歷史上很早便有出現,但一直到隋唐才開始盛行,成為官式常服。這種服裝延續了唐,五代,宋,明,並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圓領漢服變體的盛行並不代表傳統右衽交領漢服的消失。實際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於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以及官員,皇室成員之中,而在如吳越地區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則以大襟右衽交領這種漢服為主,宋明類似。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代漢服 (960年 - 1279年) 宋朝 (960年 - 1279年) 宋朝是一個在經濟,科技和文化上高度發達的王朝。農業,制船,紡織和造紙業達到了新的高度,火葯,指南針和印刷技術被發明。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於朝會及祭祀等重要場合,皆朱衣朱裳,佩帶和襯以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衣飾,還有相應的冠冕。公服是官員的常服,式樣是圓領大袖,腰間束以革帶,頭上戴襆頭,腳上穿革履或絲麻織造的鞋子。依照規定,凡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高級官員,都必須佩帶用金、銀裝飾為魚形的「魚袋」。庶民百姓只許穿白色衣服,後來又允許流外官、舉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實際生活中,民間服色五彩斑斕,根本不受約束。 宋代婦女服飾——宋代一般婦女所穿服飾有襖、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褲等服裝樣式。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襦和襖是基本相似的衣著,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宋代的襦裙樣式和唐代的襦裙大體相同。身上的裝飾並不復雜,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間正中部位佩的飄帶上增加一個玉制圓環飾物,它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壓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動時不至會隨風飄舞而影響美觀,史書所稱的「玉環綬」,就是這種裝飾。 宋朝流行一種叫褙子的外衣,宋代的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的樣式。這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後兩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並不用它系結,而是垂掛著作裝飾用,意義是模仿古代中單(內衣)交帶的形式,表示"好古存舊"。穿褙子時,卻在腰間用勒帛系住。宋代褙子的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裡面時所穿,婦女都穿直領對襟式。有身份的主婦則穿大袖衣。婢妾穿腋下開胯的衣服,行走也較方便。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後來加長,發展為袖大於衫、長與裙齊的標准格式。 明代漢服 (1368年 - 1644年)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歷經蒙古帝國元朝的野蠻統治,中國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倒退。蒙元末,中國經濟與社會陷入徹底崩潰和混亂。為重塑禮儀與民族自尊心,明朝復國以後,十分重視整頓和恢復服飾制度,很快丟棄了蒙元少數民族服度,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全面恢復了漢族服飾的特點。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是華夏近古服飾藝術的典範,當今中國戲曲服裝的款式紋彩,多采自明代服飾。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趨豪奢,織綉技藝邁向頂峰,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襦裙沒有什麼差別,只是在年輕婦女中間,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綉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往往掛上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明代官吏服飾公服 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制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一至四品,用緋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綠色。紋樣也不一樣,一品用大朵花,徑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徑三寸;三品用散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花紋。以上服飾,與展腳襆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 明代官吏常服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官員戴烏紗帽、襆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盤領」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 清軍入關,要求男子採用滿族服制,雖有文人抗爭,但很快被接受,交領服只被允許存在於戲子,僧侶道士中,並沒有剃發時所引起的大規模反抗和流血沖突。經過清代的發展,漢族服飾長衫雖然是半交領,但在民間保持了漢族一貫的主流服飾特點,寬袍大袖,並由於多民族國家的原因,服飾種類增多,甚至脫離了漢民族原有的特點,如馬褂,旗袍等, 最近流行的「漢服」,雖然在古代為了區別民族時用過,但從未形成過確定的概念。現在民間人士懷念交領服制,以流行概念」漢服」定義,意圖恢復這種古老的服制。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右衽:漢族的服飾,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特點。因此右衽成為漢族的象徵符號。與之相反,我國古代某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掩,異於中原一帶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統治。所以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淪為異族的奴隸,穿著左衽的衣服,披散著頭發。 另外,左衽也被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 深衣: 古代上衣、下裳相連綴的一種服裝。為古代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禮服。 深衣的特點: . 上下衣連體的一種設計 .設計保守(寬大、長袖、不開胸) 色彩以冷色調為主 三代時期的男女正裝樣式 深衣的內涵: 深衣是最能體現華夏文化精神的服飾。深衣象徵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袖口寬大,象徵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後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系大帶,象徵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 襦裙: 襦裙由短上衣加長裙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裝。 襦裙從有實物考證的戰國時期開始,終於明末清初的「剃發易服」,是漢族傳統服裝最基本的形式。其間2000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襦裙是是我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 按領子的式樣不同,可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 按裙腰的高低,可分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齊胸襦裙。 PS:襦裙的確有齊胸襦裙,是唐代的,將唐代襦裙稱為高腰襦裙有誤;高腰襦裙束與胸下 襦可分為單襦和復襦,單襦近乎衫,復襦則近襖,區別在於是否夾里。 襦的袖子一般較長,窄,明代多見琵琶袖。 交領右衽 漢服標準的領口式樣,外觀如字母y形。(右衽指領子系向身體右邊。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為異族或死者的樣式。) 直領則多配以訶子或抹胸。 腰帶用絲或革製成,起固定作用。(漢服無如和服的寬腰帶的式樣,切忌) 宮絛(如圖)以絲帶編成,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此為非必需品) 裙從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種顏色及繁多的式樣 與其它服裝形制相比,襦裙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上衣短,下裙長,上下比例體現了黃金分割的要求,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 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平面裁剪,多緣邊,綢帶系結;上襦變化主要在領型及門襟上,下裙長至鞋面。 大凡衣短則裙長,衣短至腰間,裙長至腳踝骨之下;衣長則裙闊,衣長時,長到臀至膝下,而裙露僅幾寸,裙子不必顯出特色。襦裙忌諱上下平分秋色,會顯得呆板少變化 漢服的直椐,曲裾穿法很簡單,哪個我給你個網址 曲裾:http://www.56.com/u92/v_Mzc3NTc4ODk.html 上襦和下裙的穿著圖解D. 漢服14種形制介紹有哪些
漢服有14種形制分別是氅衣,披風,褙子,直裰,道袍,襕衫,曲裾,直裾,半臂,齊胸襦裙,襖裙,對襟襦裙,上襖下裙,交領襦裙。
氅衣又被稱為鶴氅,舊制原不縫袖,故名之曰氅也。氅衣披風外觀設計貼近,有時候二者也混稱。披風男女皆可穿用,直領對襟,兩邊開叉,衣無嵌邊,與衣同色的領緣到胸口,披風和別的便裝配搭。
褙子多罩在別的衣服褲子外邊,對襟長袖上衣,直領,領緣直達底端,衣著時衣衫多打開,衣身長短不一,有寬有窄,兩邊開裾,最大開叉能致腋窩下。
直裰因其胸圍而背有中間線直達衣擺,故名直裰,是一種較為寬敞的長袖上衣,造型設計雍容華貴溫文爾雅,宋時已經有此衣式,為一般士人平常所常穿,也是明朝鄉紳關鍵的便服樣式,交領,胸圍齊膝,無擺,系扎的褲帶絡穗,絲絛。
道袍交領右衽褙子長衫,衣領常鑲乳白色護領,收衣袖,衣身兩邊開衩,從外襟的左邊和內襟的右邊開衩處各自串接一片布,一般打三道褶,列入後襟至中脊處,此謂 暗「擺」。
襕衫發生於唐時興於徐雲,《宋史·輿服志》記述「襕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襕為裳,腰間有襞積,進士、圓子生、州縣生服之」。曲裾的特徵是衣衫駁接向後交掩。
直裾,左右分裁後手術縫合,衣身兩邊不動裾,交領右衽。半臂半臂又被稱為短袖,是以先秦至今上襦發展趨勢而出的一種無領(或立領),對襟(或套頭衫)短外套,它的基本特徵是胸圍尺寸及肘,體長及腰。齊胸襦裙是襦裙依據系結部位分離出來的一種樣式。
她是將裙頭和系帶束在胸上方,說白了就是「齊胸」。衣擺垂感,灑脫,分對襟和交領,對襟佔多數。
襖裙,或是叫衫裙。上襖下裙,漢服款式之一。
長袖上衣襖衫,交領右衽,衣多見收衣袖的琵琶袖。下裙多配馬面褶裙或一般褶裙。對襟襦裙襦是一種短衫,最多到腿部,配搭間色裙或素裙。對襟襦裙特點是直領,對襟,袖子有寬度兩式。
交領襦裙漢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領右衽。襦裙做為漢服男的關鍵方式,關鍵點一直有轉變,有的為去深交領至腋窩下,袖緣很寬,袖根寬於衣袖,有身材曲線,多覺得是中衣樣式。
E. 漢服中的褲裝有什麼樣的
下著 : 袴、袴褶、帷裳、裙、馬面裙、襕裙、褌、犢鼻褌 。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頭,兩截穿衣」成了傳統女子的服飾特點的描述 。
漢服的款式以交領(兼有圓領、直領)右衽為主要特點,無口、系帶,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而交領有衽是貫穿始終的靈魂所在。漢服的裁剪方法一直採用平面裁剪。沒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於覆蓋人體的最小需要,所以無論是秦漢的大袖衣還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長遠遠長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著後寬到及地。不同時期,也有袖肥窄小的,便於勞動 。
F. 漢朝服飾就是漢服嗎漢朝女子服裝文化與特點是什麼
近年來,復興傳統文化成為了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向,曾經備受冷落的傳統文化,迎來了它們的復興機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等包含傳統文化的節目接連走紅,而青少年則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文化復興的最好時代。
在網路上,漢服、國學熱以及古風音樂等相關的傳統文化,逐漸滲透到當代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就拿漢服來說,無論是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還是在充滿青春活力的校園里,我們都會看到身著飄逸漢服的男孩兒或女孩兒,這些年輕人用他們的實際行動,推動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進步。
可漢服畢竟是小眾服飾,有極大部分的人對於漢服的了解知之甚少,他們甚至提出疑問:
“漢服”指的是漢朝的傳統服飾嗎?
其實不然,漢服與漢朝服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的外形特徵甚至大相徑庭。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而漢朝服飾,指的只是漢朝這一朝代的冠服制度。但今天就著重說一下服裝,而不是服飾。
雖然今天興起了“漢服熱”,但這從本質上來說,仍是中國傳統文化興起的體現。它象徵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國古代人民對服裝的審美。
作為中國的新一代青年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更要用心去傳承,去培養我們的文化自信。中國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它的精氣神值得讓全世界去看到!
G. 漢服的形制有多少(最好有配圖)
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
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7)漢服褲子製作擴展閱讀:
漢服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H. 做漢服需要哪些材料
縫紉工具
A 、縫紉機,功能是縫合布料,縫紉機主要分兩種:舊式的腳踏式的(此優點是速度可以靈活掌握,適合新手,本人用的就是這種)、電動縫紉機。(如果沒有縫紉機,用手工縫也可以哈,就是速度太慢,而且不容易把線條縫直!估計一個月才能做一件漢服了)
B 、鎖邊機,功能是把布料的縫合的邊緣鎖好,不至於邊緣散開。鎖邊機也有好多種,便宜的 100 多元,貴的有 1000 多甚至幾千的。自己學做,買個 100 多元的三線鎖邊機就可以了。在布料批發市場上有買的。
C 、其他工具:剪刀一把,直尺一把,軟尺一把(一元錢就可以買到,功能是用來量人的各種尺寸!),劃粉一盒(用來在布料上畫裁剪線條,可以洗掉。),各種顏色的縫紉線(根據布料顏色,一般什麼顏色的布料就用什麼顏色的線。)
面料
A 、做漢服的面料很多,只要你去趟布料市場就知道了,根據個人喜好來選擇。對於新手,一般來說,顏色搭配可以選近似色,花布與素色布搭配,最容易出效果。注意的是要考慮布料的縮水問題,在面料搭配上盡量使用同一種類型的面料,比如棉布搭配棉布,絲綢搭配絲綢。
B 、關於面料價格,這個沒的說,自己去跟老闆砍價,呵呵。一般棉布在 10 元左右 / 米,化纖的織錦緞 10 幾元 / 米,提花棉 20 左右 / 米。盡量不要用發光的化纖面料做漢服,因為穿上感覺很廉價,也很舞台化,容易讓人產生這是戲服、影樓裝的感覺。個人覺得用棉布、麻做常服很不錯,織錦緞適合做禮服,也適合做衣服的邊緣。
C 、關於面料的用量。(根據個人裁剪方式不同,用量也不一樣,我寫的是自己在實際製作中的用量。)
曲裾:主料 4 米 ( 150 厘米寬),衣緣及腰帶 2 米 ( 150 厘米寬);
襦裙:上襦 3 米 ( 150 厘米寬),裙子(包括上襦的衣緣) 3 米 ( 150 厘米寬),腰帶 0.5 米 ;褙子: 2 米 ( 150 厘米寬),衣緣 0.5 米 ;直裾:主料 4 米 ( 150 厘米寬),衣緣及腰帶 2 米 ( 150 厘米寬);直身:主料 4 米 ( 150 厘米寬),衣緣及腰帶 1 米 ( 150 厘米寬);短打:上衣 3 米 ( 150 厘米寬),褲子 1 米 ( 150 厘米寬),衣緣及腰帶 0.5 米 ( 150 厘米寬)(此用量也適合中衣褲子)
三、確定各部位尺寸
領口寬20厘米左右;
袖通長,即袖展開兩袖口之間距離236厘米;
袖口寬23厘米;袖寬46厘米;
腰寬69厘米,腰圍即138厘米;
下擺通長為腰圍2倍,即276厘米;
裳長96厘米;
袖口寬:袖寬:腰寬 = 1:2:3;
上衣長:下裳長=1:2(48厘米:96厘米)
I. 漢服怎麼裁剪
根據《品漢服之美》一文,漢服的特點是交領右衽、中縫接袖,以系帶為主。交領指衣服左右相交,意為陰陽交會。左襟壓右襟,形成y字領型,意為右衽。為什麼
漢服的衣襟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為右衽。而北方蠻族的服飾一般是向左掩,稱為左衽。此狀況從春秋時代已出現,論語中記載孔子言: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要是沒有管仲尊王攘夷,保全中國,我們就會被蠻族同化,也被發左衽了。
明代前期的漢服一般用束帶系扎,不用扣子。明代後期較多於襟後處使用隱扣,但與滿清服飾的盤扣有明顯不同,明代後期用的隱扣主要是金屬扣,見於女裝及少數男裝常服、軍服、便服等。
(圖中紅色圈住的地方為宋制圓領袍的隱扣)
(圖為明制立領漢服的子母扣,與下圖滿清服飾的盤扣,哪種好看?)
滿清服飾以布制盤扣為主,扣帶很長,極為顯眼,大量用於禮服、官服、常服等各類型、各身份人物所穿的服裝。為什麼滿清的馬褂和盤扣的衣服被稱為蜈蚣服呢?你仔細看一下滿清服飾的盤扣,《品漢服之美》一文對漢服作出評價:漢服雖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遠遠大於覆蓋人體的需要。在裁剪之時,看上去雖然是平面直線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就會隨著人體的結構,呈現出不同的線條,無論從正面、側面、背面看,都十分動人,和環境共同成為靈動的藝術品。這與中國文化中重視人與自然的共融關系,萬物與我為一可謂互相輝映。
因此漢服不僅重視人體的各個側面的線型,而且還注重人與環境之間,繼而成為漢家服飾的特色。漢族傳統服裝中,貴族服飾的大袖,不僅是袖徑的寬大,袖子的長度也十分長。
官員與老人的袖子延至指尖,再挽回至手肘,被稱為回肘,我們看到戲曲舞台上,戲服的長度,其實就是漢服廣袖的遺存。
漢服袖徑寬大時可達四尺,這種寬大的剪裁,使得漢服在穿著起來之後,可以形成如行雲流水般的流線,隨風而動,但毫不拖拉,給人灑脫飄逸、仙風道骨的感覺。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典型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隱扣,但實際上仍有其他款式。
漢語里和衣服相關的詞彙,通通是漢服的特點。
漢服的結構分為10個部分:領、襟、裾、袂、袪、袖、衿、衽、帶、系。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小衣包括汗衣(汗衫)、犢鼻褌。
(漢服內褲:犢鼻褌)
中衣包括上衣下褲、中單、曲領等。大衣即外衣,如深衣、圓領袍、衣裳、袴褶、裙襦,還有外套如半臂、褙子等。此外,還有配飾如襪、帔、革帶、玉帶、銙等等。
《勿讓廣袖衣裾成絕響》一文認為:「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20多項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綉中華的美譽,反映了漢族的文化禮儀,漢文明的核心是禮儀文化,而禮儀文化植根於服制,正如孔子所著《易·系辭傳》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剪裁結構
古代布帛是人民向國家上交的稅收之一,幅寬二尺二寸。
傳統的漢服通常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手工布縫制。
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此背縫稱裻。
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要中,膝上,腳背上。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
雖然漢服的款式名稱很多,但漢服的基本款式,主要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開,上身著短衣,下身著裙)、上下連綴式(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褲式、上下通裁等類型。上衣下裳是漢服最基本的式樣,至今漢語仍然用「衣裳」這兩個字作為服裝的統稱。其中「裳」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著。
後來男子逐漸改穿袍衫作為日常服飾,上衣下裳的樣式多保留在禮服中,如冕服。
而女子依舊以上衣下裳的樣式為主,稱為襦裙。襦裙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是幾千年中漢族婦女最常見的衣著。襦指短上衣。裙,裡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籠之。有說法稱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一直持續到明末清據中國前期,因為剃發易服而終止!
上下連綴式又稱深衣制,周代至漢代流行的曲裾袍、直裾袍都屬於上下連綴式。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正義·深衣》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
士人取得科舉功名後,就脫去白衣,改穿襕衫(官服)了。
明代出現的曳撒、貼里、鞠衣等也屬於上下連綴式。
上下通裁的有圓領袍、直裰、直身、道袍等,特點是上下不分裁的袍服。
上衣下褲式又稱裋褐,上身穿短衣,下身穿褲子,是勞動人民常見的衣著。
外套類有褙子、半臂、披風、鶴氅衣等。褙子是一種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
程大昌《演繁露·背子·中禪》:「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背子者,狀如單襦袷襖,特其裾加長.直垂至足焉耳。其實古之中禪也,禪之字或為單,中單之制正如今人褙子。」
相傳始於唐,盛行於宋。《宋史·輿服志》雲:「婦人大衣長裙、女子在室者及眾妾皆褙子。」宋明皇後常服紅羅褙子。披風由褙子演變而來,於明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