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休閑服飾 > 德國管風琴家褲子

德國管風琴家褲子

發布時間:2022-07-06 10:06:14

⑴ 有哪些著名的管風琴音樂家及相關的音樂專輯

管風琴是最古老的鍵盤樂器,產生於巴洛克時期,音色豐富,音量變化大,結構復雜,規模大,我覺得是Karl Richter,巴洛克音樂大師,他和慕尼黑巴赫樂團留下很多錄像。管風琴獨奏錄像比如巴赫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亨德爾的多首管風琴協奏曲,我很喜歡他的Op.7 No.1。而且他用的錄像場地和管風琴都在德國的大教堂里,觀感和聽感都是很棒的。另外他還錄有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他負責指揮和大鍵琴。

⑵ 管風琴的厲害之處在哪裡

2017年12月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新,將德國的管風琴加入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當中,而管風琴的厲害之處還不在於此,管風琴還被人稱之為樂器之王。


標準的管風琴包括幾個主要部分:音管、鍵盤、音栓和風箱。音管在風箱的上面,風箱中安裝栓塞與琴鍵相連。演奏者靠操作琴鍵,將風箱中的氣輸送到音管中,然後產生樂音。並且在保養上也是極其花費心血和精力的,哪怕氣候的變化,都有可能影響管風琴的音質。

每一台管風琴的性能或者是音質都不盡相同,只有練慣用的管風琴才會進行批量生產,其餘的專業管風琴都是進行量身定做的。所以每一台琴的音栓列表都不盡相同,表現出的音色也不一致。

⑶ 風琴的大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國最偉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風琴演奏家。生前僅以管風琴演奏家著名。其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幹部宗教《受難曲》、《彌撒曲》等,巴赫的作品對近代西洋音樂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在西歐他有「音樂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師」的榮稱。
漢斯·克里斯蒂安·豪瑟
漢斯·克里斯蒂安·豪瑟是享譽德國的著名管風琴家、指揮家、鋼琴家、歌劇導演,他連續指揮兼指導德國近20屆依斯尼歌劇節,獲得成功。從1988年起,他在慕尼黑省音樂學院聲樂部任教,1989年起漢斯作為依斯尼歌劇節的藝術總監。2000年的依斯尼歌劇節,有六位來自中國的歌唱家參與了此次盛會。同時獻上表演的還有羅馬尼亞愛樂樂團和來自捷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和德國的學生和年輕音樂家們。

⑷ 求大型管風琴音樂家名字

赫爾穆特·瓦爾哈(Helmut Walcha,1907年10月27日-1991年8月11日),德國管風琴家。生於德國萊比錫,死於德國法蘭克福。瓦爾哈在其16歲的時候就完全失明了,但他卻是演奏德國和荷蘭的巴洛克風格音樂的大師。並且,他把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所有為管風琴和羽管鍵琴而寫的音樂作品都背了下來,並錄制了巴赫的管風琴作品全集
義大利:

科萊里(Arcangelo Corelli, -1713)
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德國: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法國:

呂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弗朗索瓦·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讓-腓力·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英國:

普賽爾(Henry Purcell, 1659-1695)

基本來講管風琴音樂家都屬於巴洛克音樂的
你只要搜索巴洛克音樂家就可以了

⑸ 管風琴的發展歷史

起源
最早古希臘城邦出現了一種名為「Double Flute」的樂器,它由兩根不同音調的管子組成,後來這件樂器迅速被排簫所取代。但排簫難以手持,因此,公元前250年,古羅馬工程師亞力山大的克特西比烏斯(Ctesibios)製造的水壓式管風琴,成為音樂史上第一架管風琴,到公元3世紀時民間仍使用,它以阿基米德原理,將水汽通入多跟音管內,從而可以使鍵盤放平,發出優美的樂音,因為體積極小(一管一音,音域為一個半八度),所以便於攜帶。4世紀出現了桌子型的伴唱琴,以風箱式裝置替代水壓式,增強了音量。5世紀末,管風琴擴充為房間的體積,並引入教堂。
中世紀
中世紀的歐洲(特別是義大利),幾乎每個小鎮的教堂中都擁有或大或小的管風琴,每到宗教節日,都能聽到悠揚的樂曲飄散在整個小鎮。能夠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擔任管風琴師,也是音樂家們引以為豪的榮譽。但當時教堂較小,管風琴僅擁有幾百根音管,並只有一層鍵盤。直到12世紀,法國才出現兩層鍵盤的管風琴。
一個中型教堂內安裝的管風琴大約有1200根音管、16枚音栓(不同音調)、兩套鍵盤和1層腳踏板,而當時製造它則需要兩年時間。後在裝配時,還要根據演奏地點的室內聲學特性來調節音響效果。13~14世紀時,流行建造大型管風琴,其音域擴大到有完整半音的3組,結構逐漸復雜,規模龐大,最有名的是德國哈爾伯施塔特1361年製造的管風琴,有三層手鍵盤和一個腳踏板,20個風箱,由10人操作。同時,音色獨特的小型管風琴也相應發展,更靈活和敏感的鍵盤替代了笨拙的軌桿。
16——19世紀
管風琴在歐洲樂器中佔有統治地位,被稱為樂器之王(原為莫扎特所說),在音樂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6世紀初,各國出現不同流派的製作家,推動了管風琴製造的發展,鍵盤相應改變,除了笛管音栓外,還使用了能發顫音的簧音栓和共振器。為了產生音色對比,一些音栓還被設計成可模仿其他樂器。19世紀之前,管風琴都是為每一個教堂單獨設計,並在現場製造組裝。
到了19世紀,法國工程師卡伐葉(Aristide Cavaillé-Coll, 1811-1899)開始試驗工廠化生產管風琴。他大幅提升了管風琴的製作工藝,其生產的管風琴質量很好,演奏強音的時候音量巨大,能夠製造出以前地管風琴所無法企及的雷霆般音響,同時它也能夠奏出低聲細語般的音色。他在腳踏板的深處增加了音量踏板、表情踏板(類似於電吉他上的兩個旋鈕),可以細膩地表現微妙的情感。巴黎聖丹尼斯教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等20餘座教堂的管風琴都出自卡伐葉的工廠。在此期間,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也對管風琴進行了一些改造,它擴展了鍵盤和踏板的音域(最高音由C擴展至F),並將聯動設備處理得像鋼琴那樣光滑,使演奏家可以盡情展現他們的技巧。1867年在巴黎首先使用電氣式裝置帶動琴鍵工作。此後,各種改進都用來加強管風琴在音色變化幅度和精巧性方面的能力。
19世紀——現代
明末清初,管風琴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展開逐漸進入中國,並在北京、上海等地安裝使用。但經歷了無數風霜雪雨,這些管風琴消失得無影無蹤。北京音樂廳於1990年安裝了一架管風琴。在我國的一些重要文化場所,如國家大劇院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音樂廳、中山音樂堂、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音樂廳以及上海、廣州、深圳和杭州等地的音樂廳又陸續安裝了管風琴,使得我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管風琴輝煌無比的音響效果。
自20世紀起,管風琴中逐漸採用電動鼓風機送風,運用空氣動力學原理優化設計,克服送風管內產生的渦流干擾,使電動送風的管風琴也能像手工送風的琴一樣具有典雅的音色。20世紀後半期管風琴進入了電子時代,出現了電子輔助的機械式管風琴和電子合成器式管風琴,由廉價電控設備取代傳統機械設備。音樂廳里大部分使用這種經過改良的機械式管風琴。電控管風琴使用電子信號代替傳統的機械傳動原理,使演奏人員在觸鍵感覺上發生很大的變化,而且傳統的音栓體積減小,可以輕而易舉的安放在琴的兩側,甚至鍵盤和踏板的旁邊還配有可編程的音色存儲電鈕,這樣演奏家不必在現場演奏時更換音栓。由於鍵盤不再需要機械連桿直接連接,演奏台也就不用局限在一個固定位置,而可以任意移動。但從演奏角度來講,音色和音響上還是傳統機械式更能詮釋巴洛克經典作品的真諦。

⑹ 巴赫為何學好管風琴,他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巴赫接替教堂的管風琴職務後,全心練習管風琴演奏,但他仍然沒有忘卻小時候在月光下抄譜的精神,為了聆聽管風琴大師蘭肯每年在漢堡的演奏會,他曾經完成好幾次「徒步走完半個德國」的壯舉。蘭肯是貝姆的老師,由於貝姆曾經告訴巴赫,如果要成為偉大的管風琴師一定得聽聽蘭肯的演奏,巴赫把這句話謹記在心,等到蘭肯的音樂會將要舉行時,他便帶著微薄的旅費出發了。年輕的巴赫簡直是個健行高手,他一路省吃儉用走路,走到北方的漢堡,晚上就睡在草堆和人家的屋檐下。不辭辛勞是非常值得的,沿途優美的風景和不同城市所展現的音樂文明大大拓展了巴赫的眼界,尤其沐浴在蘭肯像光一樣璀璨輕盈的琴聲之下,他的心靈整個被引領著,見到了前所未見的音樂風景。

⑺ 求J.S.巴赫的生平簡介

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管風琴家和市鎮樂師約翰·安布羅西烏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之子。J.S.巴赫10歲時父母雙亡,赴奧爾德盧夫與兄約翰·克里斯托夫共同生活,並在當地學習鍵盤樂與管風琴。1700年起在呂訥堡聖米夏埃爾教堂任唱詩班歌手3年,1703年起在阿恩施塔特任管風琴師,1707年起在米爾蒙森任管風琴師。1708年起在薩克斯--魏瑪公爵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在當地工作9年,由於未被任命為樂長,1717年前往安哈爾特-克藤宮廷任樂正。克藤親王的興趣在於器樂曲,巴赫這一時期創作的器樂曲基本為滿足親王的各種需要,他還創造了大量優秀的鍵盤樂曲,許多是為自己的獨生子而作的練習曲。1722年J.S.巴赫申請萊比錫托馬斯教堂合唱隊長的職務,未被選中。而因選中的格勞普納撤回申請,他又在托瑪斯教堂指揮他的《聖約翰受難曲》證明他勝任此職,於1723年5月被任命。餘生在托馬斯教堂度過,誠摯地為教堂各種儀式創作受難曲、彌撒曲、康塔塔與經文歌。1740年開始患病,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中幾乎完全失明。

J.S.巴赫的音樂創作基本可按他一生中活動的三個重要地點:魏瑪、克藤和萊比錫,分為三個階段。魏瑪時期,作為一名聞名遐邇的管風琴師,J.S.巴赫的主要貢獻在於對管風琴改造的努力。他在管風琴這件古老的樂器上創造出一個樂隊演奏的效果,致力於減弱音栓的各等音色,引進弦樂聲部,使傳統的低沉的管風琴也能靈活地展示不同聲部的不同音色。這一時期他所創作的管風琴作品,充分培養了他在管風琴中表現廣闊的音域與豐富復雜的和聲能力。正是這種能力,使他在青年時代就成為了大師。克藤時期,J.S.巴赫作為一名宮廷樂隊的樂長,主要貢獻在鍵盤與器樂作品的創作。這一時期,是巴赫藝術創造的峰巔,他開始尋找最簡潔、最樸素的方式,以盡可能少的素材來構成一個音樂作品。在兢兢業業地創作出一系列鍵盤音樂作品的基礎上,他嘗試了在小提琴、大提琴這樣的弦樂器上表達樂隊效果。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他最偉大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小提琴和大提琴獨奏組曲。萊比錫時期,作為聖·托馬斯教堂的樂長,J.S.巴赫的心態更趨平和。這一時期作品主體自然是每年為聖·托馬斯教堂禮拜及節慶日而作的250部清唱劇及5首受難曲、6首彌撒曲。不容忽視的是巴赫在這個時期對他的藝術創作有重要的總結,其結晶為《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哥德堡變奏曲》和《賦格的藝術》。

J.S.巴赫的音樂,誕生於巴洛克文化背景之中。"巴洛克"源於葡萄芽文中的barroco指一種不規則形狀的珍珠,本意是不合規則,在當時明顯具貶意。巴洛克作為一個君主專制的時代,一個理性開創的時代,誕生的各類作品風格迥異。巴赫身處巴洛克後期,他通過深化復調表現手段,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相聯系;通過深化詠嘆調與抒情性,與17世紀的義大利相聯系;又通過深化裝飾音等,聯系17世紀的法國。他以極強的能力包容了一切,而又改造了一切。

J.S.巴赫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他的音樂大多為表達對主的崇拜,表現主所創造的世界的和諧,表達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S.巴赫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之創造、之恩賜,都在上帝的光輝沐浴之下,音樂所要歌頌的是這種上帝創造的和諧,和諧之中對那種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S.巴赫看來,音樂是他通向天國,與上帝對話的雲梯。音樂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跡"。音樂方式,是通過"隱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覺上帝的存在。

J.S.巴赫音樂中除那些直接為宗教儀式而創造的管風琴曲、彌撒曲、受難曲、經文歌外,器樂曲往往通過節奏的對比與變化,來表現復雜的均衡關系。通過這種均衡關系而作復調處理,對位、變化,達到一種極豐富的循環。他的音樂,簡單的也就是最復雜的,師最基本的點、線、面的復雜變化,接近於數學與邏輯。所以研究巴赫的權威,著名管風琴家施魏策爾認為,"巴赫的音樂是一種像宇宙本身一樣不可思議的本體現象。

⑻ 《戰栗的樂譜》中演奏大廳中.管風琴 真實資料

[編輯本段]什麼是管風琴
管風琴(pipe organ)屬於氣鳴樂器(參見「樂器」詞條),流傳於歐洲的歷史悠久的大型鍵盤樂器。管風琴是風琴的一種,不同的是風琴是通過腳踏鼓風裝置吹動簧片使簧片振動來發音,而管風琴是靠銅制或木製音管來發音。早期演奏管風琴通常需要兩人搭檔,一人演奏,一人鼓風(一般是來自教堂信徒種的小男孩)。這種方式延續了2000多年。後來管風琴的規模越來越大,依靠人力鼓風已經是力不從心了,就開始用機械設備來鼓風,因而又發展出了更復雜的鍵盤機械結構——因為巨大的風壓,用單純的人力已經不可能壓下鍵盤了。現在常見的管風琴有機械式管風琴、機電式管風琴和電動壓氣式管風琴。

[編輯本段]管風琴的歷史
管風琴首先出現於公元前250年前後,是樂器德國法蘭克福教堂中的管風琴歷史中構造最復雜,體積最龐大,造價最昂貴的樂器,是一架雄偉,恐怖的機器。管風琴是一件純粹的宗教(基督教)樂器,一般和擁有它的教堂或歌劇院同時建造——因為管風琴的結構是直接依附在建築結構之上。也因此,管風琴沒有明確的規格限制,根據教堂或歌劇院本身的規模和經濟實力來決定管風琴的大小。管風琴屬於簧片類樂器中的自由簧樂器,演奏方法類似於其他的鍵盤樂器。音域極寬廣,一般都使用用數層的鍵盤,腳下還有腳踏鍵盤,由許多根的音栓來控制具體的音高,高音部以高音譜號記譜,低音部以低音譜號記譜,腳踏鍵盤部分以倍低音譜號記譜。管風琴的音量宏大,音色飽滿,尤其適合在庄嚴的氣氛中演奏嚴肅神聖的宗教音樂。中世紀的歐洲,幾乎每個小鎮的教堂中都擁有或大或小的管風琴,每到宗教節日,都能聽到悠揚的樂曲飄散在整個小鎮。能夠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擔任管風琴師,也是音樂家們引以為豪的榮譽。
一個中型教堂內安裝的管風琴大約有1200根音管、16枚音栓(不同音調)、兩套鍵盤和腳踏板,而製造它則需要兩年時間。後在裝配時,還要根據演奏地點的室內聲學特性來調節音響效果。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管風琴在美國的一個教堂內。有5套鍵盤。
18世紀之前,管風琴都是為每一個教堂單獨設計,並在現場製造組裝。到了18世紀,法國工程師卡伐葉(Aristide Cavaillé-Coll, 1811-1899)開始試驗工廠化生產管風琴。他大幅提升了管風琴的製作工藝,其生產的管風琴質量很好,演奏強音的時候音量巨大,能夠製造出以前的管風琴所無法企及的雷霆般音響,也能夠奏出低聲細語般的音色,細膩地表現微妙的情感。現在的巴黎聖三一教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等20餘座教堂的管風琴都出自卡伐葉的工廠。

世界上最大的管風琴,在美國的新澤西洲大西洋城的會議大廳里。它建於1930年,當時造價高達50多萬美元。這架管風琴共用了33112支用於發音的風管,1477個控制音調的音栓,設有19個音色區,共有7排鍵盤。這樣巨大的管風琴,當然無法靠人力鼓風來演奏。因此,專門為它安裝了一台365馬力的鼓風機。由於風壓太大,用簡單的機械裝置已不可能掀動鍵盤,採用液壓傳動裝置操作。如果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演奏,方圓幾十里地以外都可以清晰的聽到。管風琴的聲音宏大豐滿,圓渾和諧,音域寬廣,適宜於用來演奏庄嚴肅穆的樂曲。如:巴赫的很多作品,瓦格納、門德爾松的《婚禮進行曲》等。在歐洲的大教堂里,大都有管風琴用於做禮拜時之用。管風琴的聲音同唱詩班的歌聲一同響起時,充分地營造出一種神聖庄嚴的氛圍來。不過,由於它的體積笨重巨大,只能固定在高大的建築物之中。如:大教堂、大禮堂和大歌劇院等。我國北京的音樂廳,就有一架固定的管風琴。

⑼ 跪求1位歐洲著名制琴師的詳細資料!!

Johann Babtist Schweitzer 是19世紀初歐洲一位很著名的制琴師,他原籍匈牙利,本人生在德國。自幼在奧地利維也納生活和跟那裡的著名琴師 Geissenhof 學習制琴。後來,又遷到了匈牙利布達佩斯。Schweitzer 製作的的琴很豐富,有仿amati,斯特拉蒂瓦里、瓜內里、馬吉尼。Schweitzer 的父母是匈牙利血統。但是按照歐洲人的習慣,按照他的出生的地把他歸屬於匈牙利德國人。另外,多年來人們對他的出生地卻一直尚有爭議,因為也有一部分人認為他是出生在維也納,這樣的話他就應該屬於匈牙利奧地利人。這是因為他自幼生活在奧地利維也納,他本人是維也納著名琴師 Geissenhof 的學生。至於他製作的琴究竟應算德國琴、奧地利琴還是匈牙利琴其實也都無所謂了,在歐洲業界也是 「混用」 著的。把他的琴歸在德國琴也應該不錯,當然有人把它歸屬於奧地利或匈牙利琴也有其道理。畢竟這三國的地理位置也相差不多。

⑽ 管風琴的著名演奏家

管風琴擁有很多「樂器之最」,最龐大、最昂貴、最復雜、音域最廣……因而也被譽為「樂器皇帝」。其演奏之難使專業的管風琴音樂家越來越少,而柯林·安德魯斯與珍妮·費舍爾這對夫妻卻成為了古典樂壇獨樹一幟的管風琴「神鵰俠侶」。成名數十年來,在全球五大洲的教堂和音樂廳奏響過黃鍾大呂之音。雖然管風琴是一件古老的樂器,但想演奏好它並不容易,不僅要動手,還要動腳。確實,演奏管風琴是一件牽涉到全身的技藝,雙手在鍵盤上飛舞,還要兼顧那眼花繚亂的音栓,同時雙腳也要演奏低音踏板,可謂「手舞足蹈」。此外,為了深入音樂的精髓,腦袋還要高速運轉,真是一個考驗人的絕活!安德魯斯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演奏管風琴就像是全身心談一場戀愛的感覺。 同時安德魯斯也認為管風琴是世界上最浪漫、最性感的樂器。通過對琴鍵的控制,能發出變幻無窮的音色,這是其它樂器所無法企及的。「就彷彿一個百變女郎,總能讓你有去探索她的沖動」 安德魯斯如是說。
一般管風琴家都是獨行天下,可安德魯斯不太一樣,他通常都是夫妻雙雙行走江湖。他和妻子珍妮·費舍爾都是管風琴家,這次五月音樂節上就將聯袂出演。原來他們的愛情也與管風琴有關。一場在琴房裡的爭搶萌生了二人愛情的種子。
當年,年輕帥小伙安德魯斯來自英國,美麗的姑娘珍妮·費舍爾則是美國人。有一次安德魯在美國訪問時,預約了當地大學的琴房練琴。等他按時間到琴房時卻發現已經被佔用了!安德魯心中十分不快,正想上前爭執一番,卻發現佔用琴房的人演奏得相當好,頓時氣消了三分;等再看清楚是位大美女的時候,他的氣就完全消了。隨後因為相互切磋演奏技藝,二人的感情更是逐步增進,直到他們在英格蘭約訂終身。
結婚後,一起演奏管風琴成為了兩人生活中的幸事。雖然鋼琴作品有很多四手聯彈,可專門為管風琴創作的雙人作品卻出奇地少。安德魯夫婦便獨出心裁將不少管風琴和樂隊的協奏曲拿來演奏。一個人演奏獨奏部分,而另一個人甘當「捧哏」、演奏協奏部分。兩人甚至覺得這樣演奏比自己單獨和交響樂團合作還要來的過癮,因為與不那麼熟悉的指揮、樂團合作,很難有夫妻之間那麼水乳交融的默契。 布萊姆·貝克曼是荷蘭米德爾伯格的管風琴家,在荷蘭提爾堡Brabants音樂學院教授管風琴及即興創作,他曾就讀於該所音樂學院,在那裡,他除了學習音樂教育之外,還師從Louis Toebosch學習管風琴演奏。
1972年獲得演奏學位後,他前往維也納跟隨Anton Heiller繼續深造,並先後在布魯日競賽和博洛尼亞競賽中獲獎。
布萊姆·貝克曼除了在國內外舉辦多場獨奏音樂會之餘,他還多次為電台、電視錄音並灌制CD。他在荷蘭錄制了完整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14首巴洛克管風琴作品,並且在法國佩皮尼昂的讓·巴蒂斯特教堂里錄制了用Cavaillé-Coll管風琴演奏的全套塞薩爾·弗朗克的作品。 弗萊德曼·溫侯弗曾在慕尼黑音樂學院學習管風琴、鋼琴和指揮,隨後在巴黎跟隨讓·吉優繼續深造。他現任慕尼黑音樂學院的教授,慕尼黑理查德·施特勞斯音樂學院的教員,以及慕尼黑愛樂樂團的管風琴家。自1992年起,弗萊德曼·溫侯弗開始擔任慕尼黑教區的管風琴顧問,2001年被指定為慕尼黑愛樂大廳內特萊斯管風琴的保管人。此外,他還在慕尼黑巴伐利亞廣播製作自己的廣播節目。
作為廣受歡迎的低音演奏家和獨奏家,弗萊德曼·溫侯弗曾和Yehudi Menuhin、 Georg Solti、Carlo Maria Giulini等多位傑出的指揮合作演出。他還曾在世界各地許多地方巡演,包括主要的音樂都市和許多知名的音樂節,例如薩爾茨堡音樂節、蘇黎世音樂節、柏林音樂節、布拉格管風琴音樂節等。 里奧·克萊曼現任教於曼海姆和Saarbrücken的音樂學院,他在斯佩耶爾大教堂擔任管風琴家和禮拜堂管事已超過30年,他是國際音樂節(Internationale Musiktage)和Dom zu Speyer管風琴國際比賽的創立者和藝術總監。
作為管風琴家,里奧·克萊曼曾在世界各地表演過管風琴這種神聖的樂器,他常常被邀請去為學習管風琴的學生們開辦大師班,他也是歐洲大部分管風琴比賽的評委。他在許多管風琴比賽中取得了大獎:1966年柏林的門德爾松獎、1967年比利時的布魯獎、1967年萊茵蘭法爾茨的優秀音樂家獎和1970年義大利的奧斯塔獎。
作為指揮,里奧·克萊曼最擅長表演那些與歷史有關的曲目,以及古典曲目和浪漫曲目。他是聖彼得堡愛樂樂團的專職指揮以及聖彼得堡愛樂樂團室內樂團的藝術總監,同時他還擔任愛沙尼亞愛樂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此外,他還曾被邀請擔任歐洲、北美、日本以及韓國多個交響樂團的指揮。 維尼·馬修先後在英國和維也納學習音樂,畢業後很快就在國際上確立了其管風琴家和鋼琴家的地位,同時他也是一位十分受歡迎的指揮。他於1998年獲得了Victoires de la Musique大獎,1998年5月獲得BBC音樂雜志的年度藝術家獎、1998年10月格什溫歌謠集錦CD獲得ECHO (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 1998)獎。
作為管風琴家,維尼·馬修所演奏的曲目范圍和種類非常的廣泛,特別擅長於法國浪漫樂派音樂的演奏。近年來,他舉辦過多場管風琴音樂會,例如在洛杉磯新迪士尼音樂廳的開幕管風琴演奏、在德國柏林Konzerthaus的演出,在費城Kimmel藝術中心的演出,在華沙愛樂音樂廳的演出等。
作為鋼琴獨奏家,維尼·馬修能演奏全部格什溫為鋼琴和管弦樂團創作的作品以及伯恩斯坦、斯特拉文斯基、弗蘭克的作品。近年來,他參加過2002年魯爾鋼琴音樂節的開幕演出、2007年塞巴斯蒂安鋼琴音樂節和Bellinzona鋼琴音樂節等。
作為客座指揮,維尼·馬修與Bournemouth交響樂團、BBC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等知名樂團都有過合作。 福朗斯瓦·埃斯賓納斯是巴黎聖·塞芙漢(St Séverin)教堂的正式管風琴演奏家,在波爾多地區國立音樂學院從教數年之後,2005年起開始擔任里昂國立高等音樂學院管風琴教師。他曾在圖盧茲地區國立音樂學院學習音樂,之後隨同伊索瓦(André Isoir)繼續深造,並先後在達拉斯(Xavier Darasse)班上獲得管風琴頭獎,以及在圖盧茲和武藏野市等地多次獲得國際比賽大獎。
福朗斯瓦·埃斯賓納斯在歐洲和亞洲舉辦過大師班,擔任過夏特爾,歐登塞、圖盧茲等地的國際比賽評委。他定期舉辦獨奏音樂會,例如因斯布魯克傳統音樂節、里斯本音樂節,維也納音樂節、烏拉圭蒙得維的亞管風琴音樂節等,並定期與阿米(Gilbert Amy)、伯塞爾(Jean-Yves Bosseur)、達拉斯(Xavier Darasse)等作曲家合作,演奏他們的作品。此外,他還曾在夏爾·迪圖瓦(Charles Dutoit)的指揮下與NHK交響樂團合作並擔任獨奏。 文森特·沃尼是國際知名的音樂會演奏家,曾在斯特拉斯堡地區國立音樂學院和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相繼獲得大獎,並獲得索邦大學音樂學教師資格,1992年在「夏爾特大獎」國際管風琴比賽中贏得表演獎,1996年與Thierry Escaich一道入主巴黎最負盛名之一的聖艾提安杜蒙教堂管風琴台,接替了莫里斯·杜呂福雷和瑪麗·馬德萊娜·杜呂福雷(Maurice et Marie-Madeleine Duruflé)。
文森特·沃尼演奏技藝高超,是他這一代管風琴演奏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具有音樂學家的嚴謹,深厚的文化修養,他始終如一的好奇心以及濃烈的激情,使他成為了一個出類拔萃的音樂演奏家。他受到很多著名的教堂、音樂廳以及一流樂團的邀請,他可以演奏各個不同時代的音樂:巴洛克協奏曲、古典音樂、浪漫主義音樂、以及一些更少見的作品,如戎根和科普蘭的交響協奏曲、杜普雷的協奏曲等,他還曾與史維特蘭諾夫、Emmanuel Krivine、James Conlon等多位聞名遐邇的指揮大師有過合作。
8、沈凡秀
管風琴家、羽管鍵琴家,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從事巴洛克音樂和西方早期鍵盤樂器演奏的理論研究、基礎教學和演出實踐。1991年考入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鍵盤系古鋼琴演奏專業,在古鋼琴演奏家戈登·馬瑞教授的傳導下,於1998年獲得學院授予的古鋼琴碩士學位。 1996年考入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鍵盤演奏專業,成為管風琴大師魯道夫·舒爾茨數授名下唯一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多次參加不同演奏風格的管風琴大師班,並在奧地利一些具有悠久歷史的管風琴上進行演奏。奧地利學習期間受聘於梅爾克音樂學校任鋼琴教師,並應維也納梅德靈教堂之邀,擔任教堂管風琴師。在在國內首次開設「管風琴演奏」、「羽管鍵琴演奏」和「古鋼琴與樂隊」課程。在國內首次開設「管風琴演奏」、「羽管鍵琴演奏」和「古鋼琴與樂隊」課程。曾在北京音樂廳、中山音樂堂、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杭州大劇院、深圳音樂廳和中央音樂學院舉辦管風琴和羽管鍵琴以及巴洛克室內樂音樂會,受到各界的好評。 溫弗·伯尼1959年出生在德國漢堡,在慕尼黑音樂學院師從Franz Lehrndorfer教授學習管風琴、教堂音樂,並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在奧古斯堡大學獲得音樂學博士學位。1984年至1998年期間,擔任巴伐利亞梅明根約瑟芬天主教堂管風琴師。1998年開始擔任科隆音樂學院管風琴教授。2001年開始擔任著名的德國科隆大教堂管風琴師。
溫弗·伯尼廣泛地參與各種巴洛克音樂、浪漫派音樂及法國流派音樂的管風琴演奏,在美國、加拿大和絕大多數歐洲國家參加管風琴、羽管鍵琴音樂會的管風琴演奏和指揮。此外,在1994年參與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品系列的15場音樂會。

與德國管風琴家褲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寶穿褲子怎麼換尿布視頻 瀏覽:248
水軍藍色制服 瀏覽:910
全國校服標志 瀏覽:450
深圳制服去哪裡買 瀏覽:730
可愛秀童裝公司地址 瀏覽:125
楚留香多少級校服 瀏覽:851
男生什麼衣服圍圍巾好看 瀏覽:127
男士運動打底褲批發 瀏覽:607
精紡棉和純棉哪個做t恤好 瀏覽:533
純棉黑色褲子怎麼防止褪色 瀏覽:821
黑色裙子穿什麼色襪子好看嗎 瀏覽:283
童裝女童韓版mianao 瀏覽:808
only女裝短袖預訂訂購價格 瀏覽:708
地獄邊境帽子 瀏覽:650
白鞋綠褲子配什麼顏色衣服好看 瀏覽:142
淘寶呢子大衣女裝 瀏覽:552
紅色的旗袍新娘發型圖片大全 瀏覽:700
褐色過膝衣怎麼搭配 瀏覽:35
墨藍色的外套配什麼顏色圍巾好看 瀏覽:200
中國男裝品牌推廣 瀏覽: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