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寶寶在幼兒園有尿不敢說
讓孩子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並多鼓勵,對於他能做到的,但不敢做的事情,想辦法鼓勵他去做,只要是突破幾次,膽量就會逐漸變大,;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做事,不要太心疼孩子,什麼都替他去做,對於膽小的孩子批評時不要大聲呵斥,盡量耐心溝通。對於上課尿尿的問題,一定要找老師溝通,說服老師多鼓勵一下你家孩子
第一,不要過分強調尿褲子這件事。
如果孩子尿褲子的時候,有外人在場,孩子肯定不希望被人知道,父母最好先不要發問,自然地帶孩子去洗手間。
然後可以跟孩子說:「我摸到你的褲子濕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陳述,會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既沒有刻意地關心,也沒有過多的責備。
之後我們需要認同孩子此時的情緒,幫助他們說出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現在一定不太舒服……」這會讓孩子感到輕松。
可能有些父母會說「沒關系,大家小時候都尿過褲子」,但對於那些把尿褲子當成特別嚴重的事的孩子,「沒關系」可能並不會讓他們感受到情緒被充分認同。
最後,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換上干凈的褲子,並且告訴孩子,下次尿褲子了可以告訴媽媽,媽媽會幫助他的——當孩子的情緒得到認同,他會很願意聽取你的意見。
同時,我們還需要做到,不要拿尿褲子這件事情來取笑孩子。
第二,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
可能很多父母都非常嚴肅、認真地跟孩子叮囑過:在幼兒園想尿尿的時候,要提前跟老師說;你尿了褲子一定要去告訴老師,讓老師幫你把褲子換掉。
可有的孩子照樣在幼兒園尿濕了褲子。對於他們來講,父母非常鄭重、非常認真地跟他講解一件事情需要怎麼樣去做時,孩子會覺得「哦,這件事情好像很嚴肅,也很嚴重」,也因此加重了心理負擔,反而會更加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
所以,父母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用繪本故事,讓孩子知道,遇到類似的事情自己可以怎樣去做。博主老孟曾經分享過自己和女兒的故事:
女兒在幼兒園連續尿褲子一周都不敢主動跟老師說過,她焦急之中又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不管是旁敲側擊,還是正面引導,女兒尿褲子的事情始終沒有改善。直到有一天在和女兒讀到一本書叫《克利的天空》時,老孟靈光一閃,找到了新角度。
「寶貝,你認為克利的好心情和巨幅畫作來源於哪裡?」
「飛上天。」
「他之前做過嗎?」
「沒有,第一次,一個意外。」
「你認為他的嘗試勇敢嗎?」
「是的,很勇敢。」
「沒錯,嘗試新的事物是一種勇敢。但同樣,承認自己的弱勢也是勇敢。我又要和你談談尿褲子的問題了。如果我不告訴你而偷吃了你的糖,你會知道嗎?」
「會的,糖會變少。」
「對,所以發生過的事是瞞不住的,也不是不承認就能當作沒發生的。相反如果勇於承認不但是件光榮的事,而且會讓你自己內心更加坦然。」
「即使是尿濕褲子?」女兒的主動提起讓老孟看到了希望。
「沒錯,即使是尿濕褲子。有勇氣承認自己的劣勢,不論何時都是光榮的。」
接下來的一天,老孟見證了驚喜。放學去接女兒時,女兒特別自豪地跟老孟說:「媽媽,我今天又尿褲子了,但是我跟老師說了。」
像老孟這樣的方式,既能達到我們想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目的,同時又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03
幼兒園老師說,那些能很快適應幼兒園的孩子,除了有不錯的自理能力外,自我表達能力也很強。
幼兒園一個班有幾十個孩子,老師很難及時發現和處理每件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及時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的孩子,一般都能很快得到老師的幫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會哭的孩子有奶喝。
以下5句話,是我們特別需要鼓勵孩子說出來的。
❶ 「老師,我要尿尿/拉粑粑。」
在家裡的時候,孩子顛顛兒地跑過來,可能我們只需要看一眼孩子的表情,就知道他這會兒是要尿尿/拉粑粑了。這時候,我們不能把孩子送去洗手間,讓他尿尿/拉粑粑就完事了,我們要告訴孩子「你說我要尿尿/拉粑粑」,讓他學會表達。
怎樣才能讓孩子有這個表達的習慣呢?生活中孩子的一切需求我們都可以鼓勵他表達出來,前提是父母要用簡單明確的、易懂的、正確的語言去跟孩子說話。
比如孩子想要喝水,父母不要只把水壺/水杯遞給他讓他喝水就了事,我們在倒水的同時,要跟孩子說「寶寶你說我要喝水」;比如在外邊孩子餓了,怎麼哄都不高興,直到媽媽拿出食物給他,這個時候媽媽也要跟孩子說「寶寶你說我餓了」。如此這樣,慢慢地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
作為父母,我們不只需要幫助孩子解決他要喝水、要上廁所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教他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❷ 「老師,我不小心尿褲子了,請幫我換條褲子。」
前面我們講過,如果發現孩子尿褲子,要顧及他的自尊心,不要過分責備,以免孩子認為尿褲子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我們可以用繪本故事來鼓勵孩子勇敢表達。
不過對於一些性格害羞的孩子,媽媽問孩子是不是尿褲子了,是不是想換一條干凈的褲子,他可能只會用點頭來表達。那麼對於這一類孩子,當他用點頭,搖頭或者用手勢來表達自己需求和願望時,家長要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跟孩子說「寶寶,你想換褲子對不對,你能告訴媽媽嗎?」當孩子說「媽媽我要換褲子」,這個時候我們要及時地給予贊揚,比如「寶寶說得真好,以後你想要做什麼,就跟媽媽說,你看你一說媽媽就明白了。」
一個受到贊揚和鼓勵的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會產生加倍的信心。我們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孩子。但凡是得到了誇獎的孩子,被誇獎的那件事情,孩子會非常願意反復地去做,因為他會從中獲得一種幸福的成功體驗。
❸ 「老師,我身體不舒服/我生病了。」
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有點小病,爸爸/媽媽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都會跟老師說。這樣,老師可以對孩子多加照顧。但如果孩子在幼兒園才出現身體不舒服的症狀呢?比如一些急性病,如果老師沒有及時發現,就可能會讓病情延誤。
所以,我們還要告訴孩子,如果身體不舒服了,如頭疼、頭暈、肚子疼、吃不下飯等,一定要及時跟老師說,這樣老師才能更好地照顧他,或者及時帶孩子去醫務室檢查或聯系家長。
為了讓孩子能良好地表達出來,在家裡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孩子來學會表達。
其實平時我們也會發現,孩子是有一些自發的游戲行為,並且他們會在游戲里模仿我們成人的一些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感受。
比如,孩子會選一個自己喜愛的角色跟娃娃進行交流,有時候是媽媽:「寶寶,媽媽現在給你喂飯了。」;有時候是醫生:「寶寶,你現在生病了,我要給你看病。」
Ⅱ 孩子在幼兒園尿褲子,膽小不敢告訴老師怎麼辦
有的家長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孩子上學了也會有很多的麻煩需要處理,譬如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與其他孩子發生沖突等等。其中有件事很多家長都經歷過,就是孩子上課尿褲子。
5歲寶寶課堂尿褲子,自己說不出來原因,有苦難言
小楓今年5歲,剛上幼兒園中班。有一天上課,他忽然想小便,但又不敢和老師說,於是一直忍著。忍了十幾分鍾,實在忍不住,於是直接在課堂上尿了褲子。老師發現後,幫他清洗了褲子,並叫來了他的媽媽。
父母在業余時間一定要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意識到他在父母眼中的重要性,建立強烈的安全感,平常的時候多跟孩子溝通,看看孩子有什麼想法和需求,孩子的生活中,父母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有二胎的家庭,對於大寶也不要忽視,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盡量平衡好兩個孩子的關系,不要厚此薄彼,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感,導致其產生膽小自卑的情緒。
做法四:制度不外乎人情,家長做好制度和人情的平衡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制度和規則,其中的家庭成員也應該遵循。不過很多規則大人適用,孩子未必適用,這就需要情與理的調整。
著名教育家愛德華說過:
家庭關系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
家要講情也要講理,對於一些不合適孩子的規則,家長要適當調整,多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了解家庭的一些規則對孩子哪方面造成了不便,適當的地方放寬一些,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嚴格中不乏慈愛,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對於一些好的但是又暫時不適合孩子的規則,可以等孩子大一點給孩子講明遵循的原因,再讓孩子去執行,這樣的效果或許會更好一點。
Ⅲ 孩子去幼兒園有尿不敢說總尿褲子怎麼辦
第一,孩子下身和腳下穿的多點,別著涼,再一個,告訴老師,經常提醒孩子上廁所,如果睡前剛尿的,剛睡完就尿了?他們幼兒園一天得喝多少湯和水啊?!總之,本來就願意尿褲子,老師更應該上心提醒才是,說孩子是沒有道理的,多帶點褲子,告訴老師不用她們洗,晚上拿回家自已洗,有時候就是這樣的,我姑娘前段時間成天尿褲子,忽然有一天開始,也不尿褲子了,自已直接上廁所脫褲子尿尿了!這東西不是家長告訴他就能不尿褲子的,發育到那了,自然就不尿了,還有,是不是孩子怕老師,有尿不敢說呢?!
Ⅳ 多在哪幾點做努力,讓孩子尿褲子後會勇敢說出來
第一個就是作為父母在孩子尿褲子時候,一、不能進行苛責和打罵,指責其為何尿褲子。二、可以平靜引導孩子,尿褲子了沒關系,這是成長必經過程,但是我們尿褲子了,要勇敢地告訴父母,去更換新衣服,這樣才不會感冒等。孩子本身尿褲子就已經知道錯了而不敢和父母說出來,如果再被批評,那麼可能會造成下次同樣的事情發生。
Ⅳ 寶寶上幼兒園尿褲子總是不敢給老師說
這幾位媽媽的留言給了我們一個提醒:在入園前,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
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
沒錯,尿褲子不是關鍵,關鍵是孩子「不說」。
孩子尿褲子不敢告訴老師,說明在孩子的意識里,他認為尿褲子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會讓他感到難堪,或者他害怕被批評。
家長焦慮的同時,還需要審視一下自己,孩子平時尿褲子的時候,你是怎樣處理的。
可能很多家長嘴上會習慣性地抱怨「你怎麼又尿褲子了」「尿褲子羞不羞啊」……
作為父母,孩子跟我們是最熟悉的,我們這樣說孩子的時候,他可能不會有什麼特別的表現。但是,這些話會讓孩子認為尿褲子是一種非常丟人的行為。
當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面對不那麼熟悉的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他會覺得尿了褲子很難為情。他不敢說出來,甚至會躲起來不讓老師和小朋友發覺自己尿了褲子。
孩子的這種「羞於啟齒」,其實我們成年人也有體會。比如挖鼻屎這件事,我們在家裡、在家人面前時,想挖就挖,毫無顧忌。但如果在公共場合,正當自己偷偷挖鼻屎爽到飛起時,被一位不太熟悉的朋友或者同事遇到,那真的會尷尬到爆!
所以當我們面對尿了褲子的孩子時,千萬不要給他過大的心理壓力。
第一,不要過分強調尿褲子這件事
如果孩子尿褲子的時候,有外人在場,孩子肯定不希望被人知道,父母最好先不要發問,自然地帶孩子去洗手間。
然後可以跟孩子說:「我摸到你的褲子濕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陳述,會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既沒有刻意地關心,也沒有過多的責備。
之後我們需要認同孩子此時的情緒,幫助他們說出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現在一定不太舒服……」這會讓孩子感到輕松。
可能有些父母會說「沒關系,大家小時候都尿過褲子」,但對於那些把尿褲子當成特別嚴重的事的孩子,「沒關系」可能並不會讓他們感受到情緒被充分認同。
最後,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換上干凈的褲子,並且告訴孩子,下次尿褲子了可以告訴媽媽,媽媽會幫助他的——當孩子的情緒得到認同,他會很願意聽取你的意見。
同時,我們還需要做到,不要拿尿褲子這件事情來取笑孩子。
Ⅵ 兩歲多的孩子為什麼還不會說要尿尿老是尿褲子
孩子2歲了,應該能進行基本的交流了。您可以用體會法矯正他。 首先,你要經常提醒他,覺得想尿尿要提前跟媽媽說,不然褲子會臟,自己也會臟,會難受。這個相信您也有在說了。 其次,每次小孩尿濕以後,他會不會叫你給她換褲子,或者表現得很不舒服?(應該會吧) 這時候不能發火,但也千萬不要馬上換,稍微抻一會兒...,然後告訴他,「你看,尿尿不跟媽媽說,現在褲子臟了,很難受是不是。覺得想尿尿了要告訴媽媽,我們要尿馬桶里,這樣就不會把褲子弄臟了。知道嗎?」總之這個意思,您自己組織語言吧。要讓寶寶稍微難受一會兒,再跟他和顏悅色的講道理,這樣寶寶比較能接受,既能體會尿褲子不好,也不會恐懼。這個方法可以一直重復,慢慢孩子就會被矯正過來的。 然後如果哪次他尿尿前提醒你了,你要加大語言上的誇獎力度,再給個什麼糖果小餅干這類的都可以。 堅持這么做會有效果的,寶寶小便前的提示也會越來越准。 總之不要操之過急。寶寶還小,不懂事,這些東西隨著時間慢慢都會好的。祝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