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朝大臣們為何搶著想被打屁股,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後世學者提出一個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明朝的皇帝之所以出現了這么多奇葩,最主要的原因還要從朱元璋那裡講起,他們認為朱元璋可能患上了一種精神疾病,而他的後代或多或少受到了這種疾病的影響。明朝的皇帝奇葩,明朝的大臣也不遑多讓,他們中有很多人都喜歡被皇帝脫了褲子打板子。
主動找打的人是傻子,但是如果一頓打能換來青史留名,那麼被打也是一算一宗劃算的買賣。唐朝的魏徵就是因為敢諫而聞名於世,唐太宗比較文明,雖然幾次三番想要弄死魏徵,但最後還是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善於納諫的美名。明朝的皇帝殘暴的多,一言不合就開打,只要哪一個大臣被皇帝打了,那麼這個大臣在民間與官場的聲望就會迅速提高「敢於廷爭面折」這種良好的名聲沒有幾個官員是不想要的。
所以明朝的官員,不少都有點受虐傾向,皇帝不打吧他們還不樂意了,於是想方設法的激怒皇帝,讓自己的屁股開花。明朝的皇帝大多又有點暴虐因子,這樣的皇帝遇到這樣的大臣,於是明朝朝廷上打屁股的事件從來就沒有斷過。
B. 朱元璋為什麼大殺功臣
為了保證朱家的子孫能夠永享君臨天下的特權,他絞盡腦汁,最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大殺功臣。
胡藍之獄
朱元璋的吏治一向以剛猛著稱,哪個大臣在朝廷上頂撞了他,或只是讓他看不順眼,就會當場執行刑罰。有一種刑罰就叫「廷杖」,有的大臣當場被扒了褲子按在地上打板子,有的被打得皮開肉綻,這還算幸運的,有的人還被當場打死。因此官員門都整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但就是這樣還不行,朱元璋還要找各種借口殺人。尤其是跟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宿將,都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非要殺光了,他才甘心。明朝初年的胡惟庸案、藍玉案,被並稱為「胡藍之獄」,就是朱元璋大殺功臣的典型事例。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的罪名殺了給他當了七年宰相的胡惟庸,同時把和胡惟庸有關系往來的官員一並進行屠殺。朱元璋一向信奉嚴刑,他覺得不利於他的人都應該殺頭,但又怕犯人的家人怨恨報復,所以也要一起殺了以免後患。這樣一來死的人可就多了,凡是跟胡惟庸有過來往的人都在清查中被殺,然後再滿門抄斬。後來逐漸演變成凡是朱元璋不滿意或者懷疑是胡黨的文武官員也一律被殺,連同他們的家人,一下子就殺掉了一萬五千人。這還不算完,朱元璋只要看到誰不合他的意,就以這個名義進行誅殺,一直到十年之後,開國的大功臣、跟在他身邊已經將近四十年的卸任宰相李善長仍然以和胡惟庸「交通謀反」的罪名被命令自縊,他的家人七十餘口也一並被殺。在這個前後延續了十多年的案件中,前後被殺的王公貴族一共有幾十家,一共死了三萬多人。
藍玉,是開國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為作戰有功被封為涼國公。他在家鄉飛揚跋扈,魚肉鄉里,他手下的人都借著他的勢力胡作非為,總有人因此告他的狀,朱元璋為此訓誡過他好幾次,可他就是屢教不改。藍玉在朱元璋面前又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更讓朱元璋不高興。
洪武二十六年,有人告發說藍玉想謀反,朱元璋抓住這個機會,二話不說就把藍玉抓了起來,關進大牢,並且施以酷刑。藍玉這些年來養尊處優慣了,哪裡受得了大刑,結果是問什麼就招什麼,不但承認了謀反的罪名,還牽扯進了許多無辜的人。朱元璋對藍玉處以肢解的殘酷刑罰,把其他牽涉到的人依照慣例也都殺得一干二凈。這一案,殺了至少有一萬五千人。
牽扯胡藍兩案的,有四、五萬官員被殺,開國的功臣幾乎已經被殺光了。除去這兩個案子是成批屠殺之外,平日里被殺的人也不在少數。例如他的侄子朱文正,在沒有建國前也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曾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他又是朱元璋的親屬中比較有文化的人,因此更受到朱元璋的格外重視。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朱文正也被封了高官厚祿。他實在也沒有什麼錯處,可這時的朱元璋就是看他不順眼,硬是被冠以「親近儒生,心懷怨恨」的莫須有罪名將他鞭打致死。此外還有大將軍徐達、大將傅友德、馮盛、朱亮祖父子等都先後被他想方設法殺害。就連他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他的第八個兒子因為岳父被牽連進胡惟庸一案,被朱元璋召回京城問話,卻因為害怕會受到朱元璋的處罰,在半路上就和妻子雙雙自殺了。
把刺都削干凈
按理說,朱元璋的天下正是依靠這些功臣宿將的幫助才得以建立起來的,他為什麼狠心把這些當年的兄弟子侄朋友都殺光呢?其實這並不難理解,朱元璋曾經對他的兒子朱標說過一段話,正好可以解釋他這種嗜殺行為的原因。當他大肆屠殺功臣時,他的兒子朱標因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崇信以仁德治天下,對他的做法很不理解,常常因為一個要殺一個要救和他發生沖突。有一天,朱元璋把太子叫來,什麼話也不說,把一根長滿刺的棍子扔在地上,要太子用手撿起來,太子看到上面都是刺,有些猶豫。朱元璋就把棍子拿起來,用劍削光了上面的尖刺,然後再遞給太子拿著,並且告訴太子說:「那些功臣就是這棍子上的刺,你不敢用手去拿,我現在幫你把他們削干凈了,再交給你拿不是更好嗎?只要我把那些人都殺干凈了,你才能太太平平地當這個家!」
從這些話中不難看出,朱元璋一生是在艱苦鬥爭過來的,他很怕他這些沒有經過磨練的子孫過於軟弱,不能牢牢地控制住國家。又怕自己死後,那些功臣功高蓋主,不聽訓教,甚至起兵造反,使他的子孫坐不穩天下,才找盡一切理由,想方設法除掉功臣。這種考慮恐怕是他誅殺功臣的重要理由,可以說是極度殘忍蠻橫的。但是,他的這種做法也存在著某些合理的因素。例如在胡惟庸案件中,胡惟庸利用朱元璋對他的信任,在朝中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獨斷專行,很有些沒有他不行的囂張氣焰。大臣們上奏給皇帝的奏摺,他都要先拆開來檢查,看是否有不利於自己的內容,如果有批評他的內容,就把奏摺隱匿下來不報。他還利用職權大肆貪污受賄,凡對自己不滿意的人就一律陷害。他的這些行為嚴重威脅到了朱元璋皇權的權威性,也逼得朱元璋不得不殺了他,才能保持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而那些功臣宿將大多都是出自朱元璋的故鄉淮西一帶,只是朱元璋家鄉的濠州、鳳陽就封了六個公、二十八個侯。他們以李善長、胡惟庸為中心,結成了「淮西幫」,所成的政治勢力不可小覷,是朝廷的一個潛在威脅,也難怪朱元璋必欲去之而後快了。
C. 他賤視大臣,隨意將大臣脫下褲子棍打,為何還能穩坐皇位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別的皇帝,他並不是皇家出生的,剛開始只是一個普通的百姓,但是他能坐穩皇位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很為百姓著想。但是他最終卻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了皇帝,這在歷史上是非常不容易的,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他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但是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對自己的下屬是非常的殘忍的,甚至為了斷了他們的後路,把他們的家人都殺光了。
就像朱元璋,雖然他性格暴躁,但是他體恤民情,這是很多皇帝都無法做到的。所以我們應該從不同的方面來評價朱元璋這個人物,這樣才能使他的形象更加的生動,讓我們更加的了解歷史。
D. 古代「仗刑」打屁股有多疼
“杖刑”(題目的“仗”寫錯了),也就是用棍子打臀部位置,作為中國古代最常見的刑罰,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
還有的大臣,如沈思孝是“剔去腐肉,以黑羊生割其臑,敷之尻上,用葯馮裹,始得再生,及行戍東粵,徒步過嶺,血猶涔涔下也”,意思是這個大臣被打之後,必須把臀部位置上的腐肉掛掉,用黑羊前腿上的肉縫補上去。但是,路走長了,血就不斷的往下流。可見其疼痛。
還有大臣如鄒元標直接被打成了殘疾,每到陰天的時候,骨頭就隱隱作痛,導致他晚年都不能給人作揖。從這些被打大臣的結果來看,我們就應該能夠想到古代的杖刑,究竟有多恐怖了。
E. 明朝士大夫與皇帝「爭國本」是怎麼回事
崇禎和他哥哥天啟的爺爺,就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赫赫有名的荒唐皇帝萬曆,也就是明神宗朱翊均。
他們的父親,則是老太子短命皇帝、光宗朱常洛。
朱常洛生於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八月,為恭妃王氏所生,因當時中宮王皇後無子嗣,所以他是正牌的皇長子,也是理所當然的太子人選。然而,最得神宗寵愛的鄭貴妃卻於萬曆十四年生下了朱常洵,萬曆因此有意改立常洵為太子,導致常洛遲遲不能被立為太子。
此傳聞一出,朝野輿論頓時一片嘩然。戶科給事中姜應麟首先發難,要求萬曆「冊立元嗣為東宮,以定天下之本」(1),結果被貶為廣昌典史,隨後同因此事被貶的還有吏部員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孫如法。此後,六部和首輔等無數大臣多次奏請立常洛為太子,絕大多數官員都被神宗以各種罪名貶斥。
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年正月,神宗加快了改立進程,下手詔給大學士王錫爵,要將皇長子常洛、皇三子常洵和皇五子常浩一並封王,以後再擇其中善者為太子。王錫爵既怕得罪神宗,又怕被朝臣攻訐,於是耍了個滑頭,上疏請由皇後撫育長子,如此長子就是嫡子。然而神宗只以前諭示朝臣,繼續准備行三王並封之禮,頓時朝中大嘩。因為王錫爵這么一說,等於明指朱常洛還需要補辦手續,質疑了朱常洛做太子的合法性,因此大臣們紛紛指責王錫爵阿諛順上,王錫爵無奈自劾請辭,而神宗也迫於眾議收回了前命。
此立儲事,前後紛爭凡十五年之久,至萬曆二十九(公元1601年)年十月,在孝定李太後的干預下,虛齡已二十的朱常洛才終於被立為太子,但神宗同時也封了常洵為福王、常浩為瑞王、常潤為惠王、常瀛為桂王。此後,福王又不赴封國長期逗留京師,於是大臣們又紛紛開始上書要求其按祖制離京赴封地居住,這其中以大學士葉向高、禮部右侍郎孫慎行爭執得最為強項。
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三月,在朝臣的壓力下,福王終於之封國。此次立儲風波,最終以朝臣們表面上大獲全勝而暫時告一段落。
這場政治紛爭,由於牽涉到未來的皇帝人選——太子,即所謂的「天下之本」和「國本」,因此又被稱為「爭國本」。在這場皇帝、後宮和大臣之間的對抗中,明廷的朝臣們集體表現出了大約是中國歷史上士大夫們最後的一次風骨。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駕崩。
年近四十的老太子朱常洛,終於登上了那張由大臣們千辛萬苦為他爭來的皇帝龍椅。
常洛於八月初一日繼位,是為光宗。然而到十二日,就突然患了重病,十四日,諭冊立東宮,准備於次月九日舉行儀式。二十九日,病甚,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紅丸」供服食。
九月初一日,光宗朱常洛一命嗚呼。
他的年號「泰昌」,要到明年元月初一才開始,今年依然是萬曆四十八年。這位終於媳婦熬成婆的大明老太子、新皇上,在位時間僅一月而已。
由於光宗是服用了李可灼所進的「紅丸」後暴斃,所以當時的朝臣和後來的史家們,均認為這其中有明顯的宮廷斗爭跡象,光宗之死極為可疑,所以此事又被稱為「紅丸案」。
「紅丸」與朱常洛登基前發生的「梃擊」兩案,貌似塵埃落定其實懸而未破,又可說似未破而事已明,乃是兩件疑點多多的疑案,這兩案與另外一件事件脈絡均十分清楚但卻沒有確鑿證據的「移宮」案,並稱明代宮廷三大案,這三大案和之前的「爭國本」事件,都和朱常洛有關,且對後來明季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對抗神宗謀立朱常洵這長長十五年的「爭國本」過程中,為了阻止神宗廢長立幼的企圖,明廷的大臣士大夫們輕者辭職還鄉以示不滿,中者因上書抗爭而被斥責、杖打、罷官、降職、削籍,重者則被下獄問罪。
然而他們還是一撥接一撥持之以恆地與萬曆抗爭,其抗爭之烈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在中國歷史上大約也是僅見的。
那些書獃子士大夫們此種前赴後繼,看起來好象永無窮盡的疲勞轟炸,是有優良傳統的,這一傳統手段終於使得神宗不勝其煩,可又無可奈何,於是他乾脆一賭氣對此事一概不理睬,同時也不上朝不見朝臣不理朝政——朕不和你們爭了,皇上我罷工了。
後世人都說,明之亡亡於萬曆,此言固為是,但是他不上朝罷工二十六年、三十一年不出宮門這等做法,其實不是他首創,那是學他爺爺明世宗朱厚驄的,也就是嘉靖皇帝。罷工這事,嘉靖早就干過了,他在二十六年的時間里,只上過四次朝。而外邊那些大臣前赴後繼永無窮盡的疲勞轟炸,也一樣不是首創,同樣是學自他爺爺手上的那些大臣們。
嘉靖帝登基的時候是十六歲,他是因為正德皇帝沒兒子才做了皇帝的。他的名聲應該是不錯的,不然也不會立他做皇帝。
但是,就因為這嘉靖皇帝是以正德帝的同輩兄弟身份登基,乃是庶出旁支繼任大統,於是就鬧出了一件大事。其實這事要擱到現在說,真是一點沒什麼大不了,但在那時節,簡直是天都要塌下來了,於是釀出了一件大案。
當時的朝臣士大夫們,說他們食古不化也好,說他們有原則也好,總之,他們認為「為人子者為人後」,所以要嘉靖認他的伯父、正德皇帝的老子孝宗為父,他自己的生父興獻王則只能叫皇叔父。
嘉靖當然不願意了。我做了皇上,卻居然連親生父母都不可以認了,那還了得?當下大怒道:「父母可更易若是耶!」嘉靖皇帝這句話,著實是有為人子的道理的,可大臣們認為這不是做皇上的道理。
於是,當嘉靖在即位的六天,說要為他的親生父母上「皇帝」「皇太後」尊號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朝臣們的強硬反對,隨後就發生了明代著名的宮廷事件「議大禮」。
提出「為所後者為父母」「為人後者為之子」這一主張的,是以首輔楊延和等人為首的一大批朝臣,人數佔了絕對優勢。而另有一小部分人,在思慮很長時間之後則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認為可以「繼統不繼嗣」,可以尊興獻王為「皇考」,並把他加在憲宗與武宗之間,號睿宗,這一系以南直隸的張驄等人為代表。說老實話,這個主張確實相當不錯,一下解決了所有的不合理問題。顯然,張驄的主張一定會受到嘉靖的支持。
但是那些有原則的士大夫們顯然也不願意妥協,於是這「議大禮」一議就足足議了三年,不但沒有議出個所以然來,還把事越鬧越大,朝廷內外的派系之爭也越來越嚴重,嘉靖皇帝自然也越來越惱火。
那些朝臣在這個時候,都忽略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嘉靖皇帝長大了,快二十歲了,已經會有自己的手段了。於是,楊廷和幾個反對力量骨幹被罷免,張驄進入內閣,嘉靖帝正式下詔,宣布採用張驄的建議。
這一下,大明朝頭上的那片天,可真的塌下來了。
雖然皇上的爹不是大家的爹,可皇上要認自己親生父親為父親這一行為,卻讓明廷的士大夫和朝臣們個個如喪考妣,痛不欲生。
一日早朝罷,吏部侍郎何孟春對大家道:「憲宗朝,百官哭文華門,爭慈懿皇太後葬禮,憲宗從之,此國朝故事也。」他剛說完,被罷免的內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翰林修撰楊慎,又對百官振臂呼道:「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而另有編修王元正、給事中張翀等幾個人,卻把群臣攔在金水橋南道:「今日有不力爭者,必共擊之!」這話聽起來可是很有些威脅的意味,似乎有點像在耍黑社會。不過,這也是有「傳統」可循的。
要知道這幾位大臣把鬧事的地點選在左順門,可不是隨便選的。
正統末年,朝中的大臣們正是在這里,將奸宦王振的黨羽馬順等人堵住群毆,將那幾人生生打死當場,連當時的代理皇帝都彈壓不住。而支持嘉靖皇帝主張的張璁和桂萼兩人,在奉詔進京的時候,也曾差點被以楊慎為首的一群人設計,在左順門前打死。幸虧這二人一個謹慎,躲了幾日悄悄地進宮去了,另一人則得人指點躲進了武定候郭勛府中,這才倖免於難。楊慎等人敢於如此設計,要在光天化日之下於皇宮內群毆殺人,正是因為此地有此先例可循,所以才會放膽而為。到時候即使他們打死了這二人,有司也未必能定他們的罪。現在可以想像一下,王元正、張翀兩人說「今日有不力爭者,必共擊之!」這個話是什麼意思了,這也一樣是有光輝傳統的。
明代的士人們,真是聰明。事事都可以找到傳統和先例,只要有傳統,什麼事都可以那麼地理直氣壯,包括在紫禁城內群毆殺人,乃至強迫當今皇上不許認自己親爹而去改認伯父為父親之類,都是那麼地符合祖制禮儀和大義凜然。
不知道是因為被「仗節死義」的理想所驅使,還是為王元正、張翀他們「不力爭者必共擊之」的話語所威脅,又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總之,當時共有二百三十二名大臣們一起跪在左順門外,齊齊放聲號啕大哭。
一時間皇極殿上只聽得外邊傳來震天哭聲,把個紫禁城內搞得有如正在辦喪事一般。
嘉靖皇帝聽見哭聲,自然龍顏震怒,當即下旨令眾大臣退去,那知道這些大臣們抱定了今天要「仗節死義」的念頭,就是不退,嘉靖又下令要他們退,他們還是不退。於是這一而再再而三地來回拉鋸,雙方就對峙到了中午。
嘉靖皇帝終於真的火大了。
已經十九歲的嘉靖帝,下令將這些大臣們就地執行廷杖,以示懲戒。
關於廷杖這一處罰手段,《明史》《刑法志》說:「……上書者以大臣當誅不宜加辱為言。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可見這廷杖,正是大明太祖武皇帝重八和尚引入朝堂的,也是大明朝的傳統之一,而且這還不是純粹的懲戒手段,還是一種含有羞辱意味、專門用來對付朝廷大臣的傳統刑罰。
嘉靖皇帝的此令一下,但見左順門外,大批精壯錦衣衛蜂擁而出,如狼似虎般地撲將上去,摁住一個大臣就開始扒褲子,剎那間,百數十名大臣的下身被扒了個精光。
在明晃晃的正午太陽照耀下,廣場上那幾百瓣白花花的屁股分外地耀眼奪目。
錦衣衛們掄起棍杖,呼嘯而下,一時間血肉和板子共舞,慘叫與報數聲齊飛。
就在這劈啪聲中,大明朝讀書人的斯文和尊嚴,再次被抽打在他們屁股上的板子徹底剝了個干凈。
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打大臣的屁股事件,這通板子一共打死了十八位大臣,八位大臣當場下獄。
此後,嘉靖皇帝對打板子這辦法上了癮。因為他發現,對那些讀書人,砍他們腦袋反而成全了他們忠臣和諍臣的名節,還殺他們不得。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講什麼道理,先拉下去扒了褲子打一通屁股再說,舍此之外實在沒有什麼既可以泄憤又不讓他們得名聲的法子,因此嘉靖一朝廷杖大臣數量之多,是中國歷史上排名第一的。
等到了萬曆朝,由於神宗皇帝的罷工罷得比較徹底,壓根就不搭理大臣,所以竟然是大明朝打大臣屁股最少的一朝,幾乎沒什麼人挨過他的板子。
而最讓人哭笑不得且很有諷刺意味的是,最後終結廷杖這個極具羞辱性質的刑罰,從此保全了大明朝朝臣和士大夫們體面的,卻是這些士大夫恨之入骨的魏忠賢(3)。不過魏忠賢雖然替他們保全了尊嚴,但卻會剝奪他們的性命,不知此為幸耶亦或為禍耶?
且先按下打屁股這節不表,再來說皇上罷工的事。
皇上罷工這等做法,對廟堂社稷危害之嚴重已無需多說,單說因此出現的其他各種情形,就足夠令人匪夷所思,其荒唐程度堪稱中國歷史之最。
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禮部尚書王家屏因大旱上疏曰:「陛下又深居靜攝,朝講希臨。統計臣一歲間,僅兩覲天顏而已。間嘗一進瞽言,竟與諸司章奏並寢不行」(4),因此憤而辭職。不過這位尚書大人其實腦筋是不大靈光的,因為他自己都說了:「諸司章奏並寢不行」,那麼他就應該想到,這封辭職信肯定也會遭遇同樣命運,呈上去之後必然是有如泥牛入海,一去無蹤影。
神宗的罷工,固然讓臣子們連辭職都辭不成,但更嚴重的是那些大小衙門里因病因事造成的職位空缺,也因此無法及時補缺,這導致了當時國家機器的零部件乃至大部件都嚴重缺損。到了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十月,首輔葉向高上任時,由於神宗長期不理朝政,此時朝中「大僚或空署,士大夫推擇遷轉之命往往不下,上下乖隔甚。」葉向高在幾道疏章中這樣說道:「自閣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止存其二。天下方面大吏,去秋至今,未嘗用一人。陛下萬事不理,以為天下長如此,臣恐禍端一發,不可收也。」「今六卿止趙煥一人,而都御史十年不補,彈壓無人。」
看看,內閣和各部委的秘書及科員都沒了,「曹署皆空」,全都是光桿司令。不過,即便是光桿司令,也沒幾個了,南直隸的九卿只剩下了兩個,六部尚書也只剩下了一位,這國家機器還怎麼運作?
神宗罷工時間有多長不大好計算,據《明實錄》說,萬曆四十三年御史翟鳳翀在一份奏章中曾說道,皇上您老人家不見我們大臣已經二十五年了。一般來說,大家認為他罷工了二十六年。
說老實話,翟鳳翀這話是有點冤枉神宗了。
其實神宗皇帝還是在接見大臣的。
雖然他鬧罷工不上朝辦公了,可如果你官夠大又夠敬業又有耐心,還是可以去皇宮見他的,譬如大學士葉向高跑個幾十次大約就可以見上一面,不過就是難度大些而已。神宗罷工不上朝,大臣有什麼事得跑去神宗的住處等接見,這也是自然。誰叫你們不讓神宗立福王為太子呢?
萬曆是抱定了你不讓我舒服,我也不會讓你們快活的想法,咱們就這么耗著,看誰耗得過誰。
於是這一耗就是二十六年,神宗終於把大臣們耗得老死病死了不老少,病退和父母去世要守孝離任也不老少,多少也算出了口氣。不過因此大明朝官職出現的空缺之多,也蔚為壯觀,別說是中國歷史之最,就是在世界史上也是沒有哪一人哪一朝可比的。
葉向高的奏章中,還說道本朝因為「都御史十年不補,彈壓無人」,所以朝廷風紀一落千丈。
其實,神宗這么做也很有他自己的道理。御史乃是言官,乾的是糾察風紀的工作,例如上面說的那位翟鳳翀就是例子,你看他都管到皇上上班考勤打卡這件事上來了,難道神宗還會和自己過不去,再去多弄幾個御史出來?顯然不可能,門都沒有。
不過大官可以不任命,但基層幹部還是要的,不然大明朝的賦稅和收入可就成了問題。可即使這樣,那也還得要大臣們先去求神宗才可以,不然一樣不給辦。譬如當時由皇帝自己考選的科道七十多人的任命,就是靠著葉向高連上幾十道疏奏,這才在二年後姍姍來遲。
其實為一件事寫個幾十封上疏,還還不算是多的,為同一事上奏章的最高記錄,大約也是由葉向高創造的。他為了補閣部的空缺,曾經連上一百多道疏奏。他和神宗兩人的這份執著勁,都很令人嘆為觀止。
神宗此種對朝政不聞不問,拒不任命空缺職位的的做法,除了嚴重影響國家機器運轉危害國計民生之外,還使得大臣們用奏章大罵皇上這一行為成為一時風氣,而且相當部分言官們安然無事沒有挨板子不說,有的還會繼續陞官,這也可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奇觀。
例如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兵科給事中田大益在奏章中指責神宗「驅率狼虎,飛而食人,使天下之人,剝膚而吸髓,重足而累息,以致天災地坼,山崩川竭。」據說神宗見了之後大怒,但依然將此份奏章留中不發,既不處罰也不辯論,就是不搭理,讓大臣無可奈何。
田大益見皇上不理自己,於是在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又上了一道奏章,這次他罵得更凶了,這份罵皇帝的奏章,倒真是很值得裝裱一番,掛上牆供後人觀摩,其文曰:
陛下專志財利,自私藏外,絕不措意。中外群工,因而泄泄。君臣上下,曾無一念及民。……臣觀十餘年來,亂政亟行,不可枚舉,……陛下中歲以來,所以掩聰明之質,而甘蹈貪愚暴亂之行者,止為家計耳。不知家之盈者國必喪。如夏桀隕於瑤台,商紂焚於寶玉,幽、厲啟戎於榮夷,桓、靈絕統於私鬻,德宗召難於瓊林,道君兆禍於花石。覆轍相仍,昭然可鑒。陛下邇來亂政,不減六代之季。
田大益先是罵神宗率禽獸飛而食人,剝膚吸髓,後來乾脆說他無一念及民,大興貪愚暴亂之行,其亂政的能耐即使和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夏桀、商紂、東漢桓、靈等六位暴君、昏君相比,也毫不遜色。
這種對皇帝肆無忌憚的罵法,通常只有在敵對雙方的言詞交鋒中見到。譬如討伐檄文,又或者是一位忠臣義士對敵方君主的破口大罵,而身為一個在朝大臣對本朝皇帝做如此罵的,這大約在中國歷史上可算絕無僅有了。
但是,這位對皇帝破口大罵的田大益,不但沒有因此獲罪,後來甚至還因做官的資歷長,論資排輩地升任了太常少卿,最後安然卒於任上。
田大益大罵皇上而沒有受到任何處罰甚至丟腦袋的原因,據《明史》說是因「帝倦勤,上章者雖千萬言,大率屏置勿閱故也。」(6)對此種說法,余以為頗可存疑。蓋因此前田大益說萬曆「驅率狼虎,飛而食人」的那份奏章,《明史》中可是明明白白白說神宗見到了的,並且還因此大怒,所以將奏章留中不發。至於他的後一道奏章,有可能神宗沒見到,可即使如此,這田大益的免禍,似乎就不能說全因神宗不看奏章之故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次「爭國本」事件中,和萬曆帝抗爭得最強硬的一批名儒士大夫,後來大多成了東林黨人,並且成為了中堅分子。
明季的東林黨起自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
當時被革職還鄉的顧憲成,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鳳、無錫知縣林宰的資助下,與其弟顧允成修復了始於宋代的東林書院,和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於孔兼等名士在那裡講學,並於「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支持他們的部分當地士紳、朝野政治人物及周邊城市的鄉土勢力聚集在一起,其中又以江南士人為多,漸漸成為了一個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鬆散型政治集團,這引起了其他政治權利集團的注意和攻擊,即《明史》所謂之「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由是東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7)
當時東林黨人的主要對手,是萬曆身邊的宦官們和依附於其的齊、楚、浙黨,由於這個集團的主力是宦官,所以又被稱為「閹黨」。
相對而言,東林黨人的政治主張要求政治清明,致力於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生產力發展,因此得到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支持,但也遭到了和萬曆有近水樓台之便的「閹黨」的激烈反擊。
到了天啟中期,宦官魏忠賢終於一枝獨秀獲取了天啟的寵信,形成了繼奸宦劉瑾之後明朝勢力最強大的一個「閹黨」集團,齊楚浙諸黨也爭相依附。他們和東林黨人的斗爭,也開始從朝議疏章之爭一變為生死之爭,達到了斗爭的頂峰。
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東林黨人楊漣因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被捕,與左光斗、周順昌等人下獄被殺。魏忠賢為徹底消滅東林黨,隨即主使編寫了《三朝要典》,並借「紅丸」「梃擊」「移宮」三案毀東林書院,東林黨中堅分子顧大章、高攀龍、魏大中等人也先後被迫害致死。齊楚浙黨則乘機效仿,將東林黨人名單在全國張榜,一榜上百人到五百多人不等,上榜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奪,魏忠賢黨羽又做《東林點將錄》,把著名的東林黨人分別冠以《水滸》一百零八將之綽號,以為手冊,試圖徹底消滅東林黨。
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對東林黨人的血腥迫害,直至崇禎帝登基消滅魏忠賢集團,為東林黨人平反昭雪後才得以停止。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兩黨的斗爭就此結束了,實際上崇禎二年的袁崇煥冤案,就是這一政治斗爭的延續。東林黨和閹黨之爭,是明朝最厲害的黨爭,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黨爭。雙方的爭斗自萬曆年間開始,一直持續到南明滅亡,而且始終是晚明朝野政治格局和權利斗爭中的重中之重。
F.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用什麼樣的方式羞辱大臣
因為明世宗不是孝宗皇帝的親兒子,因此他剛剛登上皇位之時,當朝首輔楊廷和就上奏章說,世宗「宜稱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興獻王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也就是說,世宗要過繼給孝宗皇帝為子,要管孝宗皇帝叫爹,而要管自己的親爹興獻王叫叔父了,但是,由於世宗是興獻王唯一的兒子,楊廷和就建議把益王的二兒子再過繼給興獻王。
這樣把兒子換來換去的奏章,使世宗感到十分不滿,認為父母怎麼可以如此地顛倒,他從湖北安陸接母親蔣氏入都,蔣氏聽說了朝臣們的這個決定,也特別地生氣,道是自己的兒子怎麼一下子成了別人的,於是留在通州,拒不入京,於是,世宗就堅決不批楊廷和的奏章。
世宗皇帝的態度如此強硬,朝臣們卻也是毫不相讓,或許他們吃夠了那個把禮儀規矩當狗屁的武宗的苦頭,所以對於這個新皇帝,就一定要對他確立起禮儀的權威來,於是朝臣們統一口徑,獻上一篇《崇祀興獻工典禮》,一定要皇帝管自己的親爹叫叔父。
但有個小臣張璁,很會揣摩皇帝的心意,就上書一篇,引經據典地給皇帝找出可以管自己的爹叫爹的理論根據,皇帝很高興,可朝臣們一致認為這傢伙是大大的姦邪,把他趕出了京城,這時宮里恰巧發生了火災,於是首輔楊廷和便上綱上線,說這是老天爺對違反禮教之徒的懲罰,只有世宗管爹叫叔父,才能得到老天爺的寬恕,皇帝雖然至高無上,但畢竟只是「天子」,上天發了話,不敢不聽,只先好向朝臣們妥協。
但是,皇帝的妥協只是暫時的,火災一過,他又舊事重提,還是堅持要管自己的親爹叫爹,由於那個小臣張璁,朝臣們的統一戰線維持不下去了,根據世宗是否該管他親爹叫爹,出現了兩大派別,一派反對,以首輔楊廷和為代表;一派擁護,以張璁為代表。
這個張璁由於合了世宗的心意,已經被擢升為翰林學士,兩派爭得熱火朝天,個個引經據典,理論充足,皇帝於是聽得暈頭轉向,不過按他的心意,肯定還是要叫自己的親爹為爹的,所以,就把反對的最厲害的首輔楊廷和罷免,一時間很多朝臣紛紛辭職,但皇帝鐵了心要管親爹叫爹,對此也聽之任之,君臣爭執不斷升級,最終釀成了一件轟動朝野的大事。
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這年七月,堅持皇帝應該管親爹叫伯父的朝臣,一起聚在左順門外,匐伏跪下,不停地大喊著「太祖皇帝,孝宗皇帝」,放聲大哭,聲勢之大,連金鑾殿上的瓦片都搖晃起來,他們宣稱,要是皇帝不管親爹叫叔父,就一直跪著哭下去。
百官如此大哭,自然驚動了紫禁城裡的皇帝,他看到如此鬧法,也很心煩,就叫了個太監出去,勸那些大臣散去,但這些大臣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一定要世宗叫自己的親爹為叔父,一來二去,終於把世宗惹惱了,他下令讓錦衣衛把哭聲最大的官員一百三十四人統統抓起來投入詔獄。
第二天,又把剩下的90來個人也抓了進去,並且做出決定,對這些大臣統統扒掉褲子打屁股。
扒掉褲子打屁股是有明一代刑罰的特色,但是這種刑罰只是針對那些平民百姓的,世宗認為既可以被打屁股於公堂之上,那麼大臣安得不能被打屁股於朝堂之上,於是,在皇宮左順門哭諫大臣134人統統被拔掉了褲子打屁股,一時放眼望去,只見陽光下一片白花花的屁股,倒也景象壯觀。
行刑官一聲令下,打屁股開始,頓時響起一陣噼里啪啦之聲,那些挨打的大臣們,起初還要堅持一下,後來也就忍不住疼痛而大聲呻吟起來,一時間此起彼伏的呻吟之聲,和打屁股的噼啪之聲相匯集,弄得好像人間地獄,世宗還不解恨,第二天又命令把那哭得最凶的帶頭7人再打一遍,兩次廷杖,共打死17人,這場讓大臣「扒掉褲子打屁股」的事件被稱作明朝的「大禮儀」。
嘉靖七年六月,已經編纂成書的《明倫大典》對這場扒掉褲子打屁股的「大禮議」作了權威的總結,並給那些反對他管親爹叫爹的大臣們統統治罪,開始上奏章的當朝首輔楊廷和被革職為民。
嘉靖十七年,朝廷追認興獻王的廟號為「睿宗」,供奉於太廟,地位在明孝宗之下,明武宗之上,至此,明世宗的親爹完全等同於先代正式皇帝,這場驚心動魄的「大禮議」,以明世宗全家的全面勝利告終。
G. 「狗官」的由來:侮辱大臣最有創意的3個皇帝都是誰呢
在中國的帝王史上,曾出現許多明君英主,他們不僅知人善用,而且對朝中大臣都十分推重,從不侮辱屬下的大臣。但是也有不少庸帝昏君,不僅整日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窮奢極欲,而且隨意侮辱朝中大臣,或開心取樂,或發泄怨氣。縱觀中國數千年的帝王史,可以看出有三個皇帝侮辱大臣最有創意。第一個創意皇帝是西漢時期的漢靈帝,他發明了稱呼大臣為「狗官」的創意。漢靈帝喜歡養狗,把狗喚作「愛卿」,久而久之,狗官就開始在大臣中慢慢傳開了。
很多人認為皇帝就是權威,在封建年代就是最高的存在,其實也不盡然,有些皇帝就因為說錯話或者做錯事而被大臣懲罰,輕的關進小黑屋子反省,重的當場就毆打起來,皇帝也很無奈,又能怪得了誰呢?
要說史上第一個敢對皇帝動手的人那就是伊尹了,作為商初的重臣,他掌握著政府實際的權利,在當時,他的命令沒人敢違背。後來年輕的太宗繼位,反對伊尹,想給他點苦頭吃吃,於是整天嬉戲作樂,流連於酒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