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休閑服飾 > 福順服飾褲子

福順服飾褲子

發布時間:2022-07-18 12:08:29

Ⅰ 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和民居

蒙古族——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高山族——台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里,象徵著長生不老。

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徵吉慶有餘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壯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徵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餘(魚)、五穀豐登、余錢余糧。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景頗族——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藉以祈願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乾等做成的「普羅」,用麵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饊子)、「亞依瑪扎」(花邊饊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Ⅱ 介紹白族的服飾 文化 建築 飲食 節日

【文化藝術】
白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祖國的文明作出貢獻。蒼洱新石器遺址中已發現溝渠的痕跡。而在劍川海門口銅石並用遺址中發現居民已從事飼養家畜和農耕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洱海地區已出現青銅文化。蜀漢時,洱海地區已發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築蒼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數萬頃;修治高山梯田,創建了鄧川羅時江分洪工程。南詔有自己的歷法,明代白族學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煒的《奇驗方書》等,都是總結了古代天文和醫學的代表作。
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唐代建築的大理崇聖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級,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劍川石寶山石窟,技術嫻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國石窟造像的共同點又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我國石刻藝術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來修建的雞足山寺院建築群,斗拱重疊,屋角飛翹,門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層層的人物花鳥,巧奪天工,經久不圮。它們都出於有名的「劍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藝術造詣很高,元明兩代王朝所取的高藝漆工,大都從雲南挑選;大理國的漆器傳到明代,還一直被人視為珍貴的「宋剔」。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帝國主義盜走的「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畫家張順、王奉宗的傑作。它將南詔建立的神話傳說,用連續的短畫形式精妙的描繪出來,生動優美,是我國珍貴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張盛溫創作的「大理畫卷」,被稱為「南天瑰寶」。該畫全長十丈,一百三十四開,以「護國人王經」為主題,畫著六百二十八個面貌不一樣的人像。筆法精緻嫻熟,工巧細膩,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珍品。
古典戲曲"吹吹腔"發展起來的"白劇",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準較高,各種人才輩出。
古代白族有音樂舞蹈相結合的踏歌。民間流傳的《創世紀》長詩,敘述了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會「天下頂太平」、「不分貧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沒有階級壓迫剝削的平等生活。南詔白族詩人楊奇鯤的《途中》、楊義宗的《題大慈寺芍葯》、《洞雲歌》等詩被稱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詩》中。《望夫雲》、《蛇骨塔》、《殺州官》、《鉤曰頭》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中的英雄人物。南詔有名的《獅子舞》,在唐朝時已傳入中原,《南詔奉聖樂》在唐朝宮廷里被列為唐代音樂14部之一。《白族調》是流傳甚廣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後一句五言)的格律詩。15世紀中葉,有些文人應用這一民歌形式寫下了有名的詩篇,如楊黼的「詞記山花碑」。白劇「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
根據《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所載,南詔時已有《張氏國史》、《巍山起因、鐵柱廟、西洱河等記》的歷史著作。大理國時期也有《白史》、《國史》,都已失傳,僅《白史》片斷散見於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書《白古通》、《玄峰年運志》雖已失傳,但都是明代雲南地方史著作《滇載記》、《南詔野史》等書的藍本。根據史籍考訂洱海地區歷史的,有明代白族學者楊士雲的《郡大記》,該書為另一白族學者李元陽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萬曆《雲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學家王崧在總纂道光《雲南通志》時,匯集了記載雲南的書籍61種,編為《雲南備征志》2l卷,取材廣泛,體例謹嚴,是研究雲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服飾】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民居】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民族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夥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後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後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於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佔大多數;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 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後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後,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於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
兒子成婚後,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按白族的習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終身守節,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在個別地區,還有轉房的習俗,兄死後,嫂可以嫁給弟弟,稱為叔就嫂,但這種現象現在已不多見。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
【宗教信仰】
白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子,有的是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約於唐代晚期盛行於洱海地區,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閨黎」,所以又名「阿閹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後,內地禪宗傳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區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
重要節日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曰和佳期。每年夏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曰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新中國成立後,三月街已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
火把節於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舉行,是白族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樹做桿,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桿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節的中午,人們帶上小火把、紙錢、香燭、供品,到祖墳前掃墓、祭奠。小火把點燃後,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桿後方能回家。墓地如離家甚遠,則在家裡祭祀。
太陽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飯,扶老攜幼出門觀賞火把和跑馬。跑馬的有大人、有小孩。繞火把跑三圈後,才能向遠處馳騁。不跑馬的,就挨家挨戶欣賞各家門前的火把,看誰家火把精緻美觀。在全村的大火把點然之前,年輕的媳婦們打著傘,背上新生嬰兒在火把下轉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桿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
火把節的尾聲還要跳火把。午夜前後,把狂歡時燃燒著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個接一個地從篝火來回跨越兩三次,祈求火神「禳災祛邪」。要看誰跳跨得高、跳得遠,直到興盡為止。
大理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們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吸引著眾多的旅遊者。 白族民居建築有著獨特的風格。住房多採取 三房一照壁 或 四合五天井格式。他們十分重視門樓建築和照壁、門窗雕刻及山牆彩畫的裝飾藝術。門樓裝飾,通常採用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磚和青磚等組成串角飛檐,花枋精巧,斗拱重疊,雄渾穩重,美觀大方,體現了白族勞動人民的建築才華和藝術創造力。
白族人民偏愛白色,他們建房的總體色調是白色,白族傳統服裝的色調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對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領褂;婦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藍色、紅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著綉花的小圍裙。已婚婦女的頭飾一般是藍色。姑娘是把辮子和一根紅繩結在一起,然後把一塊五顏六色的手貼纏在頭上,雷白的纓穗在頭右邊飄飄灑灑,很能顯出姑娘的嫵媚。
大理白族酷愛花,幾乎家家都種葯,當地有 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之說,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帶有花字,如:金花、銀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火把節: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不能去大理的旅遊愛好者,可以去離昆明市最近的昆明市五華區沙朗白族鄉就可以一睹精彩。
戀愛
白族地區節日多、廟會多、歌會多。從春節到正月十八,幾乎天天有節日,夜夜耍龍燈。從正月到開秧門的幾個月內,月月有廟會,各村各寨都要迎送本主(即本村或本地崇拜的神主),過本主節,非常熱鬧。此外還有三月街、蝴蝶會、繞三靈、火把節、石寶山歌會、茈碧湖歌會、海西海歌會等等。這些節日、廟會和歌會為青年男女的交往和戀愛提供了極好的機會。白族姑娘和小夥子們充分利用這些機會,物色對象,對唱山歌,或者與情人幽會,借三弦和山歌傳情達意,談情說愛。
在這些節日、廟會和歌會中,白族青年男女尤其喜歡參加石寶山歌會。每逢農歷七月,數以千萬計的青年男女都要成群結隊地去參加為期 7-9 天的石寶山歌會。只見山上山下、樹林崖邊、廟宇里外,以處是參加歌會的姑娘和小夥子。姑娘穿上節日盛裝,精心打扮,小夥子精神抖擻,人人背龍頭三弦。只聽三弦聲聲,歌聲陣陣,此起彼伏,晝夜不絕,場面十分壯觀。姑娘和小夥子可以用歌唱對與對方相識,可以用歌唱向對方試探,也可以用歌唱詢問對方個人和家庭的情況,然後再用歌聲充分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這樣一來一往、一問一答的男女對歌,有時可達數小時乃至十多個小時,甚至幾天幾夜。通過對歌、姑娘和小夥子相識了,相戀了,甚至當場互贈了定情物,盟定了終身。
節 日: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信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為: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必須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嘩,禁止觸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須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活動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頂上的一棵大樹下進行,全寨人參加。這棵大樹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蘭坪縣白族則於每年農歷九十月間舉行原始的祭祀活動。祭祀儀式在村旁一棵大樹下舉行,以黃牛做犧牲,稱「登天牛」,這棵大樹稱「天牛樹」。「登天牛」和「天牛樹」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 伐,禁止在樹下大小便。
【禮儀禁忌】
1 、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 挪衛你(謝謝)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準蹺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2 、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食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3 、 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婦女懷孕後,以系合頁雙屋圍裙,並將頭頁對折別在腰間作為有喜的標志。外人見了,要懂得注意重點保護。倘若誤傷了孕婦,要擔保到產後母子平安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懷孕婦女不能進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嬰兒落地後,誰第一個跨進產婦家的門,誰就是踩生。白族認為,誰來踩生,將來孩子的脾氣就像誰。白族最忌諱戴孝的人來踩生,所以嬰兒降生後,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門口撒三道弧線,並在門檻上纏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還要在青篾子下加一隻草鞋,有的還在大門上釘一個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送一碗新鮮稠米湯、紅糖、雞蛋、甜白酒和一土鍋豬蹄子燉韭菜根給產婦吃。產後第三天早上,產婦家要請粥米客 或稱 稀飯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籃提著雞蛋、紅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賀。大理、劍川一帶的白族,婦女產後,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民族飲食
大理白族地區的日常飲食,隨當地物產不同而有所差異。平壩地區的百姓以稻米、小麥為主食,住在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卜、茄子、瓜類、豆類及辣椒等。在白族飲食習俗中,下列幾種較具民族特色。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餚。這是將整隻豬或羊置於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黃色時為止。吃時將肉切成肉絲或肉片,佐以姜、蔥、蒜、燉梅、辣椒、蕪美等調料,又香又鮮,為款待貴客的民族佳餚。

海水煮海魚 ("活水煮活魚"或者叫"酸辣魚")
洱海邊的漁民煮魚時,特別是烹煮當地稱為「油魚」等肥美魚兒時,一般都不用油煎。他們舀來洱海之水,待鍋內水沸時,放入鮮魚,再擱上濃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鮮美麻辣,俗稱「海水煮海魚」。
下關砂鍋魚
這是下關的地方特色菜餚。將洱海的肥美鯉魚,剖腹洗凈,抹上少許精鹽,腌上十來分鍾,與火腿片、嫩雞塊、鮮肉片、豬肝片、冬菇、蛋卷、肉丸、海參、豆腐、玉蘭片等各種適量配料,同置砂鍋內,再撒入適量的胡椒、精鹽、味精等調料,置炭火爐上文火k煮而成。食時,將砂鍋以盤襯墊上席,即熱氣騰騰,又鮮美可口。
燉梅
大理地區產梅,尤以洱海東岸,綿延百里的半山半壩地區到處是梅樹林。梅有苦梅、鹽梅兩種。用苦梅製作的燉梅,是白族人民喜歡的調味品。燉梅是將苦梅放入沙罐,加上鹽和花椒,蓋嚴後,置於火塘正中,周圍堆上稻殼,點燃後,用微火連著燉上一至兩天。這時,黑色的燉梅味道酸香異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調料,或加上紅糖做成燉梅湯。燉梅耐貯,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壞。
雕梅
產於洱源縣的雕梅,製作時先用石灰水將鹽梅浸泡。取出晾乾後,用小刀在梅向上雕刻連續曲折的花紋,並小心擠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縷,壓扁後其狀似一朵朵盛開的菊花。這時,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紅糖浸漬。幾個月後開瓶取出,雕梅色澤金黃,清香四溢,是洱源縣出產的上乘果品。
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並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志。因為當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須依俗給婆家送上一盤姑娘製作的雕梅作為見面禮。新婚之夜,新娘要為親友賓客擺設點心甜席,此謂「擺果酒」,案十上陳列著新娘帶來的蜜錢、乾果、雕梅款待客人,並讓大夥品評。於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們制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還稱得上是一種工藝美術品。
餌塊
餌塊又稱粑粑,是廣泛流行於雲南的傳統小吃。但是,大理餌塊別具特色:將蒸熟的米團,放在大理石墊板上,用工搓揉。包入糖和核桃鹽、鹵腐等,置炭火爐*烘烤。這種現揉現燒的餌塊,軟香可口。
乳扇
洱源鄧川壩,土地肥沃,水草豐美,這里的農家素有飼養乳牛的傳統。當地出產的乳扇,為遠近馳名的特產。制乳扇時,先將鮮牛奶發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鍋內加熱至60C一70℃,隨即傾入鮮牛奶,並用竹筷輕輕攪動,使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等漸漸凝結成絮狀,再用竹筷攤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風干而成。
黃中帶白、純潔光亮、薄似紙張的乳扇,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豐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吃。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黃色,取出置涼,又脆又香,尤為可口。孔詞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餚,是祭祀的必備供品,也是饋友的佳品。
烤茶
烤茶是白族的傳統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設置了鑲以木架的鑄鐵火盆,上面放有一個鐵三角架,來了客人,主人便讓客人到堂屋落座,並在火盆升火,放上砂罐准備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熱後,放入茶葉,迅速抖動簸盪煨烤。待茶葉烤至徽黃色,飄逸出清幽的茶香時,沖入一勺開水。這時,只聽「佣」的一聲,被沖起來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綉球花狀,堂以立時飄逸一股誘人的茶香。這一沖茶之聲,又響又脆,因而又稱烤茶為「雷響茶」。
待茶泡沫落下砂罐時,便可沖入開水,斟茶獻客了。煨烤的茶水,茶色澄黃,濃香撲鼻。烤茶一般沖水三道,邊煨烤邊品茗:初飲覺得其味微苦,再品則甘香醇厚,最後一道更覺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滿齒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謂「頭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飲第二道茶時,還往茶內放入核桃仁片、紅糖、蜂蜜和幾粒花椒,別具一番風味。

烤茶的茶具也很別致。烤茶的砂罐粗糙,而茶盅卻為小巧玲瓏、潔白晶瑩的瓷杯。按照「酒滿敬客,茶滿欺人」的習俗,主人斟茶要少,僅以品啜一二口為宜。當主人雙手高舉茶盅向客人獻第一盅茶時,客人接茶後應將它轉敬主人家中的最年長者和座中長輩,彼此謙讓一番之後,客人方可品茗。這時,客人一邊品啜,還要一邊贊賞茶味的甘香,欣賞茶盅的精巧。因而,白族的烤茶習俗,堪稱一門茶道藝術。
白族烤茶所用的茶葉,多為下關淪茶。下關向為制茶中心,這里出產的散茶,遠銷西藏、四川等地。因路途遙遠,常遭風雨,損失甚大。後來將散茶壓成碗形茶塊,不但耐儲易運,還不失茶味。茶葉運至地處長江、淪江匯合口的四川滬州時,茶商為廣銷此茶,便宣傳道:「淪江水,下關茶,香高味醇品質佳」。久而久之,四川人便將下關出品的茶葉稱為下關注茶。於是,這種茶味醇厚,湯色澄黃,香氣馥郁,解渴提神,又有消食行氣、散煙醒酒之效的下關淪茶,便聲名遠揚了。
豬肝胙
霜降過後,鶴慶的一些農家開始宰豬了。這時,他們照例要腌制白族傳統風味食品——豬肝胙。
豬肝胙的製法大略如下:將新鮮豬肝、豬肚、豬大腸和排骨等洗凈,入鍋煮成半熟,撈起來晾涼後,把豬肝、豬腸、豬肚切塊,將排骨剁成小節塊。然後,再按10%的比例放入鹽巴,12%的比例配辣椒粉,以及150一200克的花椒粉、50—100克的小茵香粉和烈性.酒1斤,調勻拌和後,裝入陶罐,壓緊,封嚴,置於通風陰涼之處。
經三四個月以後,可開罐食用了。啟封時,一股豬肝胙特有的香味便飄逸出來。食用時,用一碗盛上豬肝昨,放入飯甑蒸局。蒸後的豬肝脾光潔油亮,香味誘人,吃起來麻辣咸香,鮮嫩可口,是白族農家款待親友的上好下酒菜。如果食用米線、面條,用它作蓋澆菜,其味更佳。
白族賀新房習俗與祝賀歌在白族地區,起房蓋屋是人生三件大事之一,自然也就要舉行隆重熱鬧的儀式,還要按儀式 進程吟唱祝賀歌。

建蓋新房先要擇吉日動土砌石腳,石腳砌好後隔幾個月 (有的地方要隔二至三年,白族稱這段時間為歇牆)才擇吉日開工營造。在營造中要唱祝賀歌。祝賀歌由「上樑歌」和「封 龍口」兩部分組成,分別由木匠師傅在不同時辰吟唱。「上樑歌」要在上樑的時候唱。在一派歡樂的嗩吶、鑼鼓和前來祝賀的歡聲中,當頭的木匠師傅身掛一道紅彩,接過主人遞上的大紅公雞,一進步出堂屋,一邊唱道:「大紅公雞雄赳赳,你在家中報五更,遇著主人造金屋,用你報佳音。吉日良辰放聲 唱。四鄰好友賀新聲,良辰喜慶大家唱,日子天天新。」他一邊唱一邊在人們祝賀聲中爬過腳手架,登上利用兩根中柱臨時搭起的「陽台」,面朝東西南北中各拜了一拜,又高聲唱道:「一點龍頭出學子,二點龍尾上天。

Ⅲ 和服為什麼在後面有個包袱最初始的形成原因。

日本在推古朝代,漢族服飾就逐步進入日本,奈良朝代向中國大量派遣「遣唐使」後,日本更是積極引進唐朝漢式服飾,日本民間也大舉流行所謂「唐風」服裝,日本今天的「和服」,就是在唐朝漢式服飾基礎上形成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現在日本的「和服」倒更應該稱為「漢式服裝」,因為和服的歷史比漢式服裝晚得多,而且和服是漢式服裝的仿製品或翻版,完全繼承傳統漢裝寬衣大袖,不用衣扣的主要特徵。女式和服採用寬大的腰帶束住衣服,腰帶要在背後打個結,打結的花樣多種多樣,有的看上去像個小包袱,以至於有人認為日本女人在和服後面背個小包。

Ⅳ 清朝福晉的衣著描寫。

後妃朝服制度:

1.朝褂
(1)皇後、太皇太後、皇太後、皇貴妃朝褂,按《大清會典》規定,有三種款式,均石青色,織金緞或織金綢鑲邊。這三種朝褂領後均垂明黃色絛,絛上綴飾珠寶。朝褂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時胸前掛彩帨、領部有鏤金飾寶的領約、頸掛朝珠三盤、頭戴朝冠,腳踏高底鞋,華美絕倫。
①圓領對襟,有後開裾,缺袖的長背心,自胸圍線以下作襞積(褶襇),其紋飾在胸圍線以上前後綉立龍各二條,胸圍線以下則橫分為4層,第1第3兩層分別織綉行龍前後各2條,第2第4兩層分別織綉萬福(蝙蝠)萬壽(團壽字),各層均以彩雲相間。
②圓領對襟、缺袖、後開裾、腰下有襞積(褶襇)的長背心,紋飾前胸後背各織綉正龍一條,腰帷織綉行龍4條(前後各2條),下幅織綉行龍8條(前後各4條)。三個裝飾部位下面均有壽山紋,平水江牙。
③為圓領、對襟、缺袖,無襞積左右開裾至腋下的長背心,前後身各織綉大立龍各二條相向戲珠。下幅為八寶壽山江牙立水、立龍之間彩雲相間。如果說前兩式朝褂的裝飾風格是橫分割,精美秀麗,則這第三種款式為豎分割,豪放富麗。
(2)貴妃、妃、嬪朝褂,與皇貴妃相同,但領後的絛為金黃色。
2.朝袍
(1)皇太後、皇後朝袍,分冬夏兩類,均為明黃色,其基本款式均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合。開領和袖子另有特點,開領是從領口右緣向右方折斜,故與斜領或圓領右衽的一般款式不同。袖子是由袖身與接袖(約12厘米寬)、綜袖(又稱中接袖)、袖端(即馬蹄袖)相接而成,並在腋下至肩部加縫一段上寬下窄的裝飾性護肩,領後垂明黃絛,上綴珠寶。穿時朝袍必與朝褂配套。
3.龍褂
龍褂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平袖端、長與袍相應的服裝。龍褂只能由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嬪服用。皇子福晉、親王福晉、郡王福晉、固倫公主所穿就叫吉服褂而不叫龍褂。皇後龍褂紋飾,據文獻記載有兩種類型,北京故宮所藏實物,則有三種類型,均石青色。一種飾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各一團為正龍,前後襟行龍各二團;下幅八寶、壽山水浪江牙及立水紋;袖端行龍各二及水浪紋。第二種只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及袖端不施紋彩。第三種飾五爪金龍八團,下擺加水浪江牙、壽山、立水紋。太皇太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龍褂與此相同。嬪所穿龍褂,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夔龍四,余同妃。
4.吉服褂
吉服褂形式與龍褂相同,皇子福晉吉服褂石青色,飾五爪正龍團紋四,兩肩前後各一,親王福晉、世子福晉織綉五爪金龍四團,前胸後背正龍各一團,兩肩行龍各一團。固倫公主、和碩公主吉服褂同此。郡王福晉五爪行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團。貝勒夫人吉服褂,前後織綉正蟒各一團。貝子夫人吉服褂前胸後背飾四爪行蟒各一。鎮國公夫人、民公夫人、輔國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吉服褂,均飾花卉八團,石青色。
5.龍袍
皇後、皇太後龍袍為圓領、右衽大襟、左右開裾、袖有袖身、接袖、綜袖、馬蹄袖端的長袍,明黃色。領與接袖、中接袖、袖端石青色。紋飾有三種類型。
①型:飾金龍九條,間以五色雲及福、壽紋,下幅飾八寶立水,領托前後飾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飾行龍各一,袖端飾正龍各一,袖相接處飾行龍各二。綿、夾、裘根據季節而定。
②型:織綉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飾正龍各一。襟飾行龍四。下幅飾八寶立水,余如①型龍袍。
③型:下幅無紋飾,余如②型龍袍。
6.朝裙
皇後、皇太後、皇貴妃朝裙,款式為右衽背心與大擺斜褶裙相連的連衣裙,在腰線有襞積,後腰綴有系帶兩根可以系扎腰部。冬用片金加海龍緣邊,膝以上用紅織金壽字緞面料,膝以下用石青行龍妝花緞面料,均以正幅裁製。夏用紗為之。貴妃、妃、嬪均相同,
7、朝珠
清代皇後穿朝服時,要身掛三盤朝珠,中掛東珠朝珠,兩側為珊瑚朝珠;穿吉服時則掛一盤,珠寶雜飾隨意。而皇貴妃、貴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時,中間佩戴一盤蜜蠟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掛兩盤紅珊瑚朝珠;嬪以下乃至貝勒夫人、輔國公夫人、鄉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間佩戴一盤珊瑚朝珠,另兩盤為蜜蠟或琥珀朝珠

Ⅳ 和服的簡介

1、簡介
和服(わふく,wafuku) ,是日本的民族服飾。 江戶時代以前指吳服,語出《古事記》、《日本書紀》、《松窗夢語》,源自日本本土彌生服飾結合東吳服飾的混血產物,德川家康時期正式稱為和服。 在稱為和服之前,日本的服裝被稱為「著物」,而「吳服」是「著物」的一種,著物除了包括吳服之外還包括馬乘袴、大紋、肩衣袴、狩衣等,這些都非源自吳服,而是源自本土的彌生服飾,屬於一種古老的傳統服飾。十二單則是彌生服飾結合吳服、唐服、鮮卑服飾的優點,後期加以改良而成,之後又有改進和創新。和服可分為公家著物和武家著物。德川幕府時期由「著物」、「吳服」改稱為和服,成為大和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
2、材料
和服的面料是《詩經》裡面的用料。《詩》曰:「蒙彼縐絺。」縐絺就是縮緬和縞。正裝冬天採用縮緬,夏天用紗羅,浴衣則用木棉。和服正裝傳統上使用的材料為並幅(小幅)反物,通常禮服服地為御召縮緬,以延續德鹿子柄絞染振袖和服川幕府大奧女中禮制。也有傳統織布機織造的夏布以及其他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指定傳統工藝品,如小千谷縮、結城綢、八丈絹等等。反物通常有染織綉多種工藝,包括江戸小紋、友禪染、草木染、正藍染、紅型染、型繪染、絞纈、刺綉、金彩等。反物沿用唐代傳統布料的尺寸,幅寬唐大尺尺二寸(36厘米),長半匹(二丈八尺左右,12米)為一反,故稱反物,一匹為一衣,故稱匹夫匹婦。
3、特徵
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地和式樣,千餘年來變化萬千。
紅染型和服
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調,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綉,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設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Ⅵ 清代後宮嬪妃服飾全套,包括護甲、旗頭,按答應、常在、貴人、嬪、妃、貴妃、皇貴妃、皇後的順序排列,

1、清朝的後妃分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根據她們不同的身份,「旗頭」的裝飾也不同。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

2、清代後妃服飾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3、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

4、朝珠:清代皇後穿朝服時,要身掛三盤朝珠,中掛東珠朝珠,兩側為珊瑚朝珠;穿吉服時則掛一盤,珠寶雜飾隨意。而皇貴妃、貴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時,中間佩戴一盤蜜蠟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掛兩盤紅珊瑚朝珠;嬪以下乃至貝勒夫人、輔國公夫人、鄉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間佩戴一盤珊瑚朝珠,另兩盤為蜜蠟或琥珀朝珠。

5、氅衣:是清代內廷後妃穿在襯衣外面的日常服飾之一,也是後妃服飾中花紋最為華麗,做工最為繁縟,穿用最為頻繁的服飾之一。清代氅衣的形制為:直身,身長至掩足,只露出旗鞋的高底。圓領,捻襟右衽。左右開裾至腋下。雙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時呈折疊狀,袖長及肘,也可以拆下釘線穿用。袖口內加飾綉工精美的可替換袖頭,既方便拆換,又像是穿著多層講究的內衣。氅衣在兩側腋下的開裾頂端都有用絛帶、綉邊盤飾的如意雲頭,形成左右對稱的形式。

Ⅶ 腿粗腰細的女生買褲子特別不好買,有哪些適合腿粗的女生穿的褲子呢

腿粗的女孩子其實也要分很多種類型,有的女孩子腿粗是粗在大腿,有的是粗在小腿,當然還有的更悲催他們是粗在大腿和小腿,粗的地方都占滿了。但是總的來說,腿粗的女孩子不是不可以穿褲子,只是需要穿一些特殊的褲子,不能什麼褲子都穿,因為hold不住。

喇叭褲也是腿粗的女孩可以選擇的褲子類型,這類褲子比緊身褲要寬松很多,不論是西裝面料還是牛仔面料,總之都會是很顯瘦的存在。喇叭褲的下擺很像是大開口的喇叭,所以得到了喇叭褲這個名字,經過強烈的視覺對比,它會讓女孩子的腳踝看起來更瘦,效果杠杠的。

另外腿粗的女孩子要注意,選擇褲子最好是直筒版型的,這樣的褲子不勒緊,還能塑造更直的雙腿。

Ⅷ 男士內褲品牌有哪些名牌內褲有哪些

男士品牌內褲如下:

  1. CK (Calvin klein)。

CK是美國第一大設計師品牌,該男士內褲品牌一直堅守完美主義,每一件Calvin Klein的男士內褲都顯得非常完美,體現了十足的紐約生活方式和男人之美。

2.C-IN2 。

是十大男士內褲品牌,著名國際品牌紐約人最愛的內褲內衣品牌之一 ,以立體剪裁內褲設計著名,在承托力方面也非常講究處。

3.D&G杜嘉班納 。

是十大男士內褲內衣品牌,成為年輕人嚮往的歐洲風格的流行標志。 D&G深深迷戀西西里的古典浪漫,結合了來自義大利的萬種風情,其匪夷所思的搭配將古典與現代生動地糅合在一起,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

4.Bench Body奔趣 。

男士內褲十大品牌,菲律賓著名的品牌,行業知名內衣品牌,於1987年登記注冊,憑借休閑服飾及貼身護理品占據了在菲律賓服裝市場第一品牌的地位。

5.舒雅Schiesser。

百多年來,除生產自家品牌外,還為Polo RalphLauren、Tommy Hilfiger等生產優質內衣。

6. JOCKEY。

世界知名男士內衣品牌,十大男士內褲內衣品牌,美國男士內衣品牌。Jockey在芝加哥賣出了世界上第一條前片有Y字形縫線的三角內褲。

Ⅸ 日本古代服裝種類

樓下的回答只透露出兩個字,無知。日本古代服飾的發展,先經歷了繩文時代,主要以麻、動物皮毛為主,起禦寒防暑作用;到了彌生時代也就是邪馬台國時代,女子著貫頭衣,大匹的布在中間挖一個洞套頭的服裝,類似如今雨披的服裝,男子的服裝為將一塊布披在肩部在正面打結,另一塊布裹在腰部在正面打結的袈裟衣,樣子接近印度的傳統服裝沙麗,此時的日本已經開始從植物中提取染料,北方稱為一部式的連衣式樣服裝,南方稱為二部式的上下分開式服裝;到了古墳時代,大和朝廷與大陸我國以及朝鮮半島高句驪、新羅、百濟之間的交流增多,女子服裝模仿中國的[筒袖]上衣,下身穿著類似韓服的下裝。男子一樣穿著筒袖上衣,搭配被稱為足結在膝蓋部位扎有帶子的褲狀下衣。那時無論男子還是女子衣領的方向都和現代相反,為右上左下,另外古墳時代養蠶業開始盛行;其後飛鳥奈良時代譴隋使與譴唐使在很多領域吸納了中國文化,和現代和服接近,前襟左上右下的服裝,飛鳥時代聖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階,將官位設立為十二個等級,決定了不同等級佩帶的冠以及服飾的顏色,奈良時代又將服裝分為禮服、朝服、制服,制定了三公服,統治階級的朝服為立領大衣狀的上衣搭配袴,女子為上衣搭配裙的穿著方式,另外也有在裳以及袴上搭配褶的穿法,奈良時代開始從前的左前衣領左下右上變為如今的右前衣領左上右下;平安時代廢止了遣唐使,逐漸演變為日本民族自身的服飾,男子服飾從朝服變為束帶,公家女子變為被稱為唐衣裳裝束及女房裝束的晴裝束正式場合的禮服,束帶、唐衣裳裝束的袖口部分不縫起來,叫做大袖,和現在的產著及長襦袢的袖子一樣,現代和服用語中叫做廣袖,特別是女性的唐衣裳裝束下穿著的下裝叫做白小袖,這種裝束特點是受京都風土以及朝廷宮廷文化的發達的影響;鐮倉・室町時代的服飾為:武家男子的服裝為直垂、女子為衣袴。這是武家階級勢力日增掌握政治權利的時代,為了方便戰斗服飾的實用性增強,裝束的表著最外面的衣服分別簡略到1件,袴與裳被省略,小袖不再作為內衣而是成為外衣出現,這也是室町時代末期到現如今和服的原型,這個時期出現了有『身八口』的和服;戰亂平定後的桃山時代,出現了以華美的美術工藝品而聞名的桃山文化。這個時代綉箔、摺箔、扎染等手工細作繁盛,染織技術飛躍進步,這個時代出現了「辻が花染」的染色技術,男子服飾為肩衣袴,女子以穿著打卦,及以華麗的腰帶,民間開始流行名古屋帶;江戶幕府由德川家康開創,德川家近300年的統治期是閉關鎖國的封建社會,庶民階級在經濟、社會層面發揮勢力,開創了町人文化繁榮的時代,元祿期(1688~1703)出現了很多被稱為元祿文樣的色調明快,多使用金線的華美小袖,這個時代的和服和當今的和服樣式上已所差無幾,可以說是小袖最終成型的時代,江戶後期,使用帶締、帶揚的太鼓結開始盛行;明治維新是日本大變革的時代,開國政策帶來了其他國家的文化,生活方式、服裝樣式急速得變得歐美化,宮中的禮服變為洋服,並且在上流社會中和洋合並的服裝滲透進普通民眾的生活中,這個時期的禮服為:男子黒羽二重五個家紋付羽織袴,女子為黑色或其他顏色純色底色的皺綢上帶有五個家紋的下擺帶圖案的和服搭配丸帶。以上就是日本古代到近代的服裝種類及發展歷程。

Ⅹ 介紹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

1.泰國 人鄉隨俗,到泰國有必要知道一些當地的風俗習慣:

1.泰國人習慣"合十禮"(即合掌躬首互向對方致禮),合十時常互致問候"沙瓦迪卡"(泰語"您好"的意思)。別人向你合十問候時,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則失禮。合十後,便不必再握手問候或告別,但僧侶對俗家則不必回禮。見面或告別時的握手禮,尚未普及流行於泰國社會。

2.緬甸 要能接受男士穿「裙子」。緬甸男人穿籠衣。要能接受當地人用手吃飯的風俗。要能習慣女士們滿臉塗粉末出現在你的周圍。緬甸人把一種植物磨成粉末,塗於臉上,用來防曬。
要能習慣緬甸人民張開「血盆大口」地和你說話。緬甸人很喜歡吃樹葉包的檳榔,所以很多當地人的牙齒都被染成了紅色。

3.印度 印度的禁忌很多,由於宗教不同,地區不同,禁忌也有差異。

帶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說蛇;節日活著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父親在世時,兒子忌纏自頭巾、剃頭;3和13是忌數,因為濕婆神有3隻眼睛,第三隻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後有13天喪期;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在市場上陳列的花懷,禁止人們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為將受到人們的厭惡。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別是婦女。在飯店、商店等服務性行業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來招呼侍者則被視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禮行為。

頭是印度人身體上最神聖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觸摸他們的頭部。千萬不要拍印度孩子的頭部,印度人認為這樣會傷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裡,也不要贊場孩子,許多印度人認為這種贊場會引起惡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製品(腰帶、表帶、鞋、衣服),特別是在聖地,因為印度教徒不殺牛,穆斯林不剎豬,耆那教徒不須殺人和動物或昆蟲。

進入印度的廟宇或清真寺,要脫去鞋子,要跨過門檻而不能踩著門檻而過。光腳進寺廟,事先要在入口處洗好腳以表示禮貌。

凡進入回教寺廟者,均不能穿短褲或無袖背心,也要求脫鞋。

凡進入錫克教寺廟者,必先戴上頭巾或帽子,然後脫鞋才可進入

4.越南 傳統節日與民俗:越南民族傳統節日與中國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其中春節為最盛大的節日。越南民風淳樸,人民文明禮貌。見面時習慣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或行握手禮,或按法式禮節相互擁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稱。越南受漢文化影響頗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越南,十世紀後,佛教被尊為國教。目前全國佛教徒約2000萬人。此外,天主教傳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約300多萬,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財神。一般百姓家裡都設有供桌、香案,逢年過節在家中進行祭拜。服飾穿著簡單,正式場合男士著西裝,女士著民族式「長衫」(類似旗袍)和長褲。飲食習慣與我國廣東、廣西和雲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飯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諱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機連續給三個人點煙,認為不吉利。不願讓人摸頭頂,席地而坐時不能把腳對著人。

姓名與稱呼】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陳、吳、黎等。與中國人一樣,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後,多數是單姓雙字名,少數也有單姓單字名。越南人在稱呼中,除了第一人稱較常用中性的「我」(發音為「堆」)外,第二人稱「你」和第三人稱「他(她介都沒有中性的人稱代詞,通常根據對方的輩份或身份來稱呼,以表示親熱或尊重。如對父輩的人,第二人稱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稱則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問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見」,通常都用一聲「召』朝上稱呼來表示。例如見面時說「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別時說「召同志」是「同志再見」。越南人稱呼對方時,一般是稱呼與最後一個名字連用,很少帶姓連名都叫,那樣被認為是不禮貌。如一位名叫阮興強的男子,可根據他的年齡和親疏程度,稱為「強伯」、「強叔」、「強哥」、「強弟」或「強先生」、「強同志」。

【服飾】古代時,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種套頭的衣服和長裙。到了中世紀,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藍葛衣。到了15世紀後,富者通常穿錦羅沙葛,參加祭掃和宴會時穿紅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們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國人進入越南後,平民的衣著開始有了較大變化,婦女穿結紐上衣和褲子。進入現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裝,婦女穿花色窄油長袍。越南婦女的長袍可以說是越南女子的國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啊娜多姿,下擺舒展,開權至腰際,活動方便。特別講究的是,越南婦女穿長袍時,還穿一條黑色或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越南婦女喜戴項鏈、手閾、戒指,多留披肩長發,或用發夾束於腦後。 【陽核挪與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種嚼食濱榔的特殊愛好。他們常將按椰擦上一點石灰膏或鹼發放火嘴中咀嚼,使模榔產生化學反應,汁不吞咽,順嘴角流出,嚼到無汁時把渣吐掉。嚼按榔通常是先苦後甜,可刺激神經,提神醒腦,除積消腫。京人還把擯榔當作信物,無論求婚、請客,均送上一顆擯榔。嚼模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風,過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歲就開始染牙。按照他們的習俗,開始嚼按榔、染牙,便象徵已經成年可以成親了。從此,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參加當地舉行的任何娛樂聚會,參加對歌,選擇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古風已日漸衰微,但在越南農村,你依然還可以看見不少老年婦女的牙齒被染得又黑又亮。在他們眼裡,保持牙齒潔白如玉是品質不良、作風不正的表現,而將牙齒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 【節日】越南也使用陽歷與陰歷,除了國家法定的節日如元旦、國際勞動節、國慶節等外,越南也過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與中國人一樣,陰歷的春節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越南有一句民謠「肥肉姜蔥紅對聯,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節到了,要為過節准備豐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門口貼上大紅對聯,高高的幡旗隨風飄揚,爆竹鳴響。從這句民謠中,可見越南人對春節的重視程度。在新年與舊年交接之時,越南人也有守歲的習慣。除夕夜,人們通常要睡歌供土兵娛樂,後傳人民間。所謂的軍鼓實際上是一隻木桶或洋鐵桶,在村頭立兩根柱子,用麻繩或鋼絲繩將桶綳緊後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繩子使其發出鳴鳴的響聲,男女雙方各站一邊,邊敲邊對歌,笑語歡歌匯集在一起,氣氛歡快熱烈。一些青年男女通過對歌建立感情,確立戀愛關系。 【祖先崇拜】越南人也和其他東方人一樣,注重孝道。在每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識。對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篤,因而對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視,世代承襲,形成規模。人們認為,親人雖然死去,但他的靈魂仍然存在,對後人還起著保護和督促作用,主宰人們的一切活動,人間許多災害禍福,都要依靠先靈庇佑與解脫。越南人每家每戶都沒有神龕、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壇,是敬奉祖先神的聖地,任何人不可觸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穢。在城裡,由於住處狹窄,祭壇的設法小型多樣。如在牆上釘塊板或使用櫃頂作為供奉祖先的祭壇。祭壇中央擺上一個香爐,兩旁是兩根香燭。香爐前擺上用細腰紅漆木盤或塑料。玻璃盤盛放的水果,此外還擺上一對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壇兩邊還貼有對聯,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孫賢萬代昌」、「福生禮儀家堂盛,祿發榮華福貴春」等。
越南人視祭把供奉祖先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養育之思。許多家庭盡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節來臨前,必須重新布置祭壇,插上香燭,擺上供品。春節三天期間,祭壇總是香火擦繞,合家吃團圓飯前,家長和族人都要禱拜。越南人對祖先的崇拜還表現在忌名上。平時,子孫忌提到祖輩、父輩的名字,如果現實生活中一些名詞與祖輩、父輩的名字相重,要迴避或用同義詞代替。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讓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亂喊,對先祖不敬。如果被別人指著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罵,被奚落或被辱罵者會認為是受了奇恥大辱,會激起深仇大很。近年來,忌名在城市已少見,但在農村,這一習俗仍保持。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風水、精靈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樹、野獸、刮風下雨等,在他們的心目中,都有精靈寄寓其中,應當供奉祭掃,以求祛災降福。如在河內棟多郡的金蓮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立於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銘。在農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樹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裡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們在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談舉止中不能冒犯它,低聲稱它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還要供奉上各種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葉茂的古樹,他們認為這些長期經受狂風暴雨、雷電襲擊的大樹能存活下來,樹下必定有神靈,因此經常有人在樹陰下,尤其在榕樹下擺設香案或在樹旁空地建蓋廟宇,風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於此。

【宗教信仰】從公元前111年中國的西漢時代起,儒教、佛教、道教開始從中國傳入越南,對越南人的意識形態起了很大的影響。從中國傳入的佛教為大乘佛教,越南人稱為「北宗」。此外還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並稱之為「南宗」,從泰國和柬埔寨傳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佔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廟不少。佛教徒忌殺生,講因果報應。重大節日、個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獻禮,聽和尚誦經。
天主教傳入越南約有500多年歷史。歷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開始到越南傳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 早到越南傳教的是奧德雷科·巴德諾和弗朗西斯·沙維爾兩位法國傳教士。法屬時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發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兩地已有教區11處,天主教信徒300萬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內、海防、河西、承天、廣南現港、波萊古、平順等地。基督教為天主教分裂出來的新教派,傳入越南只不過近百年的歷史,在越南稱為「福音」。1893年基督教牧師大衛·羅拉漢到西貢傳教,隨後陸續有牧師到越南傳教,但遭法國殖民當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腳跟。
越南南部的西寧、迪石等地的京族農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該教的全稱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為吳文昭、黎文忠於1926年創立。該教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聖道)、老子(仙道)、釋跡(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紙馬,要忌殺生、忌貪欲、忌葷、忌色、忌粗口,每日6點、12點、18點、24點要焚香誦經。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東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該教為佛教的變體,由越南人黃富楚創立於1939年,因黃富楚居住的村子名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義為孝和交好。與佛教一樣,該教也講慈悲。博愛、大同和因果報應,信徒多為農民,又被稱為「農民佛教」。和好教設僧侶,但不建寺廟,用一塊紅布代替神佛的圖像,信徒早晚供佛兩次,供品為鮮花和清水,鮮花代表堅貞,清水代表純潔。

在越南生活的短短幾個月時間里,我有幸看到了越南的胡志明市歡慶南部解放日的盛景。越南朋友說,4月30日對越南南方的人民來說是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在1975年4月30日那一天,越南的南方解放了。

在解放日臨近的時候,南方各城市,尤其是胡志明市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景象。

大街小巷都掛起了鮮艷的國旗,走在大街上紅旗飄飄;各單位都進行各項准備工作;各家各戶也是喜氣洋洋的……人們很容易就被這種氣氛所感染。

最令人激動的是在胡志明市的市中心的統一廣場舉辦了一個大型的民族風情園,在裡面可以看到越南的各種風土人情,是越南的一個縮影。

越南的人棋是最特別的,吸引人眼球的是巨大的棋盤,但最讓人好奇的是有人站在棋盤上,身穿有標志的服裝,他們便是「棋子」。由在場外的「統帥」指揮「棋子」進攻的路線,走棋的方法和中國的象棋差不多。「棋子」正面對壘時,兩方都盡全力對抗,互相打鬥,弱的一方就被淘汰出局。整盤棋讓人的感覺就是「活」的。

盪鞦韆也是越南的一個傳統的節目,據越南朋友介紹,每次廟會都少不了的。

鞦韆很大,架子支得非常高,拉住鞦韆的繩子外面套著的是長長的竹竿,所以盪起來時,繩子不會彎,而且弧度也大。一般鞦韆上可以站兩個人,下面有人用繩子拉。可以想像———身穿飄逸傳統服裝的越南少女站在上面,鞦韆被高高的盪起時,像飛舞在空中的蝴蝶。

「嘭嘭……」一朵朵煙花飛起,接著是一陣陣熱鬧的鑼鼓聲,往前擠一看,原來是水上木偶戲。越南水上木偶戲是世界木偶戲藝百花園里的奇葩。「水」是水上木偶的藝術生命,水上木偶戲的藝術家們把它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境地。在一陣陣爆竹聲、鑼鼓聲、螺號聲中,龍、魚、龜爭先恐後躍出水面,這些神靈的動物角色,是按照越南民間傳統繪畫藝術進行塑造,塗上生漆金粉和各種色彩,顯得質朴可愛。在水上木偶戲的傳統保留節目中,人們可以看到金龜噴水,仙女隨著「神曲」起舞的那種充滿幻想色彩的表演。

在搭起的舞台上表演的是越南傳統的戲曲,有改良戲等。表演的人身著傳統的服裝,唱著古老的曲子,跳著有節奏的舞蹈。那表演是很古老、很有特色的,受到當地人的歡迎,走到哪都會有這韻味十足的曲子縈繞在耳邊。

民族風情園里,也有品種眾多的美食展覽,有春卷、米粉、捲筒粉等有越南特色的可口小吃。在那裡參觀,不僅飽了眼福,也飽了口福。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越南的各種風土人情。

2.泰國通常稱呼人名時,在名字前加一個"坤"字,無論男女均可用,表示為"先生"、"夫人"、"小姐"之意。

3.泰國人忌諱用腳指物或指人,即便是坐著時,也不允許將腳尖對著別人,此舉被視為不禮貌的做法。撫摸對方頭顱或揮手越過別人頭頂,被視為有侮蔑之意,是禁止的動作。

4.泰國人認為右手高貴,而左手只能用來拿一些不幹凈的東西,因此,給別人遞東西時都要用右手,以示敬意。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還要雙手奉上,用左手則會被認為是鄙視他人。女士若想將東西奉給僧侶,宜托男士轉交。如果親手送贈,那僧侶便會張開一塊黃袍或手巾,承接該女士交來的東西,因為僧侶是不允許碰解女性的。

5.尊重宗教。寺廟是泰國人公認的神聖地方,因此凡入寺廟的人,衣著必須端莊整潔,不可穿短褲、迷你裙、袒胸露背裝或其他不適宜的衣服。在寺廟內,可以穿鞋,但進入佛殿時,必須脫下鞋子,並注意不可腳踏門檻。每尊佛像,無論大小或是否損毀,都是神聖的,絕對不可爬上佛像拍照,或對佛像做出失敬的動作。

6.尊重王室。在泰國處處可以見到國王和王室的人像,如硬幣、紙幣、日歷牌、掛圖等,由此可見對皇室的敬重。遊客要小心表現適當的禮儀,例如在公共場合有皇室人員出席時,最好是留意其他人的動作,跟著照做。

7.不要在公共場所做有傷風化的舉動,例如在公共場合應避免和泰國人接吻、擁抱或握手。除在某些海灘允許裸體日光浴外,在其他地方,泰國人不喜歡這種行為,盡管未觸犯法律,但是違背了泰國人的佛教理念。

飲食

泰國人主食是大米,喜歡吃酸辣食物,由於常年炎熱,習慣飲用冰茶。泰國菜式通常選用新鮮的材料,菜的味道以辛辣為主,且調味料花樣繁多,如有辣椒、咖喱、雨露、蝦醬、椰奶等等。泰國菜多數由淡素的食品組成,包括魚、蔬菜和飯,再加上一些香料和醬汁。但無論飯餐是否豐富,都必有餐湯,與我國的粵菜風格相似。

5.1、穿花格裙的蘇格蘭男人
男人穿裙子在世界不多見,蘇格蘭男人就是其中一例。頭戴小黑呢帽,身著花格裙及短襪,手上拿著管風笛,這是蘇格蘭男人引以為傲的打扮。蘇格蘭人愛穿花格裙,是因為不同圖案的花格布代表著不同的氏族,每一個氏族都為自己設計一種代表氏族精神及血緣關系的花格布裙。當氏族人穿上自己氏族的花格布,,也同時穿出了他們族人的驕傲、責任與忠誠。
2、民俗禮儀
英國人給人的印象是及保守又富有幽默感。英國人傾向於接受熟悉的事物,對於新奇或者外來的東西總是持懷疑的態度。英國人比較謙虛,自誇是沒有教養的表現。英國人非常看重一個人的幽默感。英國式幽默的出發點自我貶低,以自負為大敵,其最終目的是能夠自嘲,嘲笑自己的缺點、失敗、窘境乃至自己的理想。他們不相信華麗的詞藻和自誇之詞。英國人熱愛體育,現代形式的體育運動幾乎全是英國人的發明,如拳擊、橄欖球、曲棍球和網球等。

與福順服飾褲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會小會帽子圖片大全 瀏覽:441
怎樣分辨羊衫和羊絨 瀏覽:913
法國夢特嬌男裝 瀏覽:608
第一次穿裙子怎麼走路 瀏覽:716
大班教案帽子恰恰恰 瀏覽:250
專門清洗帽子 瀏覽:664
在褲子上蹭番號 瀏覽:380
腰細腿粗可以穿旗袍嗎 瀏覽:84
衣服怎麼扎裙子裡面好看 瀏覽:439
zara女裝襯衫長袖價格 瀏覽:583
怎麼樣鑒定古馳皮帶的真假 瀏覽:836
卡其色外衣搭配什麼顏色絲巾 瀏覽:175
白色什麼制服 瀏覽:610
衣背心衣領怎麼挑視頻 瀏覽:836
三歲寶寶便褲子看哪個科 瀏覽:407
女裝折扣批發商 瀏覽:193
昌崗有男裝批發么 瀏覽:845
衣衫怎麼搭配 瀏覽:615
美女玩扒褲子的游戲的視頻大全 瀏覽:517
童裝品牌迪迪鹿男毛衣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