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觀後感
近期,央視1套正在熱播電視連續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盡管該劇在評價文化大革命的問題上,懾於傳統框架,未能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出發客觀公正地評價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必要意義,但它能夠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兩彈一星」研製的國際國內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記錄了毛澤東、周恩來等共和國開國元勛、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與錢學森、郭永懷、王淦昌、鄧稼先、王永志等一大批新中國傑出科學家的不朽功勛。因此,該劇應當說是一部難得、可貴的優秀電視劇。
歷史事實和社會現實告訴人們:
毛澤東時代用短短28年時間讓東亞病夫千瘡百傷的中國走向了世界民族前列。
那是一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奮發有為的時代;
那是一個朝氣蓬勃,生機盎然,健康向上,百廢俱興的時代;
那是一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的時代;
那是一個同舟共濟,同甘共苦,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時代;
那是一個人民領袖大公無私、率先垂範,帶領出千百萬優秀共產黨員和國家幹部的清正廉明時代;
那是一個人民領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大眾衷心擁護共產黨和領袖的社會文明時代。
一.毛澤東時代,民族凝聚力和戰鬥力世界第一
一是國內人民的凝聚力空前的強大。政治上。黨在群眾中的威信高,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大,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組織的周圍;黨員和群眾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黨的幹部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貪污1萬就槍斃。殺了劉青山、張子善後,地廳級和省、部級以上幹部找不到一個經濟罪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大幹社會主義!建工廠、修水庫、育雜交、強國防!勞動者地位上。農村三級所有的集體經濟日益強大。城鎮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占絕對的主體地位;國有資產和自然資源掌握在公眾的手中。勞動人民是主人,受尊重;提拔重用、當勞模靠實干;工人、農民不但當幹部,還能當國家領導人;幹部與群眾一樣要參加勞動。社會治安上。無產階級統治資產階級,剝削階級的代理人不能亂說亂動。城鄉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犯罪率很低,賣淫、嫖娼、吸毒、賭博全絕跡;群眾不知黑勢力啥意思;幾乎家家夜不閉戶,公眾安全!沒有婦女被拐賣;人們不知道啥叫防盜門。偶然抓到一個犯罪分子或在干壞事的地富反壞右,嚇得向人民群眾跪地求饒。人民教育、城鎮住房、城鄉醫療低收費或免收費。不存在看病難,農村合作醫療、城市公費醫療,沒有醫院不救人。
二是在國際交往中,沒有誰敢欺負中國人。那時中國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綜合國力相比各有上下。既使是與美國處於交戰半交戰狀態,美國最多隻敢在我國周邊與中國人干,如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與中國人幹了兩次,而且,最終是以美國人的失敗、中國人民的勝利而告終(美國將軍承認他們沒有打勝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人類史上第一次用導彈打下了美國的高空偵察機。為牽制蘇聯,美國總統跑到中國來與中國建交,並鄭重承諾保證限期美國軍隊和導彈軍艦撤出台灣。美國、法國、日本等更是對中國人民「守誠信」,不敢買武器給台灣,不敢接見台灣和西藏的分裂主義分子。中國人民解放軍收回了西沙主島,保住了珍寶島,周邊國家沒人敢侵佔中國海域和領土。
二.毛澤東時代,科技原創力強大,有的達到世界一流
一是各級各類工業、農業科研所在全國各地建立。一大批愛國的人民科學家,放棄國海外優厚的經濟待遇,毅然決然回祖國搞社會主義建設!大學生包分配、成為祖國建設的中堅。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科學與生產相結合,培養一大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科技人才。
二是科技原創能力強大。漢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胰島素、復方蒿甲醚、針刺麻醉手術、針刺治癒聾啞人、人造衛星、導彈、核潛艇大型噴氣客機、內燃鐵路機車、現代海船(包括廾十萬噸集裝箱輪)、微電子、衛星回收、計算機、直升飛機、高性能航空發動機、大規模集成計算機、CPU(我們還出口到日本)、(現已經起步的殲十、神5載人宇宙飛船還是70年代的技術)、反導系統,蠶式導彈、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小麥高產等世界聞名。建成下水的高科技的「向陽紅」、「遠望號」系列船泊技術是毛澤東時代的產物,「遠望號」系列船其技術高度至今難以逾越,導彈驅逐艦(下水真正時間是1969年),各個領域創造了無數第一。那時的報紙經常報道國家創造發明和與世界水平的差距,也和美蘇水平進行對比,有些技術是超美蘇的。
三.毛澤東時代,航空航天工業躍居第三
一是航天工業創奇跡。1970年第一顆衛星上天、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成功、衛星回收成功等標志中國的航天工業躍居世界第三。
二是航空工業飛躍發展。1954年,中國第一批飛機及其發動機試製成功,兩年以後,中國首次試制的殲五噴氣飛機獲得成功,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成批生產噴氣飛機的國家之一。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二十多年中,它與我國的航天事業比翼齊飛,迅猛發展,各個系列型號的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陸續飛上藍天,而運十的研製成功,正是我國當時航空工業飛速發展的集成和寫照。1980年9月運十首次試飛成功後,美國道格拉斯一副總裁看了飛機之後說:「你們航空工業一下子趕上來了15年」。至此,我國航空工業的規模和科技水平一躍成為僅次於美蘇的第三大國。
但是因為保密需要,航空航天工業的許多產值沒有計算和公布。
四.毛澤東時代,核工業躍居第三
1964年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1967年生產了第一枚氫彈,製造了強大的核潛艇,中國一躍為主要的核強國。記住,核工業產值等有關數據,也因為保密需要,沒有計算或對外公布。
五.毛澤東時代,軍民兩用的「三線工業」、船泊工業等躍居世界第三
以核潛艇、「向陽紅」、「遠望號」、導彈驅逐艦的下水為標志中國的船泊工業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有些技術是超美蘇的。大量的裝甲車、坦克、戰術戰略導彈、各類兵器、兵車研製成功,標志中國的「三線工業」、船泊工業躍居世界第三。因為保密需要,沒有計算工業產值。
六.毛澤東時代,中國經濟實際位居世界第四位
據《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1994年出版)提供的資料,1978年棉紗產量躍居第1位;原煤躍居第2位;鋼產量第4位……石油由過去有名的「貧油大國」一躍為「第8位」。糧食、肉類、食物油產量躍居第1或第2位;棉花產量躍居第3位。
到1980年中國主要工業品產量為:棉紗由32.7萬噸增至293萬噸;煤炭由4292萬噸增至6.2億噸;發電量由45。5億度增至3006億度;化肥由7萬噸增至1232萬噸;水泥由141萬噸增至7986萬噸;石油由20萬噸增至10595萬噸;自行車由2.1萬輛增至1302萬輛;鋼鐵由97.8萬噸增至3802萬噸;棉布由25.2億米增至134.7億米;機床由0.16萬台增至13.4萬台;汽車由0增至22.2萬輛;拖拉機由0增至9.8萬台;手扶拖拉機由0增至21.8萬台;鐵路機車由0增至512台;化纖由0增至45萬噸;縫紉機由0增至768萬架; 手錶由0增至2216萬只。
鄧小平同志1979年3月30日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動情地說:「毛澤東時代三十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 。
綜上分析得出,毛澤東時代,中國農業世界第一位,中國工業按不完全統計計算是世界第六位,綜合上面第3、4、5、6條,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工業按完全統計計算應該是世界第四位。中國經濟實際排位世界第四位。
七.毛澤東時代,國民財富年均增長6.5%,遠高於世界同期增長率
據《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1994年出版)提供的資料,從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的時間里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達6.5%;而同期世界的增長速度是3%,美國是4.3%,日本是6.7%,英、法、意還低於美國。這就是說中國的發展速度是世界同期的2倍多,遠遠高於美、英、法、意等,與處於高增長期的日本差不多。
這樣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僅在我國是史無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遠遠超出了戰後世界每年平均增長的速度。
世界銀行提供的資料表明,GDP世界年均增長速度在五六十年代為4.8%,70年代為3.4%,80年代為2.9%,其中屬於發達國家的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增長率60年代為4.9%,70年代為3.2%,80年代為2.6%,都比毛澤東時代的增長速度低得多。
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用短短28年時間,把一個極貧極弱、一窮二白、屢遭侵略、滿滿目瘡痍的舊中國,一舉建設成為僅次於美蘇日的第四大世界強國。
有人說了,那個時代物資匱乏,吃不飽、穿不好,消費水平很低,生活水平不高,這是事實,但你總不能在你吃完第十個燒餅吃飽的情況下、就來否定前九個燒餅墊底吧,做人要有良心。
毛澤東主席帶領無數革命先輩打下江山以後的28年,是為了我們日後發展經濟打基礎的28年。是為了讓我們早日過上好日子不顧個人得失、流汗流血的28年。
今天,漢奸資改精英們背叛馬克思、毛澤東主義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和經濟路線,毀壞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的政治制度,侵蝕、掠奪、賣光了毛澤東時代創造下來的國家社會巨大財富,賣光了國家和人民的寶貴資源、換來的卻是連垃圾國家菲律賓都敢欺負的東亞懦夫;更為惡劣的是:被新中國所推翻的曾經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資本主義、封建特權主義、官僚買辦主義三座大山變本加厲的快速復活,而且還孽生出危及民眾老百姓生存的以教育、醫療、住房為枷鎖的新三座大山。把一個光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折騰成一個「官員貪污腐化、國民貧富懸殊、社會兩極分化、階級矛盾日趨尖銳」的中國。
⑵ 歷史上有哪些不值得尊敬的大人物
PS:喬治六世和他的夫人伊麗莎白王太後因在二次大戰中的貢獻而在英國有相當高的評價,但「因禍得福」榮登王後及太後寶座、收獲國民愛戴的伊麗莎白始終沒有原諒愛德華八世不負責任的行徑。
⑶ 我要造原子彈,大概要投多少錢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根據最近解秘的資料,為了這枚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結合早前公布的模糊資料,中國在截止80年代初的整個核計劃上(第一代核武器的發展研製與工業體系建設),投資相當於一個寶鋼規模的鋼鐵廠――據此估計是300億人民幣。
1955年1月15日,中國啟動代號為02的核武器研製計劃。如果以此計算,十年間平均每年的原子彈發展費用是2.8億。如果是596工程,即中國首枚原子彈研製工程,並於59年作為計算起點,每年的費用是4.7億。如果極端計算,62年正式啟動第一枚原子彈試驗計劃開始,三年間平均每年是9.3億元。
根據沈志華的《援助與限制:蘇聯與中國的核武器研製(1949-1960)》一文的說明,「按當時價格統計,1947-1949年蘇聯研製核武器的開支為145億盧布,而在1951-1955年期間,僅用於原子工業和火箭技術的科研和試驗設計單位的計劃開支就有648億盧布」;「中國在三年恢復時期XX總投資僅62.99億元,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部工業投資實際完成額也只有250.26億元,按1961年的匯率計算,分別約合22.5億和56.4億盧布,遠遠低於蘇聯研製核武器的經費。」由此可見,中國第一枚原子彈雖然僅僅消耗了28億人民幣,卻是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完成的,如果估計這28億人民幣的代價,需要做一個必要分析。
根據彭德懷1957年發表的《軍事建設概況》一文的解密:「一九五六年我國軍費的開支是六十一億一千六百萬元,占國家總支出的百分之二十。在這里邊,用於吃、穿、訓練、裝備修理、辦公雜支、工程建築、動員復員的費用,佔去了大部分,而用於裝備購置費用的只佔一小部分。在這種情況下,顯然想迅速提高軍隊的裝備質量,是很困難的。一九五七年度的軍費預算是五十五億二千三百萬元,較一九五六年度減少將近六億元。在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前兩年中,還要准備進一步減少。」
提供一些比較數據:
1.三年朝鮮戰爭總費用62億元人民幣,其中蘇聯提供的裝備費用是幣30億。(《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的資料是100億美元,錯得離譜。)
2.一九五九年國家預算中,國防費58億元;債務支出11億元;對外援助支出6億元;其他支出2.7億元。
3.大躍進較普遍的估計損失為1200億。
4.償還蘇聯債務總額是59億,每年10億。
5.1956年,周恩來宣布無償贈送越南8億人民幣。
6.中國免除了朝鮮戰爭中對朝鮮援助的14.5億盧布(折算)債務,54-57年援助16億盧布。
中國的核計劃在58年全面展開,到了62年,經過是否下馬的討論以後,轉入決戰階段。中國的原子能工業建設目標是小而全,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以前基本完成了工業體系的建設。第一枚原子彈動員了20個部(院)和20個省市自治區的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參與人數達數十萬人。根據另外的資料,從鈾勘探到製造出第一顆原子彈,按1957年的價格計算,約107億元人民幣,按1981年的價格計算,約128.6億元人民幣。如果這份資料可靠的話(孤證),每年耗資10.7億元。
毛澤東對來訪的蒙哥馬利元帥說過:「我們用很少的一點錢搞試驗。我們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這句話含義應該是核試驗的費用很少,核工業建設應該不屬於核試驗范疇以內。在軍事系統內的投資屬於國防開支的一部分,而周邊建設,如用於鐵路等的建設屬於國家基礎投資,按正常估計不在核計劃費用計算之列。同樣,中國科學院等非軍事系統的原子能單位應該也不在核計劃開支中被計算,但是核工廠等直接隸屬於軍事系統。總體來說,雖然核計劃項目龐大,主要費用在國防開支中列出,一些基礎建設則是XX的投資。中國當時的原子能計劃絕大部分在軍事系統內進行的,這對評估提供了便利。可以認為除了核計劃的直接開支以外,XX在三年恢復時期每年的基礎投資只有21億人民幣,不可能給與核計劃更多的周邊資金。另一個證據是:當年核計劃的科學家與建設者們依然吃不飽,以至於要國務院與軍隊特調糧食供應。在軍事體系以外,XX能夠給與核計劃的可調用資源沒有通常想像中的那麼多。
但是不管是按照哪一種估計,原子彈試驗是軍費開支的沉重負擔,為此擠佔了其他裝備的費用是明顯的,海軍甚至為此砍掉必須的裝備計劃,並包括下馬核潛艇計劃,以便集中力量完成596。
根據以上資料綜合估算,中國的爆炸第一枚原子彈直接耗資28億;建設核工業體系與配套開支(如鈾開采等)在數十億人民幣,最多達到80億的規模;除此以外,包括核武裝等其他開支,如核潛艇、導彈核武器開發等,總額是建設一個寶鋼的代價。這是一個雖然沉重,卻是可以承受的代價,而不是真的「當掉褲子」了。最大的估計是:為了核計劃,中國在十年間等於又打了兩場朝鮮戰爭,然而卻不再有數十萬生命的犧牲,並讓中華民族永免外敵的大規模侵略!
⑷ 中國核武器研究史
在紀念中國核試驗成功50年之際,人人總會想起「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50年來,盡管西方一些輿論常常對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武器指指點點,但中國始終強調「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有中國戰略學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而在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看來,過去半個世紀,中國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去威脅世界、獲取地區利益,中國所表現的姿態,就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
「中國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老實告訴你,約翰遜先生(時任美國總統),中國在沒有核武器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懾服於你們的核威脅。中國現在有了核武器,固然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把我們的安全感建築在核武器上。」這是1964年10月22日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題為「打破核壟斷,消滅核武器」重要文章中的一段話,體現了我國擁有核武器後的國家立場,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回想那段重要歷史,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楊承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國試驗成功原子彈,當日《人民日報》發表重要社論,鮮明提出中國的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強調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這篇社論所提出的重要思想,我國至今仍在沿用,已成為我們堅定的基本國策」。他披露,社論中的很多用語都是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親自撰寫修改的,今天看起來仍然是用詞精準、立場鮮明、大氣磅礴。
「中國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原子彈試驗獲得成功,迫使美國陷於不能無視中國的狀態。」「中國核試驗是對以美蘇為中心的、固定化的國際關系的決定性破壞,把世界大快步推向多極化。」這些是半個世紀前國際媒體報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的主調。即使當時日本國內對中國的核試驗有不少「抗議」聲,甚至剛舉行一周的東京奧運會增添了一層「緊迫感」,但共同社1964年10月18日的電文同樣認為:「中國的核試驗,不亞於1949年打破美國核壟斷局面的蘇聯核試驗,它對世界政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日本外務省官員承認,進入排外的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很難再把「共產黨中國」排除出國際大家庭。《讀賣新聞》在題為「激動的世界和日本」的社論說:「赫魯曉夫下台、中國的核試驗、英國工黨的勝利,這些相繼發生的不尋常的變化,是戰後國際政治劃時代的重要事件。」《瑞典日報》說:「中國在赫魯曉夫下台後立刻爆炸原子彈是一個諷刺。」合眾國際社稱:「心理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非白人的國家第一次打開軍事技術中最深奧的秘密。中國人已插足於一個過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進入的領域。」
美國《國民前衛》周刊1964年10月31日在談到中國核武器的影響時表示:「中國此舉不僅是警告華盛頓,也是警告東京,「東京正在美國的壓力下成為美國空軍和潛艇的正式核基地,在蘇聯和中國現在都有核武器的情況下,日本只有至少嚴守核中立政策才能有把握逃避核戰火。」「俄羅斯之聲」2012年2月進行過「美國上世紀60年代曾想把中國核武器項目扼殺在搖籃里,但怕引發世界大戰最終放棄」的報道。文章最後說,「果不其然,中國雖然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50年後,外電對中國擁有核武器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德國全球新聞網10月15日在評論「中國首次核彈試爆成功50年」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時說,核武器只是遠東崛起大國的一個發展成就,現在中國已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者」,成為製造手機、智能電視、高鐵、汽車的大國。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10月14日發表題為「中國的核戰略: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文章稱,自1964年中國進行首次核武器試驗,50年時間過去了,中國研發了一定數量的新型核武器和多次進行試驗。1992年中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6年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是避免核訛詐」
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被外界議論得最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中國項目主任顧克岡(Gregory Kulacki)近日撰文說:「10月16日,中國將紀念其首次成功核試驗50周年。1964年的同一天,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稱——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過去50年來,中國政府多次重申該聲明,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他認為,該聲明似乎是一種道德宣言或象徵性舉動,但也反映出中國的現實考量,即對中國而言,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場景都會對中國造成不利結果。因此,避免遭受核訛詐是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印度Zeenew網站今年4月刊文表示:「中國是世界上首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但巴基斯坦並未如此承諾。」實際上,印度也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莫斯科共青團員報》提到,中國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明確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原則,對外表明愛好和平的立場。中國核武器的數量將保持在最低限度,但中國的核武器數量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秘密。中國表示,其核武器數量沒有超過英國,這樣可以預計,中國核武器數量為200多枚。中國明白,發生核大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保持最低限度的核武器對某些國家實施核遏制。
預計在2021年前,中國核戰略力量在數量上不會發生大變化,中國仍將保護數量不多的核盾牌,但能夠對某些國家實施有效的核反擊。俄《獨立軍事評論》今年5月評論說,盡管中國的核力量遠遠落後於俄美兩國,但它在所有核國家中是唯一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的原則是擁有保護國家安全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懾力。
還有國際學者認為,「中國的核武器庫相比美俄來說,太小太單一,警戒狀態過低」,但事實證明,中國的核政策非常有效和巧妙。日本「海國防衛日誌」網站去年3月5日稱,近20年來,中國戰略級彈道導彈的製造尚未達到量產,而且一直控制核武數量的增加,「中國的核武器之所以未對美國的大城市構成核報復攻擊能力,是因為中國一直將核武能力控制在最低程度」。
即使如此,中國核武力量發展仍令美國一些人疑神疑鬼。美國「自由燈塔網站」10月13日報道稱,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今年的年度報告草案表示,中國的核打擊力量依然不為人知,是有意保持「戰略模糊性」。美國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副教授羅伯特·法利今年經常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上刊文談論「美國是否該擔心中國的核武器」「美國要當心中國五大軍事『撒手鐧』」的話題。法利認為,中國正在改進和重組核武庫,比如研製的「東風-41」洲際導彈表明,中國不再強調「最低威懾」,而是向保證二次打擊的轉變。西方一些文章還談論,相比擁有比較豐富的陸基導彈發射經驗,中國過去還缺乏指揮和控制核潛艇的經驗,但中國正不斷增強「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還有俄媒渲染中國第一枚能機動發射的彈道導彈「東風-31B」射程上萬公里,能抵達美國或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而且很難讓人捕捉到它的發射信息。
「中國核武器試驗成功後,西方曾蔓延『黃禍論』,但歷史證實,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並沒有威脅世界和其他國家。」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盧佩16日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認為,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約國,中國在核裁軍等方面做出表率,維護了世界和平。
回顧這50年,楊承軍說,中國作為負責任的有核國家,我們永遠不會與核大國在核武器上比數量、比規模,只是體現「你有我也有」,以「四兩撥千斤」;我們使用多種技術和管理手段,做到了核安全;我國庄嚴承諾並做到了核不擴散,而在這個問題上,西方核大國卻對不同國家採取了不同的立場和標准,並沒有做到一視同仁。
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專家沃爾洪斯基也對美國的做法很不滿,他去年曾提到,「美國在針對已實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問題上,採用的是令人沮喪的雙重標准」,「世界上唯一在現實戰爭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就是美國,在廣島和長崎使用核武器針對的是當地的平民」。
「中國沒用手中的核武器要挾獲取地區利益」
目前,各家智庫對全球核武器數量的統計有不少出入,估算約有兩萬枚。如果按照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13年年鑒的數據看,全球核彈頭總數在減少:其中美國從8000枚減至7700枚,處於實戰部署的核彈頭1722枚;俄羅斯從1萬枚減至8500枚,實戰部署約1500枚;法國300枚,英國225枚;「核門檻國家」中,以色列80枚,巴基斯坦120枚,印度90至110枚。
世界保持著「兩超多強」的核戰略格局,而一些有核國家「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原則仍對中國和其他國家構成較大威脅。俄新社10月13日援引俄戰略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的話說,「中國早晚將成為第三大核武國家,打破俄美壟斷核威懾力的兩極格局,如果中國擁有的核武數量太少,則會面臨逐漸增長的核打擊威脅」。
展望未來的世界核形勢,楊承軍表示,當前國際核形勢不容樂觀,核大國在裁減核武器數量的同時,仍在投入巨資繼續提高核武器質量及實戰化水平;少數國家仍企圖通過研製和發展核武器來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繼續生產和貯存核材料;國際恐怖組織也在千方百計地獲取核材料。他認為,要真正實現「零核世界」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及核技術的發展,我國在遏制核武器的發展、使用、擴散、直至最終消滅的歷史進程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凱特·哈德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中國並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在外交和國防政策上去威脅世界,同時中國也沒有和其他核國家結成所謂的軍事同盟,用手中的核武器去要挾獲取地區利益。相反,中國作為一個核大國卻常常面對一些無核國家的挑釁,從道理上這似乎令人無法理解。哈德森強調,中國所表現的姿態,恰好是一個核國家所應當具備的。他希望,中國在核裁軍問題上,繼續發揮更多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朝核問題、伊核問題上施加更多壓力,讓相關國家徹底放棄靠擁有核武器而成為地區強勢國家的幻想。
核武器是指包括氫彈、原子彈、中子彈、三相彈、反物質彈等在內的與核反應有關的巨大殺傷性武器。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只裝化學炸葯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8×10^13焦耳,比1千克TNT炸葯爆炸釋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約大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TNT炸葯量來表示,稱為TNT當量。美、俄等國裝備的各種核武器的TNT當量,小的僅1000噸,甚至更低,已有微型核武器,爆炸當量在幾十噸;大的達1000萬噸,前蘇聯曾試爆過5000萬噸當量的氫彈。
⑸ 造一個核武器需要多少人力和財力
美國是第一個造出核武器的國家,美國當時的研製原子彈的計劃是《曼哈頓計劃》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多人參加這一工程,歷時3年,耗資20億美元,於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並按計劃製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整個工程取得圓滿成功。在工程執行過程中,負責人L.R.格羅夫斯和R.奧本海默應用了系統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大大縮短了工程所耗時間。這一工程的成功促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系統工程的發展。由於當時還不知道分裂鈾235的3種方法哪種最好,只得用3種方法同時進行裂變工作。這項復雜的工程成了美國科學的熔爐,在 「曼哈頓」工程管理區內,匯集了以奧本海默為首的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科學家人數之多簡直難以想像,在某些部門,帶博士頭銜的人甚至比一般工作人員還要多,而且其中不乏諾貝爾獎得主。「曼哈頓」工程在頂峰時期曾經起用了53.9萬人,總耗資高達25億美元。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器實驗所無法比擬的。要知道1945年1美元的含金量是0.88867克,一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一盎司約是28.35克。當時的30萬美金,可兌換8571.5盎司黃金,也就是說70年前的1美元相當於今天的3333.333美元。而中國在1964年1O月16日,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根據最近解密的資料,為了這枚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中國爆炸第一枚原子彈直接耗資28億;建設核工業體系與配套開支(如鈾開采等)在數十億人民幣,最多達到80億的規模;除此以外,包括核武裝等其它開支,如核潛艇、導彈核武器開發等,總額是建設一個寶鋼的代價。這是一個雖然沉重、卻是可以承受的代價,而不是真的「當掉褲子」了。
⑹ 中國的核武器研究成功都經歷了哪些波折
20世紀50年代初,剛剛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地建設自己的家園,但極其嚴峻的形勢也擺到了年輕的共和國面前:一方面,人民政府接收的是一個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科技與經濟十分落後,百廢待興;另一方面,帝國主義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國的徹底失敗,除了在經濟技術上對新中國進行全面封鎖外,還在軍事上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1950年6月,美國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並且不顧中國政府的嚴重警告,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6月27日,美國又悍然宣布派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美國依仗手中的核武器,橫行霸道。有的好戰分子甚至叫囂要對中國發動核戰爭,進行核恐嚇。
在手持核武器的帝國主義面前,中國人民深深懂得,要反對核戰爭,粉碎核訛詐,保衛祖國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就一定要有強大的國防,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但是,舊中國在原子能方面只有為數不多的科學家在專門研究機構中從事研究工作。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工作的起步異常艱難。
1946年,由於物理學家嚴濟慈、錢三強的推薦,在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心的資助下,在上海中法大學鐳學研究所工作的放射化學家楊承宗,進入了著名的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師從約里奧·居里夫人深造放射化學。解放初期,周恩來號召國外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楊承宗正好完成學業,兩次拍電報給先期回國的物理學家錢三強,要求回國,報效生他養他的祖國,實現自己崇高的理想。臨行前,約里奧·居里先生對他說:「你回去告訴毛澤東,你們要反對原子彈,就必須有自己的原子彈。原子彈也並不是那麼可怕,原子彈的基本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約里奧·居里的話語不多,但充滿了鼓舞的力量。他相信自己的學生,也相信中國可以而且一定會製造出原子彈。約里奧·居里夫人還將親手製作的10克含微量鐳鹽的標准源送給楊承宗,在核研究方面給予中國具體的幫助。
1955年初,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決策工作開始了。周恩來約見錢三強、李四光和劉傑等人,詳細詢問了中國核科學的研究人員和設備、資源等情況,還向他們了解發展核能技術所需要的條件等。
政治局經過討論,通過了原子能發展計劃,代號為「02」。
1949年11月1日,南京中央研究院與北平研究院合並,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政府邀請海內外華人科學家幫助創建現代化的科研機構。科學院以外的一些學術團體,如中國物理學會,也積極參加研究工作。該學會約有570名成員,其中包括10名積極從事核科技研究的科學家,他們是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何澤慧、趙忠堯、鄧稼先、朱洪元、楊澄中、楊承宗、戴傳曾。在以後的幾年裡,一些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科學家,如張文裕、汪德昭、王承書、李整武、謝家麟等也陸續回到祖國;還有原來分散在各高校工作的朱光亞、胡濟民、虞福春、盧鶴紱、吳征鎧、周光召等都被組織起來了。
1950年上半年,中國科學院重新組建其下屬的各研究所,新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吳有訓、錢三強分別擔任該研究所的所長和副所長。6月,這些學術帶頭人決定重點開展原子核研究。中國政府也要求外交部有選擇地邀請一些外國專家訪問中國,幫助中國進行建設,其中包括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在以後的幾年裡,核物理研究繼續被列為國家的研究重點,並支持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同時,加速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逐步形成一支比較強大的骨幹隊伍。
同年,經周恩來同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多次談判,蘇聯政府正式通知中國政府,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提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實驗反應堆和直徑為12米的迴旋加速器,並接受科學技術人員去蘇聯實習。
1956年4月,周恩來對當時擔任軍委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的宋任窮說,要從軍隊里調一個中央委員出來加強地質戰線。宋任窮思考了兩天,毛遂自薦,對周恩來說:「就把我調出來吧。」周恩來在1956年7月向中央作的《關於原子能建設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成立「原子能事業部」的建議。毛澤東同意周恩來的意見。1956年11月,國務院正式提交一屆人大常委會議通過,決定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2月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任命宋任窮為部長,副部長是劉傑、劉偉、雷榮天、錢三強,後來又增加了袁成隆。
從此之後,中國的原子能發展事業正式踏上了征途。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由於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大躍進」政策失誤和國內自然災害的影響,國民經濟進入嚴重困難時期,尖端武器的研製該「下馬」還是「上馬」的議論越來越多,越來越公開化。有人認為,國家處於特別困難的時期,肚子都填不飽,就不要花那麼多錢去搞一時看不見摸不著的尖端武器了,原子彈、導彈的研製工作應該停止。有人認為,原子彈、導彈應該搞,但是國家現在太困准,尖端武器的研製工作應該放慢速度。
陳毅說:「即使當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
中央專委在周恩來主持下,3年內召開9次會議,卓有成效地組織了原子彈、導彈研製工作中的協作攻關等問題。
為了給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起一個代號,物理學家朱光亞提議並經核武器研究所所長李覺同意,把蘇聯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即「596」。
中國研製核武器勝利在望,少數大國為了保持核壟斷的地位,不願看到中國擁有核武器,想方設法進行阻撓和破壞。
在美、英、蘇三國聯合遏制中國進行核試驗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科技專家們努力工作,發憤圖強,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到1964年夏天,我國終於全面突破了原子彈技術難關,取得了原子彈研製方面的巨大成就。
可疑的設施是一個能夠在兩個月內投入使用的核試驗基地。」根據這一情報,美國國務卿臘斯克發表了一個特別聲明:「中國將在最近進行一次核爆炸試驗。」美國的情報雖然准確,但它是無法阻擋住中國進行核試驗的步伐的。
1964年8月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開始總裝。
9月1日,核試驗預演結束。當時傳來消息,國外可能有人正在策劃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破壞,以阻止中國掌握核武器。這樣,何時爆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便更加緊迫地提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專委會的議事日程上來。為此,周恩來於16、17日兩天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第九次會議,聽取張愛萍、劉西堯關於原子彈預演情況的匯報,綜合分析國際形勢,慎重研究正式試驗的時機。周恩來綜合大家意見,提出兩個方案:一是早試,將在本月下旬下決心;一是晚試,先抓三線研製基地的建設,選擇機會再試。他說:「我們要設想一下原子彈炸響後的情況,再決定爆炸試驗的時間,國慶前下決心。」周恩來本人傾向於早試。無論早試還是晚試,准備工作不能有絲毫鬆懈。至於核試驗的具體時間,待報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毛澤東做最後決定。
9月21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請示爆炸的時間。當晚,毛澤東在信上批示:「已閱,擬即辦。」
9月22日,周恩來在毛澤東、劉少奇等參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匯報了首次核試驗的准備工作和中央專委會的試驗方案。會議做出了早試的明確決定。
9月23日,周恩來召集賀龍、陳毅、張愛萍、劉傑、劉西堯等開會,傳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的決定。他興奮地向大家說:我向毛主席和少奇等同志作了匯報,他們同意第一方案。原子彈的確是嚇人的,主席更大的戰略想法是,既然是嚇人的,就早響。這樣,任務更重了,不是更輕了。試驗的時間看來需在20天以後了。10月有4次好天氣,中旬可能趕上也可能趕不上,還有下旬一次;11月上旬還有一次,到11月下旬就不好了。要把風向、放射性微塵飛散距離詳細計算,搞出資料。原子彈響了,影響就大了。萬一不響;後果如何,還要找參加核試驗的專家進行專門研究。
周恩來還指出,為了防備敵人萬一進行破壞,由總參謀部和空軍研究,做出嚴密的防空部署;由劉傑負責組織關鍵技術資料、儀器設備的安全轉移;由陳毅組織外交部進行對外宣傳工作的准備;張愛萍、劉西堯趕赴試驗現場組織指揮;除我和賀龍、羅瑞卿親自抓以外,劉傑在北京主持由二機部、國防科委組成的聯合辦公室,負責北京,與試驗場的聯絡;要規定一些暗語、密碼。他還鄭重地叮囑:「一定要保護好我們自己的專家,東西要轉移保存下一部分。不是破釜沉舟,一錘子買賣。」
盡管進行了這樣周到細致的准備,但仍有相當的風險。萬一試驗失敗,消息泄露,將造成不利影響。為了絕對保守原子彈試驗的秘密,周恩來對與會人員規定了嚴格的保密紀律。他說:「希望你們對家裡人也不說,不要一高興就說出去。鄧穎超同志是老黨員、中央委員,不該說的我不向她說。任何人不該知道的,不要知道。」他還對後到會的陳毅說:「你可不能講啊!」陳毅知道周恩來是提醒他在以外長身份接待外賓時不能說了出去。他操著四川口音爽快地回答:「我不講哇!」
張愛萍和劉西堯返回西北核試驗現場,將周恩來的指示傳達給現場上萬人員。周恩來以身作則的表率行為,使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保證了第一次核試驗沒有發生一起泄密事件。
根據氣象情況,周恩來將核爆炸的零時選定為1964年10月16日巧時,並得到了毛澤東的批准。當基地的人們知道這個確切的時間後,他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基地有一個姓楊的技術員,在1964年10月1日國慶節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當他醒來後,沖出帳篷;大喊道:「黨中央已經審定通過爆炸時間了!」當別人問他是怎麼回事時,他激動地喊著:「我夢見黨中央已經確定了爆炸時間,它包括3個『十五』。」
當時無人能說得清楚,這3個「十五」究竟代表什麼意思。現在這個夢有了比較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第一個「十五」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第二個「十五」表示從10月1日起往後數15天即10月16日;第三個「十五」表示原子彈將在那天的15時爆炸。
也許是純屬巧合,也許是後人的編排。不管這個夢是真是假,它已經成為中國核武器發展史上的一段趣話了。
10月14日13時,原子彈靜卧在鐵塔上那個純金屬構造的銀灰色小屋裡。這個鐵塔由8467個構件組成,高102米,重70噸,在耀眼的金色陽光輝映下,傲然挺立。
10月15日15時,有關技術人員完成了原子彈核心部件的裝配和幾道關鍵的工序。現場總指揮張愛萍帶領技術人員作最後一次檢查。離開鐵塔時,他有點戀戀不舍,便取下相機,想拍張照片留念,但又考慮到現場不準個人拍照,自己不能違例,他就沒有拍照,沒有留下自己在那偉大的歷史時刻的身影。當將軍後來回顧當時的情景時,仍然感到有點遺憾。
圍著鐵塔,在約60公里的范圍內,呈放射狀地擺列著近百項效應工程和實物:飛機、軍艦、大炮、坦克、裝甲車、橋梁、鐵路、戰時工事和民用樓房,還有馬、狗、猴於、老鼠、種子以及各種測試儀器設備等。真像一個大幹世界,應有盡有。
羅布泊戎裝待命,靜候震撼世界的庄嚴時刻。
10月16日凌晨6時30分,一切不必要留下來的人員撤離現場。現場指揮所設在離爆心23公里外的孔雀河畔的山坡——「721」高地,指揮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核試驗。
下午,李覺、張蘊鈺和兩位工程師最後一次來到塔上,安裝了電引線,做了最後一次檢查。當他們在離爆炸零時前50分鍾回到地面時,周圍的人們關心地詢問他們為什麼比預定的時間晚下來4、5分鍾,李覺回答:「我一定要親自確認沒有任何的差錯。」
接著,他們撤離到現場指揮所,李覺把塔的也控裝置的鑰匙交給了控制室的領導。採取這一安全措施,是為了保證原子彈不能被爆炸塔附近的任何人引爆。這也是爆炸前最後時刻的一個檢查環節。
總指揮部的電話全天24小時與北京總理辦公室的電話接通,張愛萍最後一次報告說:「總理,安裝工作已經結束,一切順利,請指示。」
周恩來平靜地說:「預祝你們成功!」
張愛萍發出最後指令。
在主操縱員讀秒到達零時,「起爆」命令發出的一瞬間,只見羅布泊大漠深處出現一道紅色的強烈閃光;緊接著,騰空而起一個巨大的火球,猶如出現第二個太陽,天空和大地被照得一片通紅;爆炸形成的蘑菇雲不斷上升擴張;稍後,一陣驚天動地的巨響震耳欲聾,好像要把蒼穹撕裂似的。
這時,試驗現場歡聲雷動,全體參試人員激動萬分,熱淚盈眶,互致祝賀。
15時4分,張愛萍眼望高聳藍天的蘑菇雲,問王淦昌:「這是一次核爆炸嗎?」
王淦昌肯定地回答:「是的!」
然後,張愛萍給北京的二機部打電話:「請找劉傑同志。」
在二機部原子彈試驗辦公室里,劉傑正和幾名幹部焦急地等待著。電話鈴突然響了,接電話的同志太緊張了,以至把話筒掉到了桌子上。劉傑一把撿起來,聽到張愛萍激動的聲音:「請報告周總理和毛主席,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了!」
「再說一遍。」
「原子彈爆炸了,已經看到了蘑菇雲!」
「我馬上報告!」接著,劉傑抓起了專用電話:「我是劉傑,請周總理講話!」
「我是周恩來!」
「總理,張愛萍同志從試驗基地打來了電話,原子彈已經爆炸了,看到了蘑菇雲!」
「好,我馬上報告毛主席。」
幾分鍾後,周恩來給劉傑回電話:「毛主席指示我們,一定要搞清是不是核爆炸,要讓外國人相信!」
劉傑立刻把毛澤東的指示傳達給張愛萍。張愛萍回答說,這確實是一次核爆炸,這一點已經被充分證明了。
這時,劉傑不由自主地開始抖動,他又給周恩來打了電話:「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已經爆炸成功。這是一次成功的核試驗!請黨中央和毛主席放心。」
張愛萍向周恩來報告後,隨即趕赴爆區,檢查爆後的各種效應情況。兩個多小時後,張愛萍、劉西堯等簽發一份經多方專家認定的關於原子彈成功爆炸的報告,將它電告毛澤東、周恩來、林彪、賀龍、羅瑞卿:確實實現了核爆炸,威力估計在2萬噸TNT當量以上。
張愛萍這位儒將詩興大發,懷著喜悅的心情,欣然吟出《清平樂·我國首次原子彈爆炸成功》一詞:東風起舞,壯士千軍鼓。
苦鬥百年今復主,矢志英雄伏虎。
霞光噴射雲空,騰起萬丈長龍。
春雷震驚寰宇,人間天上歡隆。
是啊,這一歡隆的歷史時刻終於來到了!
1964年10月16日傍晚5時,周恩來陪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董必武、彭真、李富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3000多名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職人員。他滿面春風地向大家宣布:「同志們,毛主席讓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國內,中國人民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對國防力量的增強歡欣鼓舞;在國外,友好國家和團體認為,中國有了原子彈,顯示了自力更生的威力,是亞洲歷史上的一個輝煌功績。
⑺ 脫了褲子當當是什麼意思
脫了褲子當當,也要把我國的尖端武器搞上去,是指當掉褲子也要造原子彈。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