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休閑服飾 > 褲子胡人發明的

褲子胡人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2-08-07 01:46:11

① 孫悟空為何不穿褲子

讀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孫悟空不穿褲子,一條虎皮短裙下真空。42回「大聖殷勤拜南海觀音慈善縛紅孩」中「弟子不敢在菩薩面前施展。若駕筋斗雲啊,恐掀露身體,恐菩薩怪我不敬」就證明了這一點。
說起,真相不是我等凡人所能理解的。現代人這么感興趣,只不過是覺得孫悟空好像少了一塊遮羞布,騰挪間大腿飛舞,翻轉時紅臀閃現,有極大的炒作意義。其實孫悟空雖說是只無性的公猴子,但很懂禮貌,訪仙問道之初,將衣裳「學人穿在身上」,「在市廛中,學人禮,學人話」。我們想想孫悟空在幾個階段的裝束:學藝歸來,「光著個頭,穿一領紅色衣,勒一條黃絲絛,足下踏一對烏靴」;花果山稱王時,身穿赭黃袍,頭戴紫金冠,身貫黃金甲,足登步雲履鞋;就連跟唐僧取經之初,「有眼色:見師父洗浴,脫下一件白布短小直裰未穿,他即扯過來披在身上,卻將那虎皮脫下,聯接一處,打一個馬面樣的摺子,圍在腰間,勒了藤條」,孫悟空的緊箍咒是怎麼戴到頭上的?還不是受「光艷艷的一領綿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的誘惑,才「脫下舊白布直裰,將綿布直裰穿上」。孫悟空的美猴王稱呼中愛美的成分很大,這愛美的人為何會虎皮短裙下真空?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當時的裝束都是不穿褲子的,或者褲子還沒發明出來。
查找資料發現,果然先有裙子,後有褲子。「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詩經褰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易經》),上為衣,下為裳,裳相當裙。女人應穿袍(長裙),穿短裙多是窮。「出入無完裙」中的完裙就是長裙,多指袍。貴族們裙里多穿「脛衣」,相當現在的襯裙。據稱褲子發明於南北朝時期的胡人,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褲子才開始流行,而那時候的褲子還都是開襠褲,目的是便於便溺。現在的褲子的原形是宮女穿的「窮褲」(《漢書上官皇後傳》),有襠。有襠是為了保護皇帝身體,給皇帝行「周公之禮」增加一道手續而已。
孫悟空不穿褲子的結果就是那紅通通的屁股經常被聰明人看到,豬八戒就其中一個:「你雖變了頭臉,還不曾變得屁股。那屁股上兩塊紅不是?我因此認得是你。」孫悟空聞言,才到廚房鍋底上摸了一把,將兩臀擦黑。如果當時哪有褲子,孫悟空偷也會偷一條的,最差也是唐僧洗澡脫下褲子就自己先穿上不還,唐僧的「白布短小直裰」就是這樣到了孫悟空的身上的。
既然大家都不穿,也就心安理得了,孫悟空穿個真空超短虎皮裙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天宮見玉帝也沒見有什麼為難之情,但在女性面前就不能翻筋斗雲了!這是孫悟空的文明,不像有的網上說孫悟空穿個真空虎皮裙是有「暴露癖」,有這種想法的人還以為孫悟空也是「超女」、「超男」之流,愛走光。不穿褲子,不一定泄漏春光,裙子或袍子一樣遮光,春光不瀉就好。有錢長袍及地,無錢短裙也可(別在女人面前翻跟頭)。褲子是干什麼的?也是遮光,也是穿給女人看的。有個現代笑話說得好:王太太幫王先生縫褲子的鈕扣,邊縫邊埋怨說:「你瞧瞧,要是世界上沒有女人,你們男人怎麼活下去啊!」回答是:「那還不簡單嗎,要是沒有女人,男人就不需要穿褲子了」。
《西遊記》成書較晚,說的卻是大唐的事,那時人們還只注意上半身變化,不像現代人注意下半身,如「下半身寫作」等。神仙也是如此,孫悟空、哪吒等變三頭六臂,下身仍是二條腿。二條腿象徵權利,穿裙子表明權利集中,穿褲子兩條腿分立,成何體統?這是我的狹隘的想法,逗個樂,讀者別放在心裡,如用於政治,後果自負。

② 褲子的發展歷史

褲子起源於游牧民族,只有褲腿,用於保暖,因為他們要騎馬,穿裙子不方便。

早期西方的褲子
西方人的褲子就是從游牧民族那裡借鑒而來。13世紀時,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一種寬松的襯褲就被發明出來,它有褲襠,從腰部向下及至膝蓋。文藝復興時期,這種寬松的褲子變成了緊身的外褲。為了方便男性上廁所,通常會在襠部做一個用扣子固定的開口。英國的亨利八世,在這片開口上加墊子,後來變成一股風潮,男性們把這墊子越加越厚,有意突出「那裡」的尺寸,這股熱潮一直到16世紀才退去。

相對於西方人,古代中國人對褲子接受的較早。在與游牧民族的戰爭、交往過程中,中原人開始嘗試穿褲子,不過當時的褲子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從腳踝到膝蓋。就是「脛衣」,在冬天苦役起到保暖的作用。秦漢之際,脛衣長至大腿,但仍沒有褲襠,為了便於便溺。褲子最出只在部隊中流行,到了漢代,有褲襠的長褲才為漢族百姓接受。唐朝時盛行「胡服」,褲腿有了收束。到了宋代,褲子變成可貼身的「膝褲」,便於行動,又保暖。

東西方褲子的共同處:
無論東西方,古代褲子的演變都說明,服飾發展是以簡潔、實用、健康為最終價值取向的,並在此基礎上,再向美觀的角度發展。

多元化的現代褲子:
功能多元化,健康舒適占首位。
在褲子家族中,牛仔褲不能不提。美國舊金山淘金熱時,用帆布做的低腰、直筒、臀圍緊小的褲子,因為結實、耐磨而大受歡迎。從此,牛仔褲成為美國工業化進程的最佳注腳,風行,美國、歐洲。上世紀70年代,褲子文化已成為全球性的集體潮流。在款式上也有突破的演變,由傳統的直腳款式,變化出闊腳褲、喇叭褲等形態,由喇叭褲演變至80年代的蘿卜褲。

到了90年代,寬松的褲子成為潮流。進入21世紀,人們對於褲子的詮釋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特點是將時尚與健康結合到一起。偏愛裙子的女性紛紛選擇褲子(展示腿部的優美曲線,擁有美腿的女孩穿上修長、貼體的褲子會顯得高挑,長腿的女孩穿上寬松、飄逸的褲子顯得氣質高雅。褲子成為個性化的標志。)
如今,褲子的設計,在時尚、漂亮的前提下,以健康為人們的首要選擇,面料也開始考慮透氣性。總之,不管褲子樣式怎麼變,健康、舒適是不變的潮流。

③ 褲子,椅子是游牧民族發明的嗎,該辟謠了

這算是真的,不過少數民族也是中國人沒有必要這么在意
據史料記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上有襠褲子是從戰國時期才開始的。當時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此後,中原人才穿褲子。到了漢代,漢昭帝時才把有襠的褲叫做「褲」。
據文籍記載,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
請採納

④ 古代沒有褲子,那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呢

很高興和大家聊聊古代「褲子」的事情。

古人外面是穿著裙袍,裙袍裡面又是什麼樣的呢?難道是光不溜丟的?

我們現代人總習慣於把古人想得太蠢,太低層次,落後而生活悲慘。

目前在中國發現的「褲子」能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戰國時代,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洋海古墓內出土的。

所以說,在中國的古代,人們也是穿褲子的。

⑤ 褲子的發展史

據史料記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上有襠褲子是從戰國時期才開始的。當時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此後,中原人才穿褲子。到了漢代,漢昭帝時才把有襠的褲叫做「褲」。
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袴絝音義形皆同。《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襗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袴絝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袴(褲),《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袴,謂為「今所謂套袴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褌,亦有問題。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褌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雲:即犢鼻褌。」皆以褌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褌為合檔,段且
謂褌即犢鼻褌,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褲子是人們下體所穿的主要服飾。原寫作「絝」、「袴」。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下體己穿著褲,不過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都只有兩只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左右各一,分衣兩脛。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用「兩」字來計,居延漢簡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穿著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於膝蓋以上部分則無遮護。 一、《拾遺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曾先後出任秦、魏丞相的張儀和齊相蘇秦「同志好學」,外出時見到什麼故典,就馬上將它記下。有時身邊沒有竹木之簡,無所題記,就乾脆「以墨書掌及股里」,晚上回到家裡,再將它抄寫下來。股即大腿,因為手掌及大腿無衣,墨書之後可以洗去,所以被用來代簡題記,假若在兩股也著有袴,那就不是書在股上而是書在袴上了。
二、《韓非子·外儲說》中還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齊國有個盜賊,為了避免人們的注意,專門披著塊狗皮出外行盜、他的兒子不知實情,向他的小夥伴誇耀道:「吾父之襲獨有尾。」沒想到那小夥伴的父親是一個因犯了罪而被剁去小腿的人,兒子無知,反吹噓道:「吾父獨冬不失袴。」有個沒留下姓名的人在《韓非子》的這段話下加了一個註:「刖足者不衣袴,雖終其冬夏,無所損失也。」可見,被砍斷了小腿的刑餘之人,即使是在嚴冬,也不需要穿袴--因為無從依附。當時穿著這種褲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飾加以遮掩,那簡直是不堪設想的事情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著有一條圍裙狀的服飾,那就是裳。衣、裳、袴三者並用,就可以將身體全部遮覆。當然到了炎熱的夏天,人們也可以只穿衣裳而不穿褲,因為那時用以遮羞的服飾是裳而不是褲。由於褲都被穿在裡面,所以常用質地較次的布製成,富貴之家也有用絲織品為之者,但在社會上被公認為奢靡之服。我們今天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褲子弟」,就由此而來。「紈褲」,即細絹製成的褲。
三、《漢書·敘傳》:「數年,金華之業絕,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於綺襦紈袴之間,非其好也。」唐杜估《通典》:「然貴子弟榮其觀好,至乃襁抱坐受寵位,貝帶、脂粉、綺襦,紈袴。」所以,明代張岱在《夜航船·衣裳》一節中明確地說:「紈袴,貴家子弟之服。」絰衣和衣裳,是中原人民的傳統服飾,對於北方民族來說,穿裳騎馬很不方便,所以他們的褲子比漢族完善得早。德國東洋美術館收藏的一件中國青銅帶飾,上雕兩個力抵人物就穿著合襠長褲。與此相同的帶飾,在陝西長安匈奴墓中也有出土。這是現存文物中年代較早的長褲形象。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漢族人民也開始穿著長褲,不過最初多用於軍旅,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從文獻記載來看,秦漢之際的褲子,雖然已從脛衣發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長褲,但褲襠往往不加縫綴,那是為了便於私溺,因為在褲子之外,還著有裳裙,所以不會顯露下體。後來,在宮廷中出現了一種「窮袴」,其制上達於股,下覆於腔,在兩股之間施以褲襠,襠不縫綴,以帶系縛。據說這種褲子出現在西漢宮中。
四、據《漢書·上宮皇後傳》記:西漢名將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輔助昭帝即位,並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昭帝做皇後。為了讓皇後「擅寵有子」,他特以皇帝身體不安為由,提出「禁內」,雖富人使令皆為窮袴,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東漢學者服虔在這段記載下特地註明:「窮袴,有前後當,不得交通也。」當時寧可在襠上縛帶,而不做成滿襠,仍然是為了便溺的方便。所以窮褲又有「溺袴」之稱,這種褲子不僅用於女子,男子也有穿著者。
五、據《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及《漢書·周仁傳》記載:「(周)仁為人陰重不泄,常衣敝補衣、溺袴,……以是得幸。」因為他經常穿著打了補丁的舊衣服和縛帶溺袴,所以深受漢景帝的信賴和寵幸,破例地容許他出入於深宮後闈,置身於粉黛佳麗之間,因為在景帝眼裡,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去淫猥和狎昵女性的。溺袴,據顏師古注,就是窮褲。北方民族的滿襠之褲,在漢代已為百姓所採用的,為了區別開襠之「袴」,滿襠之褲多稱為「袴」,也有寫成「褌」的。《汝南先賢傳》記東漢袁閎死後,「勿設殯棺,但著褲衫,疏布單衣,幅巾,親屍於板床之上。」這里的「袴」,就是指滿襠的褲子。晉代阮籍是個不遵禮儀的人,他把循規蹈矩的人比作「群虱之處袴中」,並嘲笑這些「虱子」。「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袴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這里明確提到了「袴襠」一詞,可見袴就是有襠的褲子。正如顏師古注《急就篇》所說:「合襠謂之袴,最親身者也。」所謂「最親身者」就是指貼身穿著。褲襠被縫合之後,也具備了蔽羞的功能,因此,在它的外面,可不必加罩裳裙。但是,由於受傳統習慣的拘束,上流社會的人都不願單獨穿著它外出,只有軍人及社會地位低卑的奴僕,為圖活動的便捷,才肯單獨穿袴。我們從戰國及兩漢時期的人物畫中就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凡下體穿袴而不加裳裙者,大多是這個階層的人物。
六、除下長過膝的長袴以外,漢代也有短袴,即褲襠縫合的短褲。這種短褲也為平民百姓所著。山東嘉祥洪山漢墓、沂南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上的一位農夫,就穿著這種短褲耕作,除了用這條三角褲遮掩一下私部之外,全身的其他部位全部袒露。從文獻記載來看,這種三角短褲,在當時叫「犢鼻袴」。《史記》中就載有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當年在成都「自著犢鼻袴,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的史實。為什麼將這種三角短褲稱之為「犢鼻」呢,後人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三國的韋昭解釋說,因為這種短褲「以三尺布作,形如犢鼻。」漢代三尺,約合今70厘米,而漢代布帛的門輻又很窄,以這么一塊布帛裁製的褲子,根據韋昭的解釋,這種短褲上寬下狹,兩頭有孔,以使承受雙股的貫串,與犢鼻之形十分相肖,所以得了這么個名字。不過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解釋,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認為,「犢鼻」是人體上的一個穴位,正處於腿上,因為這種短褲穿在身上,其長度恰巧至此,故以得名。與李時珍同時代的鄭明選在《秕言》一書中也有這么說:「膝上之穴為犢鼻穴,言袴之長才至此。」然而文字家又有他們的說法,他們認為,最早的三角褲叫「(衣+突)」,讀為「突」,「犢鼻」即「(衣+突)」的音轉。清代學者錢大昕在他的《十駕齋養新錄》一書中就這么講道:「《說文》無『(衣+突)』字,當為突,後人又加衣旁耳。」不管怎麼說,犢鼻褲即三角褲總是事實。司馬相如身為士人,而且還一度為官,按當時習俗,不至於在眾人面前穿著這種短褲,只是他在出遊臨邛時,愛上了剛剛喪偶的富家之女卓文君,並攜其同奔成都,文君之父卓王孫極力反對這門親事,當他得知女兒私奔的消息後,立即斷絕了對文君的經濟供給。一代才子司馬相如出於生活所迫,只能買下個酒舍,靠賣酒度日,他讓文君親自當爐,作起了掌櫃,而自己呢?索性脫去外衣,在大庭廣眾面前只穿一條三角短褲洗滌酒具,丟盡了老丈人的臉,弄得卓王孫非常尷尬,最後不得不承認這門親事。
七、魏晉以後,袴、褌二字合同,合襠之褌既可稱「褌」,也可稱「袴」。《世說新語·任誕》:「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巾+軍)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梁書·諸夷傳》:「國人……辮發垂之於背,著長身小袖袍,縵襠袴。」這里的袴、褌,指的都是一物,也就是合襠的褲子。魏背南北朝時期是褲子的盛行時期。因受異域生活方式的影響,這個時期士庶百姓的下體之服,多以著褲為尚。褲的形制比較寬松,尤其是兩只褲管,往往做得十分肥大,因形得名,俗稱「大口褲」。幾年前,「喇叭褲」在中國風靡一時,很多人都將它看作為「時裝新款」,殊不知早在千多年前,這種褲子已經在中國出現了。和大口褲相配用的上衣,一般做得比較緊身,名稱叫「褶」。褶和長褲穿在一起,在當時叫做「袴、褶」。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流行的一種服式。最初多用於軍旅,以便於行軍、作戰。後來人們發現這套服裝比中國傳統的衣裳要簡便、適體得多,所以也紛紛加以採納,並逐漸成為士庶百姓的常用之服。一般以質地厚實的布帛為之,秋冬所用者,則以獸皮製成。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吳書·呂范傳》引《江表傳》:「范出,更釋(衣+勾),著袴褶,執鞭,自稱領都督,策及授傳,委以眾事。」
八、《晉書·楊濟傳》:「濟有才藝,嘗從武帝校獵北芒下,與侍中王濟俱著布袴、褶,騎馬執角弓在輦前。」婦女也有穿袴褶者,如《太平御覽》卷695引《西河記》:「西河無蠶桑,婦女以外國異色錦為袴褶。」由於褲管過於肥大鬆散,人們多將絲帶截為3尺一段,將褲管的膝蓋處緊緊系縛,這樣,在走路騎馬時,就比較便捷了。這種縛帶的褲子,在當時被叫做「縛袴」,史籍中有大量記載。如《太平御覽》卷六九五引《宋書》:「元兇邵弒逆,袁淑止之,邵因起,賜淑等袴褶。又就主衣取錦裁三尺為一段,又中裂之,與淑及左右,使以縛袴褶。」《南史·沈慶之傳》:「上開門召慶之,慶之戎服履(韋+未)縛袴入。」又《東昏侯紀》:「(東昏侯)戎服急裝縛袴,上著絳衫,以為常服,不變寒暑。」穿著這種縛褲的人物形象,在河南鄧縣南北朝墓出土的畫像磚,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士的漆畫以及河北景縣北朝封氏墓出土的陶俑上都有反映,縛褲的形式也交代得非常具體。唐代男子常用之服,以袍衫為主,袍衫之內就著有褲。婦女雖然喜歡穿裙,但褲子並沒有被廢棄,尤其在「胡服」盛行之時,皆以穿褲為尚。縛褲之制依然存在,不過多用於軍將、儀衛。普通男女的褲子,褲管有明顯的收斂,尤其是女褲,與魏晉南北朝流行的大口褲恰相反,通常做得比較緊窄;褲腳部分也明顯收束。褲子最初以脛衣的形式出現,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後來又恢復到脛衣的形式上來,宋代以後流行的膝褲,就是一種脛衣。只是先秦時期的脛衣多貼體穿著,而宋明時期的膝褲,還可加罩在長褲之外。從史書記載來看,兩宋時期的男女,不分尊卑,都穿膝褲。《朱子語錄》記稱,南宋奸臣秦檜在朝為相,雖然得高宗皇帝的重用,但高宗對他也時有防範,秦檜死後,高宗不免鬆了口氣,對臣下說:「聯今日始免膝袴中置匕首矣!」由此可見,連皇帝平常也穿膝褲。明清男女穿膝褲者十分普遍。明代膝褲多製成平口,上達於膝,下及於踝,著時以帶系縛於脛。
九、《金瓶梅詞話》第67回記潘金蓮服飾:「上穿黑青回紋錦對衿衫兒」,「下著紗裙,內襯潞紬裙」,裙子裡面,則系縛一對「錦紅膝褲」。《西遊記》第47回也稱:「那女兒頭上戴一個八寶垂珠的花翠箍,……腿上系兩只綃金膝褲兒」說的都是這種膝褲。清代稱膝褲為「套褲」,因為它的長度已不限於膝下,也有遮覆住大腿的。所用質料有緞、紗、綢、呢等,也有做成夾褲或在夾褲中蓄以絮棉的,後者多用於冬季。褲管的造型也有多種:清初時上下垂直,呈直筒狀;清中葉一變為上寬下窄,褲管底部緊裹於脛,為了穿著方便,多在褲腳部分開衩,著時以帶系結。到了晚清時期,又崇尚起一種寬松式的套褲,褲管之大比最初翻倍。清人李靜山《增補都門雜詠》一詩就說得非常形象:「英雄蓋世古來稀,那像如今套褲肥?舉鼎拔山何足論,居然粗腿有三圍。」這個時期的褲管上大多被裁製成尖角狀,著時露出臀部及大腿外側。婦女所穿的套褲,褲管下腳常鑲有花邊,所用布帛色彩也較鮮艷。除套褲以外,普通的長褲在明清兩代仍然被使用著,既可襯在袍衫長裙之內,也可和襦襖等服配用,被穿著在外。所用質料也有多種,視季節而別。明清小說中有大量描寫,如《醒世姻緣傳》第33回:「拿了狄員外的一腰洗白夏褲,又叫狄周來伺候先生洗刮換上。」《紅樓夢》第63回:「寶玉只穿著大紅棉紗小襖子,下面綠緩彈墨袷褲,散著褲腳,……和芳官兩個先劃拳。」《鏡花緣》第59回:「只聽嗖的一聲,......又有一個女子也飛了進來,身穿紫紬短襖,下穿紫紬棉褲。」由於時代距今不遠,這些褲子實物在民間還有大量的遺存。 中德兩國考古專家日前(2014年5~6月)在中國吐魯番洋海古墓內發現了兩條褲子,這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歷史最為悠久的褲子,可追溯到3300年前。這次發現也支持另一觀點,即褲子是游牧民族專為騎馬發明的。長袍和寬外袍等服飾不適合騎馬,褲子隨之興起,到了漢代才把有襠的褲子叫做「褲」。

⑥ 古代的成年男女都穿開襠褲,那麼褲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生活在現代,我們早已實現了穿衣自由,你可以隨意露胳膊露背露腿,可無論怎樣“簡潔”,有一樣是萬萬不能少的,那就是內褲。內褲有多重要,誰穿誰知道~

不過在古代就不一樣了,有些人表面看起來層層包裹,實際上下面可能空無一物。放到現在,那簡直就是裸奔!但在古代,這卻是普!遍!現!象!

隨著社會的發展,褲子的面料和款式越來越多樣化。或許今天的你,已經難以想像當時不穿內褲的感受。但是在那個連溫飽都成問題的時代,華夏勞動人民依舊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經歷了遮羞、禦寒、抗戰,用他們的智慧不斷完善,才有了我們現在的文明。

也許在今天這個平凡的日子裡,我們的一個小小的改變,也決定著未來子孫們大大幸福。這便是我們需要不斷去完善和提升自我最大的動力!

⑦ 在古代公開提倡穿褲子的是趙靈武王嗎

是。
(趙武靈王)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王北略中山之地①,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②,屬阻漳、滏之險③,立長城,又取藺、郭狼,敗林人於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④,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⑤。吾欲胡服。」樓緩曰:「善。」群臣皆不欲。 ——史記趙世家

⑧ 褲子的由來

褲子,本來是專指男性的下衣而言,但是經歷了各個時代而逐漸也被女性採用,這是因為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契機,女性加人了社會生活,隨警外出活動的增多,意識到褲子能帶來很大的行動便利。女褲最初出現時,是較為寬大的西褲,後來又從長褲演變到現在的褲子。以時裝的姿態出現時,距今已有30年的歷史。最初時,在男子氣中透出些女性美,由於它的輕快與活動性,誘惑力極強。現在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種之一。更進一步說,它同裙子已不可區分地被人們所用。

褲子隨著它時裝性的不斷增強,在形狀、長短等細節的設計上也發生了多種多樣的變化。在80年代的初期,是褲子發展的最高峰。一般人們都傾向於機能性較好、符合於生活方式的寬松型。無論是日常服或是晚禮服,如果能有效地運用個性進行服飾搭配的話,那麼在很大的范圍內,褲子對於表現女性的手法,就會有一個新的突破。

⑨ 古人如何避暑

素紗單衣。

――白居易《寄生衣與微之》

現代人過夏天,在室內,風扇空調是基本標配;出門在外,能有多涼快就穿多涼快,短袖短褲配涼鞋的小妹兒一抓一大把。但是,在沒有電的古代,我們的老祖宗又是如何度過盛夏的呢?尤其是看古裝劇,電視里各朝代的古人們基本上都穿著寬袍大袖,里三層外三層的,看著真是熱得慌!

果真如此嗎?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采訪到了著名服飾專家、陝西師范大學教授張志春先生,他告訴我們:古人夏季所穿的衣服面料相當輕薄,六層加身,依然可以看到胸口的痣。不但面料如此清涼,在款式、顏色上也相當講究,可以說得上是既時髦又涼快。

清朝涼帽。

一夠親民

芭蕉等植物纖維均可織成夏布

夏季衣服自然想要穿得涼快和健康,因此,面料的選擇就顯得相當重要。一般來說,絲、棉、麻等天然纖維,比較透氣舒適,很適合拿來做夏季衣料,古人那是相當聰明,很早就發現了這一點。「先秦時代,平民很多都靠葛布來度夏。而王公貴族則比較奢侈,愛穿紗衣、絲綢。」張志春說。

「葛布」俗稱「夏布」,對現代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但是在堯舜時代可是風靡了中國好長一段時間。《韓非子》中記載,在堯舜時代,就有了「冬日?裘,夏日葛布」的穿衣指導,可見夏天穿葛布衣服肯定是非常涼快的。製作葛布的原材料是植物葛的莖纖維。這種纖維製成的布料質地細薄,穿在身上輕薄飄逸。除了可用來做衣服之外,魏晉時,人們還喜歡用它來做頭巾。唐朝大詩人杜甫就曾寫詩描述過葛布的清涼,「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光讀這詩,就有一種微風拂面的清涼感。其實啊,葛布現在也有,但現在最好的夏布,在古代也不過是中等。

「夏服亦無多,蕉紗三五事」,除了葛布之外,許多植物纖維指稱的面料都適合在夏天暑熱的時候穿,比如,以薴麻製成的夏布,芭蕉皮織成的蕉紗,竹皮、木芙蓉皮纖維織成的竹布、慕容紗等等。「竹與芙蓉亦為布,蟬翼霏霏若煙霧」,這些面料也都能達到輕薄透涼的效果。

二夠輕薄

穿六層絲綢,仍可隱現肚臍

古代既有親民舒適的葛布,也有奢華精緻的絲綢。

據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我國就開始養蠶、取絲、織綢。到了商代,絲綢的生產開始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隨後的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花色、品種也開始漸漸豐富。

絲綢是紗的一種,廣義上的紗還包括毛、麻等纖維紡成的織物。由於紗薄而疏,重量輕,造型美觀,透氣性好,古時應用較廣,是各個時期夏服的流行用料。而古代王公貴族愛穿的絲綢等紗織品,現在依然是市場上的寵兒。

為何在夏季,古人如此愛穿紗衣?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的輕薄。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的素紗?(單)衣,長160厘米,通袖長190厘米,僅重49克,還不到一兩。可謂是「薄如蟬翼」,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在南京的博物館,還保存有一件宋代的紗衣,重量只有34克。

除了輕以外,紗衣還特別薄透。對此,張志春還舉了兩個例子佐證紗衣之透:據文獻記載,早在古羅馬時代,絲綢就從我國出口到了古羅馬。當時的凱撒大帝穿了六層絲綢去看戲,還是隱約可以看到肚臍,大家的注意力紛紛集中在他身著的絲綢衣服上,引發劇場的轟動。

相對應的,我國文獻中也曾有過「錦衣五重」的記載:「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個穿著紗衣的唐朝官員,透過衣服還能看見胸口的黑痣,就驚嘆地說,『您胸口上的痣,怎麼透過兩層衣服還能看見?』官員哈哈大笑,請他靠近再觀察,原來他身上穿了五層之多,可見紗衣有多薄。」

在古代文人筆下,紗衣還有傳情達意之妙用。據記載,元和年間,白居易身貶江州,元稹被貶通州司馬。白居易擔心通州過熱,曾寄一套輕紗生衣給元稹,「淺色?衫輕似霧,紡花紗?薄於雲,莫嫌輕薄但知著,猶恐通州熱殺君」(《寄生衣與微之,因題封上》)。元稹又回寄一匹綠?絲紋紋布和白輕容紗給白居易,白居易請夫人裁成綠?絲單衫和白輕容紗單?。

三夠舒適

背心馬甲上陣,隔汗衣透心涼

竹馬甲。

我們現在穿的背心、馬甲、透視裝什麼的,古人表示早就穿膩了。而且,古人還特別敢穿,夏天經常穿著「開襠褲」,既透風涼爽,又方便如廁。

張志春介紹說,在古代,著裝方面也遵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禮法。平民的衣服就盡量的短,還會將長衣剪短,常見的有貼身的汗衫和背心。古代的背心不叫背心,有別的名稱,據隋唐的史料記載,古人將它們稱作?襠(liǎng dāng)和?腹(bó fù)。

所謂「?襠」其實就是古代的背心、馬甲,前襠胸後襠背,多為布帛所制,但肩部稍寬,即《唐書?車服志》所說「短袖覆膊」。?襠從誕生就定義為休閑款,男女通穿。?腹和?襠有區別。?襠是腹部兩側不漏光,兩條攀帶掛肩的衣服。而?腹是一片長部,中間剪個洞兩邊搭下來,在兩側胳膊間各用四根繩帶連著的褂子。

古代還有一種竹子製成的馬甲,俗稱「隔汗衣」,穿在身上具有透氣和隔汗的功能。早年間,張志春就在古玩市場上見到過清末民初的隔汗衣。

背心、馬甲可能還比較多見,不足稱奇,古人還經常穿涼爽的「開襠褲」,這可讓人大跌眼鏡。在固有印象中,開襠褲是小孩的專屬,可是古代卻不是這樣。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料記載,那時的褲子(脛衣)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的,是廣義上的開襠褲。

古代胡人發明了最早的有襠的褲子,因為他們要騎馬作戰,有褲襠非常重要。

夏季穿「開襠褲」,除了在透風涼爽之外,還特別方便上廁所。貴族女子日常的穿著,不像我們現在只有薄薄的一層衣衫,她們的長裙裡面還有衫、襖、袍子、褲子,穿起來那是相當繁瑣。正因為如此,宋代女性的褲子形制多用開襠,穿在正式裙子裡面,以方便如廁。《紅樓夢》里,劉姥姥到了大觀園,雖然穿著長裙,卻一蹲下來就可以如廁,應該是穿了開襠褲。

如在江蘇金壇南宋周?墓出土的男褲、山東鄒縣元代李裕庵出土的女褲,也都是開襠的。

四夠時尚

「森系」清新風涼鞋兒是爆款

古代麻鞋。

舒適美觀的涼鞋,契合熱情似火的驕陽,才是夏天的正確打開方式。那麼,古代人民在夏季穿的又是什麼鞋呢?其實,古人已經開始穿涼鞋了,首先是在蘇軾的詞「竹杖芒鞋輕勝馬」中出現的「芒鞋」。

這名字,聽起來是不是超文藝?其實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草鞋。編織的材料一般有稻草、蒲草、麥秸、玉米秸、東北烏拉草等。芒鞋輕便得很,穿在腳上跟沒穿一樣,所以很多出門遠游的文人都愛穿。「除了發揮避暑的作用,穿芒鞋主要是為了勞動的時候更方便。有的芒鞋可以用殘破的布條來做,成本也很低,穿壞了直接扔掉也不心疼。」

另外,還有一種用蘆葦絮製成的麻鞋。「麻鞋比草鞋檔次要高一些,根據傳統習俗,守孝的時候也要穿麻鞋。」麻鞋的風格用現代話來說,是森系清新風,其一般為平民百姓所穿。

《荀子》曰:「粗布之衣,粗糾之履而可以養體」。這里說的「粗糾之履」,就是指麻繩編織的鞋子。唐朝開元以後,這鞋成了女孩子們的心頭好,愛美的女孩在本色的基礎上,還會將鞋染成彩色。穿麻鞋的形象在唐代繪畫作品中有諸多反映,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中的宮女們,全都穿著麻鞋。還有一種古人夏季常穿的鞋是木屐。南方多雨天,路上泥濘,木屐耐磨防水又防滑,很受人們歡迎。

開襠褲。

五夠講究

喜歡穿白色,玩轉同色搭配

若要問夏季衣服最清涼的顏色是什麼,十有八九會有人答白色。白色在商朝時是很祥瑞的顏色,周滅商之後,將白色貶損了,代表著災難,痛苦,一般在殉葬、祭祀的時候穿。到了戰國時期,五行學說盛行,五德終始說陡起,白色取得了季服色的正常位置,儒家的堅持,白服色依然承擔喪葬服的職能。但是在暑熱的時候,穿白色是正常的。白色依然是避暑的常態色彩,人們又在夏天開始穿白服了。

古代的韓國也喜歡穿素白色的衣服,以示清潔、干凈、大方,夏季也更為涼爽。張志春解釋,韓國朝鮮崇尚白色起源於商周政權更替的時候,箕子帶了大批商朝貴族進入朝鮮半島,創立了箕子王朝,也帶去了當時殷商「尚白」的文化。據《海東繹史》記載,高麗「衣皆素白而布縷多粗」。直到現在,朝鮮族服色仍尚白,足見其影響之深。

「尚白」的傳統日本也有,日本傳統文學美以「風花雪月」為上,除了風之外,花、雪、月都是白色的,日本人喜歡穿的衣服也偏愛性冷淡風的色調。而說到款式,很多日本人到了夏天都會穿一種較為輕便的和服――浴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古人還特別講究鞋子與服飾顏色與款式的搭配,《儀禮?士冠禮》中說,「玄端黑屨」、「素積白屨」。意思就是如果身上衣服是黑色的,就要穿黑色的鞋子;如果穿腰間帶褶的白色絲織衣裳,就得用白色的鞋子進行搭配。這一同色搭配原理,領先現在的「時尚精」好幾千年呢。

古人衣服。

□鏈接

古代納涼有何配飾?

斗笠

斗笠是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從古至今,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還是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涼帽

清代官員夏日所用的官帽被稱為涼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頭巾

頭巾,淵源甚古,原本是平民的標志。到了明、清時期,規定讀書人必須戴儒巾,後來被廣泛流傳至今,成為一種方便、實惠的飾品。

團扇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團扇是眾多扇子中的一種,起源於商代,最早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荀超見習記者陳荷

⑩ 褲子到底是怎麼來的古人的褲子是什麼樣的

據史料記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上有襠褲子是從戰國時期才開始的。當時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此後,中原人才穿褲子。到了漢代,漢昭帝時才把有襠的褲叫做「褲」。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袴絝音義形皆同。《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襗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袴絝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袴(褲),《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袴,謂為「今所謂套袴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褌,亦有問題。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褌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雲:即犢鼻褌。」皆以褌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褌為合檔,段且謂褌即犢鼻褌,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褲子是人們下體所穿的主要服飾。原寫作「絝」、「袴」。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下體己穿著褲,不過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都只有兩只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左右各一,分衣兩脛。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用「兩」字來計,居延漢簡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穿著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於膝蓋以上部分則無遮護。

與褲子胡人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玻璃塑料襯衫扣 瀏覽:486
美女的姐姐胖得穿不下裙子 瀏覽:245
大學生男裝品牌推薦 瀏覽:660
浙江批發睡衣 瀏覽:467
河北有男裝批發市場在哪 瀏覽:273
搭配同色系小裙子 瀏覽:830
高爾夫皮帶價格多少 瀏覽:260
如何編織老奶帽子視頻教程 瀏覽:262
韓國女童裝小熊標志 瀏覽:221
羽絨服內配什麼不拉拉鏈男士 瀏覽:638
怎麼訂購校服尺寸 瀏覽:153
玩著兩條裙子 瀏覽:428
唯品會品牌折扣賣女裝 瀏覽:177
深藍牛仔衣卡其色褲子 瀏覽:519
香港買的皮帶怎樣更換 瀏覽:838
韓版羽絨服配什麼鞋 瀏覽:864
怎麼把口香糖在褲子上弄掉 瀏覽:514
男士藏藍色西裝灰褲子好看 瀏覽:599
掀起來裙子一看 瀏覽:783
金家校服又多了一個外號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