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符合禮儀的行為與不符合的行為!!急急急!!!
五、姿態舉止的禮節
1.正確的站姿、坐姿、行姿
正確的站、坐、行姿態是其他禮節的基礎,是舉止正派的表現。
正確的站姿關鍵要把腰挺直,收腹、挺胸、收臀;頭要正,要有向上頂的感覺,目光平視前方,雙臂自然下垂;腿要並攏,腳後跟要貼緊,腳尖微微外撇。
男性的腿可以分開一點。不可以靠著牆或門框站著,這樣容易讓人覺得散漫、懶惰甚至不正派。從上身看,正確的行姿要基本像站立一樣挺拔,重心略向前傾,雙臂自然擺動,雙眼目視前方,頭要端正。步幅可以根據個人的身高來調整,身高腿長,步幅就大,個子矮小,步幅就小。另外,服裝也影響行姿,女性穿裙裝,走路忌諱八字腳、駝背含胸。
在公務場合、涉外場合,坐姿一定要端正。正確的坐姿是:
落座輕穩,坐下後不鬆懈。特別是坐沙發時,不能像抽去骨頭似的堆在那裡;雙肩平正放鬆,兩手自然放於腿上,也可以一臂彎曲放在沙發扶手上,掌心向下。
男性雙腿可以分開約一拳的距離,女性腿要並攏,絕不能叉開腿坐,特別是在穿短裙時更要注意;也可以雙腿斜向一方,雙腳交叉,雙膝靠攏。
在一般場合下,蹺腿是可以的,但不能抖腿,更不能把鞋挑在腳尖上。在比較嚴肅的場合,坐椅子面積的三分之二就可以了。如果對方是很重要的客人,與之談話時,身體可以略略向前傾,而不要靠椅子背。
2.手勢的運用
適當地運用手勢有助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但頻率不可以過高,幅度不宜過大。在涉外場合中,還要看交往對象。
英國人較為拘謹,舉止較為沉穩,幅度小;
美國人大多性格外向,手勢幅度相對大。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一些習慣性的手勢,在涉外場合最好不要用,以免引起誤解或造成失禮。
指示的手勢應該使用右手,四指並攏,大拇指自然張開來指點遠處的事物或人。要指出近處文件中的某行字,可以使用右手食指。與阿拉伯國家或者印度人打交道時,一定不要使用左手做這些事情,因為他們認為左手不幹凈,用左手是對他人的冒犯。
表示勝利和成功時:右手食指、中指向外伸出,構成一個英文字母「V」字,用以表示勝利。運用這一手勢時,一定要使掌心向外。
表示事情順利時:有些人愛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做成一個圈,其餘三個手指伸出,表示「OK」,一切順利,在美國可以這樣示意;在日本則表示錢;而在南美洲的巴西,則表示非常下流的意思。
指點自己不要使用右手食指或者大拇指,這樣會顯得很粗俗。在與外賓談話當中,若涉及自己時,可以伸出右手,手指並攏,手掌朝向身體,輕輕按在左胸前,這樣既文明又顯出自尊自信的內在修養。
當然手勢的運用也要因人、因場合而定。秘書自己要處理好,在必要時也要提醒領導。
1)伸食指以食指指人,很多東方國家認為是不禮貌的,在西方國家則認為這是批評、嫌惡被指之人,在我國,卻只是指一下罷了。彎曲食指,我國表示「9」,到了美國就成了召喚人了。豎起食指,除了像我國習慣可以表示「1」以外,法國人以此表示「請求提出問題」,緬甸人以此表示「拜託」,新加坡人以此強調重要性,在澳大利亞,卻表示「再來一杯啤酒」。
2)伸拇指翹起拇指,可表贊揚之意,亦可表「為首」、「為大」。但在澳大利亞,這有惡意罵人的含義,義大利人又以此表數字「屍,而英國人則表示他想搭車。
3)其他指勢豎起二指呈「V」型,我國表示「2」,英語國家表「成功」、「勝利」;但手心向內的豎起二指卻是侮蔑性的。拇指食指曲成圓圈,掌心向外,再豎起另外三指,便是「OK」手勢,這在美國表示同意首肯,在法國表示「o」,在印度表示正確,在泰國表示「沒問題」,在日本、韓國表示金錢,在巴西表示引誘女人,在突尼西亞表示傻瓜、無用。此外,表「5」以上,「10」以內的數,外國人不用一隻手比劃,當然也不明白我國用一隻手錶示的這些意思。
4)左手在許多地方,人們認為左手是不幹凈的,因此必須以右手為尊,右手為貴。不能以左手收受禮物、遞接東西,不能以左手吃飯。在印度、泰國、印尼、阿拉伯國家和一些非洲國家都如此。
5)其他動作我國年長者撫摩小孩頭頂以表喜愛,而在佛教國家則萬萬不可。阿拉伯人喜歡觸摸對方,並聞對方的氣味。我國以點頭表同意,搖頭表否定,但在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尼泊爾等國恰好相反,點頭否定,搖頭才是肯定。日本人點頭不表同意,只表理解,而阿拉伯國家點頭只是禮貌而已。
雙臂交叉置於胸前,許多地區認為既不雅觀亦無含義,而斐濟卻以這一身姿表示對說話者的傾聽和敬重。招呼飯店服務員,西班牙人吹口哨,非洲人敲打桌子,這在他們都是合乎禮儀的。
3.適當的表情
在涉外活動中,秘書人員的待人態度和表情異常重要。可以說,秘書是組織形象的代表,管理水平、人員素質都會通過秘書的形象反映出來。
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公務注視。在公務活動中的嚴肅場合,目光應該注視對方雙眼以上的額頭部位。
②社交注視。在社交場合,目光應該注視對方雙眼以下、下顎以上的部位。
③親密注視。這種注視適用於親朋好友之間,或是戀人之間、夫妻之間,即目光注視對方的上半身。
場合越是嚴肅,目光就越是不能到處游動,越要穩定一些.
微笑的人使人感到和藹可親,可以信賴,讓人緊張的心理為之放鬆,所以,國外的單位都把微笑作為雇員接待顧客的重要禮節。
能夠微笑著接待來訪的客人,並不容易做到,這需要經過一番訓練或者磨煉才能做到,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不以自己的喜好來對待客人。
2. 跳紗是什麼情況,請用口語來解釋,專業術語的話就聽不懂了
▲端午節的起源
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都認為端午節源自於紀念屈原的活動。然而,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歷史卻比屈原的傳說還要悠久。有學者據此推測,端午節或許另有起源。其中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
端午時值農歷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俗稱「惡月」。所以《夏小正》上說:「(五月)蓄蘭,菽糜」(蓄:積、聚。菽:採集。糜:蓄糜)。《大戴禮》上說:「蓄蘭,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於清潔,以禳除毒氣,這是針對五月這個惡月所採取的積極預防的措施。在這期間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靜養為原則。《禮記.月令》:「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欲」。同時,五月也有許多的禁忌。據應劭(公元178)的《風俗通•釋忌篇》記載,漢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的俗諺。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尤,除了忌「曝床薦席」外,甚至有「不舉五月子」的諺語。《史記•孟嘗君列傳》就記載,孟嘗君生於五月五日,他的父親田嬰打算把他丟棄。因為田嬰相信:「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這個惡日的忌,深植民心。宜到現在,還可以從許多端午節的習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種端午起源的學說由聞一多先生所提出。聞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他首先引了吳均(公元467-520)的《續齊諧記》中的一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同時,聞一多又舉了幾個文獻上的例子來支持他的學說。這些記載也都顯示,端午的起源和龍有著密切的關系。聞一多據此推測,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節日。自古相傳,吳越是斷發文身之國。至於斷發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龍子」,以避免傷害。《漢書•地理志下》應劭註:「(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像龍子,故不見傷害也。」聞一多的結論是,端午應是個以龍為圖騰的民族舉行圖騰祭的日子。也就是說,一個龍的節日。
這些說法固然解釋了某些特定的現象,但若將其中任何一說,視為端午的單一起源,則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遺憾。與其如此,還不如說,惡日及龍圖騰,都是端午可能的源頭。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它們互相融合,直到屈原傳說的加入,為它們添上了新的動力,端午才從此茁壯而成為一個重要的節日。
▲端午節的傳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候,王甚任之」。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楚王因而逐漸疏遠屈原,連帶的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百姓的心中。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准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裡面丟,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有些地區,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過,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裡的男人都被征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起了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端午節的習俗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崔寔(逝於一七○)的《四民月令》記載:「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黃連丸、霍亂丸;采葸耳,取蟾諸,以合創葯,及東行螻蛄。」除了治難產的縷蛄外,其餘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丸葯。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從「長命」、「續命」等名稱看來,就可以知道,當時人是多麼畏懼惡日對生命所造成的威脅。不僅在實際上製作治病的丸葯,在心理防衛上,也要仰賴五彩絲來抵禦那超自然,不可見的鬼魅及兵災。
盡管有這些顧忌在,端午的生命力並未因之減,積極祈禳的習俗仍隨處可見。周處(240-約299)的《風土記》記載晉朝新興的端午習俗有:「采艾懸戶上,踏百草、競渡」等。懸艾固然是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後來稱為「鬥百草」的游戲。而被視為端午特色的競渡習俗,也在此時出現。據宗懍(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按語:「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記》中並未確實記載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說顥然是受了傳說的影響。事實上,競渡、祈禳。表面上是為拯救屈原而舉行的競渡,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浴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據說這種艾草,在針灸的時候別具有療效。一般人則將艾草紮成虎形,或是剪綵作為小虎,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
到了唐朝時,端午已成了個重要的節日,宮廷中也有種種的慶祝活動。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王溥(922-982)的《唐會要》卷三五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他說:「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不只是寵臣有賞,一般文武官員也各有賞賜。馬縞(約十世紀中葉)的《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
王仁裕(880-956)的《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唐玄宗時:「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巧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不過,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戲,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經濟實惠的扇子來應景。李淖(約八八○以後在世)的《秦中歲時記》記載:「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溤贄(約九○四前後在世)的《雲仙雜記》卷一引《金門歲節記》也說:「洛陽人家......端午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葉製成,由於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謂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來)。
唐朝新興的端午習俗,還有所謂的「五時圖」。段成式(約803-863)的《酉陽雜俎》卷一記載:「北朝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所謂「五時圖」,就是在紙上畫蛇、蠍、蟾蜍、蜥蜴、蜈公,也稱「五毒符」。據說這五種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時存在時,才不敢互相鬥爭,得以和平共處。所以,掛五時圖就可以防止這些毒蟲作怪。
宋朝的端午節物,比起歷代,更見精緻。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1147)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約1225-1264)的《歲時廣記》卷二一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宋人的巧思還不僅限於此。同樣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們也會加點花樣,使它的外形藝術化。吳自牧的《夢梁錄》(序於1274年)卷三記載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也有人以泥塑天師像,以艾為頭,以蒜為拳,懸在門上辟邪。「天師」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現的兩種形象,因為他們的外形威猛,足以鎮懾邪魔外道。同時也可看出道教對端午習俗的影響。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驅毒的五毒符,逐漸加入裝飾的成分,成為婦女釵頭的點綴。沈榜的《宛署雜記》(一五九三年)第十七卷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這一類的釵頭飾,在清朝江南一帶稱之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為「女兒節」。《宛署雜記》第十七卷記載:「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此俗似乎僅見於北京。
*近江河的地方,則在端午舉行龍舟競渡。張岱的《陶庵夢憶》(1646年)卷五記「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後旌幢綉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艓齊開,兩岸汨汨然而沸。
楊嗣昌(1588-1641)的《武陵競渡略》詳細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的競渡習俗。當地俗傳競渡是為了禳災,因此劃龍舟前要舉行種種祭祀,還要聘請;巫師來作法以祈求勝利。劃過龍舟後,居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用意也在於辟惡。
西湖的龍舟則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傍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沈,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盡管歷代都有在端午節捉蝦蟆制葯的習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醫加入這個偏方的陣容。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據說蟾酥可治疔瘡、惡腫。
另一種民間辟蟲的偏方則是飲菖蒲、雄黃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黃酒在帳之上。顧祿的《清喜錄》(一八三○年)卷五:「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牆壁間,以祛毒蟲。」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會以雄黃酒在他們額上畫一個「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宜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葅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李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1895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沖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端午節詩詞
競渡曲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隊龍舟決一勝負。勝者歡欣,敗者沮喪。賽後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為節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
五月五日
(梅 堯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 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乙卯重五詩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葯、配葯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從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生保健的內容。
賀新郎(端午)
賀新郎.端午
劉克庄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線衣紈扇,午風清暑。
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
誰 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
已酉端午
貝 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 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 顯 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
舟楫何勞吊屈來 。
五日(選一)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
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
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
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
可憐江北海西頭。
▲端午節對聯
日逢重五;
節序天中。
艾旗招百福;
蒲劍斬千邪。
門幸無題午;
人慚不識丁。
榴花彩絢朱明節;
蒲葉香浮綠醑樽。
艾葉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劍斬千妖。
綠艾懸門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節啟朱明榴圖南瑞;
輝增翠葆艾綬翔華。
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龍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龍舟競渡,憑吊屈子懷古恨;
赤縣雄飛,喜譜今朝愛國篇。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聖人。
撫辰逢地臘;
建午屆天中。
堂前萱草舒眉綠;
石上榴花照眼紅。
榴裙萱黛增顏色;
艾酒蒲漿記歲年。
結艾釵頭輕戰虎;
奪標船首慣成龍。
艾人驅瘴千門福;
碧水競舟十里歡。
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
鼓樂催龍舟萬水歡歌。
美酒雄黃,正氣獨能消五毒;
錦標奪紫,遺風猶自說三閭。
焚艾草飲雄黃,清瘴防病別為邪崇;
飛龍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3. 在哪裡西服定製做工考究請介紹下
首先,從功能上說,西褲寬松適度,在走路、上樓時既方便活動,又不顯得過於松垮。側面斜插兜的設計,使男士們隨身攜帶的打火機、手帕有了安身之所。
造型簡練的西褲更可適應多種場合。在商務會議、談判等嚴肅場合,穿著西褲可塑造你沉穩、干練的氣質;你也可以配上嚴肅的樽領襯衫在上班時穿著,既方便在上班途中奔波,又可樹立嚴謹、精乾的工作形象;在周末,需要感受一下休閑樂趣的時候,身著針織翻領T恤衫與直筒長褲相配,隨意又舒適;當你需要公務外出、作短暫旅遊時,請務必帶上一條穿著舒適、方便洗滌、免燙、易整理的西褲,這樣就不必在舟車勞頓後為滿褲子的褶皺尷尬了。整潔的襯衫,外著麂皮寬松外套,助你在旅途中保持清爽、整潔的形象。
另外,它對於腿部並不完美的男士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O型腿、X型腿、過粗或過細的腿都可通過穿著西褲從而得到修飾。
從流行的角度看,西褲的外型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一般西褲的褲腿接近直筒型,並有明顯的褲線,褲腳蓋過腳面2~3公分為宜(以免在走動時露出襪子的顏色)。通常,質料好、穿著舒適的西褲可以穿好幾年。不同年齡階段的男士都能找到適合他們的款式,所以在選購時多花費些時間和金錢也是非常值得的。
注意事項
A.腰部、臀部圍度合適,褲長要蓋住腳面一些;
B.面料舒適透氣,手感好,易整理;
C.兜、袋等部位要平整;
D.腿部有缺憾的男士可選擇褲腿稍寬大的款式,顏 色最好選擇深色;
E.穿西褲時褲兜里最好不要放太多東西;
F.穿西褲時一定要系皮帶,否則會顯得很失禮。
具體來說:
一、面料:
一般情況下好的西褲面料,質地均勻,手感潤滑,垂度好,面料織紗密度高,不起皺,透氣性好。
較差的面料,質地不均勻,手感垂度不好,疵點,跳紗比較多,且多數有色差。
二、里料:
盡量選擇純白棉布,吸汗性好,貼身穿不會對皮膚傷害,不起靜電。
一般的較差的是滌綸布,吸汗性差,對皮膚有靜電反映。
三:拉鏈
好的拉鏈頭堅固、潤滑,拉鏈牙是全封閉式的,不易掉牙,萬次試拉不變形,好的使用壽命長達5年。例如:YKK等
其它的用價格低廉的雜牌拉鏈,拉鏈牙不是封閉的,容易缺牙掉牙
四、後袋:
好的後口袋介面成直線,上下成平行線,電腦開線,捆綁式打結,密實,平整美觀。
一般褲子的後袋,介面成裂狀,人工開線,不平整不美觀,打結不結實。
五、口袋:
正常的寬18—20公分,斜袋長35—37公分,袋布寬大,不易外翻。
一般品牌的為了省布,墊布做的比較小,易外翻,口袋寬才17公分左右,斜袋長才31—34公分。
六:腰鼻(吹毛求疵的要求)。
兩條腿的2.8尺以下的有6個,2.8尺以上的有8個,方便大腰圍的顧客穿上不易叉口,以便保持褲形。
而一般的褲子無論大小都是6個,穿上容易叉口,且不美觀。
七:襠花:
好的鐺花十字襠花,垂直交叉,棉布包邊,打結牢固,不易開檔。
其他品牌的褲子襠底交叉,錯亂或無包邊,打結不牢固,易開檔
八、工序:
每條西褲要經100餘道工序完成,僅熨燙就有10道工序,而且是流水作業,這樣做出來的褲子就很平整。
一般的每條僅10道工序完成,整個褲子做完後就熨燙一次,這樣就有燙不到的地方,品質和美觀都達不到要求
九、打結:
兩條腿的褲子里料和褲腰是固定在一起的,一條褲子打結就有16個。
一般的腰裡打結很少,易外翻,不美觀,袋布會撕裂扒縫,洗上兩水就往外翻里子。
十、護膝:
兩條腿的褲子護膝沒有毛邊,不容易脫線,長時2.05尺。能夠真正起的護膝,保持褲形的作用,
一般的褲子護膝有毛邊,易脫線,長時1.4尺,起步到保持褲形的作用。
十一、扣眼:
兩條腿的是先挖出扣眼再鎖線,這樣就避免毛刺。
一般的褲子是先鎖邊後挖扣眼,這樣就會有毛刺
十二、鎖邊線:
兩條腿的鎖邊線鎖邊均勻,疏密得當,沒有毛刺,沒有線頭。
一般品牌褲子的鎖邊線寬窄不一致,而且廠家為提高速度,鎖出的邊都很稀疏,這樣就容易有毛刺、線頭。
4. 牛仔褲跳紗怎麼修補
這個你可以自己拿針線自己縫一下,你可以看一下關於這方面的視頻,然後根據視頻自己進行縫補,其實是非常簡單的。
5. 牛仔褲布料怎麼區別
尼龍66和棉的混和的面料教好,但還是要看整里的方式,很復雜
牛仔褲是一類很特殊的服裝,它的特點是壽命很長,而且產品的價值隨著壽命的增加也不斷增加,也就是說越舊的牛仔褲,其價值越高,同時越漂亮。這是牛仔褲不同一般服裝的顯著特點。要達到這個目的,面料的質地無疑是至關重要了。面料的好壞直接影響產品的壽命、舒適度。差的面料容易變型、掉色,而且影響洗水的效果。沒好的面料根本不可能洗出很高檔的洗水效果。高檔牛仔面料較厚實以面布為主,結合其他纖維,布料講究紋理和手感。整體紋路清晰明朗,沒粗紗跳紗,手感柔軟不失挺括。
由於牛仔褲有耐磨、壽命長的特點,所以在輔料選擇上也要求嚴格。一條好的牛仔褲穿壞後,拉鏈及釘、鈕應該是完好如初的。拉鏈及釘、鈕都應該用青銅製造。青銅具有延展性和耐磨性,名牌牛仔褲都會有自己特定的牌子
,而有些廠家為節省成本都會用些低劣的副件,褲子還是新的可拉鏈扣鈕就壞了。
車工質量方面一般消費者都可以看出,主要是看針距(1英寸即2.54cm=7~10針)、跳針、斷線、漏針、浮線、起皺不平復、雙線不平行、
左右前袋是否對稱圓順,後機頭左右是否高低,左右後袋距後中及上下是否一致,
褲頭扣鈕後左右是否成一條線,拉鏈會否谷起,打棗有沒偏差
。由於牛仔都是用粗股撞色線,好牛仔褲是沒有接線的。
牛仔洗水質量是平定牛仔褲重要因素。高檔牛仔褲洗水後色澤飽滿,艷麗明亮,層次分明,不易掉色,用手觸摸有絨感,手感柔而不軟,挺而不硬,質地緊密不松垮,袋布沒有明顯著色感。
牛仔洗水一般有:普洗、石磨、酵素、沙洗、漂洗、化學洗、雪花洗、碧紋洗。洗水工藝復雜,有手擦、磨損、介爛、手縫、噴紗
、噴馬溜、手擦馬溜、貓須、手摺等等,另外還加色,如:懷舊、加黑、加蘭、加灰等、固色等,洗水質量好的固色做得好,不易掉色。買牛仔褲時可用褲子在白紙上擦下,如果固色不好就容易掉色了,好的牛仔褲是不易掉色的
。
牛仔褲在出廠時須要整燙和包裝,有些廠家沒按要求程序做,在整燙後沒冷卻就包裝,容易留下水印,庫存久了還有霉味。
選購時還注意是否燙到起鏡,燙焦變色,燙漏等。最後還要檢查線頭是否太多,最好是反底檢查。
6. 貢緞面料一般是用來做什麼的 襯衫褲子,還是其它
貢緞面料可以用於製作職業裝,休閑裝,婚紗禮服甚至夏天的睡衣,除此之外,還是很好的家紡品用料。
因貢緞有一個很明顯的特性,面料平滑細膩,富有光澤且柔軟清涼。由經紗和緯紗至少隔三根紗才交織一次,因此緞紋組織使織物密度更高,所以織物更加厚實,因此,貢緞面料是很好的服裝用料,在使用過程中,不僅柔軟舒適,而且還顯檔次。
(6)褲子跳紗怎麼處理擴展閱讀
貢緞面料的洗滌方法:
1、這種面料耐鹼耐熱性能好,可用各種洗滌劑,可手洗機洗,但不宜氯漂。
2、該面料的白色衣物可用鹼性較強的洗滌劑高溫洗滌,起漂白作用。
3、洗滌時浸泡時間不能太長,避免面料褪色。
4、晾乾時,適宜陰干,避免曝曬,以免深色衣物褪色,在日光下晾曬時,將裡面朝外。
5、一定要和其它衣物分開洗滌,不要放在一起同洗。
6、洗滌結束時,千萬不可擰干,避免面料起皺。
7. 牛仔褲做工有哪些
做工?你指的是他的面料做工還是製作步驟?牛仔褲 一般有石磨自然破的、有用PU塗層面料型的,光滑面料等·······步驟就很多了,你可以上網查一下服裝設計與製作
8. 褲子分紗了怎麼補救
純棉的衣服就是易變形,沒辦法,洗了才好點,這是它的弊端,國際公認的,無論是多大的牌子都如此\r\n\r\n純棉質的服飾類。。本身因為是純棉的。。所以有彈性。。但是這個彈性跟錦綸氨綸的比起來。\r\n效果沒有後者好。。過水一段時間後。。是會變松。。但是如果在洗滌時注意保養的情況下。。\r\n會延長使用壽命的。。樓主可能買回來沒有仔細看洗滌說明。。所以才會造成短期變松。。。\r\n這就是褲子變形了。。\r\n樓主可以嘗試一下在褲腿內側車一圈薄薄的下蘭或者織帶,這樣是可以讓褲腿變緊。。。記得要用薄的。。如果用厚的話。。你大腿會因為摩擦而不好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