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列寧格勒保衛戰詳解
聖彼得堡,這座被俄羅斯著名詩人普希金稱之為「歐洲之窗」的古都,始建於1703年5月,兩百多年來一直是俄羅斯帝國的首都。十月革命的炮聲從這里打響,人們將這座城市稱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1924年列寧逝世後,當時的蘇維埃政府為了永遠紀念這位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領袖和導師,下令將列寧曾經生活、工作和戰斗過的這座英雄城市命名為列寧格勒。瘋狂的「巴巴羅薩」計劃征服蘇聯,獨霸歐洲是希特勒蓄謀已久的陰謀。早在法國投降之時,德國人就開始著手侵略蘇聯的計劃。1940年12月28日,希特勒發布了第21號訓令,正式確定了代號為「巴巴羅薩」的侵略計劃。計劃的目的是:在對英的戰爭結束以前,以坦克、摩托化部隊及航空兵部隊突施「閃電」式的突然襲擊,分割圍殲蘇聯西部蘇軍主力,爾後向戰略縱深發展進攻,攻佔列寧格勒、莫斯科和頓巴斯,前進至伏爾加河、阿斯特拉一線,於1941年入冬前結束戰爭。為實現這一計劃,德軍集中了181個師又20個旅共550萬人,坦克4300輛,火炮47000餘門,飛機4980架,以及192艘艦艇,並將這些力量編為3個集團軍群和3個獨立行動的集團軍,准備在3個戰略方向實施進攻。計劃的基本部署是:北方集團軍群,轄第十六、第十八集團軍和坦克第四集群,共29個師,由萊布元帥指揮,在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以東向列寧格勒總方向實施進攻,消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蘇軍,佔領蘇港口,使蘇聯艦隊失去基地。中央集團軍群,轄第四、第九集團軍和坦克第二、第三集團軍,共50個師又2個旅,由博克元帥指揮,在波蘭的華沙向布列斯特、明特克方向突擊,圍殲白俄羅斯境內的蘇軍,爾後直指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轄第六、第十七、第十一集團軍,羅馬尼亞第三、第四集團軍,坦克第一集群和匈牙利一個快速軍,共57個師又13個旅,由龍德旅泰特元帥指揮,自波蘭的赫爾姆向基輔方向進攻,攻佔基輔以南地區的第聶伯河渡口,消滅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的蘇軍,然後向頓巴斯發動進攻。德軍的挪威集團軍以及芬蘭的東南集團軍、卡累利阿集團軍,共21個師又3個旅,在挪威和芬蘭境內展開,配合北方集團軍攻佔列寧格勒。為了確保能夠一舉拿下列寧格勒,希特勒任命曾經指揮德軍突破法國馬其諾防線的陸軍元帥馮·萊布為北方集團軍群指揮官,萊布統率的兵員達70萬人,配備了1200架飛機、1500輛坦克、12000門火炮,並限令萊布務必根據「巴巴羅薩」計劃的規定日期,在1941年7月21日之前拿下列寧格勒。希特勒甚至狂妄宣稱,屆時他不僅要前往列寧格勒皇宮廣場檢閱軍隊,而且還要在列寧格勒阿斯托里亞飯店舉行盛大的「祝捷」宴會。為何希特勒對列寧格勒如此重視?原來,希特勒統帥部認為奪取蘇聯這一重工業中心和海港具有特殊意義。佔領涅瓦河上的這座城市,可以掌握整個波羅的海的主動權,控制十條鐵路線,尤其是控制那條把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同蘇聯其他一些經濟地區聯結起來的十月鐵路線,在國際上有重要意義。從政治上、軍事上看,佔領列寧格勒並同芬蘭軍會合,可以使法西斯同盟更加鞏固,迫使其他一些處於動搖不定的國家加入反蘇戰爭。同時,為了保證進攻莫斯科所必要之兵力,可把用於攻佔列寧格勒時用的第四坦克集群的所有坦克和機械化兵團抽調出來。蘇聯缺乏足夠的警惕「巴巴羅薩」計劃制定後,德國法西斯在策略上玩弄了「海獅騙局」,以假亂真,麻痹蘇聯。希特勒曾說「要把進攻俄國造成歷史上的最大騙局」。為此,納粹千方百計地採取偽裝和欺騙的手段,迷惑蘇聯。希特勒在英吉利海峽和加萊海峽沿岸,集結了大量的渡海和登陸船隻、器材;在海岸上裝配了許多假火箭;軍隊進行了頻繁的登陸演習;甚至把大批的德軍調到蘇聯邊境也說成是進攻英國而來到東方休息調整。臨戰前,希特勒一反常態,在宣傳上停止了對蘇聯的攻擊,把斗爭矛頭集中指向了英國。就這樣在「海獅計劃」的掩蓋下,德軍早已把大批兵力集結在蘇聯的邊境上。准備工作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要求完成。1939年3月,斯大林針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已經開始的形勢,明確指出德、意、日結盟的侵略性,以及西方國家企圖「禍水東引」,慫恿德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危險性,號召蘇聯人民必須從各方面做好反侵略戰爭的准備。斯大林為了贏得更多的時間作戰爭准備,先後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與土耳其簽訂互相保持中立條約。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又通過軍事、政治、外交途徑,將西部國界線向西推移。並認為國界線的西移將使德軍東犯必須從更西的幾百上千千米開始。蘇聯還在經濟上和兵員上都作了充分准備,加快了農業和工業發展速度,並有一大批軍事工廠開工生產,在兵員上,1939年頒布了《普通義務兵法》,延長服役期。在戰略計劃和兵力部署上,為對付德軍的侵略,蘇軍總參謀部作了詳盡部署。在戰爭爆發前,蘇聯為加強戰備和西部邊境防線,戰爭爆發時,蘇軍在西部邊境總共有149個師的兵力。但蘇聯最高當局對德國發動侵蘇戰爭的時間和規模卻嚴重估計不足,蘇聯西部邊界地區的工事也未完成,蘇軍對敵人的突然襲擊缺乏足夠的思想准備,也缺乏組織和實施戰略退卻的訓練,缺乏對付敵人集群坦克的有力措施,造成了蘇軍在戰爭初期的嚴重失利。希特勒大兵壓境1941年6月22日拂曉,一千多架機翼上塗有納粹標志的飛機閃電般地闖入蘇聯領空,對蘇聯腹地的機場、軍事指揮部和交通中心瀉下瀑布般的彈雨。緊接著,七千多門各種口徑的火炮同時對准早已瞄好的目標開火。一時之間,蘇聯西部邊境炮聲隆隆,硝煙彌漫,火光沖天……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了。其中,萊布統率下的北方集團軍群,6月22日在大量航空兵的支援下,從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向蘇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發起進攻。戰斗一打響,德軍就輕而易舉渡過涅瓦河這一水上天塹,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在北方戰線上,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先頭部隊第五十六摩托化軍,在開戰後的24小時內就深入蘇聯境內40千米。6月25日,德軍坦克部隊推進到離陶格夫匹爾斯只有70千米的烏提那。6月26日,德軍裝甲集團的先頭部隊離維爾紐斯和列寧格勒之間的主要鐵路中心陶格夫匹爾斯幾乎不到8千米的路程了。至此為止,在短短的4天內,德軍裝甲部隊就翻山越嶺、攻城略地,向蘇聯腹地推進達300千米。7月1日,隨著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首都里加的失守,7月4日,德軍又突破奧斯特洛夫-普斯科夫防區內的防線。7月9日,防守普斯科夫的蘇軍在經過一場血戰後不得不放棄該城,退往諾夫哥羅德。於是,希特勒法西斯的鐵蹄終於在闖入俄羅斯大地之後踏上了列寧格勒州的地界。就在北方集團軍群向列寧格勒全力推進的時候,部署在列寧格勒北面芬蘭一側的兩個芬蘭集團軍,為了配合德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也於6月底分別在彼德羅扎沃茨克和維堡方向,對蘇軍北方方面軍發起猛烈的進攻,企圖從北、東兩個方向與德軍一起完成對列寧格勒的合圍。在這種情況下,進展順利的德軍第四裝甲集團軍司令赫普納上將得意忘形地宣稱,現在只要一舉突破盧加河,他就拿到了打開通往列寧格勒大門的鑰匙。兵臨列寧格勒城下就在列寧格勒面臨三面受敵的危急時刻,蘇軍統帥部於7月10日任命伏羅希洛夫元帥為西北方向指揮部最高軍事負責人,日丹諾夫為軍事委員會委員�政委,並責成他們兩人統一指揮西北方面軍和北方方面軍的作戰行動。與此同時,指揮部緊急動員百萬列寧格勒居民夜以繼日地沿著盧加河畔,構築一條以盧加城為中心,南起希姆斯克,經盧加,北到金吉謝普全長約300千米的盧加防線,並在這條防線上部署了由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組成的盧加作戰集群。其主要任務就是阻滯德軍前進,以爭取盡可能多的時間在列寧格勒附近周圍再構築第二、第三條防線,也就是為列寧格勒爭取盡可能多的准備時間。1941年8月15日下午6時,德軍步兵在坦克的掩護下,突破蘇軍第一道防線。當德軍在盧加防線發起全線進攻時,列寧格勒北面的芬蘭軍隊也以3個師的兵力向列寧格勒圍了過來。列寧格勒的局勢緊張起來。8月21日,德軍佔領楚多沃,切斷了列寧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鐵路。22日,德第十六集團軍在曼施坦因第五十六摩托化軍的增援下,不僅解除了幾乎被蘇軍圍殲的危險,而且還向前推進到舊魯薩東南的洛瓦提河畔。8月25日,蘇第三十四集團軍終因力量懸殊而不得不撤出洛瓦提河沿岸。8月底,德軍在盧加防線前遭受重大損失後進至距列寧格勒城南僅20千米的斯盧茨克-科爾平諾地區。8月底,德軍佔領了列寧格勒東南方向的托斯納、姆加等地,妄圖從東麵包圍列寧格勒,沿涅瓦河左岸向拉多加湖推進。9月8日,德軍到達拉多加湖南岸,佔領了什利謝爾堡,從陸上封鎖了列寧格勒。9月16日,位於列寧格勒以南18千米,當年曾是老沙皇避暑勝地的普希金落入德軍之手;17日,列寧格勒一條電車線路的終點站亞歷山大羅夫卡失守。這時,德軍離列寧格勒市中心的皇宮廣場僅有14千米,德軍的大炮已經能夠直接轟擊列寧格勒市區了。真可說是名副其實的「兵臨城下」了。從此,蘇聯紅軍開始了長達900天的保衛列寧格勒的英勇戰斗。拉多加湖「生命之路」1941年9月8日,德軍佔領什利謝爾堡,這就完全切斷了列寧格勒與蘇聯各地聯系的所有交通線,城內與蘇聯內地的鐵路交通完全被切斷。拉多加湖也只剩中間一段僅寬100米的水域不在敵人火力射程內,這是被圍的列寧格勒唯一從外界取得糧食和一切必需品的水上生命線。9月9日上午9時30分,德國北方集團軍群開始向列寧格勒發動全線進攻。希特勒命令他的法西斯軍隊,用封鎖和不停的空襲和炮擊,把列寧格勒夷為平地,並要將這座城市從地球上抹掉。哈爾德建議用飢餓配合德軍進攻。9月和10月,德軍對列寧格勒進行了猛烈的空襲,僅10月4日這一天,德軍就持續空襲9個多小時。應該說,希特勒的這一著棋是很毒辣的,特別是11月8日德軍佔領了提赫文後,從蘇聯內地向列寧格勒運送糧食的運輸線完全被切斷,它使300萬列寧格勒軍民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飢餓大災難之中。11月下旬,拉多加湖開始封凍,水上運輸暫停,這使列寧格勒的糧食供應更趨緊張。9月到11月,居民的麵包定量先後降低5次,11月20日降至最低限量:高溫車間工人每人每天375克,一般工人和技術人員250克,職員和兒童僅125克。在這飢寒交迫的日子裡,死神隨時隨地都會奪走人的生命,列寧格勒城內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人因飢餓而喪生。正在生產的工人餓死在機床旁,指揮交通的民警餓死在崗亭里,正在搶救危重病人的醫生餓死在手術台前,年老體弱的居民餓死在購糧途中……對於自己一手造成的「傑作」,希特勒得意忘形地狂叫:「列寧格勒不久將會出現人吃人!」形勢異常危急!但英雄的列寧格勒人民沒有屈服,西北方面軍司令員伏羅希洛夫元帥和軍事委員日丹諾夫向300萬列寧格勒軍民發出緊急動員令:「列寧格勒面臨著危險,法西斯匪軍正向我們光榮的城市--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逼近。我們的神聖職責是:在列寧格勒大門口,用我們的胸膛擋住敵人前進的道路!」為了突破敵人的封鎖,列寧格勒軍民不惜一切代價迅速採取果斷措施,組織冰上運輸。11月18日清晨,拉多加湖面上颳起了期待已久的西北風,天氣寒冷刺骨,至黃昏時分,氣溫驟然下降了12攝氏度。11月20日,湖面冰層的厚度已達到180毫米。這時,列寧格勒方面軍軍事委員會認為:形勢逼人,時不我待,他們決定立即用馬拉雪橇在築路勘探隊員冒著生命危險以標桿標明走向的冰道上開始試驗性運輸,把堆放在湖東岸列德涅沃轉運站的大量糧食和其他急需物資迅速運往西岸的鮑利索瓦-格里瓦車站和拉多加湖車站。11月21日,修築在離拉多加湖南岸12千米至13千米的地方,也就是在什利謝爾堡德軍炮火射程內的第一條冰上汽車運輸干線,經過列寧格勒軍民的忘我勞動,終於勝利通車了。第二天晚上,由60輛大卡車組成的第一列車隊載著運往列寧格勒的貨物從拉多加湖東岸的卡鮑納出發,經冰上公路駛往西岸的奧西諾維茨。就是這條後來晝夜通行的冰上公路,在1941年冬季前後,列寧格勒處於飢餓圍困最艱難的期間,連接了拉多加湖東西兩岸的運輸線,成了列寧格勒賴以取得外界支援的唯一通道,因而被列寧格勒軍民譽為他們的「生命之路」。就這樣,傳奇般的拉多加湖「生命之路」,終於使列寧格勒軍民戰勝了飢餓的威脅,從而徹底挫敗了希特勒妄圖困死列寧格勒人的罪惡計劃。「火花」戰役復仇兵臨城下的德軍,在蘇軍的頑強抗擊下,已成了強弩之末。英雄的列寧格勒軍民沒有被希特勒的封鎖、轟炸所嚇倒,也沒有因飢餓而屈服。他們在蘇共的領導下,一致奮起,同德國法西斯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斗爭。他們在全城加強了各種防禦措施。英雄的列寧格勒人民是決不會坐以待斃的。自從1941年9月德軍兵臨城下之後,盡管希特勒能夠從望遠鏡里看見城裡聖伊薩克斯教堂的穹形屋頂和海軍部大廈的尖頂,但德軍卻再也不能越雷池一步。經過戰斗炮火洗禮的列寧格勒軍民,警惕地盯著德軍前沿陣地,時刻准備擊退敵人的進攻。1943年1月12日清晨,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與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協同,在約900架飛機支援下,開始向施呂瑟爾堡·錫尼亞維諾突出部實施相向突擊。18日,2000多門火炮和迫擊炮就一齊發出了震天的怒吼,打破了嚴冬的沉寂,向著敵人的陣地噴吐了萬丈怒火。兩路蘇軍在第五和第一工人新村地域會合,一部兵力收復施呂瑟爾堡,並沿拉多加湖南岸打通一條11千米寬的走廊。隨後,用17個晝夜在此搶修鐵路、公路各一條,初步恢復了列寧格勒的陸上聯系。改善了己方態勢。這就是為了突破德軍圍困,蘇軍所實施「火花」戰役復仇的怒吼。1943年1月18日夜晚,當列寧格勒人從莫斯科電台播送的最後新聞節目中突然聽到播音員以激動的聲調大聲宣告:「封鎖線突破了!」「列寧格勒解圍了!」這一期待已久的勝利喜訊使人們頓時熱淚盈眶,奔走相告,甚至不顧外面正在下著的鵝毛大雪,一個個都興奮得像孩子一般跑出屋外。「紅軍會師了!」「烏拉!列寧格勒!」「烏拉!斯大林!」的歡呼聲響徹雲霄。每一幢房子外面都被掛上鐮刀錘子旗。第二天清晨,整個列寧格勒城到處都閃耀著迎風招展的紅旗,顯得格外奪目。最後的勝利繼「火花」戰役突破德軍圍困之後,蘇軍在取得斯大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和第聶伯河會戰勝利後,至1944年初已具備在西北方向實施進攻、徹底解除德軍對列寧格勒封鎖的有利條件。1月,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實施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解放列寧格勒州大部、加里寧州一部�爾後轉入防禦。1月14日,列寧格勒人民盼望已久的大反攻開始了。經過二周的激烈作戰,蘇軍取得了重大勝利。1944年1月27日,列寧格勒方面軍軍事委員會在祝捷大會上庄嚴宣布:「列寧格勒城現在已經從敵人的包圍中,從敵人的野蠻炮擊中獲得了徹底解放。」列寧格勒人民終於取得了保衛戰的重大勝利。歷時長達900天之久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重大的政治和軍事意義,雖然在保衛戰中因凍餓致死和戰死的軍民近百萬人,但是這場保衛戰不僅堅定了蘇聯人民抵抗德國法西斯的鬥志,鼓舞了他們的勝利信心,而且還消耗了法西斯德軍大量的有生力量,把敵人兵力雄厚的北方集團軍群始終緊緊地拖在西北戰場上,從而為蘇軍取得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地的輝煌勝利,為世界人民最終戰勝法西斯,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特別是在被圍困期間列寧格勒軍民所建樹的英雄業績,更是動人心弦,感人肺腑。甚至就連英國的《旗幟晚報》也發出這樣的稱頌:「列寧格勒的抵抗乃是人類在經受不可思議的考驗中取得輝煌勝利的一個榜樣。在世界歷史上也許再也不能找到某種類似列寧格勒的抵抗。」會戰中,蘇軍建立全縱深整體防禦,諸軍兵種密切協同,軍民密切配合,集中指揮與機斷行事相結合,通過空中和湖上保障不間斷的補給�以及以相向突擊突破封鎖等�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為大規模城市保衛戰提供了寶貴經驗。
『貳』 為什麼衡陽保衛戰打了一個多月,外圍的援軍一個也沒趕到
衡陽城陷的責任不在於方先覺及其第10軍將士,而在於外圍的援軍。5月29日,蔣介石親自打電話給駐守衡陽的第10軍軍長方先覺,命令他在衡陽固守10天到2周時間,吸引消耗日軍兵力後,配合外圍援軍內外夾擊,將日軍主力消滅在衡陽附近。然而,在城內堅守了40餘天的第10軍官兵,卻一直沒有看到援軍的蹤影。對於近乎「傷亡殆盡」、「彈盡糧絕」的第10軍,他們是多麼希望援軍的到來。據第9戰區派出第10軍的督戰官兼炮兵指揮官蔡汝霖在他的回憶錄《四十七天衡陽保衛戰》中說:「在衡陽保衛戰47天的最後兩旬,無時無刻不在盼望外圍的援軍。」我們每夜均在中央銀行防空洞上面聽我援軍的搶聲。……援軍的槍聲好象故意和人開玩笑,忽近忽遠,聽得近了,大家都興奮欲狂,一切似乎都很光明,槍聲帶給我們無限的快慰。但槍聲遠了,大家不覺又皺起眉頭,內心裡也不知是怨是恨,抑是希望,乃是一種說不出的酸楚滋味。」援軍總不見來,絕望之餘的方先覺,給蔣介石、薛岳等分別發出告急電:「衡陽危在旦夕,個人事小,國家事大,救兵如救火,無論如何請派一團兵力,沖進城來,我們自有辦法。」然而,始終沒有一個援軍到達。所以,當方先覺最後選擇了投降道路,對他的部下是這樣說的:「好,就是這樣干吧!不是我們對不起國家,而是國家對不起我們,不是我們不要國家,而國家不要我們。」 其實,有些援軍也已到達衡陽外圍,但不願意往死里打,打進城內,就等於跳進了火炕。戰後日軍戰史也不失公正地寫道:「敵人之援軍(3個師)已於其間到達衡陽附近,但經我第40師團迎擊後,已棄衡陽而掉頭南下。」相反,由於援軍不達,「更招致敵人對衡陽之全面日夜猛攻,其攻勢之兇猛,如洪水之決堤。我守軍堵得東來西又潰,最後竟至無人可堵,無彈可投;衡陽乃不得不陷。」長衡會戰,敵我總兵力最多是一對一;而衡陽保衛戰敵我兵力卻是五對一當衡陽守軍在城內浴血苦戰時,外圍援軍救援不力,使方先覺極為不滿。將軍隊視為保持和提升自己地位的本錢,在作戰中保存實力,是國民黨部隊相當一部分將領身上存在的一個頑疾。這個頑疾在八年抗戰中時有暴露,在衡陽外圍的作戰中更是暴露無遺。衡陽保衛戰前,蔣介石曾對方先覺許諾說:「希弟安心死守,余必督促陸空軍助弟完成空前大業。」217月12日,即日軍發起第二次總攻後,蔣介石即致電第九戰區,令第62軍由衡陽西北郊猛攻敵背,第79軍協同第62軍向衡陽西北郊猛進,第63師由北向南攻擊,以「速解衡陽之圍」22。但各解圍部隊受命後,行動緩慢。第62軍為保存實力,將主力集結於衡陽郊區譚子山附近,僅用兩團兵力增援衡陽23。7月20日,這兩團兵力曾攻入衡陽火車西站。如果他們不顧一切往前沖,完全可以沖破日軍的包圍,與城內守軍會合。但也許是擔心沖入城內後,與衡陽守軍一樣陷於日軍的包圍之中,這兩個團滯留於衡陽火車西站,再也不往前進攻。到了7月23日,日軍反擊,威脅第62軍軍部及該軍左側後,該軍軍長黃濤生怕被日軍包圍,急令這兩個團撤回。第一次解圍戰斗就這樣功敗垂成。7月25日,蔣介石再一次組織解圍戰斗。但第62軍自衡陽西站撤出後,日軍加強了阻擊,再也無法重新接近西站。第79軍進入西郊後,一直與日軍在賈里渡、銅錢渡、雞窩山一帶形成對峙狀態,不能前進。7月27日,蔣介石令第46軍、第74軍一部投入戰斗。第74軍第58師曾佔領衡陽郊區的雞窩山,「已經遙望衡陽,只要再前進一步,就可能與守軍取得聯絡」24,但這時第74軍副參謀長丘耀東竟無緣無故地下令他們後撤。至7月29日,「各路援軍被擊退」25,第二次解圍戰斗也遭失敗。8月2日,蔣介石組織第三次解圍戰斗。但至8月7日,各部沒有任何進展。當晚,解圍部隊發起所謂總攻擊,但至五里牌附近即被日軍擊退。這樣,一直到衡陽失守,援軍都未能到達衡陽。
『叄』 魔獸世界保衛德拉諾成就怎麼完成
在克勞勤中士,也就是3級要塞每天可以拿物資箱子的旁邊的那個NPC那裡,可以用200要塞物資買地區日常,只要把沒有做過的日常都買一次然後做完,最後就可以解鎖這個成就了。
而另一個成就則是滿級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可能一周或更長)陸續解鎖。
『肆』 刺激戰場稀有衣服稀有度是怎麼排行的
刺激戰場稀有衣服稀有度排行是黑曜金尊套裝、至尊金龍套、小白衣、絕地精英套、城市保衛者風衣。
4、城市保衛者風衣
這件時裝作為刺激戰場首個風衣出場,出場之時拉風的雅痞,當初可是非常受大家喜歡,誰不想要一件在廣場上騷一波。小潘潘這件衣服是從補給箱里抽出來的,當時比較歐,抽了一萬左右就出來了吧。
『伍』 英雄連法萊斯保衛戰勛章怎麼拿
只要你原來的藍色領土不損失就可以拿到勛章,什麼造防禦工事可以無所謂。盟軍主要進攻下部和中路地區,上部只會少量的騷擾。你可以在中路主幹道造1門88炮,在偏上的道路上造1門88炮彌補盟軍上路和中路的進攻,下部為重點防禦點,需要2門88炮防守。另外要造2隊工兵(修88炮要用),4隊暴風兵(注意:暴風兵不要升級武器,撿取地上免費的MG42和火箭筒),2輛四號突擊坦克(進一步彌補火力)。一開始會送裝甲車,四號突擊坦克和狙擊手各一。兵力部署如下,上部:有一個最靠前的據點房子進駐2隊友MG42和火箭筒的暴風兵和放一輛四號突擊坦克即可。中部:在中部主幹道的88炮上面的房子只進駐狙擊手,然後在88炮下面的障礙物處部署四號突擊坦克和升級裝甲車各一(障礙物可以給坦克提供長時間的保護)。下部:由於上一關敵人大批裝甲造成的殘骸和一個障礙物,在這2處地方部署2隊有MG42和火箭筒的暴風兵,還有部署一輛四號突擊坦克。工兵主要在中路和下部遊走進行88炮維修,88炮也要密切注意操作員的血量(88炮是重點,如果沒了88炮,你也就不用再打了)。指揮官特技:飛機火力支援,烈焰風暴,蝴蝶地雷都是必須的,V1飛彈和心理震懾可選(V1沒什麼用處建議不選),什麼詭雷什麼泰瑟地雷可以不選了。重點對中下部地區用技能,飛機支援、烈焰風暴、蝴蝶地雷交替著用。中間會有四號坦克,豹式,裝甲運兵車,工兵各一,MP44暴風兵2隊的支援。這時可以進行兵力部署的微調,上部和下部各抽調1隊原有暴風兵去中路防守(進駐建築物),把新增援的2隊暴風兵上下平分。新增援的豹式和四號坦克派去下部防守,裝甲運兵車可以在中下部進行反步兵防禦,工兵繼續遊走維修,技能一直不停的放,直至任務結束,應該不會少丁點藍色領土,勛章也應該有了。(還有工兵可以撿取盟軍掉落的武器如:BAR和M9火箭筒,但不能撿取MG42和火箭筒)此戰役以88炮和工兵為重點,少一樣都不行,因為後面人口會超支,所以步兵是沒法人員補充和製造的。
『陸』 河南洛陽沒有被日軍侵略過,是嗎
抗戰時期洛陽被侵略過。
1943年秋到1944年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失利。為了挽救其滅亡的命運,1944年3月,日軍制訂了「一號作戰計劃」(史稱:豫湘桂戰役),旨在打通中國東北到東南亞的大陸交通線。
史料記載,以奪取洛陽為主要軍事目標的河南戰役,是豫湘桂戰役的第一階段。中國軍隊制定了「以弱勢兵力守衛洛陽城吸引日軍大部隊,其他中國部隊在外迂迴對攻擊洛陽的敵軍實施反包圍並一舉殲滅日軍」的戰略計劃,史稱河南會戰。
然而,面對總兵力數倍於我軍,同時以飛機、坦克掩護的日軍,裝備落後的中國1.8萬余洛陽守軍,雖有堅固防線為依託,卻未能擋住日軍的猛烈攻勢。5月25日,洛陽淪陷。
在保衛洛陽的整個戰斗中,共斃敵2萬餘人,我軍陣亡1萬餘人,受傷被俘三千餘人。突圍後,我軍僅存官佐316人、士兵1795人。洛陽民眾在日軍的轟炸中被炸死近萬人。
(6)城市保衛者沒有褲子嗎擴展閱讀:
日本攻佔洛陽的戰斗過程:
1944年5月9日,日寇第1軍由垣曲渡過黃河,侵佔澠池後兵分兩路。一路攻克新安,從西翼進逼洛陽,一路西犯陝縣、靈寶、盧氏。同時,洛寧、伊川、嵩縣、偃師、孟津相繼淪陷。洛陽成為一座孤城。
5月11日晨,敵人向64師駐守的西工防區發動進攻,先後在下池、七里河、興隆寨、翟家屯、小屯等地進行激烈的戰斗。在兩天的激戰中,我守軍傷亡過重,兵員嚴重不足。為了節約兵力繼續戰斗,12日晚上遂令該師放棄西工陣地,佔領新的陣地。
13日,敵人已攻佔了周公廟。西工陣地放棄後,重新調整了64師與65師的防地。64師主要防守邙山南麓史家屯經苗溝、燒溝到城西北角關帝廟一線,65師主要防守邙山望朝嶺、營庄、上清宮、庄王山、後洞一線。
他們利用邙嶺的梯田斜坡、懸崖壕溝及各村民房修成槍眼,用混凝土和磚石修築隱蔽火力點,以散兵壕和交通溝把各個火力點連接起來。在火力點外面架設鐵絲網,挖防坦克壕,在防坦克壕附近埋設地雷。
15軍的兩個師憑借這些半永久性工事迎擊敵人,固守邙嶺,與敵逐村逐地進行爭奪,多次進行白刃格鬥。
5月22日,敵以63師團、坦克第3師團、騎兵旅團及野添兵團等數倍於我守軍的兵力猛攻洛陽。當日午後,飛機給15軍投送蔣介石20日手令:「著仍固守洛陽,勿輕信謠言,至遲一星期,我必負責督飭陸空軍增援洛陽。」
根據這一命令,15軍再次變更部署,除東、西車站各置有力一部保持據點外,該軍主力全部撤入城內,與94師合力守衛城廂。但是,蔣鼎文、劉峙抗拒執行馳援洛陽的命令。
城廂是洛陽的最後支撐點,也是洛陽保衛戰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為了便於守城,洛陽城外挖有寬約6米、深7米至8米的城壕,壕內引來流水,形成一條人工護城河。
城區各街巷挖有寬、深各2米的壕溝,壕溝上邊再以麻袋、沙土或磚石堆積成高1.5米,寬1米的牆壁。22日夜15軍撤入城區後,23日即對城廂的防區重新調整。
94師守東半城、東車站與南北大街,64師守西門、西南隅、集道街、幸福街、古香巷和河洛中學後巷至南城基;65師守西車站及西北隅。軍部設在義勇街,指揮所在寶城銀樓。64師師部在西南隅,65師師部在復旦中學。
5月23日,日軍司令官內山英太郎以「防止洛陽古城毀於戰火」為名逼迫白馬寺的僧人給中國守軍送去一紙勸降書,當場遭中國守軍司令武庭麟將軍嚴辭拒絕。當日爭奪城廂的戰斗全面展開。
敵人炮兵在安樂窩、周公廟、西關、火柴公司、苗家溝、庄王山、上清宮、葛家嶺、五里鋪、下園街等處,遍向城內及東、西車站轟擊。
一天之內向城區發炮約8000餘發。當日夜晚,敵人攻城兵力已增至3.5萬餘人,戰車400餘輛,野山重炮、機械炮120門,調兵和運送彈葯共動用汽車1000餘輛。
24日拂曉,除敵機多架飛抵洛陽上空轟炸、掃射、散發傳單外,五六千敵人向94師守衛的東半城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
中午12時,敵120門火炮向城內轟擊,炮彈如雨,暴露的工事及房屋均被摧毀。敵在炮火的掩護下,戰車300餘輛,分6路由西南城角、西門、西北城角、東北城角、東門、東南城角向城內猛攻。
敵主力集中在西北城角和西南城角。午後3時,94師防守的東北城角和65師防守的西北城角同時被攻破。4時,專署及復旦中學等處均發現敵人。5時,敵戰車經北大街進至十字街口。
守軍各級指揮系統被逐段隔絕。在指揮中斷情況下,守城官兵利用民房和敵人進行巷戰,逐街逐巷進行爭奪,敵人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日暮後,全城進入混戰狀態。經過激烈戰斗,共斃傷敵人8000餘名,15軍官兵也傷亡3000餘人。在無法堅持戰斗的情況,當夜下令,命各部奪路出城,到洛陽城外集結待命。
25日,未退出城的部分官兵在十多處街巷與敵血戰,終因人數太少,力量懸殊,洛陽淪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保衛戰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重話抗戰時的洛陽保衛戰
『柒』 《生化危機》有沒有其它續集
截至2021年6月,沒有第七部,一共六部,《生化危機》、《生化危機:啟示錄》、《生化危機:滅絕》、《生化危機:戰神再生》、《生化危機:懲罰》、《生化危機:終章》。
《生化危機》是生化危機系列電影的第一部,也是保羅·安德森執導的一部驚悚科幻電影, 於2002年3月15日在美國上映,由米拉·喬沃維奇、米歇爾·羅德里格茲、艾里克·馬比烏斯主演。
故事主要講述了發生在一個秘密的科學實驗室里,超級計算機紅後失控成為人類的巨大威脅;科學家感染病毒死而復生變為僵屍,一個特別任務小組開始了拯救行動。
《生化危機》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Z3SvtUS8FLuvhg_XRyD6mA
『捌』 除了四平保衛白衣將軍孫儀之還有沒有其他反映血戰四平題材的電影給個鏈接,國共傷亡各是多少
四平保衛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次較大規模的城市防禦戰,歷時月余,東北民主聯軍以8000餘人的傷亡,殲國民黨軍1萬餘人,遲滯了國民黨軍向北滿解放區的大舉進攻,配合了停戰談判。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4月至5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東北民主聯軍在遼北省(今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各一部)四平地區,抗擊國民黨軍進攻的一次防禦戰役。
由秦皇島登陸進軍東北的國民黨軍,於3月13日從蘇聯紅軍手中接收了沈陽防務後,相繼佔領撫順,鐵嶺和遼陽。3月下旬,國民黨軍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和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憑借其美式裝備和兵力數量上的優勢,乘蘇軍撤退之機,公然破壞3月27日由國共雙方代表和美國馬歇爾組成「三人小組」簽訂的調處東北停戰的協議,提前於3月31日開始行動,集中5個軍11個師的兵力由沈陽地區沿中長路(自哈爾濱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和安沈路(安東至沈陽)向南滿和北滿發動大規模進攻,妄圖在東北停戰協定簽訂前奪取中長路兩側地區並控制遼東半島。其部署是:以新編第1軍、第71軍向沈陽以北進攻,預期在4月2 日奪取四平;以新編第6軍、第52軍及第94軍第5師,向沈陽以南進攻,完成對鞍山、本溪等南滿工業區的佔領。然後准備集中新1軍、新6軍等部沿中長鐵路向四平以北發展進攻,企圖將民主聯軍主力壓迫於松花江南岸消滅之。
為阻止國民黨軍長驅直入,配合重慶談判,促進東北和全國和平民主的實現,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確定全力控制北滿地區及長春、哈爾濱兩市與中長路滿洲里至綏芬河段。遂於3月24日電示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民主聯軍總司令部,要求東北民主聯軍迅速集中主力,堅決扼守四平地區,給北進之敵以有力的打擊;南滿主力則集中於本溪地區,打擊和牽制敵人。配合四平地區作戰;在蘇軍撤出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市後,迅速殲滅三市的匪偽武裝而奪取之。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彭真,遵照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指示,決定以一部兵力保衛南滿本溪;一部兵力解放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置主力於四平地區阻止國民黨軍向北滿進攻。具體部署是:以新四軍第3師第10旅在鐵嶺以北、四平以南地區採取運動防禦,遲滯、殺傷北進之敵,掩護第1、第2師,第7縱隊(原濱海支隊擴建),新四軍第3師之第7旅、第8旅主力、獨立旅等向四平地區集中,乘北進之敵在運動中或立足未穩時,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之;以南滿第3、第4縱隊及保3旅等部擔任本溪地區作戰;以山東第7師主力等部奪取長春,以第359旅等部奪取哈爾濱,以新四軍第3師一部奪取齊齊哈爾。
四平街位於東北中部平原,系中長、四(平)洮(南)、四(平)梅(河口)鐵路的交叉點,是東北的重要戰略樞紐之一。由沈陽沿中長路北進的國民黨軍新1軍、第71軍(欠88師),佔領開原、法庫後,於4月上旬繼續向四平方向進攻。至4月中旬,向北滿進攻的國民黨軍先後佔領鐵嶺、昌圖、法庫等地。民主聯軍在四平以南實施運動防禦,節節阻擊。殲滅新1軍2000餘人。4月16日,民主聯軍集中山東第1師、第7縱隊、新四軍第3師第8旅等部,以優勢兵力在四平西南的大窪、金山堡地區殲滅國民黨軍第71軍第87師大部。17日,新編第1軍進至四平以東、以南地區,形成對四平街的弧形包圍。與此同時,南滿我軍在保衛本溪作戰中,兩度擊退敵人的進攻,殲敵4000餘人。4月中下旬,國民黨軍按預定計劃解放長、哈、齊三市,殲土匪武裝2.6萬餘人。
此時,我黨與國民黨關於東北問題的談判已進行到有可能迅速達成協議的緊要階段。但國民黨為使自己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仍企圖奪佔四平、長春、吉林和更多的地方。黨中央指示東北民主聯軍堅守四平,在四平地區大量殲滅敵軍,以利談判。東北民主聯軍為堅決扼守四平,決定以保安第1旅組成四平衛戍司令部,由保安第 1旅旅長馬仁興統一指揮該旅和第7縱隊第56團共6000人防守四平,保安第1旅1團守衛鐵路以西,第7縱隊56團守衛鐵路以東;集中主要兵力於四平以西、以北地域,待機殲敵;並先後令山東第7師、第359旅等部南下,令位於南滿的第3縱隊第7、第8旅和保安第3旅北上,參加四平保衛戰。
4月18日,在飛機和炮火掩護下,新1軍新30師由南面,新38師由西面和西北面,向四平輪番進攻,持續達3日之久。民主聯軍守城部隊保安第1旅和第7縱隊依託工事頑強抗擊,並組織多次反沖擊,給國民黨軍以重大殺傷,使其進展甚微。
此時,國民黨第71軍推進至八面城和四平間,向民主聯軍陣地右側實施迂迴,同時,新1軍一部亦展開於四平東南。民主聯軍為加強四平左右兩翼的防禦,以第 1、第2師和第3師第8旅、第10旅向四平西北方向延伸布防;第3師第7旅由城北三道林子轉至四平以東哈福、火石嶺一帶,增強第7縱隊防禦;以第7師楊國夫部接替第7旅之三道林子北山陣地。至此,民主聯軍以四平為中心,從東(火石嶺)到西(八面城)組成一條蜿蜒百餘里的防線,部署了6個師(旅)的機動部隊。這樣,民主聯軍雖然挫敗了國民黨軍迂迴四平的企圖,但我軍也因此而無機動兵力實施有力的反擊。民主聯軍守城部隊憑借臨時構築的土木工事,使用搜繳來的日雜式輕武器,同全副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搏鬥,打得十分英勇頑強。四平街主要防禦陣地上平均每分鍾遭受近30發炮彈和炸彈的轟擊。民主聯軍守城部隊白天冒著空中和地面的猛烈火力作戰,夜間組織搶修,加固工事激戰中,民主聯軍56團3連傷亡過半,但在政治指導員孫永章的指揮下,仍堅持戰斗。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為集中兵力進攻本溪,於4月27日停止對四平街的進攻,雙方在四平街戰場形成對峙。
4月26日,黨中央指示東北民主聯軍:「馬歇爾已提出停戰方案,有停戰之可能,望加強四平守備兵力,鼓勵堅守,挫敵銳氣,爭取時間」。4月27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特電林彪,稱贊「四平守軍甚為英勇」,另提出「請考慮增加一部分守軍(例如一至二個團),化四平街為馬德里」。5月1日,中央又指出:「東北戰爭,中外矚目。蔣介石已拒絕馬歇爾、民盟和我黨三方同意之停戰方案,堅持要打到長春。因此,我們必須在四平、本溪兩處堅持奮戰,將兩處頑軍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銳氣,使其以6個月時間調集的兵力、武器、彈葯,受到最大消耗,來不及補充,……那時,便可能求得有利於我之和平」。
民主聯軍為集中兵力於四平主要作戰方向,增調第7縱隊19旅,第7師第20旅及第21旅防守四平街東南面,以第1、第2師防守四平街以北;又調第359旅由哈爾濱南下,於公主嶺擔任預備隊;調第3縱隊主力和保安第3旅由南滿北上參加四平作戰,除在四平正面頑強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外,還以第3縱隊第7、第8 旅和第3師獨立旅,分由四平東西兩翼繞道深入國民黨軍之側後,斷其交通運輸,威脅其後方。
國民黨軍為了集中更多的兵力攻佔四平,乘民主聯軍第3縱隊主力北調的時機,於4月28日起在南滿以5個師再次進攻本溪。我軍經6天英勇抗擊,在大量殺傷敵人後,於5月3日撤出本溪。國民黨軍領本溪後,即將南滿之新6軍、第52軍第195師及第71軍第88師北調四平方向,使四平地區國民黨軍的兵力增加到 10個師。
12日,新6軍等部進至開原一帶,民主聯軍第3縱隊沿開原、葉赫站、西豐一線節節阻擊。14日,國民黨軍在飛機、坦克和大量火炮掩護下,對四平實施輪番攻擊,企圖將民主聯軍主力「壓迫於遼河(河)套內而消滅之」。其部署為:右翼兵團為新編第6軍14師,新22師,第71軍第88師及第52軍第195師,沿開原至葉赫公路向四平街東南陣地進攻;中央兵團為新1軍的3個師,從四平街西南近郊進攻;左翼兵團為第71軍第87師,第91師,協同中央兵團向雙山方向十包圍攻擊;第60軍第182師擔任四平以南護路任務。
15日拂曉,四平前線國民黨軍共10個師,分左、中、右3個兵團,向四平發起全面進攻。並採用波浪式的集團沖鋒。在獾子洞陣地前,竟以2個團的兵力整日輪番攻擊10次之多,均被民主聯軍擊退。在民主聯軍頑強抗擊下,國民黨軍中央兵團新1軍(附195師)、左翼兵團第71軍主力數次進攻均無進展,只有新1軍第50師在258高地,以十倍於民主聯軍守軍的兵力向258高地沖擊,佔領258高地。而右翼兵團新6軍等部4個師進展迅速,16日,國民黨軍向四平街東南331.5高地強攻,民主聯軍頑強奮戰,連續擊退7次沖擊,終因大部火器被擊毀而失守。17日,國民黨軍攻佔火石嶺,隨即又集中兵力向塔子山陣地發起突擊,塔子山陣地為四平街防禦陣地左翼最後1個制高點,關繫到東南陣地的安危。民主聯軍第7縱隊第58團1營浴血奮戰,連續打退12次沖鋒,後因傷亡過大,改由西滿3師7旅19團防守。18日拂曉,塔子山再次鏖戰,19團的指戰員,乘國民黨軍進攻炮火延伸,從血泊中爬起,以白刃肉搏抗擊國民黨軍一次次的沖鋒,終因傷亡過大,塔子山陣地失守當晚。18日,國民黨軍右翼兵團的195師佔領哈福。至此,民主聯軍四平的防禦處於十分不利的態勢,國民黨軍欲迂迴四平東北,企圖封閉我四平守軍退路。我軍在持續1個多月的防禦作戰中,已傷亡8000餘人,為擺脫被動,避免被截斷退路,保持戰鬥力,經請示中共中央決定,遂於18日夜到19日凌晨前自四平地區逐次撤退。部分主力千6月初到達松花江北岸休整,其餘部隊分別轉移到東滿、西滿地區休整,並從事建設根據地的工作。國民黨軍於19日佔領四平街。
點評:四平保衛戰持續月余,民主聯軍以損失8000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萬餘人。此戰是黨中央從全國的戰略出發,為配合談判斗爭而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城市防禦戰。在這次作戰中,我軍推遲了敵人的北進計劃,對鞏固北滿根據地起到了重要作用。黨中央指出:「四平我軍堅守一個月,抗擊敵軍十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高度頑強英勇精神,這一斗爭是有歷史意義的」。後又指出:「四平防禦戰為一時特殊條件所致,不能成為我一般的作戰方針」。而國民黨軍4月2日佔領四平街的原計劃被迫推遲47天。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史政局編的《綏靖第一年重要戰役提要》關於「進攻四平街作戰檢討」中說:「雖獲得四平最後決戰之勝利,然已遷延兩月以上之時間,使敵得從容脫離戰場,未能將敵主力徹底擊破,貽爾後東北剿共軍事以無窮之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