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推拿基礎知識及常用手法
推拿基礎知識及常用手法
推拿基礎知識及常用手法,推拿是有助於我們消除疲勞,提高睡眠質量的,尤其是對於上班族以及經常玩手機的人非常有好處,下面我分享一篇關於推拿基礎知識及常用手法的相關信息。
做推拿時總體要求:
要求操作者做到,沉肩、垂肘、懸腕,掌虛指實。手下作用力要求持久、有力、深透、深透。
推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著力於被按摩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為推法。
操作方法
用指或掌等部位著力於被按摩的部位上。
根據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為輕推法和重推法。選定力度後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一般推3~5次。
輕推法時用的壓力較輕;
重推法時用的壓力較重。
掌推法
四指並攏,拇指分開,要求掌根著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時可用另一手掌重疊按壓於手背上,雙手同時向下加壓,沿著淋巴流動的方向向前推動。
指推法
手指指腹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推進的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但不要硬用壓力,以免損傷皮膚。
還可以適應大魚際、小魚際、拳及前臂等或藉助器具,要領類似。
手法作用
輕推法具有鎮靜止痛,緩和不適感等作用,用於按摩的開始和結束時,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間。重推法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整復,活血散瘀,緩解痙攣,加速靜脈血和淋巴液迴流等。
拿法
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面著力,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律的提拿揉捏為拿法。
操作方法
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面著力。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律的提拿。
動作要領
1、操作時肩臂要放鬆,腕要靈活,以腕關節和掌指關節活動為主,用指面相對用力提拿。
2、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
3、拿法刺激強度較大,拿捏持續時間宜短,次數宜少,拿後應配合使用輕揉法,以緩解強刺激引起的不適。
手法作用
具有疏通經絡,解表發汗,鎮靜止痛,開竅提神,緩解痙攣等作用。主要用於頸項、肩背及四肢部。臨床上常拿風池等穴位及頸項兩側部位,治療外感頭痛;也用於運動過程中振奮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
「手法」是指用手或肢體的其他部分,按各種特定的技巧和規范化的動作,以力的形式作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以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這種特定的技巧動作根據需要可以用手操作,也可以用肢體的其他部分操作,「手法」以「力」的形式表現,柔和之力、巧力,這種動作技巧有別於日常生活中的按、拿、捏等動作,它是一種具有醫療保健作用的治療手段,故稱為「法」。
推拿手法是指以治療、保健為目的,用手或肢體其他部位,按各種特定的技巧動作,在身體的特定部位或腧穴及阿是穴等位置進行操作的.方法。
拓展資料:
推拿手法名稱有的按動作方式,如推、拿、按、摩等;有的按動作形象,如獅子滾綉球、鳳凰單展翅等;有的根據手法作用,如通、和、舒、補等;有的根據施術部位,如開天門、打馬過天河等;有的按操作過程,如開手、收式等。
推拿手法的好處:
1、能夠全身放鬆,消除疲勞,緩解壓力。
2、能夠改善睡眠,大幅提高睡眠質量。
3、夠提高人體免疫,力為身體增添活力。
1、按法
操作方法:以掌根、拇根或肘尖著力於施術部位,垂直向下按壓。常與揉法配合,稱「按揉」。
要領:①按壓時逐漸用力。②作用於背部時,隨被按摩者的呼氣向下按壓,瞬間用力。
2、揉法
操作方法:①指揉法:以指端著力於穴位做環旋揉動,用於全身各部位。②掌揉法:以掌著力於穴位做環旋揉動,用於腰背、腹部。③魚際揉法:以大魚際著力於穴位做環旋揉動,用於面部。
要領:①以肢體近端帶動遠端做小幅度的環旋揉動,如前臂帶動腕、掌做掌揉法。②著力部位要吸定穴位,帶動深層組織。③壓力均勻,動作協調有節律。
3、推法
操作方法:①掌推法:用掌著力於施術部位,進行單方向直線推動,用於背、胸腹、下肢部。②指推法:用指著力於施術部位,進行單方向直線推動,用於肌腱部。③拇指分推法:以兩手拇指的橈側置於前額,自前額正中線向兩旁分推。
要領:①著力部位緊貼皮膚,壓力適中,做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②推時手指在前,掌根在後。③速度均勻。
4、摩法
操作方法:以掌面或食、中、環、小指指面附著於施術部位,以腕關節連同前臂,做順時針或逆時針環形移動摩擦。
要領:①上肢和腕掌放鬆,輕放於穴位上。②動作緩和協調,用力宜輕不宜重,速度宜緩不宜急。
5、擦法
操作方法:①掌擦法:用掌著力於施術部位,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用於腰骶、四肢、肩部。②魚際擦法:用大魚際著力於施術部位,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用於上肢、頸肩部。
要領:①擦動時應直線操作,不可歪斜。②著力部位緊貼皮膚,壓力適中。③動作要連續,速度均勻且快,往返距離盡量拉長。
6、拿法
操作方法: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用力,作用於施術部位,進行有節律地提捏,常配合其他手法,用於頸、肩、四肢部。
要領:①前臂放鬆,手掌空虛。②捏拿時,方向與肌腹垂直,以掌指關節運動為主,指間關節不動。③動作連貫,用力由輕到重。
7、捏法
操作方法:①三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背伸,拇指橫抵於皮膚,食、中兩指置於拇指前方的皮膚處,以三指捏拿皮膚,兩手邊捏邊交替前進。②二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尺偏,食指中節橈側橫抵於皮膚,拇指置於食指前方的皮膚處,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膚,邊捏邊交替前進。
要領:①沿直線捏,不要歪斜。②捏拿肌膚松緊要適宜。
8、擊法
操作方法:用手指指尖連續、有節律地擊打體表,用於頭部。
要領:①腕關節放鬆,以肘關節的屈伸帶動腕關節自由擺動。②擊打時要有彈性、有節律。
9、點法
操作方法:以指端著力,持續按壓穴位,也可瞬間用力。
要領:手指用力保持一定姿勢,避免在點時出現手指過伸或過屈,造成損傷。
10、搓法
操作方法:兩手夾住肢體相對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動,同時上下往返移動,用於上肢部。
要領:①用力對稱。②搓動要快,移動要慢。
11、捻法
操作方法:用拇指螺紋面與食指橈側緣夾住施術部位,做上下快速揉捻,用於手指部和耳部。
要領:①捻動要快,移動要慢。②捻動時以食指運動為主,拇指運動為輔。③動作要有連貫性。
12、拍法
操作方法:五指並攏且微屈,以前臂帶動腕關節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後落;腕先抬,指後抬,虛掌拍打體表。
要領:①一定是虛掌拍打。②腕關節自由擺動,肘關節自由屈伸。③可雙手配合。
13、振法
操作方法:①掌振法:以掌置於一定部位,做連續、快速、上下顫動,用於腹、腰部。②指振法:以食、中指指端置於穴位,做連續、快速、上下顫動。
要領:①著力部位要緊貼皮膚。②頻率要快,每分鍾大約振200~300次。
B. 去盲人按摩店,盲人按摩師讓我把內衣褲拿掉,說他看不見不要緊,我有不樂意,但覺得有道理照做了
建議還是不要這么做,萬一店鋪里有監控設備很危險,而且按摩是沒有必要這樣做的。
C.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哪些
一、按法
按法是用力向下按壓的一種方法。可用指、手掌、肘、足跟在病人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下按壓。可由輕而重,可一按一松,也可按緊一處約一分鍾,然後突然放鬆。需重按時可用雙手重疊按壓。按的用力度可淺達皮膚、皮下組織,重達肌肉,深按可達關節、骨骼、內臟。按法的練習較易,但需要穩、准、有耐力。此法根據不同部位,可選用指按、掌按、肘按、足跟按,分述如下:
1.指按
指按一般都用在穴位上,可一手按,也可雙手相對按,按在穴位上,使有酸脹反應為合適。背部穴位用掌按,頭上太陽穴常用雙手按。也有用拇指按住大血管,如股動脈,按緊一會兒,然後放鬆,反復數次。
2.掌按
掌按用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掌按腹部用單手操作,按時要隨呼吸起伏。掌按背部用雙手重疊按,按脊柱兩側肌肉,自上而下逐漸移動,反復數遍。又可用雙手掌按頭部,兩掌心相對用力,由輕漸重,由重漸輕至結束。
3.肘按
肘按用於軟組織較豐滿或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關節屈曲時鷹嘴尖端按壓,如按環跳穴。按壓力度也以有酸脹反應為度。
3.肘按肘按用於軟組織較豐滿或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關節屈曲時鷹嘴尖端按壓,如按環跳穴。按壓力度也以有酸脹反應為度。
二、摩法
摩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身體某個部位上,以腕部連同前臂做迴旋性摩動的一種手法。
施用時以指或掌在皮膚表面做迴旋性摩動,作用力溫和而淺,僅達到皮膚下。摩法的頻率根據病情需要而定,一般慢則30~60次/分,快則100~200次/分。可用單手,也可用雙手操作。常用於推拿治療的開始,或疼痛劇烈的部位,或強烈手法以後。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分指摩、掌摩、掌根摩三種。
1.指摩
用拇指的指腹平伏在身體某部位或穴位上做迴旋摩動,單手或雙手均可。雙手摩時,二指的動作要協調,著力要一致。在背部操作時,拇指平伏接觸皮膚,其餘四指放鬆,拇指靈活而協調地回摩,自中心向四周慢慢擴展,周而復始,頻率可在60~100次/分。穴位雙指摩時,拇指平伏緊觸穴位,其餘四指不接觸皮膚,自然展開微屈,用腕力帶動拇指做迴旋摩動,頻率在100~200次/分,但移動幅度極小。另有四指摩膻中穴,拇指自然屈曲,其餘四指並攏,指腹著力於膻中穴上,做迴旋摩動,頻率在120次/分左右。
2.掌摩
用全掌平伏在身體某個部位的皮膚上做摩動。著力要均勻,一般用單手操作,頻率為30~60次/分。常用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腹、背、腰、臀部。如腹部掌摩,要沿順時針方向摩動,並自中心逐漸向四周擴展,周而復始。
3.掌根摩
用掌根的大小魚際處用力,在身體某一部位摩動,單手或雙手交替操作,操作時掌根觸及皮膚,各指微屈翹起,用腕力使掌根擺動,邊摩邊進。由於此法用力稍大,且頻率較快,達100~200次/分,故皮膚產熱感較明顯,病人會有舒適輕松之感。此法常用於頭、背、腰、臀部。
三、推法
推法是用指或掌在身體某部或經絡上做前後、上下、左右推動的手法,也可用指在穴位或某一固定點吸定而推。推的深度隨用力大小而異,既可浮於皮,又可深及筋骨、臟腑。推法用力須由輕而重,依病人而定。推法的頻率一般在50~150次/分,由慢而快。操作時根據不同部位可用拇指平推、拇指尖推、拇指側推、四指推、掌推五種方式。
1.拇指平推
用拇指指腹接觸皮膚,做定向推動,向前向下時拇指著力,回收時拇指指間關節微屈、指背接觸皮膚而帶回。其他各指不用力,只幫助固定方向。頻率為60~120次/分,由慢而快。拇指平推適用范圍廣泛,頭、背、四肢皆可應用,一般多用於頭、背、肩部。
用雙手拇指同時在穴位上向左右推開的稱分推法,如分推印堂穴、大椎穴。分推著力深達筋骨,稱分筋法,多用於腰背肌肉部位,分筋方向與肌肉走向垂直。
2.拇指指尖推
用拇指指尖在穴位上或在某一固定點上推動。推時指尖移動范圍極小,如吸附在固定點上,腕部屈曲下垂,拇指的指間關節靈活屈曲擺動,運用腕力和指力,使推力漸漸深入。推的強度一般較大,有酸、脹、微痛的感覺,稱「得氣」感。頻率為100~150次/分,由慢而快,頻率快時指尖稍帶旋轉。可單手或雙手操作。此法多施用於穴位和疼痛點。
3.拇指側推
用拇指外側的部位接觸皮膚做長推或點推,操作要領可參照拇指平推法和拇指指尖推法。
4.四指推法
此法用單手操作。用拇指以外的其餘四指的指腹接觸皮膚,掌指、指間關節伸開並微屈,腕部伸屈,靈活擺動,運用腕力和指力。拇指起固定方向的作用,主要運用於頸、肩、頭、四肢等部位。
5.掌推
用手掌在身體上推動,將手掌平伏在皮膚上推動。多用於胸腹部,在腹部推時需隨呼吸起伏,當病人呼氣開始,即向上推動,吸氣時放鬆,反復進行。另有用掌根部大小魚際緊貼肢體,著力推動,從肢體遠端向近端,然後收回原處,反復推動。掌推常用於肢體腫脹,可促進血液、淋巴迴流。
四、拿法
拿法是用手指提拿肌肉的一種手法,可結合穴位提拿,亦可提拿某一肌腹。一般拿方向與肌腹垂直。方法是拿起組織後,持續片刻再鬆手復原。此法強度較大,一般以提拿時感覺酸脹、微痛、放鬆後感覺舒展為度。如提拿後疼痛感不消,則說明用力過大。一個部位一般拿1~3次即可。根據不同的部位可用三指拿、抖動拿、彈筋等幾種操作方法。
1.三指拿
用拇指和食、中指提拿,適用於較小的部位,如拿肩井,拿委中、頸項等。
2.五指拿
用五個手指提拿,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滿的部位,如股四頭肌、腓腸肌等。單雙手均可,或雙手一松一拿交替進行。
3.抖動拿
用雙手五指提拿,多用於腹部或肌腹較鬆弛的部位。用手指拿起肌腹後,做前後抖動3~5次或8~9次後松開。
4.彈筋
用拇、食兩指或拇、食、中三指,沿肌肉垂直方向提拿起肌腹或肌腹與肌腱交接處,並向外盡量牽開後,再讓肌腱在指間滑脫歸位(如拉弓射箭一樣)。在肌腹滑脫過程中,可發出「咔嗒」聲響。此種手法較重,刺激強度很大,病人會有重度酸脹感,但彈後感覺鬆快。
彈後也可用柔和手法,幫助緩解酸脹反應。每次進行1~2次即可。此法多用於慢性病痛的肌肉部位,如股內收肌、股二頭肌、股三頭肌、背闊肌、斜方肌、菱形肌、胸鎖乳突肌等部位。
五、捺法
捺法是用拇指指面捺緊一處,重重下壓,然後用腕部左右擺動,使指勁逐漸深入。這種手法動作不需快,頻率為100次/分左右,但必須深透而有實力使捺到深部組織,以有酸脹感覺為度。捺法較難,必須刻苦鍛煉,使動在腕,勁在指,緊捺不放鬆,同時又能隨心移動。
在捺時還要體察病變的重點部位,找到要害反復捺。經過鍛煉,使有耐力,才能達到治療要求。捺法常用於軟組織深部的損傷和慢性炎症的治療。例如肌肉筋膜炎等,用捺法治療就有較好療效。
六、纏法
纏法是用拇指尖在穴位上做螺旋性動作,如旋螺絲釘一樣,越旋越深,使穴位上有較強的酸張反應為度。纏法必須由輕而重,逐漸深入,而且根據病人的體質和各個穴位的敏感程度而定。一個穴位上纏約一分鍾。然後由重而輕,由深而淺。纏法的動力在腕,鍛煉時使腕做旋轉樣活動,要熟練而有耐力。此法主要用於穴位推拿,例如胃腸功能紊亂的疾患,可在背部兩側的穴位上做纏法推拿。
七、法
法是用手背在身體上滾動,手呈半握拳狀,四指略微伸開,先以手的小指掌指關節處貼緊患處,然後用力下壓並向前滾到手背,使手背用力於推拿處,如此一滾一回,反復滾動。
法頻率在100次/分左右。法要做到用力均勻,滾動的手吸附推拿部位,不能有跳動或擦動,以免造成病人有不舒服感覺,或損傷術者的手背皮膚,但滾動時又必須能隨心上下左右移動,使滾動到較寬廣的部位。所以法需先在砂袋上練習,練到非常成熟,並有腕勁和耐力方可用於治療。法可單手操作,也可左右手交替進行,也可用雙手同時滾動。此法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較豐厚的部位,如背、腰、臀、腿等處。現時,也有使用木製的滾軸的,或用電動的滾動推拿床或推拿椅做推拿,可以代替人工推拿,雖然可節省術者體力,但療效遠不如手法滾動得好。
八、捏法
捏法是用手指擠捏軟組織,用拇指和其他各指相對捏住肌肉或肌腱,上下各指相互轉動,邊捏邊向前推進。
操作時要用柔勁,使感到溫柔舒適為好,不宜捏得疼痛難忍。捏法的頻率可慢可快,60~150次/分。捏時也要腕部轉動助勁。該法可用拇、食二指相對捏,適用於兩骨之間較窄的部位;又可用拇、食和其他各指相對捏,適用於肌肉豐厚、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肩部和大小腿。
九、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指面或掌面揉動的方法。揉法不同於摩法,揉時手與皮膚之間不移動,手貼緊皮膚,把皮下和更深的組織旋轉揉動,所以,揉法可深達皮下組織和肌肉。此法比較溫和而有揉勁,動作頻率較緩慢,50~60次/分。一般單手操作,必要時可兩手重疊加大壓力揉動,根據不同部位選用指揉或掌揉。指揉一般用拇指指面,適用在較小的部位或穴位上,常在強刺激手法後用揉法緩解酸脹等反應。部位較大處也可用食、中指或食、中、無名指一起揉動。掌揉是用整個掌或掌的根部或大魚際進行揉動,一般用在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肩、背、腰、臀等處,揉力要由小到大,越揉范圍越大,用力越深。
十、搓法
搓法是用雙手搓動肢體的一種手法。一般用兩手的手掌相對用力搓動,強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結束時再由快轉慢,其力度可達肌肉、骨骼。用力小時可覺肌肉鬆展,用力大時,可產生明顯的酸脹反應。根據病情需要選擇用力大小。行搓法時運用手掌和臂力,左右二手將患處挾住,邊搓邊上下來回移動。也可搓下肢,需病人仰卧抬起患肢後搓動。搓法一般用手掌,如需要較強力度時,可用手掌的尺側相對用力搓動,可有明顯的酸脹感覺。用搓法使肌肉鬆軟後就可結束。
十一、掐法
掐法是用手指尖或指的側面,在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進行深在、持續的掐壓的手法,又稱指針法,就是以指代針,所以常用在穴位上。如用拇指尖掐壓合谷穴。也可用中指伸直,拇食指挾持中指,使中指保持正直,可強有力地掐壓穴位。也可用中指屈曲,以中指的指間關節處掐壓穴位。掐壓穴位力度宜大,使穴位上有強烈的酸脹反應為好。掐法刺激較強,所以掐時要漸漸施勁,指力慢慢掐入,切不可突然用力,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對象,用力因人而異。每個穴位掐到有酸脹反應後,再持續施勁約30s,隨後用摩、揉等手法使局部酸脹反應緩解。
另有一種掐法,用一手或兩手拇指的側面,對腫脹的軟組織掐壓,邊掐邊向前推進。
此法用力要巧,但又要深在。操作時可見腫脹局部受指端掐壓、推擠而下陷。如此重復進行,使腫脹部位掐成一道密集的指切壓痕而使腫脹消散。
十二、振法
振法是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部或穴位上做震顫樣動作。操作時主要是利用手和前臂的肌肉收縮,並持續用勁發力,形成震動力,達到手指或掌而作用於推拿部位。術者要施以頻率很快的震動,又要有較長久的耐力,所以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熟。振法如用拇指或中指作用於穴位上,可增強或維持穴位的刺激。也可用手掌作用於腰背、大腿等處,可緩解肌肉胃腸痙攣,但振時手掌必須隨呼吸起伏。做振法,術者很費力,現在可用電振器代替人工發力。電振器一般配有各式不同的觸頭,適合不同的推拿部位。電振與人工振的作用近似,可選用。
十三、擦法
擦法是用指或掌在皮膚上來回快速擦動的手法。其用力表淺,只作用於皮膚和皮下組織。頻率較快,150~200次/分;皮膚有較大反應,一般擦到皮膚發紅為度。行擦法時,不能用力過猛,防止擦傷皮膚,可用指擦,即食、中、無名三指擦動,適用於手足等較小的部位;也可用掌擦,即用掌的尺側擦動,適用於背部。擦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皮膚新陳代謝。進行背部擦動,有緩解疼痛、調整胃腸功能等作用。
十四、彈點法
彈點法是用手指做急速的彈點動作。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力在拇、中指處滑落,使食指指背著力彈擊患處。點時用中指指尖,拇指支持中指做點叩動作。彈的強度由輕而重,適用於關節周圍表淺的部位。點的強度較重,適用於穴位上。如需著力較重時,可用五指點叩。
十五、拍打法
拍打法是用指或掌拍打身體的一種手法。作用輕時,用指面、指背或空心掌拍打;如需作用強時,可用拳或掌側捶擊。拍打主要動在腕,使腕輕巧而有彈性,並有腕勁。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交替拍打。拍打適用於胸、背、腰、大小腿和關節處。用指面拍打,操作時各指張開,指關節略微屈曲,用指面拍打患處。又可用手指拍打,操作時各指略微分開並微屈,用食、中、無名、小拇指背著力拍打。又可用空心掌拍打,操作時各指並攏,拇指伸直,掌心形成空凹,拍打患處。又可用拳拍打,操作時雙手虛握拳,使食、中、無名、小指的第二節的背面排齊,用此部位著力捶擊患處。此法需用巧勁,捶時要有彈力,可快一陣慢一陣,上下移動捶擊。又可用拳側拍打,操作時雙手虛握拳,各手指間略微分開,用小指側捶擊(圖9-28)。又可各指伸直時,用小指側捶拍。現在有用各種拍擊器拍打的方法,拍擊器有用海綿做的,也有木製的,等等。專業用的拍打器是用布製成圓柱筒狀,中充以棉花或中草葯,用此推送拍打。以上各種拍法均有一定療效,可根據病情選用。
十六、刮撥法
刮撥法是用拇指端的側面在身體某一部位深深緊壓並做刮動或撥動的手法。刮動時指力要透過皮膚而深達組織有粘連部位或慢性疼痛點,進行刮撥。刮撥的方向需隨情況而定。
此法強度較大,病人有明顯酸脹反應,要注意囑其忍耐一點,與術者配合。用力強度還需適可而止,並注意勿損傷皮膚。撥動時用力較輕,一般拇指深掐於肌肉或肌腱的縫隙中進行撥動。一個部位撥5~10次即可。刮撥法多用在關節周圍、背部筋膜、韌帶或肌肉、肌腱等組織,有松解粘連,促進慢性炎症吸收,緩解疼痛等作用。
十七、抖動法
抖動法是把肢體抖動起來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操作時術者握住患肢末端,像抖繩子一樣抖動病人肢體。抖時要注意該部肢體可動的角度和范圍,用柔勁抖動,使被抖動的肢體像波浪起伏。可上下抖動,也可橫向抖動。如抖手指:術者握住手指指端,輪流抖動每個手指,每指抖3~5次。又如抖手腕:術者一手緊握其前臂遠端,另手捏住食、中、無名指,相對方向拉緊,然後做抖動,約抖10次。又如抖上肢:術者一手握住肩部,另手握緊腕部,雙手反方向拉緊後做抖動。用同樣方法可抖動下肢或抖動腰部。抖法主要有牽松肌肉攣縮,活動關節等作用。
十八、搖動法
搖動法是搖動關節的一種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做此手法必須熟悉各種關節的可動范圍。凡雙軸或三軸活動的關節都可做搖動手法。操作時把病人體位安置恰當,並盡量使其軀體肌肉放鬆。搖動動作要緩慢而穩妥,幅度由小到大,直至達到最大可能的幅度。搖動次數需隨病情而定。搖動方向可按順時針方向,也可按逆時針方向。搖法主要使僵硬或強直的關節逐漸松解,逐漸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所以操作時,術者須檢查關節活動的可能性,測量關節活動度,經多次治療逐漸增加搖動的范圍,不可急於求成,以病人感到輕微酸痛為好。搖法有搖指、搖肘、搖肩、搖踝、搖髖、搖腰等。
十九、松動法
松動法是松動關節和軟組織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術者必須熟悉全身關節和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等組織的解剖及其活動關系。可對頸、腰、手、肩等各部位做松動法。如松頸時,病人取坐位,肌肉放鬆後,將其頭向一側轉動一點,並向一側側屈,然後輕輕一扳,有頸部松動一下的感覺即可。同樣可做另一側的松動。松頸也可仰卧位下進行。又如松腰時令病人取坐位,向前彎腰,並轉向一側,然後輕輕一扳,有腰部松一下的感覺即可。手指松動方法較易,把需要松動的手指先牽拉一下,然後將其屈曲,有「咔嗒」一聲的松動感覺即可。
其他關節部位的松動方法相似,可參考上法。松動法適用於關節強硬的病症和椎間盤病變。
二十、伸屈法
伸屈法是對脊柱和關節部位做伸屈活動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伸法操作前,必須仔細檢查病人肢體關節活動幅度,然後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徐徐加大其可伸展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地彈動。伸展到最大可能的幅度後保持1~2min,然後放鬆,休息片刻再重復一次。做伸法切忌突然發力,也不能用蠻勁。操作時需使著力點有效地達到受限關節。此法常用在肩、肘、髖等關節。屈法的操作要領同伸法一樣,常用在髖、膝、踝等部位。
二十一、引神法
引神法是對脊柱和關節部位用巧勁進行突然牽神的手法,為特殊的被動活動手法。此法發力的作用可使關節和周圍組織超過平常活動幅度運動。操作技巧較難,要順勢而行,輕巧發力,不可用蠻勁,幅度要大而恰如其分。此法只有在臨床實踐中才能悟得其巧。
1.引神上肢
病人坐位,術者靠患側相對而立。術者雙手捏住患側的五指,掌心對病人的臉。提起患肢,做旋轉上肢的活動,轉數遍後,當患肢肌肉已經很放鬆時,將患肢由下而上突然用力提神一下,可重復操作2~3次。
2.引神下肢
病人仰卧,術者弓步立於患側,前臂托住患側小腿,另手扶膝部,先將患肢屈曲,使大腿盡量貼近腹部。然後發力,用巧勁將患肢向外上方牽拉。可重復數次,每次牽拉,可逐漸增加患肢離床面的高度。
3.引神腰
引神腰的方法要根據病情而定,主要是使腰向後引神,也可根據病情需要,使腰向前屈曲引神。
(1)腰向後引神:有數種方法。如扳腰法,病人健側卧,術者一手抵住病人腰部,另手握住患肢踝部,將患肢後神牽拉,雙手協調地一牽一抵,當感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雙手突然用較大力牽抵一下,使病人腰部有過伸的動作。此法只需做一次。又如壓腰法,病人俯卧,術者一側前臂緊按腰部,另側前臂抬託病人雙大腿膝部,一臂向下壓時,另臂用力向上抬,如此雙手協調地一壓一抬,使腰部彈動性地活動數次,待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增大發力強度,使腰向後引抻一下,腰部應有較大的過伸動作。此法需要術者有較大的力量才能成功,如術者力量不足,可二人協同操作。
(2)腰向前屈引抻:病人健側卧,術者站於病人身後,一手抱托患肢,使屈髖屈膝,並使大腿盡量貼近腹部,用力推送,使脊柱向前屈曲,活動的幅度需一次比一次大,待覺其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發力,向前推送一次。此法如一人力量不足,可使病人仰卧,二人協同操作。
另有一法,病人健側卧,術者站於病人身後,一手抱托患側下肢,另手推住患側肩後,抱托的手使患肢向腹部,推肩後的手用力向前推動,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轉的動作,待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加力,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動感。
引伸法主要對脊柱的椎間盤組織病變或關節位置不正有較好的作用。如針對合適的病情,施用得法,可有明顯療效。
二十二、踩踏法
踩踏法是一種古法,用腳在身體某部或穴位上推拿的方法。操作時用全足、足弓、足跟三處,有踩踏、踩搓、踩研三種。病人一般取俯卧或卧仰位,術者手攀屋頂上面的橫杠,然後單腳或雙腳踩在病人身上的經穴進行治療。
1.踩踏
病人俯卧,在胸和大腿處墊枕,使其腰部凌空,術者單腳踩於病人骶部,踩踏時彈動性地一起一伏,使腰部像挑扁擔樣彈動起伏,如此踩10~50次,力量須由輕而重。此法對某些腰部病變和椎間盤病變有療效。
2.踩搓
病人俯卧,術者一手攀住上面橫杠,一腳踩於病人背、腰、大小腿處,用足弓著力做橫向搓動,每處可搓數十次。此法對肌肉、筋膜的病變有效。
3.踩研
病人仰卧,術者手攀橫杠,用一腳的足跟踩於下腹或穴位上,做旋轉研磨樣動作。踩研的力量由淺入深。此法可治腹部的某些慢性病。
二十三、其他推拿手法
其他推拿手法尚有很多,如捻法、扯法、抹法等。捻法是用拇、食二指相對捏住皮膚捻動,用於小兒背部和腹部皮膚,可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症;扯法是用拇、食二指拿住皮膚,向一側拉開,然後突然放脫,可有「嗒嗒」聲,一處可扯十餘次,扯到皮膚發紅為度,可治療中暑、消化不良等症;抹法是用拇指的指面按住一處皮膚或穴位上,按緊後向兩側分開,反復數次,常用在抹前額,治頭痛、視力疲勞等症。
D. 按摩師用手隔著內褲按到大腿根上了,會不會得病
沒你想像的那麼深,也不象Y書里寫的那麼深, 其實就在陰道口進去一點點。 你摸著摸著,也許不小心就碰到了。當時,估計你滿腦子都在... ... ,估計碰沒碰,都沒印象了。
E. 按摩需要換衣服嗎裡面可以穿自己的衣服嗎
按摩需要換衣服嗎,裡面還可以穿自己的衣服嗎,需要換衣服,因為他們有專業的按摩,按摩的一些衣服,可以從輕松和自如的一種。按摩手法。
推背推的是背部,主要根據背部穴位進行推拿按摩,不需要脫褲子。最初,出現推背按摩是因為人們在疼痛時,出於本能,不由自主地用手去按推疼痛部位,意外地發現按按摩摩可使病痛緩解或消失。經過長時間實踐和傳播之後,從無意識按摩推背變成有意識,從自我按摩推背轉變成互相按摩推背,從而產生了原始的推背按摩術。
推背既可以防治這些局部疾病,也可以根據陰陽平衡原則來防治全身疾病。因此操作時用力要深透,無論是點、按、按摩,還是拍打、叩擊,都要均勻有力、有序,不能或輕或重,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以免影響療效。操作時對於疾病病程較長的患者,其背部的推背療法可稍微強一點,動作幅度可稍大。
G. 按摩手上的穴位該如何按摩才是正確的
穴位:位於手腕內側第一條橫紋中央直上2寸,即橈側屈腕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 按摩法:准爸爸以大拇指指腹輕輕幫孕婦按揉 手腕內側,約橫紋上方2寸(約三隻手指寬)的中心點。 *緩解頭痛、改善失眠 穴名:攢竹穴 按摩術 穴位:位於眉毛內側的開端,即眉頭和眼眶的交接處。 按摩法:孕婦以食指指腹輕輕按揉5分鍾。 *緩解小腿抽筋 按摩術 穴名:太沖穴 穴位:位於第一趾與第二趾的趾縫上2寸處。 按摩法:孕婦坐在沙發或椅子上,腿部伸直,將 腳跟放在准爸爸大腿上,准爸爸以大拇指輕輕按壓此穴。 *緩解腰酸背痛 按摩術 穴名:腎俞穴 穴位:第二腰椎棘突下緣旁1.5寸處,即從肚 臍向後對到脊椎旁1.5寸,再往下1寸之所在。 按摩法:脊椎兩側有多處穴位,准爸爸可沿脊椎兩側由上而下,輕輕扣擊孕婦背部。 ▲芳香療法(Aromatherapy) 埃及人利用精油來沐浴、熏香;希臘人將精油融入化妝品及葯物中;在歐洲、澳洲等地,精油的使用已經相當普及了,有些國家甚至把它歸類為葯品,必須由領有專業證照的芳香治療師,來開立配方及教導使用方法。 不過在國內,一般醫學界認為,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科學方法,可測量它的功效,而使用在孕婦身上,更是要格外小心,因為具刺激性、揮發性強的精油或香氣,對孕婦或胎兒可能有不良的影響,所以婦產科醫生對它所宣稱的療效,仍持保留態度。 不過,確實有些孕婦覺得,她們在使用某些精油後,改善了靜脈曲張、妊娠紋、便秘、孕吐、失眠、背痛等不適的症狀。可見芳香療法的功效,存有很大的個別差異。你不妨在了解每種精油的化學成份及效用後,依自己的喜好試試看,說不定可以是一種很好的放鬆劑喔!只是,子宮虛弱、內分泌不協調或是曾經流產過的孕婦,某些精油可能會刺激子宮收縮,不宜使用。
H. 為什麼我去做推拿,中醫要我把褲子都脫掉
要啊
它可以治療很多身體的問題!
比如腰,肩盤突出,頸椎病~
還可以舒緩疲勞!
推拿的作用及特點
1.推拿保健的作用
(1)疏通經絡。《黃帝內經》里說:「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說明按摩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經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通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及組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使機能的新陳代謝水平有所提高。
(2)調和氣血。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里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這里的運旋榮衛,就是調和氣血之意。因為按摩就是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於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 節全身,藉以調和營衛氣血,增強機體健康。現代醫學認為,推拿手法的機械刺激,通過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使血液粘滯性減低,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臟負擔,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3)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如小兒痢疾,經推拿時症狀減輕或消失;小兒肺部有干濕性羅音時,按揉小橫紋。掌心橫紋有效。有人曾在同齡組兒童中並列對照組進行保健推拿,經推拿的兒童組,發病率下降,身高、體重、食慾等皆高於對照組。以上臨床實踐及其他動物實驗皆證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熱、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於按摩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周流、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所以按摩後可感到肌肉放鬆、關節靈活,使人精神振奮,消除疲勞,對保證身體健康有重要作用。
2.推拿保健的主要特點
推拿按摩經濟簡便,因為它不需要特殊醫療設備,也不受時間地點氣候條件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實行;且平穩可靠,易學易用,無任何副作用。正由於這些優點,按摩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養生健身措施。對正常人來說,能增強人體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對病人來說,既可使局部症狀消退,又可加速恢復患部的功能,從而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3.注意事項
(1)身心放鬆。按摩時除思想應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氣和,全身也不要緊張,要求做到身心都放鬆。
(2)取穴准確。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確,手法正確。
(3)用力恰當。因為過小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過大易產生疲勞,且易損傷皮膚。
(4)循序漸進。推拿手法的次數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輕逐漸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漸增加。
(5)持之以恆。無論用按摩來保健或治療慢性病,都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常須積以時日,才逐漸顯出效果來,所以應有信心、耐心和恆心。
除上述注意事項外,還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時間,每次以20分鍾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臨睡前。為了加強療效,防止皮膚破損,在施推拿術時可選用一定的葯物作潤滑劑,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膚破損、潰瘍、骨折、結核、腫瘤、出血等,禁止在此處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時,最好只穿背心短褲,操作時手法盡量直接接觸皮膚。推拿後有出汗現象時,應注意避風,以免感冒。此外,在過飢、過飽、酗酒或過度疲勞時,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中式推拿的主要優點
具有恢復體力、減輕疲勞、增強人體血液循環,提高人休抗病能力、調節臟腑,美容減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功能。 中式推拿可使人體表面毛細血管擴張,增加人體皮膚的營養從應,改善皮膚的呼吸,有利於皮膚表面汗腺和皮脂分泌,能達到美容的目的。 中式推拿可使人體表面毛細血管擴張,增加人體皮膚的營養從應,改善皮膚的呼吸,有利於皮膚表面汗腺和皮脂分泌,能達到美容的目的。
I. 全身推拿要脫光衣服嗎
無需脫光,保留單衣,能推拿手法可施轉即可,如果用輔助劑,也只是局部暴露即可,脫光太不雅觀,亦有所過。
J. 推拿的手法有哪些
推拿手法是指以治療、保健為目的,用手或肢體其他部位,按各種特定的技巧動作,在身體的特定部位或腧穴及阿是穴等位置進行操作的方法。
中文名
推拿手法
要求
持久、有力、均勻、柔和
作用
刺激經絡穴位或特定部位
目的
治療、保健
作用
通、和、舒、補等
指法
按法、壓法、點法、拿法、捏法等
簡介
推拿中所施行的各種技巧動作
目
錄
1推拿簡介
2推拿簡史
3推拿要求
4推拿分類
5推拿手法
按法
點法
壓法
摩法
揉法
搓法
捻法
推法
擦法
抹法
掃散法
拿法
抖法
合掌側擊法
啄法
拍法
彈撥法
搖法
滾法
6不宜人群
1推拿簡介編輯
推拿手法 ,推拿中所施行的各種技巧動作。它通過許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可刺激人體的經絡穴位或特定部位。其中有的以按捏為主,如按法、壓法、點法、拿法、捏法等;有的以摩擦為主,如平推法、擦法、摩法、搓法、揉法等;有的以振動肢體為主,如拍法、抖法等;有的以活動肢體關節為主,如搖法、扳法、引伸法等。共約有一百餘種。根據情況,可選擇或綜合應用。
2推拿簡史編輯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源於人類最初的本能動作,如摩擦取暖、撫按傷痛、母嬰間撫摸及人體間相互觸摸等。甲骨文載手法的代稱和基本手法為「拊」。江陵張家山早期漢墓出土的《引書》中有「摩足跗」、「搖指」等手法,並記載了顳頜關節半脫位的口內復位法;《五十二病方》中載有按、摩、搔、刮等10餘種手法,並有按壓止血法、葯巾按摩法等。《內經》,則對手法的名稱、診斷、定位、作用、機理、適應症、禁忌症等有較詳細的論述。漢代張仲景將膏摩列為保健方法。三國時期華佗則提出了推拿失治、誤治的觀點。晉代葛洪《肘後方》所述手法,已不再是簡單的向下按壓、摩擦,而有了力點向上的抄舉法及擠壓、提捏等,並介紹了美容法、指掐急救法等。唐代王燾《外台秘要》集前世醫書,載許多手法,其引文均註明出處,為後世探索手法源流提供了線索。宋代的《聖濟總錄》重在對手法的分析總結,強調中醫辨證施法。金代張子和首將推拿列為汗法。明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載懸吊復位法,領先世界600餘年。明清時期,《保嬰神術·按摩經》載的小兒推拿八法,《醫宗金鑒》的正骨八法對後世影響極大,並形成了多種推拿流派,如點穴推拿,一指禪推拿、內功推拿等。
3推拿要求編輯
推拿手法技術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持久」是指手法能夠持續運用一定時間,保持動作和力量的連貫性。「有力」是指手法必須具備一定的力量,並根據治療對象、體質、病證虛實、施治部位和手法性質而變化。「均勻」是指手法動作的節奏、頻率、壓力大小要一定。「柔和」是指手法動作的輕柔靈活及力量的緩和,不能用滯勁蠻力或突發暴力,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以上要求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持久能使手法逐漸深透有力,均勻協調的動作可使手法更趨柔和,而力量與技巧相結合則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即所謂「剛柔相兼」。在手法的掌握中,力量是基礎,手法技巧是關鍵,兩者必須兼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