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褲子的發展史
據史料記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上有襠褲子是從戰國時期才開始的。當時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此後,中原人才穿褲子。到了漢代,漢昭帝時才把有襠的褲叫做「褲」。
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袴絝音義形皆同。《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襗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袴絝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袴(褲),《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袴,謂為「今所謂套袴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褌,亦有問題。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褌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雲:即犢鼻褌。」皆以褌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褌為合檔,段且
謂褌即犢鼻褌,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褲子是人們下體所穿的主要服飾。原寫作「絝」、「袴」。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下體己穿著褲,不過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都只有兩只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左右各一,分衣兩脛。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用「兩」字來計,居延漢簡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穿著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於膝蓋以上部分則無遮護。 一、《拾遺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曾先後出任秦、魏丞相的張儀和齊相蘇秦「同志好學」,外出時見到什麼故典,就馬上將它記下。有時身邊沒有竹木之簡,無所題記,就乾脆「以墨書掌及股里」,晚上回到家裡,再將它抄寫下來。股即大腿,因為手掌及大腿無衣,墨書之後可以洗去,所以被用來代簡題記,假若在兩股也著有袴,那就不是書在股上而是書在袴上了。
二、《韓非子·外儲說》中還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齊國有個盜賊,為了避免人們的注意,專門披著塊狗皮出外行盜、他的兒子不知實情,向他的小夥伴誇耀道:「吾父之襲獨有尾。」沒想到那小夥伴的父親是一個因犯了罪而被剁去小腿的人,兒子無知,反吹噓道:「吾父獨冬不失袴。」有個沒留下姓名的人在《韓非子》的這段話下加了一個註:「刖足者不衣袴,雖終其冬夏,無所損失也。」可見,被砍斷了小腿的刑餘之人,即使是在嚴冬,也不需要穿袴--因為無從依附。當時穿著這種褲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飾加以遮掩,那簡直是不堪設想的事情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著有一條圍裙狀的服飾,那就是裳。衣、裳、袴三者並用,就可以將身體全部遮覆。當然到了炎熱的夏天,人們也可以只穿衣裳而不穿褲,因為那時用以遮羞的服飾是裳而不是褲。由於褲都被穿在裡面,所以常用質地較次的布製成,富貴之家也有用絲織品為之者,但在社會上被公認為奢靡之服。我們今天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褲子弟」,就由此而來。「紈褲」,即細絹製成的褲。
三、《漢書·敘傳》:「數年,金華之業絕,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於綺襦紈袴之間,非其好也。」唐杜估《通典》:「然貴子弟榮其觀好,至乃襁抱坐受寵位,貝帶、脂粉、綺襦,紈袴。」所以,明代張岱在《夜航船·衣裳》一節中明確地說:「紈袴,貴家子弟之服。」絰衣和衣裳,是中原人民的傳統服飾,對於北方民族來說,穿裳騎馬很不方便,所以他們的褲子比漢族完善得早。德國東洋美術館收藏的一件中國青銅帶飾,上雕兩個力抵人物就穿著合襠長褲。與此相同的帶飾,在陝西長安匈奴墓中也有出土。這是現存文物中年代較早的長褲形象。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漢族人民也開始穿著長褲,不過最初多用於軍旅,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從文獻記載來看,秦漢之際的褲子,雖然已從脛衣發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長褲,但褲襠往往不加縫綴,那是為了便於私溺,因為在褲子之外,還著有裳裙,所以不會顯露下體。後來,在宮廷中出現了一種「窮袴」,其制上達於股,下覆於腔,在兩股之間施以褲襠,襠不縫綴,以帶系縛。據說這種褲子出現在西漢宮中。
四、據《漢書·上宮皇後傳》記:西漢名將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輔助昭帝即位,並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昭帝做皇後。為了讓皇後「擅寵有子」,他特以皇帝身體不安為由,提出「禁內」,雖富人使令皆為窮袴,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東漢學者服虔在這段記載下特地註明:「窮袴,有前後當,不得交通也。」當時寧可在襠上縛帶,而不做成滿襠,仍然是為了便溺的方便。所以窮褲又有「溺袴」之稱,這種褲子不僅用於女子,男子也有穿著者。
五、據《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及《漢書·周仁傳》記載:「(周)仁為人陰重不泄,常衣敝補衣、溺袴,……以是得幸。」因為他經常穿著打了補丁的舊衣服和縛帶溺袴,所以深受漢景帝的信賴和寵幸,破例地容許他出入於深宮後闈,置身於粉黛佳麗之間,因為在景帝眼裡,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去淫猥和狎昵女性的。溺袴,據顏師古注,就是窮褲。北方民族的滿襠之褲,在漢代已為百姓所採用的,為了區別開襠之「袴」,滿襠之褲多稱為「袴」,也有寫成「褌」的。《汝南先賢傳》記東漢袁閎死後,「勿設殯棺,但著褲衫,疏布單衣,幅巾,親屍於板床之上。」這里的「袴」,就是指滿襠的褲子。晉代阮籍是個不遵禮儀的人,他把循規蹈矩的人比作「群虱之處袴中」,並嘲笑這些「虱子」。「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袴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這里明確提到了「袴襠」一詞,可見袴就是有襠的褲子。正如顏師古注《急就篇》所說:「合襠謂之袴,最親身者也。」所謂「最親身者」就是指貼身穿著。褲襠被縫合之後,也具備了蔽羞的功能,因此,在它的外面,可不必加罩裳裙。但是,由於受傳統習慣的拘束,上流社會的人都不願單獨穿著它外出,只有軍人及社會地位低卑的奴僕,為圖活動的便捷,才肯單獨穿袴。我們從戰國及兩漢時期的人物畫中就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凡下體穿袴而不加裳裙者,大多是這個階層的人物。
六、除下長過膝的長袴以外,漢代也有短袴,即褲襠縫合的短褲。這種短褲也為平民百姓所著。山東嘉祥洪山漢墓、沂南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上的一位農夫,就穿著這種短褲耕作,除了用這條三角褲遮掩一下私部之外,全身的其他部位全部袒露。從文獻記載來看,這種三角短褲,在當時叫「犢鼻袴」。《史記》中就載有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當年在成都「自著犢鼻袴,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的史實。為什麼將這種三角短褲稱之為「犢鼻」呢,後人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三國的韋昭解釋說,因為這種短褲「以三尺布作,形如犢鼻。」漢代三尺,約合今70厘米,而漢代布帛的門輻又很窄,以這么一塊布帛裁製的褲子,根據韋昭的解釋,這種短褲上寬下狹,兩頭有孔,以使承受雙股的貫串,與犢鼻之形十分相肖,所以得了這么個名字。不過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解釋,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認為,「犢鼻」是人體上的一個穴位,正處於腿上,因為這種短褲穿在身上,其長度恰巧至此,故以得名。與李時珍同時代的鄭明選在《秕言》一書中也有這么說:「膝上之穴為犢鼻穴,言袴之長才至此。」然而文字家又有他們的說法,他們認為,最早的三角褲叫「(衣+突)」,讀為「突」,「犢鼻」即「(衣+突)」的音轉。清代學者錢大昕在他的《十駕齋養新錄》一書中就這么講道:「《說文》無『(衣+突)』字,當為突,後人又加衣旁耳。」不管怎麼說,犢鼻褲即三角褲總是事實。司馬相如身為士人,而且還一度為官,按當時習俗,不至於在眾人面前穿著這種短褲,只是他在出遊臨邛時,愛上了剛剛喪偶的富家之女卓文君,並攜其同奔成都,文君之父卓王孫極力反對這門親事,當他得知女兒私奔的消息後,立即斷絕了對文君的經濟供給。一代才子司馬相如出於生活所迫,只能買下個酒舍,靠賣酒度日,他讓文君親自當爐,作起了掌櫃,而自己呢?索性脫去外衣,在大庭廣眾面前只穿一條三角短褲洗滌酒具,丟盡了老丈人的臉,弄得卓王孫非常尷尬,最後不得不承認這門親事。
七、魏晉以後,袴、褌二字合同,合襠之褌既可稱「褌」,也可稱「袴」。《世說新語·任誕》:「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巾+軍)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梁書·諸夷傳》:「國人……辮發垂之於背,著長身小袖袍,縵襠袴。」這里的袴、褌,指的都是一物,也就是合襠的褲子。魏背南北朝時期是褲子的盛行時期。因受異域生活方式的影響,這個時期士庶百姓的下體之服,多以著褲為尚。褲的形制比較寬松,尤其是兩只褲管,往往做得十分肥大,因形得名,俗稱「大口褲」。幾年前,「喇叭褲」在中國風靡一時,很多人都將它看作為「時裝新款」,殊不知早在千多年前,這種褲子已經在中國出現了。和大口褲相配用的上衣,一般做得比較緊身,名稱叫「褶」。褶和長褲穿在一起,在當時叫做「袴、褶」。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流行的一種服式。最初多用於軍旅,以便於行軍、作戰。後來人們發現這套服裝比中國傳統的衣裳要簡便、適體得多,所以也紛紛加以採納,並逐漸成為士庶百姓的常用之服。一般以質地厚實的布帛為之,秋冬所用者,則以獸皮製成。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吳書·呂范傳》引《江表傳》:「范出,更釋(衣+勾),著袴褶,執鞭,自稱領都督,策及授傳,委以眾事。」
八、《晉書·楊濟傳》:「濟有才藝,嘗從武帝校獵北芒下,與侍中王濟俱著布袴、褶,騎馬執角弓在輦前。」婦女也有穿袴褶者,如《太平御覽》卷695引《西河記》:「西河無蠶桑,婦女以外國異色錦為袴褶。」由於褲管過於肥大鬆散,人們多將絲帶截為3尺一段,將褲管的膝蓋處緊緊系縛,這樣,在走路騎馬時,就比較便捷了。這種縛帶的褲子,在當時被叫做「縛袴」,史籍中有大量記載。如《太平御覽》卷六九五引《宋書》:「元兇邵弒逆,袁淑止之,邵因起,賜淑等袴褶。又就主衣取錦裁三尺為一段,又中裂之,與淑及左右,使以縛袴褶。」《南史·沈慶之傳》:「上開門召慶之,慶之戎服履(韋+未)縛袴入。」又《東昏侯紀》:「(東昏侯)戎服急裝縛袴,上著絳衫,以為常服,不變寒暑。」穿著這種縛褲的人物形象,在河南鄧縣南北朝墓出土的畫像磚,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士的漆畫以及河北景縣北朝封氏墓出土的陶俑上都有反映,縛褲的形式也交代得非常具體。唐代男子常用之服,以袍衫為主,袍衫之內就著有褲。婦女雖然喜歡穿裙,但褲子並沒有被廢棄,尤其在「胡服」盛行之時,皆以穿褲為尚。縛褲之制依然存在,不過多用於軍將、儀衛。普通男女的褲子,褲管有明顯的收斂,尤其是女褲,與魏晉南北朝流行的大口褲恰相反,通常做得比較緊窄;褲腳部分也明顯收束。褲子最初以脛衣的形式出現,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後來又恢復到脛衣的形式上來,宋代以後流行的膝褲,就是一種脛衣。只是先秦時期的脛衣多貼體穿著,而宋明時期的膝褲,還可加罩在長褲之外。從史書記載來看,兩宋時期的男女,不分尊卑,都穿膝褲。《朱子語錄》記稱,南宋奸臣秦檜在朝為相,雖然得高宗皇帝的重用,但高宗對他也時有防範,秦檜死後,高宗不免鬆了口氣,對臣下說:「聯今日始免膝袴中置匕首矣!」由此可見,連皇帝平常也穿膝褲。明清男女穿膝褲者十分普遍。明代膝褲多製成平口,上達於膝,下及於踝,著時以帶系縛於脛。
九、《金瓶梅詞話》第67回記潘金蓮服飾:「上穿黑青回紋錦對衿衫兒」,「下著紗裙,內襯潞紬裙」,裙子裡面,則系縛一對「錦紅膝褲」。《西遊記》第47回也稱:「那女兒頭上戴一個八寶垂珠的花翠箍,……腿上系兩只綃金膝褲兒」說的都是這種膝褲。清代稱膝褲為「套褲」,因為它的長度已不限於膝下,也有遮覆住大腿的。所用質料有緞、紗、綢、呢等,也有做成夾褲或在夾褲中蓄以絮棉的,後者多用於冬季。褲管的造型也有多種:清初時上下垂直,呈直筒狀;清中葉一變為上寬下窄,褲管底部緊裹於脛,為了穿著方便,多在褲腳部分開衩,著時以帶系結。到了晚清時期,又崇尚起一種寬松式的套褲,褲管之大比最初翻倍。清人李靜山《增補都門雜詠》一詩就說得非常形象:「英雄蓋世古來稀,那像如今套褲肥?舉鼎拔山何足論,居然粗腿有三圍。」這個時期的褲管上大多被裁製成尖角狀,著時露出臀部及大腿外側。婦女所穿的套褲,褲管下腳常鑲有花邊,所用布帛色彩也較鮮艷。除套褲以外,普通的長褲在明清兩代仍然被使用著,既可襯在袍衫長裙之內,也可和襦襖等服配用,被穿著在外。所用質料也有多種,視季節而別。明清小說中有大量描寫,如《醒世姻緣傳》第33回:「拿了狄員外的一腰洗白夏褲,又叫狄周來伺候先生洗刮換上。」《紅樓夢》第63回:「寶玉只穿著大紅棉紗小襖子,下面綠緩彈墨袷褲,散著褲腳,……和芳官兩個先劃拳。」《鏡花緣》第59回:「只聽嗖的一聲,......又有一個女子也飛了進來,身穿紫紬短襖,下穿紫紬棉褲。」由於時代距今不遠,這些褲子實物在民間還有大量的遺存。 中德兩國考古專家日前(2014年5~6月)在中國吐魯番洋海古墓內發現了兩條褲子,這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歷史最為悠久的褲子,可追溯到3300年前。這次發現也支持另一觀點,即褲子是游牧民族專為騎馬發明的。長袍和寬外袍等服飾不適合騎馬,褲子隨之興起,到了漢代才把有襠的褲子叫做「褲」。
B. 春秋戰國時期的褲子是什麼樣的
《禮記》曰:"衣不帛襦袴。"這是因為襦和袴都是內衣,儒家崇尚儉朴,認為不應該用絲綢來裁製內衣。而到了六朝時,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絲綢來做褲子,所以被稱為"紈絝子弟"。
古代的褲子通常都沒有褲襠,只有兩只褲腳管,上端連在一起,用帶系在腰間,所以叫做袴。《釋名》曰:跨也。兩股各跨別也。"袴是內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還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勞作時穿短衣,則袴內要系一兜襠布,就像日本大相撲運動員的裝束。
在宋初的《盤車圖》中,還能見到這種穿法。連襠的短褲,叫做褌。褌短如牛鼻,俗稱犢鼻褲。
衍生: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特點
由於連年戰爭,戰國時期各種禮儀逐漸廢除不用。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諸侯國的服飾,由於風土所限,相應地產生一些變化。從近年來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中的彩繪木俑身上,可以看到當時很有代表性的服飾特點。這時候的服飾以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其纏繞是將前襟向後身圍裹,即採取橫線與斜線的空間互補,獲得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的裝飾效果。因為衣料比較輕薄,為了防止薄衣纏身,所以採用平挺的錦類織物鑲邊,邊上再裝飾雲紋圖案,即"衣作綉,錦為沿",將實用與審美巧妙地結合。這些構思與製作方法都充分體現了古人設計的智慧與聰敏。戰國時期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相似。
男裝以交叉領、窄袖、腰間束帶為基本樣式。戰國時期的帶鉤質地多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尊貴富有。還有一種金銀錯的手工工藝,對金石進行加工後,其外觀更加精緻華貴。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比較興旺,可以製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工藝也屬上乘,如一種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紋,當時廣為人們喜愛和佩帶,名為"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程度上裝飾取代了實用。
C. 小學作文三條褲子的故事
我班裡有一位同學,他經常欺負我和其他同學,那一天早上第一節課是語文老師的課,她很兇,所有人都不敢打斷她上課,在課上到一半的時候,我看到他在哪裡痛苦地捂著肚子,不知道他是不是吃壞了肚子,他想上廁所卻根本不敢跟老師說,他就一直憋著,下課鈴響的時候老師說下節課連著上,現在他更憋不住了,於是跟老師說,可老師不同意,於是他就在那兒使勁的憋可是在第二節課還沒上到一半的時候他的肚子更疼了,快憋不住了,我在那兒還能清晰的看到他臉上的汗珠在不斷的往下流,手緊緊的捂著肚子,牙齒緊咬嘴唇。現在終於憋不住了!我看他身體一用力一泡屎拉在了褲子里,可他拉的越來越多,而且他下面只穿了內褲和校褲,所以臭味特別強烈,再加上他穿的是運動鞋沒穿襪子,所以屎直接流進了運動鞋裡。到這時,臭味已經布滿了整個教室,老師無奈之下讓他去衛生間。下課之後,所有男生全都去男廁所里看他,看到他那個全是臭味的運動鞋和被屎染黃的校褲和他那個狼狽樣,我們所有人都哈哈大笑。最後他被家長接走。第三天早上他還穿著那雙運動鞋和那個校褲到學校了,只不過他在校褲裡面穿上了一條秋褲,可還是有人拿前天的事嘲笑他,可別人一提起那件事,他只是把頭埋得更低了,一句話也不說。
86
D. 贊美褲子的經典句子
1.出行的人夢見褲子掉了,建議遇風雨少外出,水邊慎防危險失足。
2.他注重上衣和褲子的搭配,整個人顯得很精神。
3..如果有錢也是一種錯,那我情願一錯再錯。
4.都說喜歡穿裙子的女人是很浪漫的,骨子裡都是嫵媚的,是溫婉如水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穿裙子是比穿褲子美麗的。只要是美麗,我就會喜歡。mm們,讓我們的裙角飄揚起來吧,夏天是屬於我們的,千萬不要錯過這個穿裙子的美麗季節呀。
5.夢見褲子爛了,預示著你近期的運勢很好,感覺會發生好的事情,也許在路上撿到一個錢包。
6.懷孕的人夢見褲子爛了,預示生男,慎防動胎氣而流失。
7.別人都說你最近很反常,好好褲子被你剪了襠,好好臉蛋你偏要弄臟,好好話語你硬要叫嚷。只有我知道兒童節到了,你要過節了!
8.褲子質量很好,衣服很厚實。垂順感很棒,褲型很不錯,尺碼正好,面料也不錯,穿上很漂亮,摸著也很舒服適合春秋冬。沒有線頭,拉鏈好拉結實,非常棒的一條褲子。
9.工作人員夢見自己褲子爛了,會被降職。
10.好人就像白襯衣,壞人就像牛仔褲,如果把白襯衣和牛仔褲放在一起洗,白襯衣肯定會染上牛仔褲,所以朋友一定得選擇好的。
E. 時髦的破洞牛仔褲為什麼我們穿成了乞丐
這也要看你能不能駕奴,還有破洞牛仔褲更適合瘦的的人穿,這不是歧視,這是事實。現在破洞牛仔褲已經是最受年輕人追捧的單品,幾乎可以說是人人都有一條,而且不僅限於年輕人,有很多40歲50歲的人都特別喜歡,穿得來的是氣質,穿不來的就是乞丐。
雖然破洞的褲子好看個性,但是也不能破得太離譜,如果太離譜的話,看上去就廉價了,若隱若現的一點小腿,知性的優雅還有點小性感,小洞讓整個看起來更個性化,不管牛仔褲的洞有多小,只要有一個洞就會成為全身的焦點,所以盡量簡化搭配,這樣才不至於使整體造型過於要害,而顯得過於繁復。
F. 有關褲子的成語
成語:韋褲布被
拼音:wéi kù bù bèi
解釋:韋:熟皮叫韋,生皮稱革。熟皮作褲子,粗布作被。形容生活很節儉。
出處:《後漢書·祭尊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身衣韋褲布被,夫人裳不加緣。帝以是重焉。」
成語:錦衣紈褲
拼音:jǐn yī wán kù
解釋:錦衣:鮮艷華美的衣服;紈褲:古時富貴人家子弟所穿的細絹褲。指達官貴人的後代。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當此日,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褲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以致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
成語:壞裳為褲
拼音:huài shang wéi kù
解釋:裳,下衣,指老百姓的服裝;褲,指軍裝。後以之代指從軍。
出處:《南史·劉穆之傳》載,劉裕召劉穆之為主簿(軍吏),穆之「壞布裳為褲」,往見劉裕。
成語:穿一條褲子
拼音:chuān yī tiáo kù zǐ
解釋:比喻兩人關系密切,利害一致,遇事持同樣的態度。
出處:劉紹棠《田野落霞》:「你們穿一條褲子,早編好了哄我的話。」
示例:貪官和這些奸商~,一起欺詐老百姓。
近義詞:一個鼻孔出氣
G. 描寫褲子的句子有哪些
1、他注重上衣和褲子的搭配,整個人顯得很精神。
2、這件鵝黃色的上衣和那條黑色的褲子穿在妹妹身上,真是絕佳的搭配。
3、他的褲子上裂開了一道口子,很難看。
4、我一坐下這件緊身襯衫就從褲子里跑到上面來了。
5、他們嚇得腿肚子直哆嗦,母親連褲子都尿濕了,他們往日遠遠射狗時從容不迫早已灰飛煙滅。
H. 用脫鞋挽褲寫100字作文
脫鞋風波
脫鞋在生活中,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可在學校,而且是上課時脫鞋,那可就有點不講究了。
我們這節課上數學,領導們要在我們班聽課,因此,大家顯得特認真。而我卻無意中注視到了前面的一位同學,我的視線立即集中在她的腳上。只見她蹬蹬褲子,便開始摩擦鞋子,接著,她動動身子,把一隻腳放在椅子桿上,用鞋跟對准椅桿,往上使勁一提,用另一腳尖,將鞋跟一按,又使勁一蹬,她的腳丫子就露出來了。哇!這傢伙竟然在這樣的課堂上把鞋脫了下來。
她的這一舉動讓我差點笑出聲來,這也太不講究了吧。脫掉一隻鞋子的她並沒罷休,又用腳尖把另一隻腳跟按了下去,又脫下了另一隻鞋。現在她的兩只鞋子就擺在課桌下面了,她把雙腳放在鞋子上,舒服地左右搖晃起來 ,這哪有一點上課的樣子?一股不算濃也不算淡的腳臭味在教室里無聲地彌漫開來,我不知領導們聞到沒有,反正我是聞到了。這傢伙又天生會表演,我本以為她會眼睛看著雙腳,沒想到她眼睛卻一直盯著黑板,一副專心聽課的樣子,讓人覺得她是多麼認真聽課的同學啊!可誰也不知道桌下發生的一切。這回我信了,人真的有兩面性。
我是這件事的唯一目擊者,我當時就想到這是一個不錯的素材。同學們一定還蒙在鼓裡,不知她是誰,但脫光腳的那個人她心裡是最清楚的,我只希望她能改掉這個不好的習慣。
教師點評:真佩服張富怡同學的觀察能力,如此生動鮮活地把整個過程敘述下來,場面描寫真實具體,動作描寫細致入微,既不露聲色,又表明了自己的思想,看了此文,相信許多人就能改掉自己的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