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子的歷史在女性的衣服中是最古老的。從古埃及時就有,開始是把布纏繞在身上或縫成單純的筒形,到了中世紀,又設計出了應用省縫和喇叭形的裁剪法。裙子根據各個時代的不同要求與流行,經歷了各種演變至今,已成為不可缺少的服種之一。它能充分表現女性的優雅與瀟灑,給人以流動性的美感,又增添了裝飾色彩,具有很好的流動美。
裙子這種服裝,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相傳在遠古時代,我們先祖為禦寒冷,用樹葉或者獸皮連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雛形。據東漢末年劉熙撰寫的《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即把許多小片樹葉和獸皮連接起來。相傳在四千多年前,黃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規定不同的地位的人著不同顏色的衣裳。那時的「裳」,就是裙子。五代《實錄》說:「古所貴衣裳連,下有裙隨衣色而有緣(沿邊而裝飾曰「緣」。);堯舜已降,有六破(破者,析也,即皺褶。)及直縫,皆去緣;商周以其太質,加花綉,上綴五色。蓋自垂衣裳則有之,後世加文飾耳。」《實錄》又說:「隋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說明了裙子的演變。
古代婦女穿裙子,一是為掩體,二是和禮節有關,並存在著嚴格規定。無論老太太和少奶奶,即使家居,也要整整齊齊地穿著裙子,絕對不能馬虎,否則被認為輕薄無禮。女子在家一般著黑色的裙子,式樣為褶襇裙,裙幅家居為六幅,會客為八幅,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來形容著裙之美。在清末民初時,紅裙子是一種禮服,要夫婦雙全女人才可以穿。若是一個孀婦則不行。還有夫婦之間,惟正室可以穿紅裙,姨太太亦不允許穿紅裙,即使她的兒子再有多大地事業,或者做了大官,也不許穿。為了一條紅裙,那些家庭常常發生嫡庶之爭。
漢代時裙子便在婦女中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婦女的裙裝。
裙子在古代男女通用,直到漢魏六朝時期仍為男人的時尚衣著。《北史·邢巒傳》載:「蕭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務」即可為證。不過自此以後,裙子才漸漸變為女人的專用服裝。到了晉時,裙子的花色品種就更多了,如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和紫碧紗紋綉纓雙裙等,這可以從很多出土的文物中看到。
隋唐時,裙子更加風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彭然豐滿。裙子被各個階層的女士所鍾愛,「裙釵」也就成了婦女的代稱。唐代的女裝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組成。裙長曳地,肩上再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長安水畔,麗人如織;彩裙翩翩,春色無邊。浩瀚的全唐詩中描寫女子的裙子和穿裙子女人的風姿的詩作將近有三百多篇。
如:王昌齡的《采蓮曲》比喻羅裙和荷葉一般青翠,人臉和荷花一般嫣紅,在湖光山色中如一幅絕妙的畫卷。「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李商隱的《江南曲》生動地描繪了裙子的式樣,是依照少女纖纖的細腰裁剪的,苗條的身材,合體的長裙,在湖面的微風中搖曳生姿。「郎船安兩槳,儂舸動雙橈。掃黛開宮額,裁裙約楚腰。」
白居易的《小曲新詞》把穿著紅裙的少女放在早秋的明月夜裡,月色和裙色相映生輝。「紅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時。好向昭陽宿,天涼玉漏遲。」
杜審言的《戲贈趙使君美人》則是另一番情景。楚天寥廓,美女騎士在藍天白雲下,桃花紅艷中,鮮紅如石榴花的裙子在飄曳。「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
孟浩然的《春情》更把長裙的風姿摹寫地曼妙無比。「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
元稹的《晚宴湘亭》中,舞女紅裙碧袖,歌甜舞旋,令人心醉。「花低愁露醉,絮起覺春狂;舞旋紅裙急,歌垂碧袖長。」
杜牧的《偶呈鄭先輩》里,少女淡妝婷婷玉立,款款動人,綉著雙鳳,散發著鬱金花香裙子似一篇飄逸恬靜的散文,叫人心馳神飛。「不語亭亭儼薄妝,畫裙雙鳳鬱金香。西京才子旁看取,何似喬家那窈娘。」
李賀的《蘭香神女廟》講到一種「金絲裙」,它那樣清雅馥郁,冰清玉潔的美麗,說明了當時裙子的新品繁多,美不勝收。「舞佩剪鸞翼,帳帶塗輕銀;......吹簫飲酒醉,結綬金絲裙。」
還有象「黃陵女兒茜裙新」、「女妝素麵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白色羅裙翻酒污」、「榴花不似舞裙紅」、「白妝素麵碧紗裙」等詩句,說明當時裙子流行的廣泛程度。面料豐富,廣泛採用各種綾羅綢緞;顏色絢麗多姿,彩色繽紛,款式新巧時髦,製作工藝也十分成熟了。
宋元時期,裙子仍為女人的傳統服裝。氣節不怎麼樣,詩寫得很好的元詩人方回有《村女》詩雲:「青荷葉傘茜裙紅,隨母歸寧者外翁;莫笑梳妝未京梓,兵余猶見太平風。」村女裙帶飄飄,紅艷動人,說明當時女人的服飾的燦爛,即便是戰火頻仍。
宋詞中表現裙子的有:張先「南鄉子」: 「相並細腰身。時樣宮妝一樣新。曲項胡琴魚尾撥,離人。入塞弦聲水上聞。天碧染衣巾。血色輕羅碎摺裙。百卉已隨霜女妒,東君。暗折雙花借小春。」
歐陽修「迎春樂」 薄紗衫子裙腰匝。步輕輕、小羅靸。人前愛把眼兒札。香汗透、胭脂蠟。良夜永、幽期歡則洽。約重會、玉纖頻插。執手臨歸,猶且更待留時霎。
明代流行褶襇長裙,並規定民間婦女只能用紫色、桃紅、綠色等淺淡顏色。但花式繁多,品種各異,有的裙子和現代人穿著的裙子已無多大區別。清代旗袍雖一時成為時髦。但漢族婦女仍將裙子作為禮服,表現著風情萬種。
不過裙子發展到現在,大膽暴露的連衣裙,半透明的低胸長裙,緊貼身體的露肩吊帶長裙,還有一種洋溢性感的迷你裙,散發著妖艷的超短裙早就紛紛登場;顯露著嬌艷野性、青春倔強,簡直可以蠱惑眾生。這種盪漾著中國女性含蓄的美麗,在現代生活的演繹下,似乎更加駭世驚俗,火辣激情;浪漫迷人,充滿誘惑。想起曾經一個很時髦口號:「剪短你的裙子!」
裙子的衍變裙子是從裳演變而來的一種服飾。古代"裙"、"群"二字同源,群者,多也,當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從大量資料來看,人們下體穿著裙子,大約是漢代以後才開始的風習,漢辛延年《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無名氏《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著我綉狹裙,事事四五通",都是漢代婦女穿裙的例證。形象資料中也有反映,如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出土的壁畫上,就繪有許多穿裙的婦女。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還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也沒有緣邊,當時稱"無緣裙"。《汝南先賢傳》記"戴良嫁五女,皆布裙無緣",《後漢書·明德馬皇後紀》:"(後)常衣大練,裙不加緣。"指的都是這種裙式。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色彩愈加豐富,裙上的裝飾也日益講究,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兩晉十六國時期,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一種名為"間色裙"的裙子,以兩種以上顏色的布條間隔而成,整條裙子在製作時被剖成數道,幾色相間,交映成趣。開始時間色的布的色彩搭配有紅綠、紅黃等。後來,整條裙子被剖的來愈多,間色的布幅也相應地變得愈來愈窄,顏色也就愈來愈豐富。甘肅酒泉丁家閘古墓壁畫上的婦女,就穿著這種樣式的裙子。 南北朝時期的裙子也很有特點,最明顯的特點是裙上的紋飾明顯增多,唐代的陸龜蒙曾著有《紀錦裙》一文,對他所見到的南北朝時期的一條錦裙備加贊嘆,詳細生動的描述:"李君乃出古錦裙一幅示余: 長四尺,下廣上狹,下闊六寸,上減三寸半,皆周尺如直,其前則左有鶴二十,勢如飛起,率曲折一脛,口中銜草?輩右有鸚鵡,聳肩舒尾,數與鶴相等。二禽大小不類,而又以花卉均布無餘地。界道四向,五色間雜,道上累細細點綴其中,微雲瑣結,互以相帶,有若皎霞殘虹,流煙墮霧,春草夾徑,遠山截空,壞牆?苔,石泓秋水,印丹漫漏,蕊粉塗染,綟亘環佩,雲隱涯岸,濃淡霏拂,靄抑冥密,始如不可辨別。及諦視之:條段斬絕,分畫一一有去處,非綉非繪,縝致柔美,又不可狀也。......縱非齊梁物,亦不下三百年矣。"如此精美的精裙,簡直成了一件專供欣賞的工藝精品了。隋代婦女的裙子樣式基本承襲南北朝時的風格,下長曳地的長裙在隋代特別受到婦女的歡迎,間色裙在這個時期依然為婦女所採用,不過間色的道數越來越多,間道也更為狹 窄,整條裙子常被剖成12間道,俗謂"十二破","破"即"剖"的意思,據說這種裙子為隋煬帝時所創,在當時有"仙裙"之美譽。唐劉存《事始》中即有"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的記載。 唐代婦女的裙子長度,與前代相比有明顯的增加,裙裙曳地在當時是常見的現象。為顯示裙子的修長,婦女著裙時多將裙腰束在胸部,有時甚至束至腋下,裙子的下擺則蓋住腳面,有時在地下還拖曳一截。唐人詩文中常提及這種情況,如王建《宮詞》謂:"黛眉小婦砑裙長";王翰《觀蠻童為伎作》詩:"長裙錦帶還留客";孟浩然《春情》詩:"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等等。形象資料中也有不少反映,如《簪花仕女圖》、《執扇仕女圖》中,都繪有穿曳地長裙的婦女形象。為不妨礙活動,當時婦女穿著這種長裙勞作時,多特地將裙幅撩起,並在腰間以帶系之。這樣一來,裙裾就不會拖曳在地了。作這種裝束的婦女形象,在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以及湖北武昌唐墓出土的陶俑上也都有反映。 唐代婦女的裙子寬度,一般以廣博為尚,大多數婦女的裙子,都集6幅而成,因而有"六幅羅裙窣地"、"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形容。按《舊唐書》中所記載的布幅寬度推算,唐代的"六幅",相當於今3米以上,其裙子的寬度是可想而知了。唐代婦女除六幅外,還有用7幅、8幅為之者,如 曹唐《小遊仙詩》所稱:"書破明霞八幅裙"。這類裙式,不僅影響到穿著者的活動,而且還造成了用料上的極大浪費,所以引起了朝廷的干涉。如《新唐書·車服志》記:"文宗即位,以四方 車服僭奢,下詔准儀制令,......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超過三寸。" 唐代婦女的裙子色彩也非常豐富,年輕婦女最喜愛的是一種鮮艷的紅裙。唐人小說中的青年婦女如李娃、霍小玉等平時就一直穿著這種裙子。唐詩中對此也頗多述及,如元稹《櫻桃花》詩:"花(土+專)曾立摘花人,窣破羅裙紅似火";萬楚《五日觀妓》詩:"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詩:"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等等。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主要從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們也將紅裙稱之為"石榴裙"武則天《如意娘》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後來,"石榴裙"就被當作婦女的代稱。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聽到"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比喻。 茜草也是一種紅裙的染料,因此紅裙又被稱為"茜裙",如李群玉《黃陵廟》詩:"黃陵廟前莎草春,黃陵女兒茜裙新";李中《溪邊吟》詩:"茜裙二八采蓮去,笑沖微雨上蘭舟。"除紅裙以外,唐代婦女也穿白裙,名"柳花裙飛又穿碧綠色的裙子名"翠裙"、"翡翠裙"等等。 紅裙、翠裙雖然鮮艷,但畢竟都是單色,除此之外,唐代婦女的裙子也常被染成暈色,即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染成色彩相間之狀,兩色之間的交接部分無明顯界限,過渡自然,呈現出暈染效果,因此被稱為"暈裙"。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就有穿這種裙子的婦女形象。 這個時期的裙子裝飾也名目繁多,各具情趣:有在裙上作畫的,稱"畫裙";有在裙子上鑲嵌珍珠的,稱"真珠裙"等等。最為精美的是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所創制的百鳥毛裙。據《新唐書·五行志》記:"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這種以百鳥之羽織成百鳥之狀的裙子,在當時婦女中特別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被捕殺殆盡,後來因為受到朝廷的干預,才被禁止。 宋代婦女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身仍然很寬,通常的裙圍都在6幅以上,也有用12幅布製成的。隨著裙幅的增加,裙上的折襇也就明顯地增多。在裙上施以折襇的做法由來已久,相傳漢成帝與皇後趙飛燕同游太液池,成帝令飛燕起舞,正當飛燕舞蹈時,大風驟起,飛燕飄然如仙,成帝擔心她被風吹走,特叫侍從拽住她的衣裙。風停之後,在飛燕的裙子上留下許多縐紋,其他宮女看見後覺得十分奇特,於是就紛紛在裙子上折疊成襇,取名"留仙裙"。當然,這只是一種美麗的傳說,事實上裙子施襇,主要還是出於實用的目的,因為在裙上折襇之後,裙幅便可增加,裙圍也可增大,這樣對穿著者的蹲坐行走比較有利。從大量資料來看,裙上施襇是東漢以後出現的風習,在此以前,尚不見折襇裙蹤跡,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無襇女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到了東漢以後,裙上施襇已成通例。南朝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中就有"羅裙宜細簡"的說法。宋代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裙幅越多而折襇越細,因此有"百疊"、"千裙"的形容。宋人詩詞中常有描述,如呂渭志《千秋歲》詞:"約腕金條瘦,裙兒細襇如眉皺。"紅衣宮女《裙帶間六言詩》:"百疊漪漪水皺,六銖縰縰雲輕。" 宋代士庶婦女出行,喜歡騎驢,《清明上河圖》中就繪有乘驢出行的婦女,為了乘騎的方便,婦女多穿一種前後開衩的"旋裙",這種旋裙最初多用於女妓,後來逐漸流傳開來,並成為士庶婦女的一種服裝。至於宮廷嬪妃,則穿一種前後相掩的長裙,走起路來裙裾掃地,名謂"趕上裙",因前後都可開合,有別於圓圍一體的普通女裙,因此被示為"服妖"。 流行於唐代的鍍金裙、真珠裙等仍然存在,不過多用於宮娥舞妓。宋人詩詞中有大量描寫,如歐陽修《鼓笛慢》詞:"縷金裙窣輕紗,透紅瑩玉真堪愛";張先《踏莎行》詞:"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輕垂地。 "富貴之家也有用鬱金香草來浸染裙子的,染出的裙子多為黃色,在身上能散發出陣陣香氣,俗謂"鬱金裙"。 遼金元時期是由少數民族執政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漢族婦女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襲宋代遺制。至於少數民族女裙,則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點。如遼金時期的契丹、女真族婦女,多穿一種襜裙,顏色以深暗為主,上綉連枝花木,周身折為6襇,通常穿在團衫之下。 明代恢復了漢族習俗,女裙形制仍然保存著唐宋時的特色。曾風靡於唐代的紅裙,到了明代則再度流行。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就作這種打扮:"上著青織金衫兒,下穿大紅紗裙。"明蔣一葵《長安客話》輯當時流傳在燕京的歌謠,也涉及到這方面情況,如歌謠所唱:"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膹將兒女染紅裙。"宋代流行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沒有偏廢。至於裙子的長短、裙襇的多少,則隨時而易。明初女裙喜歡淺淡,沒有明顯的紋飾。到了末期,則一改質朴、清淡風尚,追求起華麗的格調。最明顯的是以緞裁剪成條狀,每條綉花,兩畔則鑲嵌金線,因其造型與鳳尾相似,被稱為"鳳尾裙"。另有一種畫裙,折成細褶數十下,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雅而淡,風動色如月華,取名為 "月華裙",更有一種"百花裙",裙上綉織有大小相間、形態各異的花朵,深受年輕婦女的喜愛,成為明代禮服中的一種裙式。這些裙子在正史中記載不多,但在文學作品中卻有相當多的描繪。 清代初期的女裙,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婦女的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以後裙子的式樣越來越多,隨時有變,有在裙上裝滿各種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綴以無數小鈴,使之叮當叮當的;也有裙幅下綉滿水紋,隨著人體的行動,一折一閃,異常美觀。傳統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經過了改制: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襇,折襇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襇",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襇裙。
至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製作是分為兩截,上用紅色或 綠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細襇,所用紋樣有嚴格區別:嬪妃以上可用龍紋,以下則用蟒紋。
⑵ 漢服入坑普及攻略,漢服形制區分和穿搭的知識你知道嗎
什麼是漢服
漢服是一種服飾,就是從黃帝創立漢服體制至明末清初這四千年裡,漢民族穿的服飾。那麼,清代之後的服裝就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傳統漢服了。至於有姑娘問的影視劇里的服飾是不是漢服,答案是影視劇里的服飾大多都不屬於漢服,很多是現代的原創款。
齊胸襦裙
應當是目前最受關注和喜歡的一種款,整體感覺給人於超仙超清新的感覺,穿搭好後女人味十足,華麗且顯高。齊胸襦裙以唐風為主,穿搭時姑娘們可搭大袖和披帛,但初次穿可能會被系繩勒的呼吸困難,所以要多穿就沒感覺了,這個也需要適應吧!搭配建議:齊胸襦裙這種形制其實更適合骨架小和鎖骨明顯的仙女,搭配好了都會有不錯的效果,仙風滿滿的。但這種款對大胸的姑娘不友好。
襖裙+馬面
襖裙和馬面就是標準的明代款式了,這種款最近比較火,好多姑娘都在嘗試。襖裙和馬面在漢服里明制是富貴的代表,也是漢婚里常見的形制之一,所以在朋友圈裡也經常看到有朋友穿這種風格來拍情侶照和婚紗,整體顯得端莊大氣又有種富貴的氣質,也能穿搭出可愛的少女元素出來,當然這種少女風需要穿的人也年輕才能出效果。襖裙上衣分長襖和短襖,長襖一般比較寬大,尤其是肩膀,短襖配比甲也可以變可愛。另外襖裙和馬面在漢服裡面價格整體偏高,所以才有「大明富婆」這樣的稱謂出來,但無奈這種款式也是當前帥氣萌豬個人的最愛!搭配建議:襖裙和馬面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挑身高但不挑身材。所以推薦難個子正常或高的妹子萌,對矮個子不太友好,矮星姑娘們只能考慮前面的6種形制了。
⑶ 卓雅,恩曼琳,巨式,艾微,這些衣服屬於什麼檔次類型
這幾個品牌都算是國內中高端的,卓雅、恩曼琳、巨式、艾微價位差別不是非常大,都有幾百到幾千的價位。
定位專為競爭而生,無競爭定位無用。大生產時代的聖經是營銷4P理論,隨著經濟的不斷繁榮發展,競爭出現了,隨著競爭的加劇,定位出現了。定位把市場變小,從有形變無形,從資源到心理。
定位包含市場定位、品類定位、品牌定位、產品定位四種路徑的可能;4P任何1P都可以成為定位及整體品牌營銷活動的核心,如微軟的產品windows,戴爾的渠道直銷,碳酸飲料的廣告,格蘭仕的價格,耐克的品牌。所以企業要根據自身環境考慮問題。
(3)四千裙子穿出四萬的感覺擴展閱讀:
競爭使企業與企業之間從拼產品質量、拼價格、拼渠道、拼促銷最終向品牌競爭的階段發展,抑或說品牌的建設起於4P又落腳於4P。有人說,品牌是一種戰略,從產品開發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都要考慮到品牌,都要以品牌建設為目的,或者都要視品牌建設為舉足輕重的考量。
品牌像一條主線或者綱領,提綱挈領的效果是我們領起品牌就使一切營銷豁然開朗。菲利普·科特勒的《營銷管理》使生產銷售型企業的營銷從紛繁復雜的營銷要素中理清了主旨和大綱,但品牌似乎作為產品的附庸而並不為人所重視。
⑷ 夏日炎炎,如何穿出可愛又性感的感覺
在炎熱的夏天,時尚的包臀短裙經常受到青睞。從女生到成熟女性,無論是工作還是約會,都會為你扮演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風格。
黑白配會從一開始就給我們強烈的視覺沖擊。不過美女穿了大面積的白色調,搭配雪紡面料,整個夏天就涼了很多。肩部從斜肩到胸部設計為單肩,讓性感的鎖骨顯露出來。同時整個肩部被雙層荷葉雪紡環繞,覆蓋一層黑色窄邊,層次分明,充滿仙氣,層次分明。
好像藍色總會給夏天帶來一點涼意。小姐姐穿著藍色針織面料的臀裙,大膽採用白色作為裙子的吊帶。黑色字母為這件衣服增添了一點俏皮的味道,一雙深鎖骨性感而令人羨慕。裙子前側的狹縫剛剛好。原來一條小縫就能做出完美的長腿。
夏日炎炎,穿吊帶裙可以穿出可愛又性感的感覺。
⑸ 宋佳穿4萬大牌西裝走機場,明星都這么有錢的嗎
時尚圈最不缺的就是單品,俗話說得好,時尚就是一個輪回,這句話真是太正確不過了,很難相信十幾年前充滿正式感的西裝單品,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大眾的寵兒,尤其是對於年輕女性來說,時尚凹造型完全離不開它。
穿搭小知識:素顏戴大框眼鏡,扎丸子頭年輕5歲
穿搭凹造型少不了細節裝飾這一塊,只是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女性,她們所選擇的裝飾也是大不相同的,就以年輕女性為例,普遍是以妝發為主,稍加點綴讓整個打扮更加的驚艷。
宋佳這次的這身機場look,可謂是徹底高調了一回,一身鋪滿金色logo的西裝套裝,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在細節方面,素顏出鏡的她佩戴大框眼鏡,高扎丸子頭,成熟中又帶著一絲絲的減齡范。
⑹ 鞠婧禕配氣的方領裙扮在逃公主,這種精緻感你愛了嗎
結合了浪漫和法式復古風味的方領短裙,您不打算搭配嗎?隨著初夏季節的到來,甚至天氣也有了很大改善。那時,街頭服裝的「主力軍」也變成了裙子。此外,裙子本身具有多種風格和多樣化的設計,這是時尚達人無法放下的單一產品。其中,由於其剪裁設計,方領裙在公眾中更受歡迎。
珍珠在方形領口處添加了點綴,可以很好地展現女性的魅力。此外,在袖口上還增加了粉撲袖子的設計,使視線很好地向上移動,從而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並搶走了聚光燈。這款方領半身裙採用一種時尚的分層方式,使形狀充滿層次感,彰顯高級和精緻。我在裡面選擇了一條簡單的純白色方領短裙。袖子上的蓬鬆燈籠袖顯示出形狀的精緻和甜美。外部配有黑色牛仔布吊帶背心,形狀的單調性得到很好的解決,增加了時尚感和高端氛圍,並且顯得不無聊。
⑺ 古代人為什麼都穿裙子
在遠古時代,人們用獸皮樹葉圍在腰間,這便是最早的裙子,同時也是人類最早的的服裝.當然,這時的裙子談不上美觀.
中國裙子的歷史
裙子這種服裝,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在遠古時代,我們先祖為禦寒冷,用樹葉或者獸皮連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雛形。據東漢末年劉熙撰寫的《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即把許多小片樹葉和獸皮連接起來。相傳在四千多年前,黃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規定不同的地位的人著不同顏色的衣裳。那時的「裳」,就是裙子。五代《實錄》說:「古所貴衣裳連,下有裙隨衣色而有緣(沿邊而裝飾曰「緣」。);堯舜已降,有六破(破者,析也,即皺褶。)及直縫,皆去緣;商周以其太質,加花綉,上綴五色。蓋自垂衣裳則有之,後世加文飾耳。」《實錄》又說:「隋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說明了裙子的演變。
古代人穿裙子,一是為掩體,二是和禮節有關,並存在著嚴格規定。無論老太太和少奶奶,即使家居也要整整齊齊,否則被認為輕薄無禮。在家一般著黑色的裙子,式樣為褶襇裙,裙幅家居為六幅,會客為八幅,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來形容著裙之美。在清末民初時,紅裙子是一種禮服,要夫婦雙全者才可以穿。夫婦之間,惟正室可以穿紅裙,姨太太亦不允穿紅裙。
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普遍著深衣,上衣與下裳相連.深衣類似連衣裙,但有不同之處. 漢代時裙子便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婦女的裙裝。現存的漢代陶俑、舞伎俑所著服飾就有如此明確的反映。那時裙子都有皺褶,即所謂「褶襇裙」。據文獻漢人劉歆所著《西京雜記》,和漢人伶玄撰寫的《飛燕外傳》都記載了漢成帝皇後趙飛燕的故事,有一次,趙飛燕身穿雲英紫裙,裙裾飄飄;鼓樂聲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時大風突起,身若輕盈的燕子被風吹起。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從漢代開始,裙子的樣式逐漸接近現在的樣式.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稱"無緣裙"。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兩晉十六國時期,流行起"間色裙".據《宋書·羊欣傳》載,王獻之當吳太守時,曾趁羊欣睡覺時,在羊欣所著新裙子上提書數幅而去。羊欣本善書,得此真跡,書法大有長進。裙子是六朝時富貴子弟的常見裝束,有「裙屐少年」之稱。《北史·邢巒傳》載:「蕭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務」即可為證。
隋代的裙子樣式基本承襲南北朝時的風格,下長曳地的長裙在隋代特別受到人們的歡迎,間色裙在這個時期依然為人們所採用,唐代的裙子長度,與前代相比有明顯的增加.隋唐時,裙子更加風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彭然豐滿。裙子被各個階層所鍾愛。唐代的服裝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組成。裙長曳地,肩上再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長安水畔,麗人如織;彩裙翩翩,春色無邊。浩瀚的全唐詩中描寫裙子和穿裙子的風姿的詩作將近有三百多篇。如:王昌齡的《采蓮曲》比喻羅裙和荷葉一般青翠,在湖光山色中如一幅絕妙的畫卷。「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李商隱的《江南曲》生動地描繪了裙子的式樣,是依照少女纖纖的細腰裁剪的,苗條的身材,合體的長裙,在湖面的微風中搖曳生姿。「郎船安兩槳,儂舸動雙橈。掃黛開宮額,裁裙約楚腰。」白居易的《小曲新詞》把穿著紅裙的少女放在早秋的明月夜裡,月色和裙色相映生輝。「紅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時。好向昭陽宿,天涼玉漏遲。」杜審言的《戲贈趙使君美人》則是另一番情景。楚天寥廓,美女騎士在藍天白雲下,桃花紅艷中,鮮紅如石榴花的裙子在飄曳。「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 孟浩然的《春情》更把長裙的風姿摹寫地曼妙無比。「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 元稹的《晚宴湘亭》中,舞女紅裙碧袖。「花低愁露醉,絮起覺春狂;舞旋紅裙急,歌垂碧袖長。」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身仍然很寬.明代恢復了漢族習俗,裙子形制仍然保存著唐宋時的特色。曾風靡於唐代的紅裙,到了明代則再度流行。《水滸傳》:「(洪教頭)脫衣裳,拽紮起裙子,掣條棒,使個旗鼓......」。明代流行褶襇長裙,並規定民間只能用紫色、桃紅、綠色等淺淡顏色。但花式繁多,品種各異,有的裙子和現代人的裙子已無多大區別。清代旗袍雖一時成為時髦。但漢族仍將裙子作為禮服,表現著風情萬種。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京城時興一種「馬尾裙」。
⑻ 有哪些很有設計感的連衣裙
現在非常有設計感的連衣裙有很多,比如微領的蕾絲連衣裙。其實哪個女生不愛美,那這一條項鏈的連衣裙就能夠迷住大多數的女生啊,還是面料本來就性感,加上微領的設計,露出迷人的鎖骨和修長的脖頸,就更加動人了,然而藍灰色的布料裡面卻透著優雅,溫婉大方。紅色的蕾絲連衣裙,在海灘度假,旅行是是少不了的,這條長裙以紅色為主調色,總能夠襯托出膚色的白皙,大微領的設計更是露出迷人鎖骨,而蕾絲綉花的新街卻平添了幾分柔啞,再加上荷葉擺,走動間靈動生趣,好看極了。還有微領復古絲絨連衣裙。這兩年大熱的睡衣風融合在連衣裙裡面,也是氣質滿,滿身為領的設計,微露性感的事業線,本是寬松舒適的版型,卻巧妙地收了幺,不僅拉高的腰線,還讓姑娘的美好身材更加動人,加上絲絨質料慵懶隨意間又不是高貴。寸衫,長袖連衣裙,像這樣的連衣裙,總是充滿了滿滿的文藝范兒,灰色的衛衣材質拼接上白色襯衫,原本的休閑運動風,突然就多了幾分俏皮,而且還很簡明,加上白色的腰帶,勾勒出性感的小蠻腰,一下子就有了女神范兒。女神范兒雪紡連衣裙,大多數姑娘們都喜歡仙女飄飄的連衣裙,新灰色的印花雪紡質地,給人溫婉如水的感覺,還是飛飛袖設計,很好的修飾了手臂線條,袖口和 裙擺的層層雪紡,不僅增加了層次感,還使得整條裙子看起來更加靈動飄逸。一,四千多點連衣裙,波點元素向來都是時尚界的寵兒,而見了波點元素的連衣裙也更是俏皮可愛,一字肩的設計總是讓姑娘們就說漂亮的炒股,並且加上木耳邊泡泡袖,顯得青春甜美,手動也是很仙女。吊帶露肩網紗連衣裙,所謂的仙女裙也不過如此,裸粉色的連衣裙能夠襯出膚色白皙,而吊帶一字肩的設計,更是耍出姑娘們的小性感,內襯白色的舒適打底,外層為輕盈的雪紡自產質料,裙子上拋拋袖,木耳邊等,小細節最是淑女了。喇叭袖蕾絲連衣裙,我又沒得蕾絲,連衣裙是很多小仙女們必備單品,精緻的蕾絲點綴而上,領口蝴蝶結裝飾,修身版型,凸顯小蠻腰,喇叭袖設計,搭配一雙高跟鞋,估計美美的。
⑼ 我媽給我錢讓我買一條四千的裙子,該不該買
如果這款裙子適合自己,那麼,就可以購買。品牌的貴一些的裙子搭配出的效果的確不同。
所以,也不要過於糾結,如果搭配好看,這條裙子就買的很值。
⑽ 月薪四萬是一種什麼感受
一個月收入三四萬是什麼感覺。這對於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感覺。俗話說感覺是一種虛無縹緲的事物,它隨人的內心的感受而改變。
月收入三四萬,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從不同收入群體來講
當你處於月收入3000-5000的人群時,你會感到三四萬的收入非常值得自豪和驕傲,非常滿足這樣的工資水平,感覺自己比一般人高高在上。生活富裕,應對一般的日常消費,綽綽有餘。
當你處於月收入三四萬的人群時,也感覺不到什麼自豪感和特殊性,也是普通人員一名,甚至有時還會因為與別人相差千兒八百的而傷心和失落,絲毫體現不出優越感。
當你處於月收入十萬、百萬的大佬當中,那點三四萬的月收入估計都不好意思提,感到不滿足,感到壓力好大,達不到別人的水平,感覺都不好意思。
月收入三四萬,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從不同年齡和級別層次來講
當你是一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能夠月入三四萬,肯定是驚喜異常,這個工資水平比普通人的工資高很多。但當你達到經理或總裁級別時,月入三四萬肯定不是目的,也不會感到驚喜。甚至經常捉襟見肘,不夠花。
從不同城市等級消費水平來講
當你處於三四線城市時,月入三四萬,可以叫上朋友經常花天酒地,自由瀟灑一番;當你處於一二線城市,月入三四萬,也是僅夠幾次高消費,還要稍加節約,不然月月光。
所以月收入三四萬,處於不同的人群中,就有不同的感覺;處於不同的條件下,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月收入三四萬,其實也不必驕傲,如果是憑真本事,那就還可能月入四五萬、七八萬的往上漲;如果是偶爾的工資水平,那也就私下裡偷偷高興一下就算了,不要過分炫耀,因為那隻是曇花一現,不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