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休閑服飾 > 漢服裙子有哪些制式

漢服裙子有哪些制式

發布時間:2022-12-28 22:18:14

『壹』 漢服是我國禮儀之邦的重要體現點嗎漢服的五種形制指的是哪五種

漢服是我國禮儀之邦的重要體現點,同時也是我國服飾的一個重要標志。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 。

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漢服,又稱漢裝、華服、華夏衣冠,一般指的是「漢民族傳統服飾」

是從黃帝時期至明末清初這四千多年時間里,以漢族(及漢族的前身華夏族)的禮儀文化為基礎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的服裝體系。

《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這段話里我們可以看出華夏文明有兩個核心構件:一為禮儀,二為美服。

「服以載道」,世界上還找不出哪個民族能夠像漢民族這樣,通過一襲衣衫,就能夠寄託和傳達出如此豐富而厚重的深意!

對於漢服的形制解讀有多種,但都只是在其基礎形制上,隨時代變更的不同表現形式。

漢服四大基本形制

     1.衣裳制(上衣下裳制)

即把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上身穿衣,下身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漢服體系中最古老的形制。漢語所謂「衣裳」就是來源於此。

「上衣下裳」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服飾形制,產生流行的主要時代是先秦,是漢服的源頭、基礎形制。上衣下裳也是適應性最廣的穿法,不限男女,既可以是華貴嚴肅的禮服,也可以是方便輕松的常服,漢代以後流行的上襦下裙制、上衣下褲制本質上也都屬於「上衣下裳」。

2.深衣制(上下連縫制)

深衣制形成於周朝,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也即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深衣男女均可穿,既可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

深衣分為直裾和曲裾兩大類,主要作為正規場合禮服,大氣儒雅、中正平和、風韻滿滿,男女皆穿。其中,直裾左大襟從前胸繞到右後方之後垂直而下,簡潔干練、中正肅穆,是歷代男子禮服的通用服飾,影響極其深遠。

曲裾中,「裾」即裙子,曲裾就是彎曲盤繞的裙子,和直裾相比,它的襟圍著下身層層盤繞,最後系於腰部,其曲線優美流暢,令人賞心悅目。在漢朝,上至皇帝及文武百官、下至平民布衣皆穿曲裾。

3.袍服制(上下通裁製)

即用一塊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間無接縫,自然一體,明顯區別於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這一形制始創於隋唐,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創舉,因為自古漢服都是分上下兩截的。

通裁製種類很多,有圓領袍、襕衫、直裰、直身、道袍、褙子、長衫、僧衣等,最流行的時期在宋代和明代。皇帝貴族平時也喜歡這么穿,文人騷客們更是將其作為休閑裝。

4.襦裙制(上衣下裳的演變)

襦即短上衣。襦裙不是指一種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飾的統稱。

襦裙的本質還是上衣下裳制。發展到春秋戰國後,古老的上衣下裳往往稱為襦裙,漢朝以後又被特指為女子襦裙,即短衣長裙,腰間以繩帶系扎,衣在內、裙在外。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對襟襦裙、齊胸襦裙等。這些款式一般用於常服,普及面很廣。




『貳』 漢服的四種基本形制

漢服的形制林林總總、何其豐富,大家公認以裁剪方式來劃分漢服形制是比較科學的。那麼,結合同袍意見,本文認為可將漢服眾多形制劃分為以下四大基礎類別,以簡馭繁、以便理解。

1:衣裳制

(上衣下裳分裁製)

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開來裁,上身穿衣,下體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漢服體系中最古老的形制。漢語所謂「衣裳」就是來源於此。

說漢服有四千年歷史,那麼上衣下裳制就有這么長的歷史。

《易經》中說此制為黃帝堯舜時所創,取之於天地的形與色。天在上,地在下,故衣在上,裳在下,「衣正色,裳間色」(上衣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好比是「天玄地黃」(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故最高級別的「衣裳」多為黑色、黑紅色、玄纁色。

「上衣下裳」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服飾形制,也是歷代男子禮服的最高形制,一直到明朝都是如此。比如冕服、玄端:

▲▲ 冕服——漢服中最高級別的禮服

▲▲ 著冕服的秦始皇

▲▲高希希新《三國》中的冕服不倫不類

▲▲ 用於朝會、祭禮的玄端,諸侯士大夫皆可穿,

特點是無章彩紋飾

上衣下裳制產生流行的主要時代是先秦,是漢服的源頭、基礎形制,後文介紹的深衣制、袍衫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上衣下裳也是適應性最廣的穿法,不限男女,既可以是華貴嚴肅的禮服,也可以是方便輕松的常服,漢代以後流行的上襦下裙制、上衣下褲制本質上也都屬於「上衣下裳」。

▲▲ 蘇軾像,著上衣下裳

2:深衣制

(上下連縫制)

深衣制形成於周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也就是春秋戰國,當時的社會正發生著深刻轉變,深衣制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誕生的。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也即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可做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非正式場合)時的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

深衣有兩大類:直裾和曲裾。主要作為正規場合禮服,男女皆穿,它大氣儒雅、中正平和、風韻滿滿。

直裾:左大襟從前胸繞到右後方之後垂直而下,故稱直裾,簡潔干練、中正肅穆,它是歷代男子禮服的通用服飾,影響極其深遠。

▲▲ 戰國直裾

▲▲ 著直裾的蘇軾像

▲▲ 現代漢服直裾

▲▲ 順便提一下,日本和服就是來源於漢服直裾

曲裾:「裾」就是裙子的意思,曲裾就是彎曲盤繞的裙子,和直裾相比,它的襟是圍著下體層層盤繞,最後系於腰部,其曲線優美流暢,令人賞心悅目。一說到曲裾,熟悉漢服的人第一反映就是想起那個強悍無比的大漢王朝,因為曲裾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泛濫成災了,上至皇帝文武百官,下至於平民布衣皆穿曲裾。

深衣制是漢服體系中最值得探討、最值得研究的形制,它的裁剪形制有著十分明確的規范和要求,它可以說是漢服體系的核心精髓所在。如果說漢服是一部交響樂,那麼,深衣制就確定了這部交響樂的基調,它是這部交響樂的靈魂。我們偉大的先祖們在創造這一服制時,應是出於當時社會生活的需要,做出一套規范和形制要求,但這一制度卻成為後世服飾的核心,一穿就是3000多年,其規范沒有絲毫變動,實在是奇跡!尤其是直裾深衣,一直到明朝的時候都是男子的正式服裝,很像是由歐洲普及到當今世界的西裝的那種地位。

3:袍服制

(上下通裁製)

即用一塊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間無接縫,自然一體,明顯區別於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這一形制始創於隋唐,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創舉,因為自古漢服都是分上下兩截的。通裁製的種類很多,圓領袍、襕衫、直裰、直身、道袍、褙子、長衫、僧衣等。這些最流行的時期在宋代和明代,皇帝貴族平時也喜歡這么穿,更是文人騷客們的休閑裝。

▲▲ 著圓領袍的李白像

▲▲ 著男子道袍的柳如是像

▲▲ 現代漢服之道袍

▲▲ 漢服直裰的標准樣態

▲▲ 褙子也可以看作是袍服制的一種,尤其是宋明時期盛行的女長褙子,參見圖說漢服(一):宋式女褙子 | 兼談李清照該穿什麼衣服

4:襦裙制

(上衣下裳的演變)

襦即短上衣。襦裙不是指一種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飾的統稱。

襦裙的本質還是上衣下裳制,古老的上衣下裳發展到春秋戰國之後往往稱為襦裙,漢朝以後又被特指為女子襦裙:短衣長裙,腰間以繩帶系扎,衣在內,裙在外。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對襟襦裙、齊胸襦裙等款式,這些款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所以普及面很廣。可說,襦裙體現了、說明了古老的上下分裁製具有最大的使用區域。

▲▲ 漢樂府詩《陌上桑》中的美女羅敷,「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 齊胸襦裙

▲▲ 對襟襦裙

▲▲ 交領襦裙

所謂「三面梳頭,兩截穿衣」,就是傳統女子服飾特點的簡練描述。襦裙有著近三千年的歷史,可以高貴,可以華麗,可以清純,可以素雅,異彩紛呈、盡態極妍,為歷代女子服飾典範、為華夏女裝最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還有上衣下褲形制等等。上衣下褲是歷代男子常服之一,用於勞作及日常穿著等,十分方便,是勞動者的工作服:

總結:

最開始的上衣下裳制以及深衣制不限男女, 但後來男子著裙裳逐漸被長衫袍服所代替,「上衣下裳」和深衣由日常生活逐漸退隱到禮儀祭祀中去,成為漢服禮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女子著衣與男子款式大致相同,到了漢代以後,女子漢服又從從連體的深衣重新回歸到上古上下兩截的穿法。隋唐時常說的襦裙裝,上襦下裙,其實就是「上衣下裳」的一種,只不過襦稍短些、裙稍長些,它其實也是上衣掖在裙里,只不過將裙提到了胸部。到了明代,基本上相當於又一次復禮,恢復了上古那種正統的「衣裳」制式。

復雅堂主人謹按:漢服四大形制,「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基礎,深衣制是其發展,袍服制其實就是把上衣加長,而襦裙制則是把上衣縮短,分別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出「上衣下裳」的各種變形。

『叄』 漢服形制有哪些

漢服(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華服,漢裝)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它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蟬衣內有中衣、深衣。西漢時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裁剪已經不同於戰國深衣。西漢男子深衣外衣領口詹寬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為方便活動,後襟自膝蓋以下作梯形挖缺,使兩側襟成燕尾狀。漢代女子勞動時喜歡上著斷襦,下著長裙,敝屣上面裝飾腰帶長垂;漢代男子勞動時上著斷襦,下著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士農工商皆可穿著。

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志的漢代冠服制度。服飾在整體上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的男子,主要穿著的是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

主要分為曲裾袍和直裾袍兩類,除了祭祀和朝會以外,其他場合均可穿著。漢代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實行配綬制度。漢代女子一般都將頭發向後梳掠,綰成一個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此外貴族女子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用巾裹頭。漢代女子的禮服是深衣,與戰國時不同。還有穿襦裙和褲的。漢代對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用巾帛包頭,是這個時期的主要首服。較為流行的是一種在小冠上加籠巾的「籠冠」。這個時期的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收衣祛約束的衫。漢族女子的發飾也頗具特點,主要是假髻的風行。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襆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著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復。還有在髻鬢上插金釵、犀牛梳篦的,貴族女子面部化妝成鵝黃、花鈿、妝靨等。唐代女服主要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於宋朝長年處於內憂外患交並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朴、嚴謹、含蓄。唐代的軟腳襆頭這時已經演變為了內襯木骨、外罩漆紗的襆頭帽子。皇帝和達官顯宦戴展腳襆頭,公差、僕役等戴無腳襆頭,儒生戴頭巾。宋代男子服裝仍以圓領袍為主,官員除祭祀朝會以外都穿袍衫,並以不同的顏色區分等級。宋代女子的發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為貴,簪插花朵已成風習。宋代的女裙較唐代窄,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

元朝時期長衣統稱為袍,其樣式南北方差異不大,但材料貴賤精粗,卻差距懸殊。漢族男性發式變化不多,但北方的漢族女性發式較前簡化。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圖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對漢服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貫徹執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開始確定了許多服制。明朝時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著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襲了傳統服飾樣式,並且品種十分豐富。明朝時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過去流傳下來的,朱元璋又親自製定了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統帽和四方平定巾。

『肆』 漢服都有什麼制式怎樣穿

一般來說,漢服分為三大制式:衣裳制、深衣制、長衫制。漢服的所有款式都可以包括在這三大制式里。衣裳制,是最基本最原始最主流最有代表性的制式:上衣下裳,這是漢服的特徵之一,其它款式都是根據這個基本款式衍生出來的。男式為上衣下裳。玄端是一款禮服,一般是在庄嚴肅穆的場合穿的,可以做為祭服。皇帝的禮服,叫“冕服”,是標準的上衣下裳。女式:上襦下裙,最基本也是上衣下裙,腰帶系在裙子上,有窄袖,也有大袖。

『伍』 哪個知道漢服的形制有哪些

漢服的形制那可多了去了,這個一下子也講不清楚,可以網路一下,不過漢服知道漢歌加工做的可以,各種形制的都有,版型還好看

『陸』 宋制漢服的形制有哪些

宋制漢服的形制外穿有衫、襖,單衣為衫,有夾層的為襖,款式長短都有,最為經典的款式其實就是褙子了,褙子分為男款和女款,大多為上衣襖、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

在宋代最為出名的就是漢服了,大家現在穿著的許多漢服其實都是經過改良的版本,宋朝服飾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飾,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飾,那麼宋制漢服的形制有哪些?
宋制漢服的形制有哪些內穿為抹胸和褌,下身還可以穿袴、襠,輕便舒適,作為內搭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外穿有衫、襖,單衣為衫,有夾層的為襖,款式長短都有。褙子男女款款式不同,女款褙子是常禮服,男款褙子為便服。下裙有單片裙、兩片裙、百迭裙、三襇裙。
宋制漢服的特點有哪些1、結構特點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
2、交領右衽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兩條直線的交叉代表著傳統文化的對稱性,表現出獨特的中性魅力,代表著一個人的公正性。如果漢服表現出天人合一,則交領代表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
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3、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與同期的西方服飾相比,中國服飾在人性上具有無可爭辯的優勢。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來抑制女性的身體發育時,寬廣的中國服裝已經意識到了讓身體隨意伸展的特點。
宋朝最常見的漢服款式當然就是褙子啦。宋代褙子是宋代婦女通常的服飾,包括貴族婦女平時所穿的常服,大多為上衣襖、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宋代褙子樣式,為對襟、窄袖,領、袖口、衣襟下擺都鑲有緣飾。
衣襟部分時常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繩帶系連,任其露出內衣。關於婦女的內衣,也有時代特色,除貼身的「抹胸」之外,還有一件「腹圍」。腹圍是一種圍腰、圍腹的帛巾,其繁簡不一,顏色以黃為貴,時稱「腰上黃」。

宋制漢服的形制外穿有衫、襖,單衣為衫,有夾層的為襖,款式長短都有,最為經典的款式其實就是褙子了,褙子分為男款和女款,大多為上衣襖、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

『柒』 漢服有哪些制式

常穿著的漢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
流行於秦漢時期,到隋唐基本絕跡,到明朝已屬於「古裝」。

直裾
流行於秦漢時期,後來衍生出多種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學習於此款。

襦裙
作為女子服裝,她幾乎在各個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褙子
宋明時期的流行時裝,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縫處基本鑲花邊,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玄端
中國式燕尾服,傳統大禮服。

高腰襦裙
隋唐女子流行時裝,同期流行的貴族釵鈿大禮衣,就是現在日本和服十二單的鼻祖。同時,高腰襦裙的款式,對韓國朝鮮服飾也有深遠的影響。

圓領袍衫
自唐起,基本成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資格穿著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圓領的。並且明朝時期,韓國李氏王朝的朝服幾乎就是照搬明朝。

朱子深衣
將傳統的上衣下裳分開剪裁,但縫合成一個整體名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為學者所服。

從長遠來看,漢元素是個趨勢,畢竟傳統要與時尚相結合嘛,而且漢元素也非常好看,如 青丘坊 的衣服,個人見解

『捌』 漢服的形制有多少(最好有配圖)

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

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8)漢服裙子有哪些制式擴展閱讀:

漢服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玖』 漢服形制有哪些呀

漢服形制有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和襦裙制。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袍服制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深衣為士人官員的常服,百姓的禮服,袍衫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形制特點

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開來裁,上身穿衣,下體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漢服體系中最古老的形制。漢語所謂衣裳就是來源於此。說漢服有四千年歷史,那麼上衣下裳制就有這么長的歷史。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也即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可做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非正式場合)時的休閑類服飾。

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深衣有兩大類:直裾和曲裾。主要作為正規場合禮服,男女皆穿,它大氣儒雅、中正平和、風韻滿滿。

袍服制即用一塊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間無接縫,自然一體,明顯區別於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這一形制始創於隋唐,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創舉,因為自古漢服都是分上下兩截的。通裁製的種類很多,圓領袍、直身、道袍、褙子、長衫、僧衣等。

這些最流行的時期在宋代和明代,皇帝貴族平時也喜歡這么穿,更是文人騷客們的休閑裝。

『拾』 你有了解過中國的服飾文化嗎漢服的五種形制指的是哪五種

我有了解過中國的服飾文化,特別是漢服文化,漢服的五種形制指的是指的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襦裙制、襦袴制。

中國服飾文化歷史悠久,風格鮮明,不同朝代樣式也不一樣,其中漢服作為服飾文化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受到很多人的喜歡。漢服有五種形制,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五個是襦袴制,這是上衣下裳的演變,和襦裙很像,上半身還是一件上衣,稱為襦,下半身變成褲子,也就是袴,一般是男子穿的,有時候為了勞作方便就穿這種。

以上就是五種形制的漢服了。

與漢服裙子有哪些制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折襯衫不散 瀏覽:488
井下皮帶機尾後口逆煤器 瀏覽:932
修身潮流男襯衫 瀏覽:410
清華附中校服多少錢 瀏覽:289
28尺是多少碼的褲子 瀏覽:107
少年穿上女裝後比親媽還美 瀏覽:971
如何做童裝宣傳 瀏覽:645
女童春秋小外套批發 瀏覽:464
中國旗袍會 瀏覽:719
韓版童裝名字 瀏覽:602
t恤女短袖寬松版新款 瀏覽:705
上身胖下身瘦適合穿什麼裙子 瀏覽:603
淘寶童裝批發哪家店好 瀏覽:792
風衣廣州哪裡有賣 瀏覽:392
手繪天藍色燈芯絨中長款襯衫 瀏覽:406
今日秒殺女裝 瀏覽:950
長袖t恤女代購 瀏覽:821
女裝中高檔品牌有哪些牌子 瀏覽:952
可米樂園童裝 瀏覽:80
廣州紅棉國際時裝城有品牌男裝嗎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