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子是唐朝婦女穿用的主要下裳之一,裙子的形式沒有貴賤之分,所有人都可以穿,所以唐朝婦女的裙子種類很多。唐朝的裙子窄而瘦長,而且裙腰提得很靠上,有些會提高到胸部。唐朝婦女的裙子種類也很多,而且有些富貴家的女子會穿非常華麗製作精美的裙子,比如有襇裙、百鳥裙、石榴裙、花籠裙等。襇裙是用兩種或多種以上顏色的材料間隔排列而成的裙子,每一個間隔都被稱為一「破」,唐朝有「六破」「七破」和「十二破」的襇裙,有綠紅、紅黃、黃白等不同顏色。百鳥裙在唐朝是一種價值連城的裙子,因裙子是用多種鳥類的羽毛捻線織成的裙子,故名「百鳥裙」。石榴裙是一種單色紅裙,在唐朝年輕女子中流行。後人們常常形容男子被女子征服「拜倒在石榴裙下」可能就源於唐朝的石榴裙。
② 周迅真抗老,穿蕾絲衫搭星空襪瘦出「小鳥腿」,說她45歲不敢信
雖然說女明星長得很美麗動人,但是最令人羨慕的不是她們的長相,而是她們凍齡的秘訣,因為很多女明星即使到了40多歲的年紀,卻依舊給人30歲的感覺,就好比周迅,不僅演技好,還特別抗老,穿著蕾絲衫搭配星空襪,渾身散發出迷人的韻味,而且她的身材一直保持著少女般的狀態,一雙"小鳥腿"更是格外的醒目,如果說她已經45歲了,相信有很多人都不會相信。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周迅的減齡穿搭方式。
◎本期內容小目錄
1.周迅的穿搭分析
2.女人減齡穿搭方式
一、周迅的穿搭分析
周迅選擇的這身穿搭,主要是以蕾絲為主,明顯的凹凸出女人味,因為蕾絲是女人最愛的單品之一,想要突出魅力,也需要精心搭配,像她選擇蕾絲衫配星空襪,不僅增強了身上性感的韻味,還帶來了浪漫的味道,在上衣兩個袖口都用了蕾絲作裝飾,不光會有裝飾感,還可以帶來顯瘦的效果,如果是手臂粗壯的女人,就非常推薦這樣的款式。
因為周迅的身材屬於嬌小瘦弱的,所以她下面搭配了一條星空襪,不僅給整體打造出了光芒四射的感覺,還優化了身材比例,特別是她在裙子裡面搭配了一條黑色波點絲襪,與蕾絲衫十分的匹配,再加上她選擇的服裝整體都是黑色,這樣就更加突出她的"小鳥腿",由此也讓雙腿看起來彷彿像小鳥般纖細迷人。
二、女人減齡穿搭方式
周迅不愧是扮嫩高手,這身黑色造型,不僅不會讓人覺得沉悶顯老,反而特別的減齡,尤其是衣服從面料和款式上面都充滿高級感,所以並不是每個人女人都能夠駕馭的。偏偏她本身就很有女神氣質,所以這身造型穿在她的身材,不僅非常的摩登時髦,還可以在嫵媚中散發出優雅氣息,讓人看了十分的舒服。
不過蕾絲的服裝雖然很有吸引力,但是很容易讓人穿出廉價感,哪怕是三四十歲女人的最愛,可並不是每個人女人都可以達到理想效果的,尤其是想要將蕾絲作為通勤裝,如果搭配錯誤,即使再高檔的衣服,也會穿出廉價感,所以建議大家平時還是謹慎選擇。而且日常中有很多比蕾絲更有魅力的單品,不僅可以減齡還特別優雅,下面就給大家推薦一下優雅又干練的穿搭方式。
(1)針織衫+半身裙
相信很多女人在40多歲的時候,已經成為了職場精英,那麼作為職場女性,在穿搭上面一定不能跟隨意,所以像裙子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半身裙一定比連衣裙更受職場女性青睞,不管是格子半裙還是凈版半裙,都可以體現出氣質,上面搭配一件簡單的針織衫,不僅不會顯得很職業化,還可以在不失優雅的同時保持干練大氣的形象。
(2)西服套裝
在職場中最常見的應該就是西服套裝了,因為西服代表正式、隆重,尤其是整套西服,會讓人覺得更得體,像40多歲的女人,為了彰顯出身上成熟的味道,不一定要選擇黑色西服,而像深邃的藍色西服,就比黑色西服更容易讓人記憶猶新,不僅可以在氣質上加分,還可以突出 時尚 與青春的氣息。
40歲女人的減齡方法不知道大家學會了嗎,雖然周迅的穿搭很有特點,但是運用到職場就不適合了,而上面給大家推薦的兩種穿搭,既顯年輕還可以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哦!
③ 鳥兒街上的島嶼好詞佳句
鳥啼花落 鳥聲獸心 鳥散魚潰 鳥入樊籠 鳥窮則啄 鳥槍換炮 鳥槍換炮
鳥面鵠形 鳥哭猿啼 鳥驚魚散 鳥驚魚潰 鳥驚魚駭 鳥驚鼠竄 鳥集鱗萃
鳥跡蟲絲 鳥駭鼠竄 鳥革翚飛 鳥覆危巢 鳥伏獸窮 鳥焚魚爛 鳥得弓藏
鳥道羊腸 木干鳥棲 卵覆鳥飛 籠中之鳥 籠鳥檻猿 籠鳥池魚 倦鳥知還
驚弓之鳥 花香鳥語 寒蟬僵鳥 龜文鳥跡 鵠形鳥面 飛鳥依人 池魚籠鳥
1、一對畫眉,翅膀抖動著,靈巧的小頭轉動著,顯出十分得意而陶醉的樣子。那婉轉的歌聲,像銀鈴似的在林中盪漾。
2、不論是在蕭瑟秋風的樹下,還是在冬天野外的路旁,喜鵲迎面飛來,生機勃勃,歡欣活躍,令人感到振奮。
3、海鷗閃電般從雲端俯沖下來,在接近水面的一剎那,突然像羽毛一樣輕盈地飄落。
4、貓頭鷹的嘴像鷹的爪子一樣呈彎鉤狀,鋒利無比,是捕捉害蟲的主要武器。
5、巨大的太平洋風暴甚至使航海家膽戰心驚,但信天翁卻乘風翱翔,得意洋洋。
6、企鵝走起路來搖搖擺擺、大模大樣,加上它那潔白的胸脯和深灰色的背部與頭部,活像西方穿著燕尾服的紳士!
7、白鷺無論是飛行,還是漫步,向來是從容不迫,姿態優雅斯文,好像一位披著白紗的斯文少女。
8、白鷺全身羽毛雪白,一群群不停在樹枝上,真像是綠樹上開滿了白色的花朵。
9、山頂上有兩只上下翻飛的雲雀,它們一會兒翅膀貼著岩壁,一會兒躥向高天,嘰嘰喳喳,像在慶賀什麼喜事。
10、雲雀素有「草原歌手」的美稱。它們的鳴聲雖然極其復雜,但每種叫聲的尾音常是帶有卷音的「滴溜兒棗」聲。
11、啄木鳥的頭圓圓的,嘴長長的,尾巴像把刷子,還穿了一身五顏六色的衣裳。
12、吸木鳥有像聽診器一樣的鋼嘴,通過敲樹作聲,它能准確地判斷並尋捕蛀蟲。
13、啄木鳥那又直又硬的長嘴,像把鑿子似的,敲打著樹干,「篤篤」地像敲打著指揮鼓。
14、鸚鵡的嘴就像一把拔鞋釘的鉗子,能夾破種子硬殼。
15、鸚鵡的脖子上有一圈米黃色的絨毛,像是戴著美麗的脖套。
16、這只鸚鵡羽毛呈黃、藍、綠3種顏色,油亮亮的像是穿了一件絲絨小襖。
17、企鵝常成群結隊,幾萬只整齊地站立著,遠遠看去,好像一隻龐大的隊伍。
18、企鵝稍微張開翅膀在冰上蹣跚行走,遠遠看去,彷彿是趔趄學步幼孩兒。
19、大群大群的企鵝在波浪中整齊地排列成隊伍,在波浪中逐流進退,好似一群競賽的游泳健將。
20、一身烏黑的羽毛,一對剪刀似的尾巴,一對剛勁輕快的翅膀,湊成了那樣活潑可愛的小燕子。
21、小燕子又黑又亮的羽毛像是抹了油,白肚皮就像是穿著一件白襯衣。
22、燕子飛行的時候,漂亮極了。那狹長的翅膀,那分叉的尾巴,都像由最高明的畫家畫出來的,沒有一個姿勢不美。
23、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於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這多麼像正待演奏的曲譜啊!
24、雕選准了最佳的撲擊角度,在天空突然收斂翅膀,身體像片落葉一樣悄然無聲地飄向了目標。
25、黑鷹平展著寬闊的兩翼在空中翱翔,簡直像一架小型飛機。
26、獵鷹撲棱著一對大翅膀,箭似的追上了野兔,它盯住兔子,突然間,像一塊石頭似的砸了下去。
27、突然,蒼鷹發現一隻正啄食草根的野雞,便將身子一抖,像一顆炮彈一樣射將下去。
28、海鷗在空中一發現水中的游魚和軟體動物,便立刻扇動翅膀,像蝴蝶一樣輕盈地飄落到水面上。
29、海鷗潔白、矯健,展現著一種美和力的光彩,給這茫茫的海天平添一派生氣。
30、海燕叫喊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颳起波浪的飛沫。
1、好詞:
嘰嘰喳喳 蹦蹦跳跳 撲稜稜 飛來飛去 拍擊著翅膀 熊經鳥引 小鳥依人
驚弦之鳥 卵覆鳥飛 籠鳥檻猿 籠鳥池魚 籠中之鳥 禽息鳥視 如鳥獸散
2、好句:
(1)清晨,天才剛剛亮內,小鳥就在枝頭嘰嘰喳喳地叫著,小鳥的歌聲婉轉響亮,清脆動聽。小鳥長得可愛極了,圓圓的腦袋,黑黑的眼睛,尖尖的嘴巴,五顏六色的羽毛。
(2)那隻小鳥全身都是綠色的,嘴巴尖尖的、長長的,很像蜂鳥,卻比蜂鳥大很多。仔細一看,那容可愛的小鳥正在津津有味地吃一隻有人沒吃完就扔掉的梨。
矯健 翱翔 撲棱 俯沖 拍打
輕盈小巧 小巧玲瓏 可愛的小鳥 機靈的小鳥 蓬鬆的羽毛
嘰嘰喳喳 蹦蹦跳跳 撲稜稜 飛來飛去 拍擊著翅膀 熊經鳥引 小鳥依人
百鳥朝鳳 笨鳥先飛 坌鳥先飛 蠶叢鳥道 長頸鳥喙 池魚籠鳥 飛鳥驚蛇 飛鳥依人
百鳥朝鳳 笨鳥先飛 坌鳥先飛 蠶叢鳥道 長頸鳥喙 熊經鳥申 熊經鳥伸 熊經鳥曳
池魚籠鳥 飛鳥驚蛇 飛鳥依人 高鳥盡,良弓藏 龜文鳥跡 傷弓之鳥 獸迒鳥跡
寒蟬僵鳥 鵠形鳥面 花香鳥語 驚弓之鳥 倦鳥知還 獸聚鳥散 烏鳥私情 象耕鳥耘
驚弦之鳥 卵覆鳥飛 籠鳥檻猿 籠鳥池魚 籠中之鳥 禽息鳥視 如鳥獸散 驚弦之鳥
描寫鳥兒的佳句精選:
1、這只小鳥頭上羽毛是灰色的,腹部的羽毛是鮮紅的,背上的羽毛是翠綠的。看到這美麗的小鳥,別提我有多麼高興了。
2、這只小鳥非常可愛,有一身翠綠翠綠的絨毛,一雙大眼睛水汪汪的,滴溜溜轉,好奇的望著我們大家,小嘴巴尖尖的,一雙銳利的爪子又紅又細,雖然很小巧,但強勁有力,把老師的手抓得生疼生疼的;肚皮雪白,圓鼓鼓的;尾巴向上翹起,羽毛並不多,但很長,顏色搭配得很好看,有點兒白,有點兒黑,還有點兒灰色,尾巴尖尖的還帶著一個小黑點。這只小鳥體型並不高大,但是他很靈活,行動輕快敏捷,老師抓他的時候,小鳥總與老師擦肩而過,老師費了好大勁兒才把他抓住,要抓住小鳥可真得費一些功夫。
3、這只小鳥的身體小小的,一身黑灰色的羽毛,圓圓的小腦袋,一雙透亮靈活的小眼睛下面長著一張尖尖的小嘴,還有一對淡黃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樹枝。
4、這群小鳥長得可愛極了,一個圓圓的小腦袋瓜,胖胖的身體,長長的尾巴,它們很有趣一會兒這只鳥到這棵樹上做客,一會兒這只鳥到這棵樹上做客,飛來飛去的,都把樹林間的氣氛搞起來了,頓時,又熱鬧了起來,大家歡聚一堂的在一起,好像議論什麼事情。
5、我仔細打量著這位新朋友,它有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只有翅膀和尾巴之間有一對潔白的點點,像黑夜的星星;一雙圓溜溜的大眼睛,仔細看還能看見眼睫毛;最有特點的大概就是那尖尖的能說會道的小嘴了。
6、我家有一隻小八哥,它的名字叫你好。它擁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個又尖又長的嘴巴,那雙細細地小腿格外的修長。它滿身黑色的羽毛,而黑色中又帶有一些白色。它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使它觀察入微再渺小的昆蟲也逃不過它的眼睛,而那隻尖長的嘴巴也就是它最好的武器。它只吃飼料和昆蟲。
7、我家有一隻可愛的小鳥,它有一雙小小的眼睛、彎彎的嘴巴,身上的毛是黃色的。有一次,我把小米和水倒在一個小盒裡,可是它怎麼也不吃。我想小鳥是不是害怕了,我就走到了一邊,我看見小鳥看看四周,好像在說:「這里還有人嗎?小鳥看見沒有人了,便飛了過來,快速吃起米來。我發現小鳥吃完一粒米的時候,就東張西望。它真是太可愛了!
8、我家養了一隻可愛的八哥—黑黑。他全身黑黑的,只有翅膀上有幾根稀少的白毛。它的眼睛是黃色的,小巧琳瓏,嘴巴黃黃的尖尖的。爪子可有針一樣尖,尾巴像一把扇子,有這美妙的嗓音和美麗矯健的身姿。
9、我剛到銀海山莊,就看見一隻「八哥」在一個鐵籠子里跳來跳去,很可愛。我拿著手機給它放歌聽,只見它又高興又害怕,尖尖的小嘴張得大大的,用一雙好奇的眼睛盯著我的手機。我把手機往上,它就往上看;我把手機往下,它就往下看;我把手機往左,它就往左看;我把手機往右,它就往右看。不一會兒,它就跟著我的手機唱了起來,真是一隻活潑又可愛的小「八哥」呀!
《鳥兒街上的島嶼》講述了猶太男孩阿萊克斯在爸爸被抓走,媽媽下落不明的情況下,逃到鳥兒街78號躲藏。他機智、勇敢、善良、富有同情心。他用爸爸留下的手槍擊斃了一個德國鬼子,救了自己的同胞,最終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孤島似的破樓里生活了五個月,等到了父親。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怎樣在困境中生活下去,怎樣在艱難困苦下培養自己的信念。主人公阿萊克斯文始終相信爸爸很快就會來接自己,這種信念給了他極大的勇氣,讓他在長期的孤獨恐懼危險中獨自存活下來。
我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我彷彿覺得自己身臨其境,一起和阿萊克斯感受著緊張、恐懼,彷彿看到他在廢墟中偷偷地尋找食物。他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找到了一個隱蔽的處所,那兒成了他和他的寵物鼠____阿雪暫時的「家」。如果換成我,我一定會慌了手腳,不知所措,我一定會絕望地認為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或者會讓敵人發現我的蹤跡;或許更糟糕的是我沒有一個安全的住所,也沒有可以充飢的食物。
從阿萊克斯的經歷中我明白了:在困難中要鎮定,對待困難要隨機應變,在下定決心前要仔細思考這樣做安全否,能不能成功。
在逆境中成長會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比如親情、食物……阿萊克斯會將掉在地上的餅干渣撿起吃掉,我們經常把不喜歡的零食隨手扔掉,他想爸爸時,就會拿起爸爸的手槍,把它擦得油亮,我們卻對爸媽的關愛熟視無睹,甚至嫌煩。
書中的一句話猶其讓我印象深刻:哭能感染人,正如笑一樣。不錯,哭能感染或帶動別人一起哭,笑也是一樣,那我們何不去笑呢。在困境或孤獨中哭泣,這表示你向困難屈服了;在困境中笑,這又代表著不向困難屈服,而且還要和困難作斗爭。
反復咀嚼讀這本書,我渾身充滿了力量,因為它讓我脫胎換骨,讓我也像阿萊克斯一樣擁有了一顆不屈的心。
立夏 入夏 夏至 初夏 仲夏 盛夏 夏日 夏天 夏季 夏裝 夏夜 酷熱 炎熱 火辣 灼熱 悶熱 初夏時節 已近立夏 時值初夏 初夏之際 春去夏來 春末夏初 時當下令 時值盛夏 正值盛夏 夏天過去 正值炎夏 正值盛暑 盛夏時節 盛夏之季 盛夏之日 盛夏季節 酷暑季節 酷暑盛夏 盛暑炎夏 溽暑酷夏 溽暑盛夏 炎炎盛夏 五黃六月 時值六月 正值三伏 熱在三伏 盛夏三伏 三伏暑天 三伏盛暑 大暑酷去 伏梢末盡 已是夏末 多雨季節 陰雨季節 夏收季節 春種夏收 夏收夏種 夏收大忙 夏陽酷暑 六月炎暑 夏日炎炎 夏日可畏 太陽毒辣 太陽毒熱 烈日中天 赤日炎炎 夏日炎熱 盛暑炎炎 夏意正濃 夏山如碧 夏樹蒼翠 夏水湯湯 暑月蟬鳴 七月,透藍的天空,懸著火球似的太陽,雲彩好似被太陽燒化了,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春天隨著落花走了,夏天披著一身的綠葉兒在暖風里蹦跳著走來了。 初夏的陽光從密密層層的枝葉間透射下來,地上印滿銅錢大小的粼粼光斑。
風兒帶著微微的暖意吹著,時時送來布穀鳥的叫聲,它在告訴我們:「春已歸去。」 青草、蘆葦和紅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懸在天空的一輪火熱的太陽蒸曬著,空氣里充滿了甜 醉的氣息。
初夏時節,各色野花都開了,紅的、紫的、粉的、黃的,像綉在一塊綠色大地毯上的燦爛斑點; 成群的蜜蜂在花從中忙碌著,吸著花蕊,辛勤地飛來飛去。 盛夏,天熱得連蜻蜓都只敢貼著樹蔭處飛,好像怕陽光傷了自己的翅膀。
空中沒有一片雲,沒有一點風,頭頂上一輪烈日,所有的樹木都沒精打采地、懶洋洋地站在那裡。 七月盛夏,瓦藍瓦藍的天空沒有一絲雲彩,火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河裡的水燙手,地里的土冒煙。
烈日當空,道路兩旁,成熟的穀物在熱得彎下腰,低著頭。蚱蜢多得像草葉,再小麥和黑麥地里, 在小麥和黑麥地里,在岸邊的蘆葦叢中,發出微弱而嘈雜的鳴聲。
太陽像個老大老大的火球,光線灼人,公路被烈日烤得發燙,腳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煙。 天氣悶熱得要命,一絲風也沒有稠乎乎的空氣好像凝住了。
整個城市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狗趴在地上吐出鮮紅的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大。
熾熱的火傘高張在空中,熱得河裡的魚不敢露出水面,鳥也不敢飛出山林,就是村中的狗也只是伸 長舌頭喘個不休。 那天,天熱得發了狂。
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著了火,一些似雲非雲、似霧非霧的灰氣,低低地 浮在空中,使人覺得憋氣。 那是一個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熱的太陽烤得田裡的老泥鰍都翻白了,村邊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幾 寸,那些露在水面的石頭,陡地變大了。
小鳥不知躲匿到什麼地方去了;草木都垂頭喪氣,像是奄奄等斃;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頭發出 破碎的高叫;真是破鑼碎鼓在替烈日吶喊助威! 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塵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不動。馬路上發著白光,小攤販 不敢吆喝,商店門口的有機玻璃招牌,也似乎給曬化了。
描寫星星的好詞好句 熱 描寫星星的好詞好句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不詳 點擊數:4456 更新時間:2006-5-29 1:25:28 好詞 繁星 天星 寒星 孤星 晨星 星星 星斗 星座 星雲 星球 銀星 晶瑩 眨眼 流星 星河 萬點繁星 群星燦爛 星星點點 眾星捧月 繁星點點 疏星淡月 星光燦爛 稀稀疏疏 星羅棋布 曉星下沉 殘星幾點 曉星閃爍 河外星雲 河內星雲 明星熒熒 銀河漸現 北斗高懸 五星交會 眾星拱月 滿天星斗 繁星閃爍 閃光的星星 亮晶晶的星星 疏疏落落的 星星 好句 點點的繁星好似顆顆明珠,鑲嵌在天幕下,閃閃地發著光。 淘氣的小星星在藍幽幽的夜空劃出一道金色的弧光,像織女拋出一道錦線。
嚴冬的夜晚,幾顆赤裸的星星可憐巴巴地挨著凍,瑟瑟發抖幾乎聽得見它們的牙齒冷得捉對兒廝打 的聲音。 小星星在寒空中搖晃,彷彿冷得在顫抖。
星星充滿了感情,像頑皮的孩子,在稚氣、執著地注視著人間,彷彿用那明亮的眸子講述一個美麗 動人的神話。 太白星像有人小心地擎著走的蠟燭一般,悄悄地閃爍著出現在天空上面。
暗藍色的高空中閃耀著一顆白亮耀眼如鑽石的星星——啟明星。 極美的星夜,天上沒有一朵浮雲,深藍色的天上,滿綴著鑽石般的繁星。
亮晶晶的星兒,像寶石似的,密密麻麻地撒滿了遼闊無垠的夜空。乳白色的銀河,從西北天際,橫 貫中天,斜斜地瀉向那東南大地。
夏天的星星就像調皮的孩子一般逗人喜愛。 幾顆大而亮的星星掛在夜空,彷彿是天上的人兒提著燈籠在巡視那浩瀚的太空。
星空倒映在這洶涌的海面上,便隨波上下跳舞,時現時滅。 最早出現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
它是那麼大,那麼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 有它一個在那裡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 清晨,大風雪停下來了,不過還得過好久才天亮。
幾顆殘星偷偷地睜開眼窺視那一片雪白的銀白世 界。 漸漸地,殘星閉上昏昏欲睡的眼睛,在晨空中退隱消失。
好一顆流星在夜空里劃出銀亮的線條,就像在探尋著世界裡最美好的未來。 星星比任何時候都要多,又大、又亮,它們既不眨眼,也不閃爍,是恬靜的,安詳的。
這是多麼涼爽清明的秋夜!星星比任何時候都要亮,都要大……就像銀灰色的天幕下綴滿一顆顆奪 目的寶石,撒下晶瑩柔和的光輝,大。
鳥兒飛 Fly Birdie Fly
小小鳥兒: The Little Bird
早起的鳥兒: Early Bird
當鳥兒正在空中吟唱: When all the birds are singing in the sky
那隻較大較壯的鳥兒飛出了鳥籠。The larger and stronger of the two birds flew from the cage
鳥兒在歌唱: AND THE BIRDS WERE SINGING
鳥兒越過彩虹: birds over the raindow
她將鳥兒溫柔地捧在她的手掌心。She held the bird gently in her palm.
④ 石榴裙是什麼意思
石榴裙,是唐代年輕女子極為青睞的一種服飾款式。這種裙子色如石榴之紅,不染其它顏色,往往使穿著它的女子俏麗動人。
唐代漢族婦女,對裙子特別鍾情。除石榴裙外,還有許多別致的款式。初時,裙子窄而瘦長,穿者將裙子提得很靠上,甚至齊到胸乳,故唐詩中有「慢束羅裙半露胸」的句子。到盛唐時,裙子的製作精美華麗,有的價格昂貴,主要式樣有間裙、百鳥裙、花籠裙等。
間裙,即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的材料互相間隔和排列而做成的裙子,每一間隔叫作一「破」,有「六破」、「七破」和「十二破」之分,顏色有紅綠、紅黃、黃白諸種。
傳說故事: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對風流女性崇拜傾倒的俗語。這句俗語的產生與唐明皇和楊貴妃有關。
傳說楊貴妃非常喜愛石榴花。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投其所好,在華清池西綉嶺、王母祠等地廣泛栽種石榴,每當榴花競放之際,這位風流天子即設酒宴於「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中。
楊貴妃飲酒後,雙腮緋紅,唐明皇愛欣賞寵妃的嫵媚醉態,常將貴妃被酒染之粉頸紅雲與石榴花相比,誰紅得艷麗?因唐明皇過分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大臣們不敢指責皇上,則遷怒於楊貴妃,對她拒不使禮。
楊玉環無奈,依然愛賞榴花,愛吃石榴,特別愛穿綉滿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設宴召群臣共飲,並邀楊玉環獻舞助興。可貴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邊,向皇上耳語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目而視,不使禮,不恭敬,我不願為他們獻舞。」
唐明皇聞之,感到寵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
眾臣無奈,凡見到楊玉環身著石榴裙走來,無不紛紛下跪使禮。於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傳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語。
⑤ 脫口秀鳥鳥決賽裙子是lv嗎
不是。鳥鳥決賽穿的衣服是jessyline的連衣裙。第五季的《脫口秀》大會鳥鳥決賽穿的衣服是jessyline2022年秋季新款的傑茜時尚拼接字母印花襯衫連衣裙女。鳥鳥,女,1992年生,脫口秀演員,北大中文系碩士研究生畢業,代表作品《脫口秀大會第四季》。
⑥ 一個鳥一個裙子什麼意思
應該是一個鳥,一個衣。意思是裊。
裊,是一個鳥和一個衣組成的字,基本解釋:柔弱,繚繞:不聲如動吹,無風自裊枝」。
裊娜。裊裊(a、形容煙氣繚繞上騰的樣子,如「炊煙裊裊」;b、形容細長柔美;c、形容隨風擺動的樣子,如「垂柳裊裊」;d、形容微風吹拂;e、形容聲音綿延不絕,如「餘音裊裊」)。
⑦ 千鳥格衣服怎樣搭配裙子
搭配一:沒臀千鳥格風衣+鉛筆褲
經典的千鳥格子圖案,每一季的冬天都被推向流行的道路,剛好沒過臀部的長短,穿起來,輕松而時尚,後背的蝴蝶結設計甜美可愛,收腰剪裁,浪漫的褶皺裙擺修飾超級棒的上身效果,前面裝有精緻的絲絨系扣,華麗感十足。配上一條深色的鉛筆褲,干練的氣質立即呈現!
搭配二:短款千鳥格風衣+連衣裙
一件簡單的one
piece,外搭一款短款的千鳥格風衣,再配上一雙chloe』
黑白千鳥格布面紅色酒杯跟魚嘴高跟鞋。高貴大方,盡顯歐美大牌明星風范。
搭配三:高腰短裙+千鳥格風衣+白襯衫
白襯衫和高腰短裙的搭配本身就很適合白領的氣質,再搭配上一件千鳥格風衣,露過膝蓋,讓厚重的大衣呈現出動感的視覺效果,人人都喜歡啊~~再用卡其色皮包點綴讓人成為辦公室的時尚達人。
⑧ 一個鳥一個裙子是什麼意思
女子漂亮。一個鳥一個裙子是江南方言,在江南方言中的意思是江南女子身輕如鳥,婀娜多姿,身著江南布衣裙,煞是美麗。
⑨ 《尚書·堯典》中的四星疑案
劉 忠 戰
堯舜時代是中華上古文明的一部分,這本是毋容置疑的,司馬遷《史記》里有「五帝本紀」的文字記述,公元前五世紀,由孔子等儒家收集畄世遺篇而成的《尚書》,以「堯典」作為開篇,《春秋》、《禮記》等典籍中都不乏談及堯舜的篇章。但近代西方學者懷疑「堯舜」乃至「夏朝」只是一個「神話傳說」,國內也有學者迷疑附和。懷疑者的理由是:夏代以及與夏相連接的商代都沒有夏的任何文字記載,考古資料也未找到證明「國家建制」的有力證據,「夏」充其量是一個傳說中的氏族部落。所以有學者感嘆:「中華史將面臨五千年文明,三千年歷史」的尷尬局面。目前的編年史,僅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再向上溯,就成為「有王無年」的歷史「故事「。
1996年,國家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曾組織各領域170名專家進行了聯合攻關,由於殷墟考古的貢獻,編年史可上延至公元前17世紀的商初,但對於夏的論證仍存爭議。有關疑似夏文物的鑒定,依賴碳-14同位素檢測法,此法30%以上的誤差率難於准確定年,且爭議不斷。另一種天文學鑒定法浮出水面,曾給研究者投來一縷希望,其准確度遠高於碳-14,但必須依據詳實的天象資料,好在中國人信奉「天人合一」,無論朝野都有連續監測天象的傳統,也留下了不少天象資料。現代科學已經掌握某些天象變化規律,可以根據古代天象記錄推知事件發生的年代。其中春秋墓藏竹簡——《竹書紀年》,記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天文學家依據日食規律推算為公元前899年4月21日黎明時的一次日食,因發生在晨曦初現時,故只見兩次天亮(再旦),未見日食。由此精確定位了商懿王元年,也為推算其它年代建立了基準。然而,在「斷代」工程中,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尚書·堯典》中的「四星」(下稱「堯典·四星」),有關「四星」的記述遍見於《禮記》、《春秋》、《山海經》、《史記》等古典,研究者對此給予了更大的希望,也許藉助「歲差原理」能解開帝堯定年之謎,由此敲定夏的存在。由於「堯典·四星」文字過於簡略,所以一場年代推算方法的學術大辯論在中外學者間展開。本文將簡述歷史及近代四星疑案爭論的來龍去脈,並提出「堯典·四星」年代的框算范圍。
中國上古以農立國,無論國君還是部落首領,要做的首件「政務」便是敬觀天候、監授農時。《尚書·堯典》記述:帝堯曾命羲仲等四人分駐東方暘谷、南方的交趾、西方昧谷和北方的幽都,測定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黃昏出現於正南方的星宿,確定「鳥、火、虛、昴」四星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簡稱「兩分兩至」)的天象標志,這是歷史上最早的天文「四象」,也是中國產生四分歷的理論基礎。有部分學者認為後世盛行的周天「二十八宿」是在四星基礎形成的,古人將地球繞太陽的公轉看成是太陽在28宿環道上的逐日「遷移」,古稱「日躔宿次」。這種表述在中西方是共通的,因便於以地球為參照物對日月五星進行觀測和記錄,所以一直沿用至今,發展成為現代表述日月星運動的「天球赤道坐標系」。不同的是西方採用「12宮」作標志,與中國28宿表示方法完全等價。
由於太陽移動的黃道面與地球自傳的赤道面有23.5°的夾角,所以太陽東西向遷移的同時,還伴隨著南北移動。起初,人們以南北往返一次為「年」,稱「回歸年」,並下意識認為「回歸年」與太陽繞行28宿一次的「恆星年」是一致的,每逢兩分兩至的黃昏,鳥、火、虛、昴一定會准時出現於正南天。直到公元後4世紀的東晉時代,天文學家虞喜(281-356年)發現:堯時代所說的冬至日「昴」星已東移50餘度(古度制:圓周分為365.25度),《宋史·律歷志》載:「虞喜雲,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這是「歲差」一詞的最早來源。他推算大約每51.7年,冬至點西移1度,現代公認為71.67年西移1°。
圖1示意堯(2400BC)、春秋(500BC)以及現代冬至日太陽位置的變化,堯時在「危」,春秋在「牛」(約退27°),現代至「箕」(再退34°)(註:虞喜所說的由「昴」至「東壁」是指黃昏時分正南方所見星,比太陽的位置偏東約90°)。西方學者喜帕恰斯(公元前190-125年)早於虞喜發現歲差現象,並推算每100年移1°,因虞喜的推算更接近現值,且實際用於修歷,所以虞喜也被稱為歲差的發現人之一。
虞喜活動於公元300年(東晉),因此他認定的堯年代實際為公元前2400年。這個結論與另一位研究「四星」定年的法國科學家畢奧(1774-1862)巧合,斷代工程最終擬定夏立國於公元前2146年,因堯早於夏三代人,所以公元前2400年也比較符合人們的心裡認知。
可是斷代工程並未因此畫上句號,一輪關於「堯典·四星」真偽以及推算方法的爭論驟然又起,其中不僅涉及文史,也涉及天文科技。
為便於理解,有必要簡單敘述什麼是「歲差現象」,我們的地球並非正圓,赤道略顯扁平,因日月在遠近兩端的作用力產生一種進動力矩,使地球在自傳和公轉的同時,還有緩慢的「進動」現象。它類似於陀螺快要倒地時的搖頭動作,使地球軸線沿公轉反方向緩慢地作圓錐面旋動(見圖1),約25800年畫出一個頂角為47°的圓錐面,導致春分、秋分點(「黃道」與「赤道」的兩個交點)每年西移50.22″,即每年春分都會提前20.4分鍾,兩分兩至所在的標志星宿位也相對東移50.22″。虞熹所說的偏移50多度就是這樣形成的。
虞喜認為2700年後,冬至日黃昏出現在正南的「昴」已變成「壁」,相差約52度,所以他得出了51.7年大約移1度的結論(即2700/52)。歲差現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天文計時鍾,只要獲知歷史事件發生時的星宿位置,便可根據移動量求出事件發生的年代,這就是現代天文考古的理論依據。
自晉代虞喜發現歲差現象以來,後代天文學家都饒有興趣地推算過「堯典·四星」的年代,但結論相差甚大。根據宋、明史的記述,各代的推算如下:
①晉代,虞喜認為冬至黃昏,正南天的「壁」代替了「昴」,認為「堯典·四星」應在公元前2400年。(虞喜的「2700年前」可能引自其它史料,他由「已知」的年差反推出歲差。)
②南朝宋,何承天(公元300年)測得「堯典·四星」平均移動27.5度,按現代歲差率推算,堯應在公元前1670年。
③宋代,《宋史·志》記:堯時冬至日躔「虛」,漢永元年(公元100年)在「斗」,虛-斗相差41°,按現代歲差率推算,堯應在公元前2838年。
另外,歷代天文學家也對堯時代冬至日太陽的真實位置(日躔)進行了推算,《明史·志》記:「堯時冬至日躔宿次,何承天推在須、女十度左右,一行(唐代)推在女、虛間,元人歷議亦雲在女、虛之交。而《授時歷》(元代)考之,乃在牛宿二度。《大統歷》(明代)考之,乃在危宿一度。」 為什麼各代結論不同,其一是可能是採用不同的歲差率進行計算,其二是《尚書·堯典》文字簡引起的歧義。以明代為例,明天文學吸納了湯若望、利瑪竇等西方學者較新的天文知識,度制改為圓周360°,1°為60′,1′分為60″,歲差推算採用新法。《明史·志》載:「嘗以新法歲差,上考《堯典》中星,則所謂四仲月,蓋自節氣之始至於中氣之中,三十日內之中星耳,後世執者二分二至,是亦誤矣。」意為堯典中星是30天內的大致天象,不能理解為兩分兩至日的精確星位。《明史·志》認為:「璇璣玉衡為儀象之權輿,然不見用於三代。《周禮》有圭表,壺漏,而無璣衡,其制遂不可考。漢人創造渾天儀,謂即璣衡遺制,其或然歟。」認為「渾天儀」是漢代才出現的,夏商周沒有這種儀表,所以帝堯時代不可能有精確的星位記錄。這種說法代表了低估堯舜技術能力的一派看法。而近代人則糾纏在「黃昏」這種模糊不清的時間概念里,對黃昏,有晚18時和20時兩種理解,更加模糊的是堯令四人分赴東西南北四地觀測,更難統一觀測時間。觀測時間每差1小時,星位差15°,歲差推算將錯位千多年!以上各種猜疑,使「堯典·四星」定年,成為無解的疑案。
我們現在比古人優越的是,可以採用現代精確觀測記錄以及歲差推算的方法,對堯時代的日躔宿度進行復原,讓我們回到堯當年天文環境里,分析堯確定「鳥火虛昴」理由。
現代(2000年)的兩分兩至太陽所在經度為:春分0°、夏至90°、秋分180°、冬至270°,查現代星表得到,兩分兩至點的星宿分別是:壁、參、軫、箕(表1.)。按現代歲差率,4400年前四點分別東移至61.4°、151.4°、240.4°、331.4°。這是堯時代兩分兩至日太陽的真實位置,若堯在晚18時觀正南天星,需要等太陽西偏90度(落地)時刻,所以四點位置還需再東移90°,即:151.4°、241.4°、330.4°、61.4°,我們再查星表可以發現:緊鄰這四個角度的星分別是:星-張、房-心、虛-危、昴-畢。因「星」古稱「星鳥」;「心」宿之2古稱「火」,所以「堯典·四星」所稱的「鳥、火、虛、昴」正好全都出現在正南點的或左或右,8個(4對)星都有被堯命名的可能,因「鳥、火、虛、昴」較近或較亮,因而被命名為標志星。
表1. 根據當代星位反推推堯代 (2400B.C.)星位
圖3.示意堯時代夏至和冬至黃昏時√南天星象。
可以看到夏至日的「心」(偏東3.9°)和冬至日的「昴」(偏西4.5°)分別位於正南向的左右兩側,兩星限定了堯年代的確定范圍大致為:2400B.C.±300年。因為如果正南點超出兩星范圍,則「四星」的命名可能沒有「火」、「昴」,如果考慮到春、秋星宿的限定,「四星」命名「限定」年代在2400BC-300和2400BC+100的范圍之間。
《尚書·堯典》中並沒有明確的觀星時間,但後代學者認為觀測時間只能「黃昏」,如漢代著名儒家古典解讀學者馬融(79-166年)解釋:「春分之昏,七星中。仲夏之昏,心星中。秋分之昏,虛星中。冬至之昏,昴星中。」 實際上「黃昏」觀星也是唯一選項,因為如果是夜半或清晨,堯年代相差±6000餘年,是極不合理的。我們復原「堯典·四星」時,假定了「黃昏」為日偏西90°,但「黃昏」究竟是何時,是古今學者的爭論焦點。如果按「堯典」說法,派四人分駐東南西北分管四季觀測,觀測時間是無法統一的。晉後各代天文學家,都將堯時代冬至日躔由「危」前推至虛、女甚或牛、斗之間,是因他們不懷疑堯生活於公元前2400年前後,但懷疑觀星時間可能會晚於18時之後。據現代對山西平陽(疑是堯都)的實地考察,地處北緯36°,日落時間分別為:春分18:12;秋分17:55;冬至17:21;夏至19:20。四季日落時差2小時,如果沒有計時工具,很難統一四季觀測時間。夏至落日最晚,只能在19:20之後觀星,這樣,堯年代將被推算到公元前1000年。國內竺可楨等學者正是基於這一猜想,推定《堯典·四星》為殷末周初(1000B.C),這種推定等於否定了《尚書·堯典》說法,或者否定了堯的存在。若按冬至17:21之後觀星,則堯年代可能推算為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如此大的差異,是「堯典· 四星」成為無解之懸案。
堯時代是否有計時工具,或者是否有對不同觀測時間進行換算的方法?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尋找答案。
1)農時的要求:堯時代的觀星,目的在於確定農時,觀星時間錯位會直接導致農時季節的錯亂,我國北方有「麥種一月收三天,秋種三天收一月」的農諺,就是說有些農時是不可以錯失三天的。觀星誤12分鍾就會錯判3°,歷法會錯位三天。以農立國的古代,一定對定時觀星有所驚示,不會允許錯亂發生。
2)觀象台與圭表:《史記正義》有引述:「堯都平陽」,即認為山西平陽是堯政治中心,近年考古發現襄汾縣陶寺「古觀象台」以及觀測日影的「圭表」,印證了《史記》的說法。同時也證明了堯時代觀天的技能大大超出我們的想像。觀象台設計有13柱、12個觀察縫的觀象台(圖4.),
可根據清晨日出方位精確劃分24節氣,可見當時對太陽回歸移動與季節的關系已深諳熟知,兩分兩至的確定可依賴觀象台的日出方位,而「四星」有可能是兩分兩至日的伴隨天象。在沒有「歷書」和「通信」的堯代,散布各地的民眾不可能遠赴觀象台查看,只能在住地觀星推算農時。陶寺觀象台被鑒定為公元前2100年左右,也在本文(上節)關於日躔宿度的估算范圍之內。
3)周天歷度:《尚書·堯典》說:「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可見堯時代已熟悉周天歷度,知一年有366天,據《周髀算經》之「商高」篇:「古者包犧立周天歷度」,是說早在堯之前的伏羲時代,1)已建立了觀測太陽周天運動的度規。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現的賈湖遺址中有表達周天28宿的「蓋天模型」陶釜(圖5),據測定為公元前7000年。
陶釜拱蓋象徵「天如蓋笠」,4個對稱短柱象徵四季等分(兩分兩至),四柱間勻布4x7=28凸丁,象徵周天28宿。另據中科院天文台趙永恆等研究論文稱,28宿形成最符合公元前五--六千年以前的天象,與陶釜上的28宿互相印證。說明早在「堯典·四星」之前已有28宿,人們知道環天28宿的歷度(星宿之間相差的天數)。「堯典· 四星」是數千年技術積累的成果,知道「日躔宿度」與「時差」的關系,根據冬至天象可推知全年任意日期的正南星位。
《尚書》成書於公元前5世紀,它不是一部記載天文數據的專著,在「堯典「篇中附帶的四星文句,表述簡略,難免引起各種歧義,但自然科學的規律卻是唯一的,不允許有任何多義性解讀,必須依據自然規律給出確切答案,所以堯舜的定年只能有一個結論。隨著考古新資料的不斷豐富,一定會有更加詳盡的天文觀測數據出現,堯舜時代以及夏的歷史會被最終確定。西方近百年對古巴比倫泥板書的發現不斷地改寫著西方科技、文化史,將重大科學、文化事件的定年不斷前推,正在改變人們對古人智力的評價。中國也會出現同樣的情形,隨著地下、文史資料、天文考古的新發現,會不斷補實華夏古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