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漢服分為三大制式:衣裳制、深衣制、長衫制。漢服的所有款式都可以包括在這三大制式里。衣裳制,是最基本最原始最主流最有代表性的制式:上衣下裳,這是漢服的特徵之一,其它款式都是根據這個基本款式衍生出來的。男式為上衣下裳。玄端是一款禮服,一般是在庄嚴肅穆的場合穿的,可以做為祭服。皇帝的禮服,叫“冕服”,是標準的上衣下裳。女式:上襦下裙,最基本也是上衣下裙,腰帶系在裙子上,有窄袖,也有大袖。
Ⅱ 漢服14種形制介紹有哪些
漢服有14種形制分別是氅衣,披風,褙子,直裰,道袍,襕衫,曲裾,直裾,半臂,齊胸襦裙,襖裙,對襟襦裙,上襖下裙,交領襦裙。
氅衣又被稱為鶴氅,舊制原不縫袖,故名之曰氅也。氅衣披風外觀設計貼近,有時候二者也混稱。披風男女皆可穿用,直領對襟,兩邊開叉,衣無嵌邊,與衣同色的領緣到胸口,披風和別的便裝配搭。
褙子多罩在別的衣服褲子外邊,對襟長袖上衣,直領,領緣直達底端,衣著時衣衫多打開,衣身長短不一,有寬有窄,兩邊開裾,最大開叉能致腋窩下。
直裰因其胸圍而背有中間線直達衣擺,故名直裰,是一種較為寬敞的長袖上衣,造型設計雍容華貴溫文爾雅,宋時已經有此衣式,為一般士人平常所常穿,也是明朝鄉紳關鍵的便服樣式,交領,胸圍齊膝,無擺,系扎的褲帶絡穗,絲絛。
道袍交領右衽褙子長衫,衣領常鑲乳白色護領,收衣袖,衣身兩邊開衩,從外襟的左邊和內襟的右邊開衩處各自串接一片布,一般打三道褶,列入後襟至中脊處,此謂 暗「擺」。
襕衫發生於唐時興於徐雲,《宋史·輿服志》記述「襕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襕為裳,腰間有襞積,進士、圓子生、州縣生服之」。曲裾的特徵是衣衫駁接向後交掩。
直裾,左右分裁後手術縫合,衣身兩邊不動裾,交領右衽。半臂半臂又被稱為短袖,是以先秦至今上襦發展趨勢而出的一種無領(或立領),對襟(或套頭衫)短外套,它的基本特徵是胸圍尺寸及肘,體長及腰。齊胸襦裙是襦裙依據系結部位分離出來的一種樣式。
她是將裙頭和系帶束在胸上方,說白了就是「齊胸」。衣擺垂感,灑脫,分對襟和交領,對襟佔多數。
襖裙,或是叫衫裙。上襖下裙,漢服款式之一。
長袖上衣襖衫,交領右衽,衣多見收衣袖的琵琶袖。下裙多配馬面褶裙或一般褶裙。對襟襦裙襦是一種短衫,最多到腿部,配搭間色裙或素裙。對襟襦裙特點是直領,對襟,袖子有寬度兩式。
交領襦裙漢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領右衽。襦裙做為漢服男的關鍵方式,關鍵點一直有轉變,有的為去深交領至腋窩下,袖緣很寬,袖根寬於衣袖,有身材曲線,多覺得是中衣樣式。
Ⅲ 漢服的四種基本形制
漢服的形制林林總總、何其豐富,大家公認以裁剪方式來劃分漢服形制是比較科學的。那麼,結合同袍意見,本文認為可將漢服眾多形制劃分為以下四大基礎類別,以簡馭繁、以便理解。
1:衣裳制
(上衣下裳分裁製)
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開來裁,上身穿衣,下體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漢服體系中最古老的形制。漢語所謂「衣裳」就是來源於此。
說漢服有四千年歷史,那麼上衣下裳制就有這么長的歷史。
《易經》中說此制為黃帝堯舜時所創,取之於天地的形與色。天在上,地在下,故衣在上,裳在下,「衣正色,裳間色」(上衣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好比是「天玄地黃」(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故最高級別的「衣裳」多為黑色、黑紅色、玄纁色。
「上衣下裳」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服飾形制,也是歷代男子禮服的最高形制,一直到明朝都是如此。比如冕服、玄端:
▲▲ 冕服——漢服中最高級別的禮服
▲▲ 著冕服的秦始皇
▲▲高希希新《三國》中的冕服不倫不類
▲▲ 用於朝會、祭禮的玄端,諸侯士大夫皆可穿,
特點是無章彩紋飾
上衣下裳制產生流行的主要時代是先秦,是漢服的源頭、基礎形制,後文介紹的深衣制、袍衫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上衣下裳也是適應性最廣的穿法,不限男女,既可以是華貴嚴肅的禮服,也可以是方便輕松的常服,漢代以後流行的上襦下裙制、上衣下褲制本質上也都屬於「上衣下裳」。
▲▲ 蘇軾像,著上衣下裳
2:深衣制
(上下連縫制)
深衣制形成於周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也就是春秋戰國,當時的社會正發生著深刻轉變,深衣制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誕生的。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也即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可做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非正式場合)時的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
深衣有兩大類:直裾和曲裾。主要作為正規場合禮服,男女皆穿,它大氣儒雅、中正平和、風韻滿滿。
直裾:左大襟從前胸繞到右後方之後垂直而下,故稱直裾,簡潔干練、中正肅穆,它是歷代男子禮服的通用服飾,影響極其深遠。
▲▲ 戰國直裾
▲▲ 著直裾的蘇軾像
▲▲ 現代漢服直裾
▲▲ 順便提一下,日本和服就是來源於漢服直裾
曲裾:「裾」就是裙子的意思,曲裾就是彎曲盤繞的裙子,和直裾相比,它的襟是圍著下體層層盤繞,最後系於腰部,其曲線優美流暢,令人賞心悅目。一說到曲裾,熟悉漢服的人第一反映就是想起那個強悍無比的大漢王朝,因為曲裾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泛濫成災了,上至皇帝文武百官,下至於平民布衣皆穿曲裾。
深衣制是漢服體系中最值得探討、最值得研究的形制,它的裁剪形制有著十分明確的規范和要求,它可以說是漢服體系的核心精髓所在。如果說漢服是一部交響樂,那麼,深衣制就確定了這部交響樂的基調,它是這部交響樂的靈魂。我們偉大的先祖們在創造這一服制時,應是出於當時社會生活的需要,做出一套規范和形制要求,但這一制度卻成為後世服飾的核心,一穿就是3000多年,其規范沒有絲毫變動,實在是奇跡!尤其是直裾深衣,一直到明朝的時候都是男子的正式服裝,很像是由歐洲普及到當今世界的西裝的那種地位。
3:袍服制
(上下通裁製)
即用一塊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間無接縫,自然一體,明顯區別於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這一形制始創於隋唐,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創舉,因為自古漢服都是分上下兩截的。通裁製的種類很多,圓領袍、襕衫、直裰、直身、道袍、褙子、長衫、僧衣等。這些最流行的時期在宋代和明代,皇帝貴族平時也喜歡這么穿,更是文人騷客們的休閑裝。
▲▲ 著圓領袍的李白像
▲▲ 著男子道袍的柳如是像
▲▲ 現代漢服之道袍
▲▲ 漢服直裰的標准樣態
▲▲ 褙子也可以看作是袍服制的一種,尤其是宋明時期盛行的女長褙子,參見圖說漢服(一):宋式女褙子 | 兼談李清照該穿什麼衣服
4:襦裙制
(上衣下裳的演變)
襦即短上衣。襦裙不是指一種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飾的統稱。
襦裙的本質還是上衣下裳制,古老的上衣下裳發展到春秋戰國之後往往稱為襦裙,漢朝以後又被特指為女子襦裙:短衣長裙,腰間以繩帶系扎,衣在內,裙在外。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對襟襦裙、齊胸襦裙等款式,這些款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所以普及面很廣。可說,襦裙體現了、說明了古老的上下分裁製具有最大的使用區域。
▲▲ 漢樂府詩《陌上桑》中的美女羅敷,「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 齊胸襦裙
▲▲ 對襟襦裙
▲▲ 交領襦裙
所謂「三面梳頭,兩截穿衣」,就是傳統女子服飾特點的簡練描述。襦裙有著近三千年的歷史,可以高貴,可以華麗,可以清純,可以素雅,異彩紛呈、盡態極妍,為歷代女子服飾典範、為華夏女裝最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還有上衣下褲形制等等。上衣下褲是歷代男子常服之一,用於勞作及日常穿著等,十分方便,是勞動者的工作服:
總結:
最開始的上衣下裳制以及深衣制不限男女, 但後來男子著裙裳逐漸被長衫袍服所代替,「上衣下裳」和深衣由日常生活逐漸退隱到禮儀祭祀中去,成為漢服禮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女子著衣與男子款式大致相同,到了漢代以後,女子漢服又從從連體的深衣重新回歸到上古上下兩截的穿法。隋唐時常說的襦裙裝,上襦下裙,其實就是「上衣下裳」的一種,只不過襦稍短些、裙稍長些,它其實也是上衣掖在裙里,只不過將裙提到了胸部。到了明代,基本上相當於又一次復禮,恢復了上古那種正統的「衣裳」制式。
復雅堂主人謹按:漢服四大形制,「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基礎,深衣制是其發展,袍服制其實就是把上衣加長,而襦裙制則是把上衣縮短,分別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出「上衣下裳」的各種變形。
Ⅳ 漢服形制有哪些
漢服(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華服,漢裝)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它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蟬衣內有中衣、深衣。西漢時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裁剪已經不同於戰國深衣。西漢男子深衣外衣領口詹寬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為方便活動,後襟自膝蓋以下作梯形挖缺,使兩側襟成燕尾狀。漢代女子勞動時喜歡上著斷襦,下著長裙,敝屣上面裝飾腰帶長垂;漢代男子勞動時上著斷襦,下著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士農工商皆可穿著。
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志的漢代冠服制度。服飾在整體上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的男子,主要穿著的是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
主要分為曲裾袍和直裾袍兩類,除了祭祀和朝會以外,其他場合均可穿著。漢代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實行配綬制度。漢代女子一般都將頭發向後梳掠,綰成一個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此外貴族女子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用巾裹頭。漢代女子的禮服是深衣,與戰國時不同。還有穿襦裙和褲的。漢代對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用巾帛包頭,是這個時期的主要首服。較為流行的是一種在小冠上加籠巾的「籠冠」。這個時期的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收衣祛約束的衫。漢族女子的發飾也頗具特點,主要是假髻的風行。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襆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著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復。還有在髻鬢上插金釵、犀牛梳篦的,貴族女子面部化妝成鵝黃、花鈿、妝靨等。唐代女服主要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於宋朝長年處於內憂外患交並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朴、嚴謹、含蓄。唐代的軟腳襆頭這時已經演變為了內襯木骨、外罩漆紗的襆頭帽子。皇帝和達官顯宦戴展腳襆頭,公差、僕役等戴無腳襆頭,儒生戴頭巾。宋代男子服裝仍以圓領袍為主,官員除祭祀朝會以外都穿袍衫,並以不同的顏色區分等級。宋代女子的發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為貴,簪插花朵已成風習。宋代的女裙較唐代窄,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
元朝時期長衣統稱為袍,其樣式南北方差異不大,但材料貴賤精粗,卻差距懸殊。漢族男性發式變化不多,但北方的漢族女性發式較前簡化。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圖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對漢服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貫徹執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開始確定了許多服制。明朝時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著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襲了傳統服飾樣式,並且品種十分豐富。明朝時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過去流傳下來的,朱元璋又親自製定了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統帽和四方平定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