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服飾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漢唐宋三個朝代的服飾有什麼變化
隨著時間的發展,不僅科技與政治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就連我們身上的穿著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的古代一共經歷了很多個朝代,每個朝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服飾特點,那今天就讓我們來講一講關於漢朝,唐朝,宋朝三個朝代的服飾有什麼變化吧?
宋朝時期男裝大體上和唐朝差不多,一般都穿交領或者是圓領的袍子。宋朝女性一般都以裙裝為主,偶爾也會穿長褲。裙子一般都是瘦長,並帶有交領的長裙,而且他們會在腰部正中間配備一個圓形的玉器作為裝飾,用以壓住裙擺不至於影響美觀。宋朝深受理學的影響,整體服飾上比較簡單樸素,喜歡清秀典雅的款式,反對艷麗奢華。
② 服飾的基本組成是什麼影響服飾發展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按說服裝,對人類來說,蔽體禦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類服裝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實用目的時代以後,它的功能就復雜了。尤其在中國,自古,服裝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
③ 古代男子服飾各個部分都叫什麼名字
衣有廣狹二義。廣義的衣指一切蔽體的織品,包括頭衣、脛衣、足衣等。狹義的衣指身上所穿的。
上古的頭衣主要有冠冕弁三種。冠是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樣式和用途與後世所謂的帽子不同。據說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寬,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帶子,從前到後覆在頭發上。由此可見,上古的冠並不像後世的帽子那樣把頭全部蓋住。冕,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後來有「冠冕堂皇」這個成語。「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稱,它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據說就是沒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頂,類似後世的瓜皮帽。
帽,據說是沒有冠冕以前的頭衣,《荀子·哀公》:「哀公問舜冠於孔子」,孔子對曰:「古之王者有務而居領者矣」,楊倞注「務讀為冒」,意思是說務就是帽。後來帽成為正式的頭衣,杜甫《飲中八仙歌》說,張旭「脫帽露頂王公前」,脫帽沒有禮貌,可見戴帽就有禮貌了。
古代衣裳並舉時,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詩經·邶風》說:「綠衣黃裳。」《詩經·齊風》說:「顛倒衣裳。」但是裳並不是褲而是裙。《說文》說:「常(裳),下裙也。」連在一起的叫做深衣。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絛系結,然後在腰間束帶。《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可見左衽不是中原的習俗。帶有兩種:一種是絲織的大帶,一種是皮做的革帶。大帶是用來束衣的,叫做紳,古人常說「縉紳」意思是把上朝時所執的手版插在帶間,而縉紳就成了仕宦的代稱,「紳士」的意義也就此發展而來。革帶是用來懸佩玉飾等物的。古人非常珍視玉。《禮記·玉藻》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裘和袍是禦寒的衣服。《詩經·檜風》說:「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詩經·小雅》說:「彼都人士,孤裘黃黃。」可見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則不容易看見裘毛的色澤。袍是長襖,據說裡面鋪的是乳麻。一般來說,窮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論語·子罕》:「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可見穿袍穿裘有貧富的差別。漢以後有絳紗袍、皂紗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時代還不懂得種棉花。所謂「絮」、「綿」,都只是絲棉。因此,上古的布並不是棉織品,而是麻織品或葛織品。帛則是絲織的總稱。布與帛也形成了低級衣服與高級衣服的對比,貧賤的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穿麻織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稱。
上古時代,男女服裝的差別不是很大。直到中古,男女服裝也還不是嚴格分開的。唐宋以後,婦女著裙之風大盛,男子才以袍為常服,女以裙為常服。上古有裳無褲。但上古所說的褲,並不等今天所謂的褲。《說文》:「絝,脛衣也。」可見當時所說的,很像今天的套褲,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褲子外面的。有襠的褲子叫褲,《釋名·釋衣服》說「褲,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種,類似後世的短褲叉,形似犢鼻,叫犢鼻褲,穿起來便於勞動操作。《史記》說,司馬相如「身自著犢鼻褲」,和奴婢們一起洗滌食具。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據說葛履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履。一般的履是用麻繩編織成的。編時要邊編邊砸,使之結實,所以《孟子》說「捆履織席」。
④ 唐宋服飾區別
天子禮服:
唐朝:按照服裝的穿著場合,唐朝天子的服裝可以分為禮服和常服。其中,唐朝天子服裝,又有冕服、冠服(通天冠、翼善冠)、弁服(皮製的弁服)、幘服(黑介幘、平巾幘)、帽服(白紗帽)。常服,就是身上穿的窄袖、圓領袍衫。
宋朝:宋代皇帝朝服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配飾通天冠,又名卷雲冠,冠上綴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寬一尺,戴時用玉犀簪導之。紗袍用絳色,襯里用紅色,領、袖、襟、裾均緣黑邊。下著紗裙及蔽膝也用絳色。頸項下垂白羅方心曲領一個,腰束金玉大帶,足穿白襪黑舄,另掛佩綬。
胄甲:
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宋代胄甲——宋代的胄甲,大體繼承晚唐五代的服式略有變化。北宋初年的鎧甲,據《宋史·兵志》記載,有金裝甲、連鎖甲、鎖子甲、黑漆順水山子鐵甲、明光細網甲等多種鐵甲;還有一種以皮革作甲片,上附薄銅或鐵片製成的較輕便的軟甲。《武經總要》是我國一部記述有關軍事組織、制度、戰略戰術和武器製造等情況的重要軍事著作,其中詳細記載了北宋時期的鎧甲樣式及其制度。如頭戴兜鍪,身穿甲衣,兩袖綴有披膊,下配有護腿。
男服:
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唐時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
宋代男子服飾,有公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常服(只可用黑白兩種顏色)、平民服、儒生服。
女服:
唐代女性服飾中有一種在貴婦間流行一種衫裙。它將裙帶高高系在腰線以上唐代女子足下著履、靴、屐等。履以錦、麻、絲、綾等布帛織成。亦有用蒲草類編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綉飾,履頭狀式多樣,有圓頭、高頭、雲形、花形等。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衫。宋代婦女通常的服飾,包括貴族婦女平時所穿的常服,大多為上衣襖、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
(4)唐宋褲子擴展閱讀
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
⑤ 在唐宋元明清這些朝代服裝的發展過程
隋唐時代經過長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經濟繁榮、社會開放,服飾也日趨豐富華麗。開元以前女裝以窄袖為時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婦女多喜歡戴胡帽,穿翻領窄袖袍、條紋小口褲,著軟靴、系蹀躞帶。中唐以後衣衫又趨於寬大。唐代社會上思想比較開放,常有婦女穿著男裝,還流行袒胸的低領衣服,喜歡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對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條披帛。唐代女裙的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樣的紅裙,詩人稱之為石榴裙。男裝以圓領窄袖袍衫為主要的服飾,靴已成為士庶通用的鞋了。
宋代把單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沒有祛。有作為內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為外衣的長大的衫。下擺加接一幅橫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夾衣和綿衣叫襦和襖,襦襖是平民的常服。宋代還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橫襕的寬大外衣,斜領交裾的叫直身,直領對襟的叫鶴氅。女裝外衣以襦衫和裙為主,上衣趨向短窄貼身,下裳流行褶襇裙。內衣有抹胸和裹肚,褲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單穿褲子。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種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長有短,有長袖有短袖,其特點是兩邊的衩一直開到腋下。
建立遼、金、元朝的都是少數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的服飾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契丹族的服裝,不論男女,都穿左衽、圓領、窄袖的長袍,袍裡面襯衫襖,下身穿套褲,褲腿塞在靴中。婦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女真族的服飾和契丹族相似,由於北方氣候寒冷,衣服以毛皮為主。元朝時,漢人保持原來的服飾。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長袍和套褲為主要服飾,但由於受漢人影響,多改為右衽,而婦女的袍服還是以左衽居多。
明代官員的袍服為團領衫,系革帶,帶上鑲有玉片,這就是所謂的玉帶。職官的服色和花紋按品級高低而異。前胸和後背各織一塊方形的紋飾,叫做補子。文官的補子綉飛禽,武官的補子綉走獸,紋樣按品級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鑲黑邊的藍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帶的軟巾,又稱儒巾。皂隸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雖然能穿綾羅綢緞,但是只許用青色或黑色。萬曆以後禁令鬆弛,艷衣麗服才遍及黎庶。
朝廷命婦的禮服為鳳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為襖衫和裙,很少穿褲。背子穿得更加廣泛,合領大袖的背子可以作為禮服,直領小袖的背子則為便裝。還有一種無領、無袖、長至膝蓋對襟的馬甲,叫做比甲,深受青年婦女喜愛。
滿族入關建立清朝後用武力強迫漢人接受了滿族的服飾。男子的服飾有袍、衫、褂、褲。清代的長袍以衩來區分貴賤,皇族宗室開四衩,官吏士人開兩衩,一般市民不開衩。袍的袖口裝有箭袖,平時翻起,行禮時放下,因其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職官朝服的胸背正中也各縫一塊補子,稱為補服。補子也沿用明制文禽武獸,但是花紋與明朝不同,而且由於清朝的補服是對襟的,所以胸前的一塊分成兩半。有一種長不及腰、袖僅掩肘的短褂,叫做行褂,又叫馬褂。馬褂以黃色為貴,非皇帝特賜不能穿。還有馬甲,北方稱為坎肩或背心,是無袖短衣,男女都能穿。男子下身穿褲,穿裙的已不多見。
清初改服易冠規定"男從女不從",所以婦女的服飾有滿漢兩式。漢族婦女的頭飾有簪、釵、冠子、勒子等等,滿族婦女則以高如牌樓的"大拉翅"最具特色。滿族婦女的服裝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馬褂,但一般比較緊窄,不像漢族女裝那麼寬大。漢族婦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裝,以裙衫為主。以後滿漢服飾慢慢合流,衣衫漸趨短小,外面罩一件齊膝的背心。女裝特別講究用花邊來裝飾衣緣,於是花邊越滾越多,形成寬寬的衣緣。晚清流行穿褲子,穿裙子的漸漸少見了。
⑥ 中國的古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穿內褲的此前都是開襠褲嗎
中國早期內褲的雛形應該是在漢朝,古人稱其為「窮絝」。它的發明者是大將軍霍光,令人頗感意外的是,一個日理萬機的大老爺們,竟然研究起女人應該穿什麼樣的內褲,他是變態嗎?
其實不然,霍光發明「窮絝」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外孫女上官皇後能誕下龍嗣,同時也為了防止漢昭帝跟後宮其他女子曖昧,亂搞男女關系。
而且在當時,窮絝還是個「雙標」產品:除了皇後以外,就連宮女都必須穿這種內褲。
據《漢書》記載:光 ( 霍光 )欲皇後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
所謂窮絝,現在泛指褲襠,但又不是指開襠褲,因為窮絝雖然也有前後襠,卻系了很多的帶子,唯一的缺點就是不方便解開。
說到內褲,就不得提下1932年12月,日本白木屋百貨店因為電線故障發生了一起重大火災。
當時在樓上的人通過繩索滑下來,但還是摔死了十幾個人,大部分是女性。而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日本也是沒有穿內褲的習慣,為了防止走光,女性店員力不能支。
《羞恥心的現代史》:因為穿和服的女店員攀著繩索往下滑,被風一吹,和服便翻捲起來下身走光,所以感覺羞恥的女人們被迫用一隻手按住衣服,導致無法單手支撐體重,活活摔死。
最後想說的是,如果非要較真,到底是誰發明了內褲,可千萬不要說是歐美人,因為「褌」作為內穿的合檔短褲,在中國很早就有了,不論在歷史的久遠性還是實用性方面都更勝歐美一籌。
⑦ 古代有沒有褲子,古人是如何為腿部禦寒的呢
看古裝劇的朋友會發現一個問題,古代人的服裝大多都為裙袍,這就不僅讓人感到疑惑,也會產生一個疑問:古人究竟有沒有褲子,如果沒有,古人裙袍下面又穿著什麼呢?
眾所周知,中國處於溫帶地區,四季分明。如若夏天不穿褲子,那倒還有幾分涼爽。但是到了冬天,如果古代人依舊只穿裙袍,他們又是依靠什麼來禦寒的呢?當冬日的寒流來襲之時,當代人都有棉衣、羽絨服來取暖,古代百姓到底是依靠什麼衣物來禦寒呢?
大口褲不過用狐裘、貂皮動物皮毛所製成的這些褲子,可謂是千金難求,也只有貴族富人穿的起。很多時候窮苦人家穿的都是用粗麻製成的褲子,保暖性確實很差。
到了唐宋年間,隨著棉花種植的普及,人們開始將棉花填充到褲子中進行保暖,其實這就是棉褲的雛形。其實現代人所穿的衣物,是古人幾千年智慧的結晶,古代並不是沒有褲子,只是各個時期叫法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