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裙子種世源類都包括一下這些純凱:
1、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深衣。
2、褶襇裙,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人的裙裝,並帶有很多皺褶。趙飛燕就是這么穿的,因此又稱為留仙裙。
3、無緣裙,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
4、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統稱為間色裙,盛行做返喚於晉朝五代十國,隋朝時期也流行,不過更長,加了裙幅。
5、石榴裙,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襇很多,顏色艷麗的成為石榴裙。盛行於宋元。
❷ 要古代裙子的名字
梅花紋紗袍
娟紗金絲綉花長裙
絲綢罩衣
菊紋上裳
百褶如意月裙
流彩暗花雲錦宮裝
金銀絲鸞鳥朝鳳綉紋朝服
翠紋織錦羽緞斗篷
縷金挑線紗裙
銀紋綉百蝶度花裙
撒花煙羅衫
百花曳地裙
雲紋縐紗袍
藕絲琵琶衿上裳
紫綃翠紋裙
軟毛織錦披風
織錦鑲毛斗篷
素絨綉花襖
捻金銀絲線滑絲錦被
刺綉妝花裙
薄羅長袍
勾勒寶相花紋服
縷金百蝶穿花雲緞裙
宮緞素雪絹裙
刻絲泥金銀如意雲紋緞裳
琵琶襟上衣
雲雁細錦衣
彈花暗紋錦服
妝緞狐肷褶子大氅
八答暈春錦長衣
對襟羽紗衣裳
八團喜相逢厚錦鑲銀鼠皮披風
雲霏妝花緞織彩百花飛蝶錦衣
織錦皮毛斗篷
碧霞雲紋聯珠對孔雀紋錦衣
鏤金絲鈕牡丹花紋蜀錦衣
暗花細絲褶緞裙
金絲織錦禮服
煙雲蝴蝶裙
撒花純面百褶裙
蘇綉月華錦衫
四喜如意雲紋錦鍛
挑絲雙窠雲雁裝
碧霞雲紋霞帔
翡翠撒花洋縐裙
鏤金百蝶穿花雲錦襖
烏金雲綉衫
蝶戲水仙裙衫
軟銀輕羅百合裙
漩渦紋紗綉裙
如意雲紋衫
流彩飛花蹙金翚翟褘衣
十二破留仙長裙
乳雲紗對襟衣衫
綉刻絲瑞草雲雁廣袖雙絲綾鸞衣
緞地綉花百蝶裙
如意緞綉五彩祥雲朝服
緞綉氅衣
五彩緙絲衫
立式水紋八寶立水裙
緞織掐花對襟外裳
盤金彩綉棉衣裙
曳地水袖百褶鳳尾裙
金絲白紋曇花雨絲錦裙
牡丹鳳凰紋浣花錦衫
散花百褶裙
古紋雙蝶雲形千水裙
白玉蘭散花紗衣
牡丹薄水煙逶迤拖地長裙
古煙紋碧霞羅衣
散花如意雲煙裙
煙水百花裙
霞彩千色梅花嬌紗裙
桃花雲霧煙羅衫
拖地煙籠梅花百水裙
碎花翠紗露水百合裙
團蝶百花煙霧鳳尾裙
雲絲披風
柔絹曳地長裙
團錦琢花衣衫
金邊琵琶襟外襖
粉霞錦綬藕絲緞裙
窄衣領花綿長袍
細紋羅紗
錦綉雙蝶鈿花衫
月牙鳳尾羅裙
翡翠煙羅綺雲裙
綉衫羅裙
請問需不需要古代女子的發髻名稱呢?我可以附送哦~
古代女子發髻的名稱繁多,如:九鬟仙髻,垂雲髻,凌雲髻,近香髻,節暈髻,半翻髻,愁來髻等等
唐代發式有髻、鬟之分,髻為實心,鬟為空心。髻名稱眾多,有倭墮髻、螺髻、雙螺髻、反綰髻、半翻髻(單刀半翻髻和雙刀半翻髻)、驚鵠髻、雙鬟望仙髻、拋家髻、烏蠻髻、盤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叢髻、回鶻髻、歸順髻、愁來髻、百合髻、長樂髻、墮馬髻、鬧掃狀髻、樂游髻、反綰樂游髻、叢梳百葉髻、高髻、低髻、鳳髻、小髻、側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雲髻、雙髻、寶髻(綴以花鈿、簪釵等首飾者)、平番髻、飛髻、義髻(假髻)等。鬟有:雲鬟、高鬟、短鬟、低鬟、雙鬟、圓鬟、同心鬟、垂鬟等
O(∩_∩)O
❸ 苗族服飾特點介紹
苗族人民的服裝特點及生活習性有那些? 苗族服飾最主要的特點一個就是銀飾,二個就是蠟染錦織.。苗族的服飾,女裝式樣最多,達130多種。僅貴州就有一百零幾種,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傳統的古老形式,大領或大襟衣,著百褶裙,比較華麗,內容豐富多彩。僅頭飾就有幾十種,在頭飾上以挽發髻盤扎於頭頂,上插木梳及其他裝飾物,類似雲髻為多。其中也有差異:如安順、鎮寧有的挽偏髻於頭右上方,黔東南挽髻於頭頂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於額頂,貴陽地區有的扎蓬髻類似盤邊帽,有的紮成狹長的船形髻,有的則在頭髻中紮上兩頭向上的大牛角梳。第二類,頭上包頭帕,大襟衣配長褲。衣緣、衣袖、褲腳都鑲「花邊」。衣服兩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綉「花邊」,胸前再繫上綉花圍腰一幅,服飾多為青色或藍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貴州境內的苗族服飾可分四型24式.住所
苗族大多數居住在山區,少數居住在山間平曠之地。湘西、鄂西、川東、黔東北、湖南的城步、靖縣和廣西龍勝等地區,一般住在山麓、河邊或田坎邊。
黔東南和廣西融縣等地區,多住在河邊、田坎或山腰的梯田一側。貴州中部以西到雲南、川南等地的苗族,一般多住山腰,少數住在山頂或平坎、河谷地方。
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黔東南、湘西南、川東、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樓房兩種。在坡度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腳樓。
貴州中西部及桂西一帶,瓦房、草房都有。安順、平壩、鎮寧一帶為薄石板蓋房。雲南文山苗宅四壁多用竹條編織,抹上泥土,屋頂蓋草。
建築
苗族民居建築,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黔東地區多為木質結構的干欄式樓房;湘西及貴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磚木構成平房。貴州中部地區多為木結構房屋;黔西北和滇東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構成的平房。這些類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營造而成的特點。
苗族的公共建築頗具民族特色。如寨門,在黔東南地區,不少較大的苗寨,都建有公共寨門。在湘西、黔東南等苗族村寨,有公共水碾和水車。在苗、侗雜居的黔東南部分地區,也有風雨橋和鼓樓。
交通
苗族地區的交通可分為水陸兩道。水道以各式大小船隻順自然河道運輸。湘西地區的水道主要有沅江上游的酉水、武水和辰水;黔東南地區的水道主要有清水江、都柳江、氵舞陽河等。另外,黔西南的南北盤江和黔南的蒙江、廣西融水的融江等也是苗族地區較為重要的水道。在河寬水深處設搜山有渡船,渡船分為公渡、私渡兩種。
苗族的服裝特點少點話 苗族服飾分為童裝,大花苗族男裝和女裝。苗族男裝的色彩和裝飾較單調,不及女裝鮮艷與豐富。女裝又有便裝與盛裝之分。便裝是平時穿著的服裝,其色彩花樣及裝飾不及節慶時結婚時穿鉛吵的盛裝鮮艷。
如果說銀飾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標志,那麼服飾則代表著苗家人獨特的藝術作品。《辭海》里記載代表著苗家刺綉最高水平的苗綉已同槐漏侍湘綉、蘇綉、蜀綉、粵綉一同並列收入。苗族刺綉、服飾正如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贊的:苗女刺綉巧奪天工,湘綉蘇綉比之難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業開發和前景。
大花苗服飾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復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苗族服飾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從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由於歷史的久遠,這些圖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傳達的特定含義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無法完全解讀,這也是苗族服飾圖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苗族服飾圖案是件隨著苗族服裝服飾發展起來的裝飾藝術,至今仍應用於日常雷山巴拉河支系的服飾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相結合的特點,被賦予了繼承民族傳統、紀念祖先和傳承祖訓等豐富多彩的內涵和意義,這些圖案背後的意義和由來代表著苗族人民的感性經驗和對客觀世界的解釋。苗族服飾,歷史悠久。由於歷史的原因,苗族服飾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記載。但從苗族服飾圖案符號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看,苗族服飾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雖然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學,但僅憑強烈的認同感,靠世代口傳身授,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點滴無遺地融進服飾文化當中,也一針一線綉進衣冠服飾,世代穿承,永不忘懷,因而,苗族服飾被譽為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史書。
苗族服飾簡介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 0 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 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苗族的服飾,飲食,民居有什麼特點 一 苗族的服飾
苗族服飾反映了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 「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
2.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帶的人,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鑲襯,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露出白衣,額部以白巾交****而纏,白巾上又纏黑巾,黑白分明;而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縐褶花裙,凡領邊、袖口、圍腰都以五色絲線鑲綉,以寬約五寸,長達丈余的青黑布纏頭,突出的白色在於裹白布綁腿。
3.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綉、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尤其從刺綉圖案中往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徵意蘊,可謂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綉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說這些花紋象徵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谷穗。
二 苗族的飲食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有些地方少數苗族忌食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酸湯魚是苗族獨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鮮美,辣勁十足,實在令人胃口大開。
三 苗族的民居
1.苗族居住房屋基本相同,正屋大體上是三開間一幢,較富裕者則五開間為一幢。大門開在中間一間的二柱之間,成「凹」字形。大門之內為堂屋,左右兩開間又各隔成兩間。右邊里邊的小間,是主人夫婦卧室,外間安火塘,左邊一間的房間為兒女住房。廁所、豬牛圈設在正房之側。有條件的人家還在正房前側左右兩邊設偏廈。偏廈之上住人,其下一邊安谷倉,一邊安廁所及豬牛圈。黔東南和松桃地區,過去,有些地主還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磚牆圍護,俗稱「窨之屋」。屋內大廳的門上、柱上,鑲著鍍金匾聯,金碧交輝,很有氣派。
2.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東南苗族地區木材較多,經濟條件較好,所以木房、瓦房較多,草房土牆房較少。黔中南一帶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牆房兼有,大體上草房、土牆房最多。此外,黔西北、黔中南和黔北地區,還有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內不分間,無傢具陳設,架木為床,墊草作席,扎草墩為凳,是苗族中的最貧困者。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生活有所改善,這一帶的茅草房、杈杈房正在逐步減少,出現了許多新式的磚瓦房。
3.在黔東南雷公山和黔北務川、道真及黔北部分地區,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腳樓」。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台......>>
苗族的特點 苗族,現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苗族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苗族服飾的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棉為主,絲綢、麻布較少。不僅有性別、年齡的區別,而且有盛裝、中裝與平裝之分,更有地區性的差別,特別是婦女服飾,極為絢麗多姿,多達100多種。過去,有的著述根據苗族婦女服飾、頭飾將苗族劃分為白苗、紅苗、花苗、大花苗、青苗、長裙苗、短裙苗、歪梳苗等等,這種劃分方法,顯然是不科學的,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苗族服飾因年代、地區、支系等不同而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
近代,苗族的基本服裝是:男子穿短衣褲或大襟長衫。青年是對襟或大襟上衣,大襠褲。節慶時穿無領無袖、前開襟的綉大花彩色「百鳥衣」或白色長衫。有的長衫是長袖,對襟無扣,下垂許多長方形寬頻,綉滿花紋圖案。有的還穿彩色、滿是花紋圖案的披肩。老人穿青色的長衫。苗族男子頭上多用長布包頭。小腿上扎綁腿。女子的服裝共同點是頭上戴帽或用布包頭,足穿綉花鞋,都佩帶銀飾等。其他則因地而異,樣式基本上分為以下五種:1、黔東南地區上穿交領右衽、長袖半體衣;或對襟無扣、長袖、大領短上衣。襟、袖都鑲花邊或全衣滿綉花紋。下穿百褶裙,長短有3類――長的至腳面;中的至膝下;短的只及大腿中部。貳物和合體圖案。多銀飾。2、黔東北和湘西地區,上穿圓領、大襟、寬袖短衣,肩、襟、袖和下擺綉很寬的花邊。下穿寬腳長褲(原穿紅裙),長及腳跟,也加綉花紋。頭上包帕。花紋多折枝花鳥。黔東南地區,上穿大領對襟衣,所配附件多。下穿中長百褶裙,上用挑花、鑲補、蠟染等工藝,加飾很多圖案,由里到外呈現多個重圈形。3、海南地區,上穿圓領、右偏襟、長及膝的單衣,黑色地,在領、袖、襟上鑲紅布窄邊。上穿蠟染短布裙,花飾較少。腰束紅色織帶。4、黔西、川南、桂北和雲南地區,上穿圓領、長袖、對襟短衣或右衽大襟上衣,左襟下部斜裹至右邊,袖口鑲寬花布。下穿蠟染或青色褶裙。系圍腰,腰後垂挑花飄帶,帶上綉花。銀飾較少。5、黔中南地區,上穿大領對襟衣,所配附件多。下穿中長百褶裙,上用挑花、鑲補、蠟染等工藝,加飾很多圖案,由里到外呈現多個重圈形。
目前,苗族除衣著自己的民族服飾以外,漢族的中山裝、西方的西裝以及各種時髦的衣飾也在苗族地區流傳開來。
❹ 唐朝女子各種裙子的名稱
唐代女子裙子的名稱:
一、羅裙:
絲羅制的裙子
二、百褶裙:
古時又稱「留仙裙」,褶皺都是很規律地向一個方向打褶。
三、月華裙:
明朝末年,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
據傳為一種淺色畫裙,裙幅共十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極淡雅,風動如月華,因此得名。
四、花間裙:
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花紋的衣料,裁破成一條條細長的帛條。
然後把這些不同紋色的長帛條彼此相間地排列起來,密密地縫連在一起。
用這種拼縫而成的裙料做成裙子,就會呈現出一道道豎向的多彩條紋,因此又叫「襇色衣」。
製作花間裙,在裁剪帛料的時候,可以有意地把一條條帛條都裁成上窄下闊。
這樣,拼縫出的裙子就會腰身收窄,顯得穿裙人腰肢纖巧;
裙身越向下就越加擴張,也就是喇叭裙的形式,裙裾長拖到地,格外風流瀟灑。
五、鳳尾裙:
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上綉以花鳥圖紋,在兩畔鑲以金線,拼綴成裙,下配有彩色流蘇,稱為「鳳尾裙」。
六、花籠裙:
用一種輕軟細薄而透明的絲織品,即「單絲羅」製成的一種花裙。
七、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
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
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
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
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半臂:
「半臂」又稱半袖。
是以魏晉以來由上襦發展而來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的短外衣。通常袖長及肘,衣長及腰,對襟則胸前結帶。
這種衣式在唐流行很久。
披帛:繼承六朝的帔紫,由輕薄紗羅製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銀繪畫,最初短闊,後變狹長,是利用絲帛輕盈飄逸之態進行裝飾。
胡帽、冪籬、帷帽:胡帽是西域少數民族所戴帽子的總稱。
初為男子頭衣,女子在武則天時期興穿胡裝戴胡帽。
到開元初年,女子即使騎馬外出,也著胡帽而不掩面。冪籬、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顏之物,冪籬在先、帷帽在後。
妝容:唐近三百年來,女子的發髻式樣和插戴是最為豐富多彩的時期。前期女子發髻承隋,後漸多樣。
武則天時期興起著胡裝配胡帽,成為當時世風,上行下效。反映了唐時社會的開明、女子的相對自由。
❺ 關於苗族服飾的資料
苗族服飾簡介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 0 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 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關於苗族的資料 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739. 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語族苗語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飛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跳花節」。「跳花節」
是以吹蘆笙伴歌舞為主要特色
的文化盛會,同時也是苗族服飾精彩展示的大好時機。
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較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牛鬥牛)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
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絢麗多姿的苗族服飾
苗族自治地區
建國後,先後成立有: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7月1日)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年11月26日)
貴州威寧彝族 *** 苗族自治縣(1954年11月11日)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年11月30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年9月11日)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年2月11日)
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年12月31日)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7日)
四川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11日)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0日)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3日)
雲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1985年)
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年)
兩位苗族婦女正在製作彩色皮紙。貴州省
丹寨縣石橋堡的白皮紙製作工藝已有1000
多年歷史。1000多年來,當地苗族群眾借
鑒漢族的造紙技術,以當地豐富的樹皮、
杉根來製作白皮紙,其造紙工藝與明代宋
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造紙法大體
相似,保持了中國古代生產皮紙的傳統。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多先把稻穀曬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
苗族的資料 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739. 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語族苗語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飛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跳花節」。「跳花節」
是以吹蘆笙伴歌舞為主要特色
的文化盛會,同時也是苗族服飾精彩展示的大好時機。
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較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牛鬥牛)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
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絢麗多姿的苗族服飾
苗族自治地區
建國後,先後成立有: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7月1日)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年11月26日)
貴州威寧彝族 *** 苗族自治縣(1954年11月11日)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年11月30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年9月11日)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年2月11日)
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年12月31日)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7日)
四川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11日)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0日)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3日)
雲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1985年)
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年)
兩位苗族婦女正在製作彩色皮紙。貴州省
丹寨縣石橋堡的白皮紙製作工藝已有1000
多年歷史。1000多年來,當地苗族群眾借
鑒漢族的造紙技術,以當地豐富的樹皮、
杉根來製作白皮紙,其造紙工藝與明代宋
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造紙法大體
相似,保持了中國古代生產皮紙的傳統。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多先把稻穀曬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
苗族服飾的特點 苗族少女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網路全書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伐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苗族銀飾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服飾(要圖和介紹)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南蠻傳》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苗族服飾是一種原始苗族人民的符號和象徵,是一種規則和歷史的存根,一種無字的歷書,一種無聲語言和標志。
苗族服飾由於性別、年齡、婚否等情況而不同,並且有地區差別,但都保持一種從古至今的傳統款式。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百褶裙,圖案花紋色彩斑斕,多刺綉、織錦、蠟染、挑花裝飾。衣裙顏色以紅、藍、黃、白、黑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傳統。服飾用料則以居住地出產的原料為主,多以棉、麻、毛等經過家庭手工作坊精編細織而成。苗族男子的裝束則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我們所說的苗族服裝的款式多樣,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節日盛裝或者叫禮服。苗族服裝按地域可分為五種型制: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種。
黔東南苗族服飾:流傳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個縣市和都勻、荔波、三都、興仁、安順,廣西融水、三江等區域。上衣有大領對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長短不一,佩戴各式圍腰和綁腿。發髻也有較大差異。黔東南苗族服飾大約有30多種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飾:主要流行於貴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安順、平塘、羅甸,雲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廣西隆林等地。其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綉衣裙或蠟染。大領對襟開,百褶裙,包頭帕或頭巾,髻發。黔中南苗族服飾有5種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飾: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以及雲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飾色彩較淺,蠟染工藝普遍。服飾和發型多種多樣。
湘西苗族服飾: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陽、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頭帕和變型式樣,服飾亦有8種。
海南苗族服飾:由於海南苗族受當地黎族服飾的影響,苗女穿右偏襟長及膝部的長衫,僅一扣,無領,蠟染短裙,以黑、紅色為主,花紋較少,束發,包一綉圖案花紋的頭巾,外面再蓋一條綉有花邊的尖角頭帕,套上一條紅帶子垂在背後,顯出與其他地區的苗族服飾的非常不同。
苗族沒有文字,她把服飾作為載體,因而苗族服裝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很高的美感或觀賞價值、很深的文化內涵,它還有很高的製作工藝水平。苗族的蠟染和刺綉藝術就代表了苗族服裝的製作藝術。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一般的苗族蠟染是先在整塊的布上繪制各種圖案,然後再進行染制。苗族刺綉技法多樣,圖案豐富。據統計,苗綉技法多達十二種,有平綉、挑花、鎖綉、堆花、貼布、打籽綉、釘線綉、辮綉、縐綉、錫綉、馬尾綉等;色調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紅色調,一種是紫色調,底部基本上都是黑色;圖案也是極為豐富的,有各種花卉、稻穀、魚、鳥、龍、鳳,自然界里有的都能用來作為圖案綉在衣服上,還有很多刺綉圖案把傳說故事都用在里邊。苗族刺綉的使用主要是作為苗族服裝中頭巾、衣領、衽襟、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擺、腰帶、圍腰、裙子、裙片、裹腿布巾、鞋子等部位的裝飾。
苗族服飾的圖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書:褶裙上的彩色線條,是一條條河流,一條條山路;背牌上的回環式方形紋,是曾經擁有的城市,有街道、城牆、角樓;那披肩......>>
苗族服飾圖片 男子服飾為黑色無領,肥身對襟衣,紐扣為金屬製品,下裝已改著漢族裝。剃光頭或以長頭巾纏頭
苗族服飾都有什麼象徵意義? 苗族服飾象徵意義有:
[苗族歷史] 解讀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其現行的每件款式和飾物幾乎都隱藏有極為古老的文化內涵。一定的服飾符號系統與相應的史詩、神話、傳說、習俗解釋所構成的全面闡釋系統,起著沿襲傳統,追根憶祖、記述往事、儲存文化信息的巨大作用。在少數民族服飾的百花園中,苗族服飾最能系統地體現祖源與戰爭遷徙這類歷史意識。苗族服飾的相當部分,都可說是歷史意識的符號載體,而祖源與戰爭遷徙,亦可說是苗族服飾千年不輟的母題。
黔東北松桃和湘西苗族的「駿馬飛渡」、「江訶波濤」圖案;黔西北威寧、赫章和滇東北彝良苗族「天地」、「山川」、」田園」、「江河」、「城池」圖案;川南苗族的「黃河」、「長江」、「城池」圖案;貴陽市郊高坡苗族「蚩尤印」圖案;黔東南凱里、黃平、施秉、台江一帶苗族的「媼仿」
(黃河)、「媼育」 (長江)、「蓋霞」 (軍旗)圖案等,就是其歷史傳統在服飾上綻開的奇葩。它們是苗族婦女盛裝諸圖案的母本,含有「媽媽花」的意思。即主體圖案「母花」。圖案的構思、設計、造型不僅凝聚著苗家婦女勞動智慧的結晶:還表現出苗族人民對歷史祖先故土、戰爭、遷徙的回憶與緬懷之情.凝聚著巨大的心理容量和強烈感 *** 彩的諸多原型。它是一種社會歷史意義沉澱,一種深厚的符號積累。
「駿馬飛渡」
圖案是鳳凰、古丈、松桃一帶苗族的花邊、花帶最流行的圖案。其特點是色調古樸,素雅大方。造型是:首先出現一條洪水滔滔的大河。苗語叫做「埋邁埋清」,即「渾水河」
之意。苗族婦女是根據花邊帶底色來說的。花邊圖案是由無數個像「馬」的花紋組成的,相互連成一串橫貫河水中間,表示萬馬飛渡黃河,馳騁中原。苗語謂之「大邁檔務」
或「大邁長務」.意為「駿馬飛渡大河」。「大邁」即「飛馬」的形象,有「邁單」一直足馬、「邁勾」一變足馬之分,
比較抽象。只有從名稱上才能聯想到它們相似於直立的馬鬃和或彎或直的馬足,其造型與漢字的「馬」的原始型態接近.構圖雖然簡單但富有騰空起飛之猛勢,它包含勇猛頑強的意義。
的兩邊是由無數個形似三角形的或像花塔式的山疊著山相間排列,苗語稱之「高本高介」
和「畢高」。意為「金山銀山」
(苗族古歌中則有洋洋千言的一篇描述「運金運銀」的活動場面).表示崇山峻嶺.五顏六色。編織這些圖案(山塔)時.均採用紅、綠、藍、黃、橙、紫各種顏色絲線挑綉而成.給人以一種懸崖深谷意境的感覺。
「駿馬飛渡」
圖案的兩邊用一條像鐵軌式的圖案鑲嵌著順水流方向延伸,苗語叫「乃勾阿登」,漢意就是「大路上的腳印」 (此圖案在中部方言黔東南苗族婦女服飾刺綉中使用頻率頗高。當地苗語謂之「絞歐」,即「江河的意思」;海南島苗族蠟染中此「江河」
圖案也相當普遍)。
位於花帶上的「江河波濤」圖案的花紋更加明顯,呈現兩條白色橫帶,帶中由一些細小的星點組成,花紋隱約可見。苗族說是表示黃河、長江同向奔流,苗家婦女管它叫「歐多民務」。北岸是些較小的土山坡,婦女稱之「秀高刃」。兩條大河的南面,是一朵朵既像花又像樹,又像人乘船等形狀組成立形花簇象徵劃渡式的圖案,婦女們說它代表「洞庭湖」。這些圖案腳下再次出現水波浪式花紋。苗語謂之「昂務乃本」,漢意就是「經過大水大浪的媽媽花」。南岸有一條小路和一排松樹.象徵苗族經過千辛萬苦來到林青茂密的西南山區。
「江河波濤」
母題在「蘭娟衣」
中也有生動展現。據說,黔東北苗族婦女穿的「蘭娟衣」(一種沒有衣領的女裝)的來歷,是一位叫「蘭娟」的苗族女首領,帶領苗族同胞南遷時,為了記住南遷的歷程.就想了一個用綵線記事的辦法。離開黃河時,她在自己的左手袖子上用黃線縫上一根黃線;渡過長江時,她在右......>>
苗族服飾歷史背景 (一)解放前的苗族服飾
苗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用服飾記載歷史、傳承文化是可以理解的。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我們祖先曾度過了赤身裸體的時代,那時「未有火化」,人們吃的是「草木之實」、「鳥獸之肉」,身上赤條條沒有什麼可以遮掩的東西。正如《莊子》言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天積存下柴草,冬天用來燒火取暖,叫做「知生之民」。由此推知其他民族亦然。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意識也逐漸增強,為了獲得禦寒、遮羞、裝飾的服飾意識,他們遂以最原始的天然材料如樹葉、草葉或獸皮等裹身,從而形成了最古老、最原始的服飾樣式和服飾意識。《禮記禮運篇》:「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菅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考古學家也認為,「最早的服裝是原始人把樹葉、草葉纏裹在身上,或用石器把獸皮稍加分割後披在身上或掩於 *** 。」 《滇書》卷上稱我國古代苗族「楫木葉以為衣服」,此亦印證。而到神農、伯余(黃帝臣子)、黃帝時期已被織造麻、絲布帛和垂衣裳的習俗所取代。(《禮記禮運篇》):「後聖有作……治其麻絲,以為布帛」;(《莊子盜跖》):「神農之世……耕而食,織而衣」;(《淮南子汜論》):「伯余之初作衣也,糹炎麻索屨,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後世為之機杼勝復,以領其用,而民得以掩形禦寒」;(《周易系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又此可以想像,服飾的創造和演變是一個曲折而痛苦的過程。
(二)解放後到90年代服飾
此時期的服飾縱橫交錯,既有傳統的,又有改進的,類別繁多,交叉混雜,有關專家學者對此時期的服飾描述達六七種,筆者只選取比較典型的其中兩種。
第一種描述見李廷貴教授等主編的《苗族歷史與文化》第217頁到218頁:畢節北部的燕子口一帶,穿綉花欄乾的大襟短衣,外穿白麻布大領對襟長衫,無系也無扣,衣襟纏於腰間,衣背、兩肩都綴有桃花錦件,衣領也挑花紋,當地漢族稱「花褡褡」。其無袖無衿無扣,穿後敞胸。穿在裡面的大襟衣,右邊的綉花欄干均外露。著多截百褶國長裙,上端約一半為青色,其餘一半依次為白、黑、灰色,裙腳為白色。前束一張挑花裙圍,頭摻假發盤於頂上,發外以大綹紅毛線束緊,腳以白布裹緊,男人多穿漢裝。
第二種描述見吳仕忠等編著的《中國苗族服飾圖志》第38頁:少女綰髻於頭頂,用紅頭繩挽頭一圈扎緊,包青布頭帕,帕尾上翹。上穿對襟無扣長衣,兩袖綴彩色布和刺綉圖案。外套挑花披肩綴有蠟畫,系蠟染絲綉長圍腰,圍腰邊緣綉有花紋圖案,數條重疊,露出圍腰花紋,系白麻布腰帶,包白色綁腿,便裝為右衽衣,襟邊。衣袖飾有挑花,刺綉花邊。男人漢服裝扮。
(三)2000年後的服飾
據筆者現場調查:婦女盤發於頭頂,無髻,外用挑花帶裹飾,外緣垂珠串及綵線流梳,腦後用鋁條花布珠串等做成的兩角像兔子耳朵向上翹起,後腦帽沿下縫上一塊青色刺綉花帕遮於後面,直達頸部。上衣低領右衽,是綉花欄乾的大襟短衣,衣肩圍有一塊半圓形的綉片貽飾,周邊垂纓絡,衣袖,衣身均用挑花或刺綉裝飾,紋樣豐富多彩,有桃花形,棱形等。下裝為蠟染的白褶裙,裙長膝蓋頭,從裙頭到裙腳,依次交叉以蠟染,織錦裝飾,形成若乾花包飾段。前系一與裙同長的挑花圍腰,兩端上各系有挑花飄帶,繞腰一周系於身後。飄帶末端以纓穗裝飾。綁腿一種是百麻布裹腿,一種是長方形挑花巾,纏裹時花紋外露,也有用挑花布做成裹腿樣式。內裝海綿,套於腿上時,用按扣或拉鏈。腳穿現代皮鞋。服飾所用布料多為集市上最好的布料或上等絲織品。男裝以現代漢服為主,但為展現民族風采,弘揚......>>
苗族服裝圖片
❻ 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稱,簡單一些,像羅裙,襦裙之類的,最好還有描述,謝謝
1、漢朝的留仙裙—縐褶的裙,廣袖流仙裙是為上古宮廷中的至寶,式樣華麗無比。
(6)農鄉緣裙子擴展閱讀
留仙裙,即有縐褶的裙,今之百褶裙與它類似。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廣袖流仙裙是為上古宮廷中的至寶,式樣華麗無比。望之心醉,如今在民間已成傳說。
石榴裙,其特點是成熟、清新自然、女人味、雍容華貴。
間色裙,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
千褶裙特指細襇女裙。以五色輕紗為之,周身折襇。襇多而密,故謂「千褶」,名稱始於宋朝,也稱拂拂裙。
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以領子的式樣之分,將襦裙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按是否夾里的區別,將襦裙分為單襦和復襦,單襦近於衫,復襦則近於襖。
❼ 古代女子衣服名稱
古代女子衣服名稱:襦裙套裝、胡服、無緣裙、半袖裙襦、褻衣。
1、襦裙套裝
宋代女性的褲子,穿在裙子裡面,作為夾褲、襯褲,形制多用開襠。黃升墓也出土了一種開襠褲,是系於裙內的褲子,貼身而穿。下有收口,上有分襠,兩袴腳也不是左右分離不連屬的,而是由袴腰連為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