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穿裙子的士」隨記
葉嘉瑩先生的訪談被命名為「穿裙子的士」,我稍加思考,認為是非常妙的。「士」可以意為讀書人,具有某種學位的人,男子或是對人的美稱,可以說方方面面都詮釋了葉嘉瑩先生的才。不過我更欣賞的,是她通透的活法。
在談及母親去世和丈夫性情大變等痛苦經歷的時候,她說,我默默地承受,但我不跌倒,我還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要走的路。魯豫說,葉嘉瑩先生的身上有中國傳統女性的東西——順從。但不是逆來順受,她自己的內心有一定之規跟堅持,她選擇接受,然後把它化解掉。而我對於葉嘉瑩先生的這段話有著不太一樣的解讀。對於那些既定的固有的人為無法操控的格局,在難以避免的悲慟與抑鬱過後,她選擇從黑暗中走出來,積極地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這叫做順從嗎?不恰當。那些因為表白心上人被拒或者與父母產生矛盾就無法承受甚至於自殺輕生的心靈,他們才是真正的順從者。順從怎麼說都似乎含著一層卑微低下的服從,而她所做的,是坦然面對那些不可控的糟糕,隨即向陽而生。這種不屈,是真正的拒絕順從。
對於葉嘉瑩先生說的那句「不遇天人不目成」,我是非常之贊同的。這不是她自命清高,尋常男子皆不能入眼,我想這其實是一個女性出於對自己最基本的尊重,而做出的理性的選擇。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尊自愛。人的一生,沒有什麼累贅的義務,僅僅在於不虧負自己啊。
至於後頭她為何突然就嫁了人,我先前對此很疑惑。葉嘉瑩先生一直念叨著呂碧城的「不遇天人不目成」,前半生也確實按照這個條例行事,一次也沒有談過戀愛,後來怎就——在我們看來——草草把自己嫁出去了呢?最表面的原因即是魯豫所說,她是出於義氣,出於那種實行諾言的堅守。但這個原因始終無法說服我。世上流傳著一句古語:「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都說女人的靈魂是婚姻,雖然帶有些歧視意味,但終究揭示了婚姻對於一個女子的重要性,況且這個女子還是秉持著「不遇天人不目成」的不凡女子,怎麼會這般隨意地下嫁?
我想而又想,直到我想起叔本華《人生智慧箴言》中的一語:「他的重心完全在他自身之內」,才恍然醒悟。簡單來說,就是葉嘉瑩先生長期浸淫在古典詩詞中,她的精神世界充盈而矍鑠,根本就不必再從自身之外的外界汲取幸福,也就對於婚姻之類毫不在意了。對於這一類精神卓越的人來說,精神生命會成為他的主體。只要他們擁有自己,他們能從任何事物獲得欣慰。葉嘉瑩先生是這樣明媚,活得這樣通透。就像她自己說的,她對現實的利害得失不在乎,因為她的世界是豐滿的。我們這一代人,總是把過多的重心大方地獻給了他人,吝嗇地僅留小小的一部分給自己,這或許就是我們時常嫌惡孤獨而非如葉嘉瑩先生這類人一樣渴求孤獨的原因。
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㈡ 穿裙子的士,士含義
穿裙子的士,可能是說穿裙子的一個士兵,也可以理解為是一位男士。
㈢ 《葉嘉瑩轉》的讀後感怎麼寫
描寫思路:開頭先描述《葉嘉瑩傳》是什麼類型的書籍,之後描關於《葉嘉瑩傳》的主要內容,最後寫對《葉嘉瑩傳》這個作品的感悟。
《葉嘉瑩傳》屬於傳記體書籍,《葉嘉瑩傳》以葉嘉瑩先生的生平足跡為經,以葉的相關詩詞和其他資料為緯,敘述了葉嘉瑩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在經歷幼時的安定、坎坷的婚姻、他鄉飄零的孤苦和老來喪女的悲痛之後,仍熱愛生活,寄情古典詩詞,並將傳道解惑作為唯一的人生追求,成為中華古典精粹的傳燈者。走近古人的思緒,走近這位「穿裙子的士」,走近葉嘉瑩的生活和遠方。
(3)中國最後一個穿裙子的士人擴展閱讀:
《葉嘉瑩傳》中的葉嘉瑩,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教育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專攻古典文學方向。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3],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先生從事教育事業近七十年,培養了一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的人才,深受學生愛戴,可謂桃李滿天下。七十年來,先生一邊孕育桃李,一邊從事研究,為傳播中國文化作出重要貢獻。
㈣ 99歲葉嘉瑩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這件事是什麼
99歲的葉嘉瑩先生是一位女士,是的在中國能夠稱為先生的女士並不多,楊絳先生算一個 而葉嘉瑩先生也算是一個。
後來葉嘉瑩先生也是回到了祖國,並且從此在祖國定居下來,落葉歸根,並且繼續為中國的詩詞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些默默無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