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休閑服飾 > 少數民族裙子ai圖片

少數民族裙子ai圖片

發布時間:2025-02-04 22:08:27

Ⅰ 錫伯族的經濟

錫伯族,是我國北部少數民族中較早從事農業生產的民族。清初,錫伯族便開始種植水稻,清代文獻中稱為「錫伯米」。1766年部分西遷至察布查爾地區,至19世紀初察布查爾渠修通,錫伯營八個牛錄擴墾耕地78700餘畝。東北的錫伯族至清朝中後期,也以農業為主,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大麥、胡麻、油菜籽、穀子、葵花、煙草等。
在錫伯族生產活動中,牧副業也佔一定的比例。農民大多蓄養馬、牛、羊等牲畜,不僅供自食自用,而且其蓄養規模也越來越擴大,出現了不少專業戶。錫伯族的副業主要有園藝、漁業,還有少量狩獵業。園藝有蔬菜和果樹種植,也有榆木、楊樹等木材樹木種植。漁業是重要的副業生產之一。察布查爾地區的錫伯族,有在伊犁河捕魚的良好條件。 錫伯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主要分布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霍城、塔城、鞏留、伊寧,烏魯木齊等地。 與同語支的滿語相比,80%以上詞彙都借用於滿語。據史料記載,清代以前,錫伯族使用一種「非清非蒙」的語言。很多人認為,此語言叫「吉甫西」語,錫伯族被滿族征服、編入滿洲八旗之後,被滿族強行同化,才逐漸改用了滿語。在沒有確切史料的情況下,對這種觀點,當然不可輕下定論。1764年,一部分錫伯族軍民遷到新疆伊犁,使錫伯語口語得到新的發展,並一直延續到現在。母音有26個,分為單母音和復合母音,單母音有:j、ε、a、y、oe、u、o,復合母音有:i、ai、ui、oi、u、au、ou、ia、iu、io、y、ya、ua、uo。輔音有44個。錫伯語有自己的特點,即母音不分長短,復合母音較多,有母音和諧現象,但不嚴整,體詞有數、格的范疇,名詞有第三人稱的反身領屬附加成分,動詞有態、體、式的范疇,虛詞比較豐富。當今的錫伯語言文字乃滿語滿文的繼續。
錫伯文是一種拼音文字,也可稱音素文字,創制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而完善於崇禎五年(1632年)後來在滿文基礎上略加改動而成的。但應注意,錫伯語並不等同於滿語。
錫伯文共有40個字母:6個母音字母、24個輔音字母、10個拼寫外來詞的字母。字母的基本筆畫有字頭、字牙、字圈、字點、字尾,以及各種方向不同的撇和連接字母的豎線。書寫順序為從上到下,行款為從左至右,使用一般文字通用的標點符號。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錫伯人處於多民族語言包圍的環境中,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包括學習俄語。錫伯族一般都會講漢語、俄語、維語。因此,伊犁的錫伯族被譽為「天才翻譯」。
《察布查爾報》是中國目前惟一出版的錫伯文報紙。 錫伯族飲食習慣有獨到之處。因其居住地區不同而有一些差異。錫伯族男子一般都有吸煙和飲酒的嗜好。據傳說,從前家家戶戶都做黃酒。家家戶戶都養豬、雞、鴨、牛、馬、羊,肉食自給自足。同時,也喜歡野味,每逢冬雪融化都外出打獵捕魚。
錫伯族大多數習慣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為主,過去食用高粱米居多。麵食以發面餅為主,也吃饃饃面條和韭菜合子、水餃等。受維吾爾族影響還吃抓飯和烤饢,喝麵茶、牛奶和奶茶。肉食來源主要依靠家庭飼養,多以牛、羊、豬肉為主。吃肉時,習慣每人隨身攜帶一把刀子,將肉煮熟後,放入大盤中,自行用刀子切割,然後蘸鹽和蔥蒜拌成的佐料。習慣做豬血灌腸。也喜食用煮熟的豬血,拌成醬狀,並配以蒜泥或蔥花單獨做成菜餚。冬閑時錫伯族還常進行狩獵,野豬、野鴨、野兔、黃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見的野味。錫伯族還習慣製作各種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蘿卜等切成細絲腌制鹹菜,當地稱之為「哈特混素吉」,有時可供全年食用。錫伯族還喜歡在夏季製作面醬以調味。
東北的錫伯族多食稻米、高粱和小米等,新疆的錫伯族則食小麥,其中發面餅是新疆錫伯族幾乎一日三餐之必備食品,稱「發拉哈額分」,又稱「錫伯大餅」,錫伯族人幾乎每天都要吃。這種餅用麵粉、鹼面和水製成,在鍋中烙出來,一般直徑在三四十厘米,厚度約一厘米,帶有烙制花紋的叫做「天」,另一面則是「地」。這種餅的吃法很講究,食用時必須「天」朝上、「地」朝下,掰成四塊,體現了錫伯族的天地觀念和民族習慣。
除了「錫伯大餅」,全羊席是錫伯族最具特色的肉類菜餚。全羊席的錫伯語為「莫爾雪克」,意為「盛在碗里的菜餚」。 2009年,全羊席作為傳統技藝類被列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主要用料為羊的心、肝、肺、大腸、舌、血等,共12道菜,做法考究,風味獨特。如有尊貴客人來訪,錫伯族殺羊做成豐盛的全羊席來款待。
此外,錫伯族食品還有二湯面、韭菜餅、薩斯坦(雜燴菜)等,樣式豐富,口味特殊。 錫伯族的早期服飾衣料是以鹿、豬犴等獸皮為主,比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 錫伯族的服飾,因時代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以及民族相互間的影響,也有所差異和變化。 傳統的錫伯族服飾曾吸收過蒙、滿、漢等民族服飾的優點。錫伯族男子喜歡著藍、青、灰、棕色長袍,外面套上青馬褂,頭戴圓頂帽,腰系青布帶,腳蹬厚底鞋。為了便於騎馬,男子的長袍和馬褂,都左右開叉。錫伯人的長袍,系大半截的長袍,底邊在膝下半尺許,袖口為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長褲,外加「套褲」(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和後腰),春秋穿的是「夾套褲」,冬季則穿「棉套褲」。
錫伯族女子的服飾式樣較多。喜歡穿各色花布和方格布旗袍(多滾邊)、綉花鞋、坎肩等。 大襟長袍要粘花邊或綉花寬邊,愛套穿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長褲扎黑色腿帶,腳穿綉花鞋。少女與未婚姑娘,一條長辮,用各色「毛線」扎辮根,不剪頭發簾,頭上、辮梢愛戴些花,耳戴金(銀)耳環,穿著淡雅漂亮的旗袍。右側腰部的衣兜口內,掖一條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腳穿綉花布鞋,顯示出青春的活力。媳婦的服飾與姑娘無大差別但比姑娘穿著要鮮艷。發型也不同,媳婦梳的是「盤龍髻」,額前有「劉海」,腦後有「燕尾」,頭頂上烏發蓬起,盤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將辮梳成雙辮或兩「抓髻」,合起成為一個大「疙瘩髻」。頭發抹頭油,沒有頭油的,用榆樹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塗粉,口可以塗口紅,可以染指甲等。頭部髻上插著金簪,腕上佩帶金(銀、玉)手鐲。
錫伯族老人的服飾又有不同,一般老年男子內穿對襟小白褂,外穿長袍(冬天為棉的),個別人還套馬褂,腳穿白襪、布鞋(春、夏、秋穿圓口黑布鞋,冬天穿氈棉黑布鞋,其鞋腰以春夏的稍高一些,錫伯語稱「扎布薩布」),扎褲腳,頭戴禮帽;婦女的裝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起變化。老年婦女多穿青、藍黑色旗袍,長及腳面,扎褲腳,穿白襪,春、夏、秋穿綉花黑布鞋(冬季為棉高腰的),冬天穿棉袍,戴棉帽,與漢族坤秋帽相似。 上年紀的婦女出門時,手裡還要拿個煙袋,串門時互相裝煙進禮。
辛亥革命後錫伯族服飾變化受漢、維吾爾等族影響較大。年輕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艷的連衣裙、裙子襯衫和翻領、高領短大衣、靴子等。男青年喜穿西服、運動服、夾克衫、皮鞋等,只有八九十歲的男女老人偶爾穿長袍馬褂、禮帽、坤秋帽、綉花鞋。 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每年農歷除夕前,家家都要殺豬宰羊,趕做各種年菜、年餅、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動手包餃子,正月初一五更餃子下鍋;初二要吃長壽面。做長壽面時先做好肉湯,然後將面另鍋煮熟,撈出過水,食用時加肉湯,象徵著送舊迎新。某些節日時間雖然與漢族相同,但過法卻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如「春節」、「端午節」、「元宵節」等,在過節形式上均與漢族有差別。
春節多走親串門、祭祖及娛樂活動。農歷三月間的以魚為祭供品的「魚清明」、農歷七月間以瓜果為祭供品的「瓜清明」、「孫扎拜義車孫扎」(端午節)和中秋節。歡度這些節日的方式,均以本民族的習俗方式進行祭奠、飲食和娛樂。民族化節日有「四一八」西遷節和正月十六「抹黑節」。
西遷節
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的西遷節,錫伯語叫杜因拜扎昆節。在16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東北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歷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裡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所以當前也有部分民族學者認為應該叫「西征節」更為准確。
西遷節這一天,錫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彈響「東布爾」,吹起「墨克調」,盡情地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貝勒恩」。姑娘們的「抖肩」,小夥子們的「鴨步」惟妙惟肖,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這種節慶活動集中展示了錫伯族燦爛悠久的文化傳統、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間信仰、民風民俗及各種工藝和歌舞藝術,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寶貴價值。
抹黑節
農歷的正月十六,是錫伯族的抹黑節。這一天,人們清早就起來,把昨晚准備好的抹黑布或氈片帶上,上街去相互往臉上抹黑,在這一天里,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相互往臉上抹黑。但見了老人一定要先請安,然後才能往臉上抹黑,但只能少抹一點,以示尊重。
錫伯族的抹黑節,有相當長的歷史。相傳,過去因為有一個年輕的媳婦,把烙糊了的發面餅餵了狗,而得罪了巡天神。因此,巡天神要懲罰一下不珍惜糧食的人。第二年,巡天神就施展法術,使錫伯族種的莊稼都變黑了。結果到了秋天收的全是黑籽。這下人們都慌了神,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後,全村人一起向巡天神請罪,並發誓寧願將自己的臉抹憂黑,也不叫麥子生病,莊稼結黑籽。巡天神被人們的誠心所感動,收回了法術。所以後來人們就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把自己的臉抹黑,來代替莊稼受懲罰。
正因為如此,人們在抹黑節這一天,都不怕別人把臉抹黑,因為他們都是在為自己的莊稼受懲罰。 早在清代,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地的錫伯族均形成了村鎮。西遷的錫伯族在察布查爾渠鑿通後,便基本形成了現8個牛錄(亦稱嘎善)的聚落形式。牛錄既是經濟單位,也是作戰單位。最初每個牛錄均圍以高大的圍牆,開東西南北四大門,有二三百戶不等。
每戶庭院大小不等,少者二三畝,多者四五畝。庭院多呈南北長方形,四周植有各種樹木。庭院都用矮牆圍成,分南北兩院,南院多種果蔬,北院修棚圈、種樹木及穀物等。住房多為人字形土坯斜頂房或木架結構斜頂房,多南北向。卧室均起火炕,多是南西北「三環炕」。西屋多由長輩住,東屋則為晚輩起居,中間多為隔成過道的廚房。錫伯族歷來崇尚多世同堂,分家須由父母操辦蓋房另立門戶。
錫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磚木、鋼筋水泥結構相結合的房屋發展。過去的那種從清代遺留下來的人字形大屋頂房,已被淘汰。個別村莊只是作為文物保留。這種房屋的造型是從滿族學來的,它的造價較高,用工、用料較多。當今的住房,逐漸趨向磚木結構與「來蘭皮」結構相結合的房屋。有許多房屋,鋼窗、鋼門取代了木窗、木門。個別農戶還蓋了樓房。
錫伯族的建築藝術主要體現在住宅和廟宇的建築上。錫伯族的住宅,「人」字形大屋頂房,寬敞大方,屋檐寬出半米左右,窗戶很大,有的一間房子就有四五個窗戶,窗戶格木形狀都很精緻,小而多曲、幾乎和雕刻的一樣,如果沒有精細的技藝是做不出來的。而且在門框、窗、屏風上都有精雕細刻的圖案。 這類歌曲的曲式結構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樂句的單樂段形式出現。主要是反映錫伯族喪葬、婚姻、勞動、游樂、禮節、信仰等方面的風俗。如喪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說親歌》、《哭嫁歌》、《勸嫁歌》;勞動方面有《四季歌》;游樂方面有《刁羊歌》;禮節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媽麽歌》等。在婚娶習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詞。
兒歌
此類歌曲曲調簡明,多是教育兒童努力學習、學唱字母、射箭口訣等內容。是本民族崇尚教育的優良傳統的體現。正是這種傳統才促使這個西遷時只有3000餘人的民族,雖然與其他民族雜居了漫長的200多年,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和傳統藝術。
敘事歌
敘事歌多是記述錫伯族1764年西遷來新疆的歷史事件的歌曲。這與錫伯族人所擔負的特殊歷史使命及由此構成的特定生活內容有極大關系。一般旋律極精練,比較完整的有五部:《喀什戈爾之歌》、《拉西賢圖》、《葉欽娜》、《海蘭格格》、和《三國之歌》。《喀什戈爾之歌》是記述了伊犁四營部分官兵於19世紀20年代奉命赴南疆平定英、俄唆使的張格爾之亂的歷史過程。《拉西賢圖》全詩近千行,生活氣息非常濃厚,口語化的特點增強了民間音樂的色彩。《葉欽娜》是一部古老的反映錫伯族漁獵生活的敘事歌。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詩歌的每一句都以「葉欽娜」一詞起頭,並以「頂針格」的修辭手法使上下節聯成一體。《海蘭格格》是一部對情人的追戀歌,也稱為悼戀歌。「格格」是舊時錫伯族對少女的美稱,也可作為丈夫對妻子的昵稱。「海蘭格格」意為「可惜的姐姐(或可惜的小姐)」。《三國歌》是根據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三國演義」編唱的,已流傳有百餘年歷史,是漢錫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現存錫伯族民間歌曲為數不多,但其調式卻十分復雜。四聲、五聲、六聲、七聲等不下二十餘種。其中不乏有罕見的特殊調式。
田野歌
也被稱為「街頭歌」,錫伯語稱「塔拉依舞春」。這是錫伯族最富特色的民間歌曲,而且又為廣大錫伯族群眾認為是本民族固有的民間歌曲。它詠唱的對象包羅萬象,從天、地到日、月,從人類到禽獸。這類歌曲無固定的歌詞,多在節假日親朋聚會或田間勞動時由男女即興編詞對唱。它的特點在其曲調發展手法、曲式結構和歌詞格律等諸方面。它幾乎全部是由兩個不對稱的樂句構成,下句後半部的下方嚴格五度(或四度)模仿;兩樂句終止均由其結音下方二度或三度上行級進至結音而終止,終止式的五度模仿尤其嚴格。 蝴蝶琴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也是幾年來開發出來的樂器。在西遷節的文藝表演中,我們看到了兩把外形一模一樣的蝴蝶形狀的琴,走近看才發現一把是拉弦樂器,一把是彈撥樂器,都是四根弦,都是蝴蝶的琴身,蝴蝶琴的顏色彷彿紅木傢具的顏色,古色古香。還有一位藝人手中握著一隻40厘米長左右的「蝴蝶」,這是一種打擊樂器,兩根鐵絲製成的蝴蝶裝飾觸角,木製的蝴蝶外形,裡面有四根並列的木棍,一排是20個鐵環,一排是6個羊髀骨,交替組成,演奏者手握蝴蝶木製外形,一邊有節奏的晃動即可。
東布爾
東布爾是錫伯族的彈撥樂器。一說源於哈薩克族的冬布拉,一般認為是在滿族的大三弦和哈薩克族的冬布拉的基礎上改革而成。琴柄和弦軸類似漢族三弦,共鳴箱和兩弦又近似哈薩克族的冬布拉。長約110厘米,以山羊腸作弦,無品位琴頭有兩個琴珍,兩條絲弦。演奏時,將琴抱於懷側,肘右手指彈撥。音色介於三弦和冬不拉之間,用於獨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綽倫
綽倫外形酷似葫蘆,因此也叫葫蘆琴。錫伯族先民用刀將葫蘆一劈為二,將豬膀胱套上去,兩根羊腸線作弦。到了現代,綽倫由最初研製的2根弦發展到今天的4根弦。琴弦的聲音彷彿馬頭琴的柔美,音色優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樂器。 錫伯族的傳統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包括射箭、摔跤、賽馬、角力、滑冰、等活動,此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棋類(卡塔)、嘎爾出克(髀石)游戲等。
打瓦爾
打瓦爾是錫伯族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它起源於錫伯族的狩獵時代,不僅可以鍛煉臂力、眼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人的集體觀念。打瓦,人多人少均可以。每人手中拿一方形厚木塊叫做「瓦」,分成人數相等的兩個組,打瓦之前先賭出立瓦組和打瓦組,輸者立瓦,贏者打瓦。具體方法是:雙方在規定好的距離線上,打瓦者用瓦將立瓦者的瓦打倒就算通過。打不著或是打不倒都算「燒死」。第一次打稱打頭面,打時打瓦者口中也要喊頭面,喊錯了或是不喊,都算「燒死」。「燒死」者,允許別人來救,救活後可以繼續打,救不活的,就要變成立瓦者,而原來的立瓦者就變成了打瓦者。頭面瓦打完了,再打二面、三面,一步比一步難度大。如果有一個人完不成,就全體「燒死」,由打瓦變成立瓦。
摔跤
摔跤是一種比賽力量和技巧的對抗性很強運動,是錫伯族群眾喜愛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每逢婚嫁、節日等吉慶日子都要舉行,對獲得勝利者給予獎勵。摔跤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國際式摔跤與中國式摔跤外,還有本民族的摔跤形式。古典式摔跤、摔跤手的年齡、體重要差不多,摔跤時也沒有固定的程序,只要一方的雙手、膝蓋或背脊一著地,就算輸了。一種是自由式摔跤,參加比賽的選手不分體重、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只要一跤把對手摔倒就算勝利。錫伯族還有一種摔跤形式,將摔跤手的雙腿用一條麻袋裝起來,麻袋口扎在腰間系緊,雙方只能用上肢的力量和技巧摔倒對方。還有一種馬上角力,也叫馬上摔跤。比賽時,騎手一手執轡,一手抓、拉、推、搡、扭對方,或則把轡壓在坐鞍上,馬鞭叼在嘴中,當兩馬相交之際,雙方交手較量都力圖把對方拉下馬來,拉下馬就算贏了。爭斗中兩騎往往左右盤旋,騎手扭在一起,拼力摔拉,鬥智斗勇,險象叢生,驚心動魄。

與少數民族裙子ai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潮流女裝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710
我夢見霞姐穿裙子了 瀏覽:11
裙子配大衣穿什麼鞋子 瀏覽:988
怎樣去牛仔褲上血漬 瀏覽:351
嬰兒衣怎樣挖袖 瀏覽:888
中山八路童裝批發市場拿貨 瀏覽:402
冬季穿裙子如何配襪子 瀏覽:967
真漂亮的小貓風格裙子 瀏覽:658
中袖男襯衫品牌及商品 瀏覽:383
義大利品牌環保包潮牌 瀏覽:5
睡衣鳴人怎麼獲得 瀏覽:889
圍巾雨傘英文怎麼說 瀏覽:162
炫舞格紋短褲搭配的女裝是什麼 瀏覽:884
女裝批發市場營業員 瀏覽:945
秋季校服小了怎麼辦 瀏覽:146
舞蹈表演裙子白色型號規格 瀏覽:912
石家莊外貿批發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533
童裝店和女裝店哪個市場大些 瀏覽:647
天貓中老年羽絨服價格是多少錢 瀏覽:592
女裝摩托甩塊是什麼 瀏覽: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