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京劇花旦和青衣有什麼區別
京劇花旦和青衣的區別:
花旦:是中國戲曲旦行中的一支,區別於正旦(北方劇種多稱「青衣」)、武旦和老旦。
扮演的多為天真爛漫、性格開朗的妙齡女子。《春草闖堂》中的春草。也有的是屬於潑辣,放盪的中、青年女性稱做潑辣旦。影視界所稱的「當家花旦」,指的也是善演這樣角色的演員,想來是從戲曲中借用的稱謂。
正旦:俗稱「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黑色褶子而得名。
中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按照傳統來說,青衣在旦行里占著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
(1)青衣裡面裙子擴展閱讀:
正旦:從服裝上看,青衣穿青褶子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個名稱也叫青衫,簡稱衫子。
在京戲里,像《紅鬃烈馬》的王寶釧,《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汾河灣》的柳迎春,《六月雪》的竇娥,《五龍詐》(即《井台會》)的李三娘,《二進宮》和《大保國》的李艷妃,《鍘美案》的秦香蓮,《宇宙鋒》的趙艷容等,都是屬於青衣范疇的角色。
在舊社會,婦女的行動很不自由,封建禮法要求婦女目不斜視,笑不露齒,甚至袖不露指,走路也不能快走,要穩重安詳,所以過去在舞台上表演婦女一般的正常姿態,不管坐著、站著,或走路都要求一隻手橫著,捂著胸口和肚子中間的一塊,一隻手耷拉在身子旁邊。
而且永遠要慢條斯理的,或坐,或走,經常要保持這樣一種姿態。所以觀眾給青衣起了個俗名叫抱肚子旦、這個諢名還是很形象的。
花旦:除某些性格內向的閨門旦,著長衫(戲里稱褶子、帔),多是著短衣,或裙子、襖,或褲子、襖。
著褲子、襖時,配以坎肩、「飯單」(即圍裙)、「四喜帶」(即自腰前方,下垂於兩腿中間的飾物)。《春草闖堂》中的春草、《拾玉鐲》中的孫玉姣,《游龍戲鳳》中的李鳳姐,著褲子、襖。且李鳳姐為正旦、閨門旦「兩門抱」(即兼演),孫玉姣則正旦不演。二是「四功」。
以念白、做功為主。念白,多用流暢的散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腳下靈巧為首要。唱功為輔,舞則必備。
如屬刺殺旦,撲跌功夫也不可少。其造型則重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的清秀美麗、靈敏乖巧。典型人物有《梵王宮》的耶律含嫣、《少華山》的殷碧蓮、《辛安驛》的周鳳英等。
參考資來源:網路-花旦
網路-正旦
『貳』 青衣包頭步驟有哪些
京劇中的旦行扮演著各種女性角色,包括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武旦和老旦等。其中,正旦俗稱「青衣」,因其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女,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念韻白,唱功繁重。如《三擊掌》中的王寶釧、《二進宮》中的李艷妃、《桑園會》中的羅敷女等。
花旦則大多扮演性格活潑開朗的青年女性,身著短衣裳如褂子、褲子、裙子、襖,有時也穿長衣裳,這些服飾綉著色彩艷麗的花樣。表演以做功、說白為主,說白主要是京白,韻白較少。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烏龍院》中的閻惜姣等。
京劇中的青衣與花旦劃分主要依據劇中人物的年齡和演出風格及流派。梅派(梅蘭芳)飾演的角色以青衣為主,代表劇目有《貴妃醉酒》、《鳳還巢》、《生死恨》、《天女散花》等;尚派(尚小雲)亦演青衣,但風格不同。
青衣和花旦的包頭步驟包括:先勒頭,用布帶子把頭勒緊,把眼睛吊起來,以便塑造角色的型。貼片子,這里所說的片子是由榆樹皮刮下來的膠與頭發混合製作而成,通常要貼7片,從中間向兩側數,第三片都要壓住眉毛。戴大柳戴辮子,俗稱線簾子,戴假發殼子,起到固定、干凈和美化的作用。戴頭面,這是第一步戴泡子,要直接插在片子上。戴泡條子,戴耳娃子,戴大頂花,戴簾(頭上、兩側部位),戴纂圍和腰箍,戴後兜(流蘇樣),戴耳邊花(鬢花)。最後擺個POSE,好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