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日本士兵為什麼都用一塊白布來遮羞
我們看過很多影視作品,其中關於二戰的,都會有那麼一段,那就是日本兵的穿著,無論是相撲手,還是日本的武士,或者在戰場上抓住的俘虜,當他們脫下褲子,看到的不是內褲,而是一塊白布。難道他們都沒有內褲嗎?
日本兵的內褲都是這種,而且白布的形狀還各不相同,有的是四方的,有的是三角的,有的簡直乍一看像現在的丁字褲。這個如果仔細觀察的人肯定會發現,日本士兵身上都有。其實,這個白布片有個名詞,叫做犢鼻禈,最早是源自我國,這個犢鼻禈其實也就是古代的內褲,在最開始,漢族的服飾裡面是沒有內褲的。而都是穿長筒的大禮服,這樣穿起來很是不方便,而且費布料。
而犢鼻禈的誕生就是改進,在漢武帝時期,著名的才子司馬相如,在晚年很是貧苦,要當街做生意。而司馬相如主要賣酒洗碗,如果穿著長衫很是不方便,而且長衫也很貴,於是其突發奇想,拿了塊布,包在下半身,遮住關鍵部位,又利於幹活,在夏天還解暑,因此,一時之間風靡全國。
主要是日本大化改新,全面學習大唐,連穿著也細致的學習,這個犢鼻禈自然也就被學了去。而不同的是,後來的中國人發明了內褲,而日本人卻一直很是墨守成規的堅持使用犢鼻禈,還改了名字叫兜襠布,其實用處就是內褲了。而且只能是日本男子使用,在和平時期是內褲,但是一旦戰爭失敗可以拿來做白旗投降。在日本人剖腹的時候,還能拿來沾血,擦拭刀……可以說用處很多。
真的是很奇葩的民族。
❷ 日本人為什麼要穿尿片一樣的內褲呢
日本人穿的像尿片一樣的內褲被稱為兜襠布。他們穿兜襠布的原因是這類內褲腰部束得較緊,布料昂貴且吸汗,能保持乾燥,防止皮膚疾病。兜襠布分為六尺禈和越中禈,六尺禈較長,有助於遮羞,主要穿著者包括日本勞動者和相撲手,而在二戰中主要是日本士兵。兜襠布被日本武士視為民族精神象徵,上戰場時會穿著,戰場上還可以用作投降的信號。實際上,兜襠布的穿著方式最早起源於中國,後來在中國逐漸消失,而日本則保留了下來。據《史記》記載,這種服飾稱為犢鼻禈或伏卜做禈,第一個穿這種服飾的名人是司馬相如。當時,卓文君在街邊賣酒,司馬相如穿著兜襠布在門口洗碗,可見最初這種三角內褲是外穿的,方便工人、農民等勞動者工作,且不易弄臟。
(2)為什麼作訓服褲子襠有塊三角布擴展閱讀:
1. 軍人標志:軍史中有種說法,判斷一個俘虜究竟是不是日本人,就扒下他的褲子,如果是兜襠布,就是日本人無疑,因為日本陸軍的軍服標志之一就是軍人兜襠布。
2. 成年禮:在日本,少年未成年之前一般不穿兜襠布,男子20歲時用兜襠布將象徵男性的標志緊緊兜起,系於臀部,作為成年禮的一種。
3. 急救:在當代日本,兜襠布的實際用途很少,因為只在節日禮儀和游泳時穿。禮儀上的兜襠布被賦予文化意義,而游泳時的兜襠布則有實際作用,在溺水時,它可以被緊緊拉住並拖上水面。
4. 投降:這是軍事作用。由於兜襠布通常是白色,在投降時如果找不到白布,解下身上的兜襠布,展開後支於頭頂,就是一個很好的降旗。
參考資料:兜襠布—網路
❸ 部隊作訓服褲襠中間都有一個三角塊嗎一塊三角形的布料干什麼用的呢 為啥這么做呢
關節部位(膝蓋、肘部)、胯部等訓練時經常磨損的部位都有加厚布料,是為了讓作訓服更耐穿。
❹ 日本人為什麼要穿尿片一樣的內褲呢
日本人穿的像尿片一樣的內褲叫兜襠布。
日本人之所以穿兜襠布,是因為這類腰部會束的更緊一些,而且布料很貴,更加吸汗,不僅能保持乾燥,還能防止生瘡。
兜襠布被分為了六尺禈和越中禈,六尺禈略長一點,方便遮羞,穿著者主要為日本勞動者和日本相撲手,而在二戰中的主要穿著對象就是日本兵了。兜襠布被日本武士賦予了民族精神,他們上戰場的時候都要穿著這個,而戰場上的兜襠布,不僅可以遮羞,還有另一大用處,就是用來投降。
其實兜襠布這種穿著方式最先起源於中國,後來在中國逐漸消失,在日本卻被保存了下來。據《史記》中記載,這種東西叫犢鼻禈也叫做禈,第一個穿這種禈的名人叫司馬相如。那個時候卓文君在街邊賣酒,司馬相如就是穿著禈在門口洗碗,可見這種三角內褲最早是外穿的,工人、農民或是工人,穿成這樣幹活很方便,也不會弄臟。
(4)為什麼作訓服褲子襠有塊三角布擴展閱讀:
日本兜襠布的用途
1、軍人標志:軍史中有種說法,判斷一個俘虜究竟是不是日本人,就扒下他的褲子,如果是兜襠布,就是日本人無疑,因為日本陸軍的軍服標配之一,就是軍人褌。
2、成年禮:褌在日本雖然很普遍,但在日本少年未成年之前,一般是不穿褌的,男子20歲時用褌把象徵男性的標志緊緊兜起來,系於臀部,作為成年禮的一種。
3、急救:褌在當代的日本,實際用途很少,因為只在節日禮儀和游泳時穿,禮儀上的褌被賦予文化意義,而游泳的褌就有實際作用了,在溺水時,它可以很結實地被人從後面拉住,拖上水面。
4、投降:這個是軍事作用。由於自身白色,在投降時如果找不到白布,解下身上的褌,展開支於頭頂,就是一個很好的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