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比丘法師帽子

比丘法師帽子

發布時間:2021-07-01 04:41:54

1. 佛家說的「沙彌」/「比丘」有何區別

沙彌是指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時出家的男子,而比丘則指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稱作比丘(俗稱和尚)

所謂沙彌,俗稱「小和尚」,原語可能出自龜茲語的 samane 或 sammir,或於闐語的 ssamana。意譯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團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時出家的男子。

在佛教僧團中,首位沙彌為羅侯羅。人若想成沙彌,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彌。人若過了七十歲,便不準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彌戒,做沙彌,而不能正式成為比丘。

比丘: 巴利文:Bhikkhu,梵文: Bhik u,又作比呼。意譯乞士(乞食)、董士、破煩惱(破惡)、除饉、凈命。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稱作比丘(俗稱和尚)。比丘需守二五六條戒律。然而和尚一詞在佛教中實際不是每個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可以稱呼的。經雲:和尚如父,阿奢黎為母。和尚翻譯成親教師,一般只有寺院的住持才能叫和尚。相對應的女子稱為比丘尼。沙彌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學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1)比丘法師帽子擴展閱讀

沙彌(尼)十戒即: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4.不妄語;5.不飲酒;6.不著花鬘好香塗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觀聽;8.不坐卧高廣大床;9.不非時食;10.不捉持金銀寶物。

前九戒與八關齋戒相同,唯第十戒,乃因佛陀深知金銀貨幣易增長貪心,易與人爭利,最後成為財富的奴隸,終為錢財所束縛。這是為了破除貪心而制定的戒條。

參考資料:網路-比丘 網路-沙彌

2. 比丘跟比丘尼分別是什麼兩者間有什麼關系

比丘是指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指滿二十歲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比丘與比丘尼都是屬於佛教用語中梵語的音譯詞,比丘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漢羌虜各有名字」。比丘是出家修行人的稱謂。在漢傳佛教里,常稱比丘為沙門或僧人。沙門也是在古印度就有,其它各教派,凡出家者皆稱沙門,意為「止息一切惡行」。但是,唯有佛教傳入中國,故沙門便成為佛教出家的專用名詞。

本指婆羅門教達到人生第四階段的遍歷修行者,在古印度時此名稱就已經存在。佛教興起盛行後,比丘則用來指稱托缽的修行者,意譯則為乞士。除了乞士外,另還有怖魔、破惡等義。

(2)比丘法師帽子擴展閱讀:

佛陀出家後,其父凈飯王多方勸阻無效,於是派五位親信與佛陀一起苦修。佛陀離開他們獨自悟道,他們在鹿野苑繼續苦修。佛陀悟道後,在鹿野苑向五人第一次說法,其聽法後出家遂成比丘。

這五位最早為佛陀所勸度的比丘,即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即「五比丘」。「比丘」加個「大」字,含二義。一者方便說為萬二千比丘,根機深厚,影響力大,地位尊貴;二者從根本來講,這些比丘都是回小向大,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

3. 法師對幾種人不能傳法

對哪幾種人不能傳法呢?1、不敬:對不恭敬的人,不能說法。世間人學習文化知識,尚且要懂得尊師重道,出世間佛法更需要恭敬才能獲得。2、無病而覆頭:除非是有病而特殊開許,沒有病的話,以披單等蓋著頭的人面前,不能傳講佛法。3、持傘:天氣炎熱或者下雨時,撐著傘聽課也不行。當然,如果上師特殊開許倒可以,否則,不管太陽再強、雨再大,也最好不要持傘。以前上師如意寶講經,大家在草地上聽課時,有時上師開許持傘,有時不開許,故意讓弟子苦行。記得以前在五台山東台頂,上師如意寶講《文殊大圓滿》,有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當時上師不開許打傘,說:「現在是夏天,小麻雀在外面都不會凍死,你們最好不要打傘,也不要用披單蒙頭。這樣聽法,象徵著對佛法的恭敬!」於是大家全身淋透,一直在那裡聽。現在人可不是這樣,上師講法的時候,若下大雨卻不讓打傘,肯定抱怨連天,覺得上師太不慈悲,孰不知這是對佛法的恭敬。4、持杖:拄著拐杖。5、持兵器:手拿兵器。都是不恭敬的行為。6、纏頭:纏著頭的人面前,也不能講法。《入行論》雲:「無病而覆頭,纏頭或撐傘,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說法。」這個偈頌跟《毗奈耶經》的教言基本上相同。所以,聽法一定要規規矩矩、如理如法,否則過失非常大,甚至會成為墮入旁生之因。以前也講過,這樣來世會轉生為鸚鵡[1]。漢傳佛教的《梁皇寶懺》中也說:「聞說法語,心不飡采,後生長耳驢中。」意思是說,聽到了正確的道理,心裡不以為然,嗤之以鼻,不想依法修正自己,這種人將來要去做習性倔強的長耳驢。又雲:「聞說法語,於中兩舌,亂人聽受,後墮耽耳狗中。」聽受佛法時心不專注,甚至在下邊說三道四、交頭接耳,一會兒發信息,一會兒吃瓜子,一會兒偷偷地聊天:「哎,最近身體怎麼樣?來來來,我們開個『小會』,那邊講什麼不要緊!」——我們學院是正規佛教道場,一般沒有不如法的現象,而外面人在聽法的過程中,通常會有很過分的行為。如此擾亂他人聽法,將來會墮為耽耳狗[2]。《賽美經》中還記載,佛陀在世時,有個人假裝聽了三年的法,表面上一直規規矩矩,可是心不誠,始終懷有殺生、偷盜等惡念,最後墮入地獄,感受寒熱等苦。其實聞法對每個人來講,是希望自他得到利益,並不是想依此墮三惡道,故而務必要如理如法。以前講《三戒論》時也講過,對具不如法行為的二十六種人,譬如穿鞋的、戴帽子的、持傘的、持武器的,比丘不得說法,否則犯惡作罪[3]。可是,現在有些人真的不懂,個別法師講課時,自己戴個小小的帽子,下面每個人也戴一個帽子。假如法師是位比丘,那麼有多少個人,就產生多少個惡作罪,這非常不值得。還有些地方的人穿著鞋聽課,也是需要遮止的。這並不是藏傳佛教標新立異,而是《毗奈耶經》的觀點。可惜很多寺院的法師,沒有正規地聞思過,對這些道理不一定懂。所以,現在有這么好的因緣,希望法師也好、居士也好,一定要好好學習。有時候看一些信眾的行為,就能推知他有沒有聽聞過佛法,如果行為很有規矩、修行很有次第,此人肯定以前聞過佛法。而有些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從來沒有聽過法。所以,聞法時調整威儀非常重要,不要依靠佛法來造惡業。[1]《極樂願文大疏》雲:「尤其是在聽法時,如果沒有聚精會神、洗耳恭聽,那麼必將猶如在覆口的容器上注水一樣,任何法義也無法銘記於心。如果在此時說綺語,則成為自他聞法的障礙,經中說此為舍法罪業,將轉生為鸚鵡。」[2]耽耳狗:聽到一點動靜,就不分青紅皂白地狂吠亂叫,攪擾四鄰不安。」

4. 怎麼連系比丘法師

直接到比丘所在的寺廟去拜訪

5. 比丘頭 什麼意思

一隻大蟲——出家盜用僧物,比丘頭蟲身報

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侯,有一次,舍衛城外的糞池裡出現一隻奇形怪狀的大蟲,它的頭是比丘頭,身體卻是一條大蟲,身上還長滿了細細長長的小蟲,不停地在它身上蠕動,吸食它的血,吃它的肉,再加上一直浸泡在臭氣熏天的糞池中,這只大蟲痛苦得不斷哀號。

這時,世尊以智能觀察得知:這只大蟲授記的時間到了,可藉此教化舍衛城人民的因緣也成熟了。於是佛陀以加持力,使糞池的臭味彌漫到整座的舍衛城。城內的人覺得奇怪,怎麼會這么臭?因而跑出城外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這才發現臭味來自城外的糞池,於是,所有的人全集中到糞池四周,看到那隻比丘頭、大蟲身的動物。

「它前世究竟是造了什麼業,才會這樣?」人們不禁好奇地想,並在內心產生不同的感受,有些覺得稀有,有些覺得討厭,有些覺得可憐。

就在此時,釋迦牟尼佛知道是教化舍衛城人民的時候,就率領比丘們從城外緩緩走去,城民也看到佛陀與眾比丘從遠遠的地方走來。世尊來到糞池邊,知道各種不同根機的人都集中在此,心想:「為了讓更多人相信因果,我應該與這只受苦的大蟲對話,讓它親口說一些感受,給大家聽。」因此,世尊就對這只大蟲作了一個加持,使它進入一種能回憶前世,又能說人話的禪定。

「賢首,你是三藏法師嗎?」佛陀慈祥地問它。

「世尊啊,我是三藏法師。」它回答。

「身口意所造的惡業會不會成熟?有沒有報應?」

「身口意所造的惡業,確確實實會成熟,一定有報應。」

「那報應是怎樣的感受?是安樂還是痛苦?」

「世尊,惡業感召的痛苦,讓我無法忍受。」

「你以前是依止哪位惡知識才會變成這樣的呢?」

「不是因為惡知識的關系,而是沒有調好自己的心。」

大家聽了心裡都覺得疑惑,這三藏法師是誰啊?到底造了什麼惡業啊?想請問世尊,但又敬畏世尊的威嚴,於是找阿難尊者代為請問。

阿難問:「世尊,這只大蟲能回憶前世又能說人話,它到底是誰轉生的呢?」

世尊回答:「它是往昔造了惡業的三藏法師轉生的。」

阿難續問:「世尊,請問這三藏法師究竟是誰?它前世造了什麼惡業才會變成這樣一隻大蟲?」

世尊告訴阿難:「在久遠劫前,普勝如來出世時,有位大施主於佛法生大信心,後來出家,精進修學,精通三藏,人人都稱他為三藏法師。他經常在得到人們的供養後,又轉供養其它僧眾。有一年,僧團准備在洛日山結夏安居三個月,聚集了七萬七千位僧人。由於安居時需要一位安居執事員,統理安居事務,他們覺得三藏法師是最理想的人選,就徵求他本人的意見,三藏法師也答應會盡力而為。

於是,七萬七千位僧人就在洛日山安居,三藏法師也將僧眾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有天,他覺得應該下山為僧眾化緣,讓僧眾過得更好一些,因此便著衣持缽下山。

那時,城邊有五百名商主剛從大海取寶回來,正在卸貨。他們看見洛日山上僧眾聚集的情景,生起很大的信心,一邊卸貨,還一邊往洛日山看。當他們看見三藏法師前來,知道他的目的後,這五百名商主都很發心,說:『我們剛從大海取寶回來,供養七萬七千人三個月的生活沒問題,您就不必再到各處化緣了。』

於是商主給了三藏法師很多金銀財寶,還說:『若是不夠,請盡管來拿,等安居圓滿,我們還會供養每位僧人一套僧服。』

可是,三藏法師在回去的路上,突然起了貪念,於是就把這些財寶全藏起來,據為己有。此後,僧眾生活越來越困難,經常吃不飽。很多人找三藏法師想辦法,但他推辭:『我只有這個能力,不然你們自己找施主化緣吧。』僧團只好派出幾位僧人下山化緣。

僧人們剛下山,也是遇到那五百位商人,便上前向他們化緣。商主們覺得奇怪,告訴他們說:『我們早就將財物交給三藏法師了,還告訴他如果不夠時,盡管再來拿。為什麼你們還出來化緣呢?』

這幾位出家人說:『我們不知道這件事,但僧眾的生活現在確實是非常困難。』聽了這話,商主們都有點不高興,便上山去質問三藏法師。

『是僧團不讓我作執事了,所以,我才沒辦法……』三藏法師急忙掩飾。

『誰不讓你作執事呢?當初說盡力而為的是你,現在獨吞施主供養的,也是你。你害大家生活不下去,才讓我們不得不出外化緣。』幾位僧人反駁他。

他聽了很生氣,破口大罵:『你們這樣當眾羞辱我,希望你們以後變成吃糞的大蟲,永遠住在糞池過生活!』僧人見他已經造下惡口罵人的惡業,就不再說下去,擔心他會造作更大的口業。

後來,他有點醒悟,就到僧眾前發露懺悔,僧眾對他說:『我們可以原諒你,但因果報應是避免不了的。』

當時,普勝如來教下的三藏法師,就是現在這只正在糞池中受苦的大蟲。它從普勝如來到我的教法這么長的時間,生生世世都變成大蟲受報。」

比丘們又請問世尊:「世尊,那這只大蟲什麼時候才能解脫呢?」

世尊告訴他們:「在賢劫五百位佛出世後,它才能解脫。五百佛出世以後,有一位作明如來出世,它才能轉為人身,出家修行。之後,又因業力現前,造了一個無間罪,墮入地獄受苦幾十萬年,受盡後,才能再轉為人身,在作明如來的教法下出家,摧毀三界煩惱,獲證阿羅漢果位。」

當時,舍衛城的人民聽了世尊詳細講述這只大蟲因果報應的故事後,都對三界輪回生起了厭離心,深深覺得因果報應確實不虛。

世尊觀知他們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就傳授他們相應的法。其中有些人證得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有些人獲得金輪王位;有些人得到梵天位及帝釋天位,有些得緣覺、辟支佛位;有些人則是種下無上菩提的種子;其它多數人也真實生起信心而皈依了佛門。說法圓滿後,佛陀率領僧眾返回經堂。

6. 和尚的帽子學名叫什麼

可以叫做僧帽,又稱頭袖、頭巾、禪巾、菩薩巾。
下面一段文字有詳細的介紹:
僧伽帽即僧帽。 宋 蘇軾 《成伯家宴戲作》詩:「道士令嚴難繼和,僧伽帽小卻空回。」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楔子:「不念《法華經》,不禮《梁皇懺》,颩了僧伽帽,袒下我這偏衫。」
指比丘所用之帽子。又稱頭袖、頭巾、禪巾、菩薩巾。根據《四分律》卷四十記載,佛陀聽許比丘天寒頭部寒冷頭痛時,以毳或劫貝作裹頭。除此之外,禁止比丘裹頭。《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中說:「不得著帽為佛作禮。」又說,入室禮師之際,應當脫帽等禮節。
相傳我國於南朝蕭齊時代,寶志始冠布帽,後世遂稱志公帽,而廣用於禪林。據《景德傳燈錄》卷十七頭巾」條下記載,頭巾全長五尺三寸,前面長二尺八寸,背後長二尺五寸。
在日本佛教界,自古就使用頭巾,相傳桓武天皇曾贈縹帽給台密的最澄大師,故冠帽之習始自天台,其後廣行於真言、凈土諸宗之間。
這里參考網路知道,以前只知道有僧帽這個叫法...

7. 比丘是什麼人

比丘, 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梵bhiksu。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一般意譯為「乞士」,俗稱「比丘師父」。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8. 有哪位菩薩或法師戴帽子,穿袈裟,拿禪杖嗎

有啊!就只有一位菩薩這樣,那就是「地藏菩薩」,這叫「顯現比丘相」,很多人不認識,以為是唐僧呢!

9. 佛教中的禪師,大師,法師,上人有什麼區別

這些都是對僧人的敬稱或尊稱,但是適用的對象略有不同。

禪師以禪定為主,修行和解說禪定法門,凡是禪門的比丘,只要略具名氣均可被稱為禪師。

法師以講經說法為主,法師一詞,並不是佛教比丘的專用稱謂。道教受了佛教的影響,也稱善於符籙的道士為法師;於晚近成立的理教,也受佛教的影響,把他們的教士稱為法師。現在一般只要知見端正、受過大戒、規矩本份、懂得一些佛法教理的出家人,也都被尊稱為法師

大師泛指攝受眾生事業廣大的一些大和尚。上人指的是持戒嚴謹,修行精進的上座比丘,是對這一類比丘僧的尊稱。

上人是指,與一般人相較,更為出眾而傑出的人,民間多用在對僧人的敬稱。

「禪師」、「大師」、「法師」、「上人」等稱呼的具體介紹如下

禪師

本來是指修禪的比丘,所以,三德指歸卷一說:『修心靜慮曰禪師』。但在中國,有兩種用法。

一是君王對於比丘的褒賞,比如陳宣帝大建元年,尊崇南嶽慧思和尚為大禪師;又如唐中宗神龍二年,賜神秀和尚以大通禪師之號。另一是後來的禪僧對於前輩稱為禪師。到了後來,凡是禪門的比丘,只要略具名氣,均被稱為禪師。

(9)比丘法師帽子擴展閱讀:

在家居士正確稱呼出家人的方法:

一般我們稱呼出家師父,都以「某甲法師」或「某乙師父」或「乙師父」等來尊稱。至於「某甲師」、「某乙師」的稱法,乃是出家師長對「晚輩」出家人,或同樣是出家人對「很熟的平輩」出家道友這樣稱呼。

一般居士,無論多少歲數,或與師父在俗的關系是什麼,都是不宜對任何出家人,稱「某甲師」、「某乙師」的。甚至晚輩出家人,對於資歷較長的出家人,也是不能這般稱呼的,這樣很失禮。

其次,若在家人對出家師父,或初出家者對臘長之出家師父,皆應以「弟子」自稱。凡於文末,署名之後,宜再署以「頂禮」二字,而非用於平輩的「合十」或「作禮」等。

不論男女長幼、德行高低,只要是出家人,乃至剛剛落發剃染的沙彌,既現清凈僧相,都理當受到身為三寶弟子的在家居士的尊重,都可稱為「師父」。

「師父」二字,與「弟子」之稱剛好相對,意思是如師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師,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對出家人最為親切的德稱。

對一寺長老,大德高僧,為示尊重,往往略去法名,直稱「師父」、「法師」;而對一般出家人,為易區別,可加法名,稱「某某師父」、「某某法師」。

直接在法名後加一「師」字的稱呼法,一般用於出家人中長輩對晚輩,或平輩道友之間的稱呼;故不宜用做在家居士對出家人的稱呼。

10. 和尚單手作禮稱什麼

單掌(有人稱單手立掌),在佛經記載中是沒這個禮節的。但是在中國卻也這樣的禮法,所謂單掌禮,應出自少林禪宗,是「佛教禮法與少林拳禮的結合「,「單掌禮是在手持器械時使用,一般是根據個人的習慣,一手持器械,另一手做單掌禮。」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本來也是延續了印度佛教雙掌合十的禮法,這單掌施禮的現象只是在漢傳佛教中出現,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分為下面兩個因素。

一、一隻手不方便

在寺廟里除了讀經念佛的僧人以外,還有一類僧人被稱為武僧,武僧的職責就是保護寺廟和僧人的安全,但是武僧並不是尋常練武,而是把練武作為禪修的一種方法,歸根結底在武僧的眼裡,練武就是修禪,另外看見有的僧人手上還會有念珠等等物品。

所以武僧手上有武器或者僧人手上有念珠等等物品的時候,是不方便雙手合十的,因此這個時候僧人選擇單掌施禮。

二、為了紀念慧可大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六祖惠能的偈語,慧可大師的輩分比惠能高得多。慧能大師是漢傳佛教禪宗二祖,就是傳說中達摩大師的親傳弟子。

相傳當年慧可大師為了表示求佛問道的決心,就自己把自己左手給砍了奉獻給達摩大師,達摩大師被感動,就收做了弟子,慧可大師一直單臂傳法,最後成了禪宗二祖。

(10)比丘法師帽子擴展閱讀:

慧可禪師的史料:

禪宗二祖慧可的事跡在佛教典籍《曹溪寶林傳》、《續高僧傳》和《景德傳燈錄》 中均有記載。

慧可在鄴都(今河北臨漳鄴鎮)既受異派學者的迫害,其後即流離於鄴衛之間,所以到了晚年,並沒有多少隨從的弟子。但三論宗的學者慧布(518—587)北游鄴都時,曾慕慧可而前去叩問禪法,得到印證。

北齊天保初年(550)著名禪學者向居士致書慧可請教,並以詩文問答,受到了慧可的許多啟示。

在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進行滅佛運動,慧可和同學曇林曾努力保護經典和佛像。後來他又南行隱居於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縣),在這山裡傳法與三祖僧璨。周武滅佛停止後,他又回到鄴都。隋開皇十三年(593)入寂。

談到慧可的禪法,就令人想到他的「斷臂求法」的傳說。智炬《寶林傳》卷八載唐法琳所撰《慧可碑》文,記載慧可向達摩求法時,達摩對他說:求法的人,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於是慧可乃立雪數宵,斷臂表示他的決心。

這樣才從達摩獲得了安心的法門。因此「雪中斷臂」就成為禪宗一個有名故事而廣泛流傳。但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六《慧可傳》只說慧可「遭賊斫臂,以法御心,不覺痛苦」,未提到求法事,因而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值得研究。

但後來有關禪學的史籍,如凈覺《楞伽師資記》、杜朏《傳法寶記》、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三、契嵩《傳法正宗記》卷六等,多承襲法琳說而否定道宣之說,從而慧可這段「雪中斷臂求法」的故事,仍為一般禪家所傳誦。

與比丘法師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仿男裝潮牌衣服批發市場 瀏覽:293
西裝褲子為什麼有里子 瀏覽:1
天刀移花校服t1 瀏覽:702
如何織老年人的衣 瀏覽:194
睡衣這么厚怎麼睡覺 瀏覽:522
女士戴帽子妮子外套大衣 瀏覽:684
上海有可以買童裝的地方在哪裡 瀏覽:456
邯鄲日系校服定做廠商 瀏覽:35
大東門韓國女裝 瀏覽:937
吳磊扮女裝是在哪個節目 瀏覽:83
男裝潮牌九型門橙色 瀏覽:773
男孩子扯女孩子的褲子視頻 瀏覽:559
白馬有童裝商場在哪 瀏覽:359
自貢男裝哪裡最好 瀏覽:998
黑色針織開衫配什麼褲子 瀏覽:114
范冰冰穿什麼牌子的文胸 瀏覽:358
粗高跟皮鞋配什麼褲子 瀏覽:398
男童格子褲子配什麼上衣好看圖片 瀏覽:735
賣女裝的優勢和 瀏覽:842
長方形線圍巾搭配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