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頭痛如裹如帶帽子的六經辨證

頭痛如裹如帶帽子的六經辨證

發布時間:2021-07-05 19:56:12

1. 六經辨證的方法是什麼

六經辨證是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創立的外感熱性病的辨證施治體系,在中醫發展史上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關於六經的實質,歷代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但總體認為與人體的經絡有關聯。經絡臟腑是人體不可分割的整體,故某一經的病變,很可能影響到另一經,所以六經病有相互傳變的證候。一般說來,六經傳變,陽病大多從太陽開始,然後傳入陽明、少陽,如正氣不足,亦可傳及三陰;陰證大多從太陰開始,然後傳入少陰、厥陰,但亦有邪氣直中三陰的。總之,病邪傳變,大多自表而里,由實而虛;然在正復邪衰的情況下,亦可由里達表,由虛轉實。前者是病邪進展的傳變,後者是病情向愈的轉歸,所以有這樣的演變,是與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有密切關系的,凡病邪的輕重、體質的強弱,以及治療的恰當與否,都是決定疾病傳變的主要因素。如病人體質衰弱,或醫治不當,雖陽證亦可轉入三陰;反之,如病護理較好,醫治適宜,雖陰證亦可轉出三陽。所以,疾病的傳變雖然沒有固定的形式,但是也總不離乎六經的證候范圍,因而只要分清六經脈證的界限,也就能識別六經病證的傳變證候。

一、太陽病證

太陽為人身的藩籬,主肌表,外邪侵襲,大多從太陽而入,正氣奮起抗邪,於是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太陽病。

太陽病的主脈主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這是太陽病的基本脈證。凡具有如此脈證,在外感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但見此脈此證,即可辨為太陽病。

太陽病的病機是因外邪侵襲於肌表,正氣抗邪於外,故脈亦應之為浮。足太陽經脈從頭走足,行於身體的背部;太陽經脈受邪,失其柔和,故頭項強痛。惡寒,亦包括惡風在內,是外邪侵襲,衛陽被郁的緣故。

太陽病又有經證和腑證的區別。

(一)太陽病經證由於病人感受病邪的不同和體質的差異,同是太陽病經證,又有中風與傷寒的區別。

1.太陽中風證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頭痛,脈浮緩,自汗出,有時可見鼻鳴干嘔。

太陽中風為外傷風邪之意,與卒然昏倒的中風不同。太陽中風的主要病機,是由於營衛失調所致。

證候分析:太陽主表,統攝營衛。衛為陽,功主衛外;營為陰,有營養的作用。陽在外為陰之使,陰在內為陽之守。今風邪外襲,衛受病則衛陽浮盛於外而發熱,所謂「陽浮者熱自發」。正由於衛陽浮盛於外,失其固外開闔的作用,因而營陰不能內守而汗自出,汗出則營弱,所謂「陰弱者汗自出」。由於汗出肌腠疏鬆,營陰不足,故脈浮緩。汗出肌疏,故惡風。鼻鳴干嘔,則是風邪壅滯而影響及於肺胃使然。由於此證汗出肌腠疏鬆,所以又有表虛證之稱,這是對太陽傷寒證的表實而言的,並不是絕對的虛證。

2.太陽傷寒證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頭項強痛,體痛,無汗而喘,脈浮緊。

此為寒邪襲表,衛陽被束,營陰郁滯所致的證候。

證候分析:邪壅於表,故惡寒,衛氣與邪抗爭,故發熱。起初有未發熱者,乃是寒邪初襲,衛陽被遏,暫時還未與邪相爭的現象。衛陽被遏,勢必與邪相爭,即會出現發熱。因此,傷寒臨床所見,多為惡寒發熱同時並見。衛陽既遏,營陰亦受邪滯,筋骨失於濡煦,故身體骨節痛。腠理閉塞,所以無汗。正氣欲向於外而寒邪束於表,所以脈見浮緊。肺主呼吸而外主皮毛,邪束於外,肌腠失宣,必然影響及肺,由是肺氣不利,則呼吸喘促。因其無汗,故又稱為表實證。

(二)太陽病腑證

1.蓄水證

臨床表現:太陽病發汗以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小便不利,微熱,消渴,或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脈浮。

證候分析:足太陽經脈連屬膀胱腑,太陽病過汗後,水蓄膀胱,主要表現為小便不利。胃中干、口渴都是過汗所致。

2.蓄血證

臨床表現: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結者。

證候分析:太陽病未解,血蓄膀胱,故少腹急結;上擾心神,故其人如狂。

二、陽明病證

陽明病是因太陽病未愈,病邪逐漸亢盛入里所致。見於外感病過程中,陽氣亢旺,邪從熱化最盛的極期階段。按其性質來說,屬於里實熱證。

陽明病也有經證和腑證之分。

(一)陽明病經證

臨床表現:身大熱,大汗出,大渴引飲,面赤心煩,舌苔燥黃,脈洪大。

此為邪熱彌漫全身,充斥陽明之經,而腸道尚無燥屎內結的證候。

證候分析:邪入陽明,燥熱亢盛,充斥陽明經脈,故周身大熱。陽明之脈榮於面,熱勢上騰,故面赤。熱迫津液外泄,故大汗出。汗出而津不能繼,故大渴引飲。陽明熱盛,蒸灼於心神,故心煩。熱甚津傷,所以舌苔燥黃。熱甚陽亢,陽明為氣血俱多之經,熱迫其經,故脈來洪大。

(二)陽明病腑證

臨床表現: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臍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秘結,或腹中轉矢氣,甚者譫語、狂亂、不得眠,舌苔多厚黃乾燥,邊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脈沉遲而實,或滑數等。

此為邪熱傳里與腸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內結的證候。

證候分析:本證較經證為重,足陽明經內連大腸,陽明經熱盛不解,熱入陽明腑則出現本證。陽明經證,大熱汗多,或誤用發汗使津液外泄,於是腸中乾燥,里熱更甚,而致燥屎阻結,則成腑證。陽明的經氣旺於日晡時,而四肢稟氣於陽明,大腸腑中實熱,彌漫於經,故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熱與糟粕充斥腸道,結而不通,則臍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秘結。燥屎內結,結而不通,氣從下出,則腹中矢氣頻轉。邪熱熾盛上蒸而熏灼心宮,則出現譫語、狂亂、不得眠等症。熱內結而津液被劫,故苔黃乾燥、起芒刺或焦黑燥裂。燥熱內結於腸,腸道壅滯而邪熱又迫急,故脈沉遲而實,或滑數。

三、少陽病證

臨床表現: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苔白或薄黃,脈弦等。

少陽病從其病位上來看,是已離太陽之表,而未入陽明之里,正是在表裡之間,因而在其病變的機轉上,既不屬於表證,也不屬於里證,而是屬於半表半里的熱證。

證候分析:少陽位居半表半里,《傷寒論》以口苦、咽干、目眩為本病辨證總綱。因為少陽受病,邪熱熏蒸,膽熱上騰則口苦,津為熱灼則咽干,目為肝膽之外候,少陽風火上騰,所以目為之眩。此外,邪入少陽半表半里之間,正邪相爭,正不勝邪,則惡寒,正勝於邪,則發熱,因此寒熱往來,亦為少陽病的特點之一。少陽之脈布於脅肋,熱郁少陽,故胸脅苦滿。膽熱木郁,干犯胃腑,胃為熱擾,則嘿嘿而不欲飲食。少陽木郁,木火上逆,則心中煩擾。膽氣橫逆,胃土必自受侮,胃為邪襲,失其將下之常,而反氣逆向上,所以時時欲嘔,肝膽受病氣機郁滯,是以脈弦。

四、太陰病證

臨床表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或舌苔白膩,脈象沉緩而弱。

太陰病的性質屬於里虛寒濕。脾屬太陰,與陽明胃相表裡,胃陽旺盛則邪從燥熱而化,脾陽不足則邪從寒濕而化,故陽明病屬於里實熱,太陰病屬於里虛寒。由於脾與胃同居中州,相為表裡,所以兩經見證可以相互轉化,如陽明病而中氣虛,即可轉為太陰;太陰病而中陽漸復,亦可轉為陽明。臨床所見,凡三陽病而中氣虛者,每易轉為脾胃虛寒的證候,稱為「傳經」;如里陽素虛而始病即見虛寒證候者,稱為「直中」;無論傳經或直中,凡見上述證候的可斷為太陰病證。

證候分析:脾土虛寒,氣機不利,則腹部滿悶;寒邪阻滯,則腹痛陣發。太陰病的腹滿、痛與陽明病的腹滿因於燥屎內結者,迥然不同。燥屎內結者,其滿痛必甚,而且痛必拒按;太陰病腹滿、痛為虛,所以腹滿時減,而且喜溫手揉按。由於中焦虛寒,故食不下或自利,以其邪從寒濕而化,且下焦氣化未傷,津液猶能上承,所以太陰病口多不渴,但在吐利嚴重的情況下,也可能有口乾渴的感覺,不過渴不喜飲,或渴喜熱飲而飲亦不多。寒濕之邪,彌漫太陰,故舌苔白膩,脈象沉緩而弱。

五、少陰病證少陰病屬於全身性虛寒證。少陰經屬於心腎,為水火之臟,是人身的根本,心腎機能衰減,抗病力量薄弱,則為少陰病變。少陰病既可從陰化寒,又可從陽化熱,因而在臨床上有寒化、熱化的兩種不同證候。

(一)少陰病寒化證

臨床表現: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脈微欲絕,反不惡寒,甚至面赤。

少陰病寒化證是少陰病過程中比較多見的一種證候,多為陽氣不足,病邪內入,從陰化寒,故呈現出全身性的虛寒徵象,這與太陰病的腸胃虛寒證是判然有別的。

證候分析:少陰陽氣衰微,陰寒獨盛,故無熱惡寒,所謂「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亦即「陽虛則外寒」之義。陽氣衰微不能鼓動血液運行,是以脈微細;「陽氣者,精則養神」,今陽氣衰微,神氣失養,故呈現「但欲寐」即神情衰倦的迷糊狀態。此外,更由陽衰寒盛,外不能溫煦四肢,四肢失其所本,則四肢厥冷;內不能溫運於脾胃,陰霾充斥,故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在這里應當明確,下利清谷,即指下利而完谷不化,此種下利,必兼口渴,與太陰病的自利不渴者不同。因少陰病下焦陽氣衰微,不能化氣升津,同時下利較甚,津液亦隨之外泄,所以少陰下利,每多口渴;若太陰下利,下焦陽氣未受影響,且下利不如少陰之甚,所以太陰病的下利,口多不渴,這是兩者的區別。若陰寒極盛於下,將殘陽格拒於上,則表現為陽浮於上的面赤「戴陽」假象。

(二)少陰病熱化證

臨床表現:心煩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紅赤,脈象細數。

此為陰虛陽亢,從陽化熱的證候。

證候分析:少陰病熱化證是陰虛陽亢,與少陰病寒化證的陽微陰盛,正好相反。邪入少陰,少陰為水火之臟,既可從陰化寒,也可從陽化熱,化熱則陰液受灼,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水虧則不能上濟心頭,而心火獨亢,陽亢不入於陰,陰虛不受陽納,則心煩不寐。更因心火上炎而陰液耗傷,故又出現口燥咽干,舌尖紅赤及脈細數等一系列的陰虛陽亢病象。

六、厥陰病證

臨床表現: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

厥陰病在病程中為病變的較後階段,這個階段正氣和病邪相爭於內,病變的表現極為錯綜復雜。足厥陰經屬肝絡膽而挾胃,故其病變雖極復雜,但是歸結起來,其病則多顯示出肝膽和胃的證候,臨床特點為陰陽對峙,寒熱交錯。由於其病理變化、正邪消長的不同,故有上熱下寒和厥熱勝復的不同機轉。

證候分析:厥陰病的主症,表現為上熱下寒。因厥陰為陰之盡,其特點是陰陽各趨其極,陽並於上則上熱,陰並於下則下寒。其主症中的前三症,是上焦津傷熱擾的上熱表現;後者是下部腸道虛寒,蛔蟲因棲息環境改變且無食物而竄動,故呈現出食則吐蛔的症狀。

七、六經病的合病、並病、傳經與直中

(一)合病

兩經病或三經病同時發生的為合病,例如太陽病傷寒證或中風證和陽明病同時出現,為「太陽陽明合病」;三陽經同病的為「三陽合病」等。

(二)並病凡一經之病,治不徹底,或一經之證未罷,又見他經證候的,稱為並病,這與兩經同時發病者不同。例如太陽病,發汗不徹因而轉屬陽明,為太陽陽明並病;少陽病進一步發展而又涉及陽明,或少陽證未罷而已見陽明證的,為少陽陽明並病;以及症見頭項強痛,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鞭等的太陽少陽並病。其實這是疾病傳變中的一種形式。

(三)傳經

病邪從外侵入,逐漸向里傳播,由這一經的證候轉變為另一經的證候,稱為「傳經」。傳經與否,關鍵決定於受邪的輕重、病體的強弱和治療的當否三個方面。如邪氣盛,正氣衰,則發生轉變;正氣盛,邪氣退,則病轉愈。身體較強者,病的轉變多在三陽經;身體弱者,容易傳入三陰。此外,誤汗、誤下,也能傳入陽明,更可以不經少陽、陽明而徑傳三陰,但三陰病也不一定從陽經傳來,有時外邪可以直中三陰。傳經的一般規律有:

1.循經傳

就是按六經次序相傳。如太陽病不愈,傳入陽明,陽明病不愈,傳入少陽;三陽病不愈,傳入三陰,首傳太陰,次傳少陰,終傳厥陰。一說有按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相傳者。

2.越經傳

是不按上述循經次序,隔一經或隔兩經相傳。如太陽病不愈,不傳少陽而傳陽明,或不傳少陽、陽明而直傳太陰。越經傳的原因,多由病邪旺盛,正氣不足所致。

3.表裡傳

即是相為表裡的經相傳。例如太陽傳入少陰,陽明傳入太陰,少陽傳入厥陰。表裡相傳,是邪盛正虛,由實轉虛,病情加劇的證候,與越經傳同義。

(四)直中

凡病邪初起不從陽經傳入,而徑中陰經,表現出三陰經證候的為直中。

上述都屬由外傳內,由陽轉陰。此外,還有一種里邪出表,由陰轉陽的陰病轉陽證。所謂陰病轉陽,就是本為三陰病而轉變為三陽證,為正氣漸復,病有向愈的徵象。

2. 頭痛如裹、眼乾口苦、下肢寒涼、腹冷便溏怎樣調治

飯前一小時去痛片,少量飲水,半小時PPA。每天2次。飯後半小時疏肝和胃丸,半小時後,6味地黃丸。勤喝水,多運動。半月有效,去痛片慢慢減,PPA減半至20天左右。

3. 何為六經辨證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的關系

六經辨證:
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其病變部位,寒熱趨向,邪正盛衰,而區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經。幾千年以來,它有效地指導著中醫學的辨證施治。
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其中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為基礎。所以說六經病證基本上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運用六經辨證,不僅僅局限於外感病的診治,對腫瘤和內傷雜病的論治,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八綱辨證:

八綱辨證是中醫各種辨證的總綱。

辨證的過程,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等理論為依據,對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搜集的症狀,體征等資料進行綜合、歸納、分析、推理、判斷、辨明其內在聯系,以及各種病變相互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

辨證和論治,是中醫理、法、方、葯在臨床上具體重要的兩個環節,兩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辨證是認識疾病,論治是針對病證採取相應的治療手段和方法。辨證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和檢驗辨證正確與否的客觀標准。

"症"是指單個的症狀,中西醫認識是一致的,如頭痛,發熱,咳嗽,心慌,惡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醫所說的病名中只有少數與西醫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傷風,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由於中西醫的理論體系不同,對疾病的認識是不一樣的。西醫對疾病的認識是建立在人體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的基礎上,臨床診斷疾病的依據是病人的自覺症狀、體格檢查、化驗檢查;中醫認為疾病是人體陰陽偏盛偏衰的結果,臨床辨證主要依據病人的症狀和體征(舌象、脈象等),診斷時不一定要確定病名,而是要明確是什麼"證"。

"證",即證據、證候的簡稱,它不單純是症狀或主觀感覺,而是一組徵候群,也是中醫對疾病的診斷。"證"是一組特定的臨床表現(症狀,體征等),並包含著病因、病變部位、病變性質、正邪雙方力量對比狀況等方面的綜合概念。"證"是從分析症狀和體征著手,歸納成為比症狀更能說明疾病本質的概念。

中醫辨證是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種,主要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精津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等。其中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是根據四診取得的材料,進行綜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質、病變部位、病勢的輕重、機體反應的強弱、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等情況,歸納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證候,是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各種辨證的總納,也是從各種辨證方法的個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診斷疾病過程中,起到執簡馭繁,提納挈領作用。

疾病的表現盡管極其復雜,但基本都可以歸納於八綱之中,疾病總的類別,有陰證,陽證兩大類;病位的深淺,可分在表在里;陰陽的偏頗,陽盛或陰虛則為熱證,陽虛或陰盛則為寒證;邪正的盛衰,邪氣盛的叫實證,正氣衰的叫虛證。因此,八綱辨證就是把千變萬化的疾病,按照表與里、寒與熱、虛與實、陰與陽這種樸素的兩點論來加以分析,使病變中各個矛盾充分揭露出來,從而抓住其在表在里、為寒為熱、是虛是實,屬陰屬陽的矛盾,這就是八綱的基本精神。

參考資料:http://ke.haosou.com/doc/6416837-6630509.html
http://ke.haosou.com/doc/6650165-6863983.html

4. 頭痛分那些類型如何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1)辨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外感頭痛,一般發病輕急,病勢較劇,多表現掣痛、跳痛、灼痛、脹痛、重痛,痛無休止,多屬實證;內傷頭痛,一般起病緩慢,病勢較緩,多表現為隱痛、空痛、昏痛,病勢悠悠,遇勞則劇,時作時止,多屬虛證。

(2)辨頭痛的部位:大抵太陽經頭痛,多在頭後部,下連於項;陽明經頭痛,多在前額及眉棱等處;少陽經頭痛,多在頭之兩側,並連及耳部;厥陰經頭痛,則在巔頂部位,或連於目系。

(3)辨頭痛的性質:因於痰濕多重墜脹痛,因於肝火多灼痛、跳痛,因於寒邪多掣痛,陽亢多脹痛。若瘀血頭痛,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

2.治療原則調神利竅,緩急止痛為基本治則,初病多實,治宜祛邪,以祛風散邪為主,久病多虛,治宜固元氣,以補虛為主,虛中挾實者,當權衡主次,隨證治之。

3.分證論治

(1)外感頭痛

①風寒頭痛

主證:頭痛時作,痛連項背,惡風畏寒,遇風尤劇,口不渴,苔薄白,脈浮。

治法:疏風散寒。

方葯:川芎茶調散加減。川芎10g,荊芥10g,防風10g,羌活6g,白芷10g,細辛3g,薄荷6g,甘草6g。

②風熱頭痛

主證: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發熱或惡風,面紅目擊赤,口渴欲飲,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散熱。

方葯:芎芷石膏湯加減。川芎10g,白芷10g,菊花12g,石膏20g,羌活6g,藁本10g,黃芩10g,連翹10g,牛蒡子10g。

③風濕頭痛

主證:頭痛如裹,肢體困重,納果有悶,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

治法:祛風勝濕。

方葯:羌活勝濕湯加減。羌活10g,獨活10g,川芎10g,防風10g,蔓劑子10g,藁本10g,甘草6g,藿香10g。

(2)內傷頭痛

①肝陽頭痛

主證:頭脹痛而眩,心煩易怒,夜寐不寧,或兼脅痛,面紅口苦,苔薄黃,脈弦有力。

治法:平肝潛陽。

方葯: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0g,鉤藤10g,石決明30g,桑寄生10g,川牛膝10g,杜仲10g,益母草10g,夜交藤15g,黃芩10g,梔子10g。

②腎虛頭痛

主證:頭痛且空,每兼眩暈,腰痛酸軟,神疲乏力,遺精,帶下,耳鳴,少寐,畏寒,肢冷,舌紅少苔,脈細無力。

治法:溫腎填精。

方葯:右歸飲加減。熟地黃15g,附子10g,肉桂6g,鹿角10g,人參10g,當歸10g,山葯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

③氣血虛頭痛

主證:頭痛而暈,心悸不寧,遇勞則重,神疲乏力,自汗氣短,畏風,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自,脈細弱。

治法:補養氣血。

方葯:補中益氣湯合四物湯加減。炙黃芪20~30g,熟地黃15g,白術10g,黨參20g,當歸10g,白芍12g,陳皮6g。川芎6g,白芷6g,升麻6g,柴胡6g。

④痰濕頭痛

主證: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苔白膩,脈滑或弦滑。每遇陰天發作或加劇。

治法:化痰祛濕降逆。

方葯: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半夏10g,白術10g,天麻10g,茯苓15g,生薏苡仁30g,陳皮6g,白芷6g,白蔻仁6g。

⑤瘀血頭痛

主證: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或婦人經期發作並伴痛經,舌質紫,或有瘀斑,脈弦或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葯:通竅活血湯加減。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5g,川芎10g,當歸10g,人工麝香0.2g(沖服),川牛膝10g,枳殼10g,柴胡10g。

4.單驗方治頑固性頭痛、偏頭痛方可選用:

(1)全蠍、蜈蚣各等份,共為細末,每服2g,3/d。

(2)制川、草烏各6g,白芷、僵蠶各6g,生甘草9g,研細末,分成6包。每日1包,分3次用綠茶送服。用治頑固性風寒頭痛效佳。

(3)川芎、白芷各15g,大頭魚魚頭1個,文火燉40min,飲湯。對偏頭痛療效尤佳。

5.針灸療法

(1)外感頭痛:巔頂部痛者取百會、通天、阿是穴、行間等穴;前頭部痛者,取上星、頭維、阿是穴、合谷穴;後頭部痛者,取後頂、天柱、阿是穴、昆侖穴。

(2)肝陽頭痛:取風池、肝俞、腎俞、行間、俠溪穴刺之。

(3)痰濕頭痛:取中脘、內關、豐隆、解溪穴刺之。

(4)氣血虧虛頭痛:取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穴刺之。

6.推拿療法推三點,首先推神庭穴,用雙拇指交替,從頭發尖過神庭穴,入發際2寸,用力推10次;然後推太陽,雙拇指分別用力按住太陽穴,用力推至耳尖為止;最後推頭維穴,方法同上。用此法治療頭痛,絕大部分立即緩解或疼痛暫消失,方法簡便可靠。

【預防】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結合,情志調暢,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5. 若見患者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者,其證屬於

中醫里的痰濁證

6. 什麼是中醫六經辨證論治

六經辨證是指太陽、陽明、少陽之三陽證與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證的總稱。區別六經證候最重要的是把繁雜的證狀分為陽證還是陰證。如病人正氣充實,病勢亢奮的、熱性的,稱為陽證;正氣趨向衰弱,病熱沉靜的、寒性的,稱為陰證,所以三陽證多屬實證、熱證;三陰證多屬虛證、寒證。

太陽病

為外感急性熱病的初期,病在體表,主要脈證為惡寒發熱,頭痛身痛,有汗或無汗,項背強,脈浮。又以出汗而脈浮緩為「中見」;無汗而脈浮緊為「傷寒」。

陽陰病

為熱性病的高峰,此時病已在里,主要脈證為身熱汗出而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閉,脈洪大。又以身大熱,汗大出,口渴,脈大,說明僅是熱邪彌漫於周身表裡為「陽陰經證」;而日晡潮,手足汗出,腹滿而痛且便秘,舌苔黃糙或焦黑,脈沉遲而實,說明熱邪已和腸中糟粕相結為「陽明腑證」。

少陽病

是邪正交戰於表裡之間,為半表半里證,主要脈證為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目眩喜嘔,脈弦。

太陰病

是里虛寒證,在三陰證中屬輕者,多因脾胃虛弱,為邪所侵,主要脈證為腹滿而痛,嘔吐泄瀉,飲食不下,脈弱。

少陰病

是全身虛寒證,病邪已深,病情亦重,主要脈證為欲寐,惡寒,四肢厥冷,脈微細。

厥陰病

是正氣已衰,病情變化多趨極端,常見寒熱錯雜現象,主要證候為厥冷與發熱交替,不思飲食,心中煩熱,氣上沖心,或吐,或泄瀉。

六經辨證規律是對傷寒(一切外感熱病)證候進行分析歸納,得出一個總的概念,以有利於掌握病情真象,指導臨床實踐。

7. 頭痛如裹是什麼意思頭痛如裹頭重如裹吃什麼中成葯

頭重如裹一般分為兩種,一是清陽不升,脾虛濕阻,有時又感覺輕飄飄的,二是陰陽不交,一般伴有耳鳴或耳堵的感覺,夢多或五心煩熱,或肢寒體冷!

8. 六經辨證論治是什麼

六經辨證是指太陽、陽明、少陽之三陽證與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證的總稱。區別六經證候最重要的是把繁雜的證狀分為陽證還是陰證。如病人正氣充實,病勢亢奮的、熱性的,稱為陽證;正氣趨向衰弱,病熱沉靜的、寒性的,稱為陰證,所以三陽證多屬實證、熱證;三陰證多屬虛證、寒證。

太陽病

為外感急性熱病的初期,病在體表,主要脈證為惡寒發熱,頭痛身痛,有汗或無汗,項背強,脈浮。又以出汗而脈浮緩為「中見」;無汗而脈浮緊為「傷寒」。

陽陰病

為熱性病的高峰,此時病已在里,主要脈證為身熱汗出而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閉,脈洪大。又以身大熱,汗大出,口渴,脈大,說明僅是熱邪彌漫於周身表裡為「陽陰經證」;而日晡潮,手足汗出,腹滿而痛且便秘,舌苔黃糙或焦黑,脈沉遲而實,說明熱邪已和腸中糟粕相結為「陽明腑證」。

少陽病

是邪正交戰於表裡之間,為半表半里證,主要脈證為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目眩喜嘔,脈弦。

太陰病

是里虛寒證,在三陰證中屬輕者,多因脾胃虛弱,為邪所侵,主要脈證為腹滿而痛,嘔吐泄瀉,飲食不下,脈弱。

少陰病

是全身虛寒證,病邪已深,病情亦重,主要脈證為欲寐,惡寒,四肢厥冷,脈微細。

厥陰病

是正氣已衰,病情變化多趨極端,常見寒熱錯雜現象,主要證候為厥冷與發熱交替,不思飲食,心中煩熱,氣上沖心,或吐,或泄瀉。

六經辨證規律是對傷寒(一切外感熱病)證候進行分析歸納,得出一個總的概念,以有利於掌握病情真象,指導臨床實踐。

9. 頭疼去看中醫可以不

可以,中醫有自己獨特的療法,可以治療頭痛,別人說中醫見效慢,但中醫注重陰陽調和,從長遠角度看,更有效果。

10. 六經辨證的太陽病證治

《傷寒論》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概括:凡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脈證,就叫太陽病。太陽病分為經證和腑證二類。經證為邪在肌表的病變;腑證是太陽經邪不解而內傳於膀胱所引起的病變。 1、太陽經證:分為三型
(1)其人營衛不和,衛失固外開闔之權,肌表疏泄者為中風(即傷風,不是腦溢血)。
(2)其人衛陽被遏,營衛郁滯不通,肌表緻密者為傷寒。
(3)其人外受溫邪,津傷內熱者為溫病。
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表虛證)。
傷寒:發熱,無汗,惡寒,脈緊,體痛(表實證)。
溫病:發熱,口渴,不惡寒(里熱證)。
中風、傷寒、溫病,均屬表證,所以均有「發熱,頭痛,脈浮」,但其鑒別點是:
中風:脈浮緩,有汗,舌苔薄白。
傷寒:脈浮緊,無汗而喘,舌苔薄白。
溫病:脈浮數,發熱,口微渴,微惡寒,舌尖舌質紅絳。
2.太陽腑證:分為二型
(1)邪氣內入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失調,以致氣結水停,小便不利,為蓄水證。
(2)熱結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滿如狂,小便自利為蓄血證。
蓄水證:發熱惡風,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則吐,脈浮數。
蓄血證:小腹急結或鞭滿,如狂發狂。小便自利,身體發黃,脈沉結。
鑒別點:蓄水是邪入膀胱氣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無神志症狀。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狀而無小便不利。 1.太陽經證治法
(1)中風:為太陽表虛證,是衛強營弱,營衛不和,治療中風只需調和營衛,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湯。
(2)傷寒:為太陽表實證,腠理緻密不得汗出,非開表發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黃湯。
(3)溫病:為內熱津傷,《傷寒論》未出方治,內熱原因甚多,凡傷津者,多屬陽盛生火而耗陰,加之陰血清涼之性不足,又多從肝、胃初起,固不當外發,發則舍近求遠,當以補中填精以充其所耗,涼血瀉熱為從急治則,表症得平,內耗得充,則人正氣不失;並尋六經邪之所湊,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內化之效。而邪之去路,當以寒涼開濁門以泄痢,得泄則中焦輕寒,而余陽借諸經反歸而致,則中焦熱可解,另得草船借箭之功,巧使天下太平。
2.太陽腑證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氣化不行而致水氣停蓄,五苓散(茯苓、豬苓、桂枝、澤瀉、白術)具有化氣利水的功能,故為蓄水證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熱結下焦,應攻瘀逐血,可根據輕重緩急,選用桃核承氣湯。
3.太陽病兼證治法(1)太陽中風兼氣逆作喘,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陽病兼項背強幾幾(即拘急不舒),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加葛根湯,實用葛根湯。
(3)太陽病兼熱郁於內(內熱,煩躁,口渴),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實用大青龍湯。
(4)太陽病內挾水飲(干嘔,痰軟),如表實無汗,心下有水氣,證見發熱惡寒無汗喘咳干嘔的,治以小青龍湯。如太陽中風而水氣僻積胸脅,證見發熱惡寒汗出頭痛,心下及脅部痞鞭滿痛,干嘔短氣,表證已解的,用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大棗)攻之。
(5)太陽病兼里虛不足,如陰陽兩虛心中悸而煩者,治宜以小建中湯。如氣血虧乏,心力不繼,脈結代,心動悸者,治以炙甘草湯。

與頭痛如裹如帶帽子的六經辨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慶哪些地方可以開女裝專賣店 瀏覽:687
女士藍色褲子配什麼上衣好看圖片 瀏覽:469
常熟市第一中學校服 瀏覽:839
白褲子變黃怎麼清洗 瀏覽:797
韓版童裝兒童長褲廠家 瀏覽:573
大紅裙子鞋子配什麼顏色好看嗎 瀏覽:612
t恤圖案設計上有哪些有趣的梗 瀏覽:767
花花公子女羽絨服怎麼樣 瀏覽:635
皮帶要和什麼顏色好看圖片 瀏覽:564
洗衣機洗羽絨服怎麼烘乾 瀏覽:581
穿馬丁靴高幫褲子要挽起來 瀏覽:87
批發童裝廠家直銷 瀏覽:415
藍色衛衣適合什麼膚色的人穿 瀏覽:586
摔倒的褲子怎麼洗干凈 瀏覽:459
男裝品牌大全凱迪 瀏覽:276
漏皮帶男生帥哥 瀏覽:952
小沈陽春晚褲子 瀏覽:908
與狼共舞短袖t恤多少錢 瀏覽:925
韓國童裝網上批發市場在哪裡進貨 瀏覽:356
h牌皮帶花多少錢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