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迅 一件小事教案
魯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是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原名周樟壽、字豫山。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周樹人)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風箏里的弟弟)。「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從此成為世人最崇敬的筆名。魯迅是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魯迅是周樹人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專集都被收錄在各類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魯迅曾因為母親的安排娶朱安為妻,但朱安其貌不揚,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思想很陳舊,魯迅的家鄉紹興有一種風氣,看不起離婚的女人,魯迅心善,不想讓朱安淪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為由,離開了朱安,後另娶了許廣平,生下了海嬰。朱安一生都沒有和魯迅圓過房,生不了孩子。魯迅死後,是朱安為他守靈,但朱安死後卻沒人為她守靈,朱安終其一生始終是不幸的。
生平和創作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便迅速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通過科舉考試,可以陞官,可以發財,個人身價百倍,家庭也隨之受到世人的羨慕。這被認為是讀書人的「正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僚」,為這個官僚出謀劃策,奔走效力,接受這個官僚的饋贈。借著這個官僚的權勢,自己也有了權勢。這是當時讀書人常走的第二條道路。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雖然這被當時的官僚所不齒,但到底可以發家致富,不致落到被侮辱、被損害的社會底層。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抱著到「異地」去尋「別一類」的「人們」的目的,離開了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當時的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這是在中國傳統的教育中所從來沒有過的。在課余,魯迅還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這大大開拓了他的文化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的生平和創作魯迅是一個求知慾很強的人,在南京路礦學堂求學期間,他的學習成績一向優異,這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日本就是通過西方的醫學認識到西方科學技術的價值和意義的,魯迅也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當時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強大起來,但日本軍國主義的勢力也在同時發展著。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強國林立的現代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在當時,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譯了兩冊《域外小說集》,他個人單獨發表了《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一系列重要論文。在這些論文中,他提出了「立國」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並熱情地呼喚「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的「精神界之戰士」。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對當代世界文化的發展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有了更切實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獨立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他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 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狀況和被西方帝國主義所欺侮的歷史命運。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在這時,人生像一杯苦酒,喝在肚裡,苦在心裡,欲吐吐不出,欲忍忍不下。但也正因為如此,當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標志著中國小說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可以說,魯迅的《狂人日記》是討伐傳統封建專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喚重建中國現代新文化的宣言書。它帶著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中華民族的凄厲的聲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一發而不可收,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中國的小說,只有到了魯迅那裡,才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這個更廣大的題材領域,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這是一個多麼冷酷無情的世界!這是怎樣一種扭曲的人生!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挺起腰桿來做人,爭取自己幸福的未來。
除了社會底層的人物形象之外,魯迅還塑造了一些剛剛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這些知識分子有進步的要求,有改善社會的良好願望,有對人、對己的真誠的感情,真誠的愛,但當時的社會卻不能容忍他們。「狂人」詛咒人吃人的現象,希望人人都能成為「不吃人的人」,成為「真的人」,周圍的人就把他當成瘋子,必欲除之而後快(《狂人日記》);夏瑜為社會而犧牲,茶客們說他「瘋了」,華老栓則用他的血來治自己兒子的病(《葯》);魏連殳關心中國社會,社會卻來迫害他,到他不再關心中國社會時,周圍的人卻來巴結他(《孤獨者》)。《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傷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為社會,為自己,追求過,奮斗過,但在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經歷的都是悲劇的命運。魯迅同情這些知識分子,就是同情中國社會,關心中華民族的命運,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只有這些知識分子還在為社會的進步而掙扎、奮斗。
魯迅對社會上的兩類人是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的,那就是那些權勢者和偽君子。《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這需要高超的藝術功力。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我們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我們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潛藏著多麼豐富的內涵,我們還不可能盡數感覺到,隨著我們社會經驗的增加和人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就會不斷從中生發出來。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2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盪,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魯迅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國古代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文化,西方中世紀處在一種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統治之下,只要掙脫了這種宗教文化的束縛和禁錮,西方的近現代文化就有了發展的力量。中國古代文化則是由各種不同的文化共同構成的,在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各種文化都摻雜在了一起,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徹底打破了中國古代散文「溫柔敦厚」美學風格的束縛,更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魯迅的思想和藝術的創造力是驚人的,他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這使他成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個世界性的文學大師。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尖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004.html?wtp=tt
2. 急求!~~~~~~~~~~~誰知道初二上學期美術P6的圖
第一單元 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欣賞-評述)
計劃課時2課時
備課人:馬海波
前言:不論是普通兒童的繪畫創作,還是著名畫家的繪畫創作,都要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造型藝術表現手段 ,例如線條、形狀和色彩等,來進行表現,這些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運用方式便成為作者進行藝術表現或與他人進行信息交流的藝術語言。
人類早期的繪畫,特別是東方的傳統繪畫,大多以線來進行造型表現,線條既可以具體地描繪審美對象的生動形象,也可以抽象地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這種藝術表現方法與形式稱為「線描方法」。
第一課時
欣賞與評述:
1、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觀察並說明它們包含著哪些造型要素?是運用什麼方法來表現什麼樣的感受或意圖。
2、在以前的美術學習中,自己學習過哪種美術語言和表現方法。有什麼體會?
欣賞畫家名作:《蒙娜麗莎》、《自畫像》、《宮娥》。
教師講解:
文藝復興以後的西方繪畫,逐漸發展了一種藉助形體、明暗、色彩、透視等要素來綜合造型,以再現可變光線條件下的客觀對象的表現方法,這種忽略清晰輪廓而在背景上凸現物象的表現形式,有人稱它為「圖繪方法」。
達-芬奇典範地運用了他所首創並且十分偏愛的「明暗轉移法」,畫面色調從明到暗徐徐過渡,沒有明顯的分界,而與美麗的五官結構自然融為一體,因而創造出更加符合視覺真實的表現形式。
《宮娥》這幅情節性的室內群像畫描繪了真實的西班牙內宮生活場景和歷史人物。變幻而統一的光線,豐富而又和諧的色彩,是典型的圖繪風格的名作。
倫勃朗非常善於表現集中光線下的人物,他常常讓情所獨鍾的光線滯留在自己歷盡滄桑的臉部,以便更加細膩深刻地揭示人的內心世界。
欣賞名畫家作品:《持太陽傘的女人》、《靜物》、《曼陀林和吉它》。
教師講解:
「印象主義」畫派著力於光彩、色彩變化的探索,色彩成了他們最主要的藝術表現語匯。由於明暗、色彩的變化都以體面結構為基礎,所以「後印象主義」畫家塞尚更熱衷於建構堅實的形體結構。而形體結構的分解與組合,則成了「立體主義」的藝術語言。
莫奈所著力表現的不是他夫人和兒子的個性形象,而好像是某個在陽光照耀和微風吹拂下正在花草叢中漫步的年輕女子,他運用光和色的表現語言塑造出一種給人明快視覺愉悅的光彩形象。
後印象主義畫家塞尚主張按錐、柱、球體來提煉物體的恆定結構,他畫的《靜物》以凝練的筆法和明確的體面,塑造出比實物更堅實的形體。
作為立體主義畫家,畢加索要求打破傳統繪畫的視覺一致性,表現自己頭腦中重新組構而成的物象。畫中的吉它、曼陀林和蘋果被不同的顏色分開甚至拆散,又重新被組織在室內外的混合空間之中。
第二課時
討論與研究:
1、你能不能理解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語言具有各自特殊的表現意圖和表達方式。
2、你自己比較熟悉或喜歡哪種表現方法與形式。
教師講解:
單獨的造型要素只有合乎規律的組合,才能構成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例如可以通過色彩的柔和對比來表現女性的清純美感,也可以通過色彩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畫家對人物的熱情感受。美術作品作為整體的審美對象,都有著自己整體的有機結構,而且其中蘊含著人類對形式美的規律的認識與運用。
欣賞名家作品:《戴帽子的婦人》、《扎辨子的少婦》、《黃紅藍與黑的構圖》。
為了反對以「逼真」作為評價繪畫標準的傳統觀念,馬蒂斯常使用強烈甚至刺眼的對比色,這種顏色組合帶有濃厚的主觀而自由的傾向,因而被人們稱為野獸主義畫家。
蒙德里安的抽象主義繪畫作品利用垂直線、水平線和紅、黃、藍、黑、白等顏色構成的平衡組合,構成作品整體的平衡性和諧,明確而嚴格的體現出基本要素組合構成的原則。
印象主義畫家雷諾阿的這幅肖像畫並沒有表現外光,只是使用了印象主義的明亮色彩,顏色的對比和過渡非常柔和,使人物形象甚帶有古典意味的清純為亮麗美感。
評論與總結:
1、你是否認為造型要素和造型藝術表現手段是一種藝術表現或交流的語言?
2、你是否初步了解了中外美術作品常用的藝術語言?
3、懂得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對你欣賞美術作品有什麼幫助?
欣賞名家作品:《自由引導人民》、《櫻桃與桃》、《梅花》。
象徵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位於等腰三角形的頂點,自由女神和人群的頭部處在橫豎黃金分割線的位置,場面宏偉的構圖組織的井然有序。
大小不等的圓開統一而有變化地組織成面面的主體,襯托它們的是好似聖維克多山山峰起伏的襯布褶紋。
畫中梅花的豎枝與橫枝靠近畫面的橫豎黃金分割線,使人在視覺上產生舒適之感。
初二美術第二單元
豐富多彩的現實 多種多樣的表現 (造型-表現)
計劃課時:(4課時)
課型:綜合課
教學方法:講解、行賞、比較、練習相結合
1、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學習,2、使學生初步了解視覺形象的分類和造型要素的基本知識。
3、通過對美術作品中形的認識和分析,4、提高學生對藝術形的欣賞能力。
5、通過對本課的學習,6、使學生認識美術具有多種表現形式,7、從而8、提高學生對藝術形式美的欣賞能力,9、以及美術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寫實造型、變形造型和抽象造型的區別,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識別美術作品的不同表現形式。
難點:掌握基本要素的特點,並能運用基本要素分析作品。
3、教具、學具准備4、
教具;自製造型要素掛圖一張,不同表現形式的作品若干幅。
學生:課本、作業 本、軟心鉛筆、尺。
5、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活動一:欣賞與評述
1、選擇一些作品說明它們真實地再現出哪┚嚀宓母霰鴝韻螅?BR>2、你對這些形象有什麼樣的視覺感受?
一、導入 新課:
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是極其豐富多彩和時時運動變化的,由於藝術來反映現實生活,由於它所選擇的對象不同,採用的媒介不同和表現的方式不同,也就會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有的側重於再現客觀的真實形象,有的注重表現主觀世界的意象與感情。但是再現和表現往往共處於同一作品之中,而不能簡單地加以截然劃分。
二、新授內容:
欣賞名家作品:《靜物》、《雛雞圖》、《小雞》。
教師講解:
《靜物》,霍達按照科學而精確的形式結構與透視規律, 藉助細膩豐富的色調轉換,塑造出質感強烈、若可觸摸的逼真靜物形象。課本右下圖是部分靜物的形體結構和透視變形示意圖。
《雛雞圖》,李迪以精工細筆再現有稚嫩生命的小雞,那毛茸茸的身體同樣帶給人真實的觸覺感受。
《小雞》,黃胄的這幅速寫,可以使我們看出畫家是怎樣抓住小雞的結構與動態的。
三、總結評述:
達-芬奇說過:「畫家的心應當像一面鏡子,……如實攝進擺在面前所有物體的形象。」歷史上,許多美術作品都是以真實地再現生活真實為主要目的。而且不只再現客觀對象的外部特徵,還要再現對象的精神、性格、氣質等內在本質特徵,以達到「形神兼備」的程度。
活動二:研究與討論
1、這些繪畫作品形象包含著哪些造型要素和表現手段?
2、每一幅作品著重再現對象的什麼特徵?
一、欣賞:《伊莎貝拉-勃朗像》、《橡樹》。
二、教師講解:
《伊莎貝拉-勃朗像》,魯本斯極其熟練地運用寫實性的油畫色彩,不僅准確地再現出人物的美麗形象,而且捕捉到她生動的神態和表情。
從魯本斯的素描可以看出,畫家非常熟悉地掌握了對象的面部結構和形態特徵。
《橡樹》,希施金以高度寫實的技巧,真實地再現出無比堅實而挺拔的橡樹形象,樹林中好像還彌漫著野花的芳香和枯葉的氣味。
希施金畫的松樹的習作,枝葉疏密有致,光影層次豐富,是細膩觀察研究自然的記錄,也是繪畫創作的基礎。
三、總結評述:
塑造生動、自然的繪畫形象,就要善於觀察和把握表現對象的形象特徵、內在結構、明暗以及色彩關系,包括局部結構、特徵與整體結構、特徵的主次關系,使之達到和諧統一和具有美感。
第二課時
實踐與體驗:
1、嘗試臨摹一幅素描或色彩作品或者它的局部。
2、嘗試進行線描或黑白靜物或者景物的寫生練習。
一、導入 新課:
大千世界的各種物象形體,首先是被我們的眼睛感受到的,對視覺形象進行觀察和研究,會使我們獲得豐富的審美信息和多種知識,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新授內容:
藝術形:表達思想觀念、富於審美價值。
提問:分別舉出生活中的自然形、人工形和藝術形的物象。
形還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分類,如材料上分,有紙材料造型、木材料造型、金屬材料造型、石質材料造型等。
(以問答形式討論欣賞作品,再作總結)
板書:造型要素:
造型要素主要有點、線、面、體塊與空間、光與色、質地等。在藝術造型中,如能很好地利用這些要素,將使作品更具魅力。因此,我們必須認識了解造型要素及其功能。
(結合造型要素范圖講解)
點:最小的視覺單位。包括各種不同形狀的點,能成為注意中心確定結構以及組成體面。我們看到運用點的組織,產生疏密有致的變化,富有節奏感。
線:可看作點運動的痕跡,有方向和運動感,可以表達情感,限定形狀,表現質地和描繪陰影(講解掛圖)
面:由長度和寬度構成的平面形,面的形成有三種方式:線的包圍、分割和表面色、質的變化。面可以分為幾何形和自由形兩大類(講解掛圖)。
體塊與空間:體塊即長度、深度三維空間的佔有形式,或者說是由長度、寬度和深度構成的主體形。空間指物體間的遠近層次關系和包容關系。(如雕塑)具有實在的體積和空間,而繪畫藝術,則是在平面上創造體塊與空間的幻覺。如《長城》一畫,就是在平面上通過平俯視構圖,運用了大-小的透視縮形規律,以及近實遠虛的視覺規律,加上光與色的烘托渲染,畫面氣勢磅礴,使我們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光與色:有光才有色,視覺世界是由光顯示出來的。色彩的正確表現能使畫面獲得真實感。不同傾向的色彩還能給予我們不同的視覺和心理感受,引起情緒的變化,如紅色能給人以溫暖、刺激的感受,藍色則可能給人以冷、寧靜的感受。
質地:指物體表面的解覺性或這種質地的視覺表現。
對課本作品進行比較,展開愉快的教學雙邊活動:1、對不同線條形式特點分門別類,進行求同與反差比較:2、針對一幅學生最感興趣的重點作品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體驗藝術的情感,領悟其深層的內涵:3、引導學生在藝術活動中發現問題、質疑問難,探討作品的形式美和藝術特色:4、通過啟發性、可比性欣賞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在比較欣賞中去形成對線條形式美的新認識,提高審美趣味。印象派畫家梵谷的作品:線條包含著作者對生命強烈的熱愛,充滿火一般的熱情和探索精神。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蘭亭序》:用筆使轉交遞、點畫映帶、波譎雲詭、變化無窮。創造了書法藝術史上的神品。
三、評價與總結:
我們認識造型的基本要素,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千變萬化,千姿百態的視覺形象,認識藝術家取自自然之法則,創造出的瑰麗藝術世界。
1、談談自己在臨摹或寫生中把握對象形象的體會和心得。
2、師生共同對作業 和練習的情況進行評論和總結。
四、布置下一課時內容:
我們下節課將進入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世界。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知,
二、導入 新課
美術造型的基本要素來之於生活,但不是對生活的復制。「藝術源於生活。但不等不生活。」在從事美術創作時,藝術家會根據特定表現目的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個性、興趣的美術表現形式。
活動一:欣賞與評述
欣賞名家作品:《嬰兒最初的愛撫》、《麵包》、《少女》、《自畫像》。
1、你能感受到這些作品所表現的不同感情嗎?請加以比較和描述。
2、這些以表現情感為主的作品有沒有再現的性質?二者之中,哪種特點更為突出?
《嬰兒最初的愛撫》,作品以細致的筆法與溫和的色調恰當地表現出細膩的母愛和溫柔的母子親情。
《嬰兒最初的愛撫》,飢餓的孩子要麵包吃的哭聲撕裂著母親痛苦的心,粗獷的筆法勾畫的背景表現出感人肺腑的感情。
《麵包》,以大膽而誇張的筆法刻畫人物恐怖的眼神和絕望的姿勢,表現出小女孩同時也是作者內心的孤獨和恐懼。
《自畫像》,陰冷的色彩和旋轉的筆觸深刻地表現出一個生活遭受困苦,精神備受折磨的畫家的獨特個性。
活動二:研究與討論
1、你能體會和理解這些作品的造型和色彩是怎樣表現情感或情緒嗎?
2、表現主觀情感能否不藉助再現的形式?抽象的作品可以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和心緒?
欣賞名家作品:《大刀門神》、《哭泣的女人》、《發怒的風景》、《查靈歌斯大橋》。
《大刀門神》,紅面的武將手握大刀,配上具有表現和象徵性質的色彩,顯得極為威嚴、紅火,充分表現出鎮宅驅魔的力量。
《哭泣的女人》,畢加索以極度主觀變形的形象,黃與紫、玫瑰與黑等不和諧的色彩對比,鮮明地表現出所要發泄的悲哀心情。
《發怒的風景》,風景變成了發怒的人臉,屬於「國際表現主義」的阿佩爾以熱情的線條和色彩,表現了帶稚氣的瘋狂情緒。
《查靈歌斯大橋》,色彩在野獸派畫家德朗的畫中成了表現情感的主要手段,對色彩結構的重視使其作品具有一種激盪熱情的力量。
三、總結評述
美術再現生活真實和表現主觀情感需要藉助各種藝術形式和表達語言,除去形體結構、明暗結構的把握以外,色彩結構的設計與運用在塑造形象與表達情感、意蘊上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四課時
實踐與體驗:
1、嘗試運用具象或抽象形式和鮮明、強烈的色彩去表現熱情、歡快的情緒。
2、嘗試運用具象或抽象形式和沉靜、和諧的色彩去表現寧靜、平和的氣氛。
一、導入 新課:
美術造型的基本要素來之於生活,但不是對生活的復制。「藝術源於生活。但不等不生活。」在從事美術創作時,藝術家會根據特定表現目的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個性、興趣的美術表現形式。
二、新授內容
表現形式的分類
就表現形式的明顯特點而言,分成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兩種基本形式。具象造型與抽象造型的區別在於:前者具有客觀的現實形象,而後者中我們則不能看出任何客觀的現實形象(結合教材范圖講解)。
具象造型又可分為寫實造型和變形造型。寫實造型指忠實客觀地描繪事物的真實面目的造型,或者說,在這種造型中,客觀物象基本上按我們日常所見的樣子被反映出來。變形造型則是運用誇張、省略等方法,表現人對事物的主觀認識和情感。盡管變形造型反映的對象與我們日常所見不同,但我們仍可認出它們。變形造型即處於「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形式,層次十分豐富,既可偏於寫實造型,又可偏於抽象造型。
抽象造型在古代藝術中就已出現,而現代抽象則主要通過抽象的線、形、色的不同組合表達人的主觀情感。
欣賞課本作品:《色彩的構圖》、《綠衣女人》、《黃昏》。
教師講解;
《色彩的構圖》,在兼有理性和感性劃分的條塊中,布滿由淡紫到淡黃的高明度柔和色彩,蒙德里安用其表現一種平衡而有變化的和諧。
《綠衣女人》,表現主義畫家注重色彩的靈性,馬凱的畫中那純凈的色彩閃爍著柔光,顯示出一種超然平和的氣氛,帶給人們一種賞心悅目的心情。
《黃昏》濃雲的陰影罩住了大地,陽光在遠處輝閃,一種戲劇性的色彩使畫面充滿原始藝術似的奇妙感染力。
三、評價與總結
1、談談自己嘗試通過繪畫作業 表現某種情感或心境的體會和心得。
2、師生共同對作業 和實踐過程進行評論和總結。
初二美術教案
第三單元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設計-應用)
計劃課時(2課時)
教學目標 :
(1)情感:通過對常見生活用品的欣賞評述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
強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知識:學會從不同的審美角度欣賞、分析、評述生活用品的設計,掌握
實用和美觀有機結合的設計原則。
(3)能力:能自覺地以藝術的眼光觀察和分析常見的生活用品,並用恰當的
語言進行評述。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生活用品實物數件。
課堂教學:
第一課時
一、游戲導入
課件展示幾組質地不同(不銹鋼、塑料、再生紙、陶瓷),造型不一的餐具。游戲規則:同學都是采購員,根據特定的對象,選擇合適的餐具並說出理由。二、欣賞評述
(課件展示幾組生活用品,引導學生欣賞,師生共同分析)
1.果盤:枝條交纏,雞冠花紋,構圖大方簡潔,紅、藍、白三色搭配古樸典雅,放置水果時,與水果的鮮艷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枝、葉、花、果實在內容上形成一種統一的美感,是平面和立體的結合。
2.坐椅:
A.木椅:金字塔的造型給人穩固、安全的感覺,使人可以放心的坐下休息,原始的木紋和色彩繽紛的椅墊形成對比,似乎暗示了現代人與大自然的融合。
B.摺椅:鋁合金的椅架,造型簡潔大方,可以折疊打包,攜帶方便。帆布面料比較耐磨,深藍的色彩又較耐臟,真不失為現代人旅遊的好夥伴。
C.椅子一組:單純的顏色,簡潔的造型,給人舒適的感覺,看到了就忍不住想坐一坐。同時,不用時要盡可能節省空間的問題設計者也為你想到了,看,幾把椅子疊在一起形成的新的立體構成造型,像一座抽象的現代雕塑,不也覺得很美嗎?
三、合作交流
(一)想一想、談一談
1.購買某種生活用品時你應如何進行選擇?
2.生活用品的設計應該遵循什麼原則?
3. 通常可以從哪些方面欣賞、分析、評述一件生活用品?
(課件逐一展示問題,分別請同學發言)
(二)看一看、比一比
手機:(分組訓練,相互講解)
A款:外形方正規整,藍色的屏幕和銀色的機殼形成色彩的差異,喜歡它的人應該是工作嚴謹,一絲不苟的人。
B款:精緻小巧的外形,機蓋上鑲嵌著璀璨的寶石,更顯得高雅尊貴,是很多女士的掌中愛物。
C款:流線外形和金屬質感,傳達出獨特的信息,機蓋合起後呈簡潔的弧形造型,活潑的式樣加上多種富有青春氣息的色彩,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拿在手中,置於衣袋,都會使人感到很舒適。(錄音講解,學生對照。)
(三)寫一寫、講一講
設計藝術是為生活創造的藝術,為了使人們生活環境和使用的物品既實用又美觀,需要預先進行設計,尋求最合理的形式,同時又是美觀的,符合生產製作要求的形式.現代設計可以分成建築藝術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幾大領域。設計形式是由其用途決定的,也就是功能決定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應該注意分析、認識你所接觸到的器物及環境,提高對設計藝術的認識,也會發現需要改進的設計。
工業產品在現代人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處處都要接觸到,為人們提供方便。工業產品的功能是首要的,同時又應該符合生產的要求,功能的合理也是構成美的重要條件,應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一節課的知識
請學生拿出自己帶來的各種生活用品,根據自己的感受在紙上用幾句話寫出這件生活用品的設計好在哪裡?你對於這件生活用品的設計還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嗎?
二、導入 新課
室內環境裝飾的種類是多樣的,除去繪畫之外,還可以用多種材料和不同的技術製作,重要的是要發揮想像力,充分利用材料的特點,形成不同的形式和風格,不僅好看,而且還要有意味。同學們可以嘗試著去做一件。
小組交流。
三、新授內容
1、室內裝飾品的設計與製作。
在一萬年之前,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制陶技術,最初的造型樣式,主要是為了滿足於實際使用的要求,之後便開始了以功能為主要目的,同時又有結合形式美觀的或特定功能的設計,並且越來越豐富。(欣賞教材圖片)
請勇於展示的同學上講台展示自己帶來的生活用品,並談談自己的欣賞感受。
試一試、擺一擺,並嘗試自己進行室內裝飾品的設計與製作。
2、設計產品的鑒別與選擇。從幾把形式結構完全不同椅子,可以看到不同的用途,對椅子的造型樣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欣賞課本上的門把手圖片,激發自己嘗試進行室內裝飾品設計的願望。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注意過各種門的把手,其中有房門把手、窗戶把手、車門把手、櫃門把手等,造型各不相同,在把握的時候觸覺感受也不盡相同,甚至用力的程度也不一樣。門把手也有功能和形式關系,下面可以試著分析這幾種門把手的特點。
通過我們對這些門把手的研究,我們發現這些門把手具有不同的適用功能和不同的造型材質美感,你能辨別它們各自適合安裝在哪裡嗎?
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出你最喜歡的把手。
四、課外拓展
課件展示幾組日常生活用品,在學生瀏覽欣賞的過程中提出要求:
1.在平常能針對各種常見生活用品的設計,分析其優缺點,提出改進的建議。
2.在父母、親友購買生活用品時,能運用所學知識,為他們提供合理的建議
美術教案-初二美術上學期教案
3. 帝王的王冠都是千姿百態的,中國的古帝王為什麼要在帽子上加上垂珠
擋在天子眼前的那個珠簾,標準的科學稱謂叫玉藻。珠簾的根數是有講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那就總共二十四旒)。諸侯九(十八),上大夫七(十四),下大夫五(十)。從視覺的角度看,懸掛在眼前的珠簾,顯然是會影響視線的,那為什麼還要掛呢?
中國人的人情世故哲學,是歷來就貫穿和融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的,也是中國文化中的特色,雖然今天推行的是依法治國的法制社會,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的社會現象和官場現象可謂司空見慣,法外開恩網開一面也是常見的事情。
4. 怎樣描寫景物教案
夏日的夜晚,坐在院子里納涼,伴著習習涼風,望著滿天星斗,聽奶奶講故事,冬天的清晨,戴上鮮艷的圍巾、帽子,冒著嚴寒,和小夥伴們滾在白雪皚皚的操場上打雪仗、堆雪人……自然環境和自然現象與我們每個人隨時都發生著密切的聯系,景色描寫,包括對自然環境〈高山大川、江河湖海、春夏秋冬〉和自然現象〈風雲雷電、雨霧雪霜)的描寫,是我們作文練習中的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 首先,要細致觀察,寫出景物的特點。 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千姿百態、千嬌百媚、千變萬化的景物,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景寶庫,要寫好自然景物,首先要學會細致地觀察大自然。天下的景物,各有自已的特點,比如水,有的流水潺潺,有的波濤滾滾,同樣是樹?有著樹種、高矮、粗細的區別,同是觀日出,海上、山上就各具特點,所以說,觀察大自然,要抓住其特點,認真細致地觀察那些最能反映當時當地景物特徵的地方,而不能滿足一般的了解。 要想抓住景色的特點,觀察時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多角度地進行觀察。比如上看、下看、近看、遠看,要變換各種觀察角度。就像一個攝影師,一會兒把鏡頭搖遠,一會兒拉近呈大特寫,一會兒又俯拍、仰拍,這樣文章才有動感。游蹤,就是游覽一個地方所經過的路線、蹤跡。瀏覽一個地方,往往要經過許多地方,看到許多景物。行文的時候必須按照游覽先後順序記敘,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麼地方,後到了什麼地方。准確地把游蹤寫清楚,才能夠具體描述景物所處的地點、方位、特徵。寫清楚游蹤的主要途徑是「移步換景」,即隨著游覽、參觀者的立足點不斷轉移,相應描述不同地點所見的景物。作者如同導游,領著讀者一個點、一個點地游覽、參觀。為了使狀物繪景更生動、更具體、更形象,還可以採用多種表現手段來豐富描寫。 2、有順序地進行觀察,比如從前到後、從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淺入深、由表及裡,要有次序有層次地進行觀察。還注意不要忘記觀察景物變化的全過程,從開始到最後,凡有變化的都要細致入微地觀察,這就容易抓住景物的特徵。到行文時,也要按照觀察的順序寫,做到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3、動靜結合地進行觀察。有這樣一則幽默故事:「動」與「靜」是一對冤家。一見面總愛吵個沒完。一次,「靜」對「動」說,「你怎麼老跟著我?讓我獨自呆一會兒不行嗎?」「動」回答:「那怎麼行!沒有我,人家怎麼能認出你來?」「靜」不服氣地說:「你舉例說說。」「動」說,「古人筆下有這么兩句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如果不寫『蟬噪』、『鳥鳴』的動態,怎麼能知道『林靜』『山更幽』呢?還有……」「得了,得了!這么說,我倆是形影不離呀!」。動靜結合,寫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大山、建築物等,在我們平時的觀察中是處
5. 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那些籠罩著山頭的雲霧,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雲霧,又像是系
總分關系
6. 千姿百態的帽子如何製作
具體補充,到是說的是什麼?是游戲?
7. 關於圓明園的毀滅
八國聯軍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奧8國組織的侵華聯軍。19世紀末,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口號,並陸續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國以保護使館為名,派兵300餘名,強行入京。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慈禧決定對各國宣戰,21日下宣戰詔。8月14日八國聯軍進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挾光緒帝西逃。侵略軍入城後,火燒庄王府,屠殺在王府的義和團民眾約1700餘人,並在北京搶掠3天,後又繼之以私人搶劫。8月27日,清政府派奕劻和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向八國求和,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各國政府訂立《辛丑條約》。
《火燒圓明園》電影解說詞里有這樣一段話:有一把火曾把恥辱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臉上,同時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烙上了深深的仇恨。這把火騰空燃燒的時候,一個擁有黃河和長江滾滾波濤的民族,一個擁有億萬雙有力的手和億萬雙淚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卻只能握著空拳,眼睜睜看著這座萬園之園化為一片灰燼……
8. 如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美術學習興趣
如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美術學習興趣
恩格斯指出:「就個別人來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他的願望的動機,才能使他們行動起來。」可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愉快的情緒參與到學習創作中,是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根據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根據兒童自己的需要來設計美術課堂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良好的情緒中獲取新知識,創造新作品。那麼,如何在美術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以好奇心為先導,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是人們積極探索新奇事物的傾向,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動力之一,對於形成動機有著重要的作用。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往往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根據這一心理特徵,在美術教學中運用合理的手段、恰當的措施,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誘發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低年級美術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小小魔術師」的游戲。讓學生積極參加趣味想像畫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使學生敢於創新,產生創新見解,表現了一定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營造出了你爭我趕、爭做「小小魔術師」的良好氛圍。我在黑板上畫了兩個圓,讓學生自由組合、想像添加,同學們運用學過的知識,大膽創新:有「鳥媽媽餵食」、「大魚和小魚」、「彩色太陽鏡」、「大西瓜」……真是千姿百態、新穎別致,一個個稚氣、巧妙的造型充滿著靈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情緒高漲,都想戴上「魔術師」的帽子。
二、製作優秀的范畫,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國繪畫的傳統歷來提倡「畫從譜出」,凡學畫的人無不走過「進譜出譜」的歷程。因此,我們現在對學生的教學過程所採用的范圖的作用決不容忽視,優秀的范圖使我們的教學得到成功和精彩,並能延續學生學校美術的興趣,然而也有一些人在教學過程中從不使用一張范畫,專靠一支粉筆,一本書,「空對空」口傳式地講課,使原應興趣盎然,藝術感染力很強的內容被「挖」得乾巴枯燥無味,長而久之,使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學習興趣越來越淡,學習水平「與日俱減」,開始討厭美術課。
三、優化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有些人把美術課稱為「圖畫課」,認為美術課就是教師把范畫往黑板一掛,讓學生臨摹就行了,但這種呆板的教學方法怎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呢?與之相對比,美國學生學習美術,老師往往不設樣板,不立模式,讓學生在現實生活到內心想像的過程中自由地「構圖」。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用「心」參與,真實地表現自我,使兒童的獵奇心理和自我表現心理得到滿足,學習美術的興趣就會很高。因此美術課堂上教學方法的選擇對保持教學活動新穎性,持續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高爾基曾經說過:「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馬可連柯也主張讓兒童通過游戲認識事物、豐富知識。因為游戲是孩子非常喜愛的活動,也最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在美術課堂上,我有意識地寓繪畫於游戲之中,以此促進兒童繪畫積極性。在教學《三原色和三間色》一課中,為幫助學生能簡單牢記三原色和三間色,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先發給學生一些用紅、橙、黃、綠、青、藍、紫的紙剪成的小動物,讓學生認准自己手中的小動物是什麼顏色。游戲時,再讓手中拿著間色小動物的學生找一找哪兩位同學手中小動物的顏色是調成自己手中小動物的這種間色的,找准了,他們就是自己的朋友。結果同學們在游戲中非常活躍,輕輕鬆鬆就將本節課的重點解決了。所以說游戲是兒童的天堂,做游戲可以滿足兒童好玩的心理,讓他們在充分動手動腦時強化了記憶又發展了創造性思維。
美術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必須讓學生在教師的指揮下盡量動手動腦,創造出他們滿意的作品。我在上《神氣的大公雞》一課時,將教材的重點定為如何畫出大公雞漂亮的尾巴,我先引導學生觀察書本中的范畫,讓學生說說大公雞的尾巴像什麼,找出每幅畫的特別之處,再請四個大組一名學生到黑板上畫一畫,比一比哪個組的公雞尾巴最漂亮。採用分組比賽的方法後,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提高,都躍躍欲試,情緒高漲。最後作畫前還讓學生欣賞同齡小朋友畫的大公雞。孩子的好勝心強,又好表現自己,此時他們的思路已經被打開,創作心理急切,過不多久,白紙上便出現了一隻只神氣的大公雞。特別是公雞尾巴,每幅都富有創造力。在教師的指導下,每個學生都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採用這種愉快教學法,有利於提高美術課堂教學質量,對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因此,在美術課堂上,應巧妙地選擇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設愉快、合作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體會成功的快樂,延續學習興趣。
情感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方向,進程,效率。而學生對美術的認識和學習始終離不開學生對學習美術的興趣。我在上《剪貼畫》製作這一課時,針對學生喜歡動手剪貼,喜歡自己動手發揮自己創造力的心理,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讓學生發揮個人創造的能力,體會著自己成功的喜悅,學生可以自然感受,自我體驗,自由想像創作出自己所想要畫的畫,教學實踐證明:當學生看到自己身臨其境存在價值,並在成功創造的過程中找到的興趣,這對他們也就會覺得學習美術是如此快樂,自己也就十分樂意地投入到美術課當中去。
而在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時,我始終給予激勵和表揚,如:你畫的真棒,你的色彩真漂亮,你比老師畫的好等等。俗話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學生們會因此得到鼓勵,更會為每一個學生留下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從而延續了學美術的興趣。
美術教學的獨特是不可代替的,通過藝術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豐富,心靈美好,品格高尚,使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美好事物。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盡量使課堂產生輕松愉快的氛圍,充分鼓勵學生自主、自由地去發散思維、創造性地想像,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產生愉悅的情緒,以此來啟動學生內在的活力,豐富學生的想像力,提高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
9. 千姿百態的帽子要怎樣導入比較新穎
1.廬山的雲霧像( 白色絨帽 ),像( 一條條玉帶),像(茫茫的大海),像( 巨大的天幕 ),真是( 千姿百態 );明明是( 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 ),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又變成了( 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讀了這倆節,你感受到( 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 ).2.廬山的雲霧還會有哪些姿態呢?發揮現象寫一寫.(廬山的雲霧像害羞的姑娘,當你專心來觀賞廬山雲霧的時候她卻似乎並不願露面,當你遺憾的離開時,她卻又變得如此的嫵媚多姿,因而千百年來,廬山的雲霧最美麗的那一面,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停的追求。總懷著期待的心情和願望來欣賞廬山的雲霧。永不停息。)
10. 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那些籠罩在山頭的雲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雲霧,又像是
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那些籠罩在山頭的雲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雲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雲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雲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1.這段話是圍繞() 這個詞來寫的.2.這一自然段重點寫了廬山雲霧的四種姿態,即(),(),(),().作者把這些雲霧分別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