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戲曲帽子的做法

戲曲帽子的做法

發布時間:2021-07-06 16:39:56

Ⅰ 戲曲里的人戴的帽子

第一問:帽翅。
第二問:豎著插得是翎子,多用於小生,比如周瑜。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0%A1%C9%FA%F4%E1%D7%D3&in=6914&cl=2&cm=1&sc=0&lm=-1&pn=14&rn=1&di=16716057390&ln=722&fr=&ic=0&s=0&se=1

Ⅱ 戲曲服裝的官帽戴著摁頭,有什麼方法。

水沙打濕(有點濕就行,為了勒起來不那麼疼)找個人合作打開,拉平。對折對折(寬度大約三厘米,長度有多長多長,你懂得)
接著先罩網,水沙在頭上一圈一圈繞(沿著頭發的邊,額頭4分之1處,松緊和是否吊眉按需要)最後收沙隨便一塞就行了,然後再帶你皇上的帽子,留出1厘米左右的水沙。。

Ⅲ 戲劇沙帽

沙帽即紗帽古代君主或貴族、官員所戴的一種帽子。亦借指官員。 唐 杜甫 《泊松滋江亭》詩:「沙帽隨鷗鳥,扁舟系此亭。」沙,一本作「 紗 」。
戲劇的紗帽一般最低一等的應該是某人中了狀元,從此就會有烏紗帽戴了。戲劇里中了狀元,馬上就會有皇上或宰相把女兒賜與狀元,收狀元為駙馬,所以駙馬爺戴的烏紗帽外面又會加戴上『駙馬套』。除了兩側有搌,還有兩只向上的搌,再加上不少的紅色的絨球,加戴駙馬套以後相當漂亮。百姓們看戲最常見的紗帽就是駙馬紗帽。
希望能夠幫到你。

Ⅳ 戲曲中唐朝秀才的帽子怎麼製作要有圖!

唐朝秀才……
中國戲曲大部分劇種都是忽略真實歷史背景和氣候季節地域,只有角色的性別年齡身份……的不同。簡單的說,戲曲中有秀才的服裝盔頭(冠、盔、巾、帽),但沒有確切的唐朝的秀才的服裝盔頭。現在的戲曲服裝服飾,大都是以明朝為藍本的。
像秀才這種文人雅士,在戲曲中主要佩戴文生巾( 緞制,有花綉,自帽頂至兩側有如意頭硬邊作為裝飾,背後垂有飄帶兩根)或 解元巾 (又稱學士巾,緞制,有花綉,前低後高,兩旁有如意形軟翅,為已取得功名的文人所戴)。如果此人在劇中的行當是文丑,也就是俗稱的小花臉,那麼就要佩戴荷葉巾( 頂方,上有檐,似荷葉覆蓋,以綠緞綉花者為多)。
戲曲服裝服飾道具甚至是化妝用品,都是由專人專門製作的。不如去戲曲劇團附近或直接到網上的戲曲服裝用品店裡看看。

Ⅳ 戲曲烏紗帽的製作過程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
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y8xvQu9lM6ZI2i5wTHB23a

Ⅵ 戲曲中,官帽後面的一對帽檐怎麼做才能來回的擺動

那是帽翅功,又叫閃帽翅。是由蒲劇五大名家之首的閻逢春先生首創的.以後由閻更平先生移植到秦腔里,在《徐策跑城》里首次運用.
耍帽翅多在思考中表現人物內心活動時運用。我用單、雙、搓、繞四字概括。
單:左或右,單獨耍動。速度快、慢要看人物年齡、需要而定。
雙: 左右兩側一齊上下或繞圈耍動。
搓: 左右上下交搓著耍動。此法在《寇準掛帥》寇準跑城、上城時耍相帽翅用過。
繞: 頭部繞動,下頦走成圓形,帽翅在肩上前後繞動。
相帽翅: 加單、雙繞,即;一個翅或雙翅向前,或向前上方,總之;看人物走什麼路,是上城?還是平道而定。
練好這項基本功非常的不容易,帽翅彈性越大,就越靈活,越靈活就越難控制,越難控制就越顯表演之難,也就越見演員功力.

Ⅶ 戲曲頭飾簡介

1、笄;

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2、簪;

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3、釵;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4、華勝;

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5、步搖;

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6、篦;

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

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7、花鈿;

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7)戲曲帽子的做法擴展閱讀:

人類使用頭飾的時間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裝飾有關。中國漢字中的「美」字,其實就是一個戴著頭飾的人。其頭飾也許是一個羊頭,有兩只角;也許是兩根長長的翎毛,因而有人說「美」字「像頭上戴羽毛裝飾物的舞人之形」。

其實,這種情形在古代民族和現代少數民族中都經常可以見到。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戴頭飾的歷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傳到現代。

我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縣是佤族聚居區。就在這里的勐董河下游兩岸陡峭的崖壁上,保存著我國最古老的崖壁畫之一滄源崖畫。滄源崖畫共發現十個畫點,清晰可辨的人物圖像七百餘個。

其中,凡是形體較為高大的人物圖像幾乎都有頭飾(有的還有尾飾),而且頭飾非常突出,有的頭飾的長度甚至超過人體本身的長度。滄源崖畫中的頭飾,多為牛角、鹿角、牛尾、鹿尾、虎尾、鳥羽等物,尤以牛角頭飾為多。

這種情形,和某些古籍中對雲南少數民族的記載是完全一致的。《雲南志》說;「望苴子蠻……衣短甲,兜上插氂牛尾,馳突如飛,其婦人亦如此。」《宋史·蠻夷四》說:「使者衣虎皮顫裘,以虎尾插首為飾。」

此外,明清時期編纂的多種志書,對基諾族、景頗族等,都有「首戴骨圈,插雞毛,纏紅藤」之類的記載。歷史上我國少數民族的頭飾於此可見一斑。



Ⅷ 京劇演員們帶的「帽子」是有什麼材料做的

主要是盔、帽、冠、巾四種。如帥盔、霸王盔、夫子盔、蝴蝶盔,紗帽、氈帽、羅帽、風帽,鳳冠、如意冠、九龍冠,扎巾、軟夫子巾、文生巾、高方巾、員外巾。此外還有演員頭上所戴的網子、水紗、雉尾翎、狐尾、甩發、髻發、耳毛、發髻和各式各色的髯口,如黑、黲、白、紅、紫色的滿、三綹、扎、八字髯、一字髯等。
冠,為帝王所戴的平天冠,九龍冠,後妃所戴的鳳冠,皇子或少年中顯赫人物所戴的紫金冠;帽,有軟硬之分,也有貧賤之別。有帝王所戴的皇帽,也有窮苦人所戴的氈帽。有官僚所戴的紗帽(亦有忠紗、奸紗、圓紗、相紗之分),也有韃帽、侯帽、僧帽、皂隸帽、羅帽。羅帽為家院(傭人)和武戲中的武士所戴,又有軟羅帽和帶絨球的硬羅帽之分,太監所戴的稱太監帽,李逵和武丑中朱光祖等所戴的稱蛐蛐帽。

盔,有元帥所戴的帥盔,及趙雲所戴的夫子盔,馬超所戴的倒纓盔,項羽所戴的霸王盔,高寵所戴的扎巾盔,典韋所戴的虎頭盔,孫悟空所戴的鑽天盔,扈三娘所戴的蝴蝶盔,中軍專用的中軍盔,山大王所戴的草王盔等。

巾,多為便帽,如陳伯愚所戴的員外巾,趙高所戴的相巾,梁山伯和祝英台所戴的文生巾,諸葛亮所戴的道巾和陳宮所戴的高方巾,以及許仙專用的許仙巾,林沖所戴的將巾,唯有關羽所戴的夫子巾,黃忠、竇爾敦、史文恭所打的扎巾可在官場中使用。

除以上四種外,還有觀音菩薩所戴的觀音兜,諸葛亮(借風)所戴的九龍箍,魯智深所戴的月牙箍,岳雲所戴的叫垛子頭,喬玄所戴的相貂,楊繼業所戴的金大蹬,銚期所戴的金貂,楊洪所戴的沙鍋淺,丑婆所戴的彩旦箍,虞姬所戴的漁婆罩等,也屬冠帽盔巾四類,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此外,在冠帽盔巾之中還可以隨人物和劇情的需要加配一些配件,如異族人可加雉翎狐尾,有的可加飄帶,綢條,面牌,茨菰葉,鏟頭等。
早年間,多為各戲班自製,所用這些盔頭都是設計製作者和演員為突出人物及表演而進行的創作,多以硬紙板為胎,外罩漆,再以掐絲、點翠等技法裝飾。
說到盔頭的製作,不得不提一下張連城老先生。
張連城(1919--1989)北京南苑人,他十四歲進北京「錦華號」盔頭鋪,跟隨和蓬春(1875--1956)老先生做學徒。和老先生去世後,張連城先後去沈陽、天津、上海等地學習盔頭製作技藝。他的作品融南北為一體,集諸家之大成,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北京盔頭製作業的領軍人物。他不僅為當時的名角製作一些常用的盔頭,還為梅蘭芳、金少山、馬連良、譚富英、李少春等名角創編的新戲角色做過新型盔頭。

張月蘭,1943年生於北京。她高中畢業後到「北京盔頭戲具生產合作社」工作,在其父張連城指導下學藝,後調到技術科室任技術員,除研製新型盔頭外,還參與百種盔頭效果圖繪制工作,為戲曲盔頭製作留下珍貴的資料。後來,她研製京劇臉譜的小盔頭,其中有:大額子、夫子盔、王帽、賊盔、倒纓盔,文陽、大羅帽、扎巾等,她把盔頭做成半立體式,使此項技術更貼近人們日常生活,成為便於攜帶的旅遊品,把盔頭製作技藝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北京戲曲盔頭製作借鑒吸收了我國傳統繪畫、雕塑、書法、刺綉等藝術,使作品色彩艷麗、鮮明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隨著戲曲的緩慢發展,盔頭道具的需求量也隨之減少,由於它的做工復雜,生產周期長,製作成本較高,常常入不敷出。因此,保護這項面臨瀕危狀態的技藝,迫在眉睫。

與戲曲帽子的做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生粉色衛衣配什麼顏色的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757
穿高幫鞋校服褲子怎麼改 瀏覽:823
湛江哪裡有旗袍店 瀏覽:573
男生短款衛衣怎麼搭配圖片 瀏覽:652
解百男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612
領帶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534
豐城防點手套采購批發 瀏覽:592
運動連衣裙半袖寬松t恤 瀏覽:943
愛馬仕羊絨圍巾如何洗滌 瀏覽:921
皮帶太鬆掉褲子怎麼辦 瀏覽:847
東廈校服專賣店 瀏覽:7
棉衣a字型女多少錢 瀏覽:910
牛皮革皮帶和真皮皮帶 瀏覽:323
t恤條紋批發 瀏覽:477
私人玩物睡衣百度雲 瀏覽:274
帽子人折紙 瀏覽:495
creative女裝排行 瀏覽:505
天津市校服女生 瀏覽:940
平價童裝加盟平頂山 瀏覽:487
第一次進貨牛仔褲批發價多少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