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戲曲帽子七星額子

戲曲帽子七星額子

發布時間:2021-07-10 13:27:03

❶ 京劇中的大拉翅造型是從何而來的呢

京劇中的大拉翅,應當是從清末旗人女裝的大拉翅繼承而來。可能是今日最靠譜的大拉翅樣式。

❷ 戲曲頭飾簡介

1、笄;

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2、簪;

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3、釵;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4、華勝;

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5、步搖;

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6、篦;

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

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7、花鈿;

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2)戲曲帽子七星額子擴展閱讀:

人類使用頭飾的時間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裝飾有關。中國漢字中的「美」字,其實就是一個戴著頭飾的人。其頭飾也許是一個羊頭,有兩只角;也許是兩根長長的翎毛,因而有人說「美」字「像頭上戴羽毛裝飾物的舞人之形」。

其實,這種情形在古代民族和現代少數民族中都經常可以見到。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戴頭飾的歷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傳到現代。

我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縣是佤族聚居區。就在這里的勐董河下游兩岸陡峭的崖壁上,保存著我國最古老的崖壁畫之一滄源崖畫。滄源崖畫共發現十個畫點,清晰可辨的人物圖像七百餘個。

其中,凡是形體較為高大的人物圖像幾乎都有頭飾(有的還有尾飾),而且頭飾非常突出,有的頭飾的長度甚至超過人體本身的長度。滄源崖畫中的頭飾,多為牛角、鹿角、牛尾、鹿尾、虎尾、鳥羽等物,尤以牛角頭飾為多。

這種情形,和某些古籍中對雲南少數民族的記載是完全一致的。《雲南志》說;「望苴子蠻……衣短甲,兜上插氂牛尾,馳突如飛,其婦人亦如此。」《宋史·蠻夷四》說:「使者衣虎皮顫裘,以虎尾插首為飾。」

此外,明清時期編纂的多種志書,對基諾族、景頗族等,都有「首戴骨圈,插雞毛,纏紅藤」之類的記載。歷史上我國少數民族的頭飾於此可見一斑。



❸ 戲曲頭飾的分類有哪些

假發是指在戲曲演出中各行角色梳裹 發式的各種用品。常備的用品有網子、水紗、甩 發(又稱水發)、蓬頭、髯發、孩子發、 大頂、片子、線尾子、懶梳妝等。
古代婦女在頭上插花,戴金銀珠翠首 飾,稱為頭面。旦角的頭面有三種: 銀泡頭面、水鑽頭面、點翠頭面。
在傳統戲曲中,劇中人所戴的各種冠 帽一般通稱為盜頭,分為四類:冠、盜、 巾、帽。傳統的盔頭,包括各種大小附 件,約有300種。盔頭和戲衣一樣注重裝 飾,但因劇目、劇種不同各有變化。
冠是 帝王、貴族的禮帽,主要有皇帽、平天 冠、九龍冠、紫金冠(又名太子盔)、鳳 冠、過翹(又稱半鳳冠)、侯帽、相貂、汾陽帽、扎鐙、紗帽等。
盔一般為武士所 戴,主要有草王盔、帥盔、罐子盔、夫子 盔、倒纓盔、八面威(盔)、中軍盔等。
巾多是軟體,屬於便服,主要有皇巾、相 巾、扎巾、文生巾、武生巾、高方巾、 解元巾、荷葉巾、棒槌巾、員外巾、八 卦巾、鴨尾巾等。
帽類名目繁多,最復 雜,常見的主要有氈帽、沿氈帽、韃帽、 羅帽、太監帽、太葉巾、皂隸帽、鬢帽、 草帽圈、漁婆罩、風帽、額子、七星額子 以及駙馬套翅、翎子、狐尾、面牌、茨菰 葉、鏟刀頭等附件。
目前,舞台上常用的 盔頭種類更多。

❹ 戲曲詞里有,有時候我狠女人,有時候我想老婆,這戲啥名

在戲曲里就是旦角,女性,一般都有武打的戲
例如穆桂英、樊梨花,都是屬於刀馬旦
唱戲的時候多數都穿那種女靠~很威風的那種,頭盔帶的是七星額子,頭上插倆跟挺長的毛。
就不引用那麼多長篇條幅了,能理解意思吧?

❺ 戲劇角色翻譯

生:
1老生:作功老生、唱功老生、靠把老生
2小生:娃娃生、文小生、武小生
3武生:長靠武生、短打武生
4紅生(專演關羽、趙匡胤的戲)

旦:
1青衣
2花衫
3花旦(包含閨門旦)
4武旦
5武旦(包含刺殺旦)
6老旦(包含武老旦,其實只有《楊門女將》和《對花槍》)

凈(花臉):
1銅槌花臉(大花臉)
2架子花臉(二花臉)
3武凈
末(蒼頭老生)

丑(三花臉):
1文丑(包含方巾丑)
2武丑(開口跳)(包含虎形、犬形等)
3彩旦
4丑婆子

以上應該很全了.還有嗎,還有嗎,還有嗎,不會吧.應該很全了啊.

下面是行當的一些詳細介紹.

生 行 簡稱「生」。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鬍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旦行是京劇的主要行當之一,指戲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為青衣、花旦、正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類別。

花旦:多表現那些年輕開朗活潑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一般穿短衣短裙,表演以做工和說白為主。比較典型的如《拾玉鐲》里的孫玉姣,《櫃中緣》里的劉玉蓮等。《西廂記》里的紅娘,《春草闖堂》里的春草等,《坐樓殺惜》中的閻惜嬌等,都由花旦來扮演,《紅鸞禧》里的金玉奴,《得意緣》里的狄雲鸞等角色,過去也由花旦來扮演。這類角色大都多情、害羞、俗凡。

青衣:多表現那些端莊穩重的中青年婦女,以唱功見長,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如教子之王春娥(《三娘教子》),被人遺棄的秦香蓮(《鍘美案》),《宇宙鋒》里的趙艷容,《二進宮》中的李艷妃,《浣紗記》里的浣紗女等。多飾演出於貧寒但正派人家的中年婦女。

正旦: 如醉酒之楊貴妃,東吳招親中的孫尚香。這類的特點是裝束中少不了鳳冠、霞披。正旦多是出於富有人家。花旦實際即是富貴的青衣。

武旦: 多指短打武旦。表現那些身俱武藝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靈,多穿緊身衣服,一般不騎馬。短打武旦不太注重唱和表演,重在武功和說白;還有一種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表演上重翻打,如《打焦贊》里的楊排風,《泗州城》里的水母,《打店》里的孫二娘,《無底洞》里的白鼠精,《搖錢樹》里的張四姐,《三岔口》里的店主婆,《白蛇傳》中盜仙草的小青與白素貞等。此類多為江湖女俠,為正義、為 朋友甘願兩肋插刀,"路見不平一聲吼"的那種姐兒們。

刀馬旦: 又叫長靠武旦。一般都是騎馬拿刀,故得此名。此角多表現那些女將或女元帥,多為官方身份,裝束多扎大靠(軟靠,硬靠是為那些男人准備的),佩七星額子。此角要求有很好的武功,同時做工、說白、工架都很重要。如《破洪州》中的穆桂英,《棋盤山》里的竇仙童,《珍珠烈火旗》里的雙陽公主,《扈家莊》里的扈三娘等。

老旦: 表現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釣金龜》里的康氏,《赤桑鎮》里的吳妙貞,《望兒樓》里的竇太真,《遇皇後》、《打龍袍》里的李後,《竇娥冤》中赴沙場的蔡婆子,痛說革命家史的李老太;也有重做工的老旦角兒:如《清風亭》里的賀氏,《轅門斬子》中的佘奶奶,《西廂記》里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里的李母等。

彩旦: 也稱丑旦,妖旦,有時將其歸入醜行,多為媒婆,官宦人家的命婦等角兒;以做工為主,表演、化妝都很誇張,都極盡其丑。是以滑稽和詼諧的表演為主的喜劇性角色。這類角色主要表現那些滑稽或凶蠻的女人,有的是用來諷刺愚蠢和自作聰明的人。代表如《鳳還巢》里的大姐程雪艷,《西施》里的東施,《拾玉鐲》里的劉媒婆等。

其實戲劇中角色也是變化的。在一本時間跨度較大的戲文里,某一人物的角色定位是隨劇情的發展而不同。如前所舉的王寶釧,在初期《花園贈金》時其角色是閨門旦,而18年之後,當其夫婿薛仁貴平西涼得勝凱旋歸來,也就是在《武家坡》一出戲中,她的角色已轉換成為青衣。再後來,在《大登殿》一出時,其角色又一次由青衣轉換為正旦。

旦行的流派與名家 主要有四大流派:梅(蘭芳)派、尚(小雲)派、程(硯秋)派、荀(慧生)派。名家包括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和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張君秋。


凈行俗稱「花臉」,一般扮演男性角色,分正凈、副凈和武凈。
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並不幹凈,故反其意為『『凈」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叫副凈、武工花臉名武凈,武二花臉言紅凈,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末 行 簡稱「末」。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醜行又稱「三花臉」,多演伶俐幽默或陰險狡猾的角色

醜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❻ 戲曲帽殼怎麼做的用什麼材料,用什麼材料來定型

戲曲帽殼怎麼做的用什麼材料,用什麼材料來定型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

現在製作,用毛頭紙多層(農村糊窗戶用紙),漿糊粘合晾乾,做成帽子的內胎;

外面用黑絨布幔上去,而且紗帽是分為前後兩個獨立的部分製作的。

紗帽翅用細鐵絲擰成彈簧,窩出帽翅框架,然後用細鐵紗裁成大小合適的片,用骨膠粘到鐵絲框架上,噴上金色或銀色漆打底色,再用硬卡紙雕刻出紗翅內的花紋,染上顏色,同樣用骨膠,鐵絲固定在帽翅骨架上,糾正一下形狀,插在烏紗帽後面就行了。

其他盔頭製作方法大概類似,王(皇)帽、帥盔、中軍盔、駙馬套、鳳冠、大羅帽、大額子、小額子、通常,盔頭全部是硬紙胎,沒用紡織材料,方法也是想用硬卡紙雕出底板,用細鐵紗附上去做胎。

北京、江蘇,都有專門製作戲劇的盔頭、頭面、腳下的鞋子,靴子,彩鞋等等。有時間可以去參觀一下學習學習,看一眼,就會一目瞭然。製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附錄: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戲曲盔頭

(圖片摘自《網路圖片》)

❼ 戲曲行頭中美猴王帽子叫什麼

紫金七星冠,,,,,

❽ 京劇中刀馬旦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京劇中的刀馬旦帽子稱為盔頭,一般的刀馬旦戴的叫七星額子。插雉尾翎。如果是非正規軍,還要在盔上掛狐狸尾。譬如傳統京劇《穆柯寨》中的穆桂英,《銀空山》中的代戰公主,都是梳大頭,戴線尾子。頭戴七星額子,插翎掛尾,身穿女靠。

❾ 誰知道有關於晉劇的東西

山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因興起於晉中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一帶,所以又稱為「中路梆子」或「中路戲」。它和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合稱「山西四大梆子」。流傳外地後,被稱為「山西梆子」,建國後改今稱。晉劇在形成初期,僅流行於晉中盆地十縣和西部八縣以及東四處(平定、昔陽、孟縣、壽陽),主要觀眾是農民。後以太原為中心,逐步擴大到晉北、晉南與晉東南個別縣份。隨著晉中商人赴外經商,晉劇的活動范圍又逐步擴大到張家口、北京、天津以及陝北、甘肅的部分地區。清末民初,中路梆子的班社還曾到上海演出。在張家口和冀西井陘一帶,它己成為當地主要劇種,設有許多職業劇團,一些晉劇著名藝人在那裡安家落戶,為當地培養出許多演員。 S}

關於晉劇的淵源,老藝人中傳說不一。一說是蒲州梆子向北發展,為了適應晉中地區觀眾的欣賞要求,逐漸形成中路梆子。一說晉劇與北路梆於原是同一個劇種,後在晉中地區逐漸地方化,才從北路梆子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劇種。還有一說認為它是在晉中祁太秧歌等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吸收蒲劇、北路梆子等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上諸說,都有一定道理,但從晉中地區早期組班要約蒲州藝人,設科班教戲要請蒲州藝人當教師,以及學戲語音要以「蒲白」(晉南地方官話)為准等事實來看,一般認為中路梆子是由蒲州梆子演變而來。在演變過程中,藝人們吸收、融化了祁太秧歌和汾孝干板秧歌的腔調和打擊樂器等,在語音、唱腔、表演上均發生了變化,形成了自己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委婉的風格。 早在晉劇形成之前,晉中一帶,就有關於「並州腔」、「三例腔」的記載。到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中路梆子已非常盛行。清咸豐、同治(1851-1874)以後,晉中票號興旺,商業發達,中路梆子的發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先後出現了許多著名班社和演員。不少愛好戲曲的豪商巨賈,出資邀請著名藝人組成實力雄厚的「字型大小班」。一些文人也參加了戲曲活動,如太原北後街「字型大小班」。一個研究晉劇的藝術團體。民間「鬧票」、「打座場」等演唱活動更為頻繁。晉中平原及東西山,民間迎神賽會很多,如三月二十八日東岳大帝廟會、四月初八奶奶廟會、五月十三日關帝廟會等。這些廟會正日都要唱戲敬神。此外,正月天地會要唱「人口戲」,糧行要唱「添倉戲」;四月和七月龍王廟要唱「雨戲」,民間祈雨時要唱「安神戲」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軍侵佔太原及晉中各縣,中路梆子受到嚴重摧殘,班社紛紛解散,藝人四處逃亡。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晉綏邊區,於1939年後,曾先後成立了七月、人民、呂梁三大劇社,在戰爭環境中,還能培養出大批晉劇人才,編演了不少新戲。這期間,除移植上演了《逼上樑山》、《三打祝家莊》外,還編演了以岳飛被害為題材的古裝戲《千古恨》和表現邊區勞模事跡的現代戲《新屯堡》等。 建國後,山西、內蒙、河北等地,先後建立起許多晉劇演出團體,整理和創作了一批傳統和現代戲,並培養出大批中、青年演員。 e

晉劇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過去晉劇純由男演員演唱,一般定F調;後逐步發展到以演員為主,改定G調。除「二音子」用假音演唱外,亂彈分七種板式:平板(亦稱:「四股眼」)4 /4為拍;夾板為2 /4拍;二性為 1/4拍;流水為1 /4拍;另外還有介板、倒板、滾白等。每種板式還有許多變化。如流水板中即有大流水、小流水、緊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此外還有三花腔、五花腔、走馬腔、三倒腔、倒板腔等許多花腔。 晉劇十分注意運用二人以上的對唱、輪唱手段發揮其唱腔的藝術特色。如《忠報國》,通過大花臉、須生正旦的輪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當前感情。輪唱中多用適於敘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走雪山》中是以老生與青衣的對唱,來表現曹府遭禍後,老家人保姑娘倉皇逃難的故事。先以介板對唱,表現主僕脫離虎口時的狼狽狀態;繼以二性輪唱,追敘受迫害的經過,男聲方落,女聲又起,交替歌唱,別有韻味。 在晉劇中也有大段獨唱。這種獨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計》、《見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蓮和沈後的單獨唱段,無鑼鼓之響,有絲弦之音,行腔運調有如甘露細雨,點點入地。在晉劇唱腔中,還有用平板、夾板、二性、流水等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於追敘、懺悔、思考問題等。 滾白是用以表現泣不成聲,極度悲哀的情緒。從過門到唱腔,都有極大的感染力。如《蘆花》中閔德仁的兩閃滾白,往往是演員揮淚而歌,觀眾彈淚而聽。 過去晉劇文武場編制為九人,稱「九手場面」,即鼓板(指揮)、鐃鈸、馬鑼、小鑼、梆子、吸胡、三弦、二弦、四弦。有時伴奏中需用鉸子,由彈四弦者代操;需要嗩吶伴奏時,則由彈三弦、拉二弦者代吹。文場樂器,呼胡是中音樂器,亦名「葫蘆子」。椰殼,比板胡殼大,狀如雞心,口面直徑約12-13厘米,粘以桐木板。主檔以硬木質製作,長70厘米。安有腰碼,固定在檔之中部。下碼置於桐木面上端六分之五處。馬尾竹弓,音質柔和,酷似男中音聲腔。呼胡拉主旋律,二弦、三弦、四弦配合伴奏。藝人說:「呼胡、三弦是肌肉,二弦是骨頭,四弦是筋。」又說:「呼胡立桿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補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調子。」打擊樂器中的馬鑼,既重且大,直徑55厘米,厚約1厘米,聲音不散不躁,現多用「六」字馬鑼,與弦樂「sl」音相全,故有用馬鑼定音的傳統習慣。 晉劇弦樂牌曲很多。表現愉快情緒的有〔綉荷包〕等。表現苦惱的有〔太陽神針〕等,緊張用〔緊殺雞〕,舒緩用〔大寄生〕。這些曲牌可單獨使用,也可聯輟使用。如《打金枝》中的《鬧宮》與《春秋配》中的《揀柴》的音樂,就是用若干曲牌組成的聯奏曲。嗩吶曲牌也很多,如「坐帳」用的〔開門鼓〕、〔慢拜場〕等,能渲染元帥升帳時隆重庄嚴的氣氛。《戰宛城》中用的〔對舞〕,有千軍萬馬奔騰攻戰的氣勢。 打擊樂的鑼鼓點,約有四、五十種。如〔硬三錘〕、〔五錘子〕、〔三翻鷂〕、〔小戰〕、〔戰煞〕、〔海沙〕、〔披頭〕、〔帽子頭〕、〔回頭〕等。使用時,可根據劇情發展需要來選擇。如〔悶場〕(俗稱揉肚子),可配合人物捶胸、頓足、立坐不安的動作與呼喊節奏。《斬黃袍》中高懷德上場,《回荊州》中趙雲上場,《長板坡》中張飛斥責趙雲之後,都是用這種鼓點來襯託人物煩躁和焦急情緒。中路梆子有時在四股眼、夾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錘子〕與弦樂接,必要時帶〔撩子〕配合劇中人耍馬鞭、或「接門」的動作。《坐樓殺惜》中宋江殺死閻婆惜,從她身上搜索梁山書信時,用〔小戰〕伴奏,有力地渲染了其戰戰兢兢,極度緊張的狀態。 Rh{auO

晉劇中,分傳統的生、旦、花臉三大行為紅、黑、生、旦、丑五行。清末民初,晉劇中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指的是:紅(鬍子生)、黑(花臉)、生、旦、丑。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紅、老生(正紅、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文丑、武丑。中、北路梆子清代時大致與蒲州梆子的腳色行當相同,後逐漸發展變化。到清末民初,中、北路梆子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紅(鬍子生)、黑(花臉)、生、旦、丑。十五小行:正紅、老生(正紅、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文丑、武丑。 晉劇的腳色行當,根據演員的技藝高低及在群眾中的影響程度,分為頭套(亦稱頭路、頭牌)、二套(二路、二牌)、零碎三類。頭套演劇中主要人物,二套演次等人物,零碎應雜。《蝴蝶杯》為便,田雲山為頭套鬍子生應工,胡晏為二套應工,零碎則扮演家院田明。 晉劇的腳色行當中,生行中的鬍子生為最主要的行當,一般戲班以其為挑班演員,故稱之為挑大樑的,在戲班中所掙「戲份子」(即工資)最高。鬍子生可分為黑鬍子生、老生、紅生,多扮演中老年的正派人物。戴三綹(關羽則為五綹)髯口為其主要標志。一般群眾和演員在習慣上都稱鬍子生演員為唱紅的。四大梆子中的鬍子生演員以「紅」為藝名的尤多。鬍子生中戴黑髯(一般為黑三綹)稱黑胡生,居鬍子生之首,多扮演帝王將相、官吏員外等有地位的中年男子,須生演員必須具備過硬的唱念功夫和扎實的腰退功、武功;另外還須掌握梢於功、髯口功、帽翅功、幅子功、靴子功、鞭子功等高難度技巧。唱功戲、做功戲、功架戲均要能拿得起。能唱不能做或能做不能唱,稱不上好把式,只能算片(撇)子演員,不夠挑班資格。在唱念上講究吐字清楚、噴口有力、緩疾有致,以本嗓為兼用假音(背弓音),具有高亢激昂之特色。身段、功架則講究儀表莊重、英武剛健。因因子生演員表演難度大,扛戲分量重,故四大梆子的鬍子生歷來均由男演員擔任,已成傳統。但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晉劇中涌現出以丁果仙為代表的一批鬍子生女演員,稱之為坤角。她門以嗓音明亮清脆、扮相俊美大方、做戲逼真細膩見長,贏得廣大觀眾歡迎,迅速取代了男角鬍子生在晉劇中的頭牌地位。但是,由於女鬍子生演員生理條件所限,一些身段、功架、武功較重的戲難以勝任,致使一些劇目逐漸從舞台上消失,如《出棠邑》、《觀陣》、《上天台》、《五雷陣》等。 鬍子生行當中還有老生。紅生之分。老生,扮演老年長者,掛白三繕或蒼三綹,表演以倡做為主,蒼老、凝重、朴實是其主要特色。紅生戴黑三綹,勾紅臉,扮演勇武忠直的人物。 小生:分文生、武生、娃娃生。文生有紗帽生、翎子生、巾子生、窮生等。主要扮演青年男子。紗帽生,戴紗帽,穿蟒袍或官衣,扮演有功名的人物,表演上要求儀態端莊灑脫。翎子生以頭插錐尾為主要標志,多扮演武將和文武雙全的人物。一般由文武小生扮演,。要翎子為這類腳色絕活。巾子生,戴巾於,穿褶子,持摺扇(故又稱扇子生),主要演風流儒雅的公子,表演上要求風流瀟灑、儒雅俊秀。窮生,穿素道袍或富貴衣扮演落魄書生一類人物。要求表演出人物窮困潦倒及貧而有志的神情形態,娃娃生,扮演少年兒童,戲的分量不重,多由童伶、學員扮演。武生:分短打、長靠兩種。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短打武生,戴羅帽,穿箭衣、侉衣、豹衣,表演上以武打、翻跌為主,武生扎大靠,著厚底靴,表演上以開打、功架為主。 旦行:主要有正量(包括閨門旦)、小數點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正旦,又稱大旦、青衣,多飾演已婚、正派的中年婦女。以唱做為主,寧靜端莊、曉理賢慧為其主要特色,另外有一些唱功戲中的未婚女子(所謂「閨門旦」)。也由正旦應工,正旦常與鬍子生配戲,戲的分量一般都較重。小旦,多扮演青少年女子,有小旦、花旦之分,二者的區別在於人物的性格及表演特點。小旦多扮演正派純真的青年女子,表演以唱做為主。以活潑伶俐、天真爛漫、舉動敏捷見長。花旦則以做功和念白為主,多扮演放浪潑辣或妖艷俏麗的青年女子,以潑辣刁狠為主要特點。正旦、小旦為梆子戲中的主要行當,故有「一窩旦(正旦和小旦)吃飽飯」,「一旦挑八角」之說。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彩旦,也稱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刁奸的婦女,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一般為小打扮,不穿蟒靠,重武打。一般班社由刀馬旦兼任。刀馬旦、多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身扎大靠,頭戴七星額子,插翎子,唱做打和舞蹈並重。這類腳色大都由功底扎實的小旦演員扮演,故亦稱為刀馬小旦。 花臉行:也稱凈、黑頭。分大花臉、二花臉。多扮演相貌、性格、品質特異的人物,均以面部勾臉(即在面部勾畫各種顏色的臉譜)為主要標志。大花臉,偏重唱、念、做、舉止穩重,主要扮演身份地位較高的人物,如包拯、曹操、徐彥昭等。大花臉有花臉、白臉、黑臉、紅臉、凈臉之分,由人物的性格、品質及行為所定。如包拯黑臉,以示其秉公執法、鐵面無私;曹操、潘仕美由因其奸詐、殘忍,勾白胸;關羽勾戲臉,以表示其忠心不二的品質和英武剛強的性格。過去,有「花臉不挑班」之說,但也有個別藝術成就高的演員仍可以挑班,如晉劇花臉學員喬國瑞(獅子黑)即曾挑班多年。 過去,梆子戲有代腳制(也稱代行制),這是由於舊班社中演職人員不足所致。彩旦通常由醜行代,個別小旦演員也代之,如晉劇演員冀美蓮演《拾玉鐲》的劉媒婆、《風箏誤》的丑姑娘,深得廣大觀眾贊譽。建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觀眾的要求,劇團編制逐漸擴大,演職人員大大增加,戲校和訓練班也注意培養老旦演員,除少數劇團外,多數均有專人扮演。但彩旦、娃娃生的代腳制仍延用至今。

❿ 戲曲詞里有,有時候我狠女人,有時候我想老婆,這戲啥名

在戲曲里就是旦角,女性,一般都有武打的戲 例如穆桂英、樊梨花,都是屬於刀馬旦 唱戲的時候多數都穿那種女靠~很威風的那種,頭盔帶的是七星額子,頭上插倆跟挺長的毛。 就不引用那麼多長篇條幅了,能理解意思吧?

與戲曲帽子七星額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衣有什麼品牌 瀏覽:656
寬松的褲子怎麼改小 瀏覽:416
為什麼吳世勛和鄭秀晶校服不 瀏覽:579
羅納爾多對阿根廷點球帽子戲法 瀏覽:923
男裝設計師尺碼25鏤空 瀏覽:238
童裝眼鏡套裝 瀏覽:70
旗袍2016年冬季勇倫 瀏覽:469
褲子門襟怎麼繪制出的 瀏覽:220
褲子的推板視頻 瀏覽:763
東方文化的傳承旗袍 瀏覽:607
校服外套折疊法 瀏覽:928
怎樣做好金絲絨旗袍 瀏覽:596
為什麼黑人夏天戴帽子 瀏覽:523
有幾個迪士尼童裝公司 瀏覽:550
韓國名牌童裝品牌排行榜 瀏覽:708
兒童睡衣女士品牌及商品 瀏覽:189
女裝中長款旗袍 瀏覽:506
石獅哪裡有女襯衫外加工 瀏覽:573
生完之後還可以穿孕婦褲子嗎 瀏覽:128
新疆縣市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