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但丁浮士德帽子

但丁浮士德帽子

發布時間:2021-07-10 14:31:35

1. 但丁和歌德的介紹和作品

但丁·阿利基耶里(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紀末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
他被認為是義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也是西方最傑出的詩人之一

代表作品 《神曲》、《新生》、《論俗語》、《饗宴》及《詩集》等著作。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
代表作品 《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

2. 何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的五個悲劇有怎樣的思想內涵他的形象有什麼象徵意義

浮士德精神:
首先是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梅非斯特一開始就相信像浮士德這樣好高騖遠,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獲得人間最大的快樂」,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滿足其心腸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終必將導致墮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精神」另一個重要方面在於他重視實踐的積極入世精神。走出書齋是他實踐意識的朦朧覺醒。
追求、實踐、不滿足、再追求,自強不息,精近不止構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質內涵。還是用浮士德的自白來作為結尾吧,這些已經告訴了你一個人活在世上應該追求什麼,實現什麼。
總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實質和內容主要有三點:重視實踐和現實;永不滿足於現實;不斷追求真理。
「浮士德」思想內涵:
詩劇《浮士德》是由兩個賭賽和五種追求構成的。
《浮士德》精神的內涵,強烈地體現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過他尋求真理的五個階段的生活歷程而進行展示的。第一階段主要通過描寫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個新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者形象。他擺脫了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束縛,有強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滿現實社會,要為「人類」創造一個「真美」的世界。第二階段主要描寫浮士德的愛情生活,開始了對人生和理想的探求。但悲劇的沖突是新興資產階級個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第三階段描寫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遷就退避。他在封建宮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敗。仍然盡心竭力為這個腐朽的王朝服務,實際上說明,為封建王朝服務不可能有所建樹,於是他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階段,描寫浮士德對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復活於現代。浮士德對古典美的追求,就這樣宣告破滅了。最後階段描寫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總之,《浮士德》的勇於實踐,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進步性和深刻的進步意義。
象徵意義:
《浮士德》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它與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同為歐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歌德根據16世紀一個民間傳說寫成的詩體悲劇,它花費了60多年的時間,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全書長達一萬兩千餘行詩句,分上下兩部;它描寫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經歷。而在民間傳說的長期流傳和歐洲作家的反復加工過程中,浮士德這一形象凝結沉澱了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間歐洲和德國民族廣袤深厚大社會心理,其內核是對「歷史之謎」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國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他對自己生命本真和意義的自我意識,也就表現為分裂已是:至於型、情慾與理性、人性與神性都處於劇烈的搏鬥與奮爭中,對意識的分裂和二元化的體驗使他充滿了苦惱:「有兩個靈魂住在我的胸中,它們總是互相分道揚鑣。」浮士德的靈魂雖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誘下淪落,但是他卻沒有完全淪落,他的內心總是充滿了斗爭與矛盾,這也就是善與惡、靈與肉的不斷斗爭與沖突。
《浮士德》帶有歌德的自傳色彩,這個人物的身上也融合進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徵,而且這部作品誕生和貫穿了德國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或多或少的帶有那個特定時期的時代特徵和共性。18、19世紀是一個多元化文化凸現,封建主義走向沒落,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的一個新舊交替的轉換時期,人的理性主義,人文主義都正處在一個重新建構的重要時期,人性中的善良與丑惡的因子就在不斷的斗爭與撕裂狀態下。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義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卻恰恰處於對立面,是丑惡與罪惡的化身。浮士德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著整個人類,而他一生的結局就象徵著人類的命運和前途。浮士德那種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於探索的精神。這就是人性中的一種積極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為人類追求意識的體現者而出現的。但是,為了凸現他這種人文主義精神歌德運用了辯證法的論證,浮士德這種對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過對錯誤的不斷否定來實現的。而作為人類的代表他又是善與惡的矛盾統一體,有著靈與肉,理想與現實實踐的沖突,追求的古典美與現代社會現實的不協調性,因而由於人格中的弱點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誘而屢犯錯誤,屢陷迷津。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他並沒有完全墮落,完全淪落,而是處在一個不斷的斗爭中,這善與惡這兩種思想正是在他的意志與占據控制心靈力量的大小而此消彼長不斷變化,導致了他的行為的不斷變換與痛苦抉擇。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靈革命與社會實踐,感官之愛與藝術之美,共組一種平衡的生命觀照。它們共同驅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邁向善。而最終,絕對完美的善,卻是在上帝手中,要透過上帝的恩寵才能獲得。這是獲救的真義。浮士德沒有忘記自己的恪守的原則和他人性的本真內在本性,使得他有著戰勝誘惑的力量,去惡向善,排除欲的干擾,最後在理想國的實現下攀升進靈的境界,在此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作用。他的靈魂未被梅菲斯特所帶走,而是在上帝的天使帶領下進入天堂。這也就代表著善良最終仍然戰勝了邪惡與醜陋。
浮士德在帶領群眾改造自然,興建海邊樂園的壯舉中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找到了智慧的最後結論,也領悟到了理想的人生:「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夠作自由與生活的享受。」他的熱愛自由,積極進取,努力創造,樂觀向上的精神得到了上帝的垂青,盡管曾經因為被引誘而犯錯,但是上帝善待那些去惡向善的人,憐憫並接納他們。而且他的一生的奮斗也證明了上帝的話,人在努力時盡管難免迷誤,但是會返歸正道,由迷混不清進入澄明之境。
正如在《歌德談話錄》中說的:「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樣,道德也是從上帝那裡來的。它不是人類沉思的產物,而是天生的內在的美好性格。它多多少少是一般人類生來就有的,但是在少數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的心靈里大道很高的水準,這些人通過偉大事業或為大學說顯現他們的神聖天性,然後以這種天性所展示的美贏得人們的熱愛,強有力的因達人們敬重和效法。」「對道德的美與善的價值的知覺可以通過經驗和智慧獲得,因為丑惡已經證明自身是個人和集體幸福的破壞者,而高尚正直則是產生和鞏固個人和集體幸福的。因此,道德美便得以成為教義,作為一種明白表述的道理在所有民族中傳播開來。」
《瓦爾普吉斯之夜》這一場中是在瑪干淚接連遭遇誤殺母親,哥哥被殺,自己瘋癲,私生子被自己溺死而被判死刑,囚在牢獄這樣的背景中進行的,但是盡管最初浮士德受到魔鬼的誘惑而赴宴,而且他對群魔夜會上放縱無度的淫慾有所追求,但是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在經過了靈與肉的沖突,善與惡的斗爭,慾望與道德的矛盾,喚醒了他對春天的感應,從溪流中諦聽到「親切的愛的呻吟」,在群魔亂舞中爆發對瑪干淚的思念和不安。而在明白了她的處境之後,就憤怒的指斥梅菲斯特「我為了這個唯一的姑娘的苦難就覺得痛徹骨髓,而你卻無動於衷地對千萬人的命運獰笑!」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潛意識的道德里是善良的,有良知的,但是在魔鬼的作用下卻往往是不容樂觀的。後來還有出於對情敵的妒嫉,使得帕里斯的精靈爆炸;為佔有海倫,他用武力驅逐她的丈夫;為創建海邊王國,他以人為畜,死人無數,最後導致了不願遷居的老夫婦的死亡,盡管他的起點和歸宿都是為了「永恆的愛」和「崇高的靈的境界」和實現「在自由的土地上居住著自由的國民」的社會理想。彩虹般的人生中本來就存在著人類感情的多層面結構這種」多聲」現象,正如俄國著名作家格林卡在其《札記》中所說:「生活中一切都是對位的,也即互相矛盾的。」而歌德也發現自己作為藝術家,他是一個泛神論者;作為自然研究家,他是多神論者;作為有道德的人,他傾向於相信一種神性的人格。這樣對於浮士德的這種矛盾性格的塑造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這種善惡沖突在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帶上了時代的色彩和意義,價值觀念的尚未成熟,多種價值取向共存,沒落的封建勢力與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力量的斗爭與沖突等等,這些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浮士德的屍體最後是在上帝派出的天使們抬向了天國,得到了光明,使得上帝獲得了勝利,這就要歸功於他的樂觀向善,積極進取,努力奮斗的人格精神,是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理性主義,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的勝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小世界到社會,理想的大世界,也是資產階級的勝利。正如歌德所說的「他不是讓人固定在特性中,而是讓人在內在的法則中看到心靈生活的統一性,這種法則把這種統一性的各個生活瞬間結合在一起,好似結合成它的存在的旋律。」這讓我們對付使得這個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摧殘桂冠的人物形象的內在性格和人性有力更深的認識和體會。我們不禁要說:「歌德是美的作家,如同拉斐爾是美的畫家,莫扎特是美的音樂家。」

3. 浮士德 書里的人物分析

長篇詩劇《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它的創作延續了將近60年之久。第一部完成於1806年,第二部1831年完成。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後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
歌德運用浮士德這個16世紀傳說中的人物,表達了自己的哲學觀點和社會觀點。浮士德老博士獨自在中世紀的書齋里研究學問,窮年累月,一無所獲。他為此非常煩悶。魔鬼靡非斯特在天上和上帝打賭,要把浮士德引入魔道。一大,靡非斯特來到浮士德面前,同他訂立契約:他甘願作浮士德的僕人,使浮士德擺脫煩惱,感到滿足,但就在感到滿足的一瞬間,靡非斯特不再是奴僕,而浮士德將反為靡非斯特所用。靡非斯特用黑色外套變成一朵浮雲,載著浮士德一同出去游歷世界。歷經種種磨難和考驗,在浮士德 100歲雙目失明時,終於讓他在改造自然的事業中得到滿足,喊出了一句「你真美呀,請停留一下」便死去了。按照契約,浮士德感到滿足時即應歸靡非斯特所用,但天使們卻把他搶救到天上去了。
歌德借用浮士德的經歷,抒發了自己對未來理想世界的信心。靡非斯特代表腐朽落後的勢力,它是罪惡和黑暗的化身,他施展種種伎倆,阻止浮士德向上的要求,斗爭的結果,新興的進步力量走向勝利,腐朽落後的東西歸於滅亡。
人們高度評價了這部巨著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將它列入世界偉大名著之列,和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悲劇相媲美,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不朽作品。
1831年8月83歲高齡的歌德,終於完成了《浮士德》一書的第二卷。第二年3月28日,這位文學匠在安樂椅上安然離去。

《浮士德》是歌德傾畢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詩性的巨著。它取材於 16 世紀德國有關江湖術士約翰·喬治·浮士德的民間傳說。那時,德國就出版了名為《約翰·浮士德的一生》的故事書,講述了浮士德與魔鬼訂約,漫遊世界,享盡各種人間歡樂,最後慘死於魔鬼之手的故事。文藝復興以來,不斷有人利用這一傳說來進行創作。英國伊麗莎白時期的戲劇家馬洛寫過《浮士德博士的悲劇》, 18 世紀德國作家萊辛、克林格爾也都寫過有關浮士德的作品。在德國還演出過由浮士德故事改編而成的木偶戲和其他戲劇。
歌德少時即看過有關浮士德的木偶 戲和故事書, 上大學時,就萌生了創作《浮士德》的想法。 1773 年,他開始了構思; 1775 年,寫作了一些片斷,後因魏瑪之行而中斷。從義大利回國後歌德促和鼓勵下,《浮士德》第一部於 1806 年完成。而席勒已於一年前逝世。此後,歌德用了二十年的時間來醞釀和構思第二部,並從 1825 年起集中精力寫作, 到 1831 年, 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第二部終告完成。《浮士德》的創作歷時六十年之久,其間,世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歌德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斷地變化,這一切,都反映在這部跨時代的巨著之中。對於時代和歌德本人來說,這都是一部具有總結意義的作品。
浮士德》是一部長達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詩劇,第一部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場。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劇情梗概如下:
魔鬼靡非斯特與上帝打賭,認為人類無法滿足的追求終必導致其自身的墮落。上帝卻以為盡管人類在追求中難免會犯錯誤,但最終能夠打到真理。於是由魔鬼下到人間去誘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時已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學者。他畢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覽群書,鑽研各種學問,以求洞解自然奧秘。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這些知識毫無用處,而自己處身其中的書齋實在形同牢獄,使自己與大自然隔離了。他痛苦得想要自殺,到另一世界去尋求出路。復活節的鍾聲喚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萬物欣欣向榮的大自然和自由歡樂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回到書齋翻譯《聖經》時,竟然與 " 泰初有道 " 的思想發生抵觸。這時,他從效外帶回的捲毛犬化為書生出現在面前,浮士德問他的真實身份,他說自己是「作惡造善的力之一體」,其實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應做浮士德的僕人,帶他重新開始人生有歷程,條件是一旦他感到滿足,靈魂便歸魔鬼所有。浮士德與魔鬼訂立契約。
魔鬼帶浮士德來到魔女之廚,飲下魔湯,使他變成了翩翩少年,恢復了情慾。隨後他們來到一個小鎮,浮士德與平民少女瑪甘淚發生戀情。瑪甘淚對浮士德一往情深,為了幽會,他無意中給母親服了過量安眠葯,致使老人死去。她的哥哥瓦倫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劍下。在懾於社會輿論的重壓而新手溺死了與浮士德所生的孩子後,瑪甘淚身陷囹圄,被判死刑。其時浮士德正與魔女歡會,聞訊後趕來營救,但瑪甘淚已精神失常,甘願受刑而無意逃走。浮士德在悔恨中離去。上帝寬恕了善良的瑪甘淚。第一部到此結束。
第二部開始,浮士德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治癒了心靈的創傷,隨魔鬼來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宮。其時王朝一片混亂,上層社會荒淫腐敗,百姓啼飢號寒,鋌而走險。而浮士德獲得皇帝的寵信,以多發行紙幣之法緩解了財政危機。皇帝異想天開,要求浮士德召來古希臘美女海倫以供觀賞。魔鬼施展法術,於是香煙繚繞之中出現了海倫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幻影。浮士德對海倫一見傾心,當帕里斯擁抱海倫時,浮士德妒意大發,用魔鑰去觸帕里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在地,魔鬼馱起他溜出宮廷。
官場黑暗令浮士德對政治大失所望, 使他轉而追求古典美的寧靜與和諧。 魔鬼將他帶回書齋。浮士德的學生瓦格納在曲頸瓶里造出了人造小人何蒙古魯土。何蒙古魯士領浮士德到希臘尋找海倫。二人結合,生下一子名歐福良。歐福良的形象是以英國詩人拜倫為原型的,他生來喜愛高飛,渴望戰斗,聽到遠方自由的呼喚,他如聞號令,奮不顧身向高空飛去,不幸隕落在父母腳下。海倫悲痛欲絕,不顧浮士德的苦留,騰空飛去,只將她的白色長袍和面紗留在了浮士德的懷中。它們化為雲朵把浮士德托到這保,飛回了北方。浮士德對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滅而告終。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頓時產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他幫助一個皇帝平定了叛亂,得到一片海邊的封地。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驅使百姓為他移山填海,變滄海為桑田。此時,浮士德已是百歲的老人,憂愁使他雙目失明。魔鬼命死魂靈為他掘墓,浮士德聽到鐵鍬之聲,還以為是群眾在為他開溝挖河。想到自己正在從事的偉大事業,他不由得脫口贊道:「你真美啊,請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約倒地而死。魔鬼正要奪走他的靈魂,這時天降玫瑰花雨,化為火焰,驅走了魔鬼。天使將浮士德接至天上,見到了聖母和已為贖罪女子的瑪甘淚。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 19 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頭號的精神歷程。在這里,浮士德可說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一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創建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 18 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 " 理性王國 " 的影子,並依稀可聞 19 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浮士德的形象還有更高的哲學涵義。這主要表現在著名的「浮士德難題」以及面對這種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意識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兩種矛盾沖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惡」的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發展歷程,更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超越自我,「不斷地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可貴精神。「浮士德難題」其實是人類共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將無法逃避的「靈」與「肉」,自然欲求和道德靈境,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選擇。這些二元對立給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個有待解決的的內在的嚴重矛盾。在《浮士德》中,這一矛盾貫穿了主人公的畢生的追求,體現為浮士德的內心沖突和他與靡非斯特的沖突的相互交織。從某種意義上說,浮士德的內心沖突同時也是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沖突的內在化的體現,而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沖突則同時也是他內心沖突的外在化體現。在與靡非斯特這「一切的障礙之父」、惡的化身結為主僕,相伴而行之後,浮士德的前途可謂危機四伏,隨時皆有可能墮落為惡魔的奴隸。但是,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徵,這使他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而惡在這里卻從反面發揮一種「反而常將好事做成」的推動性作用。歌德辯證地看待善惡的關系,不是視之為絕對的對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系,揭示了人類正是在同惡的斗爭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深刻道理。這在詩劇的開頭時上帝有關善人須努力向上才不會迷失正途的議論,以及詩劇結束時天使們唱出的 " 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 " 的歌詞中都得到了明確的體現。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復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像、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揉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庄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浮士德》是一部無可指摘的完美之作。從思想上看,它有將政治革命消極為精神探索,將社會改造轉化為自我完善的傾向,這體現了資產階級固有的軟弱和妥協的本性,以及它作為剝削階級的掠奪性。從藝術上看,內容龐雜,用典極多,象徵紛繁,使作品艱深隱晦,令人索解為難。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傾向,給一般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造成了較大的困難。

4. 《浮士德》中的瓦格納是什麼人

瓦格納是浮士德的學生和助手,通常被視為一個與主人公浮士德作對比的學究和書獃子的典型。

【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畢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浮士德》的構思和寫作,貫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開始創作,直到1832年——前後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後完成。

【寫作背景】
近代歐洲社會在思想上回歸古希臘審美觀思潮的力量強大,在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和文藝復興之後,人們都嚮往古希臘那種陽光明媚的生活。也就是那種重視現世享受,重視享樂的精神生活。溫克爾曼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們變得偉大,如果可能的話,偉大得無可比擬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極力將理性主義和古希臘的這種感性主義結合在一起,誕下浮士德和海倫新生的兒子「歐福良」這個人物,以及歐福良這個人物的消逝,無疑是希望把近代科學理性和古希臘審美的感性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完美的審美觀念。這正是看到單純的理性科學和感性審美都無法滿足當時人們需要的結果。

【作品影響】
《浮士德》是歌德的畢生力作,前後經過了60年。它屬於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巨著之一,奠定了歌德在文學上的崇高地位。
《浮士德》是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於1808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復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像、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庄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浮士德》反映了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發展,概括了這一階段的人類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和宏偉氣魄。它訴諸形象闡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矛盾發展的辯證關系,具有深刻的哲學內容。
《浮士德》是歐洲與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價值和最富影響的作品之一。同《荷馬史詩》、 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樣被譽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啟蒙主義文學的壓卷之作。
在歌德的全部著作中,《浮士德》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學中最傑出的巨著之一; 它受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的極高評價和所有進步人士的重視。《浮士德》之所以為一部偉大的文學創作,因為作者在這里通過他所塑造的極完美的藝術形象,把一個特定時代的錯綜復雜的客觀世界從多方面真實地反映出來。

5. 高分懸賞!!急!!!《浮士德》和《神曲》的區別一千字左右!!

《神曲》: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文學的的里程碑。 《浮士德》:法國大革命前後的啟蒙主義文學的里程碑。但丁生活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的義大利,他生活的前半期是基督教文學佔主流的時期而後半期確實文藝復興的萌芽時期,所以可以說他是生活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這就註定了他的《神曲》具有顯而易見的二重性。《神曲》是從政治上、道德上探索義大利民族統一的寓言性總結,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神曲》特別指出人和人類需要從迷惘和錯誤中經過磨礪,到達真理和至善的境地。與但丁不同,《浮士德》的作者歌德生活在啟蒙主義佔主要地位的18世紀的德國,青年歌德還是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棋手。而《浮士德》的創作過程是萌生於狂飆突進運動,成長於魏瑪古典主義。《浮士德》旨在向人們指出一條精神凈化的道路,指出人生意義以及人們應該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們引向為崇高的理想而奮斗不息的偉大道路。而就作品內容來說,這兩部巨著是有共通之處的,那就是它們都是寫主人公經歷千辛萬苦到達天堂的故事。但有所不同的是,《神曲》是採取中古流行的夢幻文學形式,描寫詩人的一次奇特幻游。故事敘述但丁在35歲一個星期五的凌晨,迷失於幽邃的密林,且有一獅一豹一狼阻住去路,而後又在古羅馬師哲維吉爾和貝婭特麗絲的帶領下一路從地獄,境界到達天堂的故事。而《浮士德》則是講浮士德在魔鬼靡菲斯特的誘導下一生經歷了知識悲劇、愛情悲劇、政治悲劇、美得悲劇和事業悲劇,最後才認識到無法實現人類的最高理想:征服自然,造福人類,遺憾的倒地而死,卻在死後靈魂被天使接入天堂見到人類的救星「光明聖母」的故事。就其意義來看,兩部作品都是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劃時代的標志。《神曲》既是中世紀文化的綜合,又包含著近代文化意識的思想精神。《浮士德》具有高度的哲學概括性和深刻的深刻的辯證思想,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詩性。兩部作品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它們都刻畫了豐富生動的人物形象。《神曲》堪稱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鮮活的人物畫廊。作為這部史詩的主人翁,但丁本人苦苦求索的品格和豐富復雜的精神世界,刻畫得最為細微、飽滿。維吉爾和貝婭特麗絲這兩位向導,雖然具有象徵性和寓意性,但仍然各具鮮明的個性。維吉爾是導師,在對但丁的關懷和教誨中,顯示出父親般和藹、慈祥的性格。貝婭特麗絲是戀人,在對詩人的救助和鼓勵中,顯示出母親般溫柔、莊重的性格。而《浮士德》最成功之處就是「浮士德」這一人物形象,他的永不滿足、不斷進取、自清不息的浮士德精神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積極進取精神的表現。而它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用辯證的方法表現人物。浮士德是靈與肉的對立統一,靡菲斯特是作惡造善的對立統一。它還用矛盾對比的手法刻畫人物群像,天帝與魔鬼是理性與情慾的對比,浮士德與靡菲斯特是人類與魔鬼的對比,浮士德與瑪加雷特是知識者與自然人的對比。當然,兩部作品的最成功之處還是還是它們的藝術手法。《神曲》在藝術上非常完美。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充分發揮了中古習見的夢幻文學形式所獨有的長處,使全部內容和細節充滿五彩繽紛的寓意和象徵。再就是結構極為嚴謹整齊:地獄、凈界、天堂三部,暗合「三位一體」的神學說法;全詩共計100歌,而100則含有「完全中之完全」的意味。全詩還表現出了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新文學的萌芽。本詩更是用義大利民族語言寫成,開創了用民族語言代替拉丁語創作文學作品的先河。《浮士德》則以宏偉的構思、龐大的結構、繁多的場景、雄渾的詩思令人驚嘆,它在藝術表現上充分體現了詩人的壯闊、優美、諷刺,以及大手筆的磅礴氣勢。詩人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手法結合,把幻想與現實因素交織,古玩今來、天上人間,神人相處、妖幻間雜,彷彿演奏了一闕多聲部的交響樂。作為一部長詩,歌德尤其注意採用多種詩體、格律及變換多種風格,以適應表現不同場景、人物或氣氛的需要;其中民歌體、古風體、哀歌體、諧謔體、直到凝重的悲劇謳頌風格,迭錯迴旋、餘音裊裊;更兼象徵、比喻、暗示,或明朗、或晦澀、或含蓄,自由穿插、水到渠成。

6.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頭號的精神歷程。在這里,浮士德可說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一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創建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浮士德的形象還有更高的哲學涵義。這主要表現在著名的「浮士德難題」以及面對這種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意識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兩種矛盾沖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惡」的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發展歷程,更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超越自我,「不斷地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可貴精神。「浮士德難題」其實是人類共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將無法逃避的「靈」與「肉」,自然欲求和道德靈境,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選擇。這些二元對立給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個有待解決的的內在的嚴重矛盾。在《浮士德》中,這一矛盾貫穿了主人公的畢生的追求,體現為浮士德的內心沖突和他與靡非斯特的沖突的相互交織。從某種意義上說,浮士德的內心沖突同時也是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沖突的內在化的體現,而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沖突則同時也是他內心沖突的外在化體現。在與靡非斯特這「一切的障礙之父」、惡的化身結為主僕,相伴而行之後,浮士德的前途可謂危機四伏,隨時皆有可能墮落為惡魔的奴隸。但是,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徵,這使他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而惡在這里卻從反面發揮一種「反而常將好事做成」的推動性作用。歌德辯證地看待善惡的關系,不是視之為絕對的對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系,揭示了人類正是在同惡的斗爭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深刻道理。這在詩劇的開頭時上帝有關善人須努力向上才不會迷失正途的議論,以及詩劇結束時天使們唱出的"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的歌詞中都得到了明確的體現。

7. 請問但丁神曲和浮士德該怎樣閱讀啊、另外,人生的枷鎖,茶花女,荷馬史詩和但丁神曲哪本最好看

這個每個人自有自己的看法,何須問別人,既然是學霸,那就不要太糾結了,都看了再自己判別吧= =

8. 浮士德的象徵內涵

《浮士德》精神的內涵,強烈地體現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過他尋求真理的五個階段的生活歷程而進行展示的。第一階段主要通過描寫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個新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者形象。他擺脫了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束縛,有強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滿現實社會,要為「人類」創造一個「真美」的世界。第二階段主要描寫浮士德的愛情生活,開始了對人生和理想的探求。但悲劇的沖突是新興資產階級個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第三階段描寫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遷就退避。他在封建宮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敗。仍然盡心竭力為這個腐朽的王朝服務,實際上說明,為封建王朝服務不可能有所建樹,於是他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階段,描寫浮士德對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復活於現代。浮士德對古典美的追求,就這樣宣告破滅了。最後階段描寫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總之,《浮士德》的勇於實踐,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進步性和深刻的進步意義。

9. 歌德和《浮士德》有何聯系

在文藝復興的300年中間,也就是從14世紀初到門世紀初,出現了很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很多思想家和藝術家堪稱巨人。但是,如果沒有莎士比亞,那麼我們對文藝復興的評價可能就會和現在不同。這說明莎士比亞在文藝復興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他代表了那個時期的高峰。我們同樣可以說,從文藝復興終結的17世紀初到19世紀初這200年裡,西方的文學如果沒有歌德和《浮士德》,那麼我們對這200年文學的評價也會有所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歌德和莎士比亞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截止到19世紀初,西方文學有四大里程碑,這就是: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和他的悲劇,而第四座里程碑就是我們現在要講的歌德的《浮士德》。它代表了從17世紀初到19世紀初這200年間,特別是新古典主義文學啟蒙文學以及19世紀初興起的浪漫主義文學這樣三種文學主潮的一個匯聚,是三種文學思潮凝聚而成的結晶。

歌德出生於1749年,去世於1832年,活了83歲,是歐洲近代三大長壽作家之一。另外兩位就是雨果(83歲)和列夫·托爾斯泰(82歲)。歌德在這三位長壽的作家中,又是寫作時間最長的一位。關於歌德本人的經歷,各位可以在各種西方文學史的著作中找到,很容易,我們不詳細說它。他的代表作首先是抒情詩,有些詩膾炙人口,流傳很廣,比如江月之歌》、《歡會與離別》、《迷娘曲》。流傳很廣一方面是因為詩好,另一方面因著名的音樂家為它們譜了曲,至今唱起來仍然令人神魂飄盪。他的小說作品主要是《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和《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他還寫了一部自傳《詩與真》,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等。他花的精力最多,寫作時間最長的是詩劇孵士德》。

他在自己的《格言與隨想》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對於我們理解歌德和其他偉大人物很重要。這句話是:「最偉大的人物永遠通過一個弱點與他的世紀相聯系。」偉大的人物通過他的偉大之處、他的優點來顯示他高於時代之處,而通過他的弱點來和這個世紀相聯系,反映這個世紀的特點。偉大的人物都是有很突出的優點,為常人所不及,這些優點造就了他們的偉大。但是偉大的人物又常常有比平常人更多的弱點,他通過這些弱點和他們所在的世紀相聯系,反映時代的特徵。那麼造就了歌德的偉大的優點是什麼呢?我們可以用他的《自述》的開頭一段話來說明:「永遠努力的、內向和外向的、不斷活動著的詩性修養與沖動形成他生存的中心和基礎。」這段話有三個要點:第一,就是永遠努力著。歌德這個人是永遠不停地在努力,在工作,在思索,在奮斗,他活了83歲,而他寫《孵士德》一直寫到82歲。一個82歲的老人居然還在寫作,而且還完成了這樣一部史詩性的作品,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是一個永遠努力著的、不斷思索的、不斷改進的、不斷出成果的人。第二,他既是內向的又是外向的。作家常常都是內向的,比較重視對精神世界的思考和研究,而歌德不同的是,他不僅是內向的,而且是外向的。他致力於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參加政治活動,曾經做過魏瑪公國的大臣,在官場上走動;他還喜歡自然界,對自然界的動植物作過非常仔細的觀察和研究,所以在自然科學方面也有成就;他既注重精神方面的思索,又注重外界的實踐活動,他比那些和他同時代的作家更重視生活本身,他對於精神世界的思索往往是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這也構成了歌德比他同時代的人偉大的地方。第三,他有天生的悟性,有很高的資質、詩性的修養和沖動,他的氣質更接近詩性。他往往憑著直覺,從感覺上的敏銳發現切人,把它上升為理性。這一點也是他和他的同時代的很多人不同或者說高於他們的地方。這三點構成了歌德的偉大。

但是歌德也有他的弱點,他用這些弱點和他所屬的世紀相連。歌德的弱點是什麼呢?照我看,主要的就是怯懦。這種怯懦表現在很多方面。在挪威的一家博物館里,保存著一幅不知名畫家繪制的油畫,叫《貝多芬與歌德》。在畫面上我們看到當時挪威皇後的背影,她帶著仆從向畫面深處走去;在畫面另一側,是歌德摘下自己的帽子,彎著腰,畢恭畢敬地在送這位皇後走過去;而貝多芬占據了油畫的主要的部分,他是一個正面圖像,背對皇後,一副桀騖不馴的神態。這幅畫是根據一個真實的記載,用藝術的方式加以渲染和誇張畫出來的。貝多芬確實對歌德這一點很不滿,雖然他和歌德是朋友。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歌德是那麼有思想,他的思想可以說超越他的那個時代,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對王公貴族卑躬屈膝,表現出一種市民的平庸。他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正是法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時候,歌德對這場革命的態度是反對的。事實上他從法國大革命中吸收了很多東西,但是那是些思想上的因素。在政治上,他始終迴避革命這個詞。即使在《浮士德》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裡,我們也看到了這個弱點。他政治上的怯懦和他生活上的怯懦也是聯系在一起的。歌德這個人比較好色,有文字記載,他至少談過七次戀愛。每次戀愛都留下了很多獻給他所愛的女人的優美的熱情澎湃的詩歌。但是,一旦到了談及婚娶的時候,他馬上轉身逃走。他特別害怕結婚,所以在愛情這個在生命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的事情上,他往往有始無終。還有,他很喜歡觀察自然界,這是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18世紀時,歐洲受工業革命的刺激,各門科學空前繁榮和發展,所以很多人都對當時科學發現有濃厚的興趣,歌德也不例外,甚至比別人更甚。他自己就從事很多研究:對動物的研究,對植物的研究,尤其是關於色彩的研究,有很多獨到的發現。他為此花了很多時問,別人認為他花了這么多時間去研究動植物,不如去寫悲劇。他說:我用來研究自然界的時間哪怕可以寫六部悲劇,我也依然認為用在對自然界的研究上更值得。他是這么重視對於自然界的研究,但是就在他這么重視的事情上也表現了他的怯懦。他說過這樣一段話,大概的意思是:我渴望由自然科學給我們帶來光明,我期待著這種光明的到來,但是在這個刺眼的光明面前,我不得不把我的目光移開。這也是一種我們感到難以理解的怯懦。

歌德表現出的怯懦,是同當時的德國社會現實相聯系的。我們曾提到過,法國發動了激情澎湃的大革命之後,在德國雖然也有像「狂飆突進運動」這樣很激烈的年輕人的運動,但這些運動由於沒有根,很快轉人了低潮。至於整個德國社會,是一個被封建勢力所控制的、彌漫著小市民平庸氣息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一個很特別的表現就是知識分子從外界,特別是從法國大革命中,吸收了很多的營養。他們有很多形而上學的思想是非常高超的,譬如康德和黑格爾,這兩位哲學家,在哲學上的貢獻是非常大的,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按照黑格爾的辯證法,任何現存的東西都是要消亡的,沒有任何永存的東西,這是辯證法的核心。但是黑格爾居然在大學的講堂上講,普魯士王朝是永恆的。我們能用什麼來解釋呢?他的思想上的這樣一種矛盾,也是一種怯懦。這種怯懦,是當時德國知識分子中相當普遍的現象。

《歌德傳》的作者艾米爾·路德維希曾這樣概括歌德青年時代的性格:

既感情豐富又十分理智,既瘋狂又智慧超群,既凶惡陰險又幼稚天真,既過於自信又逆來順受。在他的身上有多麼錯綜復雜而又不可遏止的情感!

在同自己的青春時代告別時,歌德對於包括《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在內的創作、科學研究與個人生活作了如下反思:

我安詳地審視著過去的生活,審視著那騷動、紛擾和對知識的渴望,審視著自己那個到處營營逐逐,好使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的青春。一些秘密狀況給我帶來一種特殊的、不明確的、想像中的滿足。我是怎樣皮相地接觸一些科學上的問題,然後又扔掉它們!那段時期我所寫的一切又是滲透著一種什麼樣的卑下的滿足!在所有人的和神的事業中我表現得多麼地目光短淺!多少時光被我虛擲!——這時光不是用於有益的思考和創作,而是用於情感和那隻能奪走韶光的虛幻的熱情。

這是歌德同自己的青年時代告別,走向成熟的標志。但這種成熟並不意味著靈魂的凈化,而是在本來就很復雜的性格中間又添加進新的因素,誠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他心中經常進行著天才詩人和法蘭克福市議員的謹慎的兒子、可敬的魏瑪的樞密顧問之間的斗爭;前者厭惡周圍環境的鄙俗氣,而後者卻不得不對這種鄙俗氣妥協、遷就。因此,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小;有時是叛逆的、愛嘲笑的、鄙視世界的天才,有時則是謹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狹隘的庸人。透過這個詩人的內心世界,我們幾乎可以看到當時的整個德國,各種相互對立的因素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它們相互角逐,彼此照映,形成了一個錯綜繽紛的內心宇宙。

與但丁浮士德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衣有什麼品牌 瀏覽:656
寬松的褲子怎麼改小 瀏覽:416
為什麼吳世勛和鄭秀晶校服不 瀏覽:579
羅納爾多對阿根廷點球帽子戲法 瀏覽:923
男裝設計師尺碼25鏤空 瀏覽:238
童裝眼鏡套裝 瀏覽:70
旗袍2016年冬季勇倫 瀏覽:469
褲子門襟怎麼繪制出的 瀏覽:220
褲子的推板視頻 瀏覽:763
東方文化的傳承旗袍 瀏覽:607
校服外套折疊法 瀏覽:928
怎樣做好金絲絨旗袍 瀏覽:596
為什麼黑人夏天戴帽子 瀏覽:523
有幾個迪士尼童裝公司 瀏覽:550
韓國名牌童裝品牌排行榜 瀏覽:708
兒童睡衣女士品牌及商品 瀏覽:189
女裝中長款旗袍 瀏覽:506
石獅哪裡有女襯衫外加工 瀏覽:573
生完之後還可以穿孕婦褲子嗎 瀏覽:128
新疆縣市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