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母嬰護理的誤區是什麼
御月有答:1.生理性黃疸誤認為肝炎
新生兒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黃疸,4~5天後最明顯,7~14天自然消退,一般情況良好,無不良反應,稱「生理性黃疸」。如果10天內黃疸消失,就不是病態,更不是肝炎,叫「生理性黃疸」。它一般在生後第4~5天出現,一周左右消失。早產兒黃疸可持續到14天消失,產生原因:
(1) 孩子體內紅細胞破壞增加,使血中間接膽紅素增加,使皮膚發黃。
(2) 新生兒肝臟發育不成熟,肝細胞產生的酶(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不足,不能有效的將間膽轉化為直膽而由膽道排泄,間膽在血中濃度增高,引起皮膚黃染。
總之,生理性黃疸屬正常生理過程,不需要治療。
2.擠壓乳腺
新生兒的乳房在生後第4~5天出現輕度腫脹,並有少許乳汁溢出,7~10天達高潮。這是因為母親在妊娠後期體內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及催乳素),致使胎兒通過胎盤吸收了較多的激素所造成的乳腺一時性腫脹,無論男孩、女孩都可有,屬於生理現象,2~3周即可消失,千萬不要擠壓,它的惡果就是患「乳腺炎」。
3.錯棄初乳
初乳是指產後12小時以內分泌的乳汁,因初乳顏色太黃,比較清淡,所以有的人認為「初乳」是「壞乳」而白白擠掉,甚為可惜。因為初乳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乳糖、礦物質,同時還含有大量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它能殺死破傷風桿菌、百日咳桿菌、肺炎雙球菌及引起腹瀉致病的大腸桿菌,且能抵抗麻疹、小兒麻痹等病毒。實踐證明:產後開奶時間越早,乳汁分泌越好;吸吮越勤越早,產乳越多。
4.正常溢乳誤為嘔吐
新生兒胃賁門括約肌鬆弛,幽門括約肌相對較緊張,胃容量小(約為30~60毫升),胃呈水平位,故易發生溢乳。喟奶後應將新生兒豎起,輕拍後背,排出咽下的空氣,然後取右側卧位,枕頭高3~4厘米即可。少量溢乳屬正常現象,不應按嘔吐治療。
5.誤擦胎脂
胎脂有保護皮膚、防止細菌感染及保溫的作用。除胎脂較厚,皮膚皺褶多的大腿根、腋下及脖子等處,略加擦拭,以防胎脂分解成脂肪酸刺激局部皮膚而發生糜爛外,其它部位的胎脂不宜擦去。
6.脫水熱誤為感染
少數新生兒出生後的第3~4天有一過度性發熱,體溫驟升,有時可達39℃左右,但一般情況良好,夏季多見。若補足水份後,體溫可於短時間內恢復正常,不需治療。有人誤為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是不必要的。
7.新生兒脫發
有些新生兒出生的時候頭發很好、很黑,過些日子有的地方會脫發,這不是病態,屬正常現象,俗稱「奶禿」,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頭發也會越長越好的。不過造成新生兒脫發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8.四肢抖動是不是抽瘋了
因新生兒大腦發育不夠完善,對下級中樞的抑制能力較弱,常出現不自主和不協調的動作或睡眠時會因突然抖動而驚醒,父母不必擔心,這不是病態,是正常現象,慢慢可以隨孩子的增長而消失。
9.新生兒哭鬧
安撫新生兒哭鬧的5個竅門(寶寶海)導讀:寶寶哭鬧的時候爸爸媽媽有時會覺得煩,怎樣安撫哭鬧的寶寶的呢?
關鍵字:新生兒哭鬧,新生兒護理,新生兒,育兒知識
包裹:胎兒在媽媽的子宮里是被緊緊包裹著的。專家認為,「襁褓法」可以讓寶寶感覺像是重新回到了子宮,獲得被保護的安全感。具體方法是:使用長寬均為1.5米的包布將寶寶包裹好,在不妨礙寶寶正常呼吸的前提下,盡量裹得緊些。
側抱:家長常常採用讓嬰兒平卧在懷里的姿勢抱孩子,但事實上這樣往往無助於安撫寶寶。美國專家認為,剛剛降生的嬰兒事實上還沒有準備好迎接新的環境,對他們來說,從子宮的溫暖環境里出來就類似於讓普通人類從樹上掉下來,刺激了人類與生俱來的「莫洛反射」,表現為哭鬧不停。而把嬰兒豎直抱起或側抱則會關閉這一反射,讓寶寶盡快安靜下來。
聲音:其實胎兒在母體中的環境並不是非常安靜的,包括母親血管流動的「刷刷」聲、母親心臟跳動的聲音、腸胃蠕動的聲音、說話的聲音等等。新生寶寶耳膜較厚,對於成年人來說有點響的聲音對新生兒來說可能剛好合適。家長可以為寶寶營造這種類似的聲音環境,使用吹風機、吸塵器、收音機、烘乾機、流水或選擇「白噪音CD」,都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對著寶寶的耳朵「噓」聲也讓寶寶很受用,他們可以從中獲得安全感。
搖晃:在媽媽的子宮里,無論媽媽在走路、坐著看電視,或是睡覺時翻身,寶寶的感覺就像在海上坐船一樣舒適,因此輕輕地搖晃會受到新生寶寶的喜歡。但專家提醒家長注意:搖晃寶寶的幅度要小而快,不適當的搖晃可能導致嬰兒身體受到傷害甚至猝死。
吮吸:寶寶在預產期前3個月就開始練習吮吸手指了。把你的手指放在嬰兒的嘴巴里,或是給他使用安撫奶嘴。吮吸不僅能夠緩解寶寶的飢餓感,還會激活大腦深處的鎮靜神經,將寶寶帶入深沉的平靜,讓寶寶進入滿意的放鬆階段。
你去致寶唯品上買,是個美國牌子,質量特別好。好像叫芬妮愛瑪
3. 淘寶金冠店三一童裝的貨源(小板牙)從哪裡能拿得到
這個還真不知道,可能是自已的商標自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