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江陰波樂熊童裝

江陰波樂熊童裝

發布時間:2021-07-10 16:16:27

❶ 有沒有關於探險家的故事

阿蒙森

挪威極地探險家,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於奧斯陸附近的博爾格。曾在挪威海軍服役。1901年到格陵蘭東北進行海洋學研究。1903~1906年乘單桅帆船第一次通過西北航道(從大西洋西北經北冰洋到太平洋),並發現北磁極。在獲悉R.E.彼利成功到達北極後,積極准備探測南極。1910年6月乘「前進」號(Fram)從挪威出發,1911年1月3日到南極大陸的鯨灣,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與4個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極進發,12月14日到達。阿蒙森在南極進行了觀測研究,於12月17日離開。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國探險家L.埃爾斯沃思、義大利航空工程師U.諾比萊從挪威乘飛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飛越了北極上空。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極的飛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極》(1912)、《我作為探險家的一生》(1927)等。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險家,他們的探險行動,也許改變了整個世界!

在今天看來,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經歷更像一部系列劇(其中的一些,確實被拍成了電影或電視):無論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還是在乾旱炎熱的沙漠里,這6位無畏的探險家,勇敢地面對一切,最終發現了地球上那些原來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認為他們沒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是有人與獅子搏鬥,有人吞下老鼠……那麼,如果有膽量的話,你也去探險吧! ……

龐斯·德·利昂:發現「陽光國度」

探險成果:發現佛羅里達

時 間:1513年 ……

曾經有一個傳說,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個嘗到不老泉的人,將得到財富、名譽和再次年輕的機會。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這傳說中的泉水到底在哪裡

西班牙探險家龐斯·德·利昂從南美洲啟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島和聖·薩瓦多島,也沒有找到。雖然龐斯沒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為第一個踏上這片土地、並將它命名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羅里達)的歐洲人,他的確獲得了財富和名譽。

馬克·波羅:走進中國

探險成果:最早考察中國的歐洲人之一
時 間:始於1271年

在中世紀,當其他小夥伴還沉迷於彈子游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問他:要不要同他們一起騎馬從義大利旅行到中國。現在,讓我們看看真正不可思議的事吧:這個熱愛冒險的17歲男孩,竟然毫不猶豫答應了!

馬可說,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彷彿聽到了死神的召喚。但是,當他到達龐大而輝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時,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一切都那麼神奇:可以買東西的紙(幣)、色彩艷麗的紋身,像神話中獨角獸一樣的犀牛…

馬可把這次旅行寫成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書《馬可·波羅游記》。後來,就是這本書喚起了另一名義大利青年的冒險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佛迪南·麥哲倫:環球旅行

探險成果:進行了第一次環球航行

時 間:始於1519年

在佛迪南·麥哲倫的時代,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通過環球旅行來證明這個事實。於是,證明地球形狀這件事,就成了麥哲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怕的暴風雨幾乎使他的船隊覆沒。由於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隊員們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飢。3年過去了,只有5艘船勝利到達終點,就是這些船帶回了第一批環球航行的勇士們。

大衛·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於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他曾與獅子搏鬥並差點失去一條手臂;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並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5年後,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一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並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後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夥伴馬瑟·漢森(另一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一起向北前進。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彷彿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羅德·阿蒙森:到達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南極

時 間:1911年

在向北極航行的途中,羅德·阿蒙森突然決定前往南極。因為他認為,比起考察已經被開發的土地,成為首先到達南極的人更「酷」。「我將在那裡戰勝你!」阿蒙森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他的競爭者——正在前往南極途中的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著雪橇在冰雪覆蓋的荒原上滑行。事實證明,這簡直是絕妙的主意。因為,斯科特選擇了小馬做交通工具,結果糟透了,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後,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個星期到達南極。

❷ 吧樂熊什麼意思

❸ 葉姓歷史

、據《姓氏考略》記載,我國古代的所謂南蠻(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之中,也有以葉為姓的。春秋時吳國的葉雄就是南蠻葉姓的後代。
3、少數民族葉姓:
清滿洲葉姓。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說滿族有葉氏,世居沈陽。又,清滿洲八旗姓納喇氏、葉赫氏、葉赫勒氏中均有改姓葉氏者。清初將領葉臣、葉克書均為滿族。
彝族葉姓。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姓氏,《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調查》中顯示,所查雲南巍山彝族83771人中,共有149個姓氏,其中有葉姓,但人數不是很多。
德昂族葉姓。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中記載的「茫蠻部落」即為德昂族的先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985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的鎮康縣,與傣、景頗、僳僳、佤、漢等民族交錯而居。崩龍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但進入20世紀以後,即採用漢姓,據《德昂族社會歷史調查》一書稱,雲南潞西縣三台山德昂族民族鄉邦外村有「海」氏改稱葉姓者。
另外,蒙古、土家族、錫伯族、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葉姓元代以前
得姓之後的葉姓人,最初發展很緩慢,見於史籍的葉姓名人也不是很多,臧勵禾《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錄的葉姓名人僅有葉子韶一人;《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收錄的唐代以前名人也只有葉萬椿、三國吳人葉雄、晉人葉譚、葉子韶4人,而葉萬椿還是為淮南王劉安所遇群仙「八公」之一的「自號」,並非一定姓葉;葉雄是葉調國葉氏後裔。因此,關於葉氏的遷徙情況只能從現存的一些譜牒資料中窺知端倪。據清光緒六年(1880年)南陽堂《葉氏族譜》記載,自葉公起,葉姓族人多代出河南。葉姓始祖沈諸梁,居於春秋時楚國葉地(今河南省葉縣南),直至終老。葉公生有二子:長子名重,為周楚邑令,配樊氏,生凝,為楚大夫;次子名才,襲父爵,字羋騮凸,號璧英,一子名盼,後為司馬。其十一世葉淑和為秦代長沙(今屬湖南)太守;二十世葉崇,為西漢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太守;二十五世葉頒,為長沙(今屬湖南)太守;四十七世葉尤,字茂永,東漢時為太尉,居南陽(今屬河南),分為六族。
葉姓族人的南遷始自東漢末年,始遷祖葉望。清光緒六年(1880年)的南陽堂《葉氏族譜》、安徽歙縣《新州葉氏家乘》、浙江松陽《卯峰廣遠葉氏宗譜》均視葉望為葉氏南遷之始祖。
葉望,字世賢,雁門太守,漢末時為光祿大夫,靈帝時棄官歸隱,人稱「樓舟先生」。建安二年(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僑居丹陽之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為葉氏南遷之始祖。
葉望之後裔不斷向外發展,分別遷到了浙江、安徽等地。浙江松陽《卯峰廣遠葉氏宗譜》及《玉岩葉氏宗譜》都說葉望四世傳至琚,仕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令,愛民如子,號之曰「葉父」,在當地百姓的一再挽留下,安家錢塘,並成為當地望族。琚次子儉,字亞父,晉太康二年(281年)為括蒼太守,授折沖將軍,宦居括蒼(今浙江省麗水)。儉之後世居松陽卯山之右。安徽歙縣《新州葉氏家乘》說:葉望五世孫碩,遷新安歙縣。
另據晉永嘉之亂帶來的大批移民潮推測,期間葉氏族人南遷的當不在少數。晉永嘉年間,皇室內訌,由爭權演變為八王之亂,戰火遍及中原。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劉淵乘機起兵反晉,其族弟劉曜攻入洛陽,西晉滅亡。晉室遺族倉皇南逃,最後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權,史稱東晉。在永嘉之亂中,中原士族紛紛南奔,並有大量百姓逃難過江,先後有近百萬人之多,在這次南遷浪潮中,中原葉姓族人當有不少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唐宋時期
葉姓族人的大舉南遷在唐代有兩次,第一次在唐初。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福建泉漳之間,蠻獠(liao)嘯亂,朝廷派以陳政為朝議大夫、嶺南行軍總參,率府兵 3600名,戰將123名入閩征討(史稱58姓入閩)。其中眾多葉姓士卒,戰後在福建各地定居繁衍。
第二次在唐末。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光州固始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舉兵南下,中州地區的葉姓兵眾跟隨二王南下,在福建轉戰8年,王氏兄弟在福建建立「八閩王國」,葉氏將士也在福建各地定居開族。當時以北方為主要聚居地的葉姓當不在少數,由於資料匱乏,其具體遷徙情況已無法得知。
宋末是中原葉姓南遷的又一高潮。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戰禍遍及幾乎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造成慘重破壞:「幾千里無復雞犬,井皆積屍,莫可飲」,「菽粟梨棗,亦無人采刈」;
「民多流亡,土多曠閑,遺黎惴惴,何求不獲」。靖康二年春,北宋滅亡。五月,康王趙構建立南宋政權,後定都臨安。靖康之難後,直至南宋滅亡,宋金對峙,戰亂不斷,大批北方人民為避戰亂,被迫不斷向南遷徙,持續近一個半世紀,其中不乏中原葉姓族人。
由於年代久遠,記載葉姓族人在上述幾次大的移民過程中的遷徙情況並不是很多,一些葉姓族譜的記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一時期葉姓遷徙到了江蘇、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如安徽《休寧陪郭葉氏世譜》稱其始遷祖葉尚或,南唐時自湖州苕溪遷休寧陪郭。《葉氏族譜》記載,後唐清泰年間(934—936年)葉一琅任朝奉大夫,隨官遷至江西贛州府信奉縣。葉一琅之孫延慶再遷至福建興化府仙游縣。根據族譜記載,唐宋南遷的葉姓族人中,主要來自河南,來自河南的葉氏分別遷居到了福建、江蘇、浙江、廣東、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瀨葉氏族譜》說:「始祖葉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亂,舉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葉炎會者,隨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瀨。」《佛嶺葉氏譜序》稱:「吾稽葉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囪始縣。」《思實公重修族譜序》也說:「吾祖河南固始人也。」《明元公譜序》謂:「吾宗自光州入閩。」
江蘇吳縣《紀革葉氏支譜》稱:始遷祖葉壽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遷東洞庭紀革。
浙江淳安、遂安、開化《葉氏宗譜》記載:一世祖為葉翥,先世為河南人,因官遷居歙之黃墩。歷五世曰豪,不滿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鳳,後名葉村。
四川成都《蓉城葉氏宗族全譜》記載: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經者,南宋末官閩,時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鄉縣。
所有這些都說明,葉姓祖根在河南。因此,直到今天,福建省葉氏各宗各系,追述其宗,十有八九稱其祖上原籍為河南光州、中州。
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繁衍,到宋朝葉姓已成為大姓望族。《通志·氏族略》說「葉氏,宋朝為著姓」,《宋史》中立傳的葉姓人物有12人,而《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的:宋代葉姓人物有47人。從這些名人的籍貫:看,《宋史》中立傳的名人全部為江南人,其中浙江籍8人,福建籍3人,江蘇籍1人。《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的47宋代葉姓人物中,除兩名籍貫不詳,1名為河南人外,其餘44人全是江南人,其中浙江籍20人,福建籍19人,僅兩省就佔八成以上,其餘為安徽、江蘇、江西等省人,由此可見此時的葉姓已鼎盛於江南了。
明清以來
明清時期葉姓已遍布全國各地,成為我國的大姓之一。見於史載的各類葉姓名人較以往大大增加。《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有明清葉姓人物117人,從這些名人的居住區域分布來看,明清時期葉姓族人已經繁衍到了大江南北,但仍以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為多。《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錄的明清葉姓117位名人中,在有明確籍貫的100人中,浙江45人、江蘇19人、上海 16人、安徽7人、廣東6人、福建6人、湖北6人、江西3人、河南、山東各1人,這說明此時葉姓發展的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廣東、福建、江蘇、上海、安徽等東部沿海一帶。浙江葉氏
明清時期浙江葉姓的遷徙大都是在本省境內進行。如:餘姚的葉姓就是南宋大臣葉夢得的後裔由湖州遷入的。《餘姚梅川葉氏宗譜》說:葉夢得孫葉簣 (ku?),理宗端平間(1234—1236)自湖州遷餘姚熨斗山。《葉氏再續譜》稱:葉簣孫葉
文達,元代又從熨斗山遷邑之梅川三山,為海川始遷祖。葉(竹貴)孫葉文遠,遷邑之東門,步得十五世孫葉伯興又遷邑之通德鄉西旺隸,是為遷西旺始祖。《葉氏續修宗譜》夢得十六世孫葉永初,由餘姚葉家埭遷邑之奉山,永初孫葉淵鎧,由葉家埭再遷邵家渡。
松江葉氏是在元朝由杭州遷入的,松工《葉氏家譜》稱:始遷祖葉廷玉,元自杭州豐樂橋遷松江,先築室鍾賈山陽,後又遷居籽城西門內豐樂橋。
淳安葉姓為南宋大臣葉義問的後裔,由壽昌遷入。《南陽葉氏宗譜》稱:南宋大臣葉義問玄孫葉椿,始自壽昌遷淳安梓桐;十三世傳至葉繼善,元明之際因商自梓桐崇疚再遷遂邑七侏溪西桃源,為遷遂一世祖。
金華葉姓是在明初由松陽遷入的。《雙溪葉氏宗譜》稱:始遷祖葉顯,明初攜子葉彥由松陽遷婺州金華縣西之菱塘。以業鹺(鹽的別名)為生,家益饒裕,至曾孫葉仕瑛,復由菱塘徙附廓雙溪。
東陽象山葉氏是從松陽遷入的。《象山葉氏重修宗譜》稱:始祖葉質,先世括蒼松陽人,南宋時自松陽芝田都鋪遷來東陽茜疇里。傳九世至葉雅,元末再遷本邑象山大塢,是為始遷祖。
東陽龍溪葉姓是淳安縣遷入的。《龍溪葉氏重修宗譜》記載:始祖葉恩,北宋初自睦州清溪遷義烏永寧鄉。五世孫葉桐,再遷廣口葉堂。十一世葉由幸,南宋後期復遷十三都演溪。十九世葉良玉,明中葉又自演溪遷東陽斯孝鄉鶴岩龍溪玉印塘,是為本始遷之祖。
浦江葉氏是在明朝從金華遷入的。《浦陽葉氏宗譜》稱:先祖葉辭,由臨海遷金華永康柳山;越五世有葉必秀、葉必香、葉必和三兄弟,於明萬曆間(1573—1619年)自永康再遷浦陽人峰山下,是為始遷祖。 鎮海葉氏是在明朝由慈溪遷入的。《鎮海東管鄉沈郎橋葉氏宗譜》稱:始遷祖葉茂春、葉茂二,約於明季由慈溪石步遷來鎮海東管鄉沈郎橋。
龍游葉姓《西山葉氏宗譜》:始祖葉玖,南宋時自新安遷龍游八石,清順治間(1644—1661年)始遷祖善貴再遷邑之鏸北湖都山裡。
但也有少數葉姓是從外省遷來的,如餘姚葉姓就有一支是北宋大臣葉祖洽的後裔,是由福建遷入浙江奉化,再入餘姚的。葉祖洽,字敦禮,邵武(今屬福建)人。熙寧進士。歷任職方、兵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左司郎中、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等職。
《餘姚孝義虹橋葉氏宗譜》稱:葉祖洽之子葉廣,因官遷浙江明州奉化縣剡源鄉。葉廣曾孫葉爽之,入贅餘姚孝義鄉虹橋周氏,遂家虹橋。爽之玄孫葉純,元末明初人,生四子,長幼無考,次子守義支分西宅。三子守禮亦生四子,長子曰禮一,其後居邑之東門;次子祥一,居田屋;三子齊山,居西虹橋;四子曰亨四,居東虹橋。
浙江的葉姓也有向省外發展的,如烏裎的葉姓就遷徙到了無錫、安徽、江蘇等地,《圻里葉氏宗譜》說,葉清臣,生二子,長子葉均徙蘇州,次子葉坦遷常州廣化門下塘。鎮江《潤東嚴庄葉氏重修族譜》稱夢得十數傳至葉子良,明季由徽州遷揚州。子良子檳,復由揚州、1再遷潤州城東之西嚴庄。
福建葉氏
唐宋時期遷徙到福建的葉姓族人,不斷向周圍遷徙繁衍,仙游古瀨葉姓徙居南安、德化境內,《社壇葉氏族譜》稱: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即南唐中興元年自仙游古瀨徙居南安高田,傳至葉碧崖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定居南安詩山社壇。《國寶葉氏族譜》記載:宋末景炎二年(1277年),仙游葉氏誓不降元,挈眷遁跡德邑,結廬國寶,迨明朝建立,葉氏子孫始設籍德化。同安葉姓繼續向外遷徙,元末遷到了晉江。《東石世美葉氏家譜》說:開基始祖葉以寅於元至順元年(1330年)從同安縣分居東石西尾。
廣東葉氏廣東葉氏遵葉大經為始祖。《梅州葉氏源流世系說》記載,葉大經為葉諸梁八十五世孫,字伯常,號封川,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人,宋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歷官20餘載,咸淳間升閩制置使。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大舉南下,戰亂不已,辭去了官職,在梅州曾井(今梅城西區)住了下來,遂為梅州葉氏一世祖。
自從葉大經定居梅州之後,梅州葉氏便迅速地發展開來,成為當地大族,子孫繁盛,不斷地向本省境內的其他地區以及周圍的江西、福建等省,乃至四川遷徙。《梅州葉氏源流世系說》稱閩粵交界的清流、龍川、博羅、河源、長樂、歸善,興寧、龍川、平海、平遠、鎮平、永安等地,以及江西的瑞金、雩都、會昌、興國,湖北、四川、浙江、湖廣等處的葉氏子孫,皆「其一脈貫通之所發也」。
廣東葉氏另外一支來自福建,為宋朝宰相葉頤後裔。台山葉氏稱葉頤居南海大圃而不歸閩,遂為廣東葉姓之始祖。廣州市永漢北路(即今之北京北路)曾有「清介書院」,就是葉頤後人為紀念葉頤而修建的。其後裔主要分布在南海、新會、花縣、鶴山、番禺、惠陽、東莞、龍崗等地。
江蘇葉氏
江蘇無錫葉氏為葉清臣後裔,自浙江遷入。無錫《圻里葉氏宗譜》稱:始祖葉參,世居烏程,仕宋為兵部郎中。子葉清臣,生二子,長子葉均徙蘇州,次子葉坦遷常州廣化門下塘。葉坦越五傳而至葉盛,葉盛長子葉朝極居雲澤之濱,次子葉朝楹之子葉旭彩退隱陽湖虞橋。葉旭彩子葉志仁號春山,由虞橋再徙邑之新塘鄉庄巷裡。葉志仁三子:長子葉道,徙宜興;仲子葉通,仍居新塘;季子葉達,徙無錫梁溪。葉通亦三子:長子葉德成,號謙山,其子葉芬徙黃公山;次子葉德英,號仁山,其子葉蓁遷丁堰鎮;三子葉德華,號學山,孫葉雲。七世孫葉敷春,明代由新塘先後遷無錫青城鄉圻里。
揚州、鎮江葉氏為葉夢得後裔,是由安徽徽州遷揚州,再遷鎮江的。鎮江《潤東嚴庄葉氏重修族譜》稱其始祖為葉夢得。十數傳至葉子良,明季由徽州遷揚州。葉子良子葉檳,又由揚州遷至潤州城東之西嚴庄。
武進、江陰葉氏為葉頤後裔,自福建遷入。《江陰東葉家橋葉氏宗譜》說,明初,有名葉禮者,宋高宗相頤9世孫,先居武進北孝西鄉夏墅,旋又遷安東鄉輝龍地村。其五世葉祥,自輝龍村再遷江陰東葉家橋。
宜春葉氏是從江西萍鄉遷入的。萍鄉《葉氏族譜》說,一世祖葉輝儒,明末避亂挈眷來萍鄉。生三子,……季子葉綱芳,雍正間(1723—1735年)遷宜春縣北冷水江婆塘。
上海葉氏
青浦葉氏是由江蘇吳江遷來的。《(青浦)葉氏家譜》說,始遷祖佚名,字華南,或雲為宋石林先生葉夢得二十二世孫,明崇禎時(1628—1644年)自吳江縣遷至青浦縣蒸里芟稼村。
湖南葉氏
葉大經之後,有遷至湖南的長沙、寧化、善化、益陽等地的。有一支湖南葉氏,據《葉氏四修族譜》是南宋人大經開派,大經晚年居廣東梅州程鄉縣,八傳到葉德茂、葉德成、葉文保、葉德真,分別為四大派。葉德茂子葉仲華、葉仲彰,葉德成子葉仲顯、葉仲盛,葉文保子葉仲仁、葉仲義、葉仲禮,葉德真子葉仲勝、葉仲騰、葉仲明,共成10大房。10房後裔或居長沙、或居寧鄉、或居善化、或居益陽。
瀏陽葉氏有的是從江西遷入的。萍鄉《葉氏族譜》說,其一世祖葉輝儒,明末避亂挈眷來萍鄉。生三子,長子葉繼芳於清康熙間 (1662—1722)徙瀏陽東鄉君家灣……
平江葉氏是自蒲圻(今湖北嘉魚)遷入的。《平江玉山族譜》說:始遷祖葉永壽,明洪武二十五年由蒲圻遷平江燕額嶺下。
寧鄉、湘潭、瀏陽葉氏多是由長沙遷入的。《楚南葉氏族譜》稱其一世祖葉淋泗,宋元之際人,世居長沙,傳至七世,有孫四人:葉斌、葉賦、葉緗、葉(糹圭)(gua)。葉斌後無考,餘三人分別開派寧鄉、湘潭和瀏陽。
安徽葉氏太平(治所在今當塗縣)、歙縣葉氏為葉夢得後裔。太平《葉氏宗譜》說,始遷祖行名葉儉十,葉夢得五世孫,元末避兵亂自歙縣藍田遷太邑麻溪,後代轉徙中潭、湘津。
桐城葉氏是自婺源(今屬江西)輾轉遷入的,《南陽葉氏宗譜》稱其始祖葉林秀,唐末五代人,世居婺源,傳至二十一世葉貴,經商於金陵,明初移居桐城西山余家沖。
黟縣葉氏遷自祁門(今屬安徽),《黟縣南屏葉氏族譜》稱其始遷祖為葉伯禧,元末自祁門縣石馬山遷黟縣南屏山五都村。
江西葉氏
據《玉山葉氏合修房譜》說:始祖葉乾源,宋代人,世居江西南豐縣花心巷。15世孫葉文海始由花心巷遷本邑八都下源里,25世孫葉正未,清初由下源再遷玉山縣徐村;稍後,乾源後裔嘉禾支 26世孫葉毓標,亦移家玉山,世居東源。
萍鄉葉氏是從湖南醴陵遷入的,《萍鄉南門葉氏族譜》說,始遷祖葉萱義,南宋時自醴陵仙石上庫遷萍鄉南門。另有一支萍鄉葉氏是明末從外地避亂遷入的。萍鄉《葉氏族譜》說,一世祖葉輝儒,明末避亂挈眷來萍鄉。
四川葉氏
清初四川人煙稀少,為此康雍時期特別頒布招墾條例,實行種種優惠政策,從而吸引了兩湖及閩粵等大批農民入川開墾。「遷居者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往往都是整個家庭,或者與至親密戚結伴而行。葉姓族人在此時也有遷居四川的,民國《葉氏宗譜全譜》說,廣東葉榮山攜妻並7子2媳1女共12人於康熙六十年 (1721年)年遷居四川。民國《葉氏族譜一梅州宗譜》載龍川縣葉氏25世至29世有 29個分支葉氏入川。廣東遷居四川的葉氏中還有葉大經後裔,遷到了成都。《蓉城葉氏宗族全譜》說,是族先世汴梁人,有葉大經者,南宋末官閩,時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鄉縣。自葉大經後又傳27世叫葉必琅的,清康熙間由粵入蜀,落業成都仁里鄉。湖北蒲圻葉氏遷到了蓬溪縣,《蓬溪西鄉葉氏續修宗譜》載:始遷祖葉增璧,先世湖北蒲圻縣人,清乾隆間,由蒲圻入蜀,卜居蓬溪縣河西李家溝 海南葉氏
葉姓入瓊始祖葉懋,原籍廣東南海,明嘉靖間任文昌訓導,後落籍文昌。
台灣葉姓
葉姓族人最早何時移居台灣,已無從確知,據現有資料顯示,台灣見於史載的葉姓是在清康熙年間(1622—1722年。據《台灣通志稿·人物篇》記載,康熙三十五年(1692年),台灣黃教作亂,福建海澄人葉恆章被害,其子子文來台護柩歸葬,旋即入台居郡(今台南市)。自此以後不斷有葉姓族人來台定居。《台灣府志》、《鳳山縣志》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廣東人葉運城平定朱亂有功,居下淡水。《大日本地名辭典台灣篇》載,康熙六十一年,葉某打貓東堡葉仔內庄;乾隆初年(1736年),葉五常,入墾嘉義西堡永虞厝、過溝庄;乾隆初年,廣東人葉古入墾港東中里涵仔口庄、南埔一帶;道光元年(1821年),葉某與邱姓人一道入墾沙連堡內茅埔庄;道光八年,廣東人葉雲,入墾東勢角中科庄(今台中縣東勢鎮)。《台北縣志稿開辟志》載,乾隆末年,葉坤入墾今台北縣汐止鎮東山裡作坡內;嘉慶五年(土800年)福建同安人葉天佑入墾台北縣八里鄉古庄村山豬窟,同年葉聘入墾台北縣三峽鎮碩石里魚寮子;嘉慶末年葉薯臼、葉委與張體合墾今台北縣石碇鄉格頭村。《屏東縣古碑文集》載,嘉慶八年,葉玉生、葉孟榮與屏東縣內埔村人同建天後宮。《台灣中部古碑文集成》載,嘉慶九年,廣東人葉振旺居今東勢鎮,與庄民同立東勢角圳諭示碑。《嘉義縣古碑文集》載,道光十六年,葉隊與邑人捐修嘉義城。
移居台灣的葉姓大多來自福建和廣東兩省,除上面提到的外,還有福建同安縣。清康熙末年,葉仲勤入墾今彰化市,葉雄入墾今台北市;雍正年間(1723一1735年),葉猛入墾今苗栗竹南;乾隆末年,葉再入今台北市土林區,葉天祈、葉志入墾今台北市;嘉慶年間,葉繼茂入墾今台北市,葉通殿入墾今台北,葉烏治入墾今台北板橋,葉英入墾今彰化和美;道光年間,葉士拱、葉松麟入墾今台北市中山區,葉邦入墾今高雄阿蓮。晉江縣人葉求,乾隆末年,入墾今高雄楠梓。安溪縣人葉砂,道光年間,入墾今台北市。平和縣葉田人乾隆末年,入墾今桃園市,葉海入墾今南投竹山,後裔移墾魚池。海澄縣人葉思,道光年間,入墾今竹南。
廣東陸豐縣。清康熙末年,葉奕明先遷澎湖,後移墾桃園平鎮;雍正年間,葉天意入墾今雲林斗六;乾隆末年,葉必達入墾今新竹竹東,葉仁吉入墾今苗栗南勢,葉篤秀入墾今屏東內埔;嘉慶年間,葉仁奏、葉仁卿入墾今桃園平鎮,葉宏波入墾今苗栗;道光年間,葉壬風入墾今新竹芎林,葉兆慶先遷新竹北埔,後裔移墾今苗栗南庄。梅縣人葉文興清乾隆初年入墾台中豐原;葉天開嘉慶年間入墾今苗栗鎮。長樂縣人葉日壽、葉發壽兄弟,嘉慶年間入墾今台中大甲。
明末清初之際渡海入台的葉姓族人,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已在台灣發展成為龐大的家族。據台灣文獻委員會的調查統計,葉姓為台灣的20大姓之一,約有30餘萬人,子孫遍及海島。
1953—1954年間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對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陽明山一特別區,及台北、宜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東、花蓮、澎湖11縣所作的調查表明,除桃園、雲林、台東、高雄4縣外,全省 828804戶居民中,有葉姓10913戶,佔全部戶數的1.32%,居全省737姓的第20位。
海外葉姓
葉姓族人在宋代便有到海外謀生,據《高麗史》、《高麗史節要》等書記載,宋至和二年(1055年)有葉德寵等人前往高麗從事貿易活動,並有葉氏族人在高麗定居下來,如葉盛,生卒年不詳,通曉音律,後定居高麗,將宋音樂傳至高麗。葉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明清之際。如福建南安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社壇葉氏族譜》就載有族人138名前往東南亞的吉隆坡、檳榔嶼、呂宋等地謀生;福建德化縣清宣統三年(1911年)《國寶葉氏族譜》記載有46人移居東南亞;福建晉江民國年間《東石世美葉氏家譜》記有16人前往東南亞。
葉氏移居東南亞的時間,《社壇葉氏族譜》記載:葉買,「號保全,天助公次子,生嘉慶六年(1801年)八月初一日,卒道光七年 (1827年)閏五月十五日,外出番邦吧城無歸」。由此推測,葉氏移居東南亞當最遲在清道光年間。
葉氏族人僑居海外的地點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亞、印尼、泰國、柬埔寨、緬甸、越南等地都有葉姓族人定居。到目前為止,除大陸、台灣以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日本、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葉姓族人的足跡,比較著名的葉姓人物在馬來西亞有吉隆坡的奠基者葉亞萊、華人甲必丹葉觀盛、華文教育工作者葉鴻恩、華人作家葉觀仕,國會議員葉炳漢;印度尼西亞有華人政治活動家葉全明、華人律師葉添興;新加坡有華僑報人葉季允;菲律賓有眾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葉何塞;泰國有華人著名攝影藝術家、文藝作家葉樹勛;越南有華僑商會領袖、銀行家葉伯行;巴基斯坦有華人針灸醫生葉彬舉;加拿大有華人學者葉嘉瑩;澳大利亞有華人領袖葉炳南。
編輯於 2011-01-28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3個回答
高中歷史主要知識點,提高高中生成績的方法
根據文中提到的歷史為您推薦
高中歷史主要知識點,從高一到高三初期,我兒子就一直特別努力,可是成績就是沒提高,高中歷史主要知識點,試過了這個方法,他的成績真的提高了
admin.huluocn.top廣告
寧波 歷史會考知識點總結萬人教研團隊,精準把控命題趨勢
根據文中提到的歷史為您推薦
掌門1對1歷史會考知識點總結,在線1對1輔導品牌,免費全面學情評測,找准學習漏洞,找出失分點,掌門1對1歷史會考知識點總結,好老師提前搶!
本月5837人已申請相關服務
咨詢
上海掌小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廣告
更多專家
葉姓歷史
3.5萬專家在線答疑
5分鍾內響應
極速提問
3條評論
小度小度7771
👍🏻👍🏻👍🏻👍🏻👍🏻👍🏻👍🏻👍🏻👍🏻👍🏻👍🏻👍🏻👍🏻👍🏻👍🏻👍🏻👍🏻👍🏻👍🏻👍🏻👍🏻👍🏻👍🏻👍🏻👍🏻👍🏻👍🏻👍🏻👍🏻👍🏻👍🏻👍🏻👍🏻👍🏻👍🏻👍🏻👍🏻👍🏻👍🏻👍🏻👍🏻👍🏻👍🏻👍🏻👍🏻👍🏻👍🏻👍🏻👍🏻👍🏻
查看全部3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中國簡史【全本免費】下載七貓小說
中國簡史「七貓免費小說」海量精品,都市/言情/玄幻免費任選,還能領紅包哦!注冊領紅包,當天能提出!
廣告2021-04-08
葉姓的歷史起源?
葉姓 - 姓氏淵源 葉姓始祖 第一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顓頊後裔葉公之後葉子高,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傳說,帝顓頊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女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 季連的後裔鬻能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後來周成王姬誦封鬻熊的曾孫熊繹在荊州山(今湖北荊州),立國為荊,定都丹陽(今湖北秭歸),後遷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國號為楚。 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的曾孫尹戌,在楚平王熊棄疾執政時期(公元前528~前516年)任沈縣令尹(今安徽臨泉),又稱沈尹戌,後出任楚國左司馬。沈尹戌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深得楚國人民的敬重,他的後代中有人以沈為姓氏者。 楚昭王羋軫(熊壬)十八年(公元前498年),沈尹戌在率軍與吳國軍隊作戰時英勇戰死,楚昭王遂封沈尹戌的兒子沈諸梁於葉邑

❹ 求大仙告訴我姓卞的家譜

卞姓

姓氏的一種。卞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是我國當代第269位姓氏。卞(Biàn)姓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為黃帝裔孫吾融之後,以國名為氏;2、出自曹姓,為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鐸的支庶子孫卞莊子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卞氏家譜記載,改姓氏的得姓始祖是卞隨。相傳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國歷史上便已經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現,那就是記載於《呂氏春秋》上的卞隨。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名士卞隨,屬於以封邑名為氏。據典籍《莊子·讓王》和史籍《呂氏春秋·離俗》的記載,在夏、商之際,有個叫卞隨的賢士,因不滿夏桀的荒淫暴虐統治而隱居到了稠(今陝西高陵涇渭二河合流處)。湯與大宰伊尹計確定了謀攻伐夏桀之時,曾想方設法找到了卞隨,與之商量伐桀之事,卞隨卻拒不回答。至公元前十六世紀「鳴條之戰」,商湯戰勝了夏桀後,建立了商王朝,再一次找到卞隨,要讓天下給卞隨。卞隨認為自己遭遇到了最大的麻煩,說:「我因反對夏桀暴虐而避隱,其一直謀求算計我,認為我是蔑視他的賊。而如今湯王您戰勝了夏桀而要讓位於我,後世人則必以我為貪其位也。我生於這樣的亂世,難道就都是些無道行之人與我交往嗎,我不能再忍受這樣的無聊騷擾了。」遂自投稠水而死,令商湯很是感慨。之後,卞隨的後裔子孫,就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卞氏、隨氏,形成了較早的卞、隨二氏一族。

卞氏族人大多尊奉卞隨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鐸的支庶子孫卞莊子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賜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叔振鐸於曹(今山東曹縣),世稱曹叔振鐸,其後以曹為姓氏,成曹氏一族。後來,曹叔振鐸的支庶子孫中,在春秋初期出了一個大勇士名庄,魯隱公姬息姑執政時期在魯國做官,後被封於卞邑(今山東袞州、泗水一帶),爵位為子爵,故時稱卞莊子,又稱為弁莊子、館莊子。在卞莊子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稱卞氏、弁氏,形成了卞、弁二氏。到了漢朝時期,因避漢明帝劉庄名諱,改庄為嚴,或稱為卞嚴、卞嚴子、弁嚴子。

曹、卞、庄、嚴四氏系出一源。據傳,在山東和江蘇一帶,至今仍有曹、卞、庄、嚴四姓不相聯姻的習俗。卞氏後來在濟陰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濟陰望。[1]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吾融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相傳黃帝有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傳到吾融的兒子姬明,被封在卞國(今山東泗水卞橋鎮),史稱卞明,其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卞氏,是為卞氏最早的一支。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弁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弁師,亦稱卞師,是西周初期設置的一種禮儀小官,專職負責掌管君主在重大祭祀活動中配戴的冠帽,後各諸侯國亦設有此官位。「弁」、「卞」二字是象形文字,其本義就是掌管並為君王戴帽子的意思。兩周王朝的官員稱作「弁師」,而各諸侯國的相應官員則稱作「卞師」。在近九百零六年漫長的兩周歷史時期中,曾有三次諸侯國君稱自己的掌冠官為「弁師」者,第一次是在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鄭庄公姬寤生二十年,公元前720年),周王朝軍隊敗於鄭庄公,鄭庄公曾得意地稱自己的冠官為「弁師」;第二次是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楚武王熊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自立為王並在在周王朝近郊耀武揚威,稱自己的冠官為「弁師」;第三次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贏則五十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滅周王朝,結束了戰國歷史之後,秦昭襄王乾脆就將周王朝的官稱一股腦地端進秦國宮廷,使自己成為正統,「弁師」也就自然成為秦國的官稱了。直到秦朝末漢初,弁師、卞師之稱尤存,而由「弁師」衍申的「弁員、馬弁、弁衛」等等官稱,一直沿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

在弁師、卞師的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官職稱為衛姓氏者,稱弁師氏、或卞師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卞氏,亦有仍稱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過大夫卞和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卞氏,春秋時楚卞和之後。」卞和,著名的春秋時期楚國荊人(今湖北襄樊南漳),一稱和氏,是「和氏璧」的發現者,他因獻玉而聞名古今。

在卞和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卞和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卞氏、和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邊佳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邊佳氏,滿語為Biangiya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

在清朝晚期以後,滿族、蒙古族邊佳氏多冠漢姓為卞氏、邊氏。

得姓始祖

卞隨。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國歷史上便已經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現,那就是記載於《呂氏春秋》上的卞隨:「湯遂與伊尹謀夏伐桀,克元,以讓卞隨,卞隨辭曰:『後之代桀也謀乎我,必以我為賊也,勝桀而讓我,必以我為貪也。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詢我,吾不忍數聞也。』乃自投於潁水而死。」據此,卞氏是高士卞隨的後代,夏朝末年商湯遂與伊尹聯合討伐夏桀,大功告成要將天下讓給卞隨。卞隨推辭不受,並投於潁水自殺而死。卞隨的子孫就以卞為姓,稱為說氏。故卞氏後人奉卞隨為卞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卞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三位,人口約三十八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4%左右。

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國歷史上便已經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現,那就是記載於《呂氏春秋》上的高士卞隨。據該書的記載,這位卞隨的事跡是這樣的:「湯遂與伊尹謀夏伐桀,克元,以讓卞隨,卞隨辭曰:「『後之代桀也謀乎我,必以我為賊也,勝桀而讓我,必以我為 貪也。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詢我,吾不忍數聞也。』乃自投於潁水而死。」 到了大約3000年以前的周代,現在山東省定陶縣一帶,又出現了另外一支卞姓,那就是《姓纂》所記載的:「曹叔振鐸之後,支庶食采卞曹叔振鐸之後,支庶食采於卞,因以為氏,魯有卞莊子,楚有卞和」,以及《廣韻》上所同樣指出的:「周曹叔之後,曹之支子封於卞,遂建族。」 曹叔振鐸,是周武王之弟,他是後世曹姓的始祖,而卞氏又分自曹氏,這么說來,曹、卞兩氏很顯然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相傳,在山東和江蘇一帶,至今仍有曹、卞二姓不相聯姻的習俗,看來倒的確是「事出有因」的。「和氏之璧」,在國人的心目中,可以說是大名鼎鼎。當年趙國的藺相如,曾經冒著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以過人的勇氣和智慧,為它創下了那一頁膾炙人口的「完璧歸趙」的史典。而這件至寶,正是由春秋時代的楚國人卞和所發現的,所以才會被名之為「和氏之譬」。

振鐸所建曹國於公元前487年被宋景公所滅後,曹之國都定陶地近今河南、河北、安徽、江蘇四省,故卞氏早期即散布上述四地。

秦、漢之際,部分卞氏族人遠徙於山東北部及今江蘇南部。《萬姓統譜》載,東漢桓帝時蒙冤下獄的卞崇為吳郡婁(今江蘇婁縣)人,可見卞氏南遷之早。由於漢朝時期,在定陶一帶置濟陰郡,故後世卞氏以濟陰為郡望堂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卞氏一族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濟陰卞氏之里程碑。此間,先因曹操之妻卞後的賢德而享譽天下,隨後濟陰卞氏族人又大放光芒,人丁興旺,名人輩出。此間中原板盪,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眾大遷徙,卞氏族人由於仕宦、避難、謀生等,除遍及黃河中下游諸省外,還大批遷往江蘇、浙江及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唐末五代時期,已有卞氏族人落籍四川。宋元兩代,江浙成為戰爭重災區,導致卞氏向福建、廣東等地遷徙。

明朝初期,山西卞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等地。明朝中葉後,河北北部、京津一帶卞氏族人有遷往遼寧南部及內蒙之東南者。

清朝康乾年間及以後,山東等地卞氏隨闖關東風潮入居東北三省,卞氏在全國分布愈廣。

如今,卞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四川、黑龍江、河南、山東等省為多。

郡望堂號郡望

濟陰: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濟陰國,漢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說漢武帝建元三年)改為濟陰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東漢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為濟陰郡,轄地在今山東省定陶縣一帶。

濟陽郡:戰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並入冤句縣。晉朝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正陽縣不遠。晉惠帝後來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定陶兩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堂號

濟陰堂:以望立堂。
濟陽堂:以望立堂。
證璞堂:系出自《韓非子·和氏》中著名的「卞和獻玉」故事之典。

忠貞堂:來源於卞氏第三世祖卞壼為國犧牲的光輝歷史。東晉明帝時,太後臨朝,卞壼與大臣庚亮共同輔政。後來,庚亮解除大將蘇峻兵權。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蘇峻率軍謀反,卞壼以尚書令(宰相)身份領軍抵抗,軍敗戰死。二子卞眕,卞盱因力戰救父而死難。卞壼之妻裴夫人將幼孫卞欽、卞鏞寄於鄰家,率女卞春英、卞春芳服毒而亡。卞氏一門同時死亡六人,父為國死,子女為父死,妻為夫死。後來,晉明帝追封卞壼為忠貞公,旌表其居為「忠孝之門」,敕卞氏堂名為「忠貞堂」。卞壼後裔自稱「忠貞堂卞氏」,表示對先祖報國忠心念念不忘。

傳臚堂:資料有待補充。江蘇江陰人卞思敏小聰明過人,孩提時就能寫詩。他勤奮苦讀,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會試中式,在殿試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僅次於狀元、榜眼、探花,稱為「傳臚」,被授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後,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員外郎、南京戶部湖廣司郎中。五十五歲罷官回鄉,以耕讀傳家,寄情詩酒。卞思敏終年六十一歲。江陰縣衙在城內大街為之建立了傳臚坊,卞氏在三房巷蓋了傳臚廳,並以其為堂號。

卞姓名人

卞 隨
夏朝末年人,卞氏得姓始祖。當時湯打算伐桀,去找卞隨商量。卞隨說:「這事與我無關!」或者是說「關我屁事!」湯滅夏後,要把天下讓給卞隨。卞隨說:「當初你小子已經定好伐桀的計劃。你假模假樣地找我商量,目的是把謀反的罪責推給哥們;現在你小子得了天下,又揚言要讓給我,只是為標榜自己沒有獨占天下的野心。我真不幸!交了你們這幫不講道義的朋友。」卞隨覺得生不逢時,竟然投河自盡了。

卞 和
春秋時楚國人。荊(今襄樊南漳)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發現者。因獻玉而聞名古今。《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南漳縣巡檢山區,現有玉印岩,傳為卞和得玉處),獻給厲王,厲王使人鑒別,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到武王(約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獻玉,武王使人鑒別,仍說是石頭,又斷其右足。後來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慟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去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寶玉而名之曰石,貞士戮之而漫(欺騙),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因此稱「和氏璧」。卞和以功封為零陽侯。《史記·卷八十一》所說的「完璧歸趙」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獻之寶玉。

卞 後
武宣皇後卞氏,出身於娼家。二十歲時被曹操在譙納為妾,並隨他到了洛陽。到董卓為時,曹操棄官,微服東出避難。袁術傳曹操凶訊,曹操身旁的人都欲逃回,卞後識斷精明,制止了眾人的莽撞行動。後來曹操聽說後十分贊賞。丁夫人薨,曹操就將卞後扶正。曹丕當太子後,左右向卞後稱賀,被卞後婉言謝絕。建安二十四年,拜為王後;文帝踐位後,封卞氏為皇太後;明帝即位,尊太後為太皇太後。原先,曹洪家富而性吝嗇,文帝年輕時向他借錢而不得,十分厭惡他,於是借故曹洪的門客犯法,要處死曹洪。卞太後通過郭後,制止了曹丕,再刑為免官削爵土。卞後生有四子:文皇帝丕、任城威王彰、陳思王植、蕭懷王熊。

卞後生平節儉,不喜華麗,曹操曾得名鐺數具,命後自選一具,後選中者,言:「取上者為貪,取下者為偽,故取其中。」不但自律如此,對親戚外家亦然,為人稱道。卞後隨軍征進時,但見路上有老年人,便賞賜絹帛,對他們哭泣說:「可惜我的父母沒能等到這個時候就去世了啊。」後崩於太和四年五月,七月,與魏武帝合葬高陵。

卞 敦
晉代尚書,字仲仁,卞壼從父兄。弱冠仕州郡,後從討王敦,官拜尚書,以功封益陽侯。謚敬。

卞 庄
春秋魯國卞邑大夫,有勇為,一次能殺死二虎。齊人慾伐魯,懼莊子不敢逞。漢朝時,因避明帝(劉庄)諱,改庄為嚴。或稱為卞嚴、卞嚴子、弁嚴子。

卞 粹
晉代中書令,字玄仁,冤句人。剛直不阿。後拜右丞相,封成陽子。齊王司冏輔政,為侍中、中書令,進爵為公。

卞 壼
(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晉代濟陰冤句 今山東曹縣西北 人。晉代政治家,卞粹之子,晉明帝侍中、尚書令,以功封建興縣公。後贈壼侍中、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曰忠貞,祠以太牢 。卞壼 卞壼兄弟六人並登宰府,世稱「卞氏六龍」。卞壼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習兵書,知古兵法,從小為鄉人所重。晉元康年間,卞壼任江陵法曹,當時有人作亂,殺死江洲判官,卞壼率人生擒賊首,餘眾皆降。永嘉中,卞壼任著作郎。晉元帝鎮建鄴,召卞壼為從事中郎,掌選官之職。晉明帝時領尚書令,與王導等俱受遺詔輔政。卞壼樸素廉潔,勤於吏事,官拜先祿大夫,加散騎常侍。他力勸瘐亮勿征蘇峻入朝。後蘇峻攻打建康,他率六軍拒擊,苦戰而死。二子卞、卞盱相隨作戰,同時遇害。

卞 彬
(公元?-約500年),字士蔚,南朝齊濟陰冤句 今山東荷澤西南 人中領軍卞嗣的孫子。仕宋,官奉朝請、員外郎。入齊,累遷至平越長史、綏建太守。卞彬有文才,好飲酒,以蚤、蝸、蝦蟆等為題作賦,又作《禽獸決錄》,指刺權貴。文章不脛而走,流傳閭巷。他在宋齊都做大官,《全齊文》卷二十一收有他的《蚤虱賦》一首,是談跳蚤和虱子的。他說:「余居貧,布衣十年不制……為人多病,起居甚疏,縈寢敗絮,不能自釋,兼攝性懈惰,懶事皮膚。澡劇不謹,浣沐失時。四體[宮毛][宮毛],加以臭穢,故葦席蓬纓之間,蚤虱猥流。」卞彬身上虱子多,虱子繁殖又快,他又「不勤於浦討」,虱子越來越多,諺雲:「虱多不癢」,但卞彬還是十分癢的。他不去捉虱子,卻寫了這篇《蚤虱賦》,炫耀自己臟、懶、多虱蚤。被清代的嚴可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

卞 敏
清代女畫家,秦淮人。為畫家卞賽之妹,善鼓琴,精於蘭竹。

卞 瑛
字渭珍,原住江蘇常州府武進縣城西南四十里的升西(也作勝西)鄉,他讀書未就,又懶於耕作,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違背雙親出遊,東南西北辛苦備嘗。行至山東濟寧時,被一位在孔子後裔處當幕僚的蘇州人錢某招為女婿,後隨錢某進京師,又被一位總戎馬某延為西席。康熙五十四年馬某移調天津,他也攜眷相從,並定居於天津。卞瑛有三個兒子,長子亦如乃父,中年出遊未歸,次子傳五世而絕,只有三子人丁興旺,天津鄉祠卞氏都是這第三門後裔。卞氏發家始於第四代(從卞瑛起計)卞宗禮兄弟三人開設隆順號,時在嘉慶初年。第五代卞樹堂兄弟四人繼續經營,老四卞樹榕又增設隆順榕葯店,時在道光初。隨著天津開埠,卞家商業更加發達,增設茶莊、糧行、銀號等,成為地方巨富。

卞大亨
宋代學者,字嘉甫,泰州人。由鄉舉入太學,升上命。精醫卜之書,著有《松隱集》等。

卞仲子
元代畫家,其子卞珏,頗善畫,綽有父風。

卞思義
元代詩人。1338年前後光州志伊書院主講,工於詩,以《鐵笛詩》名世。

卞 榮
公元1418-1487年),字華伯,明代文學家。正統十年 公元1445年)卞榮以明經中進士,試政大司馬,歷官戶部主事、員外郎中,能詩善書,文思敏捷,濡墨揮筆,頃刻就數十篇。卞榮曾奉命檢校戎馬南畿,監稅河西務,干辦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後來,卞榮回到江陰陶城老家,博覽群書,致力於寫詩,文名譽稱吳越。卞榮當時還是一個很有名的畫家,世稱為「卞郎中畫」。好事者常常登門求索,川流不息,卞榮口占手書,盡力為之。上至達官縉紳,下至馬醫走卒。都以得到卞榮書畫作品為榮。《江陰卞氏宗譜.蘭堂公傳》雲:「蓋自大江以南,無一人不知公名,無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贗為公作,持售輒得錢。縉紳之往來是邦者,無晝夜叩門請,而富人大賈至捐重貨購之,所得遂不貲。而性儉嗇,每有所投遺,往往從人素紙筆,不妄使一錢,人或傳以為笑,然視他貴人之武斷豪奪,則吐舌縮首,不欲為也。」由此可見,卞榮的詩書畫俱佳,大有「洛陽紙貴」的勢頭。

卞榮的詩作頗多,由其門生錫山吳糹廷花三年時間,編成《卞郎中詩集》7卷,於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後被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此外,卞榮還有《蘭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輯,乾隆庚辰(公元1760年》鐫版。清顧季慈編輯江陰詩歌總集《江上詩鈔》,卷十收入卞榮詩作100多首。卞榮逝世於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享年69歲。

卞思敏
三房巷人,字行甫,初號東崖,更號練江。他從小聰明過人,孩提時就能寫詩。他勤奮苦讀,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這一年,江陰有15人同時中舉,轟動一時,名聲大震。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會試中式,殿試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僅次於狀元、榜眼、探花,稱為傳臚,被授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後,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員外郎、南京戶部湖廣司郎中。55歲罷官回鄉,以耕讀傳家,寄情詩酒。卞思敏性格沉穩,不苟言笑。為文奇思逸發,如同天馬行空,不拘泥於古人法度,而形成了自己峻楚雄健的風格。卞思敏生於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卒於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年61歲。江陰縣衙在城內大街為之建立了傳臚坊,卞氏在三房巷蓋了傳臚廳。

卞文瑜
長洲(今蘇州)人。字潤甫(約1576-1671),號浮白,又號花龕。明代畫家。善畫山水小景。畫史稱他曾從董其昌學畫,其法黃子久、吳鎮,筆墨蒼秀。有些畫風格近似「蘇松派」的趙左。筆致雅秀、逸趣橫生,作樹石枝幹常用中鋒勾剔,顯有古拙凝重之感。傳世作品有《山水圖》冊,藏吉林省博物館;《溪山秋色圖》卷,藏上海博物館;《山樓綉佛圖》軸、《壽煙山水圖》冊,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卞立言
清代棋師,名交恆,江都人。祖孫三代均以奕名。有《奕萃》傳世。

卞玉京
本名卞賽,字雲裝,又稱賽賽,據考可能還有「蕙香」之別號。她原系官宦出身,因父早亡,家道中落,與其妹卞敏一同淪落風塵,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一對出名的姊妹花,而卞賽的名氣略勝,時人因有「酒壚尋卞賽,花底出陳圓」之詠。後來卞賽為女道士,號「玉京道人」,於是有了「卞玉京」這個習稱。(註:「玉京」系道家語,指天界。)

卞祖善
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指揮。1936年出生於江蘇鎮江,1956年由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升入本科指揮系,師從楊嘉仁教授。1961年卞祖善持棒於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現任首席指揮。40多年來,他指揮演出了《天鵝湖》、《羅密歐與朱麗葉》、《祝 福》、《楊貴妃》等中外芭蕾舞劇;先後在我國首演了米雅科夫斯基的《第二十七交響曲》、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 響曲》等。

卞留念
國家一級作曲家兼演奏家,東方歌舞團音樂總監及音樂指揮,中國器樂家協會會員,中國輕音樂學會委員,中國錄音師協會會員,中國MIDI學會會員。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擔任中國東方歌舞團國家一級作曲,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運營中心閉幕式音樂總設計。

卞之琳
(1910.12.8-2000.12.2),生於江蘇海門湯門鎮,祖籍江蘇溧水,曾用筆名季陵,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學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對莎士比亞很有研究,西語教授,並且在現代詩壇上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1]

編輯本段家譜文獻
卞氏族譜,(清)宋文錦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江蘇江陰卞氏宗譜,(民國)卞興才主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江陰市博物館。

江蘇武進卞氏北遷族譜(天津卞氏族譜),(民國)晉昌纂,據第八世卞翊在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始修本和卞寶廉在清宣統初年(公元1909年)二修本增訂,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鉛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天津市圖書館、中國歷史博物館。

四川成都勝西卞氏族譜十六卷,首一卷,(民國)卞久等纂修,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字輩排行

江蘇武進卞氏字輩:「仁義之孝泰忠世成載長」。
江蘇興化卞氏字輩:「文章華國詩禮傳家陽有書松毓煦義文昌政道德高尚仁義生輝」。
江蘇大豐卞氏字輩:「陽有書松毓煦義文昌政」。
河南輝縣卞氏字輩:「田雲恆志海鴻冠」。

卞姓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

勇齊賁育;德並務光: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大夫卞莊子,有勇力,曾刺殺兩只虎。一次,齊國准備攻打魯國,因懼怕卞莊子而取消了計劃。「賁育」,指戰國時勇士孟賁和夏育。下聯典指夏代高士卞隨,相傳商湯曾把天下讓給卞隨和務光,二人不受,投水而死。

英存士氣;德並務光:上聯典指南朝宋國的卞延之。下聯典指夏代高士卞隨。

璞玉三獻;台輔六龍: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荊山得到一塊璞玉,先後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都被認為是欺詐,被砍去雙腳。文王即位後,卞和抱璞而哭泣,文王派人剖璞加工,果然得寶玉,即命名為「和氏璧」。下聯典指晉朝冤句人卞粹,字玄仁,博學而和德行,剛正不阿,歷官尚書郎、右丞相、中書令,封成陽公。他兄弟六人,都官至宰相,世稱「卞氏六龍,玄仁無雙」。

濟陰世澤;六龍家聲:全聯典指晉朝的卞粹,兄弟六人,並登台輔,世稱「卞氏六龍,玄仁無雙」。

五言通用聯
才舉太學士;功封益陽侯:上聯典指宋朝學者卞大亨,由鄉舉入大學,升上舍。精醫卜之書,著《松隱集》等。下聯典指晉朝尚書卞敦,弱冠仕州郡,後從討王敦,拜尚書,以功封益陽侯。謚敬。

三代大棋手;滿門名畫家:上聯典指清朝棋師卞立言,祖孫三代均以奕名。有《奕萃》傳世。下聯典指元朝畫家卞仲子,其子卞珏,頗善畫,綽有父風。

勇猛伏二虎;剛直號六龍:上聯典指春秋魯國卞邑大夫卞莊,有勇力,一次能殺死二虎。齊人慾伐魯,懼莊子不敢逞。下聯典指晉朝中書令卞粹,後拜右丞相,封成陽子。齊王司馬冏輔政,為侍中、中書令,進爵為公。其兄弟六人並登台輔,稱「卞氏六龍」。

鼓琴薰風奏;畫竹璧月清:全聯典出清朝女畫家卞敏,畫家卞賽之妹,善鼓琴,精於蘭竹。

懷中藏玉璞;頭上戴銀簪: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人卞和。下聯典指三國時期魏活的卞後。

七言通用聯
源自殷商流光遠;望出濟陽世澤長:此聯為卞氏宗祠聯。

茶香解睡磨鐺煮;山色牽懷著屐登:此聯為唐朝詩人卞震詩句聯。

十言通用聯
紫閣名公,兄弟流芳奕世;琴堂賢令,父子繼美當時:上聯典指晉朝卞粹。下聯典指南朝宋上虞令卞延之,父子俱為當時名士。

❺ 華士的古往今來——華士鎮的歷史

華士,原名華墅、華市,又稱龍砂,素為江南名鎮。華士鎮位於江陰市東部,東與張家港接壤,340省道橫貫該鎮,沿江高速公路穿越華士工業園,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華士鎮下轄27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居委會,是「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的所在鎮。鎮域總面積74.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00公頃。2009年末有常住人口90187人,其中男性45243人、女性44944人;有少數民族201人,其中男性25人、女性176人,分別為土家族42人、布依族35人、苗族34人、侗族27人、回族18人、壯族9人、滿族7人、仡佬族7人、蒙古族6人、白族6人、彝族4人、瑤族2人、朝鮮族2人、水族1人、穿青族1人。有外來暫住人口98391人,其中男性53541人、女性44850人。
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相傳孫權之母吳國太在砂山南麓建太清觀,造就了如今的千年古剎泰清寺。三國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在砂山留下藏軍洞。宋、元時,華士地區已成為江南棉花集散中心,有「日出萬匹,衣披天下」之譽,明清時期土布交易經營盛極一時。清光緒二十七年,黃煦將布機從手投梭革新為手拉梭,後世評譽為紡織機的第二次革命。1910年,美利發布廠所產雙龍斜紋布在南洋勸業會上獲二等獎。1915年,美利發布廠和華豐布廠產斜紋布獲北京國貨展覽會一等獎。
宋、元、明時,華墅時稱清化鄉。明嘉靖間建華墅鎮,屬清化鄉。清康熙三年,清化鄉區劃改建華墅鎮。1934年,華士現境設華墅、陸橋2鎮和龍南、河南、泰清、瓠岱、啟長、周東等鄉。1951年,分屬華墅鎮和龍南、河南、泰清、蔡河、啟長、瓠岱、陸橋、郁橋、祝南、周東、砂山等鄉。此後,境內區劃所屬幾易。1956年3月,華墅鎮建為縣屬鎮。1957年,裁並為華墅、陸橋兩鄉。1965年10月改「華墅」為「華士」。 1985年和1991年,華士、陸橋先後撤鄉建鎮。2001年6月,華士、陸橋合並建成新華士鎮。
歷代有外地名人慕臨華士。唐代杜甫祖父杜審言在華士寫《重九日宴江陰》詩,有「龍沙即此地」句。北宋時大文學家蘇軾結廬白龍山東南麓,名為「東坡田舍」。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兵駐砂山,山脊留下石室15個,後稱「藏軍洞」。元代大畫家倪瓚避亂外出,明洪武七年(1374)隱居砂山南麓。砂山文昌閣曾為明地理學家徐霞客讀書處。明末清初,江陰典史閻應元奉母及妻結廬隱居砂山東南麓海會庵。民國初,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年輕時任澄華小學教員。抗戰期間,原籍華士的上海實業家陳詠仁,出重金購買清道光末年出土的西周稀世珍寶毛公鼎,抗戰勝利後陳氏兄弟將寶鼎捐獻給國民政府,現為台北由華士人黃寶瑜設計建造的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瞎子阿炳)常在無錫到華士的輪船上和華士街頭拉二胡賣藝,在天星茶社獻藝。被譽為「中國機器人之父」的蔣新松,少年時代曾在華士新農工業社當學徒。
華士,鍾靈毓秀,人文薈萃。南宋至清末,能查考到進士50人,舉人62人,出了許多敢於直諫、為民請命、才幹出眾、勤政愛民的清官循吏。宋紹興年間,宋太宗趙光義第六世孫趙士鵬定居砂山北石橋。此後,趙氏科第聯綿,並建鼎魁坊。明弘治年間,大河裡貢斌、貢安甫父子同科中舉,一時傳誦四方。明清時期,山南華墅鎮有進士15人。明代吏部員外郎繆煜、廣東按察司副使徐度、福建按察司副使貢修齡,清代翰林院檢討鄧鍾麟、雲南騰越州知州吳楷、翰林院編修徐文泂、吏部驗封司主事徐士佳等皆功勛卓著。明正德元年,御史貢安甫與同邑二人為主,犯顏直諫,上疏彈劾宦官劉瑾,被廷杖削職,史稱「殿前三虎」,「江陰一時三忠」「直聲動天下」。舊民主主義革命元老於右任為華墅文社亦園書廳題聯:「山明水秀人才輩出;毓秀鍾靈科第聯綿。」
宋代以來,華士名醫輩出。南宋至元,砂山北陸文圭隱居不仕,精研醫道,被尊為江陰中醫鼻祖。明萬曆三十年,葉慎南僑居華墅行醫,至民國相襲12世,世稱家傳葉氏醫學名家。明末,姜禮得祖傳之學,更精醫術,名噪大江南北,至民國相襲9世,世稱姜氏家傳醫家。清雍正、乾隆年間,葉德培、姜學山、姜健、王鍾岳、貢一帆、孫御千、戚雲門、戚金泉等為代表的8名醫家,均因醫術精湛名振吳中,被譽為「龍砂八家」,歷盛200餘年,有《龍砂八家醫案》傳世。光緒年間,歷任河南上蔡等3縣知縣的張洵佳(字少泉)精通醫道,歸隱後曾應門生徐世昌薦舉,晉京為慈禧太後治病。
華士歷代文化名人不勝枚舉。元代詩人繆鑒所寫詩俊逸清麗,同時代文人陸文圭評價:「江陰得苔石,始有詩人。」元明清三代有查考的著作超百部。元代陸文圭集編秦漢以來道德文章為《師宣堂文》,被東南諸省學子尊為「一代宗師」。明代經學家顧文熊經20年苦心,纂定《禮記集解》,成為後人讀《禮》之範本。清著名書畫家、金石大師沈鳳,被今人列入「中國歷代篆刻百家」之一。清大河裡貢震,為方誌家、易學專家和著作家,一生著作不下百卷。金石家孔千秋,享有「鐵石才子」、「白衣翰林」之譽。清石橋著作家趙曦明著江陰抗清81天史實的《江上孤忠錄》,傳誦天下。清王堃和其孫王家枚二人被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收入《江浙藏書家傳略》。清教育家、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總校復校章際治,中進士後出任翰林院編修兼京師大學堂教習。
民國時期和解放以後,華士更涌現大批名人。有中科院院士承淡安,數學家吳新謀,針灸學家趙爾康,眼科專家姜心曼,內科學家錢悳,橋梁專家孫寶墀、王建瑤,建築學家黃寶瑜、經濟學家姜君辰,油畫家呂斯百,鐵路工程專家孫寶融,水利專家王鶴亭,電信專家黃如祖,地圖學家李海晨等。有15位大學校(院)長或黨委書記,34位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海內外各界名人有300多人。
華士,依山傍水,風光旖旎。白龍山、砂山東西橫亘,綿延十里,古稱「十里龍砂」。境內河流交錯,水塘棋布,張家港河縱貫西南,穿山河、泰清河縱橫交匯。
華士名勝古跡眾多,歷代名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明朝中期,邑人卞邦本作詩10首,描繪白龍山、砂山之間石虎門以北花園里一帶的秀麗風光,史稱「花園十景」。同期,李茀、陶棋、卞邦本分別詩詠砂山西部南麓風景:「桑林春雨」、「沙阜晴雲」,「瀟塘漁唱」、「殷墅樵歌」、「蘭若晨鍾」、「蘆涇秋色」、「倪灣先隴」,「後廓通衢」等,稱「桑溪八景」。
清乾隆中期,曹復賦詩8首:「趙墓喬松」、「倪迂曲水」、「萬井浮煙」、「翠香清泉」、「鵝嶺掛月」、「虎門雨花」、「清明走馬」、「古涇花圃」,稱之「龍砂八景」。乾隆晚期,陸石麟、陶文煒等詩詠「十橋香雪」、「五嶺寒濤」、「承恩瀉月」、「凝秀回瀾」、「鷗亭聽雨」、「鴛閣吟風」、「護龍晚鍾」、「牧牛朝梵」,稱之「龍砂續八景」。
古鎮華士園墅林立。《江陰民國續志》載:宋至清華士共有10座名園,佔有記載的江陰名園四分之一。建於明成化六年的五松園,後易名大夫園,今石碑尚存,彌足珍貴。華士的歷史名園還有:梅花別墅、行還圃、留園、世恩堂、壺天園、且休園、山滿樓、學圃、承恩樓等。
因華士園林建築眾多,加之各有千秋,故有「小小華士賽蘇州」的美譽。

❻ 徐霞客探險故事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中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散文家。中國以旅行為畢生事業的第一人。萬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出生在南直隸江陰(今屬江蘇)馬鎮南暘岐一個沒落士紳家庭。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父親徐有勉隱跡田園,母王氏豁朗節儉,能「貿布以易糈」。徐自幼聰慧過人,好讀書。15歲博覽祖遺「絳雲樓」藏書,特好古今史籍、地誌圖經,萌遠游五嶽之志。18歲,父親受群豪欺侮,憂憤而死。他決意不應科舉,不入仕途,遍游名山大川。

萬曆三十五年徐21歲,辭別母親和新婚的妻子開始出遊。初期旅行以登名山、訪勝跡為主,因老母在黨,每年春天外出,秋冬計程以歸。他「游山川如會知己,探窮凹如掘至寶」,47歲以前,游歷了北方的泰山、嵩山、華山、恆山、五台山;南方的黃山、廬山、普陀山、天台山、雁盪山,最遠至福建的武夷山。曾於天啟元年(1621),為紀念母病痊癒,蓋「晴山堂」,搜求先世遺墨、題贈,為之刻石。天啟四年,因母已屆80高齡,打算暫緩遠行。母不以為然,特命他陪同母親作宜興、句容之游,以示激勵。翌年9月母病逝,在家守廬。崇禎元年(1628年)服喪期畢,乃放志遠游。他有感於「山川面目多為圖經志籍所蒙」,以更多的精力,對地理現象作考察研究。4月,去福建漳州看望好友黃道周。遠抵廣東羅浮山。崇禎二年,由南轉北,人京師,游盤山。崇禎三年,再南遊漳州。五年,重遊天台山、雁盪山。六年,出南京,再北上京師,游五台山、恆山,又南下三游漳州。他身體健壯,攜一杖,一仆被,登山捷如猿。能忍數日飢,逢食即飽,旅泊岩棲,遊行無所礙。

崇禎九年,徐霞客年屆50。立志考察西南地貌,跋涉「蠻荒」。於九月十九日深夜,辭別親友,大笑出門,放舟作萬里遐征,同行有靜聞和尚和顧姓僕人。靜聞系江陰迎福寺僧,刺血寫成法華經1部,願供於雲南的雞足山。一行取道浙江,越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去雲南。十年二月二十日夜泊湘江新塘,遇盜舟焚,靜聞、顧仆受傷,行李財物盡失。徐沒有為之卻步,設法取得友人資助後,重新上路。九月,靜聞病死於廣西南寧崇善寺。他背負靜聞遺骨,與顧仆分擔行李,歷時1年余,經貴州於十一月底到達雲南的雞足山悉檀寺。十二年,顧仆卷包潛逃,他在僧人們的幫助下繼續考察,主要活動於重山峻嶺。山中無糧,就吃野菜野果為生;無處投宿,就以山洞樹林為家。攀絕壁,涉洪流,探歷100多個石灰岩溶洞,認真記載。

徐霞客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又稱喀斯特)進行大規模考察,並作詳細記錄和深入研究的第一人。他橫穿雲南,對金沙江、瀾滄江、麗江等諸水流實地調查勘測,寫成《溯江紀源考》和《盤江考》,詳細論證長江和盤江的水源,肯定金沙江為長江上源,糾正了儒家經典《禹貢》以岷江為江源之謬。

此外,徐霞客還遠抵雲南邊陲騰沖,對有地下熱能表現的地區進行尋訪。直到患了足疾,還應麗江知府木生白之請,留修《雞足山志》4卷,歷3月告成。

後「因病不良於行,於十三年坐船東歸」,六月抵家,此次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5月8日)與世長辭。

徐霞客一生足跡遍及今華東、華北、東南沿海和雲貴地區計16個省的無數山川。在旅途中,總要把當天的經歷與觀察所得記錄下來。有時日行百里,露宿殘垣,寄身草莽,仍堅持燃枯草照明,走筆為記。這些游記涉及所到之處的地理、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植物、農業、礦業、手工業、交通運輸,以及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文筆優美。經後人編輯成約60餘萬字的《徐霞客游記》,不但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被譽為「千古奇書」。

❼ 生日祝詞古詩

1.生德區宇均,日落半江陰。快癢如爬疥,樂觀魚踴躍。
2.生聚同相慶,日盼共言歡。快意顏永駐,樂與枝理連。
3.生誕正逢雪迎春,日新年新萬象新。快意真心誰若懂,樂邀同游共凡塵。
4.生來慧質乾坤頌,日吐珠璣盛世誇。快馬載福奔萬里,樂於送壽到千家。
5.生年行運再無阻,日增華采若明珠。快意信手拾不盡,樂事成瓦築小屋。1.生德區宇均,日落半江陰。快癢如爬疥,樂觀魚踴躍。
2.生聚同相慶,日盼共言歡。快意顏永駐,樂與枝理連。
3.生誕正逢雪迎春,日新年新萬象新。快意真心誰若懂,樂邀同游共凡塵。
4.生來慧質乾坤頌,日吐珠璣盛世誇。快馬載福奔萬里,樂於送壽到千家。
5.生年行運再無阻,日增華采若明珠。快意信手拾不盡,樂事成瓦築小屋。

❽ 江蘇有哪些名人

江蘇名人
江蘇教育名人
張之洞 李瑞清 江謙 高陽 郭秉文 劉經庶 庄俞 陶行知
陳鶴琴 吳貽芳 常道直 戴伯韜 顧毓琇 蔣南翔 瞿菊農 劉季平
孫本文 邰爽秋 吳研因 葉聖陶 盂憲承 俞子夷 趙叔愚 艾偉
鄭曉滄 廖世承 陸志韋 楊賢江 程其保 羅炳之 徐養秋 顧明遠
楊德廣 魯潔 朱小曼 朱永新 言偃 范仲淹 胡瑗 王艮 吳文藻
顧憲成 高攀龍 錢大昕 馮桂芬 顧炎武 朱用純 徐壽 繆荃孫
盛宣懷 張謇 王韜 鍾天緯 張鶴齡 潘德輿 管同 王貞義
龔自珍 陳裕光 匡亞明 郭影秋 舒新城 鄭曉滄 高覺敷 吳天石
斯霞 馬相伯 謝長達 沈恩孚 唐文治 袁希濤 蔣維喬 黃炎培
柳詒徵 朱經農 梅貽琦 郭紹虞 潘序倫 孟憲承 茅以升 潘菽

江蘇數理學家

著名物理學家——周同慶 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
著名物理學家——周本濂 著名物理學家——沈致遠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楊立銘 著名物理學家——胡寧
著名物理學家——程開甲 著名數學家——姜禮尚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 著名數學家——丁石孫
著名空氣動力學家——庄逢甘 著名化學家——錢人元
著名光學家——薛鳴球 著名光電子與激光技術專家——范滇元
著名的光學專家——王大珩 為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丁肇中
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 著名物理學家--楊澄中
著名物理學家--吳仲華 著名物理學家--施汝為

江蘇化學家

著名土壤化學家——於天仁 著名化學家——張青蓮
著名化學家——時鈞 著名化學家——柳大綱
著名化學家——江元生 著名化學家——黃鳴龍
著名有機化學家--陸熙炎 著名有機化學家--嵇(ji)汝運
著名化學家——馮新德 著名化學家——曹楚南
著名化工學家--陳洪淵 著名化學家--徐僖(xi)
著名化學家——王葆仁 著名化學家--唐有祺

江蘇藝術家

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楊蔭榆 現代幼兒教育奠基人——陳鶴琴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吳貽芳 我國檔案界的老前輩——吳寶康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王可風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中國水彩之父--李劍晨 中國民族音樂事業的開拓者--劉天華
近代著名刺綉藝術家--沈壽 著名作家--葉聖陶
著名史學家--顧頡剛 著名畫家--李可染
著名中國畫畫家、裝飾藝術家--保彬 著名國畫家-- 亞明
著名畫家-- 朱屹瞻 著名畫家--傅抱石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 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 竺水招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宋長榮 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羅爾綱
中國新聞事業史研究的拓荒者--戈公振 著名翻譯家--趙瑞蕻(hong)
史學家--茅家琦

江蘇地理學家

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 竺可楨 著名地質學家——業治錚(zheng)
著名地質學家——孫雲鑄 著名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方俊
我國地質學界的先驅——丁文江 著名水文地質學家--薛禹群
著名石油地質學家--朱夏 著名石油地質學家——李德生
著名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 著名土壤學家--席承藩
著名自然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 著名人文地理與經濟地理學家--吳傳均
著名地質礦床學家--袁見齊 著名地學家--王穎

江蘇生物學家

著名植物學家——單人驊 著名生物學家——徐國鈞
著名生物學家——施履吉 著名生物學家——沈善炯
著名動物學家——陳楨(zhen) 探尋著地球歷史的著名古生物學家——穆恩之
世界傑出的植物分類學家——吳征鎰(yi) 著名古人類學家—吳汝康
著名古脊椎動物學家——張彌曼 著名植物學家——李繼侗(tong)
著名生物學家--姚鑫(xin) 著名生物學家——劉建康

江蘇工程學家

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劉大鈞 著名自動控制學家——馮純伯
著名預應力結構工程專家——呂志濤 著名郵電通信專家——侯德原
著名葯學家——張禮和 著名信息處理技術專家——蔡吉人
著名衛星測控與衛星應用專家——童鎧 著名瓦絲防治工程專家——周世寧
著名水利學家——徐芝綸 著名橋梁工程專家——陳新
著名農學家——陸寶麟 著名農學家——蔡邦華
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 著名水利學家——黃文熙
著名建築學家——貝聿銘 著名建築學家—— 楊廷寶
著名建築材料專家——唐明述 著名火葯專家——王澤山
著名混凝土工程學家——許仲梓 著名發酵工程專家——倫世儀
我國著名的水稻學家—— 陳永康 微電子技術專家——許居衍
兩彈元勛——王淦昌 雷達與通信系統專家——王越
將赤誠之心書寫在浩瀚天宇的科學家——童傅 環境科學家——章申
著名岩土工程專家——沈珠江 著名石油工程學家-——童憲章
著名石油地質學家--朱夏 著名石油地質學家——李德生
著名生物化工專家--歐陽平凱 著名生態環境學家——徐曉白
著名林學家--鄭萬鈞 著名小麥育種學家——蔡旭
著名農業科學家--盧良恕(shu) 著名農學家--馮澤芳
著名林業工程專家--宋湛(zhan)謙 著名中醫中葯學--葉桔泉
著名醫學家--吳階平 著名水利學家--竇國仁

江蘇著名愛國人士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 柳亞子 著名民主愛國人士——榮毅仁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季方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費孝通 著名民主愛國人士——胡厥文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王昆侖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史良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沈均儒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錢昌照
著名民主愛國人士——沙千里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李公僕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冷遹(yu)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潘光旦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李濟深

❾ "黃"姓族譜

黃姓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約有人口2899萬,佔全國人數的2.23%。黃氏最遠的先祖,發源於今內蒙古西拉沐倫河流域,因崇拜鳥中的黃鶯而自稱「黃族」、「黃人」。後來黃人向東南遷徙進入山東半島,與當地東夷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少昊金天氏的部落聯姻,逐漸成為東夷部落里9支強族中的一支。今天黃姓人的起源大多從黃族融入少昊的東夷部落後說起。黃氏最主要的一支源於贏姓。少昊的後人、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伯益,因功被舜賜姓贏,他有14支後裔,其中一支為黃氏。黃氏祖先在商末周初時建立黃國(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被周朝封為子爵國,稱為「黃子國」。春秋時期,黃子國是能與霸主楚國抗衡的強國之一,但終因疏忽大意,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世代以黃為氏(《春秋》)。所以這支黃氏的發源地在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據《古今姓氏書辯證》和《東夷源流史》記載,還有一支黃氏也是少昊的後代,也建立了黃國,於春秋早期被晉國所滅。但這支黃氏已無世系可考。
另一支黃氏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人。先祖是重黎氏族首領吳回的兒子陸終。重黎是少昊金天氏與顓頊高陽氏兩族融合的部族,所以陸終黃氏的血脈中其實有姬姓和贏姓的雙重成份。但由於顓頊身為黃帝之孫,又身兼華夏和東夷兩大部落聯盟的首領,因而陸終黃氏更傾向於將其視作始祖,同時也把黃帝尊為祖先。但陸終黃氏的發源地至今仍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未解之謎。(《中華姓氏通史》)

另外,歷代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黃姓。

所以,黃氏最主要的發源地在河南省潢川縣。

二、歷史名人

黃 歇:戰國時楚相,因功被封為春申侯,是戰國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詳情見後面)

黃峭山:唐五代工部侍郎,辭官後回福建邵武老家創辦和平書院,被很多黃姓人奉為開基始祖。

黃庭堅:北宋文學家,開創江西詩派。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黃 興: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重要領袖,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

黃宗沾:著名電影攝影師,是第一位被載入奧斯卡史冊的華裔電影藝術家。

三、遷徙分布

1.春秋時期,黃國遺民大部分在今湖北境內發展繁衍,另有小部分流落到今河南中部。

2.戰國時,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被封在今江蘇蘇州,其後代有的就定居於此。

3.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司等原因,分布於湖南、江西、四川、河南等地。

4.晉代,黃氏開始遷入今福建,並逐漸成為閩南旺族。

5.唐宋時期,黃氏在今武昌、陝西、甘肅固原、湖北房縣、河北、安徽亳縣都是數一數二的大姓。同時在廣東也是望族。

6.北宋末,河南黃氏南遷至今杭州,成為當地的大姓。

7.宋元時期,黃氏稱盛於閩、粵。

8.黃氏移居台灣始於明清之際、鄭成功收復台灣前後。清代以後,更多的黃姓人遷入台灣,現在黃姓是台灣的第三大姓。

9.近代以來,黃姓前往港、澳開拓,還有的遠赴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英、美等國。

四、黃歇的家世傳說

黃歇,是黃姓戰國中興時的代表,《史記》特為這位黃姓宗族史的傑出人物立傳,但是,關於他的生平事跡歧義甚眾。

黃國滅亡後,有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然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已經殘破不堪的丘壟家園。他們由原黃國王族淪為楚國臣民後,並沒有完全絕望。相反,經過300年痛苦的裂變後,他們獲得一種新生,開始以普通平民族姓的身份去征服生活,通過征戰、仕途、經商、講學等方式,重振黃姓宗族的聲威。戰國晚期,在異軍崛起的黃姓家族中,黃歇家族即是這種奮發進取的新黃姓宗族之代表。

鄧明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說:"楚滅黃,其族仕楚,舂申君黃歇即其後。"元代黃姓著名文人黃晉在《族譜圖序》中也說:"黃國為楚所滅,子孫仕楚者有黃歇。"各家黃姓族譜,也無不說黃歇是古黃國的後代,但關於黃歇的家世、生平、後裔情況,則各種傳說不大相同。

關於黃歇的家世,有多種傳說,按中湘四修譜,黃歇是春秋時期黃國國君黃企生的第7代孫,其傳遞世系為黃企生傳長子義方,義方傳第三子綺,綺傳長子宏濟,宏濟傳獨子黃敬元,黃敬元生二子,次子即黃歇。但自黃企生至黃歇,其間相差四百餘年,而族譜只有6代,這是極不可能的。其他各譜所記黃歇家世和祖先世系,雖各不相同,但也有類似的錯誤。因此,我們只相信黃歇是古光州黃國遺民的後代,至於他的祖先世系,文獻不足征,我們今天已不得而知。

黃歇的籍貫,各種族譜也傳說不同。中湘四修譜說他居黔中(今湖南常德市),禾坪譜、潮州譜等說他祖籍湖廣武昌江夏縣黃鶴鄉仁義村,出生在新羅(朝鮮),後返回楚國,仍居江夏;《湖南黃氏世譜》則認為春申君仍居故黃國地,並說:"蓋黃人楚後,其宗族未嘗他徙也。"我們認為此話雖不全面准確,但說黃歇是光州黃故國人是對的。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只說黃歇是楚國人,未指明楚國何地。史稱黃歇徙封江東,而故宅乃在黃,《廣輿記》記載:"黃歇宅即光州治",清代於此設立春申鎮。由此可見黃歇是那支留居故地的黃國遺民後代。

偉大史學家司馬遷著《史記》時,特為黃姓宗族史上的這位傑出人物單獨立傳。但黃歇生平事跡之散見於族譜者,有許多為正史所無。如福建禾坪、鸛藪譜均記載說黃歇生性豪獷多智,年輕時從新羅游學歸江夏祖居地,常游說諸侯各國。譜稱黃歇最切在晉國做官,但仁途發展,不合意如願,因轉而仕楚。在這里,黃歇的才能得到發揮。最後掛印封侯,稱雄諸侯,成為戰國四君子之-。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原在黃國故地淮北12縣。後來黃歇改封於江東吳國故墟,即今江蘇常州、蘇州至上海一帶。於是,黃歇家族也自河南潢川一帶東遷至樂吳一帶。大概黃歇當時封地很大,他在這些地方分別設立都邑,派族人管理。如在今江蘇江陰縣有君山,也叫黃山,傳說即因春申君居此而得名,又有水叫申浦,有地名黃田、申港,也都因此得名。傳說春申君又有別邑在今黃浦江邊,黃浦江即因黃歇而得名,因而又名申江。甚至上海簡稱為申,舊上海首家大報叫《申報》,也都緣於春申君之名。

春申君後來被刺身亡,而且還被斬首示眾。關於他的葬地,《史記》本傳不載,見於地方文獻和族譜的傳說剛則有好幾種。一說黃歇死後被葬在他的封邑即故吳墟,據《江陰縣志》記載,舂申君墓在江蘇省江陰縣北門外,至今這里仍有墓廬,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說黃歇死後,歸葬於江夏縣黃鶴鄉仁義村,墓向為乾山巽向,夫人李氏墓在其右,為戊山辰向。此說見於禾坪譜、鸛藪譜、潮州譜、三台譜、岳池譜、武隆譜,威信譜等多種族譜。諸譜並記載說黃歇與夫人墓前至今有石人、石馬、石獅、石象等石刻存在,並有一石,上刻黃歇遺詩一首,極言當時富貴榮顯。

湖南的一些族譜又說黃歇葬在古黔中郡開元寺即今湖南常德一帶。我想當年春申君被斬示眾,族人不死即逃,是不可能公開舉行大葬禮的。而各地傳說的春申君墓,應是黃歇各支後人為了紀念他們的這位顯祖而各自設立的義冢。春申君封吳,為治理蘇州作小了巨大貢獻,蘇州人民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在蘇州城內建有春申君廟。此廟有大殿、戲台等建築,至今仍在蘇州城王洗馬巷,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歇的子孫後裔,各種記載很不一致。有說春申君只生一子。金溪《雙井黃氏譜》記載,黃歇生二子,長子永,次子俊,說黃永一支居故吳墟封地,在此建有"黃堂"。而大多數族譜則說黃歇取妻李氏、姬氏二位夫人,共生十三個兒子:尚、嘗、暉、韶、往、擎、向平、曦、榮、安、述、究,家族人丁非常興旺發達。黃歇做楚相數十年,肯定是姬妾眾多,因而子孫也應很多。《史記·春申君列傳》說舂申君死後,李園"於是遂使吏盡滅春申之家",似乎春申君的子孫被殺盡了,其實不然。因為黃歇的子孫眾多,又散處各地,他們在政變後,確實有大部分被滿門抄斬滅族,但也有許多倖存者,他們或逃於外,或隱姓埋名,頑強地生存延續下來。據記載,春申君的子孫,至少有五支倖存並傳衍下來:一支為東吳派,如金溪雙井譜所記的黃永與吉安雙井譜所記的黃歇之子黃堂,應是一人。前譜說黃的故吳墟,建黃堂,後譜則乾脆將其人取名黃堂,說是曾官至會稽太守,黃姓"四晶黃堂"的典故即出於此。這是一支。另有一支避亂隱居江夏縣黃鶴鄉,傳說是黃歇長子黃尚的這一支,也有的說是幼子黃婉(即黃究)一支,並說這一支即形成後來的江夏黃氏。還有一支即遷居黔中府的那一支,中湘四修譜因此說黃歇"居黔中,子孫繁衍。"另一支傳說遷往中原陽夏,金溪雙井譜說:黃歇次子黃俊,遷居陽夏。而在《元和姓纂》卷3中有這樣一條極重要的記載:(氏),《風俗通》雲楚相黃歇號春申君,子孫氏焉。"可見春申君的子孫中,確實有一支為避禍隱姓埋名,改姓春氏,成為黃姓的一支重要分支姓氏。此外,楚王熊捍一支,實為春申君的私生子。

春申君黃歇被刺後,黃國的這支最興盛的的後裔,或遭殺戮,或逃難異國,或改姓隱居,宗族又一度中衰。《湖南黃氏世譜》稱:"考烈王卒,諸黃避李園之禍,始別著籍",從此,黃氏宗族又各奔東西,分散到四方另立基業,謀求新的發展和生機.

與江陰波樂熊童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藍色登山鞋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563
衣有什麼品牌 瀏覽:656
寬松的褲子怎麼改小 瀏覽:416
為什麼吳世勛和鄭秀晶校服不 瀏覽:579
羅納爾多對阿根廷點球帽子戲法 瀏覽:923
男裝設計師尺碼25鏤空 瀏覽:238
童裝眼鏡套裝 瀏覽:70
旗袍2016年冬季勇倫 瀏覽:469
褲子門襟怎麼繪制出的 瀏覽:220
褲子的推板視頻 瀏覽:763
東方文化的傳承旗袍 瀏覽:607
校服外套折疊法 瀏覽:928
怎樣做好金絲絨旗袍 瀏覽:596
為什麼黑人夏天戴帽子 瀏覽:523
有幾個迪士尼童裝公司 瀏覽:550
韓國名牌童裝品牌排行榜 瀏覽:708
兒童睡衣女士品牌及商品 瀏覽:189
女裝中長款旗袍 瀏覽:506
石獅哪裡有女襯衫外加工 瀏覽:573
生完之後還可以穿孕婦褲子嗎 瀏覽: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