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蒙古語翻譯發音
虎:bar巴日
狼:chon朝怒
鷹:elee額樂
皇帝:haan 罕
圖騰:totem陶特木
烈火:gal 嘎啦
忠義:unenqi烏嫩其
順:xuluun 徐倫
殺手:yargaqin 亞日嘎親
就這樣,有很多種翻譯的方法,所以不懂還可以繼續提問。。。。哈哈哈。希望能幫到你的忙!
⑵ 蒙語一二三四五六七怎麼說語音
具體如下:
諧音發音:
1吶各 、2和易日、3古日不、4度日不、5塔不、6絕日嘎、7道勞。
羅馬音發音:
1neg、2hoyor、3guraw、4dorow、5taw、6zurgaa、7doloo。
書寫方法:
電腦輸入蒙古語的方法:
由於蒙古文字的特殊顯示方式,系統若要正確顯示,需要同時在字型及系統模組兩方面同時配合才可以。否則的話,畫面就會作出錯誤的顯示。
首先,系統需要有安裝有顯示蒙古文字的模組。在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統,必須把系統的Uniscribe模組更換至最新版。此外,亦要有一套與Uniscribe互相配合的Open Type字型。現時只有Code2000可以正確顯示傳統蒙古文字。
若系統沒有最新的Uniscribe模組,每一個字母都會以它的獨立型顯示。但若沒有正確的字型配合,則字母可能會以錯誤的形態顯示,例如:全部都採用了開首型。
⑶ 關於蒙古語的發音
那個是大舌顫動的發音……在這里寫得再詳細也很難教會這個音的……
還是寫點吧:
發大舌音,理論上的方法是:舌尖抬起,與上齒齦接觸,然後讓氣流通過,使舌尖輕微顫動多次,同時聲帶振動。
舌尖輕抵上顎,然後吹氣,發聲,讓舌頭顫起來。。。
有些人天生就會發,不需要學(比如我家人……);有些人學著就費勁了……
⑷ 帽子在蒙語中怎麼讀
這個詞的蒙文拼寫、發音見下圖:
新蒙文拼寫:малгай
拉丁字母拼寫:malgai
⑸ 誰可以教我蒙語或者告訴我一些習俗
火葬、土葬、天葬
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採用。普通人死後,多數不實行火葬,只有患傳染病或產婦死後,才進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後,脫去舊衣,換上新裝,或用白綢緞裹其身,將屍體盤坐裝入3尺方形木製小轎里,封好轎蓋。出殯時,先請喇嘛指定焚屍地點和方位。後將裝屍小轎用車拉到曠野,親友跟隨送葬。焚屍時,在裝屍小轎周圍堆上木柴,加油點燃,並將死者生前所用或所愛之物,一並投入焚燒。同時,喇嘛為死者念經、祈禱,願死者的靈魂盡快「升天」,早日進入「極樂世界」。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揀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於山川、江河,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以示永遠悼念。
土葬是農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內蒙古西部農業區蒙古族的土葬,與漢族大同小異。人死後(或臨終前),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將屍體放在木板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入殮。入殮時,屍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將屍體從窗中抬出去入棺。入棺後,停放在院內,一般在3—7天內出殯。出殯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餘子孫抬小頭,將棺材放在靈車或棺罩上,運往墳地。到達墳地後,用吊繩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各轉三圈,並用手抓土向墓定撒去。然後鏟土埋棺。
天葬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後,脫掉死者的舊服,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使其任意顛簸,屍體掉在哪裡,那裡就是吉祥的葬地。然後,車夫趕著勒勒車快速返回,直奔家中,不得回頭看。3日後,死者家屬去察看,若屍體被禽獸吃掉,就認為死者已經升了「天堂」,或者已經進入「極樂世界」;若屍體完整無損,就認為死者生前的罪孽未消,對其子孫後代也是不祥之兆,於是要請喇嘛念經,替死者仟悔,消除罪孽。並在屍體上塗一層黃油,好讓禽獸早日吃掉。天葬後,死者子孫一般在49天內,不剃發,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草原寶貝在羊皮襁褓中
蒙古族人民對於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後即在家門外樹立標志。如生嬰兒為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掛在門外。如所生嬰兒為女的,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洗完後用羊皮襁褓把嬰兒包起來,並以傳統習俗用黃油等奶食塗抹嬰兒額頭,祝福他健康成長。這是一種古來習俗,現今已無人這么做了:「草原的寶貝包在羊皮襁褓中」。
嬰兒滿月時,再次屠牛宰羊,張設酒宴大饗親友,以示慶祝。親友所贈禮品中,唯嬰兒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贈送各種講究的裘皮,夏季多為綢緞、布匹,如果嬰兒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還要送牛羊或駿馬。
嬰兒在襁褓時期,在內蒙古東部地區,一般皆備有木製搖籃,籃內鋪有軟物品和蕎麥皮厚褥子,嬰兒仰臉卧於其中,並用布繩緊緊地綁起來,枕的是裝滿糜米的小硬枕頭,據說這樣成長的孩子頭行與體形都好看。在搖籃擋頭上掛有古錢或其他象徵吉祥之物。一般嬰兒滿月後即入搖籃,首次入搖籃時要舉行小型搖籃宴,並用黃油等奶食塗抹搖籃,以示慶賀。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一般在室內用布為嬰兒隔開一角,以遮擋風寒。為保持嬰兒身體的正常體溫,還要為嬰兒鋪蓋上用駝絨製做的被褥,把明沙炒熟後裝在兩個布袋內,輪換放在嬰兒肚腹兩側。在備有搖籃的地方,把搖籃放在母親身邊,母親時常以手搖動,有的還哼著搖籃曲,令嬰兒安睡。在嬰兒大小便的地方,放上易吸收潮氣的經過熱炒的明沙,濕了再換新的。這在當時的條件下,也算解決得既方便又衛生。筆者就是在這種傳統的搖籃里被緊緊綁著長成人的,未見體格有何異常之處。現雖已達古稀之年,健康狀況良好,身體還挺硬朗。這也許是得益於我的民族的傳統的撫育方式吧。今天除在家鄉民間仍有人使用這種搖籃外,居住在城市的蒙古人已經很少有人用它了。我的三個孩子就不是經過舊式搖籃的捆綁長大的。他們現在也很健康,都是年輕有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地工作著。而這當然於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分不開的 。
家庭沿襲
早在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畜牧業生產有了相當發展,伴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 蒙古人家庭發展起來。成書於十三世紀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對蒙古族的家庭情況多有記載,如阿 豁阿死後,兄弟五人「即分馬群家貲」,孛端察爾在兄弟的幫助下俘獲扎兒兀惕部的阿當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馬群、家貲、隸民、奴婢等。
由於男人在主要生產領域起著重要作用,蒙古族家庭中男人佔有支配地位,在一般情況下,家長由家庭中最長輩的男人充當,最長輩的男人死後,則由最長輩的女人主持家務,但主持祭祀及重大慶典等,則不能由女人擔任,遇到這種情況時,如有年歲大的兒子,則由兒子出面,無兒子則請同族中至近的長輩主持。據《蒙古秘史》記載,也速該死後,其家務由訶額倫夫人主持,而在行祭祖之禮時,訶額倫夫人只能參加,不能主持。在解放前的很長歷史時期,蒙古族的大家庭,在父母均在世時,由父母、兒子、媳婦、未出嫁的女兒、孫難孫女等幾代構成。兒子娶妻後雖然另居一室(牧區另設一蒙古包),而家主仍是統一的。直至解放前,蒙古族中父母均在世,兒子對娶妻但未生子前,分家另過的不多。關於財產繼承權,兄弟分家時,財產按下列原則分配:年長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繼承父業。其具體體現是,「年長者十,年少者四。」(蒙古諺語)拉施特·哀丁說:「按蒙古人的習慣,因為末子留在家裡,因此稱為額真。」拖雷就是這樣成了成吉思汗家系的代表。(額真,蒙古語,主人之意。)直到解放前,蒙古人分家繼承財產就是按照長子與末子為主的習慣進行的。
蒙古族雖然早已進入父權制社會,但就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以主婦為中心的。蒙古族的家庭主婦非常溫順勤勉,她們終日操勞,對翁婆孝順,對丈夫賢惠,對子女慈愛,雖然辛苦,而毫無慍色。遇有來客,還要熱情招待。蒙古族婦女這種勤勞溫順之風,由來甚久。在蒙古民族的歷史上,被譽為「生得賢能」的訶額倫夫人,丈夫也速該慘遭殺害,被泰赤兀惕人拋棄後,她隻身攜帶兒女苦度生涯,在茫茫大草原上克服種種困難,用地榆、狗舌草和杜梨等野草養活兒女,終於撫孤成立。訶額侖這種懿德相傳,歷代婦女於她為榜樣,沿而成習,才形成了蒙古婦女勤儉樸素的治家美德。
在蒙古族家庭中,以牧區而論,男人主要從事放牧,勘察草場、遷徙營盤、整修生產工具等主要的勞動,在家庭中的地位深受家庭成員的尊重。習慣上妻子不直呼丈夫的名字。但是男子理家庭大事,一般都彼此商量,夫妻共同解決問題。他們十分講求互敬互愛,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團結祥和的家風。
關於女人的忌限
舊時存在男尊女卑的觀念和封建迷信思想,在蒙古族中有許多關於女人的忌限。
除了家庭主婦外,一般女人不能參加重要的祭祀活動;在東蒙地區或半農半牧地區的場院過糧時,女人沒有資格參加,連現場看也不允許,恐怕沖了什麼鬼神,不再豐收;另外,不許女人上房,因為上房就踩在人們的頭上了,蒙古人認為頭頂是神聖的,因為這個緣故,女人不許坐在男人帽子上,一旦坐了,要用火或香頭繞帽子三圈。同樣緣故,家庭中清晨疊被子是不能按照枕頭、被褥、次序往上摞,要按照被褥、枕頭的次序往上摞,女人用過的臟東西,臟紙必須埋掉。
火忌、水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因為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所以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由此來說,保護水源,愛護水流,是關繫到他們生存的大事情。產生於十三世紀的《長春真人西遊記》中記載:「為了不冒瀆水神,國人確不浴河,其衣至損不解浣濯。」這些禁忌甚至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春夏兩季人不可白晝入水,或者在河流中洗手,或者用金銀器皿汲水。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
產忌、病喪的禁忌
蒙古族長期的游牧生活使他們形成了許多獨特的習俗和禁忌,在孕婦生產方面也有其特定的忌諱。蒙古族婦女生孩子時的忌諱各地習俗大同小異。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條:孕婦懷孕期間,忌諱讓兩個孕婦面對面坐在一起;祭灶神時忌諱讓孕婦參加;外嫁之女忌諱在娘家生產;忌諱將胎衣至於不潔之處,應當掩埋;
⑹ 蒙古國的官方語言是什麼語啊
官方語言是蒙古語,具體來說蒙古國的標准音為烏蘭巴托方言為主的喀爾喀蒙古語。
蒙古語在語音方面有嚴格的母音和諧律,即按照母音舌位前後或圓唇不圓唇進行和諧,如在一個詞里,要麼都是後母音(陽性母音),要麼都是中母音(陰性母音)。但是前母音(中性母音)與後母音或中母音均可出如今同一個詞里。在形態學方面以詞根或詞干為基礎,後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詞和進行詞形變化;名詞、代詞、形容詞、數詞、副詞、後置詞和形動詞,都有人稱、數或格的語法范疇;動詞都有時、體、態、式等語法范疇。在結構學方面,句子中的語序都有一定的規律。通常主語在前,謂語在後,修飾語在被修飾語之前,謂語在賓語之後。
蒙古語大約產生於9~10世紀;有很多方言,主要分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衛拉特語)、北部方言(布里亞特語)和東部方言(科爾沁-喀喇沁)。
要強調的是像很多語言一樣蒙古語也有很多方言。
蒙古國80%是喀爾喀蒙古人,所以外蒙的普通話是喀爾喀蒙古語。在這個基礎上借用了很多俄語英語詞彙。
外蒙使用西里爾字母拼寫的蒙文,社會文化較中國更為西化,語言中摻雜大量舶來語,這也是在語言發音辨識上的障礙,西里爾文是斯拉夫語系,當應用在蒙語中時涉及到轉音問題,所以即便掌握了西里爾文發音,也很難看懂外蒙的新蒙文。
⑺ 蒙古語發音
蒙古語里的顫音皆為大舌顫音 沒有小舌的
聽起來不一樣的原因
1.母語中帶有大舌顫音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語速較快 較熟練 連讀時會有弱化現象 所以不熟悉的人們聽起來會不一樣
2."r"通常是顫音字母 前面的輔音字母不同 發音時也不一樣
例如:「dr」「hr」「ner」「ter」等。。。
西班牙語也有大舌顫音 有時會有「單顫」 說慣俄語的人學起來也得練習段時間
小舌顫音通常在德語里較常見
⑻ 蒙語的全部音標
啊 額 一 嗷 o唔 務 na ne ni nao nu nuo 怒
ba be bi bao bu buo bupa pa pi pao pu puo pu
ha he hi hao hu hup hu ga ge gi gao gu guo gu ma me mi mao mu muo mu la le li lao lu luo lu sa se xi sao su suo su
xia xe xi xiao xu xuo shu ta te ti tao tu tuo tu jia jie ji jiao ju zhuo zhu
ya ye yi yao yu yuo yu ra re ri rao ru ruo ru
(註:大概就是這樣了,但是,因為電腦有的字打不出來,還是有點不太標准)
⑼ 求下列蒙語詞彙咋讀請漢語注音:哥哥,弟弟,叔叔,爺爺,姐姐、嬸嬸,媳婦,袍子,帽子,羊,牛,馬。
哥哥:阿哈
弟弟:杜
叔叔:阿巴嘎
爺爺:吳窩格
姐姐:二個七
嬸:阿尼亞
媳婦:不思歸
袍子:得了
帽子:罵了該
山羊:呀嘛 綿羊:浩泥
牛:烏合日
馬:莫日
蒙古包: mong鍋樂 隔日
蒙古靴: mong鍋樂 郭多樂
放牧:馬樂樂
酒:哎日喝
水:烏斯
奶茶: 蘇鐵切
你好: 塞恩白奴
好:賽恩
再見:拔一日貼
跑:嗎了大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