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額,婦女束在額前的巾飾,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等,多飾以刺綉或珠玉。漢朝即已出現,明清時代比較盛行。其功能有三:一束發,二裝飾,三防寒。起源於防寒,盛行於審美。
在古代,男女都用抹額。比如唐朝李賀描寫武士的詩《畫角東城》有雲:「水花沾抹額,旗鼓夜迎潮。」宋朝軍隊中教官用紅綉抹額,招箭班用紫綉抹額。直到清朝,男子剃發蓄辮,不必再用抹額。
明清時期的婦女不分尊卑、不論主僕,額間常系有抹額,尤其是北方更為普遍。這個時期抹額的形制有多種:用布條圍勒於額;用彩錦縫製成菱形扎於額;用紗羅裁製成條狀,虛掩在眉間;用黑色絲帛貫以珠寶,懸掛在額頭;以絲繩編織成網狀,使用時繞額一周系於腦後。
冬天所用的抹額另有特點,通常以絨、毛皮等厚實的材料製作;有的用綢緞納以絲綿,外表飾以彩綉;富貴人家的婦女還綴上珠翠寶玉,兩端則裝金屬搭扣,用時圍勒於額,綰結於腦後。
抹額的長度一般在40-50厘米之間,最寬處11厘米,最窄處2.5厘米。其造型也有多種:等寬或者中間寬兩端窄的梭形;兩邊上翹的波浪形;中間細長,兩邊稍寬並逐漸變尖的啞鈴型;中間窄兩邊寬的八字形。
清朝抹額上綉有多種圖案,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比如綉蝙蝠表示有福氣,綉鳳凰表示吉祥如意,綉牡丹表示花開富貴。還有很多裝飾了福、祿、壽、喜等吉祥文字。
❷ 古代男子頭上為什麼要綁一條帶子
頭上的帶子稱之為抹額。古代男子的官階不同,戴的帶子也不同。
明代較盛行。抹額即束額巾,古時武士多用女人包在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綉或珠玉。
唐宋時期,抹額為男子襆頭內所襯的頭飾。官階不同,抹額色彩、工藝也不同,如宋代教官用紅綉抹額,招箭班為紫綉抹額等。
宋代男人崇尚系裹頭巾,抹額多女人用。
到了明代,除了用布條圍勒在額外,還出現了多種樣式:有的用彩錦縫製成菱形,緊扎在額:有的用紗羅裁製成條狀,虛掩在眉問:有的用黑色絲帛貫以珠寶,懸掛在額頭。
(2)前抹額後花帶辮子帽子擴展閱讀:
明代是抹額的盛行時期,當時的婦女不分尊卑,不論主僕,額間常系有這種飾物。
冬季所用的抹額,通常以絨、尉,毛氈等厚實的材料為之;有的用綢緞納以絲綿,外表施以彩綉;考究者還裝綴珠翠寶玉,兩端則各裝金屬搭扣,用時圍勒於額,綰結於後。
常用的獸皮有水獺、狐狸、貂鼠等,貂狐之皮最被看重。這種毛茸茸的獸皮暖額圍勒在額部,宛如兔子蹲伏,因此,又被形象地稱之為卧兔。甚至還有以金銀雕花製成抹額的,鑲珠點翠,熠熠閃光。除抹額外,還有一種金約,類似抹額形制,但比抹額還要窄些。
❸ 古裝戲中的抹額是什麼意思
古裝戲是現代影視劇中頗受歡迎的一類作品,它扮相美艷、衣著華麗,分分鍾帶領觀眾“穿越”到幾百年前,而在古裝劇中大家常常會聽到一個“新鮮詞兒”,那就是“抹額”,那麼抹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科普一下“抹額”的含義,小夥伴們快來了解一下吧。
這就是古裝戲中經常提到的“抹額”,只要大家細心觀察,會發現很多古裝劇中的產後劇情都會有抹額的出現,比如《如懿傳》中如懿產後所戴的抹額、《知否》中明蘭產後所戴的抹額都很好的表達了抹額的作用和重要性。
小夥伴們對“抹額”還有哪些了解呢?如有補充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大家共同分享和學習吧。
❹ 拿了我的抹額就是我的人了,《魔道祖師》中藍忘機的抹額除了裝飾還有其它用處嗎
姑蘇藍氏家訓為「雅正」,這條膜就意喻為「自我規束」,卷雲紋正是藍家家紋。客卿或者門生這種依附於大家族的外姓修士,佩戴的抹額就是沒有加家紋的。所以么對他們來說非常的重要,這是一個家族身份地位的象徵。
汪嘰早就芳心暗許羨羨了,抹額看似輕薄實際用料特殊及其堅韌用來綁著羨羨剛好。
❺ 《知否》盛明蘭生完孩子頭上戴的抹額,到底有什麼說道
《知否》這部劇改編自關心則亂同名小說,通過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蘭的成長、愛情、婚姻故事,展開了一幅由閨閣少女到侯門主母的生活畫卷,講述一個家宅的興榮,古代禮教制度下的女性奮斗傳奇。
❻ 古代女子額前的裝飾品叫什麼名字
步搖。
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其製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細相混雜,簪於發上。《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雀)九華(花)。」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唐白居易 《長恨歌》:「雲鬢花顏金步搖。」宋謝逸 《蝶戀花》詞:「攏鬢步搖青玉碾,缺樣花枝,葉葉蜂兒顏。」
步搖為我國傳統漢民族首飾,西漢時在西域地區有其雛形進而吸收創新而來,約在東漢時經燕傳入遼西,後又向東傳入 高麗鮮半島及日本並對當地的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步搖以金銀玉石等質地,宋明以來一直流傳的頭飾。
其形制與質地都是等級與身份的象徵。漢代以後,步搖才逐漸被民間百姓所見,才有機會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在貴族婦女中,還實行過一陣加於冠上的步搖冠。戴在頭上較之步搖更富有富貴豪華之感。
步搖的概念,見於兩漢時期,然而,它從一開始就被置放到一個禮服的范圍之內,漢制規定,太皇太後、皇太後的祭服中的首服為「剪氂簂,簪珥,耳璫垂珠,簪瑇 瑁為擿,長一尺,上為鳳凰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各一,橫簪之。以安簂結。」又「皇後之服相同,步搖簪珥,惟用假結,步搖以黃金為山 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熊、虎、赤羆、天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諸爵獸皆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這兩段話,應該放在一起 看,按《後漢書·烏恆傳》所說:如中國之 有簂、步搖。步搖,是和簂(即幗)這樣的假髻具有同等地位的東西,接著分析皇後首服中步搖的描繪,「以黃金為山題」,就是以黃金為底架,上面飾有白珠。相 類似的形制,比如在遼寧北票四花營子鄉出土的兩晉十六國時期前燕的金質花樹狀步搖,底部呈方形,上面為短而寬的樹干,幹上分枝,樹身上穿掛桃形葉片,動則 微微顫動,琮琮作響,雖然沒有白珠,而是金葉片,但非常符合「桂枝相繆」的特徵,這個金葉片,更象上文所說的「鑷」,鑷,在古代是指簪首的飾物。另外,內 蒙古博物館所 藏的烏盟達茂旗出土的兩具頭冠飾,同樣有這樣的特點,他們一個為鹿首,一個為馬首,其上是伸出的枝梢,上面滿掛可活動的桃形金葉片。這些實物也為《釋名》 中關於步搖的解釋,「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提供了鮮活的範例,再結合《後漢書·後紀》「鄧皇後」篇中提到的,鄧皇後「賜馮貴人王赤綬,以未有步搖,環 佩,加賜各一具。」步搖的單位以具為准,可見其正式程度,絕非後世所謂的單根簪飾可比。
❼ 想知道電視里的老太太戴的那種帽子,是綁在額前的,叫什麼哪裡有賣的
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眉勒、腦包,為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綉或珠玉。抹額最早為北方少數民族所創的避寒之物,《續漢書·輿服志》注,胡廣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額,附施於冠,因遂變成首飾,此即抹額之濫觴。」唐宋時期,抹額為男子襆頭內所襯的頭飾,而且官階不同,抹額色彩、工藝也不同,如宋代教官用紅綉抹額,招箭班為紫綉抹額等。明代時,抹額也開始為婦女使用。起初女子用額帕,以綜絲製成,結成網狀,罩住頭發,後來採用布帛,冬季為烏綾,夏季則用烏紗。到了明末,額帕多用二幅,每幅方一尺左右,斜折成寬一寸左右的條狀,一幅戴於內,另一幅覆於外,又作方結加於外幅的正面。如此日日戴上卸下,顯得有點麻煩,因此,婦女們便根據自己的發額頭圍的大小剪裁,夾襯較厚的錦帛,一般用烏絨、烏綾、烏紗等製作,稱為頭箍,又稱為「烏兜」。使用時,一戴即可,一取即脫,極為便捷。頭箍的形式變化多樣,最初流行寬的,後來又崇尚窄的,還有在兩側多裁出兩個護耳的款式。富貴權豪勢要之家的婦女在戴頭箍和烏兜時,常點綴金玉珠寶翡翠等首飾。冬季所用的除上述質料外,更多則採用獸皮,考究者用貂鼠、水獺,俗稱「貂覆額」,或稱「卧兔兒」,甚至還有以金銀雕花製成抹額的,鑲珠點翠,熠熠閃光。除抹額外,還有一種金約,類似抹額形制,但比抹額還要窄些。
❽ 唐朝男人帽子後為什麼有2根帶子有什麼用途
那兩條叫"帽翅",應該只有官員才有,這種帽子由"璞頭"演變來,帽後的兩條是由"璞頭"的細繩演變來的。
❾ 為什麼古人生病要系發帶
在古代那叫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眉勒、腦包,抹額以前是禦寒保暖用的,《續漢書·輿服志》注,胡廣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額,附施於冠,因遂變成首飾,此即抹額之濫觴。」亦稱「抹頭」,束在額上的巾。不過後來成了人們喜愛的飾物,也是中國古代服飾的一部分。
《中華古今注》卷上「軍容抹額」條:「秦始皇巡狩至海濱,亦有海神來朝,皆戴抹額緋衫大口袴,以為軍容禮,至今不易其制。」
清代,貴族婦女和百姓人家都流行這種服飾,在戲曲和影視劇中都能看到抹額的裝束。比較典型的是在《紅樓夢》的電視劇中,寧榮二府的老夫人和少奶奶們都有各種不同材質的抹額,比如王熙鳳的「攢珠勒子」。且寶玉還有一個頗為華貴的「二龍搶珠金抹額」。在戲曲中也能處處見到這種裝束。
❿ 姑蘇藍氏的額間都有抹額,什麼是「抹額」文化
姑蘇藍氏的額間都有抹額, “抹額”有一定的歷史淵源。
抹額配合姑蘇藍氏的衣服,整體看起來非常的瀟灑仙氣,也用來表明身份。抹額的象徵意義多餘實際作用。根據抹額上帶有的花紋可以區分身份。
實際使用中,抹額可以好好地綁住頭發。頭發在古代等同於孝道,要好好保護,一輩子都不會剪發。賈寶玉也戴過紅色的抹額。電視里盛明蘭坐月子頭上也綁抹額來保暖,要比戴帽子來的方便得多。
唐代開始,抹額就非常普通了。基本都可會戴抹額,有時女侍頭部都會有一條紅色抹額,還能在抹額上鑲嵌寶石。現代也用抹額,不過現在叫發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