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足球比賽中,「帽子戲法」是指在一場比賽中,一名隊員3次將球踢進對方球門,但不包括在決定比賽勝負的點球大戰中的進球。也稱之為「連中三元」。
帽子戲法源於劉易斯.卡洛爾的童話《愛麗斯漫遊奇境記》。書中說到一位制帽匠能夠出神入化地用帽子變戲法。後來,英國板球協會借用其意,給連續三次擊中門柱或橫木、使對方3人出局的每個投手獎帽子一頂,以顯示其出神入化的投球技巧,這便是板球的「帽子戲法」。後來,「帽子戲法」被廣泛應用於足球比賽中,用以形容運動員射術精湛、得分能力強。
⑵ 適合5-6歲孩子看的繪本
1.神奇校車(第1輯共11冊)
這套繪本相當經典,版本也很多,羽佳建議大家選擇64開的小開本,這樣才能更好地體會這套經典繪本的魅力。這套繪本被稱為歐美繪本的開山之作,它的作者「波特小姐」的故事還被改編為電影。
這套書是專為孩子設計的,筆觸流暢生動,口吻親切自然,特別適合給孩子朗讀,小開本也很適合孩子拿在手裡翻閱。
⑶ 類似帽子戲法,大四喜,一場比賽進五球叫什麼
五星連珠~~
頭一個叫首開紀錄,次之則是梅開二度,再次為帽子戲法,
四個叫大四喜,五個五星連珠,六個叫……目前沒現成
⑷ 數學一巧不通
語言理解能力
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親子閱讀,孩子在兩三歲或更小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聽大人講故事給他聽,一邊聽故事,一邊看圖畫書,對孩子語言理解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平日生活中,成人可以和孩子說的話特別有限,如果我們把一天和孩子的交流記錄下來,會發現成人和孩子說的話不僅有限,而且單調。如果是老人帶孩子,這種情況更明顯。良好的親子共讀的過程,可以藉由故事中的語言,讓孩子學習母語的環境更加豐富,同時書面語言更加嚴謹,有邏輯,也更加優美。
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繪本,圖畫和語言相結合,共同講述故事。因為圖畫里有線索,有邏輯,有人物表情和動作,有事物的特徵,這些因素慢慢積累,會幫助孩子認識事物,了解人物有很大幫助,同時對邏輯思維能力有很大幫助。是的,很多家長認為圖畫書只是提升孩子的審美力,其實圖畫書對孩子的觀察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也是有直接幫助的。特別是還有很多圖畫書直接設計成帶孩子進行圖形觀察的小游戲,對幼兒空間智能發展有很大幫助。
(數學繪本《走進奇妙的數學世界》)
慢一點,再慢一點
現在學校教學進度太快,學生吸收的時間過短,大量計算十分枯燥,這些都是造成孩子不喜歡數學的原因。同時,因為教學進度快,有些學習慢一點的孩子就會覺得壓力很大,這些孩子可能只是因為語言、認知或心理發展比同齡同學慢一點點,如果慢慢教,孩子是可以很好地度過這個階段的。
如果家裡剛好有這樣一個慢一點的孩子,那就需要家長和老師不要著急,慢一點,再慢一點,給孩子慢慢吸收的時間和空間。 慢一點,不是一個空泛的理念,而是需要落實到生活中的每一天。
也有家長說,教育大環境在這里,我們家長不著急怎麼行呢?但是對於這些慢一點的孩子來說,著急、大量訓練,很可能進一步干擾他們,更達不到家長們的期望。如果從這個角度想明白了,家長就可以不那麼著急,從而能夠慢下來,觀察孩子,幫助孩子找到原因,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
⑸ 給孩子讀數學繪本就可以培養數學思維嗎
有人說,一個孩子對數學是喜歡、厭惡還是恐懼,大多是在幼兒階段造成的。這話固然有早教機構誇張的成分,但在孩子小的時候,的確是有一個「數學敏感期」。在這個階段,如果家長能夠引導到位,孩子會更容易喜歡上數學的抽象思維,從而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經過查閱一些專業資料,我們也了解到一些數學敏感期的知識,在這里結合20本數學方面的繪本,與爸媽們一起分享。
0-2
歲寶寶讀數學繪本:無意識的右腦直接反映
2
歲前寶寶的思維特徵
寶寶自出生開始,就已經進入數學的萌芽階段。2歲前的寶寶,主要通過感知事物的數、量、形,從而形成自己的數學感性經驗,這些經驗往往是具體的表象的。在這個時期,孩子對數學的認識,基本上是無意識的右腦直接反映行為。
推薦給0-2
歲寶寶的數學繪本
對於2歲前的寶寶,讓他知道有數字的存在就好,這個年齡的寶寶是意識不到數字的真正含義,所以和寶寶一起閱讀時不必刻意來強調數字的意義,把數字也當做故事的一部分,多引導寶寶來關注故事本身就可以。
這里推薦2本低幼版的數字繪本,家有小寶寶的可以做個參考。
《安野光雅「美麗的數學」系列繪本》
這套書共包括5本,推薦給六歲以上的孩子。說真的,這幾本書的內容對於我這樣的文科生也是挺有難度的,即使已經學過這么多年數學,我也要花費了好幾天時間來理解故事背後的邏輯,然後悲哀地發現高中或大學時學過的數學公式真的沒有懂。安野光雅,他就是能通過故事來讓人理解數學背後的邏輯啊。
《十個人快樂大搬家》是這套書里最簡單的,主要涉及10以下數字的合成與分解通過10個孩子的搬家,教會孩子10的組合:1和9,2和8,3和7……
《奇妙的種子》主要讓孩子感受「數字倍增」的驚奇感,通過一個懶漢種植種子的故事,讓小朋友體會到0與1的差別,進而引出到數字乘方的概念,同時還有數的分解的知識。
《帽子戲法》看得我有點暈,最後一種情況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明白過來,這本書主要涉及假設法和排除法,通過像解謎一樣猜帽子的顏色,鍛煉小朋友的推理和觀察能力;
《壺中的故事》涉及到數學階乘法的概念,1×2×3×4×5×6×7×8×9×10……好吧,這個階乘基本上是我高中之後才接觸到的概念,但安野光雅用一個故事就能讓孩子明白這些數字的含義,很神奇有木有?
《三隻小豬》是講的是狼想吃羊的故事,這本書里的狼是個慢性子的哲學家,它想吃的三隻小豬住在五間房裡,狼就在思考:小豬到底會住在哪個房子里呢?這一思考又牽引出了排列組合和排除法的概念。
除了數學邏輯,這套書還非常的美,安野光雅採用淡彩畫法,讓我們領略了青花瓷的雅緻,草原的遼闊,家居的古樸……畫面配合著美妙的文字,使得整套書看上去寧靜溫馨、情趣十足,兼具感性和理性之美。
轉自寶寶閱讀,原文來自嘟豆網
⑹ 數學繪本,數學幫幫忙,從小愛數學哪個更適合5歲半女孩
您好,在數學啟蒙教育上,國外的經驗值得借鑒,優秀的數學啟蒙繪本,沒有說教,而是用有趣的故事和圖畫,讓孩子們輕鬆了解和愛上數學。 關於您的問題,我覺得李一慢博客這種一篇文章寫得不錯,略長,摘選如下: 目前的童書中最有代表性的幾種。包括較早引進韓國的36本「數學繪本」、外研社一套8本的「數學我最棒」童話繪本,2010年新蕾社出版了美國的「數學小子」叢書,到2011年初的啟發童書館引進的美國「數學啟蒙」5階40本;還有剛剛出版的日本的安野光雅的「美麗的數學」一套5本。 1、數學啟蒙Mathstart 故事性:5星 趣味性:5星 親師輔導:5星 知識體系:5星 生活體驗:5星 視覺感受:4星 「數學啟蒙」這套給人的印象最深刻,這套書的美國作者是斯圖爾特•墨菲,「親師手冊」的主編是台北教育大學數學研究所的鍾靜教授。這套40本的數學繪本按照「數與計算、量與實測、圖形與空間、統計與概率、邏輯與推理」這五大方面去建構幼兒的數學學習基礎,並按照難易程度分成5個階段,特別容易讓不同起步的孩子根據這個架構表去購買學習。 數學啟蒙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基礎的數學概念不怕「羅嗦」,有的重要概念我們會覺得很不起眼的一個數學概念,斯圖爾特會用一本書來反復的「刺激」孩子。比如屬於「圖形與空間」主題、Level 1中的《小小消防隊員》一書,用「紐扣」這個孩子常見的物品,通過有趣的故事,讓孩子參與進來對紐扣的形狀、大笑、顏色等屬性反復進行分類和平分的聯系。 再如「邏輯與推理」主題、Level 1中的《一雙襪子》,還是用幼兒熟悉的襪子,通過5次的配對練習,期望孩子能找出相同特徵的襪子,建立配對的概念。 這套書的第三個特點是獨有的「親師手冊」。其實每本繪本的後面已經附錄了閱讀建議和拓展活動建議,每個Level8本又專門邀請台灣的資深兒童數學教育教師編撰了內容翔實豐富的「親師手冊」。每本數學繪本都有「賞析導讀」板塊,幫助成人讀者解析繪本中的數學;有「親子共讀數學趣味」板塊、生活中學數學,鼓勵家長和孩子觀察和了解生活中的數學概念。 2、中國城市出版社的《美麗的數學繪本》 故事性:5星 趣味性:5星 親師輔導:5星 知識體系:4星 生活體驗:5星 視覺感受:5星 這套最「美麗的數學繪本」有5冊,出自安野光雅的手筆,分別是《十個人快樂大搬家》、《奇妙的種子》、《壺中的故事》、《三隻小豬》和《帽子戲法》,分別介紹了10以內的加減、數的增加、階乘、排列組合、假設推理和排除。 前兩本的文圖都是安野光雅,後兩冊的文字作者是數學教授,《壺中的故事》的文字作者是資深童書編輯。這樣的組合使得文圖兼備,堪稱最美的數學繪本。 3、長春出版社的《數學繪本》 故事性:5星 趣味性:5星 親師輔導:4星 知識體系:5星 生活體驗:4星 視覺感受:4星 這套書分成四個色系—紫色是「分類和順序」6冊,黃色是「數與計算」12冊,藍色是「規律性和數學應用」5冊,橙色是「圖形與空間」4冊,綠色是「測量」9冊。每一冊書後都有「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概念擴展游戲」、「數學概念擴展-課題」三部分的閱讀拓展設計,可以幫助家長和老師有效第對孩子進行閱讀指導。博主覺得數學概念理解這個重要環節的翻譯或者重新編撰離深入淺出的境界有點兒距離。 4、外研社的「數學我最棒童話繪本」 故事性:5星 趣味性:5星 親師輔導:3星 知識體系:3星 生活體驗:4星 視覺感受:3星 這套叢書有8本,分別是「趣味分類」的《松鼠一家去旅行》、「趣味計量」的《小芙蓉的大魔法》、「趣味排列」的《手忙腳亂的小章魚》、「趣味空間」的《膽小熊莫比克》、「趣味計數」的《熱鬧農場的開心事》、「趣味數字」的《一二三糖果店》、「趣味圖形」的《魔鏡寶物大搜索》和「趣味比較」的《大小國王PK賽》。 5、新蕾出版社的「數學小子」叢書 故事性:5星 趣味性:5星 親師輔導:3星 知識體系:3星 生活體驗:3星 視覺感受:4星 這套書源自美國,也是有趣的故事性和知識性兼備的套書。 通過以上五套數學繪本的簡單分析,對於如何與孩子共讀數學繪本,我有幾點建議: 1、繪本第一。 數學繪本本身就是繪本,別抱著教科書、輔導書、練習書那樣的「期望」來閱讀。 2、興趣為主。 不能急於求成,不能用家長的數學認知去類比你的孩子,不要逼著孩子去「學習和理解」繪本中的數學概念,要以興趣激發為主,而不是技巧和練習。 3、從簡單入手。 上述這五大系列繪本,從數數到階乘都有,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孩子的年齡選擇合適的略微簡單的繪本,由簡入深,提升自信。 4、從體系入手。 可以從兩個大套中任選一套,輔助以其它的小系列。 5、親師手冊利用好。 有些是簡短的在繪本中的「貼士」,有些是專家、 專門編撰的手冊,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好數學繪本。 6、一定從生活體驗中印證和學以致用。在閱讀時並不一定要完全理解這些數學概念,而是以生活化、故事化、圖像化的方式,讓孩子們自然而然地接觸到這些概念,進而在腦海中留有印象。 以上答案僅作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⑺ 帽子戲法
帽子戲法"的來歷
在現代足球中,一個球員在一場比賽中獨中三元被稱作Hat-trick,就是帽子戲法。這個說法源於19世紀70年代在英國廣為流行的板球比賽。板球和美國的棒球相似,都要求投球手投擲的速度越快越好,對方擊球越遠越好。自有板球以來,凡進板球場觀賽的球迷都嚴格遵守著一條規矩:一邁進球場大門便須脫帽,這意味著對球場上所有球員、裁判和觀眾的尊重。在這里,帽子就代表了尊重。一般說來,如果一名投球手連續投出3個好球而將對方3名球員淘汰出局,是件相當神奇的事。板球俱樂部碰到這樣的情況,便授予那個投手一頂帽子,作為一種至上的榮譽象徵。簡言之,"帽子戲法"的本意就是板球手連續用3個球得分而獲得一頂帽子鼓勵,這個詞19世紀70年代才出現在印刷品中的,後來就漸漸的被引入到了足球領域中,一直沿用到了現在。現在"帽子戲法"的應用范圍已不限於體育領域,人們還用它來形容任何連續3次的成功。例如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三度競選連獲成功,這史無前例的成就,美國《時代周刊》當時稱之為"瑪格麗特·撒切爾"的"帽子戲法"。
「Hat-trick」意為:帽子戲法。特指在一場比賽中連進3球。這個詞源於19世紀70年代在英國廣為流行的板球比賽。在板球比賽中,如果一名投球手連續投出3個好球而將對方3名球員淘汰出局,他通常會得到一頂新帽子作為獎品,這就是「hat trick」的來歷。
現在「hat trick」的應用范圍已不限於體育領域,人們還用它來形容任何連續3次的成功。尤以足球比賽最為常見。
帽子戲法是英文Hat-trick的意譯,起源於板球比賽。隊員使用的球拍是一塊木板,打的是紅皮小球。自有板球以來,凡進板球場觀賽的球迷都嚴格遵守著一條規矩:一邁進球場大門便須脫帽,這意味著對球場上所有球員、裁判和觀眾的尊重。在這里,帽子就代表了尊重。 一般說來,板球投手能用連續3個球得分,是件相當牛的事。早在19世紀,板球俱樂部碰到這樣牛的事,便授予那個投手一頂帽子,作為一種至上的榮譽象徵,而且觀看比賽的觀眾也會脫下帽子向選手致意。這叫叫作」帽子戲法」,簡言之,帽子戲法的本意就是板球手連續用3個球得分而獲得一頂帽子鼓勵的游戲啦!
由板球比賽到橄欖球比賽,足球比賽,以及其它一些比較類似的球類比賽,帽子戲法就這樣用開啦!
現在,在體育競賽場合,如果有獨中三元的表現,就叫做「帽子戲法」。 帽子戲法,足球用語。專指在一場比賽中,一名隊員踢進對方球門三個球。帽子戲法源於劉易斯.卡洛爾的童話《愛麗斯漫遊奇境記》。書中說到一位制帽匠能夠出神入化地用帽子變戲。後來,英國板球協會借用其意,給連續三次擊中門柱或橫木、使對方3人出局的每個投手獎帽子一頂,以顯示其出神入化的投球技巧,這便是板球的「帽子戲法」。後來,「帽子戲法」被引用到足球比賽中,其具體含意就是「在一場比賽中,一名隊員踢進對方球門三個球」。「帽子戲法」的說法,在我國流行較晚,大約始於中譯本《貝利自傳》的問世。在1958年「世界盃」巴西對法國的半決賽中,貝利一人連入三球,淘汰了法國隊,《貝利自傳》將此次輝煌辟為一章節,題目就叫「帽子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