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班科學活動《什麼東西飄下來》教學反思
《什麼東西飄下來》小班落葉飄飄主題中的一個科學活動,主要是要求孩子能通過觀察來表現物體飄落的形態,還有能引起幼兒主動觀察。該活動需要提供給孩子們豐富的活動材料,才能讓孩子們一步步去觀察並感知各種物體飄落的特點。所以,在活動中,我為孩子們准備了很多不同輕重的物體,如羽毛、樹葉、積木、沙包等等,目的是讓孩子們都有選擇的材料,可以讓他們都能選擇自己喜歡的物體去觀察,去探索。
在活動中,我首先帶領孩子們玩樹葉飄落的游戲,秋風秋風吹吹,樹葉樹葉飛飛,樹葉落下來扭呀扭呀的動態,逗樂了孩子們,大家還用身體動作表現出了樹葉飄落的形態,還有部分孩子能直接描述出樹葉飄落的特點。玩過了樹葉的飄落,我又帶領孩子們把由輕到重的材料進行探索,感知不同物體的下落現象。如羽毛是輕輕的慢慢的飄落的;紙條飄落的時候有點螺旋狀;積木落下來很快,而且有的物體飄落的時候會產生不同的形狀,萌發了孩子們對物體下落現象的興趣及探索的慾望。本次的科學活動還是十分有趣的,所以在活動中,除了要觀察各種物體飄落時的特點,並鼓勵孩子們樂意運用身體動作表現物體飄落的不同樣子,就像一群蝴蝶,動靜結合體現在活動的每個環節,如同在跳舞。在這樣一個落葉飄飄的季節里、紙條:羽毛飄落的時候是輕輕的慢慢的。
本次活動激發了幼兒豐富的表現力。在孩子們自己操作的過程中,都會很積極的觀察,感受著不同物體飄落的不同動態。只是活動還是存在了諸多的不足,比如,整個活動孩子們都處於興奮的狀態,以至於難以靜下心來傾聽,尤其在操作後的交流環節,兩三個特別活躍的孩子還是沉浸在飄呀飄呀的動態中,都不能停下來,使得最後的總結經驗的效果不是很好。這方面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地引導,可以幫助孩子們提升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
⑵ 小班科學活動怎樣放進瓶子里課後反思
主題活動《好聽的聲音》從幼兒對聲音的好奇和模仿性學習入手,通過聽聲音、猜聲音、學聲音、創造聲音等活動,增強孩子對聲音的敏感,體驗聲音的多樣性和可變性。科學活動《會唱歌的瓶寶寶》,以科學為主導,巧妙地將生活、語言、音樂等領域有機滲透,相互整合。把生活中最常見的材料引入活動,把酸奶瓶變為形象生動的「瓶寶寶」來吸引幼兒,激發興趣,用游戲的形式和口吻貫穿各個環節,讓幼兒通聽一聽、猜一猜、搖一搖、試一試等環節在玩中做,在做中學,在學中玩,體現了寓教於樂,寓樂於教的教育理念,引導他們發現「瓶寶寶」唱歌的秘密,探索用力大小不同能使「瓶寶寶」唱出不同聲音的歌,不同的東西裝進「瓶寶寶」肚子里,能發出不同的聲音。萌發幼兒好奇、好問、樂於嘗試、喜歡探索、敢於表達的學習品質。
活動過程:
第一環節請幼兒嘗試匹配瓶蓋,這一過程主要是鍛煉孩子旋瓶蓋的小肌肉動作和學會觀察挑選大小合適的瓶蓋(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我用有趣的提問吸引孩子進入活動:「天氣冷了,瓶寶寶的帽子找不到了,我們幫它找一找,找到大小合適的帽子給它戴上吧,要帶緊哦,如果用小手搖一搖帽子掉下來的話瓶寶寶就要感冒了。」
第二環節是請幼兒裝豆豆,搖一搖,探索製造聲音的方法。教師先提問「瓶寶寶會唱歌嗎?」然後將裝好「豆豆」的瓶寶寶搖一搖,讓幼兒發現瓶子里裝進東西會發出聲音,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接著,請幼兒操作裝「豆豆」,考慮到真實的豆豆顆粒較小不方便操作,因為第一次活動用區域材料中喂小動物的串珠顆粒代替豆豆,請幼兒裝。他們都很享受裝和搖的樂趣,裝進去以後搖一搖能發出聲音,都樂此不疲。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操作,我還自編了兒歌「瓶寶寶,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吃好擰緊小帽子。」幼兒操作的時候,通過朗朗上口的兒歌加以提示引導,他們都操作地很有效。
第三環節是搖瓶寶寶,感知用力大小和聲音輕響的關系。我先示範用力搖和輕輕搖的時候瓶寶寶發出的聲音輕重不一樣,用形象的語言提示「我的瓶寶寶吃飽了,它要唱歌了,大聲地唱;瓶寶寶累了,它要小聲地唱」,請幼兒感知。再請幼兒跟著老師為改編的歌曲《大鼓小鼓》伴奏,教師邊唱邊搖:我是一個大鼓,我的聲音很大,咚咚咚咚咚,我是一個小鼓,我的聲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結束環節是一個延伸活動的提問:「是不是瓶寶寶肚子里裝東西就會發出聲音了呢?」引發幼兒的思考。為他們在自由時間或區域活動時,進一步探索「放不同的材料到瓶子里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做好鋪墊。
活動反思:
1、科學活動應與生活密切聯系,尋找生活中最常見的、幼兒熟悉的材料,很容易吸引孩子進入幼兒,同時也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相銜接,激發孩子探索的慾望。活動中的酸奶瓶是幼兒生活中隨處可以收集的,這次是請家長和孩子一同搜集帶到幼兒園的,因此在出現瓶子的時候,很多孩子都很「自豪」地說:「這個是我帶來的!」教師在選擇讓瓶寶寶唱歌的材料時,也考慮到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隨處可取的,教室里現成有的材料,幼兒也很熟悉。
2、托小班科學活動應以形象的游戲貫穿,有個具體的形象會讓幼兒很快進行探索的情景。比如一開始給瓶子找瓶蓋,我就說成給「瓶寶寶找帽子」,他們馬上就積極地投入,而且告訴幼兒「要把帽子戴緊,要不然會感冒」,他們就都把蓋子擰緊了。活動過程中,孩子難免會不停地搖瓶子,但我在提醒的時候會說:「瓶寶寶唱累了,請它躺在你的小腿上休息一下吧!」而不是簡單直接地說「不要搖瓶子」(這樣會影響孩子的探索興趣),孩子們就會安靜地管好瓶子聽老師講再操作。
3、科學活動不是一次集體活動就結束了,要引發幼兒後續的探索。瓶子里裝不同的東西,搖瓶子發出的聲音就不一樣;裝數量不同的相同東西,搖瓶子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不是所有的東西裝進瓶子里都有聲音,比如:棉花、紙片等。所以,最後的提問,能引發孩子繼續探索,將這些材料投放進區域活動中,讓孩子自由地再嘗試操作。
4、改進之處:瓶子上面可以適當裝飾,將瓶寶寶的形象變得可愛些,更容易讓孩子有情感上的共鳴。
⑶ 簡述小班科學教育活動的特點是什麼
幼兒科學教育更加尊重幼兒的認識特點和科學的本質特徵。它不追求幼兒說出來的、准確的、科學的概念,而是強調讓幼兒親身經歷探究和發現過程,獲得有關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幼兒可以悟到但說不出來的,也可能是在成人看來是幼稚的、童話般的,但幼兒卻在探索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了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思維方式和過程。更何況任何科學知識都是在不斷發展著的。在引導孩子們認識風時,我們不應在期待著他們能說出「空氣流動產生風」,而應為幼兒發現和感受到「風真有勁,把我的帽子吹跑了!」「風讓我的風車一會兒轉,一會兒停;一會兒往這邊轉,一會兒往那邊轉」感到滿足。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原方案中,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科學活動的特點,幼兒缺少探究、判斷、比較和發現的機會,參與活動的主動性不夠。根據科學活動的特點,我在設計活動時特別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有目的地提供操作材料。材料是科學活動的物質基礎,考慮到科學活動應該是嚴謹科學的,因此我對材料作了精心挑選,排除一些干擾因素。例如,瓶子大小款式要統一、瓶口大小要適宜,並為瓶子標上數字,以幫助幼兒更好地分辨、比較。
二、給幼兒充分探究的機會。探究既是幼兒科學學習的目標,也是幼兒科學學習的途徑。在活動中我給予了幼兒三次操作的機會,讓幼兒帶著問題進行探究,使操作更具目的性。幼兒在猜測、操作、比較、反思中尋求答案,表達發現,最後由教師梳理和提升知識經驗。活動中教師在後,幼兒在前,有效激發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三、活動環節安排層層深入。活動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分別是導入、猜測、探究、拓展。其中第三環節是活動重點,我設計了三次操作,從哪個瓶子中的氣球能吹大人手,探究為什麼有的瓶子中的氣球能吹大,最後體驗瓶子中空氣的變化與吹氣球的關系,層層深入,直達目標。
我的設計
目標:
1.通過猜測、操作、記錄等方式了解在瓶中吹氣球與瓶中空氣壓力的關系。
2.能用不同方式記錄自己操作的結果,並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3.積極參與操作活動,體驗科學發現的有趣。
准備:
1.教具:
(1)裝有氣球的大小不同的瓶子兩只。
(2)課件:博士爺爺的話(主要演示在瓶中吹氣球與瓶中空氣壓力的關系)。
2.學具:
(1)氣球(本活動所用的氣球均為同種品質,且容易吹大)人手一隻。
(2)每人4隻裝有氣球的大小不一的瓶子,瓶子標有數字,其中大的無洞的為①號、大的有洞的為②號、小的無洞的為③號、小的有洞的為④號。
(3)小紙屑若干份。
(4)記錄表、筆每人一份。
過程:
一、游戲導入,產生興趣
師:我們來玩吹氣球游戲吧,比比誰的氣球吹得最大。(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比賽,並引導幼兒說說怎樣將氣球吹大。)
師(小結):原來要用嘴巴緊緊貼住氣球用力吹,才能將氣球吹得大大的。
二、結合經驗,大膽猜測
師(出示大小不一的兩只裝有氣球的瓶子):氣球被裝在了瓶子里,你們覺得還能吹起來嗎?請你猜一猜,並說說你的理由。(幼兒交流。)
師(小結):剛才有的小朋友說能吹大,有的小朋友說不能吹大,有的小朋友說小瓶子里的氣球能吹起來,有的小朋友說大瓶子里的氣球能吹起來。
三、操作記錄,比較結果
1.第一次操作並交流實驗結果。
(1)教師交代操作要求。
師:要想知道這瓶子中的氣球能不能吹起來,我們有什麼辦法呢?(幼兒交流。)
師:對呀,我們只要試一試就知道了。老師為每一位小朋友准備了4隻大小不一樣的瓶子,請你們去試一試,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出示記錄表)數字表示什麼?表示什麼?結果記在數字瓶子下面的空格里,能吹大的氣球用一種符號表示,不能吹大的用另外一種符號表示。
(2)幼兒操作並記錄。
(教師重點指導幼兒關注記錄的方式及結果。)
(3)幼兒交流操作結果。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發現?
師:很多小朋友說①號瓶子和③號瓶子里的氣球吹不起來,②號瓶子和④號瓶子中的氣球能吹起來。你覺得氣球能不能吹起來和瓶子的大小有關系嗎?為什麼?(幼兒交流,知道氣球能否吹起來與瓶子的大小無關。)
2.第二次操作,通過比較發現奧秘。
(1)教師提出疑問。
師:②號和④號瓶子中的氣球為什麼能吹起來呢?請你再去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這些瓶子有什麼不一樣。
(2)幼兒第二次操作。
(3)幼兒交流自己的發現。
師:這次你的發現是什麼?(氣球能吹起來的瓶子上有洞,不能吹起來的瓶子上沒有洞。)
3.第三次操作,探尋原因。
(1)教師再次提出疑問。
師:為什麼瓶子上有洞氣球就能吹起來.瓶子上沒有洞氣球就吹不起來呢?老師為你們准備了一些紙屑,請你們拿著有洞的瓶子對著紙屑吹氣球,看看會發生什麼好玩的事。
(2)幼兒操作,相互交流,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3)幼兒分享自己的發現。
師:哪個小朋友來和大家講講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小紙屑飛起來了,像在跳舞。)
(4)個別幼兒驗證操作。
師:真的嗎?我請一個小朋友來吹給大家看看,是不是和他說的一樣。(請個別幼兒演示。)
(5)教師引發幼兒討論。
師:這是為什麼呢?(幼兒交流。)
(6)教師提煉,總結經驗。
師: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一起來聽聽博士爺爺是怎麼說的。(播放課件:原來在我們的瓶子中有許多空氣,當我們吹有洞的瓶子中的氣球的時候,瓶子中的空氣就被擠壓從洞里跑了出來,氣球就吹得越來越大;要是瓶子沒有洞,空氣就沒有地方跑,氣球就吹不起來了。)
⑷ 小班教案《誰的帽子》
活動目標:
1、願意模仿故事中的象聲詞,感受股市中預言的生動、形象。
2、學說角色之間的對話,並體會小動物對小朋友的親近幫助。
3、樂於並能夠表演、講述故事。
活動准備:
元元、帽子、小動物的貼絨教具,長有一顆大樹的背景圖。
故事可課件
大象、長頸鹿、猴子的頭飾若干。
錄好的律動、歌曲的曲子。
活動過程:
1、組織幼兒做《小動物叫》的律動,並引出課題。
小朋友們喜歡小動物嗎?今天,有幾個小動物想和你們做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是誰呀?我們來聽聽故事《元元的帽子》就知道了。
2、引導幼兒完整的欣賞故事,了解故事內容。
放課件。讓幼兒通過看動畫片了解故事內容。
3、提問的形式引導幼兒了解故事內容。
故事的名字是什麼?
故事裡都有誰呀?
4、引導幼兒發現與感受故事裡的象聲詞,體會語言的生動形象。
元元的帽子是怎麼跑到大樹上的?(學說風的象聲詞)
故事中的大象、長頸鹿、猴子走路是什麼聲音?(學說象聲詞「蹬蹬蹬」「噠噠噠」「蹭蹭蹭」等)
5、請幼兒再聽故事,並學說故事中的對話。
利用貼絨教具邊講故事邊提問,學習小動物與元元的對話。
6、引導幼兒分角色進行復述、表演。
給每個幼兒帶上小動物的頭飾,和老師一起邊復述故事邊表演。
7、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
8、老師和幼兒一起表演歌曲《我們都是好朋友》結束。
⑸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過程有什麼特點
幼兒科學教育更加尊重幼兒的認識特點和科學的本質特徵。它不追求幼兒說出來的、准確的、科學的概念,而是強調讓幼兒親身經歷探究和發現過程,獲得有關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幼兒可以悟到但說不出來的,也可能是在成人看來是幼稚的、童話般的,但幼兒卻在探索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了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思維方式和過程。更何況任何科學知識都是在不斷發展著的。在引導孩子們認識風時,我們不應在期待著他們能說出「空氣流動產生風」,而應為幼兒發現和感受到「風真有勁,把我的帽子吹跑了!」「風讓我的風車一會兒轉,一會兒停;一會兒往這邊轉,一會兒往那邊轉」感到滿足。
⑹ 小班科學教案:玩一玩 猜一猜
小班科學教案:玩一玩 猜一猜
通過游戲的教學。老師要多笑,與學生們多親近,免得發生尷尬。多找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避免死板教條。給學生以自由暢想的空間。通過生活中實際的例子來引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學會自主解決問題,從而將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我是個學生,只歸納出這么多,你可以跟你的學生交流哦!
⑺ 小班科學教案 猜猜他是誰
活動目標:
1.從動物的局部判斷出是哪種動物,並能合作將動物完整的拼出來。
2.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活動准備:
環境:六個櫃子上貼六所房子,布置家的環境。
多媒體教具:六隻動物-兔子、長頸鹿、斑馬、小猴子、小綿羊、小老鼠的輪廓及圖片、森林音樂。
學具:六種動物的完整輪廓圖及身體拼圖片。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
(播放多媒體音樂)教師和幼兒一起拍手欣賞場景。
教師:"哇,森林真美呀!你們看,很多小動物都住上了漂亮的森林小屋!這些森
里小屋裡住著什麼動物呢?"
2.游戲部分
(1)游戲:影子找動物(多媒體游戲)
師:到底是誰呢?瞧,它們躲在影子後面了,請你們來猜猜它們是什麼小動物?
(引導幼兒說:什麼顏色的房子里住著什麼動物。你是怎麼猜出來的?教師點擊放大該房子,出示該動物)
根據各種動物的出現,說一句話:
小兔子--小兔子小兔子你好呀,長長的耳朵跳跳跳!
長頸鹿--長頸鹿長頸鹿你好呀,長長的脖子真有趣!
小斑馬--小斑馬小斑馬你好呀,黑白衣服真好看!
小猴子--小猴子小猴子你好呀,長長的尾巴真靈活!
小綿羊--小綿羊小綿羊你好呀,軟軟的毛毛咩咩咩!
小老鼠--小老鼠小老鼠你好呀,大大的耳朵吱吱吱!
(2)游戲:找動物
師:這些小動物太可愛了,我們為它們拍幾張照片吧!
(教師和幼兒一起用手作拍照片狀,多媒體出現動物的照片圖)
師:好,我們把拍的照片去取出來吧。(出示六七個筐,幼兒從筐里取一張)
師:小朋友都取到了小動物的照片,照片怎麼了?哎呀,這些照片在搬家時不小心弄破了,等下我們來想想辦法吧!你手中的照片是怎樣的?它會是什麼小動物呢?
(幼兒說說照片的顏色、特徵,猜猜是什麼動物)
師:哦,我們找到的動物照片都是不完整的,有的是動物的身體、有的是動物的腳、有的是動物的頭,那我們幫助小動物,幫它們把照片拼起來吧!
(3)游戲:拼照片
(教師展示有邊框的動物大輪廓圖)
師:老師還為這些小動物做了相框呢,你們看,這是誰的相框?
師:等下就請小朋友來拼照片,你認為自己手中的相片是什麼小動物的,就把它拼到哪個小動物的框里去,要看清楚你拿的是小動物的哪部分,如果是身體就要拼到身體上去,要對准了。(教師示範拼一塊)
幼兒操作,通過自己手中的部分動物相片找出相應的動物圖片,進行對應擺放,拼完後掛在小房子上展示。
3.結束部分
師:小朋友太能幹了,你們幫助小動物拼好了照片,動物們也邀請你們一起來開心地跳舞呢!
(播放快樂的音樂,教師和幼兒一起跳舞結束)
4.延伸活動:《玩拼圖》
把拼圖投放到區域中,幼兒可進行獨立拼圖,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操作
能力,提高幼兒對動物的了解。
⑻ 小班社會活動花帽子教案
一、活動目標:
1、能關注圖片的細節,嘗試進行簡單的推測和聯想.
2、幼兒積極大膽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3、幼兒能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並得到其中的快樂.
二、活動准備:
1、特別自行車照片.
2、故事《誰的自行車》.
3、故事中奇特自行車圖片若干張、動物圖片若干張.
4、自行車拼板一套.
三、活動過程:
(一)、玩拼板
1、教師和幼兒一同翻看自行車圖形拼板.(說說自行車各個部分的名稱)
2、過度提問:這是誰的自行車呢?
(二)、故事《誰的自行車》
1、看圖片:這是誰的自行車?
2、小男孩騎著自行車會到哪裡去?(引導幼兒根據生活經驗推測)
3、逐步講述故事:
(1)鱷魚的自行車:
小男孩看見了什麼樣的自行車?(說說特別的理由)
你覺得這是誰的自行車?為什麼?
小結:鱷魚的身體很長,所以他的自行車是長長的,騎在上面才會舒服.
(2)大象的自行車
這是誰的自行車呢?
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說說理由.
這輛自行車可能是誰的呢?
小結:因為小象身體太重了,所以它的自行車輪胎特別的粗,騎在上面才安全.
(三)、特別的自行車
1、看看、說說特別的自行車.
師:綠地上還停著許多特別的自行車,去看看它們都是什麼樣的.
(引導幼兒觀察圖片,說說自己喜歡的特別的自行車)
2、小動物騎自行車.
師:小動物們也聽說草地上有這么多好玩又特別的自行車,它們也想來騎,我們來幫助找到它們找到合適的自行車.
(1)出示動物圖片,幼兒自由選擇一種動物.
(2)配對,並說說理由.
3、小結:原來這些自行車不光模樣特別,而且還有特別的用途,讓動物朋友們坐的得更舒服、更安全.
(四)、講故事,激發幼兒興趣.
師:究竟是哪些小動物騎走了這些特別的自行車?我們可以在故事裡找到答案.
四、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朗誦散文詩的同時,感受到語言活動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他們對語言活動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