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戴帽不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為生活禮儀中的需要,社交、探親、訪友以及節日聚會等場合均需佩帶。維吾爾族的傳統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兩大類。
主要戴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尋常的還是以白色為尋常帽式,結婚的新郎多戴紅色帽子,以示喜慶。
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1、白吐馬克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缽,羊皮製,絨毛在內,皮板在外,頂部有四個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邊。
2、阿圖什吐馬克
帽面由黑色平絨或絲絨製成,形似缽形,較喀什吐馬克淺,下沿的一圈毛邊為旱獺或貂皮製成。
3、賽爾皮切吐瑪克
形狀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絨或絲絨製成,沿邊較細,而用貂皮或其它獸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歐熱吐瑪克
該帽約高30公分,形狀類梯形、柱形,分里外兩層,以一般羊毛皮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農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婦女戴。
5、開木切特吐瑪克
沿邊較寬,用海獺皮縫制,帽圈帽頂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絨、絲絨作面子,此帽子過去多為貴婦佩戴。
6、庫拉克恰
是維吾爾族群眾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狀是圓形,兩側帽瓣較長,可以上下活動。庫拉克恰的主要種類之一的羔皮庫拉克恰,是較有特色的一種,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為黑色或灰色,它的兩側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種裝飾。
Ⅱ 維吾爾族的小紅帽(服裝)有多少個角
8
Ⅲ 帽子的由來或者歷史
一、帽子
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在保暖、防暑,擋風,避雨,護頭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帽子的形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帽子逐漸具有裝飾人體的美觀功能。在歷代服飾的演變中,衣冠配套構成了中國傳統衣著風尚的一大特點。
二、歷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著端莊體面的成語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強調了「冠」在服飾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謂的「冠冕」是指我國古代帝王,官吏們戴的禮帽。古代的冠並不象今天的帽子,將頭頂全郎蓋住,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線系在領下,並打結固定住。古代的男子,從二十歲起就開始戴冠,戴冠時,要首先舉行矗冠禮」,以表示成年的開始。
「冕」的出現要早於「冠」。 「冕」的頂部,有一塊長形冕板,前低後高,稱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綵線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視。冕旒的數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區別貴賤尊卑的標志。冕冠的兩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於發髻相系。另在兩耳之處,各垂一顆珠寶遮耳,稱為「充耳」。表示不聽信讒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們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繼位時,也要進行加冕(見圖l—1)。
現在人們的衣著習慣,以脫帽表示禮貌。而在我國古代,脫帽則是無禮冒犯的舉動。 「脫帽露頂王公前」,這在當時是很失體統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服飾配套。在歷代的禮制中就講究一個人的衣帽要整齊,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說,一個人身上穿的和頭上戴的都要搭配合體,特別是對頭上戴的「冠」非常重視,把「冠」放在服飾中的首位,認為「冠」可以顯示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在千姿百態的服飾中,如果忽視帽子的配套,那麼,即使址精關絕倫的服裝,也會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飾結構上,衣冠一體,不可分割,已構成我國傳統的服飾風尚。
Ⅳ 維吾爾族服飾介紹
維吾爾族服飾,花樣較多,非常優美,富有特色,人們戴的是綉花帽,著的是綉花衣,穿的是 綉花鞋,扎的是綉花巾,背的是綉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
維吾爾族男裝比較簡單,主要有亞克太克(長外衣)、托尼(長袍)、排西麥特(短襖)、尼木恰(上衣)、庫依乃克(襯衣)、腰巾等。維吾爾族將外衣統稱為裕袢。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藍、灰、白、黑等各種本色團花綢緞料等製作。
維吾爾婦女愛穿裙裝,喜選擇鮮艷的絲綢或毛料裁製裙裝,常見的有紅、大綠、金黃等色的質料,內穿淡色對裙。更偏愛本民族獨創的「艾得來絲綢」縫制連衣裙。每逢節日或喜慶佳節,甚至周末,從街市、鄉村、山野,隨處都可見到身穿不同花色、紋樣的艾得來絲綢縫制的花裙。絲綢的花紋如彩雲飄飛,色澤明麗,濃郁華麗,透出創造者內含靈性的天賦。維吾爾人譽稱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麗」,即給人們帶來春天氣息之意,美好的祝福。女褲褲角肥大,褲長及裸骨。
(4)維吾爾族帽子幾個角擴展閱讀:
衣服又稱「服飾」,因為人們穿衣,不僅是為了遮體的保暖,而且還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維吾爾族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色彩鮮明,圖案古樸,工藝精湛,其發展演變規律清楚,有些服飾款式與新疆出土衣物頗為相似,體現了一個地區、一個文化的歷史沉澱。又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審美接受範式,從中窺見民族服飾的傳承性與地域性的習俗。
解放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維吾爾族的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服和新潮服裝已越來越受到維吾爾族群眾,特別是青年男女的喜愛。
Ⅳ 為什麼維吾爾族的小帽子不會掉呢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Ⅵ 維吾爾族的服飾與其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分布於我國西北的新疆,屬於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比較乾冷,所以他們的服飾有禦寒作用,是用棉紡織的,較厚。因為大部分是游牧民族,故穿厚衣靴子。他們的服飾花樣很豐富,很具特色。男式服裝以黑色為主,較粗獷豪放。女式以色彩為主,彰顯艷麗,紡織十分美麗,綉上自然物,代表著美好的祝福。
維吾爾族維吾爾人一般都穿棉布。男子穿的長袍稱為「袷袢」(Chapan),右衽斜領,無紐扣,用長巾束腰。他們一般喜歡戴布克(Bθk—帽子)的習慣。夏天戴夏天布克(即花帽),在冬天戴冬天的布克(即吐馬克)。女人有戴頭巾。在過去女子大多穿寬袖的連衣裙外,還上套黑色對襟背心。現在多穿西式短上裝和裙子。幼女,一般梳小辮,有多達十餘條或幾十條小辮者,這種發飾南北疆均相同;但婚後的發飾則有差異;在南疆,婚後梳成四條發辮垂於額頭。頭戴杜巴(Doppa,四棱小花帽),不分男女老幼。「杜巴」之上用黑白兩色或彩色四線綉出各種民族形式的花紋圖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維吾爾族花帽, 式樣繁多。因不同地區、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及不同職業、不同地位的人愛好不同, 花帽的花紋圖案式樣都各不相同。但不論何種花帽, 其圖案紋樣都是以新疆花卉果實等自然物象為素材, 加以藝術提煉而成。花帽中最負盛名的是南疆喀什地區盛產的男式巴旦木花帽。 巴旦木盛產於新疆南疆地區,在乾旱的沙漠地區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其果實富有營養, 是維吾爾族人十分喜愛的乾果食品。其果核形似新月。因為以上原因, 巴旦木圖案成為維吾爾族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圖案。巴旦木花帽的圖案, 就是由按前後順序旋轉排列的四個巴旦木紋樣構成, 線條豐富多樣, 花色莊重素雅, 深受維吾爾人喜愛。
Ⅶ 新疆人的戴帽子叫什麼
新疆花帽。
新疆花帽產於新疆,維吾爾語稱「朵帕」。是維吾爾族人民精心製作的民間工藝品。也是新疆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中喜愛佩戴的一種用於裝飾的物品。
新疆的花帽因地域各異而具有不同的獨特品種。如南疆和田地區主產的塔什乾花帽,四角突起,狀如升斗。
採用大地散花圖案與彩色平綉技術,經精心綉制,全帽色彩對比強烈,火紅閃耀,有如盛開的花海。和田產金片花帽,採用壓、鏤花紋,以金片點綴裝飾,金光閃爍,富麗堂皇,為女式高檔花帽。
(7)維吾爾族帽子幾個角擴展閱讀:
新疆人是長期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內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四個地州市和新疆地區所有的人。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新疆原有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滿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等13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其餘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鮮族等55個民族。
狹義上的新疆人是指新中國成立時在新疆的各個民族的人及其後裔,廣義上的新疆人是指長期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各民族的中國人。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新疆花帽
網路-新疆人
Ⅷ 新疆人帶什麼帽
你這句話問的就太籠統了·
你要問是什麼民族的·
新疆有很多少數名族·
維吾爾族的是那種四角的帽子·男的帽子上不放那中反光的金片·女的會放一些金片·帽子上面有他們伊斯蘭特有的花紋··
哈薩克族的是那種高一點的帽子·上面有白色的絨毛·很好看·
等等·你可以去搜索一下各個名字的服飾·就知道了·
新疆民族有
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蒙古、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俄羅斯、塔塔爾
Ⅸ 維吾爾族服飾種類
現代維吾爾婦女對於衣料的選擇非常注重。夏季,選質地輕柔發亮的喬其沙、內光綢、真絲或進口花瑤;冬季則是毛料呢絨製成的連衣裙、穿絲襪、高跟皮鞋,襯出她們豐滿健美的體型。時裝的穿著,意味著她們審美觀念與精神面貌的改變。
維吾爾族的綉花服裝
維吾爾族是個喜歡花卉的民族,他們不僅養花、種花,而且還把各種花卉繪成圖案,綉在服裝上,使生活更富有詩情畫意。
維吾爾族把綉花服裝稱之為「坎西特里克奎衣乃克」。婦女們穿的長外衣、短外衣、背心、裙子、襯衣、褲子幾乎所有的服裝都綉有花的圖案。有趣的是連男子穿的服裝上也綉有花紋,如男子合領長短襯衣,在領口和胸前都綉有十字花的圖案,顯得富有活力而瀟灑。
維吾爾族婦女服飾品種多,所綉的花紋也豐富多彩。她們的衣料多用布、綢、平絨、金絲絨等,在各種服裝的領口、胸前、袖口、肩等部位,用金、銀線和綵線綉成幾何形小花、小葉,表現出維吾爾族的藝術格調和濃郁的裝飾美感。
在維吾爾族婦女的服飾中,於田、民豐、且末一帶婦女的服飾獨樹一幟,她們頭披白紗頭巾,頭右側戴頂「塔里亞拜克」(裝飾用的小花帽),遠看像一朵花,別有一番情趣;她們的長袷拌(外衣)胸部有依次排列七條尖頭對稱的藍色綢補條圖案,領、袖、底部有同樣顏色綢單邊緣。此外,內穿一件合領半開口套頭襯衣,襯衣右側依次排列九條成扇面形,圓領口處有一條寬邊,底口綉有羊角紋和碎花紋,領口中還有兩條顏色相同的繩帶。維吾爾族青年男子也喜歡穿這種套頭襯衣。穿上這種服飾,顯得別致而又華麗。據說這是古代打仗和狩獵時穿的服裝,兩側的七條圖案,原是箭袋,後來演變成裝飾圖案。這種獨特民族風格的服飾給人以新奇的美感。
維吾爾族婦女的面紗
在新疆的喀什等地少數維吾爾族婦女頭戴面紗。據伊斯蘭教規定,婦女除手腳外,全身都是羞體,所以她們外出就要戴上蓋頭或面紗。戴面紗的婦女大都是受宗教影響較深或是宗教人士家庭的婦女。他們認為,婦女必需深居簡出,不願意外人輕易窺見。男人若窺見陌生女子的面容,就被認為是件不吉利和不幸的事情。但是,也有人說蒙面紗的起源是古代阿拉伯一帶風沙大,蒙上面紗可以保護婦女的面部和防止落上塵土,有利於衛生。
穆斯林婦女戴的面紗和蓋頭因經濟條件不同,質量也有所不同,並不是千篇一律的,面紗和蓋頭有棉織的,棉絲混織的,也有完全絲織的。顏色有咖啡色、黑色、灰色和白色等。其大小規格也不完全一致,一般可蒙到腰部以上,但大的卻可蒙到臀部以下。維吾爾族婦女蒙面紗的年齡沒有統一規定,最早從十幾歲就開始,五六十歲的婦女也有蒙面紗的。
如今在喀什等地維吾爾族婦女蒙面紗的人數已越來越少,隨著婦女地位的不斷提高,她們和男子一樣從事各種勞動,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蒙面紗會妨礙她們正常交往和生產勞動。
維吾爾族男子的腰巾
維吾爾族男子多喜歡在腰間系一條腰巾,維吾爾語稱為「波塔」。「波塔」是隨著維吾爾族的服裝「長袷拌」而產生的。長拾拌即長外衣,這種外衣沒有扣子也沒有口袋,腰巾可以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如在腰巾中攜帶一些東西和食品等。維吾爾族男子穿上長拾拌,繫上腰巾,顯得雄姿勃勃,精神抖擻。腰巾長短不等,長的可達2米多,可以在腰間纏幾圈。也有方形腰巾,系時在腰間露出一個角,顯得別有一番風度。
腰巾多為黑、棕、藍等深色,一般不用白色,其質量有布、綢和織錦等。腰巾上有綉花、印花。青年人的腰巾色彩艷麗,中老年的較淡雅。
維吾爾族的戴帽習俗
維吾爾族男性出門時,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女性則要戴頭巾。男的參加送葬或「乃孜爾」(喪後宴)則一定要戴帽,否則被認為不禮貌或不尊重對方。同時參加喜慶活動也要戴帽子。這種習俗,被維吾爾族看成是一種美德。
由於地區、職業和年齡的差異,維吾爾族的帽子也變化多樣,所以帽子也是辨別維吾爾族人的籍貫、職業和年齡的重要依據。維吾爾族的帽子有三種。即皮帽、單帽和花帽,總稱為「巴西克依木」。每種帽子的地區性也很強。例如花帽,南疆群眾多喜歡戴以巴旦圖案為主的「巴旦多帕」;吐魯番地區的群眾則喜歡戴紅花綠葉、顏色鮮艷的花帽;而北疆的群眾小帽上則無花。
Ⅹ 維吾爾族的服飾
服飾
男子穿長袍,稱為"袷袢",右任斜領,無扣,腰系長帶。農村婦女多穿寬袖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城市多穿西式短上裝和裙子。男女喜戴綉花小帽,稱為"朵帕"。女子還喜愛耳環、手脫項鏈等作為裝飾品。男女均喜著皮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