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遞宏村好玩嗎 春節去好怎麼樣
西遞宏村是典型的徽派建築群,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牌坊群落,那裡本來就是多雨,煙雨朦朧的也很美很有情調,如果下雪,更別有一番美景了。過年去的話,還能體會到當地特有的名俗風味吧!
B. 開發西遞宏村的不足之處
古歙三記(葉如強)之一 重修漁梁壩記 東南鄒魯,古徽府治,五峰拱秀,四水洞瀾,豐樂、楊之、布射、富資諸水匯聚練江,直瀉漁梁,隋末唐初,截流漁梁,宋嘉定十四年,立柵聚石為壩。歷代多有修葺,「國之瑰寶,堪與都江堰、靈渠媲美」。觀漁梁壩,長一百四十三米,高約五米。並非宏偉架構,何以獲此美譽?壩之蓄水,剎減水勢,防激流沖刷,護岸衛橋,此其一也;保持城區地下水位,利於生活消防,此其二也,歙地良田水域皆統束於漁梁,壩之興廢與上游水利唇齒相依,此其三也;漁梁壩劃練江上下兩段,上段便利州縣舟楫水運,下段古埠為徽商首航之處。牆桅如林,千帆盡發,經浦口,接新安,下杭州、通衢天下,此其四也:「奠澄流而攬形勝」,「平衍蓄,競川含綠」,蘊育西干勝景,騷人觀照,清詞名世,此其五也;壩址天賜,江水逾南端水門直沖龍井山壁,削洪攔蜂,形成良港。營造尤為精巧,「順流櫛比」,「灑為三門」,「納錠於鑿」,「中立石柱」。渾然一體,堪稱水工科技之傑作,此其六也。 漁梁乃徽城水口,先人曾言:「瀉而不瀦,氣數東流」,「水厚則徽盛,水淺則徽耗」,「一郡之興衰,系之漁梁」。所言雖不足信,頗魅惑人矣。漁梁先以木障水,繼之以石塊,後方石,遞傾遞復。歙人心連石壩,魂繞漁梁,前赴後繼、自強不息,似精衛填海,誠毅蒼天可鑒。 近百年漁梁壩未為修葺。幾度暴發洪水,沖決石壩,蹉跎時日,料不復存。城之無水,山之無雲,美人無晴,靈氣盡失矣。有識之士,憂心如焚,街談巷議,殊感惋惜。更有民眾或書信或面談,慷慨陳辭,愛我名城,修我古壩,義捐戮力,造福後人。達民情,顧民意,凝民心,聚民力,為政之根本也,此千古不易之訓。已卯年冬,漁梁壩重修。白發紅顏,境外遊子,奔走相告,踴躍捐款,短短數月,捐款百萬之巨。同根相護,情重如山!國家和省文物等部門感佩義舉,撥款一百又十萬元資助修壩。 庚辰年末、漁梁壩強筋健骨,貌依舊制,雄踞練江,迎新世紀。壩前江面如鏡,白鷺翔集;壩下飛瀑如雪,濤聲撼心。婦稚浣衣濯足,儼然桃花源里,有客扣舷而歌:漁梁既復,古晦之山、水、橋城可就矣。 其時,恰逢歙縣叢書發行、徽園開園、太平興國寺奠基,可謂四美俱並,得此寬余,似無撼矣。然竹山書院、鮑家花園、紫陽山莊仍令人惦記=,更待歙人同心戮力,再鑄輝煌。
西遞、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築的典型代表,現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所罕見。
黟縣境內至今還保存著3500多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其中西遞村、宏村有古民居361幢。有950年歷史的西遞村面積近13公頃,整個村落呈船形,現有從14世紀到19世紀的祠堂三幢、牌樓一座、古民居224幢。這里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風格,被譽為「古民居建築博物館」 。
宏村始建於公元1131年,為「牛形村」。整個村莊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卧山前溪邊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月塘」稱為「牛胃」,一條四百餘米長的水川,九曲十八彎,盤繞在「牛腹」內,被稱作「牛腸」,村西虞山溪上,賀起四座木橋,作為「牛腳」,形成了「山為牛頭,樹為牛角,屋為牛身,橋為牛腳」的牛形村落。現存明清古建築137幢,其中最突出的是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月沼、南湖、水圳等水利工程設施。
宏村古建築中的承志堂,是皖南古民居中宏大、精美的代表作。這里彷彿就是徽派木雕工藝陳列館,目光所觸,盡是木雕鏤空門窗,前廳橫樑上的「宴官圖」,中門上方護樓板上的立柱雕著「漁樵耕讀」,南北財神,斗拱上是 「三國演義」,邊門上方的「商」字圖案,全都層次豐富,人物繁復而生動,百餘年後依然金碧輝煌。據說,當年經商發家的主人造房時,僅用於木雕表層的飾金,即費去黃金百餘兩。
西遞村位於黟縣縣城東八公里。這里的古民居建築成一船形。西遞村是皖南民居保存比較完好的一處。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尚有一百二十二幢。園林化情調是黟縣西遞古民居的又一藝術特色。小庭院內地面或鋪設青石板,或用不同顏色的鵝卵石鋪成圖案。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
西遞村是一處以胡姓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古村落,這里的胡姓原為唐朝李氏皇帝的後裔,為躲避追殺到此避難,並世代繁衍生息於此。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沖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精品」明清民居的主人,都是當年的徽商。所以,直到今天,客廳條案上,還擺著 「老三樣」:東瓶西鏡,中間自鳴鍾。寄寓著家人對在外經商親人「永遠平平靜靜」的希望。
C. 西遞古鎮的代表性景點
西遞村呈船形,村中鱗次櫛比的古民居建築群,就像一間間船艙,組成大船的船體;昔日村頭高大的喬木和13座牌樓,好比船上的桅桿和風帆;村周圍連綿起伏的山巒,宛如大海的波濤;村前的月湖和上百畝良田簇擁著村子,恰似一艘遠航的巨輪停泊在寧靜的港灣里。
當來到西遞村口,一座興建於明萬曆六年(1578)的「胡文光牌坊」,俗稱「西遞牌樓」,高高聳峙在眼前。當時的西遞人胡文光(1521-1593)登嘉靖乙卯科進士,先為江西萬載縣知縣,後為膠州刺史,遷荊王府長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績顯著,皇帝遂願准敕建這座石坊。
歷史上,西遞村頭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為旌表孝子和貞節的。現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偉最精緻的,堪稱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位於胡文光牌坊西側的「走馬樓」,又稱「凌雲閣」,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相傳當年西遞首富胡貫三家族為迎接歙縣的親家、當朝宰相曹振鏞的到來而突擊營造的。現今的走馬樓是依據當年的布局重新修復的,並與相鄰的七哲祠遺跡共成一個景點。走馬樓分上下兩層,粉牆墨瓦,飛檐翹角。現走馬樓內表演黃梅戲、拋綵球、茶道等節目。樓下有單孔石拱橋,名為梧賡古橋。西溪流水潺繞走馬樓,穿橋而過,在這里可領略到「西遞八景」之一的「梧橋夜月」美景。 沿著青石板路走進村中大路街,首先看到的民居景點為「曠古齋」。「曠古齋」堂名系今人給取的,寓廣博古徽文化之意,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手書。
出瑞玉庭前行數步,便是「桃李園」。桃李園亦建於清咸豐年間,由正屋和庭院組成,系西遞徽商胡元熙的舊居兼私塾蒙館。正屋為三間三進二樓結構,前兩進為兩小套背向三間屋。二進樓上設有獨特的「樓上井」,使整幢房屋光線充足,空氣暢通。而且,樓上木雕扶欄板權作小姐相親孔洞,供小姐偷偷觀看來往家中的男青年,能否挑選到如意郎君。二三進之間用粉牆相隔,中間有門相通,門上有隸書「桃花源里人家」石刻橫額。在通往街面的小門上,石刻有小篆「桃李園」三字門額,寓意「桃李滿天下」。
出桃李園,就步入西園,與西園相鄰,與東園通連的「三畏堂」,呈五間二樓結構,大廳高懸匾額「三畏」二字及跋,取「畏天命、畏聖旨、畏大人」之意。堂前軒敞,天井寬大。 西遞古民居內大都設有「天井」,這是徽派建築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設置,一般三間屋在廳前,四合屋在廳中,起到採光、通氣諸功用。因過去徽商巨賈為了藏富防盜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閉的屋牆,很少向外開窗。設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戶,也可見天日。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商人以積聚為本,總怕財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歸堂」,即四方之財如房頂上的雨水,匯集於天井內,不至於外流他家,俗稱「肥水不外流」。
綉樓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側隙地,建起的一座臨街閣樓,俗稱「小姐綉樓」。飛檐翹角的綉樓,建築別致,玲瓏典雅。樓額木刻分別為清進士祝世祿手書「山市」和清代本邑書法家汪恩道隸書「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書寫時,有意移一點於「廠」頭上,益顯整體美;尤其是「人」字,活脫脫像一位傾軀伸臂迎接小姐綵球的後生。樓下的小門戶比正屋牆體縮進一大步,與主人自書石刻門額「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尋味,果真是「進也風流,退也瀟灑」。
D. 對宏村西遞的贊美的古詩
七絕·詠西遞(一)
遙見牌坊翠野奔,儒商自古出寒門。
詩書耕讀傳家遠,一諾千金信義存。
(二)
桃源自古有人家,西瀉靈泉映日斜。
避難皇孫山野隱,安貧樂道伺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