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的官帽問題:為什麼有的影視劇帽檐沖上呈元寶狀,有的帽檐沖下呈雨傘狀呢
清朝的官帽分暖帽和涼帽。你所說的呈「元寶狀」的官帽是暖帽,一般大約在10月份左右就開始戴暖帽;呈「雨傘」狀得官帽是涼帽,大約在每年的4月份左右就開始戴涼帽。(近代以來新建的北洋海軍除外,他們一年四季都帶暖帽。)
❷ 清朝的官服有兩種帽子.都是什麼時候佩帶
元寶狀為暖帽,草帽狀為涼帽。
夏常服冠:涼帽/___\ (斗笠形)
每歲農歷三月十五日改御夏朝服,夏式帽冠也稱為涼帽,夏帽冠檐並不上折而敞直,夏季官帽用的村料和尺吋多變, 績玉草或藤絲、竹絲為質,帽表裹以羅絹,帽體呈圓形,外罩白布, 帽身覆有織網,紅紗綢里,黑地織金包緣,緣上有黑帶圓邊, 上綴朱緯,朱緯以紅絲織成,以紅線縫在帽冠上,帽前緣飾有東珠一顆,
冬常服冠:暖帽\___/ (倒梯形)
每歲農歷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改御冬朝服,冬式帽冠也稱為暖帽, 冠檐反折向上圍著帽頂, 以薰貂、青絨或黑貂皮毛製成(一說是海獺、海狸或黃鼠狼皮毛薰染而成) ,上綴朱緯,朱緯以紅絲織成,但較為短小,帽體呈圓形,粗厚紙圓邊為質,外罩黑布及圍上青絨在外,紅紗綢里,帽胎兩側縫上系帶。
這類帽式均為清朝高級官員日常戴用。
❸ 感覺清朝的官帽設計得挺難看的,為什麼這么設計
這么做是因為清朝的祖先最早是滿族,少數民族,應該說在北方很保暖,可以看看前面的金朝(滿族的前身女真族建立的王朝)那時的女真人的帽子也是這樣圓遮的,而且上面還插著一個羽毛。而清朝的帽子就是那時候的帽子演變而來的。這屬於少數民族的服飾特色。
❹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麼帽子,為什麼要這么設計
清朝皇帝戴的叫夏朝冠。因為滿族人前身是女真族,源自金人在帽上裝飾頂珠習慣,再由元人的鈸笠冠演革而成的。
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是由一種滿洲人稱為「得勒蘇」的草桿編成,此草產在清人興起的東北地方,清廷特稱其為「玉草」;帽上面鋪飾朱緯,頂平覆錦,植冠頂,冠額綴金佛,後飾舍林;冠形斗笠狀,有短冠檐平敞。
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
清代凡由內務府發交江南江寧蘇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兩淮織造司、局織造的御用冠服、妃嬪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禮部定式或皇上命題由內務府或如意館畫師繪制重彩工筆小樣和墨線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
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准件送發織造,織成匹料後再送到裁作、綉作、衣作分別在衣料上綉花、裁剪、縫制。
完成之後,凡上用者陸路運送進京,宮用者水運進京,於限期內送交內務府廣儲司的緞庫驗收,這些小樣都附有白紙或黃紙墨跡題簽,有些並署有畫畫者的真實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畫」、「臣謝醇恭畫」、「臣沈世俊恭畫」等。
❺ 怎麼清朝的瓜皮帽和元代帽子那麼像
瓜皮帽確切的說還是起源於蒙古元朝,是明太祖根據蒙古族瓦楞氈帽設計出來的,明朝時雖有人佩戴但帶的人很少,大部分漢人還是帶儒巾,方巾,東坡巾這種漢族巾帽。直到清朝滿族人強迫漢人帶瓜皮帽,瓜皮帽又廣泛普及了。
❻ 清朝的「頂戴花翎」是不是誰都能擁有
看過清宮劇的朋友們,相信對“頂戴花翎”這幾個字並不陌生。在很多劇中,都出現過被罷官或免職的橋段,台詞多半會配上一句:“摘掉他的頂戴花翎”。可見,這“頂戴花翎”應該是清朝宮廷官員們的“標配”。也因此,很多朋友都感到很是好奇,到底什麼是“頂戴花翎”呢?
這里,在一本名為《齊如山回憶錄》的書中,作者根據自己獨特的親身經歷,撰寫了在清末民初發生的很多見聞。其中,關於“頂戴花翎”的描述,就讓人頗長見識。
❼ 為什麼港片和大陸片的清朝電影的官帽不一樣呢
清朝的官帽本來就有兩種,一種是夏天戴的涼帽,圓錐形,呈斗笠狀,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篾席製成;一種是冬天戴的暖帽,元寶型,蒸籠狀,宛如騷鼠,材料為緞布及動物皮毛。
之所以會認為港片和大陸片的清朝電影的官帽不一樣,很可能是看了香港黃飛鴻系列《獅王爭霸》中發生在夏天故事裡的戲,又看了大陸《康熙王朝》中康熙於慘死寒冬之夜的戲份。
大清王朝發跡於東北苦寒之地,冬天是少不了帽子的,而帽多取材於貂鼠、海獺、狐狼等等,式樣則仿製於明朝武官休閑時所戴的「奓檐帽」。
可以說,清朝統治者對於穿戴服飾上的講究和要求還是很下了一番心思的。
但這些講究,在我們今天看來,卻又是何等的古怪荒誕。
補一個小笑話:清末民初的大學問家齊如山晚年寫有一本《齊如山回憶錄》,書中,作者追憶了自己少年時參加科舉縣內小考的往事。當時,清朝有規定,凡是科考,考生必須穿官衣、戴官帽。由於參加科考的人太多了,根本沒那麼多官衣官帽。怎麼辦呢?朝廷就放寬了要求,免了官衣,但一定要戴官帽。這官帽容易做,大家都用舊式寬邊氈帽,頂上糊一層紅紙,作為帽纓子,將就著就這么矇混過去了。當時的直隸,流傳著一首吟詠科考的民歌,雲:
三年一考久曾經,永遠纓冠借不成。
到時仍將氈帽替,糊層紅紙替紅纓。
❽ 在歷史中,清朝官員的帽子究竟是什麼樣的
清朝官員的帽子就是頂上帶有紅碎頭然後中間立著一個人能象徵官階的類似於柱子的東西。
❾ 清朝的官帽為什麼有兩種,彼此有什麼區別嗎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蘭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台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大臣等職務為由乞翎,因此之後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獲在新疆叛亂的張格爾後,即賞報捷音者戴花翎、軍機處行走;道光後期,花翎的賞賜范圍漸大,各方面對國家有功之人均可賞戴花翎;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因國庫空虛,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為7000兩實銀,藍翎為5000兩實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