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南州共和縣的共和歷史
共和縣古為羌地,漢屬西海郡,公元535年,吐谷渾可汗誇呂建都「伏俟城」。唐屬吐蕃地,宋屬廝,元屬吐蕃等處宣慰司,清屬西寧府、貴德廳。民國元年(1912年)歸西寧、湟源2縣,1929年從西寧、湟源2縣析置共和縣,直屬青海省。1952年改為共和藏族自治區,1953年改為共和縣,隸海南藏族自治區(州)。
2000年,共和縣轄1鎮、12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1197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恰卜恰鎮 30833 恰卜恰鄉 8124 廿地鄉 3967 沙珠玉鄉 6173 英德爾鄉 4232 鐵蓋鄉 5774 曲溝鄉 7161 東巴鄉 3987 倒淌河鄉 11336 江西溝鄉 5504 黑馬河鄉 4490 石乃亥鄉 6038 切吉鄉 8142 龍羊峽虛擬鎮 3258 塘格木農場虛擬鄉 2955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號文批復:撤銷共和縣恰卜恰鄉,並入恰卜恰鎮;撤銷倒淌河鄉,設立倒淌河鎮。2001年底,全縣轄2個鎮、10個鄉,7個居委會、91個村(牧)委會。
2001年底,共和縣轄2個鎮、10個鄉,7個居委會、91個村(牧)委會。
2002年4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2]29號文批復同意撤銷龍羊峽行委,設立龍羊峽鎮;撤銷曲溝鄉並入龍羊峽鎮。
2003年底,共和縣轄3個鎮、9個鄉,10個居委會、93個村(牧)委會。人口122845人。
2005年,共和縣轄3個鎮、9個鄉:恰卜恰鎮、倒淌河鎮、龍羊峽鎮、石尕亥鄉、沙珠玉鄉、英德爾鄉、鐵蓋鄉、廿地鄉、東巴鄉、江西溝鄉、黑馬河鄉、切吉鄉。
2006年8月,共和縣撤銷英德爾鄉,設立塘格木鎮,鎮政府駐地遷至原塘格木農場場部所在地塘格木,實行鎮管村體制;撤銷東巴鄉,並入恰卜恰鎮。
⑵ 春節的民俗活動內容
1、共和縣恰卜恰鎮民間民俗活動
時間:2018年2月16日至3月2日(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
地點:共和縣恰卜恰鎮及周邊農村
內容:利用春節期間組織廣大居民及遊客參觀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社火、民間曲藝、民間體育和「元宵節」燈展以及幸福灘宗教活動等。
2、格薩爾非遺文化展演活動
時間:2018年2月18日至20日
地點:瑪沁縣
內容:組織開展格薩爾非物質文化遺產——格薩爾藏戲演出、正月祈願法會、煨桑等活動,體驗藏族春節年俗、鑒賞唐卡、木雕等活動。
3、海北「舞龍舞獅、社火、鑼鼓、秧歌表演」活動
時間:2018年2月28日至3月2日(正月十三至十四)
地點:海晏縣、祁連縣
內容: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在春節期間形成群眾文化活動高潮,運用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傳統習俗,組織舞龍、舞獅、秧歌、社火及特色民俗表演。
⑶ 「唐蕃古道」指的是哪條路線
唐蕃古道 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它起至陝西西安(即長安),途經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即邏些),全長3千餘公里。整個古道橫貫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聯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為:從陝西西安市出發,過咸陽,沿絲綢之路東段西行,越隴山,經甘肅天水、隴西、臨洮至臨夏,在炳靈寺或大河家渡黃河,進入青海民和官亭,經古鄯、樂都、西寧、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後經切吉草原、大河壩、溫泉,花石峽、黃河沿,繞扎陵湖、鄂陵湖,翻巴顏喀拉山,過玉樹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結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雜多,沿入藏大道,過當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聶榮、那曲,最後到達拉薩。<BR><BR> 千百年來,唐蕃古道作為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陲的大道,象是一條情誼纏綿的紐帶,聯結著藏漢人民友好團結的感情。這段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時,因為早在那時,中原通往青海、西藏的大道就已基本形成。到公元七世紀中期,吐蕃首領松贊干布十分敬慕唐王朝的強大興盛與中原漢族的燦爛文化,為了加強吐蕃與唐王朝的關系,公元634年,松贊干布派使臣前往大唐國都長安,拜見當時大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並請求聯姻和好。公元641年,唐太宗派員專人護送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文成公主沿唐蕃古道進藏途中,不僅播下了漢藏友好的種子,也揭開了唐蕃古道歷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響深遠的第一頁。之後,公元709年,唐中宗景龍三年,應吐蕃之請,唐王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往吐蕃,從而有成為唐蕃古道上的又一樁盛事。此後,唐朝與吐蕃間使臣不斷,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唐蕃古道迅速興盛起來,並很快成為一條站驛相連、使臣僕僕、商賈雲集的交通大道的。至今在古道經過的許多地方,仍然矗立著人們曾經修建的驛站、城池、村舍和古寺,遺留著人們世代創造的燦爛的文化遺存,傳頌著數不清的反映藏漢人民友好往來的動人佳話。
記得採納啊
⑷ 青海省海南州州府是哪裡
在該州共和縣恰卜恰鎮。
恰卜恰鎮位於共和縣縣境東部,州府、縣府駐地。人口2.8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回等民族。面積439平方千米。 恰卜恰鎮轄7個居委會(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居民委員會),9個村(牧)委會(上塔買、下塔買、次漢蘇、東香卡、西香卡、西台、尕寺、加拉、索吉亥)。 1956年設恰卜恰鎮,1958年改稱龍羊公社,1965年復稱恰卜恰鎮。
⑸ 恰卜恰藏語什麼意思
「恰卜恰」是藏語中「青海」的意思。
⑹ 共和縣的介紹
共和縣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屬五縣之一,是青海藏區人口較多、地域遼闊、畜牧業經濟比重較大的一個縣,在青海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中處於重要地位。位於青海省東北部,是青藏高原的東門戶,素有「青藏咽喉」之稱1,北靠青海湖,南臨「母親河」---黃河,東以日月山與東部農業區為界,西與青海青南藏區毗連。共和縣縣轄11個鄉鎮,99個行政村,14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73萬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總人口為13.4萬餘人,有藏、漢、回、撒拉、蒙古族等22個少數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佔全縣總人口的70%,有可利用草場1876.16萬畝,耕地45.76萬畝,全縣平均海拔3200米。共和縣府、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鎮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青藏公路109國道、青康公路214國道穿境而過,縣府所在地恰卜恰鎮距省會西寧142公里。共和縣擁有農、牧資源,礦藏資源,水資源,地熱資源,旅遊資源,動植物資源,風、光資源等七大優勢資源。
⑺ 春節期間民俗活動
1、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耍龍、游神、押舟、年例,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春節期間貼春聯、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都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
2、祭祀神靈、拜祭祖先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等盛大的游神活動。
3、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購置年節年貨、貼春聯、洗頭沐浴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4、春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春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
5、春節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
(7)恰卜恰帽子世界擴展閱讀
1、關於春節的歷史起源,由於缺少上古時期文獻(秦始皇焚書),現存的文獻沒有明確記述春節的來歷,導致春節的起源有諸多傳說。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春節源於上古「臘祭說」、源於「天皇氏定歲說」、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源於「古代豐收祭祀說」、源於「舜繼部落聯盟首領位說」(有說舜繼天子位,但「天子」之稱謂最早始於春秋戰國,於漢代才流行)、源於「萬年青年創萬年歷說」、源於「年」獸的傳說等等。
2、春節聯歡晚會,通常簡稱「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每年農歷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歷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1983年,央視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應該說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這台晚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從1983年起,央視春晚這枚凝聚了十幾億中國人親情與鄉愁的符號,已經成為幾代中國人的文化記憶。
⑻ 求 恰卜恰布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hznMWmLWpXUCPHDf7GfVFg
ALEEINN酒吧里粉色龍正在聚光燈下高歌,樂天的小綠龍拿著拖把邊清潔邊夢想登台演唱的是自己。心不在焉的他屢屢因為傷到大歌星而被丟出門外,卻恰巧碰到警衛員通知恰卜恰布來了。
⑼ 藏南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到底分別在哪
1、藏南谷地——山南西藏山南地區位於岡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地帶。
「藏南谷地」與印度非法強占我國「藏南」並非同一地區。
「藏南」屬於西藏的一部分,並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為西藏自治區的下屬地區。中印邊境戰爭之後,主體為印度控制。
2、雅魯藏布江谷地——位於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
雅魯藏布江谷地地勢平坦,日照長,輻射強,多夜雨,夏暖冬溫,為青藏高原上重要的農業區。是西藏重要的糧食作物——青稞的主要產地。
3、湟水谷地——青海東部地區
湟水谷地在青海東部地區,湟水是黃河的一條支流,由於湟水谷地地勢在青海是較低的,所以它成為了青海省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
1、藏南谷地屬於雅魯藏布江谷地 ,平均海拔3700米左右,北與拉薩毗鄰,西連日喀則地區,東連林芝地區,南與印度、不丹接壤,邊境線長達630公里。是一個集娛樂、休閑、科考、探險於一體的地方。
2、雅魯藏布江的上中游谷地阿布分為寬谷,寬約10-15公里,江水東流經東經95°附近大拐彎處,切穿喜瑪拉雅山脈,流向發生完全相反的轉折,即先東北流,切穿山脈後轉向西南流。
3、湟水谷地孕育了輝煌的文化。這里是青藏高原、西北乾旱區與黃土高原三大地域單元的結合部,居聚的民族有漢、藏、蒙、土、回、撒拉等,因而多元文化特色濃郁。
日月山是重要的農牧文化分界,從海晏翻過日月山向西至青海湖和向南至恰卜恰,便從純農區到了純牧區。唐時的文成公主,便是從日月山進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