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代著名畫馬的畫家是下面哪一位
韓干,唐代傑出畫家。長安藍田(今屬陝西)人。唐代傑出畫家,尤工畫馬,代表作品《百獸圖》《牧馬圖》等。出身下層,當過灑店僱工。
一、唐朝畫家
韓干,京都地區人。生卒年不詳,今陝西西安人,唐傑出畫家。官太府寺丞。擅畫肖像人物,尤工畫馬,著重描繪馬的風采神態,對後世影響很大。畫跡有《姚崇像》、《安祿山像》、《玄宗試馬圖》、《寧王調馬打球圖》、《龍朔功臣圖》,均錄於《歷代名畫記》,《內廄御馬圖》、《圉人調馬圖》、《文皇龍馬圖》等52件,輯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牧馬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
二、韓幹事跡
後來,看到韓干畫的果然都是他的御馬,而且,完全畫出了「飛龍」馬健美的形像,「噴玉」馬奇特的神韻。韓干對馬的識別與鑒賞的能力達到了著名相馬專家九方皋、伯樂的程度。古代遺留下來的畫馬傑作有《周穆王八駿圖》。本朝名畫師閻立本也有不少畫馬的佳作。閻立本畫的馬很象是效仿鄭法士的畫法。他畫的馬肌體筋骨都很有神,名揚一時,然而卻沒有畫出能被稱為稀世傑作的作品。開元以後,天下安定太平。外國的名馬,因為邊關重新開放而源源不斷地輸入唐朝。但是這些從大唐帝國西疆輸進來的馬,它們的蹄甲很薄,又走過遼闊的沙漠,待到達京城後有的馬就蹄甲損壞了。唐玄宗讓人從中挑選優良的馬,同國內產的寶馬,一同送給宮內飼養御馬的官員。從這以後,宮內御馬圈內集聚著「飛黃」、「照夜」、「浮雲」等各地送來的寶馬。這些御馬筋骨健壯,毛色奇特,長相特殊,都有厚厚的蹄甲。騎著它們逾隘跨險,就象乘坐車輦一樣安穩;它們可以隨著你的心意奔跑跳躍,就象奏樂一樣的有節奏。因此,陳閎是上一代的畫師,有他的畫馬的方法。韓干是他的學生,既繼承了他的畫馬方法又有所創新,有自己獨到的技法。他畫的渥窪、騕裛產的名馬,將它們畫得就象從天上下凡的神馬似的。因此,韓干畫的馬重在神似,已達出神入化的境界,陳閎畫的馬重在寫實,也臻於完美神妙。寶應寺三門神,西院北方天王,佛殿前面的菩薩,西院的佛像,寶聖寺北院的二十四聖像等畫作,都是出自韓乾的手筆。還有馬高會的菩薩、西院的神鬼等畫,都是他的藝術傑作。
三、韓干代表作品
照夜白圖(韓干 卷 紙本 水墨 縱30.8厘米 橫33.5厘米〔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中的夜照白是韓干於唐天寶年間所畫的唐玄宗最喜歡的一匹名馬。圖中被栓在馬柱上的夜照白仰首嘶鳴,奮蹄欲奔,神情昂然,充滿生命的動感。馬的體態肥壯矯健,唐韻十足。據專家考證,馬的頭、頸、前身為真跡,而後半身為後人補筆,馬尾巴已不存。圖後上有南唐後主李煜所題「韓干夜照白」五字,又有唐代著名美術史家張彥遠所題「彥遠」二字。卷前有何子洇、吳說題首。卷後有元代危素及沈德潛等十一人題跋。
牧馬圖(台北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縱27.5厘米,橫34.1厘米)
《牧馬圖》描繪駿馬肥碩雄駿馬的英姿。圖中畫黑白二馬,一奚官虯髻戴頭巾,手執韁緩行。此圖線條纖細遒勁,勾出馬的健壯體形,黑馬身配朱地花紋錦鞍,更示出其神彩;人物衣紋疏密有致,結構嚴謹,用筆沉著,神采生動,純是從寫生中得來。《牧馬圖》原為《名繪集珍》冊中之一幀,左有宋徽宗趙佶的「韓干真跡,丁亥御筆」題字。
《神駿圖》
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國寶級珍品,是唐代畫家韓干所作,形態生動,構圖嚴謹,《神駿圖》描繪的是東晉尚清談的代表人物,高僧支遁愛馬的故事。據文獻記載,和尚支遁隱居,好養鷹而不放,好養馬而有不乘,有人譏笑他,支遁說:「貧僧愛其神駿。」
四、藝術成就
韓乾重視寫生,堅持以真馬為師,遍繪宮中及諸王府之名馬,曾作《玉花驄圖》、《照夜白圖》、《洗馬圖》、《鑿馬圖》、《戰馬圖》、《六馬圖》、《八駿圖》、《百馬圖》等所繪馬匹,體形肥碩,態度安詳,比例准確,一改前人畫馬螭頸龍體、筋骨畢露、姿態飛騰的「龍馬」作風,創造了富有盛唐時代氣息的畫馬新風格。在人物、道釋畫方面,他曾作《龍朔功臣圖》、《姚宋及安祿山圖》、《李白封官圖》、《五王出遊圖》、《須菩提圖》、《下生嗔彌勒圖》等。
五、故事傳說
1、韓干學畫
韓干出身貧賤,少年時代就在一家酒肆做工。一次,韓干給王維府上送酒,正好王維有事外出,韓乾等得無聊,就在地上隨便畫了些馬的動態。王維回來後發現韓干畫的馬表現出非凡的繪畫才能,此後推薦他去曹家學畫,並且在經濟上給予很大的幫助。經過十餘年艱苦學習,終於成為一位有名氣的畫家。
2、鬼的使者
韓干閑居期間,忽然有一天,一位身穿朱紅色衣服頭戴黑色帽子的人來到他面前。韓干問他:「誰讓你來這兒的?」回答說:「我是鬼的使者,聽說你擅長畫馬,請你為我們陰界畫一匹馬。」韓干立即為這位鬼使畫了一匹馬,並將它火化了。過了幾天,韓干外出,途中遇到一個人向他舉手作揖表示謝意,說:「承蒙您送給我一匹良馬,免去我長途旅行翻山過河的勞累,我也要對你的盛情表示答謝。」第二天,不知從哪裡來的人,送給韓幹上好的素色細絹一百匹。韓干收下,後來都使用了。
3、畫馬通靈
唐德宗建中初年,曾經有個人牽著一匹馬找馬醫說:「這匹馬患了腳疾,要能治好,願用二千錢酬謝。」這匹馬的毛色骨相,醫馬的獸醫從來都沒有見過。笑著說:「你這匹馬很象韓干畫的那些馬啊!真馬裡面沒有這樣的。」馬醫請這匹馬的主人牽馬繞市門走一圈,馬醫跟在旁邊,忽然遇見了韓干從那邊走來,韓干大為驚異地說:「這真是我配的顏色畫的馬啊!」這時他才知道自己隨意畫的馬,一定在陰世間被人效仿了。他於是撫摸馬身,馬象是有些瘸,看看是前蹄有傷。韓干心中很是奇怪。回到家裡,看他畫的馬,果然蹄子上有一點黑缺,才知道畫通靈氣啊!那位馬醫得到的酬金,用過一段時間、幾經轉手後,都變成了泥錢。
六、野史逸聞
唐朝人韓干,是京都地區人。唐玄宗天寶年間因他擅長繪畫被召入朝廷。玄宗皇帝讓韓乾的老師陳閎進宮來畫馬,皇上見怪韓干畫的馬跟老師不一樣,將他召來責問他。韓干答說:"我畫馬有自己的老師。皇上宮內馬圈裡的御馬,都是我的教師。"玄宗皇帝聽了後感到詫異。後來,看到韓干畫的果然都是他的御馬,而且,完全畫出了"飛龍"馬健美的形像,"噴玉"馬奇特的神韻。韓干對馬的識別與鑒賞的能力達到了著名相馬專家九方皋、伯樂的程度。古代遺留下來的畫馬傑作有《周穆王八駿圖》。本朝名畫師閻立本也有不少畫馬的佳作。閻立本畫的馬很象是效仿鄭法士的畫法。他畫的馬肌體筋骨都很有神,名揚一時,然而卻沒有畫出能被稱為稀世傑作的作品。開元以後,天下安定太平。外國的名馬,因為邊關重新開放而源源不斷地輸入唐朝。但是這些從大唐帝國西疆輸進來的馬,它們的蹄甲很薄,又走過遼闊的沙漠,待到達京城後有的馬就蹄甲損壞了。唐玄宗讓人從中挑選優良的馬,同國內產的寶馬,一同送給宮內飼養御馬的官員。從這以後,宮內御馬圈內集聚著"飛黃"、"照夜"、"浮雲"等各地送來的寶馬。這些御馬筋骨健壯,毛色奇特,長相特殊,都有厚厚的蹄甲。騎著它們逾隘跨險,就象乘坐車輦一樣安穩;它們可以隨著你的心意奔跑跳躍,就象奏樂一樣的有節奏。因此,陳閎是上一代的畫師,有他的畫馬的方法。韓干是他的學生,既繼承了他的畫馬方法又有所創新,有自己獨道的技法。他畫的渥窪、騕裛產的名馬,將它們畫得就象從天上下凡的神馬似的。因此,韓干畫的馬重在神似,已達出神入化的境界,陳閎畫的馬重在寫實,也臻於完美神妙。寶應寺三門神,西院北方天王,佛殿前面的菩薩,西院的佛像,寶聖寺北院的二十四聖像等畫作,都是出自韓乾的手筆。還有馬高會的菩薩、西院的神鬼等畫,都是他的藝術傑作。
又:韓干閑居期間,忽然有一天,一位身穿朱紅色衣服頭戴黑色帽子的人來到他面前。韓干問他:"誰讓你來這兒的?"回答說:"我是鬼的使者,聽說你擅長畫馬,請你為我們陰界畫一匹馬。"韓干立即為這位鬼使畫了一匹馬,並將它火化了。過了幾天,韓干外出,途中遇到一個人向他舉手作揖表示謝意,說:"承蒙您送給我一匹良馬,免去我長途旅行翻山過河的勞累,我也要對你的盛情表示答謝。"第二天,不知從哪裡來的人,送給韓幹上好的素色細絹一百疋。韓干收下,後來都使用了。
又:唐德宗建中初年,曾經有個人牽著一匹馬找馬醫說:"這匹馬患了腳疾,要能治好,願用二千錢酬謝。"這匹馬的毛色骨相,醫馬的獸醫從來都沒有見過。笑著說:"你這匹馬很象韓干畫的那些馬啊!真馬裡面沒有這樣的。"馬醫請這匹馬的主人牽馬繞市門走一圈,馬醫跟在旁邊,忽然遇見了韓干從那邊走來,韓干大為驚異地說:"這真是我配的顏色畫的馬啊!"這時他才知道自己隨意畫的馬,一定在陰世間被人效仿了。他於是撫摸馬身,馬象是有些瘸,看看是前蹄有傷。韓干心中很是奇怪。回到家裡,看他畫的馬,果然蹄子上有一點黑缺,才知道畫通靈氣啊!那位馬醫得到的酬金,用過一段時間、幾經轉手後,都變成了泥錢。
七、小結
不得不說,若談到中國古代畫馬能手,除韓干以外別無他人。畫家的作品融入了作者無數的時間與心血,自然有其靈氣所在,神話逸聞雖有誇張成分存在,但也不能掩蓋掉韓干高超的技術,若是喜愛馬之讀者,那就要好好欣賞韓干筆下的馬了。
B. 琉裝的型制
當時琉球族與漢族衣著並無明顯差別,常服外衣為寬博的及膝長袍,稱為衾(チン),有帶束腰,袖口寬大,長二至三尺,袖長不掩指,袖口沒有縫緝,型制近似道士服,腰帶與纏頭布同色,鞋履方面則不論貴賤均穿草履,又稱「三板」(也作「三朳」),在見中國使者時才會穿鞋和靴,只有少數文人、秀才會在平日穿鞋靴。夏秋之衾多用葛布,冬春則多用䌷(粗綢)。在琉球國建立之初至第二尚氏王朝中葉,琉球族與漢族的差別僅在於發型,他們都在頭上結髻,以色布(又稱「手帕」)纏頭,所用的色布長一丈三尺,繞頭部卷八層,故又稱八卷。另有部分文人、秀才會戴漢式巾幘,尤其多見於聚居久米村的閩人三十六姓後裔。所不同的是琉球族承襲古制結欹髻於頭部偏右方,漢族裔則戴網巾、結髻於正中。初期只有漢族戴網巾,琉球族本來並不戴網巾,至萬曆年間,冊封使謝傑的舅父帶著幾百件網巾隨謝傑赴琉球。到了琉球,網巾卻賣不出去,謝傑就利用職權之便,遲遲不舉行冊封禮,對琉球人說他們既然穿中華服飾,冊封日若有任何一名陪臣不戴網巾,就不會舉行冊封禮,強逼所有參與冊封禮的官員購買,於是網巾被搶購一空。自此琉球人才有戴網巾的習慣。此事傳回謝傑的家鄉福州長樂,當地就有了「琉球人戴網巾」這句意指強逼買賣的俗語了。至琉球被薩摩藩入侵以及明朝被清所滅後,琉球人開始剃頂發。國王以下的所有成年男子都只留外發一圍,然後把頭發綰成小髻在頭頂正中或前額,自此琉球的琉球族和當地漢族的發型無異。當時琉球被薩摩藩入侵控制,雖然同時期清朝也有薙發易服令,但當時琉球男子的發型較為接近日本,可能是薩摩藩強制當地人更改發型。
當時首服及發簪均按照身份地位而定,初期官員朝服不戴冠帽,以八卷(ハチマキ,又作缽卷,是一種色布)纏頭,以黃色為最尊貴,然後是紅、青綠,白為最低等,國王則以錦帕纏頭。清朝時八卷演變成帽子。清初帽子的製法較為簡單,是以紙為帽胎,用一條長十分、闊三分的布裹在帽胎上繞三轉圍成一圈。到了清後期,帽子的製法較為繁瑣,改用木片為骨,以絹帕包裹,前包七層或九層,後十一、二層,以絹帕的顏色區別等級,順序為紫、黃、紅、青、綠,同色的又以有花紋和無花紋區別高下。
自尚真王規定簪制後,常服所用之發簪也能以形狀、材質、紋飾等區分貴賤。張學禮《使琉球錄》記載當時簪的材質分為金、銀、銅、玳瑁、明角、竹等,有官職者插金、銀簪百姓用銅、玳瑁、角、竹製之簪,賤民則不得用簪。 琉球婦女常穿無鈕無帶、不束腰的衣服,初期沒有穿褲子和中衣的習慣,後來有穿褲和中衣,衣襟和袖子較男子服裝稍長,其中一種下裳是有細褶的長裙有些婦女會在上衣之外披上帷幔,見人時用以蔽面。後來則出現了有鈕扣和系帶的衣服雙手有刺青,除花草、鳥獸圖案外,也有方形、圓形或不規則圖形的。她們留長發、結髻,庶民婦女多結髻在腦後。亦有婦女結髻於頭頂,從後倒插發簪,也有其他發型如前後偏墮的「倭墮髻」等。除發簪外不戴其他首飾,簪花也只會插戴木蘭花。一如男子,女子頭上所插之發簪也有身份、等級之分,庶民女子用玳瑁簪。她們不施脂粉,不纏足,平日多穿三板或赤腳。
上層女性禮服為紅型衣裝。先內穿一套襖裙,襖(胴衣)一般為鮮色,長至大腿,右側系帶,下穿百褶白裙(カカン),長至蓋著雙腳,外穿色彩鮮麗、圖案豐富的紅型大袖衫(御姊妹衣),再以紫色帶系結。紅型的顏色、圖案亦有等級之分,琉球國因受到中國影響而視黃色為高貴的顏色,也常有「龍」、「鳳凰」等圖案,王妃、翁主、王子妃的紅型大袖衫(御姊妹衣)為採用福木黃金色染料的黃底。王妃所穿的大袖衫上有雲龍紋,內穿鳳凰模樣襯配花色底的上襖。上級士族女子穿印有垂枝牡丹、鳳凰圖案的御姊妹衣,一般士族女子的御姊妹衣為水色底,上有花鳥山水紋。地位越高,大袖衫上的圖案也越大。女官的其中一種服飾是紅襖白裙。
上層女性多結髻於頭頂,王妃插鳳頭金簪,其他王族女子插金簪,命婦所用之簪視乎其夫之品秩而定。她們外出時會戴箬笠。 兒童服飾款式與成人相若,但有些士族兒童會有特別的服裝,這種服裝的兩脅下三四寸並不縫合,而是類似日本江戶時代服飾。他們沒有剃胎發的習俗,而是把頭發梳成髻,再插發簪。首里的兒童衣服皆以大紅為里子,外面為五色䌷錦,可雙面穿著。
見《中山傳信錄》:「幼童,衣袖脅下令穿露三、四寸許;年長,薙頂中發,即縫屬之。」 從傳世風俗畫所見,士族新郎頭戴赤冠(缽卷或帽),身穿黑色長袍,配大帶。庶民娶妻則多穿白衣。汪楫《使琉球錄》記載:「(琉球國)嫁女不治奩具,父母走送之,婿家衣仍白。」
士族新娘出嫁時所穿的婚服在琉球國初期至中後期多為襖裙,有些婚服穿的上襖較長,為大襖,配下裙,由於琉球人把黑色用於吉事,故此有以穿黑裙為嫁衣者,但也有穿紅型大襖配上白、紅、黃數層的裙子者。她們會用黑外衣覆蓋頭部,後來也有穿長至腳踝的衾再加長外衣和以黑外套覆蓋頭部的裝扮。
民女出嫁時多穿黑裙,以藍型(藍染)蓋頭覆蓋頭部。 琉球國王的部份服飾及琉球官服及其布料多得自中國頒賜,因此樣式、質地、花色、穿戴規矩等方面都與中國頗為相似,尤其是冊封禮所用之器皿和服飾都必須按照明朝的禮數進行,因此每次冊封,明帝都會頒賜冠服。例如陳侃《使琉球錄》引嘉靖十一年(1532年)明世宗向琉球國頒下的聖旨,提到尚清王獲賜展角紗帽、金廂犀束帶、常服羅、大紅織金胸背、麒麟圓領袍、青褡獲、綠貼里、皮弁冠服、七旒早皺紗皮弁冠、玉圭、五章絹地紗皮弁服,大紅素皮弁服、素白中單、色素前後裳、色素蔽膝一件(連玉鉤)、色妝花錦綬(連金鉤玉玎璫全)、紅白素大帶、大紅素紵絲舄(連襪)。此外還有絲綢衣料多疋賜予尚清王。《中山世鑒》也有賜服的相關記載,雖然歷代獲賜的衣飾不同,但皮弁冠、弁服、胸背、貼里、蔽膝都是常見的賜服。在冊封禮時,國王會穿蟒袍,系犀角白玉帶。
國王戴展角烏紗帽,雙翅向上,盤金朱纓,在頷下三、四寸處系結,插龍頭金簪 。穿蟒袍,帶用犀角、白玉。燕居時有以錦帕或紅白綃、黑綃纏頭,後來改為裹五色帽,出入則戴斗笠。皮弁則為大禮服,在受封後及望舟宴時穿戴。
王族、貴族、官吏服裝也有一定製度,當時的官服從穿戴、式樣、紋式、質料上都有嚴格的規定,可區分品秩。不同典籍所記載的形制略有差異。據《琉球國由來記》載,由尚豐王時代開始,有品秩的官員朝服為端青袍,為長袍,以芭蕉布製成。《琉球國由來記》載當時尚豐王看到有人穿大綠衣,覺得色彩光鮮、花紋美麗,於是下詔定王子、按司的朝服為大綠色,親方以下朝服為大青色,諸間切掟、目指的朝服為玉色,諸細工朝服則為家來赤頭但《球陽》則指琉球國自尚質王元年(1629年)才開始以芭蕉布為朝服。《中山傳信錄》則記載正、從一品官穿綠色袍,二品及以下穿深青色袍。《續琉球國志略》則統稱為端青。此後官吏朝服式樣並沒有大改變,只是明時官常服並沒有束大帶,到清代才開始束大帶,大帶也有劃分等級的作用,《中山傳信錄》載正、從一品官戴錦帶,二、三品官戴龍蟠黃帶(二品官有功者賜錦帶),四品官用龍蟠紅帶,五品官用雜色花帶,六、七品官戴雜色衣帶《續琉球國志略》。端青袍以大帶束在腰間,提起三、四寸,以便懷納紙夾、煙袋等物件。宮中武士則戴紅帽、穿皂衣。
首服最初為八卷,清代之後變成帽子。不論是纏頭帕還是冠帽皆以材質、顏色分辨貴賤,《琉球國由來記》和張學禮《使琉球錄》皆有八卷、片帽顏色與材質規定之描述,《琉球國由來記》簡述當時八卷䌷布的顏色可分為赤、黃、紫、青、黑等,又以紫、黃為尊貴,紅、綠其次,青則為最低等,張學禮《使琉球錄》則記載王子(包括國王之叔伯兄弟子侄)用黃花綾,宗族(按司)用黃光綾,法司、紫金大夫用紫花綾,大夫、通使等官用紅絹,秀才用紅光絹,役人和雜職用紅布,攝政則戴花錦帽作為識別。此外,《中山傳信錄》和趙新《續琉球國志略》亦有記載官員帽子顏色材質的內容。《中山傳信錄》載,正、從一品官戴彩織緞帽,二品官載紫綾帽,三品至五品官皆戴黃綾帽,,六、七品官戴黃絹帽,八、九品官及官生戴大紅縐紗帽,雜職官吏戴紅絹帽,趙新《續琉球國志略》除載六七品官之帽為黃䌷帽外,與《中山傳信錄》所載一致。至乾隆五十六年,尚穆王仿中國制度以纓系帽,規定王子、按司用青絲編纓,法司以下諸王和秀才的纓用黑絲,座敷以下用黑棉纓。寒冷時會戴片帽,皮笠則為官役所用。
發簪也因應官階、身份有所不同,不同典籍記載之實際制度均有所出入。夏子陽的《使琉球錄》載當時分為金簪、鍍金簪、銀簪、銅簪等,其中金為貴、鍍金次之、銀再次之、銅為下。《琉球國由來記》載王世子結片發時插黃金花葵簪,不結片發之時插大簪花龍。王子、按司、紫浮織親方插黃金花葵簪,法司座親方、紫冠親方插黃葵黃金莖銀簪。御鎖側以下官員及一般士族插銀花葵銀台花簪。新參士不敘位時插花銀台花簪。王子不結片發時改插黃金簪。按司以下一般士族不結片發時插銀簪。張學禮《使琉球錄》所載與前者略有差異,指國王用起花金簪,王子用光金簪,三司官用紫金簪,大夫用起花銀簪,大夫通使用光銀簪。而《中山傳信錄》對各級官員的發簪和首服規定都有明確記載,正、從一品官戴彩織緞帽、錦帶、金簪,穿端青袍。二品官載紫綾帽、龍蟠錦帶冠帶,其中正二品插金簪,從二品插金花銀柱簪。三品至五品官皆戴黃綾帽,以腰帶區分品秩,三品官用龍蟠黃帶、四品官用龍蟠紅帶、五品官用雜色花帶。六、七品官禮服形制相同,大紅縐紗帽,雜色衣帶,三品至九品官皆插銀簪。《琉球國舊記》也有關於簪制的記載,書中載除國王插龍頭金簪外,各級官員、士族之簪均為花形。王世子、王子、按司、法司戴葵花頭金簪,紫金官戴銀莖金葵花簪,御所側至有爵位的士族子弟戴玉花銀簪,未有爵位的士族則戴玉花銅簪。
此外,他們承襲中山王國之制,在明朝使節到來時會穿著仿效明朝制度的服裝,例如官員的補服。至明朝滅亡,清朝建立,他們在冊封禮時就改穿本土樣式的服裝了。
當時宮廷樂舞如御座樂、組踴、宮廷舞蹈等演出均由士族子弟擔任,御座樂中的樂童子是身穿女裝、腳穿紅襪的士族少男。除表演人員外,還有一些有特殊職務的宮廷人員,包括醫官(又稱「五官正」)、宗叟(負責宮中茶湯職務,又名御茶湯)、司灌園、樂工等都有與其他人不同的服飾,他們皆剃發如僧、戴黑色六棱幔頂寬、稱為片帽的帽子,這是因為他們職務繁忙且急切,無暇梳理頭發。他們除了穿衾外,還會在外多穿一件短褂後來醫官也不剃發。樂工在演奏時則會改以紅帕裹頭。 士庶男子常服為衾,袖寬二、三尺,長不過手指,沒有連著衣服的系帶,類似和服,多以蕉布、蕉葛製作,也有用緞子、絲綃、薴布製成的,要另外束帶。《朝鮮王朝實錄》的《端宗實錄》載衣服有黑、白、紅等色,《世祖實錄》則記載他們的衣服以黑、白為主。尊者袖口及衣上以五色絲綉獸形,腳穿草靸(三板),少數文人、秀才會在平日穿鞋靴,《成宗實錄》則指他們多穿白衣、以帛裹髻,有職事者用班染繒裹,著白細薴布,結紅染帛衣帶。
一如男子,士庶女子多穿芭蕉布製成的樸素服飾,富貴的士族女子有些會穿䌷和上布。女子又與男子一樣穿衾。較早期時不穿褲子、中衣,後則有之早期女衾無帶無紐,行走時要用手拽衣襟,而較後期畫像中的衾及傳世實物則在右側有系帶,有些於頸上有鈕扣。除衾外亦有其他款式女服的記載,如《端宗實錄》、《成宗實錄》有提及琉球婦女除穿衾之外,也有穿襖裙、襦裙等類似明代和朝鮮王朝女服的服飾當時之畫像亦繪有穿襖裙的士庶女子,富貴家還會穿彩緞衣服。襖裙無刺綉,裙子多為白色。古畫中又有一種於頸上系結的外套。她們腳穿三板,與男子沒大差別。士族女子外出時會戴箬笠或用白布巾蒙頭。從傳世風俗畫所見,庶民女子平時也會戴頭巾。民女所插之簪以玳瑁製成,除此以外沒有其他首飾,亦不施脂粉,但所插之簪可辨別身份,按司家以下出身的士族女子插銀簪,已婚士族女子所插之簪視其夫之品秩而定。庶民女子不得插金、銀簪,她們多插玳瑁簪。
據《朝鮮王朝實錄·成宗實錄》載,八重山群島、宮古群島一帶的庶民女子服飾有異於以上所述,與那國島民女留長發、不束髻,橫插木梳於鬢,有些發長至地,最短也過膝。身穿薴布制的直領、無領衣,袖短而闊,多用藍、青色,下穿青色裳。西表島(《成宗實錄》作「所乃島」)、伊良部島(《成宗實錄》作「伊羅夫島」或「伊羅夫是磨」)、多良間島女子服飾和與那國島相近。西表島女子有穿鼻之俗,她們鼻翼兩側穿孔貫小黑木,又在足脛繞系小靑珠,寬至數寸,伊良部島婦女會佩戴水晶大珠在頸項。波照間島、新城島婦女裝飾則與男子相同。
發型方面,《中山傳信錄》及夏子陽《使琉球錄》皆記載他們在明代滅亡前都留發,土著結欹髻於頭偏右方,閩人三十六姓則結髻在頭頂正中,按司以下士族插銀簪,庶民插竹或玳瑁簪,後來有戴網巾。明亡後開始剃頂發,結髻於頭中央,簪短簪。但《端宗實錄》則指他們結髻於左耳上,余發環結於右耳上, 以白布裹著。可能是因為地區不同而有不同衣著。他們平日不常戴冠帽,所戴冠帽如上文所述,有琉球本土的冠帽和明式冠帽兩種。此外又有片帽、斗笠等帽子,斗笠亦因應用途而有不同的材質如竹、木和形狀,也會染成不同顏色。
八重山群島、宮古群島的庶民男子之服飾於第二尚氏王朝初期又有異於以上所述,《朝鮮王朝實錄·成宗實錄》記載與那國島(《成宗實錄》作「閏伊是磨」、「閏伊島」)、波照間島(《成宗實錄》稱「捕月老麻伊是磨」、「捕月老麻伊島」)、新城島(《成宗實錄》稱「捕剌伊是磨」、「捕剌伊島」)、多良間島(《成宗實錄》稱「他羅馬是磨」、「他羅馬島」)、宮古島(《成宗實錄》稱「覓高是磨」、「覓高島」)等島嶼的男子服飾大致相近,他們結辮發,再以薴繩束起,挽髻在頸旁上他們留長鬍子,有些人會把鬍子結辮或挽髻。他們上身穿藍或青色直領、無領寬短袖薴布衣,下身以三幅白布圍著作為中裙。多良間島、宮古島的服裝則用染藍的薴布製成,看起來有如彩緞這些地區的男子都不穿鞋子。
波照間島有穿耳之俗,貫青小珠,又有串珠繞項,新城島人則串青珠繞系手臂和小腿
至第二尚氏王朝後期,這些地區的衣著也受到沖繩本島的影響,除了使用各地自行生產不同質料、紋樣的布料製作衣服外,款式和沖繩本島的大致相近。 琉球國於1871年被日本所滅,翌年設琉球藩,琉球末代國王尚泰王被封為琉球藩王,保留王族服飾。至1879年(明治十二年)廢藩置縣,琉球王族和貴族不再擁有尊貴身份,紅型衣裝也走入尋常百姓家,此後多作為琉球藝能參與者的服裝以及重大傳統節日或儀式(如婚禮、成年禮、還甲)的服裝。士庶常服則繼續於琉球人日常生活中穿著,紅型染色技法也同時用於常禮服。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前,琉球各階層人士所穿的琉裝的款式多沿襲前代,並沒有大變化。其後男子開始不結髻,男性琉裝樣式也較多受到和服影響,女性服飾裝扮則改變甚少,仍然穿著與琉球國時代款式相同的衣服和在頭上結髻,但已經甚少出現左衽的樣式了。而在雙手刺青的習俗直至明治十五年日本政府下禁令後才廢止。二次大戰後,琉裝常服發展得更接近和服樣式,但所用的特殊布料、染色技法等仍然具有與和服不同的特徵,且仍維持結腰帶於前方的樣式。
直至二十世紀中期,人們多改穿西服及時裝,琉裝則只在傳統文化相關活動、節日、婚禮,或需要穿著代表本民族服裝時穿著,也常有遊客穿著以體驗琉球文化。現代琉裝款式一般保留傳統樣式,但亦有改良的款式,系腰帶也不再是男性的專利,現代女性琉裝常服也有系腰帶的款式。
C. 先帝天馬玉花璁下一句
【作品概述】
【作者】杜甫
【採用書籍】唐詩三百首[1]
【創始年代】唐朝
【格式】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魏武帝曹操[2]
英雄割據雖已矣,文彩風流今尚存。
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薰殿。
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發動,英姿颯爽猶酣戰。
先帝玉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牽來赤墀下,迥立閶闔生長風。
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
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玉花卻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賜金,圉人太僕皆惆悵。
弟子韓干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
干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
將軍畫善蓋有神,偶逢佳士亦寫真。
即今漂泊干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
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
但看古來盛名下,終日坎坷纏其身。【注釋譯文】
注釋丹青:指繪畫。
行:古時詩歌的一種體裁。
曹霸:唐代名畫家,以畫人物及馬著稱,頗得唐高宗的寵幸,官至左武衛將軍,故稱他曹將軍。
魏武:指魏武帝曹操。
衛夫人:名鑠,字茂猗。晉代有名的女書法家,擅長隸書及正書。
王右軍:即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
承恩:獲得皇帝的恩寵:南薰殿,唐宮殿名。
凌煙:即浚煙閣,唐太宗為了褒獎文武開國功臣,於貞觀十七年命閻立本等在凌煙閣畫二十四功臣圖。少顏色,指功臣圖像因年久而褪色。開生面:展現出如生的面貌。
進賢冠:古代成名,文儒者之服。
赤墀:也叫丹墀。宮殿前的台階。
譯文
曹將軍是魏武帝曹操後代子孫,而今卻淪為平民百姓成為寒門。英雄割據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曹家文章豐采卻在你身上留存。當年為學書法你先拜師衛夫人,只恨得沒有超過王羲之右將軍。你畢生專攻繪畫不知老之將至,榮華富貴對於你卻如空中浮雲。開元年間你常常被唐玄宗召見,承恩載德你曾多次登上南薰殿。凌煙閣的功臣畫象年久褪顏色,曹將軍你揮筆重畫又別開生面。良相們的頭頂都戴上了進賢冠,猛將們的腰間皆佩帶著大羽箭。褒公鄂公的毛發似乎都在抖動,他們英姿颯爽好象是正在酣戰。開元時先帝的天馬名叫玉花驄,多少畫家畫出的都與原貌不同。當天玉花驄被牽到殿中紅階下,昂首屹立宮門更增添它的威風。皇上命令你展開絲絹准備作畫,你匠心獨運慘淡經營刻苦用功。片刻間九天龍馬就在絹上顯現,一下比得萬代凡馬皆成了平庸。玉花驄圖如真馬倒在皇帝榻上,榻上馬圖和階前屹立真馬相同。皇上含笑催促左右賞賜你黃金,太僕和馬倌們個個都迷惘發怔。將軍的門生韓干畫技早學上手,他也能畫馬且有許多不凡形象。韓干只畫外表畫不出內在精神,常使驊騮好馬的生氣凋敝失喪。將軍的畫精美美在畫中有神韻,偶逢真名士才肯為他動筆寫真。而今你漂泊淪落在戰亂的社會,平常所畫的卻是普通的行路人。你到晚年反而遭受世俗的白眼,人世間還未有人象你這般赤貧。只要看看歷來那些負盛名的人,有誰不終日坎坷窮愁糾纏其身?[3]
【作品鑒賞】
此詩當與前詩並看,互為補充。 詩起筆洗煉,蒼涼。先敘曹氏乃魏武之後,今卻淪為庶人。然後頌其祖先業績和辭采豐韻猶存於身。開首就抑揚起伏,跌宕多姿。繼而寫曹氏在書畫上之用功進取,情操高尚。一生沉於丹青,不思富貴,不知老之將至。寫 「學書」是襯托,寫「丹青」是點題。主次分明,抑揚頓挫,錯落有致。 「開元」八句,集中頌揚曹氏人物畫的成就。「先帝」八句,細膩刻畫曹氏描繪「玉花驄」的經過。 「玉花」八句,寫畫馬的藝術魅力,竟使真假難分,並以韓干之畫作為反襯。 「將軍」八句,寫如此精湛絕倫的畫師,竟在戰亂年代中落泊江湖,為畫路人賣畫為生,不禁發出世態炎涼之感慨,抒發自身晚年失意之悵惘。 詩在結構上錯綜神奇、然賓主分明。情感上抑揚起伏,搖曳多姿。詩的結句,更為歷代詩人所贊賞。清代翁方綱曾稱此詩為氣勢充盛,「古今七言詩第一壓卷之作」。[4]
D. 古代女子的發飾名稱
1、首飾類:
金絲香木嵌蟬玉珠 、一色宮妝千葉攢金牡丹首飾 、玲瓏點翠草頭蟲鑲珠銀簪、 累絲珠釵 、寶藍點翠珠釵 、碧玉滕花玉佩、 雲腳珍珠卷須簪 、燒藍鑲金花細 、紅翡翠滴珠耳環 、赤金嵌翡翠滴珠護甲、 赤金鳳尾瑪瑙流蘇 、赤金寶釵花細、 景泰藍紅珊瑚耳環 、溜銀喜鵲珠花 、金累絲托鑲茄形墜角兒 、鏤金菱花嵌翡翠粒護甲、 銀鳳鏤花長簪 、白銀纏絲雙扣鐲 和金累絲嵌紅寶石雙鸞點翠步搖。
2、服飾類
金羅蹙鸞華服 、緋羅蹙金刺五鳳吉服、 玫瑰紅蹙金雙層廣綾長尾鸞袍、 木蘭青雙綉緞裳、 桂子綠齊胸瑞錦襦裙 翠藍馬面裙 、粉霞錦綬藕絲羅裳 、累珠疊紗粉霞茜裙 、青緞掐花對襟外裳、 五色錦盤金彩綉綾裙 、玫瑰紫牡丹花紋錦長衣、 曳地飛鳥描花長裙、 藤青曳羅靡子長裙 、鐵銹紅撒亮金刻絲蟹爪菊花宮裝和 煙霞銀羅花綃紗長衣 。
材質
1、銅飾
銅反應之後會讓皮膚呈現綠色。我們佩戴的首飾或許不是純銅,但是其中的銅含量也足以和皮膚發生反應。特別是當有些人體能化學(body chemistry)較強的時候,就更容易產生斑點。
2、純銀首飾
純銀里含有7.5%的銅,但是大部分純銀首飾造成的斑點是黑色的,而且都是發生在金屬和空氣發生反應變黑之後。一些純銀首飾上會覆有塗層避免空氣氧化,但是塗層會隨著長時間的佩戴逐漸脫落。
3、黃金首飾
金自身幾乎不會給你的皮膚留下任何污點,但是混合在金里的其它金屬會。銅,鎳和銀和金混合來改變金的色調,而且使其更堅硬,降低其成本。但因為k金摻雜其他金屬物質,有些人可能對這些金屬物質過敏,如果對於k金過敏,建議購買24k純金。
4、含鎳首飾
如果你對鎳過敏,那它留給你的就不只是污點這么簡單了,佩戴含鎳的首飾會讓你的皮膚瘙癢,紅腫,甚至有黃水流出。
E. 中國古代首飾名稱
1、臂釧:一種套在上臂的環形首飾,特別適合於上臂滾圓修長的女性,能夠表現女性上臂豐滿渾圓的魅力。 西漢以後,佩戴臂環之風盛行,臂環的樣式很多,有自由伸縮型的,這種臂環可以根據手臂的粗細調節環的大小。
(5)清代帽子玉花圖擴展閱讀:
首飾清洗方法:
保護黃金飾品的光澤,可以上面薄薄的塗上一層指甲油。
如果表面已有黑色銀膜,可用食鹽2克,小蘇打7克,漂白粉8克,清水60毫升,配製成"金器清洗劑",把金首飾放在一隻碗中,倒入清洗劑,2小時後,將金首飾取出,用清水(最好不是硬水)漂洗後,埋在木屑中乾燥,然後用軟布擦拭即可。
鑲寶石的戒指用火柴棒卷一塊棉花,在花露水和甘油的混液中沾濕後擦洗框架,然後用絨布擦亮戒指。切忌用刀片等銳物去刮。
F. 一塊被主人丟棄的廢料,玉雕師們居然雕成了它!
好的玉雕作品需要好的翡翠原材料不管從外觀上看還是從選料上,翡翠種類雖然多,要說價值低的也不在少數,翡翠里的磚頭料、雷劈種都是低檔玉器,老王我最近見到一塊翡翠原石真的是太差勁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不同的雕刻技法,呈現出的作品就不同,往往玉雕師會根據翡翠玉料本身去選擇不同的雕刻技法。
想了解更多翡翠知識,請關注公眾號:fczbzs(翡翠珠寶知識)
G. 關於清朝的官服與等級問題
花翎
翡翠翎管作為現代收藏品,在歷次大型拍賣會中均表現不俗。花翎是清代官員的冠飾,用孔雀翎毛飾於冠帽後,以翎眼多者為貴。翎管,就是用來插孔雀翎子並使之與冠帽連接的附屬飾件。要了解翎管的價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樣,例應隨官秩(官職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而親王、郡王雖然爵位比以上更為尊崇,非蒙皇上特賜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經賜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晉見時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紆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員之例有花翎者,內廷王、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等以及領侍衛府官、滿員(滿族官員)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藍翎,也就是俗稱「野雞翎子」了。清代的親王、郡王中賞戴花翎的,僅見於乾隆朝。當時順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為當了前鋒統領,便向皇祖乾隆乞賜花翎。乾隆說,花翎是貝子之制,諸王戴了就會失制。軍機大臣傅恆就代為說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兒,以為美觀。乾隆這才答應了,同時賜給另一位皇孫三眼花翎,說:都是孫輩,以為美觀可也。可知當時諸王想皇上賜戴花翎,並非為了追趕時髦。
清代勛臣中,功勛卓著或恩寵有加者,僅僅能夠得到皇上賞賜的雙眼花翎。比如賢相傅恆、權相和坤、福康安(傅恆之子)等,都只得到雙眼花翎,而且,清代定製,外任文職官員無賞花翎者。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觀的直隸知府,受到皇上特別眷愛,古北口大閱兵時,就特乞皇上賞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這這樣矮小侏儒樣子,都愛戴花翎呀?!」就賞賜給了他。此後,外任各省總督、巡撫等大員,也就屢有蒙恩賜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軍功卓著不可蒙賜花翎。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收復台灣,詔封靖海侯,子孫世襲,而施琅卻上疏辭侯,懇請皇上賜花翎。當時,在外領兵的將軍、提督都還沒有賜給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賜施琅戴花翎。可見在當時文武臣僚小目中,賞賜花翎簡直比封侯還要榮耀。
正因為此,後來的清代文官對獎戴花翎特別重視。除軍功外,非「異常勞績」不得保獎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過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譜「玉牒」造成,提調官增慶被奏賞花翎,這是首開軍功之外的「別項勞績保翎」之例。從此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運事宜、勸捐、抽厘之類,都相率保薦花翎。光緒初年,大保案迭興,加官加銜,各種新奇花樣不可勝舉,戴花翎者,滿街行走了。
這時花翎身價盡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見外地赴任低級官員時,在冠服方面仍有嚴格規定。若有花翎、藍翎人員,其翎管不準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帶皮子玉者,都要以違例論處。
到清末,捐例大開,用錢也可以買到花翎戴,保案內就再沒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錢買到花翎的,是廣東洋商伍榮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數萬金,朝廷無力嘉獎,於是就破例賞戴花翎,一時榮之。後來,鴉片戰爭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這樣實捐銀較少,捐翎者遂多。咸豐九年(1859年)又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到了後來,每枝花翎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窮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對於今天的收藏愛好者是十分有益的。
在花翎當紅的清代全盛時期,連綴翎子與冠帽的翎管價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樣如旱煙管粗細,長二寸許,圓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埠,中空大如煙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後,翎子就垂在腦背後。
除了低級官員翎管只准用紅玉外,文武大員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類寶玉、象牙或者玻璃燒製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為時髦盛行,當時價值最貴,如今收藏價值最高。榮祿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裡瑩澈,從外面看,翎毛纖發畢睹,是一種叫做「玻璃翠」的玉管,當時價值一萬三千金。一般勛官高位大員的翡翠翎管也多價值七八千銀子。當時一些清水衙門的京官頭上花翎兒,有的也就值二三兩銀子。
翎管既然是榮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鑽營者自然也就會在這小小的撈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場上送重禮,盛行一種「一套扳翎」的禮品。即在一個禮品盒內,裝有一隻翡翠扳指和一隻翡翠翎管。光緒末年,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尚記述,當時北京玻璃廠「紅貨之內以翡翠石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價至萬金者」。「扳指」又寫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層社會時髦裝飾品之一。上萬兩銀子的禮物,就這樣裝在小小一隻禮品盒內,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職務也就穩妥到手。
百官穿戴
清代,皇帝及官員後宮的衣飾多由水晶及珍珠寶石裝飾,下面是具體的佩戴規定:
皇帝、皇後、皇太後、皇貴妃及妃嬪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員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據等級身份不同,朝珠的質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後、皇太後才能佩戴東珠朝珠,東珠朝珠由108顆東珠串成,每27顆東珠又用4粒紅珊瑚結珠等距間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結珠呈葫蘆形稱「佛頭」。佩戴朝珠時,佛頭垂於背後,並用黃絛帶連接一組玉飾,稱做「背雲」。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紅珊瑚結珠處,分別飾一串和二串綠松石珠串,稱為"紀念"。朝珠的構成,有著深刻的含義。108顆東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四個紅珊瑚結珠象徵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下垂於背後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復始",三串綠松石紀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皇帝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 持兩盤紅珊瑚結珠,以示身份特殊。
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綉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12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23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H. 古代玉器工藝品的名字
不可勝數
簡單介紹幾類
禮儀玉器
禮器的產生根源於奴隸社會統治階級的禮制:等級差別。主要用於祭祀、朝享、交聘、軍旅等活動中。
1、六器
按《周禮·大宗伯》的說法:"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即:
"以蒼璧禮天": 用青色玉璧來祭天--天神;
"以黃琮禮地": 用黃色玉琮來祭地--地祗;
"以青圭禮東方":用青色玉圭來祭東方之神--青龍;
"以赤璋禮南方":用紅色玉璋來祭南方之神--朱雀;
"以白琥禮西方":用白色玉琥來祭西方之神--白琥;
"以玄璜禮北方":用黑色玉璜來祭北方之神--玄武;
即六器為:璧、琮、圭、璋、琥、璜
璧
中間有圓孔的圓形板狀體, 邊寬孔小。《爾雅》:「肉倍好,謂之璧」。古人認為天是圓 的、青色的,故用蒼璧來祭天。 璧:產生最早,使用年代最長。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都有。
環
也是中間有圓孔的 圓形板狀體,但邊與孔的直徑近等。即「好肉若一,謂之環」古人用作信物、佩飾。 「環」意「還」 「玦」意
玉瑗
也是中間有圓孔的圓形板狀體,但邊窄孔大,即 「好倍肉,謂之瑗」 。古代用作請召信物,引導君王上階之物。也作佩飾、繩帶的樞紐。
玉琮
是外方內圓中空的柱狀玉器圓柱在兩頭突出,稱為射上大下小,有長有短有紋飾。玉琮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漢初。有3000年歷史。 用作禮器: 祭地
圭
由戈或石斧演化而來,尖首圭由戈演化而來。戈在商代已有,是階級社會的一種禮器,不同爵位的人所執圭的形狀不同,以示等級。圭用作朝拜、祭東方之神
璋
在商代已出現。大小可不同,底平頂斜,頂部可平直、可呈弧線狀,一般有眼。分為五種:赤璋、大璋、中璋、邊璋、牙璋。作用:"赤璋禮南方"(禮器);大璋、中璋、邊璋是天子巡守用的;中璋、牙璋是朝廷給駐外軍官傳令的憑信。
琥
完整虎形玉器, 或立體圓雕,或扁平板狀。常有紋飾,谷紋、雷雲紋。琥作禮器或佩飾「以白琥禮西方」
璜
半璧形或小於半環的弧形,兩端有眼或中間靠上有眼。可為龍首、虎首,常有紋飾。
璜是最早出現的佩飾,出土分布遍布全國。周代演變為禮器:"以玄璜禮北方"
2、六瑞
六種不同尺寸的玉器,作為權力等級的區別。
鎮圭:12寸的圭,孔在中間,王執鎮圭;
桓圭:9 寸的圭,孔在下端,公執桓圭;
信圭:7 寸的圭,孔在下端,侯執信圭;
躬圭:5 寸的圭,孔在下端,伯執躬圭;
谷璧:無規定尺寸的谷紋璧,子執谷璧;
蒲璧:無規定尺寸的蒲紋璧,男執蒲璧。
3、其他禮樂器
1)珽、荼、笏:依身份地位不同而佩執,多為素麵。
2)瑁:豎長方形,有洞。天子執,諸侯持圭上朝時,敲一下圭頭部。
3)磬:一種標准形制,如矩尺狀器物。宮廷樂器
4、儀仗器:
玉制兵器。 出土的玉制兵器,均沒有使用痕跡,實為儀仗用器。
如:戈、刀、戚、鉞、牙璋等。
佩飾玉器(飾玉)
1、項飾
系璧:直徑小於5cm的璧、環、瑗。
佩璜:小型的璜,有1-3個洞。
子辰佩:龍和鼠玉佩。
玉全佩:由珩、牙、沖等組成的組佩。
項鏈:珠形、管形,有墜或無墜。
蟬:分為佩蟬、冠蟬、含蟬。
勒:分圓勒、方勒、扁勒、棗核形勒。
剛卯:雕有8×4個字的長方形玉器。用於避邪。
翁仲:寬衣博袖、雙手合十的人。用於璧邪。
司南佩:亞玲狀。象徵吉祥。
2、手飾
手鐲:較璧、瑗"肉"部窄而厚。
搬指:套在拇指或食指上。
3、耳飾
玦: 有缺口的環形玉器,
珥璫:中部內凹的錐柱體。
4、頭飾
笄:針狀玉器,約10cm長,束發用。
玉梳:玉制梳子。
翎管:帽子上插翎毛之管。
5、劍飾、服飾
喪葬玉器(葬玉)
從戰國開始,漸漸發展成一套喪葬用玉制度。葬玉專指用於保護屍體的隨葬玉器。古人認為玉可以防止屍體腐爛。
主要品種有:
玉衣:用金絲或銀絲將上千塊小玉片串連而成的衣服。
玉含: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玉含有蟬形,也有魚、珠、方 片、貝形等,漢代盛行含蟬。
玉塞:堵住死者九竅的玉器。
玉握:執在死者手中的玉器。有貝、豬等形,漢代用玉豬。
還有玉枕、玉鞋、壓臍、壓眉等。
實用和玩賞玉器
1、實用玉器:主要指具有實用價值的玉制器物。最早的玉制器皿出現在商代,如玉簋。戰國秦漢時期,常見的玉器皿有:玉角杯、玉卮、玉羽觴、玉奩、玉燈等。其形制與同期的陶、銅、漆器相同。唐宋以後,玉器皿品種更多,工藝更精,有玉碗、碟、杯、瓶、酒具等,還有文具,而且出現仿古玉器。
2、玩賞玉器:指用於陳設、觀賞和把玩的玉器。多見於清代。主要品種有玉山子、玉屏風、玉香爐、玉花瓶、玉花插、玉佛、玉觀音、玉獸、玉人、鼻煙壺等。商周時期:無孔小件圓雕玉器可能是玩賞玉器,主要是玉獸。
第三章 古玉器上的紋飾與工藝
I. 妃子,王爺,王妃封號,點心,首飾,服飾,茶,慢性毒,擺設,用品,名稱。
惠妃 淑妃 德妃 賢妃 宸妃 庄妃 麗妃、元妃、靜妃、漣妃、良妃、榮妃、成妃、華妃、湘妃、溫妃、柔妃、安妃、令妃、容妃、寧妃、宜妃、昭妃、伊妃、蘭妃、珍妃、貞妃、閔妃、紫妃、艷妃、彥妃、清妃、慶妃、沁妃、晴妃、懿妃、全妃、瑾妃、珂妃、迪妃、華妃、淳妃、瑩妃、悅妃、良妃、琦妃、含妃、容妃、賢妃、淑妃、德妃、麗妃、惠妃、慧妃、舒妃、萍妃、海妃、環妃、蒂妃、湘妃、楠妃、愉妃、玉妃、裕妃、成妃、隱妃、穎妃、瑛妃、雪妃、文妃、溫妃、元妃、柔妃、嵐妃、婇妃、蓮妃、梅妃、眉妃、菀妃 沁妃 怡妃 雪妃 盈妃、凌妃 馨妃 嘉妃 月妃 芸妃 晴妃 宜妃 雨妃 文妃 櫻妃 婉妃
王爺和王妃一般王爺的封號是官品前面加一個字吧,親王和郡王兩種。王妃沒有封號。
點心:碧粳粥、糖蒸酥酪、桂花糖蒸栗糕、如意糕、合歡湯、 珍珠翡翠圓、蓮葉羹、梅花香餅、香薷飲、玫瑰酥、七巧點心、花開富貴、 翡翠芹香蝦餃皇 、招積鮑魚盞、水晶冬瓜餃,竹韻露,合蓮盅、豌豆黃、芙蓉糕、桂花酥、荷花酥、金乳酥、玉露團、金糕卷 、小豆糕 蓮子糕、翠玉豆糕、 栗子糕 、雙色豆糕、 豆沙卷、喇嘛糕 、杏仁豆腐 山珍刺五加 清炸鵪鶉、 紅燒赤貝、花盞龍眼、 艾窩窩、 果醬金糕、 雙色馬蹄糕、 糯米涼糕 、芸豆卷 、鴿子玻璃糕、 奶油菠蘿凍、鞭蓉糕 、豆沙糕、 椰子盞、 鴛鴦卷 、芙蓉香蕉卷 、月餅 。
娟紗金絲綉花長裙 絲綢罩衣 菊紋上裳 流彩暗花雲錦裙 翠紋織錦羽緞斗篷 縷金挑線紗裙 銀紋綉百蝶度花裙 撒花煙羅衫 百花曳地裙 雲紋縐紗袍 藕絲琵琶衿上裳 紫綃翠紋裙 軟毛織錦披風 織錦鑲毛斗篷 素絨綉花襖 縷金百蝶穿花雲緞裙 素雪絹裙 刻絲泥金銀如意雲紋緞裳 雲雁細錦衣 彈花暗紋錦服 羽紗衣裳 雲霏妝花緞織彩百花飛蝶錦衣 碧霞雲紋聯珠對孔雀紋錦衣 鏤金絲鈕牡丹花紋蜀錦衣 暗花細絲褶緞裙 金絲織錦服 煙雲蝴蝶裙 撒花純面百褶裙 蘇綉月華錦衫 挑絲雙窠雲雁裝 翡翠撒花洋縐裙 鏤金百蝶穿花雲錦襖 烏金雲綉衫 蝶戲水仙裙衫 軟銀輕羅百合裙 漩渦紋紗綉裙 如意雲紋衫 流彩飛花蹙金翚翟褘衣 緞地綉花百蝶裙 緞織掐花外裳 盤金彩綉棉衣裙 曳地水袖百褶鳳尾裙 金絲白紋曇花雨絲錦裙 牡丹鳳凰紋浣花錦衫 散花百褶裙 古紋雙蝶雲形千水裙 白玉蘭散花紗衣 牡丹薄水煙逶迤拖地長裙 古煙紋碧霞羅衣 散花如意雲煙裙 煙水百花裙 霞彩千色梅花嬌紗裙 桃花雲霧煙羅衫 拖地煙籠梅花百水裙 碎花翠紗露水百合裙 團蝶百花煙霧鳳尾裙 柔絹曳地長裙 粉霞錦綬藕絲緞裙 細紋羅紗 錦綉雙蝶鈿花衫 月牙鳳尾羅裙 翡翠煙羅綺雲裙 綉衫羅裙
長綿簪、日永琴書簪、金鑲玉嵌珠寶手鐲、金鑲珠寶摺絲大手鐲、金起花手鐲、白玉八仙紋手鐲、白玉雕絞絲紋手鐲、金鑲紅寶石雙龍戲珠手鐲、犀角雕福壽紋手鐲一對、百子如意紋手鐲、金累絲燈籠耳墜、嵌紅寶石花形金耳環、鑲寶石菱花紋金耳墜、葫蘆形金耳環、金累絲嵌寶石葉形耳墜、玉兔搗葯耳墜、雙龍戲珠耳環、蘭花蕾形耳墜、金珠茄子耳環、金珠串燈籠耳環、童子騎鹿耳環、金鑲紫英墜子,金鈒花孔雀紋霞帔墜子、金鏤孔翟紋霞帔墜子,金累絲嵌寶石白玉送子觀音挑心、金累絲鑲寶石青玉鏤空雙鸞牡丹分心、金累絲鎮寶蝶趕花簪、金累絲嵌寶石蝶戀花簪、金累絲鳳簪、金累絲嵌寶鑲玉牡丹鸞鳥紋掩鬢、金累絲嵌寶牡丹鬢釵、金累絲嵌寶石白玉魚籃觀音挑心、嵌寶石仙人騎鳳金挑心、金鑲玉蟾宮折桂分心、仙宮夜遊金分心、文殊滿池嬌金分心、玉葉金蟬簪、玉梅花簪、靈芝竹節紋玉簪、嵌綠松石花形金簪、金圍髻、寶石串珠圍髻、珠子箍兒、金九鳳鈿兒、翠藍縐紗羊皮金滾邊箍兒,南海佛楠珠,至上鳳凰簪、玲瓏翡翠玉、夜明珠、玉花簪、 紅瑪瑙手鐲、雪貝鏈、玉觀音項鏈
信陽毛尖、獅峰龍井、珠蘭大方、廬山雲霧 、茉莉雀舌毫、君山銀針、楊河春綠、洞庭碧螺春、福建烏龍
用品:胭脂,行雲疏,美人扇,銅鏡,紗帳,熏爐。
多數是上網路找的,至於慢性毒葯和擺設查不出來....
J.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出自哪首唐詩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作者] 杜甫
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
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
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薰殿。
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發動,英姿颯爽來酣戰。
先帝御馬五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牽來赤墀下,迥立閶闔生長風。
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澹經營中。
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玉花卻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賜金,圉人太僕皆惆悵。
弟子韓干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
干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
將軍畫善蓋有神,必逢佳士亦寫真。
即今漂泊干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
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
但看古來盛名下,終日坎壈纏其身。
此詩起筆洗煉,蒼涼。先說曹霸是魏武帝曹操之後,已經被削職,淪為尋常百姓。然後宕開一筆,頌揚曹霸祖先,曹操稱雄中原的業績雖成往史,但其詩歌的藝術造詣高超,辭采美妙,流風余韻,至今猶存。開頭四句,抑揚起伏,跌宕多姿,大氣包舉,統攝全篇。清代詩人王士禛十分贊賞,稱為「工於發端」(《漁洋詩話》卷中)。
接著寫曹霸在書畫上的師承淵源,進取精神,刻苦態度和高尚情操。曹霸最初學東晉衛夫人的書法,寫得一手好字,只恨不能超過王羲之。他一生沉浸在繪畫藝術之中而不知老之將至,情操高尚,不慕榮利,把功名富貴看得如天上浮雲一般淡薄。詩人筆姿靈活,「學書」二句只是陪筆,故意一放;「丹青」二句點題,才是正意所在,寫得主次分明,抑揚頓挫,錯落有致。
「開元」以下八句,轉入主題,高度贊揚曹霸在人物畫上的輝煌成就。前兩句的意思是:開元年間,曹霸應詔去見唐玄宗,有幸屢次登上南薰殿。凌煙閣上的功臣像,因年久褪色,曹霸奉命重繪。他以生花妙筆畫得栩栩如生。文臣頭戴朝冠,武將腰插大竿長箭。褒國公段志玄、鄂國公尉遲恭,毛發飛動,神采奕奕,彷彿呼之欲出,要奔赴沙場鏖戰一番似的。曹霸的肖像畫,形神兼備,氣韻生動,表現了高超的技藝。
詩人一層層寫來,在這里,畫人仍是襯筆,畫馬才是重點所在。「先帝」以下八句,詩人細膩地描寫了畫玉花驄的過程。唐玄宗的御馬玉花驄,眾多畫師都描摹過,各各不同,無一肖似逼真。有一天,玉花驄牽至閶闔宮的赤色台階前,揚首卓立,神氣軒昂。玄宗即命曹霸展開白絹當場寫生。作畫前曹霸先巧妙運思,然後淋漓盡致地落筆揮灑,須臾之間,一氣呵成。那畫馬神奇雄峻,好像從宮門騰躍而出的飛龍,一切凡馬在此馬前都顯得相形失色。詩人先用「生長風」形容真馬的雄駿神氣,作為畫馬的有力陪襯,再用眾畫工的凡馬來烘托畫師的「真龍」,著意描摹曹霸畫馬的神妙,這一段文字傾注了熱烈贊美之情,筆墨酣暢,精彩之極。「玉花」以下八句,詩人進而形容畫馬的藝術魅力。榻上放著畫馬玉花驄,乍一看,似和殿前真馬兩兩相對,昂首屹立。詩人把畫馬與真馬合寫,十分高妙,不著一「肖」字,卻極為生動地寫出了畫馬的逼真傳神,令人真假莫辨。玄宗看到畫馬神態軒昂,十分高興,含笑催促侍從,趕快賜金獎賞。掌管朝廷車馬的官員和養馬人都不勝感慨,悵然若失。杜甫以玄宗、太僕和圉人的不同反應渲染出曹霸畫技的高妙超群。隨後又用他的弟子、也以畫馬有名的韓干來作反襯。
詩人用前後對比的手法,以濃墨彩筆鋪敘曹霸過去在宮廷作畫的盛況;最後八句,又以蒼涼的筆調描寫曹霸流入民間的落泊境況。「將軍善畫蓋有神」句,總收上文,點明曹霸畫藝的精湛絕倫。他不輕易為人畫像。可是,在戰亂的動盪歲月里,一代畫馬宗師,流落飄泊,竟不得不靠賣畫為生,甚至屢屢為尋常過路行人畫像了。曹霸走投無路,遭到流俗的輕視,生活如此窮苦,世上沒有比他更貧困的了。畫家的辛酸境遇和杜甫的坎坷經歷十分相似,詩人內心由此引起共鳴,感慨自古負有盛名、成就傑出的藝術家,往往時運不濟,困頓纏身,鬱郁不得志。詩的結句,推開一層講,以此寬解曹霸,同時也是詩人聊以自慰,飽含對封建社會世態炎涼的憤慨。
這首詩在章法上錯綜絕妙,詩中賓主分明,對比強烈。如學書與學畫,畫人與畫馬,真馬與畫馬,凡馬與「真龍」,畫工與曹霸,韓干與曹霸,早先之盛與後來之衰等等。前者為賓,是綠葉,後者為主,是紅花。綠葉扶紅花,烘托映襯,紅花顯得更為突出而鮮明。在詩情發展上,抑揚起伏,波瀾層出。前四句寫曹霸的身世,包含兩層抑揚,搖曳多姿。「至尊含笑催賜金」句,將全詩推向高潮,一起之後緊跟著一跌,與末段「途窮反遭俗眼白」,又形成尖銳的對比。詩的結構,一抑一揚地波浪式展開,最後以抑的沉鬱調子結束,顯得錯綜變化而又多樣統一。在結構上,前後呼應,首尾相連。詩的開頭「於今為庶為清門」與結尾「世上未有如公貧」,一脈貫通,構成一種悲慨的主調與蒼涼的氣氛。中間三段,寫曹霸畫人畫馬的盛況,與首段「文采風流今尚存」句相照應。
杜甫熱情地為畫家立傳,以詩摹寫畫意,評畫論畫,詩畫結合,富有濃郁的詩情畫意,把深邃的現實主義畫論和詩傳體的特寫融為一爐,具有獨特的美學意義,在中國唐代美術史和繪畫批評史上也有一定的認識價值。這在唐詩的發展上是一種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