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小學生音樂節奏的教學總結和反思
培養音樂節奏感要加強節拍感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應該從等速感著手加強節拍感的訓練。良好的節拍感是孩子學習音樂應具備的音樂基本技能,也是視唱、合唱等基本能力賴以形成的基礎,培養孩子的節拍感能夠幫助孩子有意識地去體驗不同節拍
㈡ 如何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
音樂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孩子良好審美情趣的基礎。音樂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而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培養幼兒的節奏感,能使其體驗感受節奏在音樂藝術中的情緒,感受到節奏的美,並能准確地再現節奏的能力。但是幼兒因其年齡特點,大腦及身體動作的節律對音樂節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協調,所以節奏感較差。
工具/原料
培養幼兒音樂節奏感
方法/步驟
一、音樂節奏感培養的意義
有人說,幼兒園里沒有真正的學習內容,培養幼兒興趣是第一要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幼兒對某一項活動毫無興趣可言,那麼幼兒很難掌握這方面的能力。還可以尋找日常生活中的節奏,以激發幼兒對節奏的興趣。節奏的概念比較抽象,幼兒難於理解,但幼兒對節奏卻是敏感的,節奏就存在於我們的周圍生活中,因而要讓幼兒理解節奏,對節奏感興趣,必須從現實生活入手,挖掘節奏,尋找節奏。如下雨的嘩啦聲,貓、狗的叫聲、打鼓聲、馬蹄聲,走路的篤聲,拍球的咚咚聲等。在活動中,我告訴幼兒,這些有規律的聲音叫做節奏,並讓幼兒自己去尋找節奏,幼兒對此非常感興趣,很快就舉出各種各樣的節奏:火車的隆隆聲,啪啪的打槍聲,鬧鍾滴答聲等,每當幼兒發現一種新的有節奏的聲音,就感到特別興奮,常會自豪的說:這是我聽出來的。由此,主動地到周圍生活中去尋找各種節奏的興趣更濃了。我將這些聲音組成各種不同的節奏型,用拍手和敲擊物體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幼兒反復傾聽,感受和理解,使他們形成節奏意識。雖然幼兒本身對「節奏」並不理解,但是他們已能在模仿中感受並理解節奏,對節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為進一步培養節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音樂節奏感培養的基礎——聽覺
音樂是聽覺藝術,各種音樂活動都離不開聽覺,因此,音樂聽覺能力是形成各種音樂能力的前提條件和基礎。許多音樂能力都是來自聽覺的,如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領悟能力、音樂審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賞能力、音樂表達能力以及節奏感等都與聽覺有著必然的聯系,所以要學會用聽的方法探索節奏的能力,幼兒有了這種能力就能主動積極地學習。我們生活在聲音的世界中到處都充滿各種奇妙的聲音:清脆的鳥叫聲;此起彼伏的汽車喇叭聲;悠揚的鍾聲等。讓幼兒仔細聆聽這些聲音不僅能給幼兒一種美的享受和體驗,更重要的是幼兒學會了傾聽,然後將這些聲音用音樂來代替,讓幼兒聽著音樂自由做各種動作,親自感受各種各樣的節奏,慢慢地幼兒就會發現這些聲音在不停的變化,又有一定的規律性,從中體驗了快樂,從而對節奏有更細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樂節奏感培養的方法——身體動作
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也就是幼兒在有音樂或無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把自己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優美的動作表現出來。動作由幼兒根據自己對音樂的體會自己表演,比較自由、靈活,而不是由教師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師必須加以引導、啟發,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用他們自己的動作表現節奏。
如在訓練| x x x x | x x xx x | 節奏型時,開始時我讓幼兒隨意用自己身體的任何部位來打節奏,只要卡准節拍就行,漸漸的我要求幼兒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腳來代替,並將此節奏型變成各種形式讓幼兒進行訓練,如:| x x x x | xx x x x || ; | x x x x | x xx x x || ; x x x x | xx x x x ||等等。 孩子們的興趣都很高漲,很多幼兒都能看著節奏譜,手腳並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還在活動設計時,注意活動方法的多樣性,讓幼兒的嘴巴、身體及思維都動起來,以保證激發和維持孩子的學習熱情。讓幼兒的身體動起來,可以請幼兒為歌曲編創動作,或在游戲中歌唱,或用身體動作為歌曲伴奏。那些歌詞具體形象、動作性強或敘事風格的歌曲,都可以巧妙地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從而為歌曲創編動作。例如歌曲《小鴨子》、《鞋子嗒嗒響》等。有的歌曲游戲性強,可以讓幼兒邊玩邊唱,例如,歌曲《小雞小雞在那裡》、《吹泡泡》等,老師和幼兒一起捉迷藏,圍成圓圈吹泡泡,邊玩邊唱,多麼快樂呀!用身體為歌曲伴奏,即引導孩子用拍手、拍腿等身體動作拍出節奏,或在前奏間奏處填充,或突出樂句重音。例如歌曲《三輪車》,在間奏處或2、4、8小節加上拍手、跺腳。或者聲音伴奏:叮鈴、叮鈴,哈哈、哈哈,或者重復句末詞語「跑得快」、「老太太」、「真奇怪」,以使演唱更加詼諧有趣,讓小朋友在笑聲中歌唱。在即興創編表演過程中,幼兒體驗到創造和成功的樂趣,獲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培養幼兒節奏感應把節奏融於歌曲中
在歌唱活動中,歌唱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總的說來可分為八種:獨唱、齊唱、領唱與齊唱、接唱、對唱、輪唱、合唱、表演唱等。怎樣把節奏和歌唱融為一體呢?唱歌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而節奏是為了學習音樂歌唱服務的,光靠節奏是無法將音樂的美升華的,所以培養幼兒音樂節奏感時讓節奏和歌曲結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幼兒對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強了樂感的理解及體驗。如:在學習《火車開了》歌曲中,按照音樂的節拍、節奏、速度、力度念歌詞,以便更好的掌握音樂的節拍、節奏、速度、力度。同時讓幼兒們在教室里排成長隊,模仿火車開動的轟隆轟隆的聲音和親身感受火車開動的有規律、有節奏的轉動的音響效果,幼兒理解後開始唱,在唱的過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潑、歡快、節奏性很強的歌曲。在學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識的在孩子們自由活動時播放這首歌曲,那歡快、跳躍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腳等歌詞,很快吸引著孩子們的興趣,他們一邊哼唱一邊做起了相應的動作。在進行歌唱教學活動時,我嘗試著不用琴來伴奏,而是讓孩子們自由的拍手、拍腿,邊拍邊清唱歌曲,擁有節奏的拍打增強孩子們學唱的興趣。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孩子大膽的創新,獨立的思考,在樂曲伴奏下能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力同時也感受出的各種各樣的節奏,對發展幼兒們的智力、個性及能力的發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尋找節奏感教育的有利契機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了節奏,如自行車的「嘀鈴鈴」;門鈴的「丁冬」;下雨時的「沙沙沙」「嘩啦啦」「滴答滴答」等等,為了從小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我就讓幼兒去發現在我們周圍的一些聲音,然後再用小手、小腳以及身體上其它部位進行表現出來,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後,發現幼兒的興趣非常高,他們都願意去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聲音,同時用節奏來表現,久而久之幼兒的節奏感加強了,同時又發展了他們的觀察能力。無論是音樂還是語言都是以一定的節奏組合和變化,表現作品的情緒情感,引發聽者的共鳴。在平時語言活動,特別是兒歌的教學活動中,我就經常用不同的節奏表現同一兒歌的內容,這樣幼兒在學習兒歌的同時又覺得比較新鮮有趣,更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如在兒歌「嫩芽」的教學中,我就變換了兩種不同的節奏讓幼兒進行表現,為了避免幼兒有一種枯燥的感覺,我就請幼兒從小腳開始到大腿、腰部、肩最後到頭進行表現,並用嫩芽長高的情節吸引幼兒,使幼兒在歡快的情緒中體驗了不同的節奏。
總之, 每個幼兒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音樂的潛能,我認為在節奏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致力於教會幼兒什麼,而是設法挖掘幼兒潛在的這種能力。通過這些形式,讓幼兒在這些活動中學習音樂,了解音樂,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
END
注意事項
教師不是致力於教會幼兒什麼,而是設法挖掘幼兒潛在的這種能力。通過這些形式,讓幼兒在這些活動中學習音樂,了解音樂,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
這篇文章是幫助爸爸媽媽們來對自己的寶寶進行早期教育的經驗分享,作為一名育嬰師的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分享讓爸爸媽媽們知道簡單而實用的早教方法
工具/原料
平和優美的音樂CD,一定不要是那種節奏太快或者太憂郁哀傷的,比如《愛和樂》
兒童玩的小樂器,比如幼兒電子琴
方法/步驟
早上寶貝醒來時,打開音樂CD,放一些比較安靜,平和的音樂
寶寶玩耍的時候,可以把幼兒電子琴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自己去玩按
吃法的時候,放一些利於進食的北京音樂,比如:輕音樂,抒情的那種英文歌
4
晚上睡覺的時候,放一些利於安眠的音樂,比如:神秘園之歌,雪之夢,安妮的仙境
END
注意事項
在放一些北京音樂的時候,千萬別放一些感情太成人化的音樂
整個過程都要自然進行,讓寶寶自己慢慢的融入到這種音樂氛圍之中
興趣是幼兒學習音樂的原動力,幼兒有了興趣才能產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願望。教師培養對幼兒音樂活動的興趣,首先是要發現孩子的興趣,其次在活動中激發其興趣,使其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充分發揮想像,表現出他們不同的感受力和創造力。
一、要善於發現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例如,我班的張可欣、紀瀚宇、徐子涵小朋友,喜歡邊玩邊哼小調,陳紫陽、馬晨莒小朋友,聽到節奏明快、活潑的音樂就手舞足蹈、搖頭晃腦起來,臉上的表情就豐富起來時,我就知道孩子們是喜歡音樂的,對音樂是好奇的。而好奇心恰恰是興趣的一個起點。
二、引起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有目的、有計劃地採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精心選擇一些具有鮮明特點,易被幼兒接受的樂曲來誘發和引導幼兒對音樂活動產生好奇心,用客觀事物的新異性吸引幼兒的好奇心,從而對音樂產生興趣。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慾望。讓幼兒多接觸音樂,為幼兒創設音樂環境,並將音樂滲透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
在來園時,我會播放輕柔悅耳的名曲、童謠迎接幼兒,激起幼兒愉快的情感,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
在進餐時,我播放節奏明快的音樂,讓幼兒邊聽邊跟著節奏吃。邊吃邊聽音樂創造了愉快的情緒,增加了食慾。午睡時,我播放柔和、恬靜的搖籃曲,讓幼兒自然而然地入睡,培養幼兒良好的午睡習慣。
在給幼兒上音樂活動課「走路」時,用兒歌朗讀和打擊出象徵小兔、小鴨、小烏龜走路的聲音,讓幼兒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節奏。
與各學科配合,以音樂教育為手段,利用藝術的形式進行教育。我選擇了一些和各學科有機結合的互相滲透的游戲活動。在學習兒歌或故事時,我選擇配有音響效果為背景的兒歌或故事,既增強了幼兒語言的表現力,同時音樂促進幼兒大腦半球的活動,提高了記憶效果。如語言節奏「嘰嘰喳喳」「跟誰走」等。
三、以故事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
語言在音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音樂藝術的創造基礎與創造核心。一首活潑、動聽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兒歌、詩歌;一首首優美、詼諧的樂曲都好象講述著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如果在音樂教學中失去了優美、生動的語言,就會使其變得枯燥、無味,失去了藝術的魅力。俗話說:「言為心聲,音為心語。」教師藝術化的課堂導語設計將引發幼兒想學的慾望,把音樂教材編成故事導入新課,使教學過程故事情節化,常能創設一種良好的課堂情境。
四、用律動舞蹈引導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
音樂是時間藝術,節奏是音樂的骨骼。幼兒園的孩子特別好動,如果整個活動讓孩子們坐著不動,他們會坐不住的,所以當孩子對一首歌曲能唱之後,就要選擇適當的動作進行配合。教師根據課程節奏的重難點精心設計律動訓練,不但可強化幼兒的音樂節奏感,而且可減緩教學坡度,為新課的傳授增加情趣。如在《汪汪叫、喵喵叫》中歌詞是「汪汪汪、喵喵喵,汪汪汪、喵喵喵……」我通過邊唱邊模仿小狗叫、小貓叫的動作,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果然幼兒一邊唱一邊表演,特別投入,還特別開心。同時在做動作的時候,孩子們自然會表現出歌曲的強弱與詼諧幽默的韻味,這樣就可以一舉兩得,既鞏固了歌曲的演唱,又找到了歌曲的強弱規律。
五、開展游戲表演使幼兒體驗學習音樂的樂趣
教學中邊唱歌邊游戲是激發幼兒音樂慾望的有效途徑之一。幼兒園的孩子,天生好玩好動、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喜歡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來。所以,教師要提高音樂活動的質量,就應根據孩子好動的特點,把孩子的音樂學習與游戲、舞蹈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抽象的音樂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游戲,讓孩子通過自身的活動,把聽、看、想和運動、唱歌、表演、游戲等結合起來,使他們在音樂的世界裡輕輕鬆鬆地獲得知識、技能,受到美的熏陶。
同時,在音樂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寬松、和諧的氣氛,以此來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如在活動中經常看著幼兒的眼睛講話和示範,用表情、動作等去調整幼兒的心理狀態。我還以各種不同的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在音樂活動中,我不僅僅是教師,還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小狗、老虎、小蘑菇、蝴蝶等。通過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兒帶入到音樂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音樂家洗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努力地創造愉悅的學習情境,著力激發幼兒的興趣,盡可能使每一個教學步驟都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創造性。善於運用一切美的教學手段來喚起幼兒的美感,使他們在輕松、活潑、快樂的音樂氣氛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讓他們在歡樂活潑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獲取音樂知識。這對陶冶幼兒性情,培養興趣,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都有促進作用。
㈢ 幼兒園 游戲 傳帽子 說課搞大班
設計意圖:
為了增強幼兒的體質,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根據幼兒喜歡游戲這個特點,我精心的設計了傳帽子這個游戲,通過這個游戲,使幼兒獲得與同伴一起玩的樂趣,並在游戲中磨練自己,充分體會來自於班集體的力量和融入集體的那份溫馨。
活動目標
1、使幼兒在游戲中感受與同伴遊戲的樂趣,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
2、提高幼兒的應變能力和游戲動作的敏捷性。
活動准備:
1、哨子一個,大紅蘋果卡片若干
2、自製帽子若干
活動過程:
教師帶幼兒到戶外操場,慢跑一圈,指導幼兒做簡單的熱身動作。
1、導入游戲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好玩的游戲,它的名字叫 「傳帽子」,我們今天要看看那位小朋友表現最好,今天老師就獎勵給他一個紅紅的大蘋果,給幼兒出示大蘋果卡片。你們可要好好的參與啊!!
2、首先說明游戲的規則和過程,並和部分幼兒一起模擬表演其他幼兒認真看。
將幼兒分成人數相等的兩組,排成八字形,各行派頭的幼兒前面有10頂帽子,游戲開始後,各行派頭的幼兒將第一頂帽子戴在頭上,後,第二個幼兒立即從第一個幼兒頭上把帽子摘下來戴在自己的頭上,後面的幼兒以此傳下去。當第一名幼兒帽子被摘下後,他馬上又拿起了放好的第二頂帽子,同樣依次傳下去,直至10頂帽子傳完為止,傳得快的小組為勝。
3、開始游戲
將全班幼兒分成兩個小組,以老師的口令為信號,游戲開始。幼兒緊張而忙碌起來,看到帽子快速而緊張的在幼兒手中傳遞著,孩子們也充斥在游戲的氛圍中。
活動反思
幼兒都非常喜歡傳帽子這個游戲,在游戲中,感受了大家一起努力,大家一起做游戲的氛圍,並且都在為本小組的勝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這個游戲中,幼兒學會了集體合作,理解了集體合作的重要性。也進一步獲取了游戲的快樂,鍛煉了自己的自信心。
㈣ 中班語言教案 花邊帽子當媽媽反思
重復著昨天的故事」,但每天的故事都孕育著大量的教育契機.如果一個班主任擁有了發現的眼睛、善思的頭腦、勤奮的雙手,把每一個教育故事、每一個教育問題、每一個教育靈感記錄下來,在反思中凝練出其中的教育智慧,這名班主任就離優秀班主任並不遙遠,他會發現自己正走上一條班主任的成功之路,他的班主任工作也就擁有了全新的狀態和快樂.\x0d無數優秀班主任的成長經歷證明,反思是一個班主任專業成長的關鍵.做一名反思型的班主任是班主任自覺提升專業化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x0d二、班主任反思總結的形式\x0d從反思的形式來看,班主任的反思可分為三類:一是「對實踐的反思」,二是「實踐中反思」,三是「為實踐反思」.「對實踐的反思」是指反思發生在實踐之後,「實踐中反思」指的是反思發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而「為實踐反思」則是前兩種反思的預期結果,即「實踐後反思」與「實踐中反思」的目的最終形成超前性的反思,從而形成在實踐之前的三思而行的良好習慣.因此,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活動,通過「實踐中的反思」來觀察所發生的行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來理解自己的行為.而後班主任又進行「對實踐的反思」和「為實踐反思」,以分析所發生的班級管理活動,從而不斷改善班級管理行為,不斷指導未來的班級管理工作.這樣在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反思後,班主任就會成為一個自覺而有效的反思者,從而不斷提升班主任的能力素質和專業化水平.\x0d1.樹立反思意識\x0d很多班主任經常為找不到反思的內容而苦惱.其實,你面對的每一個孩子、一個故事、一次活動,你接待的每一個家長,你在班級作出的每一項決策,甚至班級里的一個微笑都能讓我們反思.在我們的教育教學生活中,不是缺少可以反思的對象,而是我們缺乏發現的眼睛,沒有樹立反思的意識.當你樹立反思意識後,你會發現,反思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有.\x0d有一位班主任初一時發現班裡女生十分活躍,大部分活動都是女孩主持,男孩卻相對沉默得多.在年級學生會幹部競選時,她特地動員男孩參加,但收效不大,班內20幾個報名學生中,男孩只有5個.錄老師再深入調查,發現這個問題很有普遍性,初中,高中,包括校學生會都是女孩佔多數.她想,在中學的6年裡,如果聽任男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沉默,他們就會由開始的不屑於做,發展到不習慣做,最終不敢做了,這對他們性格的形成和今後的發展,都是不可彌補的缺憾.於是,她就開展了性別差異的系列教育活動.通過主題班會,
㈤ 拉丁桑巴、恰恰、倫巴個有什麼區別
1、倫巴舞(rumba)
起源於古巴.音樂為4/4拍.速度每分鍾27小節左右.倫巴舞的特點是:音樂纏綿.舞態柔美.舞步動作婀娜款擺.古巴人
習慣頭頂東西行走.以胯步向兩側的扭動來調節步伐.保持身體平衡.倫巴的舞步秉承了這一特點.原始的舞蹈風格.融進現代的情調.動作舒展.纏綿嫵媚.舞姿
抒情.浪漫優美.配上纏綿委婉的音樂.使舞蹈充滿浪漫情調.
2、恰恰(cha cha)
起源於墨西哥.音樂為4/4拍.速度每分鍾31小節左右.恰恰恰.音樂有趣.節奏感強.舞態花俏.舞步利落緊湊.在全世界廣流行!
3、桑巴舞(samba)
起源於巴西.音樂為4/4或2/4拍.速度每分鍾51小節左右.桑巴舞.音樂熱烈.舞態富有動感.舞步搖曳多變.深受人們的鍾愛!
風格不一樣,節奏不一樣,表達的感情不一樣:桑巴豪放、熱情,胯主要是上下,在牛仔和恰恰的基礎上學會容易些;倫巴主要是8字胯,要柔情、舒緩些;恰恰主要是前後胯,較倫巴,要熱情、奔放些;在做旋轉時都得有留頭、甩頭的動作;至於運動量的話,倫巴是最少的,其次是恰恰 ,桑巴可能是最多的。
㈥ 大班上學期兒歌星球恰恰恰
星球恰恰恰這首兒歌暫時沒有找到哦~推薦您《快樂恰恰恰》看合適否~ 快樂恰恰恰 演唱:青春美少女 走在大街上 我們有些四下看 看到男女老少會都穿得越來越新鮮 臉上的表情都帶著點自信 好象從里到外不知不覺突然換了一個人耶 快樂恰恰恰用心扭扭 讓自已的心裡換一個季節 雖然外面的天空會有風霜雨雪 我們總有辦法讓自已的心情變得喜悅 穿上那件夾克牛仔皮鞋 真讓他們眼裡認為很酷 多彩T恤迷你短初穿上他們 你就很想跳跳舞 陰雨綿綿的那個早上 千萬別淋濕你那漂亮的花衣裳 那些穿不完的炫眼美麗彩色總會讓人眼一亮 生活在五顏六色流行歲月 我們用自已的眼睛看著世界 節奏在腳下被我們一一踩響 用永不裉色的青春去尋找快樂的感覺 快樂恰恰恰用心扭扭 讓自已的心裡換一個季節 雖然外面的天空會有風霜雨雪 我們總有辦法讓自已的心情變得喜悅 Rap 走在大街上 我們有些四下看 看到男女老少會都穿得越來越新鮮 臉上的表情都帶著點自信 好象從里到外不知不覺突然換了一個人耶 快樂恰恰恰用心扭扭 讓自已的心裡換一個季節 雖然外面的天空會有風霜雨雪 我們總有辦法讓自已的心情變得喜悅 穿上那件夾克牛仔皮鞋 真讓他們眼裡認為很酷 多彩T恤迷你短初穿上 他們你就很想跳跳舞 陰雨綿綿的那個早上 千萬別淋濕你那漂亮的花衣裳 那些穿不完的炫眼美麗彩色總會讓人眼一亮 生活在五顏六色流行歲月 我們用自已的眼睛看著世界 節奏在腳下被我們一一踩響 用永不裉色的青春去尋找快樂的感覺 快樂恰恰恰用心扭扭 讓自已的心裡換一個季節 雖然外面的天空會有風霜雨雪 我們總有辦法讓自已的心情變得喜悅
㈦ 中班主題送木瓜活動說課稿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大班藝術領域活動之一,打擊樂《木瓜恰恰恰》。為了讓大家更加熟悉這首樂曲的風格,先請大家來欣賞一下:
大家可以聽出,這是一首充滿印尼風味的作品。它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段落清晰,意境優美,很有感染力,非常適合大班幼兒進行演奏和創編活動。由於我們班的節奏樂活動較多,幼兒已具有較豐富的演奏經驗,因而將這節活動設置在我們班舉行。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結合作品的風格特點和我班幼兒現有水平,我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活動目標:
1)、情感態度方面的目標:初步感受印尼歌曲的風格,在師生合作中體驗打擊樂活動的快樂。
2)、能力方面的目標:幼兒進一步學習保持自己的聲部,並與其他聲部協調一致。
3)、認知經驗方面的目標:學慣用打擊樂器演奏《木瓜恰恰恰》,並能達到簡單的分聲部演奏。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前四句的句末,邊拍「X X X」邊念「恰恰恰」部分。活動的難點是:能夠准確地進行分聲部演奏。
總之,首先要樹立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景、游戲之中。為此,我做了如下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幼兒已經了解有關印尼的風俗民情以及生活習慣。
2)、物質准備:畫有各種水果及果籃的圖譜,磁帶,打擊樂器。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我力求達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本次活動採用的主要教法有:
1、激趣游戲法: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活動的第一環節引導幼兒通過律動活動培養良好情趣。在活動的第四步,讓幼兒邊拍邊念「恰恰恰」時,給游戲活動注入新的活力,激勵幼兒的藝術表現力與創造力,點燃幼兒的創造之花。
2、電教演示法:在回憶印尼風情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幼兒以直觀經驗。在幼兒將音樂與圖譜匹配的過程中,同樣利用多媒體課件,以鮮明的小形象引導幼兒,使幼兒的理解和認識更透徹,為更好的進行難點部分—分聲部演奏奠定基礎。
3、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演奏歌曲基本節奏型時,鼓勵幼兒通過反復論證得到更合適的演奏方法,主要是讓幼兒體驗樂曲結構。第二次操作是在幼兒熟悉樂曲後的配器演奏活動。
此外,我將適時地採用賞識激勵法、審美熏陶法、運用練習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樂曲更深層次的理解,達到科學性、藝術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煉了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是: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指出:「幼兒藝術活動是一種手、眼、腦並用的活動,它需要幼兒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審美對象,用動作和材料的操作去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見所聞。」因此活動中讓幼兒看一看、學一學、拍一拍、敲一敲等的活動安排豐富,讓幼兒不知不覺的完成學習目標。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兩次操作活動中,鼓勵幼兒自己嘗試、創編更好的演奏方式,讓幼兒通過商量、比較等,使思維活躍起來,創造出更合適的演奏方法,來攻克本節課的難點。
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個人演奏、集體演奏等方式,復習鞏固節奏練習。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次活動,活動流程為:
激發演奏興趣—自由探索—游戲體驗—相互交流—樂器演奏
1、激發演奏興趣,調動已有經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以節奏明快的音樂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以節奏為主線,從形式、內容上極大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2、自由探索(幼兒欣賞音樂,創編並學習基本演奏型)
初次聽到一首節奏明快的歌曲,幼兒不自覺的就會用不同的聲勢來表現,給孩子一定的時空,讓他們自己探索、創造節奏型。充分體現新《綱要》「以幼兒為主」的價值觀。
3、游戲體驗(幼兒看圖譜拍節奏,並在前四句句末邊拍邊念)
利用多種形式讓幼兒感知音樂的性質及其變化,結合多媒體課件,教師的教學藝術,讓幼兒在輕松、活潑的學習過程中,達到本次活動的認知目標。
4、指導幼兒根據形成的節奏方案設計出配器方案。
在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培養幼兒的音樂理解力和表現力。到此,能力目標就基本完成了。
5、組織幼兒分聲部進行樂器演奏。
基本的配器方案出來後,通過整體演奏、分組演奏、教師指揮、幼兒指揮等形式,讓幼兒體驗節奏活動的快樂,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6、活動延伸:
活動的目標基本完成,然而活動卻並未終止,還要引導幼兒持續不斷的探索更好的配器方案,以達到分聲部演奏的最佳效果。旋律優美的印尼樂曲能夠激發人們本身的形體表演欲,因而在活動的結束部分可以引導幼兒選擇不同的方式表現樂曲,讓幼兒在輕松歡快中走出活動室
㈧ 如何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開展節奏教學
一、日常生活中尋找節奏,激發幼兒對音樂節奏的興趣 讓幼兒感受不同長短和強弱的音,可以這樣做:1、模仿動物的叫聲:小雞 |嘰嘰 |嘰- |;小貓 |喵— |喵— |;青蛙 |呱呱呱呱 呱 |„..2、自然界的聲音:下雨了, |淅瀝瀝— |;刮風了, |呼啦呼啦;3、交通工具;火車,嗚— |嗚— |;汽車,嘀嘀嘀嘀等等。通過老師的引導,孩子們會找到身邊各種各樣的聲音,比如,老人,年輕人和小孩走路的腳步,故事《三隻羊》里大羊、中羊、小羊上山的腳步聲,通過模仿,幼兒極易對節奏產生興趣。 二、引導幼兒用耳傾聽 音樂是聽覺藝術,幼兒的音樂節奏能力與他們的聽覺發展有密切的聯系。活動中,一定要引導幼兒傾聽節奏,發現節奏。如:媽媽切菜時的「噠噠」聲;走路時的「踏踏」聲;在幼兒感知聲音節奏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聽辨節奏。如在學習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樂曲時,讓幼兒一邊聽音樂一邊拍手,一邊拍手一邊唱,一邊跺腳一邊唱。 三、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 在教學中,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一首樂曲,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體會用動作表演出來,然後通過動作鞏固節奏,在課堂上,啟發幼兒用拍手,拍頭、跺腳、捻指等動作表現節奏。身體的大肌肉運動是感知音樂節奏的最重要媒介。伴隨樂曲或歌曲的身體動作按其難易程度可分為以下幾種。 1.自由節奏。這種活動一般適合於小班上半學期,指讓幼兒自由的用自己感到最舒服的節奏來表現動作,這種動作和節奏沒有規律,沒有限制。可以拍手、拍肩,跺腳;一拍拍一下、還可以一拍拍兩下或三四下,只要身體的某個部分在動,就和節奏有關系,這就是自由節奏。 2.均勻節奏。這種活動一般只適合小班或中班。指按照樂曲的拍號,要求幼兒一拍一次或兩拍一次用動作均勻的打出節奏。這種節奏沒有變化,始終如一。 樂曲或歌曲編排的節奏。這種節奏比前兩種稍復雜些,適合中班下半學期和大班幼兒。相比較而言,這種節奏用身體動作表現出來,更具有趣味性。比如《小毛驢》「我有 一隻 小毛 驢我 從來 也不 騎 |、,„„」通過身體動作一拍一次的「跺腳、拍腿、拍手、捻指」幼兒很容易記住歌詞,並掌握四四拍節奏;比如《柳樹姑娘》通過一拍一次地拍腿、拍手、拍手讓幼兒感受三四拍子的強弱和旋律的優美。 3.雙聲部節奏。就是兩個聲部同時進行的節奏。這種節奏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如一個聲部拍曲調的節奏,另一個聲部均勻的一拍一次的打拍子,即頑固節奏。獨立完成是一個人同時完成兩個聲部的動作,即又拍手又跺腳。合作完成是指一部分幼兒做拍手聲部,一部分幼兒做跺腳聲部,兩個聲部同時完成。 4.用打擊樂器拍打節奏。這是幼兒最喜歡的拍打節奏的方式。適合大班幼兒演奏。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三角鐵、碰鈴、沙錘、圓舞板、鈴鼓等等,將幼兒分組藉助節奏圖譜來完成節奏練習。比如一個蘋果表示一拍,半個蘋果表示半拍,幼兒一次就能記住,而且不會忘。節奏樂《木瓜恰恰恰》,用蘿卜—圓舞板,西瓜—三角鐵,西紅柿—碰鈴,一籃水果—齊奏,這種圖形譜具體形象,易於理解,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在演奏中,一方面,幼兒需要探索何種樂器演奏時發出的聲音與圖形譜相匹配,另一方面,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將演奏效果相似的樂器進行了歸類。如碰鈴、大鼓、鈸演奏時都有拖音,圓舞板、木魚、演奏時聲音很乾脆等。可見,圖形譜的利用可以自然降低教師對幼兒學習的干預程度,同時也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5.創編節奏。幼兒掌握了一些節奏後,可以引導幼兒來創編節奏,這時就需要老師提供一些必要的道具來啟發幼兒,也可以藉助身體動作來完成,一些簡單的圖形符號也可以幫助幼兒完成創編。如節奏樂《鮮花開》我就為幼兒提供各種各樣的花,讓幼兒進行創編節奏,幼兒可以按花朵的大小來編節奏,按花的位置高低來編節奏,按花的顏色來編節奏,按花辨的多少來編節奏。所以同樣是一朵花,按其不同,有的把它當作四分音符,有的把它當作八分音符符,信號各異,百花齊放,幼兒積極主動地創編出了自己喜歡的節奏。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前期的節奏教學,不但使幼兒的音樂節奏感,音樂表現力大幅度提高,也使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發展。節奏是一種最有力的音樂快樂的源泉,我們在生活中可能多少都有過這種感受與體驗,走步時忽然聽見了輕快的音樂聲,自己的步履也隨之變得矯健起來,當圍著圓圈集體跳舞時,會因動作的一致,合拍的感到集體的力量與歡樂,這正是因為人們的動作是在有節奏的音樂聲中進行的,動作與音樂的節拍同步了。由此可見,節奏能力的提高,不斷能培養幼兒表現美,感受美的能力,更有助於促使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
㈨ 倫巴和恰恰的區別
倫巴和恰恰的區別主要有以下五點:
1、節奏不一樣:
巴的節奏是two three four and one節拍是一樣的。
恰恰的節奏的是two three cha cha cha前兩拍要慢一些,後三拍要快一些。
2、動作不一樣:
倫巴的胯主要是8字胯,也就是左右胯。
恰恰主要是前後胯。
3、風格不一樣:
倫巴比較柔情,動作要優美一些,有拉丁舞中的情調舞之稱。
恰恰具有活潑、熱烈而俏皮的風格特點。
4、重心不一樣:
倫巴舞的音樂是4/4拍,每分鍾27~29小節,每小節四拍,強拍落在每小節的第四拍。
恰恰也是4/4拍,每分鍾30~32小節,每小節四拍,強拍落在第一拍。
5、音樂風格不一樣:
倫巴的音樂纏綿動人,浪漫優美。
恰恰音樂熱情奔放,節奏感很強。
(9)大班節奏樂帽子恰恰恰反思擴展閱讀:
倫巴舞和恰恰舞的姿態:
1、兩腳自然輕松的靠攏站好,腳跟靠攏,腳尖打開呈30至45度。
2、挺胸、脊柱骨伸直,不可聳肩。
3、任一腳向側跨出一步,支撐重心的另一隻腳伸直,並將體重全部移到這只上面,以使骨盆可往旁邊轉動,因而感覺上重量放在支撐腳的腳跟,其膝蓋要向後鎖緊。至於骨盆移動的幅度要以不影響上身的姿態為原則。